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七味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彭树灵 黄红珍 +1 位作者 林锦春 刘丽丽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8期187-189,共3页
目的:观察七味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疗效。方法:67例D-IBS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n=34)与对照组(n=33)。观察组给予七味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1剂/d;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50 mg,3次/d;两组疗程均为8... 目的:观察七味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疗效。方法:67例D-IBS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n=34)与对照组(n=33)。观察组给予七味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1剂/d;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50 mg,3次/d;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4、8周后腹痛评分、腹泻评分、症状总评分及总有效率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腹痛、腹泻评分及症状总评分在治疗2、4、8周后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腹泻评分及症状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4、8周后,观察组的腹痛、腹泻评分及症状总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七味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 七味白术散 痛泻要方 疗效
下载PDF
进口胎牛血清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污染的检测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强 李树清 +4 位作者 李健 熊炜 王巧全 李春阳 黄忠荣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3年第2期55-57,共3页
为了调查进口商品化牛血清中BVDV污染的情况,抽检了国内广泛使用的进口牛血清,用RT-PCR、ELISA抗体和抗原检测等方法对胎牛血清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进口胎牛血清BVDV核酸和抗原阳性率较高,进口新生牛血清存在BVDV... 为了调查进口商品化牛血清中BVDV污染的情况,抽检了国内广泛使用的进口牛血清,用RT-PCR、ELISA抗体和抗原检测等方法对胎牛血清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进口胎牛血清BVDV核酸和抗原阳性率较高,进口新生牛血清存在BVDV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进口检疫
下载PDF
腹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红 陈小刚 +4 位作者 刘元 朱志强 吕春燕 程少威 赖克道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第7期85-86,共2页
目的:观察腹针"调脾气"、"引气归元"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慢性腹泻病人随机分为腹针治疗组43例,体针对照组35例,进行治疗观察。结果:腹针"调脾气"、"引气归元"治疗组对患者每... 目的:观察腹针"调脾气"、"引气归元"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慢性腹泻病人随机分为腹针治疗组43例,体针对照组35例,进行治疗观察。结果:腹针"调脾气"、"引气归元"治疗组对患者每日腹泻次数、粪便性状、纳差、腹痛、腹胀、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有明显疗效,腹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体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P<0.05)。结论:腹针疗法对慢性腹泻有很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针理论 慢性腹泻 腹针疗法
下载PDF
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4
作者 郑惠之 黄梅 +1 位作者 马一丹 达南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5年第4期525-526,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1例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1例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中西医结合 穴位贴敷
下载PDF
婴幼儿杯状病毒感染致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司马贯忠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7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杯状病毒感染所致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收治的511例杯状病毒感染所致多器官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1例杯状病毒感染患儿中神经系统受累最常见,其次为呼吸系... 目的:探讨婴幼儿杯状病毒感染所致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收治的511例杯状病毒感染所致多器官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1例杯状病毒感染患儿中神经系统受累最常见,其次为呼吸系统,其他依次为泌尿系统、肝脏和心脏。杯状病毒感染患儿较易发生多器官损害,以神经系统受累最常见,占89.63%;其中烦躁不安者占49.56%;萎靡不振者占23.80%;出现高热惊厥者占4.80%。其他器官损害较轻,其中肝功能损害占23.68%;尿常规及尿β2微球蛋白检查提示1.37%损害严重者引起肾功能的改变;21.92%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34.25%肌酸激酶(CK)升高;13.31%患儿出现心电图检查异常;有呼吸系统症状者占42.86%。结论:杯状病毒感染引起小儿急性肠炎,同时可引起其他多系统和脏器损害,造成机体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 杯状病毒 多器官损害
