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DSA与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1
作者 周新华 陈良义 +1 位作者 翁磊华 吕绍茂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分为对照组(n=38例)和观察组(n=54例)。对照组采用3D-DSA引导,观察组采用DynaCT引导,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支架再狭窄及斑块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术后4个月、8个月及12个月mRS评分、支架成形术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yna-CT的术前规划、观察到支架表面图像与术中所见吻合,手术成功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63.16%(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患者支架再狭窄、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ynaCT用于颅内支架置入术中能改善患者症状,缩短支架成形术耗时,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能降低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DSA血管成像 数字平板造影 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 颅内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旋转DSA、DSA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和TACE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裴文晓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8期2825-2827,2831,共4页
目的研究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和经皮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常规DSA、旋转DSA检查,并以病理检... 目的研究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和经皮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常规DSA、旋转DSA检查,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旋转DSA、DSA在原发性肝癌中的检出结果、诊断效能、病灶检出率、临床检测情况及图像质量。7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TACE介入治疗,均于术后3个月给予常规DSA、旋转DSA检查,比较2种检查方式对术后残留或复发病灶的检出率。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旋转DSA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高于DSA(P<0.05)。旋转DSA病灶检出率高于DSA(97.79%比87.50%,P<0.05),且旋转DSA对<1 cm的病灶检出率高于DSA(91.43%比68.57%,P<0.05)。旋转DSA造影剂剂量、辐射剂量、成像次数低于DSA(P<0.05)。旋转DSA甲级片占比高于DSA(86.00%比70.00%,P<0.05)。旋转DSA介入术后残留或复发病灶检出率高于DSA(98.55%比84.06%,P<0.05)。结论旋转DSA在微小隐匿病灶和TACE介入术后残留或复发病灶检出方面优于常规DSA,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和TACE术后疗效评估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DSA DSA 原发性肝癌 早期诊断 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下载PDF
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效果
3
作者 李锦州 陈玉双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16期78-81,共4页
目的:观察肝癌介入治疗中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80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 目的:观察肝癌介入治疗中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80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DSA技术,观察组采用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对比两组图像质量、动脉和病灶显示情况、门静脉分支检出率、肝动脉分支检出率、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图像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侧支循环血管、小病灶、小病灶供血动脉、小病灶侧支循环血管显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动脉分支3/4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门静脉分支1级、2级、3/4级检出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介入治疗中应用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可提高图像质量、动脉显示率,利于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介入治疗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
下载PDF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4
作者 徐力扬 李京雨 +2 位作者 张强 刘明 陈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0期1377-1379,共3页
目的 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 ,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 目的 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 ,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动脉瘤 ,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 (2 / 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 (1/ 8)。旋转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 8例血管三维重建处理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 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 ,明显有助于提高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陆靖 李永东 +5 位作者 李明华 孙贞魁 谭华桥 王武 顾斌贤 陈元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11-717,共7页
