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ally based perforator sural flaps for foot and ankle reconstruction 被引量:16
1
作者 Shi-Min Chang Xiao-Hua Li Yu-Dong Gu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5年第3期322-330,共9页
Distally based perforator sural flaps from the posterolateral or posteromedial lower leg aspect are initially a neurofasciocutaneous flap that can be transferred reversely to the foot and ankle region with no need to ... Distally based perforator sural flaps from the posterolateral or posteromedial lower leg aspect are initially a neurofasciocutaneous flap that can be transferred reversely to the foot and ankle region with no need to harvest and sacrifice the deep major artery. These flaps are supplied by a perforating artery issued from the deep peroneal artery or the posterior tibial artery, and the chainlinked adipofascial neurovascular axis around the sural/saphenous nerve. It is a versatile and reliable technique for soft-tissue reconstruction of the heel and ankle region with 180-degrees rotation.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its developing history, vascular basis, surgical techniques including flap design and elevation, flap variations in pedicle and component, surgical indications, and illustrative case reports with different perforating vessels as pivot points for foot and ankle cove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ciocutaneous FLAP distally based FLAP Foot and ANKLE perforator FLAP Neurocutaneous FLAP SURAL FLAP PROPELLER FLAP
下载PDF
腕背中、远动脉弓第二交通支带蒂骨瓣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的疗效
2
作者 沈强 张旭 +3 位作者 杨晓亮 于亚东 吴帆 堵泽 《武警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369-373,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腕背中、远动脉弓之间第二交通支为蒂的骨瓣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4至2021-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和武警河北总队医院骨科收治的32例舟状骨骨折不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 目的探讨采用腕背中、远动脉弓之间第二交通支为蒂的骨瓣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4至2021-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和武警河北总队医院骨科收治的32例舟状骨骨折不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带血供的第二掌骨背侧基底骨瓣治疗,骨瓣血供基于腕背中、远动脉弓之间第二交通支。记录患者手术参数,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采用测角仪测量,并与术前记录的测量值进行比较。使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手腕疼痛指数,并使用Mayo手腕评分对术后手腕功能进行评估。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骨瓣平均尺寸为11 mm×6 mm×5 mm,平均血管蒂长16 mm。骨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0周;平均随访30个月(26~37个月)。术后平均舟月角为13°(-4°~16°),明显好于术前的28°(2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桡月角为10°,也明显优于术前的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CT冠面平均高长比、腕关节功能Mayo评分也明显优于术前。结论采用腕背中、远动脉弓之间第二交通支为蒂的第二掌骨背侧基底骨瓣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背中、远动脉弓 第二交通支 第二掌骨背侧基底 舟骨 带蒂骨瓣
下载PDF
带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足背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3
作者 张汉霖 康毅 +5 位作者 李亚岚 吴建科 李晓亮 马国续 高剑 黄永禄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创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创面缺损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43~66岁,平均年龄(50.40±6.59)岁,创面均为足背缺损,缺损面积3 cm×5...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创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创面缺损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43~66岁,平均年龄(50.40±6.59)岁,创面均为足背缺损,缺损面积3 cm×5 cm~6 cm×7 cm,所有患者均一期行清创VSD覆盖创面,二期行皮瓣覆盖创面的方法治疗,皮瓣的供区缝合张力小的选择直接缝合,对于缝合张力过高可能出现皮肤坏死的选取同侧大腿皮肤游离植皮修复。所有患者均采取上门、电话、微信拍照或者视频随访。定期随访患者患肢皮瓣外形、功能、供区及受区愈合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例皮瓣出现远端部分表皮坏死,对创面加强换药后局部瘢痕愈合。随访13~22个月,平均(16.55±2.60)个月,在随访期间,患者的皮瓣呈现出正常的色泽、温度和毛细血管反应,未发现任何异常,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柔软,患足行走功能不受限。随访患者满意度评分在80分以上的为12例,评分在60~80分为2例,评分在60分以下为1例。结论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应用腓动脉在外踝后肌间隙穿出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吻合成网的优势,使皮瓣成活更可靠,血运更加理想,是修复足背侧创面缺损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穿支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游离腓骨皮瓣移植修复前臂外伤后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4
