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of the Post-kinematic Granitic Plutons in the Diancang Shan Metamorphic Massif along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Shear Zone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被引量:9
1
作者 CAO Shuyun LIU Junlai +1 位作者 Bemd LEISS ZHAO Chunq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474-1487,共14页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fault zone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Yangtze block to the northeast and the Indochina block to the southwest.It is an important tectonic zone due to its role in the southeastward extrusion o...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fault zone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Yangtze block to the northeast and the Indochina block to the southwest.It is an important tectonic zone due to its role in the southeastward extrusion of the Indochina block during and subsequent to the Indian-Eurasian collision.Diancang Shan(DCS) high-grade metamorphic complex,located at the northwest extension along the Ailao Shan-Red River(ASRR) shear zone,is a representative metamorphic complex of the ASRR tectonic belt.Structural and 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of sheared rocks in the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 reveals that they are coherent with solid-state high-temperature ductile deformation,which is attributed to left-lateral shearing along the ASRR shear zone.New LA-ICP-MS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 and microstructural studies of the post-kinematic granitic plutons provide a straightforward time constraint on the termination ductile left-lateral shearing and exhumation of the metamorphic massif in the ASRR shear zone.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left-lateral shearing along the ASRR shear zone ended at ca.21 Ma at relative lower-temperature or decreasing temperature conditions.During or after the emplacement of the young dikes at ca.21 Ma,rapid brittle deformation event occurred,which makes the DCS massif start fast uplift/exhumation and cooling to a shallow crustal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temperature mylonites diancang Shan metamorphic massif Ailao Shan-Red River shear zone timing of left-lateral ductile shearing GEOCHRONOLOGY
下载PDF
Structure,Timing,and Mechanism of the Pliocene and Late Miocene Uplift Process of the Ailao Shan-Diancang Shan,SE Tibet,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LI Baolong WANG Dandan JI Jianq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1084-1101,共18页
