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流滞缓的临床价值
1
作者 黄虹宁 李陶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131-136,共6页
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检测比目鱼肌弹性,探讨其预测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流滞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患者136例,依据是否存在小腿肌肉静脉扩张将双下肢分为正常组与病例组,正常组包含67... 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检测比目鱼肌弹性,探讨其预测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流滞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患者136例,依据是否存在小腿肌肉静脉扩张将双下肢分为正常组与病例组,正常组包含67条左下肢和87条右下肢;病例组包含69条左下肢和49条右下肢。应用常规超声获取深静脉二维超声表现(“暴风雪征”半定量分度及分型)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腘静脉最大管径、腘静脉峰值流速、腘静脉血流瘀滞指数);SWE获取比目鱼肌杨氏模量值,比较两组上述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下肢常规超声参数及SWE参数预测远端深静脉血流滞缓的诊断效能。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病例组左、右侧比目鱼肌杨氏模量和右侧腘静脉峰值流速均减低,左、右侧腘静脉最大管径和腘静脉瘀滞指数均增大,左、右侧下肢“暴风雪征”分度以中、重度为主(76.8%、85.7%),分型以中央型、全管腔型为主(79.7%、8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左侧腘静脉峰值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左、右侧比目鱼肌杨氏模量值预测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流滞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0、0.950,灵敏度分别为92.06%、95.92%,特异度分别为97.26%、91.95%,其预测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流滞缓的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左、右侧各常规超声参数。结论SWE在评估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流滞缓状态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剪切波弹性成像 静脉血流滞缓 孤立性远端深静脉血栓 小腿肌肉静脉
下载PDF
肌间静脉血栓的抗栓治疗
2
作者 陈国华 刘声野 +2 位作者 李波霞 常耀文 王文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36-941,共6页
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是院内检查常见血栓形式,现较公认属于深静脉血栓范畴,但因范围和血栓负荷较小,其治疗方案与较大范围深静脉血栓有差异。本文通过对肌间静脉血栓的介绍,较详细总结了肌间静脉血栓目前国内外的抗血栓治疗等进展,认为针... 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是院内检查常见血栓形式,现较公认属于深静脉血栓范畴,但因范围和血栓负荷较小,其治疗方案与较大范围深静脉血栓有差异。本文通过对肌间静脉血栓的介绍,较详细总结了肌间静脉血栓目前国内外的抗血栓治疗等进展,认为针对血栓蔓延高危患者需抗凝治疗,低危患者可动态彩超监测,后续酌情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提出了合并急性脑血管病、肝功能异常等情况时,抗血栓方案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间静脉血栓 孤立性远端深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栓塞 抗凝 治疗
下载PDF
掌侧动脉静脉化血管吻合在末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宋亚 曹能力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3年第3期212-214,223,共4页
目的分析掌侧动脉静脉化血管吻合在末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66例(74指)拟行末节断指再植的手指末节离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38例(42指)和对照组28例(3... 目的分析掌侧动脉静脉化血管吻合在末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66例(74指)拟行末节断指再植的手指末节离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38例(42指)和对照组28例(32指),试验组患者于断指再植术中行掌侧动脉静脉化血管吻合,对照组患者于断指再植术中行背侧静脉血管吻合,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断指成活率、患指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断指成活率为90.48%,与对照组患者的断指成活率78.13%无明显差异(χ^(2)=2.189,P=0.139);术后12个月,试验组患者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65.63%(χ^(2)=4.142,P=0.042);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4.38%无明显差异(χ^(2)=3.090,P=0.079)。结论与末节断指再植术中行背侧静脉血管吻合相比,采用掌侧动脉静脉化血管吻合的患者术后患指功能恢复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末节 断指再植 掌侧动脉静脉化 背侧静脉 血管吻合 指动脉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6
4