目的评估无对比剂3.0T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前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检查。对每枚动脉瘤,用3D-TOF-MRA决... 目的评估无对比剂3.0T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前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检查。对每枚动脉瘤,用3D-TOF-MRA决定患者适合的治疗方法,包括经或不经球囊/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治疗、外科夹闭、保守治疗。3D-TOF-MRA术前治疗计划与DSA最终决策的动脉瘤实际治疗方式相比较判定其临床治疗价值。结果以动脉瘤为基础评估对颅内动脉瘤检测的准确性为96.9%,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3.1%,阳性预测值(PPV)为98.8%,阴性预测值(NPV)为87.1%。依椐3D-TOF-MRA工作位上动脉瘤的解剖特点可以准确地制定术前治疗计划,其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9%、94.0%、100%、100%、74.4%。结论无对比剂3D-TOF-MRA在检测颅内破裂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并且可以有效、准确地制定适合的动脉瘤术前治疗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旋转DSA影像变形程度及测量误差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彭刚 曾勇明 +2 位作者 李越 郁斌 吴家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通过模型实验评价旋转DSA的影像变形情况和测量误差。方法取5个直径20mm钢球,横向间隔30mm排列,将中心位置钢球置于等中心点进行旋转DSA采集。再取5个直径10mm钢球,与上述钢球纵向间隔30mm并以相同方式排列,进行相同的旋转DSA采集... 目的通过模型实验评价旋转DSA的影像变形情况和测量误差。方法取5个直径20mm钢球,横向间隔30mm排列,将中心位置钢球置于等中心点进行旋转DSA采集。再取5个直径10mm钢球,与上述钢球纵向间隔30mm并以相同方式排列,进行相同的旋转DSA采集。将显示屏分为5个区域,观察各个旋转角度钢球二维影像的形态变化。选择两组实验图像中的左前斜20°、40°、60°钢球影像,分别用自动等中心校准法和球体校准法测量,与钢球实际直径比较,计算影像的放大率。结果除中央区的钢球以外,其他区域钢球在不同旋转角度的二维影像均产生了变形,随钢球距离探测器的远近产生影像放大或缩小。采用自动等中心校准法测量时,仅中央区钢球与实际直径大小相同,钢球离中央区越远或旋转角度越大,测量误差越大(最大放大率12·42%)。采用球体校准对各个区域钢球在不同旋转角度时的测量结果基本一致,测量误差较小(最大放大率3·41%)。结论旋转DSA成像时,将病变定位于中央区可减小二维影像变形。根据病变的位置合理选择测量技术有助于降低测量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旋转角度 测量
下载PDF
3D-TOF-MRA对破裂、未破裂脑动脉瘤检出效能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孙贞魁 李永东 +1 位作者 王武 李梅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5-450,共6页
目的:探讨3.0T 3D-TOF-MRA对破裂、未破裂脑动脉瘤检出效能。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12年2月,183例经头颅CT平扫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和228例疑似患有脑动脉瘤或其他脑血管疾病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分别行3.0T 3D-TOF-MRA检查和DSA... 目的:探讨3.0T 3D-TOF-MRA对破裂、未破裂脑动脉瘤检出效能。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12年2月,183例经头颅CT平扫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和228例疑似患有脑动脉瘤或其他脑血管疾病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分别行3.0T 3D-TOF-MRA检查和DSA检查,DS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检测以患者、动脉瘤、动脉瘤大小为基础的动脉瘤检出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组151例患者,共计185枚脑动脉瘤,32例患者无动脉瘤;非蛛网膜下腔出血组193例患者,共计234枚脑动脉瘤,35例患者无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组4枚动脉瘤假阴性,2枚假阳性。非蛛网膜下腔出血组6枚假阳性。除了基于患者、动脉瘤为基础评价动脉瘤的敏感性有统计学差异外(P=0.037),基于患者、动脉瘤、动脉瘤大小为基础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者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3.0T 3D-TOF-MRA对破裂动脉瘤、非破裂脑动脉瘤检出均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脑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旋转DSA在节段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李京雨 张强 +2 位作者 徐力扬 刘明 陈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7期915-917,共3页
目的 评价旋转DSA(RDSA)在节段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 0例拟行节段性肝动脉栓塞的肝癌患者 ,TACE之前行常规DSA和RDSA肝动脉造影。对两种方法显示肝动脉分支、肿瘤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结构等情况做对比观察 ,... 目的 评价旋转DSA(RDSA)在节段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 0例拟行节段性肝动脉栓塞的肝癌患者 ,TACE之前行常规DSA和RDSA肝动脉造影。对两种方法显示肝动脉分支、肿瘤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结构等情况做对比观察 ,进行 χ2 检验。结果 常规DSA在整体图像质量和显示肿瘤血管染色方面优于RDSA ;而RDSA显示能够独立分辨的肝亚段动脉及肿瘤供血动脉的能力则明显超过常规DSA(P <0 .0 0 1)。结论 RDSA在显示肝亚段动脉分支和明确肿瘤供血动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与传统DSA结合使用有助提高肝癌TACE治疗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DSA 肝动脉化疗栓塞 肝癌
下载PDF
三维容积重建技术在栓塞后颅内动脉瘤DSA随访中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5
9
