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甲藻孢囊多样性研究
1
作者 高晨 王晓峰 +6 位作者 石雅君 马元庆 隋傅 姜向阳 刘丽娟 姜会超 宋秀凯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7-689,共13页
2022年11月采集了黄河口及邻近海域16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鉴定出35种甲藻孢囊(隶属13个属)和3种未定种,其中优势种为甲藻孢囊A型、原多甲藻(Brigantedinium sp.1)、膝沟藻(Spiniferites spp.)、原多甲藻(Brigantedinium spp.)、网... 2022年11月采集了黄河口及邻近海域16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鉴定出35种甲藻孢囊(隶属13个属)和3种未定种,其中优势种为甲藻孢囊A型、原多甲藻(Brigantedinium sp.1)、膝沟藻(Spiniferites spp.)、原多甲藻(Brigantedinium spp.)、网状原角管藻(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甲藻孢囊C型和甲藻孢囊B型。其中,孢囊物种丰富度指数(d _(Ma))为3.66~5.91,多样性指数(H’)为2.72~3.68,均匀度指数(J)为0.53~0.73。孢囊总丰度为35~921个/g(干重,下同),平均丰度为346个/g。研究表明,从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和莱州湾至渤海中部海域甲藻孢囊多样性和丰度逐渐升高,高比率的异养型甲藻孢囊显示了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较高;2种产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甲藻(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和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 polyedrum)孢囊和3种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甲藻(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孢囊调查海域分布广泛但丰度比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孢囊 黄河口 沉积物 有毒有害赤潮
下载PDF
长江口甲藻孢囊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顾海峰 方琦 +2 位作者 李瑞香 蓝东兆 朱明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13-423,共11页
休眠孢囊在甲藻生活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在沉积物中保留很长一段时间 ,因此能够提供水体中浮游植物多样性的综合记录。作者选择了长江口孢囊种类最多的一个站位 ( 1 2 2° 30 .64′E ,2 9° 0 .0 1′N) ,在 2 0 0 2... 休眠孢囊在甲藻生活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在沉积物中保留很长一段时间 ,因此能够提供水体中浮游植物多样性的综合记录。作者选择了长江口孢囊种类最多的一个站位 ( 1 2 2° 30 .64′E ,2 9° 0 .0 1′N) ,在 2 0 0 2年 1 1月、2 0 0 3年 2月和 5月采集了 3次样品 ,首次通过萌发试验对长江口沉积物中的甲藻孢囊进行了研究 ,根据孢囊和藻类的形态学特征鉴定了其中的 2 8种。这 2 8种孢囊均出现在 2 0 0 2年 1 1月的样品中 ,2 0 0 3年 2月和 5月的样品中分别发现了 5种和 1 7种。 9种甲藻孢囊在中国沿海首次被记录 ,它们是Alexandriumsp .,Scrippsiellaramonii,S .sp .1 ,Protoperidiniumsp .1 ,P .sp .2 ,P .sp .3,Diplopsalopsisorbicu laris,Diplopsalislebourae,Gyrodiniumsp .,并发现了A .tamarense,A .catenella和Lingulo diniumpolyedra等 3种有毒甲藻的孢囊。Protoperidiniumspp .中除了P .americanum萌发孔都是六角形的 ,而作者记录的P .sp .3萌发孔是裂开状 ,是一个特殊的现象。S .trochoidea和A .tamarense是研究站位的优势种 ,在 2 0 0 2年 1 1月的样品中分别占到 2 9.5 %和 1 1 .4%。长江口A .tamarense孢囊的丰度由于萌发可能被低估。孢囊的密度与其它海区相比较大 ,部分反映了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 孢囊 长江口
下载PDF
2006-2007年冬季长江口海域甲藻孢囊的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黄海燕 陆斗定 +1 位作者 夏平 王红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5569-5576,共8页