作者 张发惠 林松庆 +2 位作者 郑和平 宋一平 田万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05-507,共3页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以外踝尖为观测指标点,在其上10cm范围内,显微解剖观测远端蒂中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分布与皮肤血管的关系,以及小隐静脉浅深交...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以外踝尖为观测指标点,在其上10cm范围内,显微解剖观测远端蒂中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分布与皮肤血管的关系,以及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由远及近,远端蒂部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外踝后动脉穿支和腓动脉肌间隔穿支。上述动脉穿支2~5支,外径0.6~1.0mm,发深筋膜支、神经静脉营养支和皮支,形成深浅筋膜血管网、腓肠神经干血管链、小隐静脉旁血管链以及静脉壁血管网。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1~2支,外径1.7±0.5mm,距外踝尖上3.4±0.9cm,汇入腓静脉。结论远端蒂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及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外踝尖上3~4cm处存在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远端蒂皮瓣旋转点设计于此处,有助于改善皮瓣静脉回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营养血管 远端蒂皮瓣 浅深静脉交通支
下载PDF
手背远端静脉逆向穿刺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焦卫红 孙谈珍 崔丽萍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0年第3期14-15,共2页
目的提高手背远端静脉穿刺成功率和输注成功率,减少病人痛苦,做到计划性使用血管。方法选择手背远端静脉,由近心端向远心端穿刺。通过运用手背远端静脉逆向穿刺方法与传统顺向穿刺方法,比较两者穿刺成功率、输注成功率、局部疼痛情... 目的提高手背远端静脉穿刺成功率和输注成功率,减少病人痛苦,做到计划性使用血管。方法选择手背远端静脉,由近心端向远心端穿刺。通过运用手背远端静脉逆向穿刺方法与传统顺向穿刺方法,比较两者穿刺成功率、输注成功率、局部疼痛情况。结果逆向穿刺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注成功率均明显高于顺向穿刺方法,逆向穿刺法局部疼痛明显少于顺向穿刺法,减少了病人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背 静脉 临床应用 穿刺方法 输注 穿刺成功率 局部疼痛 逆向 情况 计划性
下载PDF
浅静脉干对四肢远端蒂皮瓣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5
6
作者 张世民 候春林 徐瑞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5-176,共2页
目的 :研究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皮瓣中的作用。方法 :在 5只犬的两侧前肢设计 10个包含头静脉的远端蒂岛状筋膜皮瓣 (8cm× 2cm) ,随机分成蒂部浅静脉干结扎组 (实验 )和不结扎组 (对照 ) ,进行浅静脉干测压和皮瓣成活面积测定。结果 ... 目的 :研究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皮瓣中的作用。方法 :在 5只犬的两侧前肢设计 10个包含头静脉的远端蒂岛状筋膜皮瓣 (8cm× 2cm) ,随机分成蒂部浅静脉干结扎组 (实验 )和不结扎组 (对照 ) ,进行浅静脉干测压和皮瓣成活面积测定。结果 :远端蒂皮瓣掀起后 ,浅静脉干压力在 4.6 7~ 5 .6kPa(35~ 42cmH2 O) ,超过毛细血管动脉灌注压 4.0kPa(30cmH2 O)。蒂部浅静脉干结扎后 ,远端蒂皮瓣的成活面积(15 .6± 0 .5 5 )cm2 ,占皮瓣面积的 97.5 % ,其成活质量显著优于不结扎组 (11.6± 2 .0 7)cm2 ,占皮瓣面积的72 .5 %。结论 :浅静脉干对远端蒂皮瓣的成活有害无益 ,临床上应在远端蒂部将其分出结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远端蒂皮瓣 浅静脉 静脉回流
下载PDF
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皮瓣中作用的逆向造影研究 被引量:63
7
作者 张世民 顾玉东 李继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9,共2页
目的 :探讨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筋膜皮瓣中的作用。方法 :在 5只新西兰大白兔掀起 10个远端蒂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岛状皮瓣 ,对小隐静脉近端插管注射造影剂 ,动态观察造影剂的流向。结果 :放松止血带后 ,静脉血从足部 (爪 )倒灌入皮瓣 ,... 目的 :探讨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筋膜皮瓣中的作用。方法 :在 5只新西兰大白兔掀起 10个远端蒂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岛状皮瓣 ,对小隐静脉近端插管注射造影剂 ,动态观察造影剂的流向。结果 :放松止血带后 ,静脉血从足部 (爪 )倒灌入皮瓣 ,小隐静脉充盈扩张乃至怒张 ,造成静脉瓣膜相对关闭不全。在施加压力注射的情况下 ,造影剂发生逆向回流 ,去除压力 ,造影剂不再逆流。 1h后造影剂仍积聚于小隐静脉近端 ,部分扩散进入皮瓣中。结论 :浅静脉干近端流出道阻断后 ,在正常压力下管腔内血流未见逆向反流 ,但高压下可发生逆向回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远端蒂皮瓣 浅静脉 静脉回流 静脉逆向造影
下载PDF
无静脉吻合的末节断指再植36例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宏辉 郭俊光 +6 位作者 刘世豪 刘源 卢晖 王旭东 胡湘元 巫文强 贾淑兰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1年第3期195-196,共2页
目的 报道无静脉吻合的末节断指的再植方法.方法 2002年4月-2007年12月,36例42指无可供吻合静脉的末节断指采用扩髓及吻合双侧指掌侧动脉后,指根部结扎非优势侧指固有动脉手术方法,进行再植.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再植指全部成活,随访6-24... 目的 报道无静脉吻合的末节断指的再植方法.方法 2002年4月-2007年12月,36例42指无可供吻合静脉的末节断指采用扩髓及吻合双侧指掌侧动脉后,指根部结扎非优势侧指固有动脉手术方法,进行再植.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再植指全部成活,随访6-24个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4例,良12例,等级评分>78分.结论 对于无静脉可供吻合的末节断指,采用扩髓及吻合双侧指掌侧动脉后,指根部结扎非优势侧指固有动脉的手术方法,是一种可靠的再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节手指 静脉 断指再植
下载PDF
小隐静脉解剖和多普勒超声活体观察在远端蒂皮瓣的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刘军廷 赵劲民 +1 位作者 李智贤 苏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0-484,共5页