作者 周兵 李明华 +3 位作者 王武 王珏 徐浩文 袁建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62-766,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容积重建技术(3D-VRT)在弹簧圈栓塞后颅内动脉瘤的DSA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介入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109例患者、共121枚颅内动脉瘤,术后所有患者均经历至少1次DSA随访。2名神经放射学专家分别对术后即刻和随访中的二维... 目的探讨三维容积重建技术(3D-VRT)在弹簧圈栓塞后颅内动脉瘤的DSA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介入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109例患者、共121枚颅内动脉瘤,术后所有患者均经历至少1次DSA随访。2名神经放射学专家分别对术后即刻和随访中的二维DSA造影(2D-DSA)、旋转血管造影(rotational angiography,RA)和3D-VRT成像进行分析,比较3种成像技术显示动脉瘤残留的能力。术后随访结果分为完全栓塞、瘤颈残留和瘤腔残留。若患者经历1次以上造影随访,评估最后一次随访结果。采用Kruskal-Wallis等级秩和检验对3种成像技术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Kappa检验评价2名观察者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121枚动脉瘤术后3D-VRT显示90枚完全栓塞,26枚瘤颈残留,5枚瘤腔残留。在随访造影中,2D-DSA发现完全栓塞、瘤颈残留和瘤腔残留分别为92枚、20枚和9枚,RA发现例数为86枚、23枚和12枚,3D-VRT为68枚、30枚和23枚,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52,P=0.0009)。2名观察者对于2D-DSA、RA和3D-VRT观察结果的Kappa值分别为0.545、0.582和0.748。结论 3D-VRT技术能够明显提高DSA造影随访中动脉瘤残留的检出率,值得在栓塞动脉瘤的造影随访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容积重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旋转造影 随访
下载PDF
旋转DSA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许进 徐春玲 +2 位作者 周胜利 刘雨成 陈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0-613,共4页
目的:对7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行脑血管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造影,并对常规和旋转DSA的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常规经右股动脉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插管至两侧颈内动脉、一侧椎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每根... 目的:对7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行脑血管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造影,并对常规和旋转DSA的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常规经右股动脉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插管至两侧颈内动脉、一侧椎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每根行正位、侧位,再加旋转DSA造影。根据DSA的影像表现对脑动脉瘤的大小、分布、形态、瘤颈、有无血栓、破口及血流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64例脑动脉瘤患者常规正侧位造影显示动脉瘤者51例的55枚动脉瘤,检出率为76.4%(55/72);通过旋转DSA造影检出增加了13例的17枚动脉瘤,检出率提高了23.6%(17/72)。结论:DSA造影是诊断脑动脉瘤的标准方法,而三维旋转DSA技术为多角度观察提供了方便,有效排除了血管成角、重叠等因素的干扰,可清晰显示脑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有无血栓、破口及血流等情况,特别是提高了小动脉瘤及复杂动脉瘤的检出率,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旋转 成像 三维
下载PDF
三维旋转血管造影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显存 刘强 +1 位作者 葛彦彦 孙有伟 《中国医疗设备》 2015年第5期40-42,13,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进行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及3D-RA检查,分别记录动脉瘤的检出个数、瘤颈显示情况、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结果 4... 目的探讨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进行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及3D-RA检查,分别记录动脉瘤的检出个数、瘤颈显示情况、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结果 43例患者中,共有48枚微小动脉瘤。2D-DSA检出真阳性微小动脉瘤39枚,假阳性5枚,假阴性9枚,检出率为81%(39/48);3D-RA可将48枚微小动脉瘤全部检出,检出率为100%,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脉瘤瘤颈的显示上,3D-RA较2D-DSA更清晰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D-RA检查中对比剂用量及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均较2D-DSA检查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2D-DSA检查相比,3D-RA提高了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且在动脉瘤形态、瘤颈及与载瘤动脉关系的显示等方面优势明显,同时减少了对比剂的用量和患者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旋转血管造影 颅内微小动脉瘤 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旋转DSA在头颈血管成像中的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明煌 罗勇 +1 位作者 何泽清 薛玉富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7年第5期285-287,共3页