下载PDF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危险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朱欣荣 《抗感染药学》 2010年第4期269-271,共3页
目的:分析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引起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与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导致相关性腹泻的危险因素。将应用抗生素的1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对照组),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观察组),比较... 目的:分析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引起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与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导致相关性腹泻的危险因素。将应用抗生素的1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对照组),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个体情况,抗生素应用情况,治疗过程的差异,并进行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20例患者中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5.74%(70/1220),经单因素检验10种变量指标是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危险因素(P<0.05),与患者性别,抗生素应用指征,给药途径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并按OR值的大小排序,患者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年龄,长时间应用抗生素、多种类抗生素,侵袭性医疗操作,禁食与重病症。结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对高龄患者的用药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减少或避免侵袭性医疗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相关性腹泻 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
下载PDF
小儿夏季急性感染性腹泻致病菌及药敏试验分析
7
作者 刘宝芳 高莉 《儿科药学》 1999年第1期22-23,共2页
目的:了解本市夏季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主要致病菌及对常用抗生素敏感性的变化.方法:对1994~1997年5~8月14岁以下急性感染性腹泻住院患儿大便进行培养,94~96年用S.S培养基,97年加用麦康凯及山梨醇培养基,分离出致病菌249株,进一步作... 目的:了解本市夏季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主要致病菌及对常用抗生素敏感性的变化.方法:对1994~1997年5~8月14岁以下急性感染性腹泻住院患儿大便进行培养,94~96年用S.S培养基,97年加用麦康凯及山梨醇培养基,分离出致病菌249株,进一步作病原菌分离和菌群鉴定,并作11种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福氏痢疾杆菌是主要致病菌,痢特灵的敏感率最高(70%以上),氟哌酸和先锋V的敏感性有所下降,丁胺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敏感率明显回升至50%以上,沙门氏菌和绿脓杆菌是少见的致病菌,最敏感的抗生素是丁胺卡那霉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腹泻 腹泻 致病菌 药敏试验 儿童
下载PDF
胰酶胶囊与匹维溴铵联用治疗慢性小肠性腹泻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杰 胡伟 +1 位作者 王宗颖 贾业贵 《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21-22,共2页
目的 :探索慢性小肠性腹泻的新治疗方法。方法 :联合应用胰酶胶囊与匹维溴铵 ,将 89例慢性小肠性腹泻随机分为联用胰酶胶囊与匹维溴铵治疗组 46例和应用硫糖铝加多酶片治疗对照组 43例 ,并从几个单项评分标准及总累积分方面观察疗效。结... 目的 :探索慢性小肠性腹泻的新治疗方法。方法 :联合应用胰酶胶囊与匹维溴铵 ,将 89例慢性小肠性腹泻随机分为联用胰酶胶囊与匹维溴铵治疗组 46例和应用硫糖铝加多酶片治疗对照组 43例 ,并从几个单项评分标准及总累积分方面观察疗效。结果 :单项评分标准结果显示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而总累积分结果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结论 :联用胰酶胶囊与匹维溴铵治疗慢性小肠性腹泻提供了一条有效 ,安全 ,无明显副反应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酶胶囊 匹维溴铵 硫糖铝 慢性小肠性腹泻 药物联合治疗
下载PDF
河南省腹泻患者中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的分子流行特征研究
9
作者 穆玉姣 胡晓 +4 位作者 宋威蓉 张白帆 赵嘉咏 马红霞 黄学勇 《现代疾病预防控制》 2023年第12期881-884,953,共5页
