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戊二烯与二氢呋喃类化合物Diels-Alder反应的理论研究
1
作者 邓萍 张海东 +1 位作者 蒋君好 蒋启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09-816,共8页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6—311++G**水平上对环戊二烯与2(5H)-呋喃酮,丁烯二酸酐和2,5-二氢呋喃的Diels—Alder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并且考虑了溶剂化效应和取代基效应对反应机理及能垒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6—311++G**水平上对环戊二烯与2(5H)-呋喃酮,丁烯二酸酐和2,5-二氢呋喃的Diels—Alder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并且考虑了溶剂化效应和取代基效应对反应机理及能垒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所涉及的环戊二烯与二氢呋喃类化舍物的Diels-Alder加成反应是以协同方式进行的;羰基取代基的吸电子作用是造成产物中C(1)-C(2)、C(3)-C(4)键键长增加的主要原因;反应所涉厦到的FMO相互作用主要是环戊二烯的HOMO与二氢呋喃类化合物的LUMO之间的相互作用,羰基对反应活化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低呋喃类化合物的LUMO能级,减小与环戊二烯的HOMO的能级差异。从而有利于反应进行的;反应2的活化能垒最低,从动力学的角度考虑在室温下可以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戊二烯 二氢呋喃 diels-a1der反应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蒙桑茎皮中Diels-Alder型加合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康洁 陈若芸 于德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76-979,共4页
目的 研究蒙桑Morus mongolica茎皮中的Diels-A1der型加合物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RP-18及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各种光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6个Diels-A1der型加合物,分别为阿尔本F(albanin F,Ⅰ... 目的 研究蒙桑Morus mongolica茎皮中的Diels-A1der型加合物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RP-18及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各种光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6个Diels-A1der型加合物,分别为阿尔本F(albanin F,Ⅰ)、桑酮L(kuwanon L,Ⅱ)、双桑辛素(dimoracin,Ⅲ)、桑酮J(kuwanon J,Ⅳ)、桑呋哺J(mulberrofuran J,Ⅴ)、桑呋哺Q(mulberrofuran Q,Ⅵ)。结论 化合物Ⅰ、Ⅲ、Ⅴ为首次从该种植物分得。抗氧化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Ⅳ~Ⅵ具有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桑 diels-a1der型加合物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屋尘螨致敏小鼠鼻炎模型建立及其免疫学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影 徐颖华 +6 位作者 江霞云 鲁旭 杨蕾 於洋 王斌 赵爱华 李丽莉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608-617,共10页
目的基于屋尘螨变应原组主要变应原(Der.p1)的剂量建立稳定的屋尘螨过敏小鼠模型,并以此系统筛选过敏评价生物标识。方法以屋尘螨变应原提取物为致敏蛋白,以氢氧化铝为佐剂,依据主要变应原(Der.p1)含量设置不同抗原浓度组和不同免疫针次... 目的基于屋尘螨变应原组主要变应原(Der.p1)的剂量建立稳定的屋尘螨过敏小鼠模型,并以此系统筛选过敏评价生物标识。方法以屋尘螨变应原提取物为致敏蛋白,以氢氧化铝为佐剂,依据主要变应原(Der.p1)含量设置不同抗原浓度组和不同免疫针次,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末次免疫一周后,采用Der.p1浓度为500μg/mL的屋尘螨变应原提取物滴鼻激发,每只小鼠20μL,每天1次,持续1周。通过观察小鼠的过敏反应症状、检测鼻部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各组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筛选最佳的过敏模型建立程序。在此基础上更换不同来源屋尘螨抗原重新致敏BALB/c小鼠,验证过敏小鼠模型建立方法的可重复性。结果致敏小鼠经抗原激发后均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其中最佳免疫程序为Der.p1浓度100μg/mL、皮下注射两次。该致敏组小鼠经抗原激发后体内IL-4特异性淋巴细胞数(174±23)明显增多,与阴性对照组(22±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脾淋巴细胞Th2型极化显著(Th1/Th2比值为0.362±0.028),与阴性对照组(0.832±0.0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血清屋尘螨特异性IgE抗体水平与激发前比较明显增高(P=0.00017),总IgE抗体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41)。利用不同来源的屋尘螨抗原,选择优化的致敏程序建立过敏小鼠模型,表现出较好的可重现性。结论成功构建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致敏小鼠模型,并以此筛选到致敏相关的生物标识,证实Der.p1剂量与致敏效果间的量效关系,为后续屋尘螨过敏症机制研究及屋尘螨变应原脱敏制剂研制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屋尘螨 der.p1 过敏 动物模型 免疫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