The uplift of the Ailao Shan-Diancang Shan (ASDS) along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ASRR) shear zone is an important geological event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ectonic domain in the Late C... The uplift of the Ailao Shan-Diancang Shan (ASDS) along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ASRR) shear zone is an important geological event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ectonic domain in the Late Cenozoic, and it preserv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the structures, exhumationai history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ASRR shear zone. The uplift structural mode and uplift timing of the ASDS is currently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topic for understanding the ASDS formation and late stage movements and evolution of the ASRR shear zone. The formation of the ASDS has been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the consequence of the strike-slip movements of the ASRR shear zone. However, the shaping of geomorphic units is generally direct results of the latest tectonic activitie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timing and uplift structural mechanism of the ASDS and provided the following lines of supportive evidence. Firstly, the primary tectonic foliation of the ASDS shows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variations, with steeply dipping tectonic foliation developed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ASDS and the relatively horizontal foliation on the west side. Secondly,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direction, the 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sm gradually weakened and this zone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metamorphic degree belts. Thirdly, the conta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SDS and the Chuxiong basin-Erhai lake is a normal fault contact which can be found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ASDS. 40^Ar/^39 Argeochronology suggests that the Diancang Shan had experienced a fast cooling event during 3-4 Ma. The apatite fission track testing method gives the age of 6.6-10.7 Ma in the Diancang Shan and 4.6-8.4 Ma in the Ailao Shan,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uplift of the ASDS can be explained by tilted block mode in which the east side was uplifted much higher than the west side, and it is not main reason of the shearing movements of the ASRR shear zone. The most recent uplift stages of the ASDS happened in the Pliocene (3-4 Ma) and Late Miocene (6-1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lao Shan-diancang Shan tectonic geomorphology apatite fission track method 40^Ar/39^Ar dating tilted block uplift Pliocene and Late Miocene
下载PDF
“Tali Glaciation” on Massif Diancang 被引量:12
3
作者 YANG JianQiang1, CUI ZhiJiu2, YI ChaoLu1, SUN JiMin3 & YANG LiRong3 1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 2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3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11期1685-1692,共8页