分析了2006—2007年冬季长江口海域(121°-127°E,30°-32.5°N)19个站位0-10cm沉积物中的甲藻孢囊,共检出27种甲藻孢囊类型,其中自养型10种,异养型17种,异养型孢囊数量比为0.70。各站位孢囊种数在1-15种之间,孢囊平均... 分析了2006—2007年冬季长江口海域(121°-127°E,30°-32.5°N)19个站位0-10cm沉积物中的甲藻孢囊,共检出27种甲藻孢囊类型,其中自养型10种,异养型17种,异养型孢囊数量比为0.70。各站位孢囊种数在1-15种之间,孢囊平均密度在干重0.7-89.0个/g之间。表层(0-3cm)、中层(3-5cm)和底层(5-10cm)之间孢囊组成差异不大,大多以原多甲藻类孢囊为主要优势种,孢囊密度表层大于中层,中层大于底层的分布趋势;在经度方向上,孢囊平均密度在近岸逐渐增高,到站位M4-13突然降到最低,然后再逐渐增高。与其它海湾相比,长江口属于孢囊密度较低的海域。亚历山大藻分布广泛但数量较低,最高密度为干重40.8个/g,其他种类如Polykrikos kofoidii、Gonyaulax spiniferacomplex(Spiniferites mirabilis)和G.spiniferacomplex(S.cf.ramosus)都在长江口海域有分布。沉积物类型是影响孢囊数量分布的重要因素,水深、温度、盐度与孢囊分布呈正相关性,溶解氧与孢囊分布呈负相关性。孢囊的分布格局对河口的富营养化与低氧区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孢囊 亚历山大藻 指示 长江口
下载PDF
2006年冬季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类学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黄海燕 陆斗定 +1 位作者 夏平 王红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902-5911,共10页
于2006年12月23日至2007年2月3日,采集长江口海域(121°~127°E,30°~32.5°N)19个站位0~10cm的底泥样品,根据孢囊的形态特征共鉴定出分属5大类的27种甲藻孢囊类型。其中自养型孢囊10种,异养型孢囊17种,9种为国内首... 于2006年12月23日至2007年2月3日,采集长江口海域(121°~127°E,30°~32.5°N)19个站位0~10cm的底泥样品,根据孢囊的形态特征共鉴定出分属5大类的27种甲藻孢囊类型。其中自养型孢囊10种,异养型孢囊17种,9种为国内首次报道,它们是Scrippsiella sp.、Scrippsiella crystallina、Pentapharsodinium tyrrhenicum、Scrippsiella sp.1、Scrippsiella sp.2、Cochlodinium sp.cf.Geminatum、P.sp.1、P.sp.2和Gotoiusabei,并发现了Alexandrium tamarense/A.catenella complex、A.minutum/A.affinecomplex两种有毒种,Polykrikos kofoidii、Gonyaulax spinifera complex(Spiniferites mirabilis*)和Gonyaulax spinifera complex(Spiniferites cf.ramosus*)3种有害种。各站位孢囊物种数在1~15种之间,M4-13和N11-4最低,O7-6最高,且种类组成上基本以异养型甲藻孢囊为主。在长江口、苏北、杭州湾、舟山海域、外海海域分别鉴定出15、15、12、15、13种甲藻孢囊类型。对每种孢囊的分类学特征和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丰富了长江口海域甲藻孢囊种类记录,对研究该海区的甲藻群落结构及其目标赤潮生物的种群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甲藻孢囊 分类学
下载PDF
甲藻孢囊在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 被引量:24
5
作者 王朝晖 齐雨藻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7期1039-1043,共5页
为了了解长江口海域赤潮爆发潜势 ,于 2 0 0 2年 4月至 5月用采泥器采集了位于 12 2°~ 12 3.5°E、2 9°~ 32°N之间 1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 ,分析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 .共分析鉴定出孢囊类型 2 9种 ,其中自养型 1... 为了了解长江口海域赤潮爆发潜势 ,于 2 0 0 2年 4月至 5月用采泥器采集了位于 12 2°~ 12 3.5°E、2 9°~ 32°N之间 1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 ,分析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 .共分析鉴定出孢囊类型 2 9种 ,其中自养型 11种 ,异养型 18种 .每个站位的孢囊种类在 10~ 2 1之间 ,孢囊密度为 11.7~ 5 87孢囊·g-1干泥之间 .远岸海域孢囊种类较为丰富 ,密度也较高 .在调查区域内 ,孢囊密度及种类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增加 .亚历山大藻孢囊分布广泛 ,最高密度为 4 0 .4孢囊·g-1干泥 ,其他赤潮种类的孢囊如链状裸甲藻、多边舌甲藻、锥状斯氏藻、科夫多沟藻和无纹多沟藻等都在长江口海域有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孢囊 长江口 赤潮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近代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 被引量:4
6
作者 付永虎 王朝晖 +3 位作者 康伟 吕颂辉 谷阳光 宋淑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6-110,共5页
