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书文黄芪2号方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 被引量:2
1
作者 孙玉琳 李晓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6期18-19,共2页
报告1例黄芪2号方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男,58岁,阵发性胸闷心慌1年余,加重1月。室性早搏10年余,1月前因生气心慌、胸闷加重,舌暗红,苔黄厚,脉弦滑。动态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有时呈而二联律、三联律,ST-T异常。治以益气活血,清热化痰... 报告1例黄芪2号方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男,58岁,阵发性胸闷心慌1年余,加重1月。室性早搏10年余,1月前因生气心慌、胸闷加重,舌暗红,苔黄厚,脉弦滑。动态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有时呈而二联律、三联律,ST-T异常。治以益气活血,清热化痰,宁心定悸,黄芪2号方加减,黄芪30g,黄连15g,半夏10g,苦参30g,青蒿15g,常山30g,枳实15g,人参、麦冬各30g,莲子心15g,茯苓20g,炙甘草9g,7剂,水煎500 m L,早晚温服。拜阿斯匹灵0.1g/次,1次/d;瑞舒伐他汀钙片5mg/次,1次/d;通脉养心丸40/次,2次/d。治疗4周,心慌、胸闷消失,睡眠改善,复查24h动态心电图,偶发室性早搏,ST-T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心悸 怔忡 脉结代 益气活血 清热化痰 书文 老中医经验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吴松弟《辽代人口新考》驳议--兼谈辽代的“丁”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晨光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125,共7页
对于辽代人口总量,学界研究众多,但多据户数推算人口总数。吴松弟《辽代人口新考》认为辽代户丁数据中,丁更为可靠,利用统计数据来推算户均丁数,进而根据丁数推算新的户数,再结合户均人口推算人口数。这一研究方法显得独树一帜,在辽代... 对于辽代人口总量,学界研究众多,但多据户数推算人口总数。吴松弟《辽代人口新考》认为辽代户丁数据中,丁更为可靠,利用统计数据来推算户均丁数,进而根据丁数推算新的户数,再结合户均人口推算人口数。这一研究方法显得独树一帜,在辽代人口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传世文献所载的丁数实为兵数,并非中原王朝传统意义上的丁,亦非一户中所有壮年男丁。《辽代人口新考》用统计数据推算户均丁数的前提不存在,具体计算过程亦有问题。对于失载户口的估测,《辽代人口新考》在方法论上没有新意,某些部分缺乏说服力。至于传统赋税意义上的丁籍,辽代的终止年龄很可能要高于五十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人口 户关系
下载PDF
明末清初杭州回族丁澎家族的史料及其谱系重构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晓春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CSSCI 2018年第1期219-236,共18页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收集了明末清初杭州回族丁澎家族的基本史料,对人物名字、生卒年代、人物关系等予以必要的辨析和考证,得出一幅包含30多人的谱系图。
关键词 家族 谱系 杭州 回族
下载PDF
“丁”字考释
4
作者 丁一欢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45-47,共3页
"丁"字笔画简单,但历史悠久,在甲骨文中便已出现。针对"丁"字的本义,学者们也各执己见、意见不一。文章从"丁"字的字形演变、构造、字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对"丁"字进行了多方位的考释。
关键词 字形演变 字义考察 文化内涵
下载PDF
从“固川保藏”到“筹边援藏”:晚清西南边防意识之形成——以丁宝桢督川十年(1876—1886)为例 被引量:13
5
作者 徐君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4-52,共9页
"固川保藏"、"固川图藏"、"筹边援藏"是晚清经营西南边务的封疆大吏们逐步提出的西南边防战略。本文以丁宝桢十年督川治边为例,探讨晚清政府在海防、塞防俱紧背景下川藏经营思想的形成以及"固川保藏... "固川保藏"、"固川图藏"、"筹边援藏"是晚清经营西南边务的封疆大吏们逐步提出的西南边防战略。本文以丁宝桢十年督川治边为例,探讨晚清政府在海防、塞防俱紧背景下川藏经营思想的形成以及"固川保藏"、"筹边援藏"等边防策略的初步实施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桢 西南边防战略 固川保藏
原文传递
“新写作作风”:报告文学的再生产机制——以丁玲《田保霖》为中心 被引量:9
6
作者 路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3-101,共9页
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解放区的报告文学热潮中,丁玲的《田保霖》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肯定,被称为"新写作作风"。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田保霖》将一个英雄"成长"的故事推演为一个"学习"的故事,不仅显影出劳... 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解放区的报告文学热潮中,丁玲的《田保霖》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肯定,被称为"新写作作风"。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田保霖》将一个英雄"成长"的故事推演为一个"学习"的故事,不仅显影出劳模运动如何作为基层政治主体的生产机制,还以其形式创造参与到新主体和新现实的再生产当中。以丁玲的写作为代表,报告文学的写作不仅是对作家自身的改造与训练,也构成一种"工农写作者"的培养机制,蕴含着将接受者转化为生产者或行动者的能力。在解放区特殊的文化政治格局中,报告文学的写作不仅能在形式和现实的层面生产出新的劳动主体和政治主体,还能够进一步生产出新的创作主体与文化主体。所谓"新写作作风",指向的正是这一对形式、主体和现实进行再生产的文化政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保霖》 报告文学 再生产 文化政治机制
原文传递
族类标签的产生与形塑:以宋末至明初广西的“撞”与“獞”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任建敏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5-98,M0004,共15页
壮族族称的前身"撞"与"獞",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出现的"撞丁"一词。元代广西屯田与"防徭"政策,是"撞"从一个特定民丁的称谓演变为广泛使用的族称的关键。随着广西屯田范围的扩展,... 壮族族称的前身"撞"与"獞",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出现的"撞丁"一词。元代广西屯田与"防徭"政策,是"撞"从一个特定民丁的称谓演变为广泛使用的族称的关键。随着广西屯田范围的扩展,"撞"的所指也逐渐延伸。在元朝官府、省民及"徭人"都在借用"撞"这个身份标签来叙述自身立场的过程中,"撞"的内在含义逐渐扩大。到元中叶,"撞"已由屯兵专称,扩大为与屯田、守隘与"防徭"密切相关的一个身份标签。在元末寇乱中,脱离官府控制"撞人"变成了"獞",其称呼具有了族类标签的意义。明初广西撞兵屯田被废除后,撞兵失去了屯田这一关键的制度性支撑,"獞"的本字"撞"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在明清文献中,"獞"与"猺"并称"猺獞",用以指代广西境内不受流官与土官控制的非汉族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屯田 撞兵 “獞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