The term of "Tali Glaciation" is nominated from Massif Diancang in Yunnan Province. The confusing process of the term's being put forward is confirmed through literature checking. Based on several times ... The term of "Tali Glaciation" is nominated from Massif Diancang in Yunnan Province. The confusing process of the term's being put forward is confirmed through literature checking. Based on several times of field trip, the glacial landforms in this region are studied in detail,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glaciation wa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numerical ages from TL, AMS 14C and OSL dating, the ear-liest glacial advance on Massif Diancang occurred at 30―40 ka BP, followed by the advances at the last stage of the last glaciation, the late glacial and neoglations in turn, until glaciers vanished at 1.2―1.5 ca. a BP in this region.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glaciers were limited above 3600 m a.s.l., and no glaciers existed on the lower part and adjacent mountains since the last glac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SIF diancang Tali Glaciation glacial landform glaciation sequence numerical DATING
原文传递
云南点苍山全新世以来的冰川湖泊沉积 被引量:19
4
作者 杨建强 崔之久 +2 位作者 易朝露 张威 刘克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25-533,共9页
根据对点苍山冰川湖泊沉积的粒度、磁化率、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孢粉等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结合冰川地貌特征,以点、面两方面资料结合的方式综合分析,试图建立该地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系列,共划分为6个气候阶段,以冷湿与暖干的组合为其特... 根据对点苍山冰川湖泊沉积的粒度、磁化率、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孢粉等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结合冰川地貌特征,以点、面两方面资料结合的方式综合分析,试图建立该地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系列,共划分为6个气候阶段,以冷湿与暖干的组合为其特征。与其他西南季风区的环境变迁对比表明,点苍山受西南季风影响加强的时间晚于阿拉伯海而早于青藏高原,可以认为是联系以上两者的纽带。当西南季风在青藏高原逐步强盛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冰川 湖泊 沉积 环境演变 点苍山
下载PDF
云南点苍山冰川湖泊沉积物磁化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5
5
作者 杨建强 崔之久 +2 位作者 易朝露 张威 刘克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1-597,共7页
文章通过对点苍山海拔 382 0m冰水沉积剖面的粒度参数、磁化率、氧化铁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综合实验分析 ,并讨论了这些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环境意义。实验结果表明 ,磁化率的强度与粗砂组分的含量成正相关 ,而与粘土等细粒组分含量成负相... 文章通过对点苍山海拔 382 0m冰水沉积剖面的粒度参数、磁化率、氧化铁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综合实验分析 ,并讨论了这些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环境意义。实验结果表明 ,磁化率的强度与粗砂组分的含量成正相关 ,而与粘土等细粒组分含量成负相关 ;同时与有机质含量成负相关 ,与氧化铁含量成正相关。矿物组分分析实验表明 ,沉积物主要磁性来源于磁化铁。根据以上结果 ,结合冰川湖泊流域面积小、高寒环境的特点 ,其磁化率的影响因素与一般湖泊不同 ,认为冰川湖泊沉积中 ,因为物源较近导致外源磁性矿物主要赋存于粒度较粗的碎屑颗粒中 ,而高寒的环境条件使得有机质对沉积物的磁性矿物起到了稀释的作用 ,而很难有积极的贡献。根据磁化率的环境意义 ,恢复了全新世以来点苍山的古气候 ,从中可以划分 6个不同的气候阶段 :11.5~ 10 .6kaB .P .,10 .6~ 8.9kaB .P .,8.9~ 5 .5kaB .P .,5 .5~ 3.3kaB .P .,3.3~ 0 .8kaB .P .和 0 .8kaB .P .至今 ,代表了末次冰期结束以后湖泊从产生至消亡的全过程。根据与其他相关地区的对比 ,分析了西南季风演变的一些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苍山 冰川湖泊 磁化率 环境演化
下载PDF
滇西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岩系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4
6
作者 李宝龙 季建清 +4 位作者 付孝悦 龚俊峰 宋彪 庆建春 张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322-2330,共9页
