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细胞与冷沉淀不同比例输注在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治疗中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黄瑞林 邱元华 +1 位作者 徐青青 李晓清 《安徽医专学报》 2023年第5期109-110,113,共3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和冷沉淀不同比例输注对于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治疗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医院诊治的90例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进行红细胞与冷沉淀输注治疗,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甲组1:0.5,乙组1:1,... 目的:探讨红细胞和冷沉淀不同比例输注对于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治疗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医院诊治的90例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进行红细胞与冷沉淀输注治疗,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甲组1:0.5,乙组1:1,丙组1:2,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乙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高于甲组(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低于甲组(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血液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乙组患者血红蛋白(Hb)、D-二聚体水平高于甲组(P<0.05),血小板(PLT)低于甲组(P<0.05),乙组和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后出血治疗中,当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1或1:2,临床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冷沉淀 不同比例 产后出血 输血
下载PDF
不同比例成分输血对急性大出血患者的效果分析
2
作者 孙鑫 张钰蓓 葛镇镇 《系统医学》 2023年第13期50-53,共4页
目的 观察大出血患者采用不同比例成分输血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4月镇江市中医院应用大量输血的患者71例,根据输注血浆和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比例分为3组,其中16例低比例组(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1∶3),37例中比例组(1∶... 目的 观察大出血患者采用不同比例成分输血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4月镇江市中医院应用大量输血的患者71例,根据输注血浆和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比例分为3组,其中16例低比例组(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1∶3),37例中比例组(1∶3≤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1:2),18例高比例组(1∶2<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1∶1),对比3组患者入院后24 h凝血功能。结果 输血后,低比例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指标为(19.50±1.80)s、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rothrombin time, APTT)指标为(63.50±12.50)s、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指标为(25.70±6.50)s、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指标为(1.10±1.30)g/L、血小板(platelet, PLT)指标为(82.60±12.10)×10^(9)/L。3组输血后PT、APTT、TT、FIB、PLT指标明显优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的PT、APTT、TT均明显比低比例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大出血患者应用中高比例成分输血,有利于凝血功能恢复,加快患者止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出血 不同比例输血治疗 成分输血
下载PDF
不同比例重组血对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治疗后血液内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可秋萍 王庆九 +4 位作者 庞桂芝 马云 张卫星 张虹 张天美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1078-1079,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重组血对新生儿溶血病换血后血液内环境的影响。方法对31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采用不同比例重组血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均采用O型洗涤红细胞和AB型血浆,其中治疗组(16例)二者比例为1:1(即O型洗涤红细胞2U:AB型血...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重组血对新生儿溶血病换血后血液内环境的影响。方法对31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采用不同比例重组血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均采用O型洗涤红细胞和AB型血浆,其中治疗组(16例)二者比例为1:1(即O型洗涤红细胞2U:AB型血浆200mL)按80±mL/kg单倍量换血,对照组(15例)为2:1(即O型洗涤红细胞4U:AB型血浆200mL)按150~180mL/kg双倍量换血,监测换血前后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换出率、血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换血量、住院天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换出率分别为(44.92±3.99)%和(45.69±5.06)%,二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639);住院天数[(8.13±1.13)dvs(8.19±0.91)d]亦无显著性差异(P=0.884)。治疗组换血后RBC、Hb及HCT的水平均提高(P〈0.05,0.01,0.001),但提高的水平略低于对照组,贫血已基本纠正,临床症状改善,在换血量方面比较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结论采用1:1单倍量重组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既能降低血中胆红素水平,又可减少换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溶血病 单倍量换血 不同比例 重组血
下载PDF
2005年与2010年大量输血患者临床用血对比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周慧盈 赵玮 罗蔓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1075-1077,共3页
目的为制定大量输血患者合理成分输血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05年和2010年大量输血患者各种血液成分输注情况,分析不同性别、血型、治疗结果的患者人均红细胞输用量,计算不同科室患者各血液成分搭配输注比例,比较输血后患者凝... 目的为制定大量输血患者合理成分输血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05年和2010年大量输血患者各种血液成分输注情况,分析不同性别、血型、治疗结果的患者人均红细胞输用量,计算不同科室患者各血液成分搭配输注比例,比较输血后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2010年较2005年总用血量增加,主要为血浆用量增加,红细胞用量减少;女性患者、AB血型患者人均红细胞用量低于男性患者和其他血型患者,死亡患者明显高于治愈患者,两年统计结果一致;不同科室选择各种血液成分应用比例不同,2005年红细胞∶血浆比例为7.9∶1.0,患者死亡率为21.62%,比2010年(红细胞∶血浆比例为2.1∶1.0,患者死亡率为4.44%)明显增高(χ2=4.9,P<0.05);输血后患者凝血功能检测2005年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比2010年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g)降低(P<0.05)。结论大量输血时根据病情制定合理输血方案,选择有效血液成分,可减少大量输血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红细胞 悬液 血液成分除去法 成分应用比例
下载PDF
冰冻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血对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廖建苑 张力芳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14期116-118,共3页
目的:观察在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治疗中采取不同比例输入冰冻血浆(FP)、红细胞(RBC)的治疗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9月2日-2019年9月2日笔者所在医院施予输血(FP、RBC)治疗的99例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 目的:观察在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治疗中采取不同比例输入冰冻血浆(FP)、红细胞(RBC)的治疗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9月2日-2019年9月2日笔者所在医院施予输血(FP、RBC)治疗的99例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输血比例将其分为A组(n=33,FP、RBC比例为1∶5)、B组(n=33,FP、RBC比例为1∶3)、C组(n=33,FP、RBC比例为1∶1)。比较三组输血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C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氧代谢指标水平均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FP使用量多于A、B组,死亡率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按1∶1输入FP、RBC,效果显著,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治疗 不同比例 失血性休克 冰冻血浆 红细胞 预后效果