目的了解河南省腹泻患者中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的分布及其分子学特征。方法对我省监测到的历史鼠伤寒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复核,使用双重PCR法鉴定第2相鞭毛缺失菌株并对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1576株沙门菌中有401株鼠伤寒沙门... 目的了解河南省腹泻患者中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的分布及其分子学特征。方法对我省监测到的历史鼠伤寒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复核,使用双重PCR法鉴定第2相鞭毛缺失菌株并对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1576株沙门菌中有401株鼠伤寒沙门菌,经双重PCR方法鉴定出113株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分别占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的7.17%和28.18%,其中79.64%(90例)来源于<2岁的婴幼儿。113株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经XbaⅠ酶切后,共分为88种带型,各带型包含菌株数为1~5株,带型相似度在58%~100%,带型无明显的地域、时间聚集特征。结论河南省腹泻患者中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检出率较高,且人群分布不均,分子分型表现出较大的多样性,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患者 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 沙门菌 分子分型
原文传递
猪流行腹泻病毒N蛋白表达与PPA-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金良 祖立闯 +5 位作者 唐娜 李娇 董炳梅 魏凤 韩文瑜 沈志强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01-807,共7页
为建立一种快速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抗体检测方法,本研究参照已发表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N基因序列,RT-PCR扩增了长约1 300bp的N基因片段,连接pET30a表达载体后获得了以可溶性形式表达的重组N蛋白。重组蛋白纯化后,经免疫印迹检测证... 为建立一种快速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抗体检测方法,本研究参照已发表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N基因序列,RT-PCR扩增了长约1 300bp的N基因片段,连接pET30a表达载体后获得了以可溶性形式表达的重组N蛋白。重组蛋白纯化后,经免疫印迹检测证明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以该蛋白作为诊断抗原,建立检测PEDV抗体的PPA-ELISA诊断方法。该诊断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为PEDV的快速诊断、免疫猪群抗体监测和PEDV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N蛋白 PPA-ELISA 检测
原文传递
杭州市腹泻儿童感染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病原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胡雪 厉小玉 +3 位作者 周俊 刘荻 陈刚 吴亦栋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7年第22期3299-3300,3318,共3页
目的监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在杭州市腹泻儿童中的病原学特征。方法收集392例2016年1月-12月腹泻儿童粪便标本中的大肠埃希菌,并采用多重PCR技术进行DEC的鉴定及分型。结果 392例急性腹泻标本中共检出DEC 81株,检出率为20.7%(81/392)... 目的监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在杭州市腹泻儿童中的病原学特征。方法收集392例2016年1月-12月腹泻儿童粪便标本中的大肠埃希菌,并采用多重PCR技术进行DEC的鉴定及分型。结果 392例急性腹泻标本中共检出DEC 81株,检出率为20.7%(81/392)。EAEC、EPEC及EIEC的检出率分别为13.0%(51/392)、2.3%(9/392)、0.3%(1/392),混合毒力DEC的检出率为5.1%(20/392),仅在1株混合毒力DEC菌株中检出ETEC,未检出EHEC。DEC在夏秋季的检出率较高,其中混合毒力DEC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其他DEC季节分布无差异,各类DEC均无年龄、性别分布差异。结论 DEC在夏秋季的检出率较高,混合毒力DEC的儿童感染者月度分布呈季节性变化,需加强长期持续性的DEC监测,是深入了解DEC病原学特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病原学监测
原文传递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β-葡聚糖对肉兔生长性能及腹泻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文 赵鑫 《中国养兔》 2022年第1期19-21,共3页
为研究肉兔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β-葡聚糖对其生长性能及腹泻率的影响。试验选择30日龄、体重接近、健康的断奶肉兔80只,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成4组,每组20只兔。各组试验肉兔依次饲喂含有0%(对照组)、0.04%(试验1组)、0.06%(试验2组)、0... 为研究肉兔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β-葡聚糖对其生长性能及腹泻率的影响。试验选择30日龄、体重接近、健康的断奶肉兔80只,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成4组,每组20只兔。各组试验肉兔依次饲喂含有0%(对照组)、0.04%(试验1组)、0.06%(试验2组)、0.08%(试验3组)β-葡聚糖的日粮。试验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30 d。试验结果表明:试验2组和试验3组的新西兰肉兔的试验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试验1组的新西兰肉兔试验末重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试验2组和试验3组的新西兰肉兔料重比比对照组显著降低13.25%和11.04%(P<0.05),试验1组肉兔料重比有降低趋势,但与对照组比差异不显著;β-葡聚糖对新西兰肉兔的平均日采食量未产生显著影响。试验2组和试验3组新西兰肉兔的腹泻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了31.91%、47.52(P<0.05);试验1组新西兰肉兔的腹泻率有降低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综上所述,在肉兔日粮中添加β-葡聚糖可以显著提高肉兔的生长性能,并降低腹泻率,考虑生产成本,最适添加量为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葡聚糖 生长性能 腹泻率 肉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