滇西点苍山和哀牢山主体分别由下元古界苍山群和哀牢山群深变质岩系组成,被认为是前寒武纪结晶基底。选取点苍山的花岗闪长质糜棱岩(DCS-1)和哀牢山元江段黑云母花岗闪长质片麻岩(SM07-1)之中的锆石进行U-Pb SHRIMP定年。样品DCS-1和SM0... 滇西点苍山和哀牢山主体分别由下元古界苍山群和哀牢山群深变质岩系组成,被认为是前寒武纪结晶基底。选取点苍山的花岗闪长质糜棱岩(DCS-1)和哀牢山元江段黑云母花岗闪长质片麻岩(SM07-1)之中的锆石进行U-Pb SHRIMP定年。样品DCS-1和SM07-1测年结果分别为233±2.6Ma和239.8±2.8Ma。结合前人对滇西地区花岗质岩类所做的研究,揭示滇西地区在三叠纪经历一期在空间上广泛分布的岩浆事件,点苍山花岗质糜棱岩和哀牢山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为三叠纪侵位的花岗岩,其构造环境属于大陆裂谷,反映了滇西地区在三叠纪地壳物质的重新调整,而该变质岩系不是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其变质作用与山体出露地表过程和新生代构造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变质作用 大陆裂谷 点苍山-哀牢山
下载PDF
滇西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岩系变质时限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李宝龙 季建清 +5 位作者 付孝悦 龚俊峰 宋彪 庆建春 张臣 马宗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5-608,共14页
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带沿红河—哀牢山走滑剪切带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其主体由下元古界苍山群和哀牢山群深变质岩系组成,是滇西最显著的带状变质带之一。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带的变质时限和山脉隆升时限由于缺乏精确年代学数据制约,一直存... 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带沿红河—哀牢山走滑剪切带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其主体由下元古界苍山群和哀牢山群深变质岩系组成,是滇西最显著的带状变质带之一。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带的变质时限和山脉隆升时限由于缺乏精确年代学数据制约,一直存在不同认识。本文选取点苍山花岗闪长质糜棱岩(DCS-1),哀牢山墨江-元江段黑云母花岗闪长质片麻岩(SM07-1)和其侵位的同变形花岗岩脉(SM07-3)以及元江县城西北山前花岗质片麻岩(YJ)作为研究对象,并挑选出锆石颗粒(SM07-3)、黑云母(SM07-1-Bi,SM07-3-Bi)、白云母(SM07-1-Ms)、钾长石(DCS-1-Kf,SM07-3-Kf)和斜长石(YJ-Pl)以及基质 (YJ-ma)进行精确年代学测试。花岗岩脉颗粒锆石U-Pb SHRIMP加权平均年龄为30.8±0.3Ma(SM07-3,MSWD=3.27);其它单矿物激光^(40)Ar/^(39)A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3.1±1.5Ma(DCS-1-Kf,MSWD=2.9)、22.3±0.9Ma(SM07-1-Ms,MSWD=1.7)、21.9±0.7Ma(SM07-1-Bi,MSWD=1.3)、21.3±0.7Ma(SM07-3-Kf,MSWD=1.2)、22.7±0.8Ma(SM07-3-Bi,MSWD=2.4)、19.8±1.6Ma(YJ-ma,MSWD=19)和21.57±0.38Ma(YJ-Pl,MSWD=1.5)。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地质演化、野外观察和年代学资料,本文研究认为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带的峰期变质变形时间为30Ma左右,此时山脉已开始隆升,在约20Ma和13Ma山脉分别经历一期构造热事件作用,揭示山脉经历快速隆升和冷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新世 变质变形作用 地质年代学 点苍山-哀牢山
下载PDF
滇西哀牢山-点苍山形成的构造和地貌过程 被引量:46
8
作者 王二七 樊春 +3 位作者 王刚 石许华 陈良忠 陈智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0-227,共8页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规模最大的一条新生代走滑剪切带沿云南滇西的哀牢山-点苍山山脉分布。构造和地貌证据表明,该山脉的形成可能经历了4个阶段:第1阶段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2.17百万年),以差异性大规模的隆升为特征,同时伴随着剥...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规模最大的一条新生代走滑剪切带沿云南滇西的哀牢山-点苍山山脉分布。构造和地貌证据表明,该山脉的形成可能经历了4个阶段:第1阶段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2.17百万年),以差异性大规模的隆升为特征,同时伴随着剥蚀,成因是剪切带的左行走滑运动;第2阶段发生在20.10百万年,以区域性侵蚀为特征,山体的大部分与周边地体同时被夷平;第3阶段发生在中新世中晚期(13-9百万年),以区域性隆升和河流快速下切为特征,差异性的侵蚀导致山体雏形的形成;第4阶段始于晚新生代(5百万年),以差异性隆升为特征,其中,点苍山的隆升是构造成因,而哀牢山山体的形成可能与红河的下切相辅相成,有限的隆升是地壳发生均衡反弹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点苍山 走滑 正断层 隆升 河流下切 均衡反弹 同构造沉积 气候