目的:探讨小隐静脉与远端蒂皮瓣静脉回流。方法: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例。(1)解剖观察40侧小隐静脉。(2)用多普勒超声检查60侧人的小隐静脉。结果:解剖观察外踝尖水平上3~4cm小隐静脉体表投影与皮瓣轴线基本一致,两者相差(0.5±... 目的:探讨小隐静脉与远端蒂皮瓣静脉回流。方法: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例。(1)解剖观察40侧小隐静脉。(2)用多普勒超声检查60侧人的小隐静脉。结果:解剖观察外踝尖水平上3~4cm小隐静脉体表投影与皮瓣轴线基本一致,两者相差(0.5±0.3)cm。40侧中有12侧各有1支与腓静脉的交通支,距外踝尖(3.0±0.7)cm,外径(1.2±0.5)mm;彩超检查外踝尖水平上3~4cm小隐静脉内径为(2.3±0.7)mm,距体表(3.2±1.0)mm,78.3%正常人的小隐静脉能较显著将远侧的静脉血导入近侧。若足踝部大隐静脉回流障碍,小隐静脉引流将加剧。结论:(1)结扎小隐静脉消除了浅静脉干对远端蒂皮瓣的倒灌,可改善皮瓣静脉回流。(2)经超声定位,在外踝尖水平上3~4cm行0.5~1cm的纵向小切口能准确结扎小隐静脉,操作简单,不会损伤蒂部穿支血管和血管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隐静脉 多普勒 远端蒂皮瓣 腓肠神经
下载PDF
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1 位作者 谢其扬 林松庆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9-211,i006,共4页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吻合关系。结果:小腿内侧下1/3段有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3支,外径(1.1±0.3)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0±...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吻合关系。结果:小腿内侧下1/3段有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3支,外径(1.1±0.3)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0±0.3)mm;内踝前动脉踝前内侧穿支外径(0.6~0.8)mm;胫前动脉踝上穿支外径(0.8±0.3)mm。上述穿支吻合构成前、中、后3条纵向的血管丛以及骨膜、深筋膜和神经浅静脉3个层面的血管丛。结论:小腿内侧下1/3段有明显的多源性供血,皮肤、筋膜、骨膜、大隐静脉和隐神经等的营养血管同源,可以设计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的小腿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蒂皮瓣 应用解剖 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小腿内侧 大隐静脉 肌间隙支 胫后动脉 解剖学依据 内踝前动脉 解剖观测 胫前动脉 血管丛 外径 皮穿支 浅静脉 深筋膜 多源性 吻合 骨膜
下载PDF
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田万成 宋一平 岳素琴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33-736,共4页
目的探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 方法对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并观察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胫骨、比目鱼肌血供的关系. 结果由近及... 目的探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 方法对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并观察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胫骨、比目鱼肌血供的关系. 结果由近及远,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来自:隐动脉3~5支,外径0.7±0.4 mm;膝下内动脉皮支,外径0.7±0.2 mm;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7支,外径1.0±0.2 mm,其肌支营养比目鱼肌内侧半;骨皮穿支1~2支,外径1.3±0.3 mm;踝前内侧穿支,外径0.6±0.2 mm;踝上穿支,外径0.8±0.3 mm.各穿支穿深筋膜时,发出深筋膜支、骨膜支、皮支和神经静脉血管,构成骨膜、深筋膜和皮神经浅静脉3个层面的血管丛. 结论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及皮营养血管同源,是构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 大隐静脉 营养血管 远端蒂复合瓣 肌间隙支
下载PDF
内踝区动脉网的显微解剖与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设计 被引量:27
12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宋一平 田万成 岳素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8-572,共5页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区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内踝区动脉有9个来源,构成3条纵向的血管网:(1)内踝前动脉和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网;(2...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区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内踝区动脉有9个来源,构成3条纵向的血管网:(1)内踝前动脉和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网;(2)骨皮穿支的中纵向血管网;(3)胫后动脉肌问隙支和踝管动脉穿支的后纵向血管网。形成3个层面的血管网:(1)骨膜血管网;(2)深筋膜血管网;(3)皮神经浅静脉血管网。内踝区骨膜、筋膜、大隐静脉、隐神经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结论:内踝区血供来源为多源性,有明显的方向性,吻合十分丰富,可以设计3种包含浅深筋膜、皮神经、浅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的小腿内侧远端蒂皮瓣:(1)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上3cm;(2)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3)以踝管区动脉穿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 大隐静脉 营养血管 远端蒂 动脉网 内踝区
下载PDF