目的探讨旋转DSA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使用SIEMENS AXIOM ArtisdTA大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对疑有头颈部血管病变的39例患者全部行常规正侧位DSA检查,对其中21例又行旋转DSA检查,研究其技术参数,并评价其应用价值。结... 目的探讨旋转DSA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使用SIEMENS AXIOM ArtisdTA大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对疑有头颈部血管病变的39例患者全部行常规正侧位DSA检查,对其中21例又行旋转DSA检查,研究其技术参数,并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39例患者检出头颈部血管病变34例,其中,颅内动脉瘤17例,动脉狭窄9例,动静脉畸形4例,颈动脉海绵窦瘘2例和脑膜瘤2例。经旋转DSA的21例患者,病变血管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较常规DSA更清楚显示。结论常规DSA是诊断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必要检查方法,旋转DSA能够清楚显示头颈病变血管的供血动脉和分支结构,对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复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DSA 头颈部血管病 技术参数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与3D DSA对颅内小动脉瘤诊断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唐纳 侯昌龙 +2 位作者 赵光明 李征宇 张贵祥 《上海医学影像》 2012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与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对颅内小动脉瘤检测的对照研究,评价64排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7年6月—2010年12月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73例,回顾性分析其64排CTA及3D DSA图像资料,...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与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对颅内小动脉瘤检测的对照研究,评价64排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7年6月—2010年12月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73例,回顾性分析其64排CTA及3D DSA图像资料,以3D DSA为诊断标准,采用双盲法对比分析64排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3D DSA共检出47例,合计52个小动脉瘤。颅内小动脉瘤组(直径3~5 mm)32个,其中CTA检出32个,CTA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均为100%;颅内微小动脉瘤组(直径<3 mm)20个,其中CTA检出19个,假阴性1例和假阳性4例。CTA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1.8%、86.0%和91.5%。64排CTA对颅内小及微小动脉瘤诊断与DSA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A的应用,提高了对颅内小动脉瘤的检出能力,CTA可作为颅内小动脉瘤筛选检测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三维旋转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多轴向旋转DSA在肢体血管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曾启龙 孙晓敏 鲁爱勋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3期389-391,共3页
目的:探讨多轴向旋转DSA在肢体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 V5000数字成像系统对58例四肢血管行多轴向旋转DSA检查,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旋转DSA影像均避开了多支血管的相互重叠,较好地显示病变处血管的起源、走向、... 目的:探讨多轴向旋转DSA在肢体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 V5000数字成像系统对58例四肢血管行多轴向旋转DSA检查,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旋转DSA影像均避开了多支血管的相互重叠,较好地显示病变处血管的起源、走向、分布、轮廓及假性动脉瘤的瘘口。结论:多轴向旋转DSA技术能更好地显示病变的供血血管和分支结构,多方位、清晰地显示迂曲血管分支的走行、正常解剖和异常改变,是对常规血管造影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轴向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肢体血管 参数选择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肺癌支气管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建达 陈世唏 尹国文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2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评价旋转DSA技术在肺癌支气管动脉造影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肺癌患者应用常规DSA检查,支气管动脉解剖情况显示不明确,进一步行旋转DSA进行检查,观察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脊髓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旋转DSA显示支气管动脉解... 目的:评价旋转DSA技术在肺癌支气管动脉造影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肺癌患者应用常规DSA检查,支气管动脉解剖情况显示不明确,进一步行旋转DSA进行检查,观察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脊髓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旋转DSA显示支气管动脉解剖优于常规DSA。8例旋转DSA图像清晰地显示脊髓动脉。20例中,右侧支气管造影中有12例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其中有5例通过肋间动脉与脊髓动脉吻合;左侧支气管动脉造影中有8例与肋间动脉共干,其中有3例通过肋间动脉与脊髓动脉吻合。结论:旋转DSA技术对支气管动脉的结构显示极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肺癌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影响脑血管三维重建图象质量因素的分析
16
作者 黄永 柴丽敏 +1 位作者 张伟 王伟 《当代医学》 2009年第17期374-375,共2页
目的分析影响三维重建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43例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应用过程中,根据其出现的影象质量问题,逐一判断产生影响质量的原因,并对每种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结果43例三维重建,37例图象显示清晰、5例图象模糊、... 目的分析影响三维重建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43例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应用过程中,根据其出现的影象质量问题,逐一判断产生影响质量的原因,并对每种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结果43例三维重建,37例图象显示清晰、5例图象模糊、1例重建失败。其中有2例属造影剂使用不当,1例为曝光延时过短,3例产生运动伪影。结论三维重建图像质量的优劣有多种因素决定,如造影剂因素、曝光延迟时间等,只有合理应用这些因素,才能显示出清晰的三维重建图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图象质量