下载PDF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左行走滑作用起始时间约束--点苍山高温糜棱岩的显微构造与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43
9
作者 曹淑云 刘俊来 +3 位作者 Bernd LEISS Axel VOLLBRECHT 邹运鑫 赵春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88-1400,共13页
位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NW延伸方向上的点苍山变质杂岩体遭受强烈的左行走滑剪切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岩石中保存了典型的高温矿物组合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宏观和微观高温变形构造特征,其中糜棱岩中具有极其发育的长石矿物拉伸线理而形成典型... 位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NW延伸方向上的点苍山变质杂岩体遭受强烈的左行走滑剪切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岩石中保存了典型的高温矿物组合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宏观和微观高温变形构造特征,其中糜棱岩中具有极其发育的长石矿物拉伸线理而形成典型的L与LS型构造岩是其一个明显的特征。本文对点苍山地区高温糜棱岩主要矿物开展了显微构造与矿物变形、变形机制及组构分析,并对于遭受高温糜棱岩化改造的一个花岗质岩体开展了SHRIMP锆石U-Pb定年分析。结果表明岩石中长石、角闪石、石英等主要矿物具有典型的达角闪岩相条件下的高温晶质塑性变形和动态生长特征,它们也为走滑剪切变形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微观构造证据。对于点苍山高温糜棱岩化改造的眼球状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的显微构造分析结果表明,这套花岗质岩石从走滑剪切前期岩浆的侵位之后经历了早期强烈的岩浆期后交代作用—亚岩浆流动—高温固态塑性剪切变形的递进演化过程。由此可见,岩浆的上升与就位受左行走滑剪切作用的制约,岩体又遭受了强烈剪切变形改造。同时对这套构造前期就位花岗质岩石中的锆石进行定年分析,获得33.88±0.32Ma的岩浆结晶年龄,为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在点苍山地区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左行走滑剪切作用的起始时间至少应该为早渐新世30.88±0.32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苍山 高温糜棱岩 显微构造 SHRIMP锆石定年 左行走滑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
下载PDF
滇西名山点苍山地区地貌结构与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万晔 韩添丁 +1 位作者 段昌群 杨惠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1-248,共8页
通过野外细部考察地貌发育、地貌组合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对苍山 洱海地区层状地貌结构和特征进行了分析, 对苍山及其外围山地的寒冷地貌过程和第四纪冰川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点苍山发育两次冰川作用, 即大理冰期早期和晚... 通过野外细部考察地貌发育、地貌组合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对苍山 洱海地区层状地貌结构和特征进行了分析, 对苍山及其外围山地的寒冷地貌过程和第四纪冰川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点苍山发育两次冰川作用, 即大理冰期早期和晚期, 是中国大陆发育古冰川的最南界. 探讨了苍山山顶古夷平面、三级广布的侵蚀面、三级混杂堆积扇群及滨湖地区的地貌结构与特征. 位于苍山北部,比苍山主峰低800 m的罗坪山发育了倒数第二次冰期(即丽江冰期), 其以复合型山岳冰川的出现为表征. 最后对海东山地和花甸坝地堑谷的地貌特征做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苍山 地貌结构 地貌特征 寒冷地貌过程
下载PDF
云南大理点苍山末次冰期冰碛物石英砂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安东 顾佳妮 +2 位作者 赵志中 钱方 王海雷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3-462,共10页
云南大理点苍山是大理冰期的命名地,保存有确切的末次冰期冰川作用遗迹.对点苍山冰碛物石英砂进行了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获得了其石英砂形态特征及其频率,并在冰川成因的典型特征的频率上取得了新的认识.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点苍山冰碛... 云南大理点苍山是大理冰期的命名地,保存有确切的末次冰期冰川作用遗迹.对点苍山冰碛物石英砂进行了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获得了其石英砂形态特征及其频率,并在冰川成因的典型特征的频率上取得了新的认识.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点苍山冰碛物石英砂形态特征主要为:石英砂形状主要为次棱角状、尖棱角状和多棱角状,边缘多可见次棱脊和棱脊磨损,表面起伏度高;机械特征主要有贝壳状断口、平行解理面、裂隙、粘附碎片、擦痕、机械V形坑;化学特征主要有蚀坑和蚀缝、蜂窝状溶蚀表面、无定形硅沉淀和硅质薄膜.在石英砂表面与冰川作用密切相关的擦痕的频率为8%~32%;粘附碎片的频率为16%~40%;裂隙的频率为12%~32%.通过对点苍山冰碛物的石英砂扫描电镜分析,得出该第四纪海洋性冰斗冰川和悬冰川的石英砂形态特征及其频率.该冰碛物石英砂原始形态特征明显,机械特征频率不高,是近源堆积的冰碛物石英砂的典型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点苍山 第四纪冰川 冰碛物特征 扫描电镜 石英砂形态特征