下载PDF
2008~2012年度我院成分输血回顾性分析
6
作者 李兵 刘雄 +2 位作者 王钦芳 叶燕 黄希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4年第8期858-860,共3页
目的掌握临床用血现况与趋势,为输血科备血和临床科用血提供参考,确保临床用血质量。方法对我院2008~2012年成分输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院临床科室各成分血使用呈逐年上升趋势,成分用血比例&gt;99.7%,红细胞、血浆、血小板... 目的掌握临床用血现况与趋势,为输血科备血和临床科用血提供参考,确保临床用血质量。方法对我院2008~2012年成分输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院临床科室各成分血使用呈逐年上升趋势,成分用血比例&gt;99.7%,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全血所占比率依次为53.80%、41.37%、4.79%、0.04%,悬浮红细胞、血浆主要用于外科。结论临床科室用血比率逐年递增,成分血比例合理,但血小板应用比率较低,冷沉淀用量太少,需临床科室严把输血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成分血 比例 分析
下载PDF
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指标止血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于桂芬 翁文浩 +1 位作者 李汉华 周雄文 《河北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518-522,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止血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一般资料,根据血浆(FP):红细胞(RBC)输注比例,将其分为A(FP:RBC≤1:2,n=21)、B(1:2<FP:RBC&... 目的:研究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止血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一般资料,根据血浆(FP):红细胞(RBC)输注比例,将其分为A(FP:RBC≤1:2,n=21)、B(1:2<FP:RBC<1:1,n=26)、C(FP:RBC≥1:1,n=20)三组,观察三组输血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血常规、止血率、存活率及血制品使用量。结果:较输血前比,三组患者输血后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显著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显著上升,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显著下降(P<0.05),且三组输血后PT、INR、APTT及FIB水平差异显著(P<0.05);C组输血后血红蛋白(Hb)水平较输血前显著下降(P<0.05),A、B组输血前后Hb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输血后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均较输血前显著下降(P<0.05),且三组输血后PLT水平差异显著(P<0.05);三组28d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FP及冷沉淀使用量差异显著(P<0.05),RBC使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1:2<FP:RBC<1:1的比例进行成分输血能有效纠正重度创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与血常规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成分输血比例 严重创伤患者 凝血功能 止血率 近期预后
下载PDF
红细胞与血浆不同输注比例对严重多发伤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蔡俊林 刘向华 蔡君 《中国民康医学》 2020年第23期114-116,共3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与血浆采用不同比例输注对严重多发伤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莆田市急救中心和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ATC患者7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输血方式分为观察... 目的:探讨红细胞与血浆采用不同比例输注对严重多发伤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莆田市急救中心和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ATC患者7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输血方式分为观察组(n=36)与对照组(n=36)。观察组将悬浮红细胞(PRBC)与新鲜冰冻血浆(FFP)按照1︰1比例输注,对照组将PRBC与FFP按照2︰1比例输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水平、血红蛋白及血压水平;总输血量及预后(康复时间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血压水平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短于对照组、国际标准化比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RBC、总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FFP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及血容量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多发伤合并ATC患者,等比例输注PRBC与FFP的效果优于2︰1比例输注,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指标水平,减少总输血量,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血浆 不同比例 成分输血 多发伤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下载PDF
多发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等比例成分输血治疗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小婷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6期29-31,共3页
目的:探究等比例成分输血治疗多发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8例多发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4)与观察组(n=34)。对照组按2∶1比例输注... 目的:探究等比例成分输血治疗多发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8例多发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4)与观察组(n=34)。对照组按2∶1比例输注悬浮红细胞(P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治疗,观察组按1∶1比例输注PRBC和FFP治疗。观察两组输血前后收缩压(SBP)、静脉压(CVP)水平、入院后1、2、3 d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FIB)、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化标准比率(INR)水平及休克纠正率与病死率。结果:输血后,两组SBP、CVP水平均较输血前升高,且观察组SBP和CV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后2、3 d HB、FIB、PT、INR水平均较入院后1 d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入院后2、3 d FIB、PT、INR水平改善幅度均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休克纠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比例成分输血治疗能有效改善多发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凝血指标和低血压性出血,同时能提高休克纠正率,降低病死率,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创伤性凝血病 等比例输注 成分输血
下载PDF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差异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静宇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CAS 2013年第2期265-266,共2页
2012年5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中国国际标准化委员会联合发布“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l8469—2012)(以下简称国标),并于同年7月1日实施。国标规定了血站提供临床输注用全血及成分血的定义、质量和安全等要求。但对照... 2012年5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中国国际标准化委员会联合发布“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l8469—2012)(以下简称国标),并于同年7月1日实施。国标规定了血站提供临床输注用全血及成分血的定义、质量和安全等要求。但对照卫生部2000年针对各医疗机构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在品种、名称、规格和定义上有差异,不利于血液的使用和血站及用血医院对血液质量及内涵的理解,现将两者的不同之处归纳如下,供血站及医疗用血单位同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血及成分血 质量要求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差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