浅静脉干对前臂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成活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绥江 罗少军 +3 位作者 汤少明 梁杰 吕端远 金玉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7-18,共2页
目的 :探讨浅静脉干对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对 12例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成活情况进行观察。另于家兔 (n =5 )双侧前肢制作带头静脉的远端蒂皮瓣 ( 5× 1.5cm ) ,比较蒂部结扎... 目的 :探讨浅静脉干对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对 12例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成活情况进行观察。另于家兔 (n =5 )双侧前肢制作带头静脉的远端蒂皮瓣 ( 5× 1.5cm ) ,比较蒂部结扎头静脉组 (实验组 )与不结扎组 (对照组 )的成活面积。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 ,其中 1例术后早期皮瓣远端肿胀。家兔 10个皮瓣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皮瓣成活面积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皮瓣蒂部保留浅静脉干对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的成活无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蒂皮瓣 筋膜皮瓣 皮神经 浅静脉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7
14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宋一平 张春 田万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mm,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肌间隔动脉穿支 远端蒂复合瓣 浅深静脉交通支
下载PDF
住院期间急性脑梗死合并孤立性远端深静脉血栓的转归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志强 林春明 +5 位作者 黄新 吴权辉 庄佩佩 郭进明 李孝虎 王耿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2年第6期565-569,577,共6页
目的 探讨住院期间急性脑梗死合并孤立性远端深静脉血栓(IDDVT)进展为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山市中医院康复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IDDVT患者,收集病例资料和结局信息,分析IDDVT进展为肺栓塞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住院期间急性脑梗死合并孤立性远端深静脉血栓(IDDVT)进展为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山市中医院康复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IDDVT患者,收集病例资料和结局信息,分析IDDVT进展为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研究对象141例,住院天数6~64(21.9±10.1)d,2例(1.4%)转归为近端深静脉血栓(PDVT),共13例(9.2%)发生肺栓塞,其中1例为高危型肺栓塞,12例为低危型肺栓塞。经单因素筛选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天数(OR=1.036,95%CI:1.034~1.164,P=0.002)、血栓累及双侧下肢(OR=6.163,95%CI:1.269~29.931,P=0.024)、D-二聚体升高(OR=1.122,95%CI:1.020~1.233,P=0.017)是急性脑梗死合并IDDVT转归为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住院期间急性脑梗死合并IDDVT转归为PDVT发生率较低,转归为肺栓塞发生率高,且可能造成高危型肺栓塞。住院天数、血栓累及双侧下肢、D-二聚体升高是急性脑梗死合并IDDVT转归为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孤立性远端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单侧指动脉结扎治疗无静脉可供吻合末节指再植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大卫 黄东 +2 位作者 邱斌 祝李霖 余超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5-88,共4页
目的探索单侧指动脉结扎治疗无静脉手指末节再植成活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1)仔细解剖10例手共50指灌注后标本,观察其动脉分支大小、数目情况;(2)建立单侧指动脉结扎治疗无静脉可供吻合手指末节离断再植模型,探索结扎一侧动... 目的探索单侧指动脉结扎治疗无静脉手指末节再植成活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1)仔细解剖10例手共50指灌注后标本,观察其动脉分支大小、数目情况;(2)建立单侧指动脉结扎治疗无静脉可供吻合手指末节离断再植模型,探索结扎一侧动脉后其再植成活的可能机制。结果解剖学研究提示指动脉末节分支数有(12.9±2.6)支,指动脉弓处分支(4.9±1.1)支,分支外径为(0.31±0.09)mm。通过实验模型研究显示在输液速度及水下位置相同的前提下,容量越大,输液管小口距针头距离越远,于模拟舒张期自输液管小口处流出的墨水染色液体的量越少。结论解剖学及模拟实验证明结扎单侧指动脉并不会减少手指末节动脉血供,其主要的机制是通过舒张期动脉侧支回流的方式完成循环过程,结合原有的文献报道,推测此种方法对于Ⅲ区及以远的末节断指再植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指动脉结扎 无静脉可供吻合 手指末节 再植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9
17