下载PDF
横断山系云岭余脉点苍山东西侧小时降水特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苏锦兰 李建 +1 位作者 杨桂荣 杨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4,共8页
利用横断山系云岭余脉点苍山东西侧两个国家级气象台站2005-2012年逐小时降水量数据,详细分析东侧和西侧降水特性及差异。结果表明点苍山东西侧多年平均降水气候态相似,两侧年降水量接近,降水季节演变一致,但小时尺度的降水变化却存在... 利用横断山系云岭余脉点苍山东西侧两个国家级气象台站2005-2012年逐小时降水量数据,详细分析东侧和西侧降水特性及差异。结果表明点苍山东西侧多年平均降水气候态相似,两侧年降水量接近,降水季节演变一致,但小时尺度的降水变化却存在明显差异:降水量和降水频次日变化在东侧以单峰型为主,西侧则双峰型变化显著;东西侧均存在后半夜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高峰,主要由持续6 h及以上的长时降水事件引起,且该高峰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东侧略大于西侧、持续时间东侧略长于西侧;西侧在午后至傍晚出现另一个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高峰,一般由持续6 h以下的中、短时降水事件造成;累积小时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最大值东西侧均于凌晨出现,出现时间东侧滞后于西侧3 h;累积小时降水量的最小值东侧出现于傍晚、西侧则在正午发生,而累积小时降水频次的最小值东西侧均出现在正午前后。小时雨强日变化西侧较东侧强烈,尤其是夜间,西侧存在21时和03-04时大雨强时段,东侧雨强则缓慢变化于清晨07-08时达最大。这种小时降水特性的东西差异受点苍山地形影响,南北走向高大山脉的特殊地形使两侧下垫面辐射差异在傍晚达最大,辐射强的西侧容易形成降水量、降水频次、小时雨强的傍晚高峰。该区域降水特性的不均匀分布使其成为西南复杂地形区气候区域差异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苍山 日变化 降水量 降水频次 小时雨强 降水事件 东侧 西侧
下载PDF
点苍山变质杂岩新生代变质-变形演化及其区域构造内涵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赵春强 赵利 +1 位作者 曹淑云 刘俊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51-866,共16页
点苍山变质杂岩体是哀牢山-红河韧性剪切带四个变质杂岩体之一,遭受了多期多阶段变质-变形作用改造。本文重点针对点苍山杂岩的新生代变质-变形作用,尤其是以富铝质高级变质岩即夕线石榴黑云片麻岩和侵位于其中的糜棱岩化细晶花岗质岩... 点苍山变质杂岩体是哀牢山-红河韧性剪切带四个变质杂岩体之一,遭受了多期多阶段变质-变形作用改造。本文重点针对点苍山杂岩的新生代变质-变形作用,尤其是以富铝质高级变质岩即夕线石榴黑云片麻岩和侵位于其中的糜棱岩化细晶花岗质岩石开展了深入研究。对夕线石榴黑云片麻岩的显微构造分析与矿物共生组合研究,确定了高角闪岩相和低角闪岩相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分别为:石榴石(Grt)+夕线石(Sil)+钾长石(Kfs)+黑云母(Bi)+斜长石(Pl)±石英(Q)和夕线石(Sil)+白云母(Ms)+黑云母(Bi)+石英(Q)。对其中的变质锆石进行SHRIMP U-Pb测试,获得了新生代三个阶段的变质作用年龄,即54.2±1.7Ma、31.5±1.5Ma和27.5±1.2Ma.本文还深入研究了侵位于高级变质岩中的一个花岗岩质糜棱岩的宏观与显微构造特点,其LA-ICP-MS年龄为24.4±0.89Ma,代表着同剪切就位花岗质岩浆侵位和结晶年龄。夕线石榴黑云片麻岩中变质锆石从2150~27Ma多期多阶段表观年龄的发育,表明点苍山变质杂岩体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史。点苍山杂岩的多阶段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归咎于印度-欧亚板块会聚与碰撞作用(约54Ma)、造山后伸展作用(大约40~30Ma)和沿着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大规模左行走滑变形作用(约27~21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铝变质岩 锆石SHRIMP与LA—ICP—MS U—Pb测年 变质-变形作用 藏东大地构造演化 点苍山
下载PDF
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带变沉积岩的变质演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舫 刘福来 刘平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30-640,共11页
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元江——元阳——河口一带,出露规模达数百千米,是扬子板块和印支陆块之间的一条重要构造带。该变质杂岩带主要由各类正片麻岩、副片麻岩、大理岩所组成,夹有斜长角闪岩、石榴辉... 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元江——元阳——河口一带,出露规模达数百千米,是扬子板块和印支陆块之间的一条重要构造带。该变质杂岩带主要由各类正片麻岩、副片麻岩、大理岩所组成,夹有斜长角闪岩、石榴辉石岩和超镁铁质岩石的透镜体或团块。其中,变沉积岩如含夕线石和蓝晶石的片麻岩类岩石保存了多阶段的矿物组合及异常复杂的矿物相转变关系。详细的岩相学、成因矿物学以及矿物相转变关系分析表明,变沉积岩系经历了早期进变质阶段(M1)、峰期角闪——麻粒岩相变质阶段(M2)、峰后近等温减压(脱水熔融)阶段(M3)以及晚期退变质阶段(M4)的变质演化。