下载PDF
R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17
作者 张金山 宋振伟 王希高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评价R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R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 目的评价R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R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10/50)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5/50)。R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50例血管三维重建处理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R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明显有助于提高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三维旋转数位减影血管造影和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在内脏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梁吉廷 刘嵘 +4 位作者 施惠斌 胡佳妮 王建华 颜志平 程洁敏 《中国临床医学》 2015年第5期688-691,共4页
目的:评价三维旋转数位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在内脏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5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于介入栓塞治疗前行三维旋转DSA和三... 目的:评价三维旋转数位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在内脏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5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于介入栓塞治疗前行三维旋转DSA和三维图像重建的内脏动脉瘤患者25例,应用Siemens Artis DTA或Philips Allura F20 DSA机行靶血管的三维旋转DSA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与常规二维DSA进行对比。结果:25例患者中肝动脉瘤8例,脾动脉瘤10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3例,肾动脉瘤3例,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瘤1例。所有患者三维旋转DSA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三维旋转DSA和三维重建图像均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载瘤动脉直径、瘤颈和瘤腔等解剖学信息。25例患者共发现30个动脉瘤。常规二维DSA仅明确诊断了30个动脉瘤中的27个,而且15个动脉瘤瘤颈由于动脉瘤瘤腔较大重迭或靶血管扭曲未能清楚显示。结论:与常规二维DSA相比,三维旋转DSA和三维图像重建能更精确地显示内脏动脉瘤的解剖信息,特别是对瘤颈的显示,从而可为介入诊断及治疗提供更精确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旋转数位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图像重建 内脏动脉瘤 解剖学评价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庄华庆 蒋华 杨怡静 《肝脏》 2021年第12期1328-1331,共4页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维组(行旋转DSA三维重建)和常规组(常规DSA),...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维组(行旋转DSA三维重建)和常规组(常规DSA),对两种检查方法下病灶的显示效果及手术疗效等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与常规组相比,三维组的碘油沉积完全率、超选择动脉插管成功率更高(96.30%vs 72.00%,94.44%vs 76.00%),手术时间更短[(32.62±5.42)min vs(44.24±6.53)min],P<0.05。两组的造影剂用量、肿瘤供血动脉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常规组,三维组的甲级片占比更高(92.59%vs 68.00%),肿瘤侧支循环显示率(50.00%vs 24.00%)、小病灶显示率(25.93%vs 6.00%),小病灶供血动脉显示率(25.93%vs 6.00%、小病灶侧支循环显示率(31.48%vs 0)和肝动脉3/4级检出率更高(96.30%vs 6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组的总缓解率为70.37%,明显高于常规组的44.00%,P<0.05。结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采用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提高图像质量,同时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肝癌 介入治疗 图像质量
下载PDF
旋转血管造影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20
作者 唐林 史红梅 张晓锦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年第6期68-69,共2页
目的探讨旋转血管造影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脑血管造影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旋转DS... 目的探讨旋转血管造影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脑血管造影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旋转DSA检查,比较DSA和旋转DSA对动脉瘤瘤体、瘤颈和载瘤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①21例患者共发现动脉瘤23个,常规DSA仅清晰显示16个,旋转DSA清晰显示23个。②DSA清晰显示瘤颈4个,载瘤血管11个,旋转DSA清晰显示瘤颈17个,载瘤血管21个。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旋转DSA比常规DSA更容易发现动脉瘤,能更清晰显示动脉瘤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是常规DSA不可缺少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旋转血管造影技术 临床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