作者 张发惠 谢其扬 +4 位作者 郑和平 林松庆 宋一平 田万成 黄汉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01-504,共4页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6~66岁,平均35.2岁。足跟及足底部皮肤缺损18例,足背部缺损10例,中前足缺损8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缺损范围:3.5cm×2.5cm~17.0cm×11.0cm,切取皮瓣4cm×3cm~18cm×12cm。结果远端蒂动脉穿支2~5支,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及外踝后动脉穿支,外径0.6±0.2mm和0.8±0.2mm,距外踝尖上1.0±1.3cm和2.8±1.0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0.9±0.3、1.0±0.2和0.8±0.4mm,距外踝尖上5.3±2.1、6.8±2.8和7.0±4.0cm。动脉穿支发出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支和深筋膜支,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和深、浅筋膜血管网。临床应用36例皮瓣全部成活,仅3例术后皮瓣边缘少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经8~16个月随访,供区外形良好,患肢能正常行走,皮瓣感觉逐步恢复。结论以外踝后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在外踝尖上3.0cm。以跟外侧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营养血管 动脉穿支 远端蒂皮瓣
下载PDF
踝管动脉穿支小腿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发惠 谢昀 +2 位作者 张朝春 林松庆 郑和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1-583,共3页
目的总结踝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效果。方法在踝管动脉穿支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间临床采用踝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36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4例,砸伤12例。损伤部位:足背14例,足内侧22例... 目的总结踝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效果。方法在踝管动脉穿支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间临床采用踝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36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4例,砸伤12例。损伤部位:足背14例,足内侧2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3 cm^16.5 cm×10.0 cm。皮瓣切取面积最小为6.0 cm×4.0 cm,最大为本组皮瓣切取范围为7 cm×5 cm^18 cm×12 cm,远端蒂旋转点位于平内踝。结果临床修复36例,创面Ⅰ期愈合33例,Ⅱ期愈合3例。所有病例经5~15个月随访,皮瓣色泽正常,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供区创面植皮愈合良好,对功能无不良影响。结论踝管动脉穿支皮瓣,可以修复足部远侧创面,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穿支 隐神经 大隐静脉 踝管 远端蒂
下载PDF
前臂尺侧贵要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1 位作者 张国栋 林永绥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315-318,共4页
目的为前臂尺侧贵要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下1/3段贵要静脉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其与尺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贵要静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1/... 目的为前臂尺侧贵要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下1/3段贵要静脉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其与尺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贵要静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1/3段的营养血管来自:尺动脉穿皮支5~9支,尺动脉腕上穿皮支1~3支,外径0.4~1.3mm。在尺骨茎突上6.0~16.0cm有骨间前动脉骨皮穿支2~3支,骨间后动脉骨皮穿支1~3支,外径0.4~1.2mm,二者分布尺骨中下段骨膜及相应区域的皮肤。上述穿皮支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和贵要静脉旁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尺侧贵要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尺动脉腕上穿皮支为蒂的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可用于转位修复手部远处的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 静脉 外科皮瓣 尺动脉 肌皮神经
下载PDF
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8
20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田万成 宋一平 岳素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为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前臂外侧皮神经下1/3段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其与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外侧皮神经下l/3段的营养血管来自:桡动... 目的:为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前臂外侧皮神经下1/3段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其与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外侧皮神经下l/3段的营养血管来自:桡动脉皮支6~11支,外径(0.7±0.3)mrn;掌浅支皮支2~6支,外径(0.5±0.3)mm;桡骨茎突返支皮支1~2支,外径(0.8±0.1)mm;鼻烟壶皮支1~2支,外径(0.6±0.2)mm.在桡骨茎突上8.0~15.0 cm之间,桡动脉肌间隙骨皮支1~3支,外径(1.1±0.2)mm,骨膜支分布桡骨体部中下段的裸露区,皮支外径(0.8±0.2)mm.上述穿支血管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头静脉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桡动脉皮支为蒂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可用于手部远处组织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外侧皮神经 头静脉 营养血管 远端蒂复合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