其中,M1阶段的稳定矿物组合为石榴石+斜长石+白云母+石英+十字石±蓝晶石±黑云母±钾长石,M2阶段的稳定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黑云母+蓝晶石/夕线石+斜长石+石英、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钾长石±夕线石,M3阶段的共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黑云母+夕线石+斜长石+石英,M4阶段的矿物组合为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石英±钾长石±石榴石等。通过传统GB——GASP温压计和二云母温度计的估算结果,配合P-T视剖面定量计算,确定早期进变质阶段(M1)的温压条件为T=560~590℃,P=5.5~6.3kb,峰期角闪——麻粒岩相阶段(M2)的温压条件为T=720~760℃、P=8.0~9.3kb,峰后近等温减压阶段(M3)的温度压力条件为T=640~760℃,P=5.0~7.3kb,晚期退变阶段(M4)的温压条件为T=521~648℃,P=4.0~5.0kb。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点苍山——哀牢山变沉积岩记录了典型碰撞造山带型式的顺时针P-T演化轨迹,表明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带的形成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存在密切的成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相转变 视剖面 P-T轨迹 角闪——麻粒岩相变质 变沉积岩 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带
下载PDF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第四纪冰碛物特征及年代测定 被引量:3
15
作者 顾佳妮 陈安东 +3 位作者 赵志中 姚海涛 李志明 张青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9-778,共10页
云南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与地学科研价值,在地学研究领域中苍山又被称为点苍山。本次研究的主要区域是点苍山玉局峰北坡和点苍山西北部的罗坪山大小海子地区,本文对点苍山玉局峰北坡冰碛物和罗坪山第四纪沉积物进行... 云南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与地学科研价值,在地学研究领域中苍山又被称为点苍山。本次研究的主要区域是点苍山玉局峰北坡和点苍山西北部的罗坪山大小海子地区,本文对点苍山玉局峰北坡冰碛物和罗坪山第四纪沉积物进行了光释光年代测定,讨论了光释光测年方法在点苍山地区第四纪冰碛物测年中的适用性,测得玉局峰北坡搬运距离较远的三条冰碛垄的年龄为(31.68±3.22)^(28.01±1.95)ka BP,属于末次冰期。对罗坪山地区第四纪沉积物进行石英砂扫描电镜分析,观察到大小海子附近第四纪沉积物石英砂表面具有一定的冰川成因特征,推断罗坪山大小海子地区曾发育过第四纪冰川作用,通过光释光测年得到大小海子附近冰川沉积物年代为(136.36±10.16)ka BP,相当于倒数第二次冰期。结合前人研究,推断点苍山地区也具有发育倒数第二次冰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地质公园 点苍山 罗坪山 光释光测年 扫描电镜 末次冰期 倒数第二次冰期
下载PDF
中部地壳剪切带花岗质岩石变形及其对于构造-岩浆关系的约束:以滇西点苍山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小宇 刘俊来 +2 位作者 齐银川 樊文魁 凌成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241-2255,共15页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剪切时间的厘定至今存在较多的争议,争议的本质更确切地说是对于剪切带内及其附近剪切作用与岩浆作用认识的差异。点苍山杂岩是位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北端的一个杂岩体,由西部的深变质岩、东部的叠加退变质带和不同时...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剪切时间的厘定至今存在较多的争议,争议的本质更确切地说是对于剪切带内及其附近剪切作用与岩浆作用认识的差异。点苍山杂岩是位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北端的一个杂岩体,由西部的深变质岩、东部的叠加退变质带和不同时代的花岗质岩石组成。为了正确厘定剪切前、剪切期(包括剪切前期和剪切后期)、剪切后花岗质岩脉,剪切作用过程中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剪切时间进行新的约束,本文围绕点苍山杂岩开展详细的宏观构造解析、显微构造观察和组构分析,以查明岩体(脉)岩浆流动构造和晶质塑性变形构造,同时对同剪切岩脉开展锆石U-Pb学分析。结果显示,剪切不同阶段就位的花岗质岩石具有不同的宏观构造、显微构造与组构特征。现今所见岩石变形构造、显微构造和组构特点一方面取决于递进剪切变形作用过程中的时间早晚,另一方面还与它们在递进剪切变形作用过程中的构造位置有密切联系。获得两组同剪切年龄为28.54±0.15Ma和27.31±0.23Ma,其中前者为剪切早期阶段同就位的花岗岩脉,后者为剪切稍晚阶段同就位的花岗岩。研究揭示出就位较晚的岩脉(即后者)因其位于递进剪切变形的高应变带而具有较为复杂的变形构造、显微构造和组构型式,就位较早的岩脉(前者)因在递进剪切变形作用过程中位于低应变带而具有简单的变形构造、显微构造和组构型式,并仍然保留有岩浆结晶组构特点。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在28.54~27.31Ma间持续发生着从早期阶段较高温(~700℃),向中期阶段中高温(550~600℃)和晚期阶段低温(低于400℃)环境的递进剪切变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构造 显微构造 组构 锆石U-Pb年代学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 点苍山杂岩