于2005年4~5月,在长江口外及浙江中南部海域设置5个采样站点,获取了15~40cm的沉积物柱状样,分层研究了甲藻(dinoflagellates)孢囊的垂直分布。在本研究中共鉴定出46种甲藻孢囊,其中自养型19种,异养型27种。长江口海域复杂的流... 于2005年4~5月,在长江口外及浙江中南部海域设置5个采样站点,获取了15~40cm的沉积物柱状样,分层研究了甲藻(dinoflagellates)孢囊的垂直分布。在本研究中共鉴定出46种甲藻孢囊,其中自养型19种,异养型27种。长江口海域复杂的流系特征及环境状况对孢囊分布有明显影响,致使孢囊丰度较低,平均丰度为366.2 cysts·g^-1,且无明显垂直分布规律。锥状斯氏藻孢囊是最为丰富的自养型甲藻孢囊,平均质量分数介于17.0%~28.9%;异养型甲藻孢囊以原多甲藻属为主,平均质量分数为29.5%~53.6%,其它类型孢囊仅零星分布。有毒藻亚历山大藻孢囊在各站位均有分布,但丰度较低,最高值仅为68.1 cysts·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孢囊 长江口 东海
下载PDF
2004年春季长江口海域甲藻孢囊的分布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王艳 腾琳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2期131-134,共4页
于2004年4月初,采集长江口(E122°~123°30′,N29°~32°)10个站点0~15cm底泥样品,研究甲藻孢囊在这10个站点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情况。在30个样品中共鉴定出6大类24种甲藻孢囊。孢囊组成以异养型原多甲藻类孢囊为主,... 于2004年4月初,采集长江口(E122°~123°30′,N29°~32°)10个站点0~15cm底泥样品,研究甲藻孢囊在这10个站点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情况。在30个样品中共鉴定出6大类24种甲藻孢囊。孢囊组成以异养型原多甲藻类孢囊为主,有13种,平均密度为157cysts·g-1DW,为调查海域的最优势种群。两种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shellfishpoisoning,PSP)的孢囊,塔玛亚历山大藻和链状裸甲藻,在海区分布广泛但数量较低。10个站点甲藻孢囊的种类数在11~18种之间,平均密度为189~846cysts·g-1DW,在远离河口的D6站点有一个明显的最高峰,位于最北部的D1站点孢囊密度最低。与其它海湾相比,属于孢囊密度较低的海区。Shannon-Weaver生物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在2.57~3.27之间。甲藻孢囊的密度分布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系数r=-0.72。3个不同深度的甲藻孢囊密度分别为351cysts·g-1DW、412cysts·g-1DW、432cysts·g-1DW;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22、2.95、2.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孢囊 长江口 赤潮
下载PDF
长江口海域春季浮游植物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8
8
作者 林梅 李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3-311,共9页
于2014年5月在长江口海域采集海水样品,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丰度、优势种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浮游植物105种,其中硅藻30属56种,甲藻19属41种,以及隶属于金藻、蓝藻等的8个种。浮游硅藻以近岸半咸水种为主,优势种类是中肋骨... 于2014年5月在长江口海域采集海水样品,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丰度、优势种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浮游植物105种,其中硅藻30属56种,甲藻19属41种,以及隶属于金藻、蓝藻等的8个种。浮游硅藻以近岸半咸水种为主,优势种类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甲藻以沿岸广布种为主,典型代表是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年际变化趋势,本文收集整理了该海域1986—2014年间的春季数据,分析了浮游硅藻、浮游甲藻主要群落特征的年际变化,以及浮游硅藻优势种类细胞粒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浮游硅藻、浮游甲藻的种类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浮游甲藻的上升幅度更为明显;(2)浮游甲藻种类数在浮游植物种类数中的占有比例呈上升趋势,而浮游硅藻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3)浮游硅藻优势种类的细胞粒径呈现小型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长江口 春季 年际变化 硅藻 甲藻 小型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