下载PDF
从航片上观察点苍山冰川地貌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陈钦峦 赵维城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7年第2期66-73,共8页
本文利用点苍山地区1:3.8万黑白航空像片,通过目视判读初步查明大理点苍山晚更新世冰川作用的特征,其冰蚀地貌主要沿北北西向主山脊线两侧分布,发现大小冰斗、冰盆和雪蚀洼地共约70处;冰斗冰湖、角峰和刃脊是其主要的冰蚀形态;根据冰斗... 本文利用点苍山地区1:3.8万黑白航空像片,通过目视判读初步查明大理点苍山晚更新世冰川作用的特征,其冰蚀地貌主要沿北北西向主山脊线两侧分布,发现大小冰斗、冰盆和雪蚀洼地共约70处;冰斗冰湖、角峰和刃脊是其主要的冰蚀形态;根据冰斗分布高度、形态规模和后期的侵蚀破坏程度,将点苍山的古冰川作用划分为大小海子冰期、大理冰期Ⅰ期和大理冰期Ⅱ期,它们的雪线高度分别为:3250—3550m、3700—3800m、3800—39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片判读 点苍山 冰斗 冰期 冰川地貌
下载PDF
滇西北点苍山蛇绿混杂岩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沙绍礼 尹光侯 +1 位作者 敖德恩 段国玺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4-47,共4页
点苍山西坡李子坪村分布有较多橄榄岩,围岩是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其中有斜长角闪岩、变质钠长花岗岩。这些岩石的岩相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均显示蛇绿混杂岩特征,暗示点苍山西坡有古特提斯洋壳的残片存在。
关键词 蛇绿混杂岩 云南 点苍山 岩相学 岩石化学 地球化学 古特提斯洋壳
下载PDF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中流体记录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宇 曹淑云 +3 位作者 邓友国 程雪梅 吕美霞 董彦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2-57,共16页
剪切带作为大陆岩石圈中的局部高应变带,是岩石变质-变形作用和流体活动的重要场所。沿着哀牢山—红河走滑剪切带内发育的点苍山深变质杂岩,保存了新生代以来极其丰富的构造-热演化信息。在点苍山杂岩体内出露有一系列具有不同构造特征... 剪切带作为大陆岩石圈中的局部高应变带,是岩石变质-变形作用和流体活动的重要场所。沿着哀牢山—红河走滑剪切带内发育的点苍山深变质杂岩,保存了新生代以来极其丰富的构造-热演化信息。在点苍山杂岩体内出露有一系列具有不同构造特征的石英脉,我们选取了遭受剪切变形的石英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野外构造观测和室内显微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激光拉曼显微光谱(LRM)以及流体包裹体技术(FI)对其开展了进一步的精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变形石英脉在显微镜下具有不同类型的塑性变形特征,其中以强烈细粒化和动态重结晶为主要特征的石英颗粒中包裹体类型主要为CO_2-H_2O包裹体和纯CO_2流体包裹体,包裹体多沿颗粒边界分布;在以条带状和细粒化为主要特征且具有典型核-幔构造的石英颗粒中,重结晶颗粒基本不含流体包裹体,石英条带中含有大量水溶液包裹体;在定向拉长的粗颗粒石英中其变形行为主要表现为波状消光和局部应变导致的塑性流动构造,在该类型石英颗粒中只含有水溶液包裹体且无明显分布特征。(2)根据各类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估算出包裹体捕获温压为500~550℃、260~290MPa,深度约为10km,其流体来源主要为变质流体,剥露过程中的快速降压使得流体发生相分离及变形作用并导致的水丢失,这是CO_2-H_2O包裹体与水溶液包裹体出现的主要原因。(3)石英脉中的石英颗粒除含有一定量的包裹体水之外还含有少量的结构水,水在颗粒内部的分布为非均匀状态,通常边部水含量高于核部,同时水的分布特征和含量可随包裹体的变化而改变。(4)重结晶石英颗粒中的包裹体常在颗粒边界富集,认为其边界局部流体压力和流体的渗透或释放能弱化晶体平面,促进晶格位错滑移和溶解蠕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苍山变质杂岩 变形石英脉 流体包裹体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激光拉曼显微光谱
下载PDF
点苍山大理冰期研究回顾、讨论与展望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全 万晔 曾洪云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6年第1期22-29,共8页
大理冰期作为第四纪末次冰盛期,在了解历史环境变化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多年来中国学者用各种传统研究方法对大理冰期的起源地——点苍山的末次冰期进行了研究,并获取了大量科学成果。回顾这一历史进程,重点对航空遥感、地质地貌结... 大理冰期作为第四纪末次冰盛期,在了解历史环境变化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多年来中国学者用各种传统研究方法对大理冰期的起源地——点苍山的末次冰期进行了研究,并获取了大量科学成果。回顾这一历史进程,重点对航空遥感、地质地貌结构、冰川地貌特征、区域尺度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及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一些存疑,分析了运用3S技术进行冰川研究和古冰川模型重建的基础问题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苍山 大理冰期 古冰川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