作者 明光福 石小田 +1 位作者 汪坤菊 邱勋永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570-573,共4页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皮瓣移植修复前臂长段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2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因外伤导致前臂长段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11例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所有患者急诊时均行...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皮瓣移植修复前臂长段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2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因外伤导致前臂长段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11例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所有患者急诊时均行外伤清创等相关治疗,创面感染控制满意后采取带腓动脉穿支的游离腓骨皮瓣修复前臂长段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切取同侧腓骨下段长度7~11 cm,携带游离皮瓣大小为5 cm×8 cm~10 cm×18 cm。腓骨植入骨缺损处后采取钛板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1例带腓动脉穿支的游离腓骨皮瓣术后全部成活。术后均获得18个月以上的随访,全部患者的移植腓骨与前臂骨缺损完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9个月。11例患者中前臂功能优3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切取带腓动脉穿支的游离腓骨皮瓣的供区植皮全部成活,功能好,未出现特别不适。结论带腓动脉穿支的游离腓骨皮瓣技术是治疗前臂长段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一次性解决了骨和皮肤同时缺损,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皮肤软组织缺损 游离腓骨皮瓣 腓动脉穿支 创面修复
下载PDF
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刘全 陈朝山 廖肇山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7期20-24,共5页
目的:探究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3月—2022年6月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的80例踝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皮瓣手术治疗,观察... 目的:探究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3月—2022年6月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的80例踝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皮瓣手术治疗,观察组则进行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皮瓣坏死率、术后外观情况[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感觉功能情况[周围神经病损后感觉功能恢复评定表(BMRC)评分]、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皮瓣坏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的V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BMRC评分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AOFAS评分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改善关节功能、感觉功能及外观状态,更受患者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 踝足部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腓动脉穿支蒂接力皮瓣旋转移位修复足踝部及供瓣区皮肤缺损
6
作者 胡兴权 尚永军 +1 位作者 润海涛 徐程麟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79-181,238,共4页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螺旋浆”接力皮瓣旋转移位修复足踝部及供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22年10月收治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7例,采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浆”接力皮瓣修复创面,皮瓣第二供区一期直接缝合15例,2...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螺旋浆”接力皮瓣旋转移位修复足踝部及供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22年10月收治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7例,采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浆”接力皮瓣修复创面,皮瓣第二供区一期直接缝合15例,2例残留少许创面植皮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范围:6 cm×4 cm~12 cm×8 cm,修复创面的第一皮瓣及供区的第二皮瓣面积分别为:7 cm×5 cm~15 cm×9 cm、6 cm×4 cm~16 cm×6 cm。通过观察受区及供区的功能及外形,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所有皮瓣均一期顺利成活,随访3~36个月,平均18个月,皮瓣外观平整、质地良好、色泽接近正常;第二皮瓣供区仅残留线状瘢痕,植皮区皮片成活良好,不影响肢体整体外观。结论腓动脉穿支“螺旋浆”接力皮瓣血供可靠,不损伤主干血管,手术部位均位于小腿后外侧,可有效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及第一皮瓣供区,并获得较好的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穿支蒂 接力皮瓣 软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下载PDF
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效果
7
作者 龚俊武 闫纪涛 刘东博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观察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 目的:观察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腕关节功能(腕关节Cooney评分)、术后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疗效满意度、术后6个月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3、6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oney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CRP、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术后1 d,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疗效满意度为97.50%(39/40),高于对照组的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感觉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薄皮瓣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修复术治疗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可提高腕关节功能评分和感觉功能,降低疼痛程度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其效果优于常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超薄游离 腓动脉 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 皮瓣修复术 关节功能
下载PDF
远端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
8
作者 张博闻 铁军 +7 位作者 丁一 马国续 张梓炀 吴建科 张汉霖 康毅 赵飞 黄永禄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1期967-969,共3页
目的通过对腓动脉穿支血管的研究,依据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使用远端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的创面,观察其对创面覆盖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患者资料共22例,创面大小3.1 cm×1.3 cm~7.5 cm×4.6 cm。术中根据创面部位、创面状... 目的通过对腓动脉穿支血管的研究,依据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使用远端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的创面,观察其对创面覆盖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患者资料共22例,创面大小3.1 cm×1.3 cm~7.5 cm×4.6 cm。术中根据创面部位、创面状态及大小,CTA检查腓动脉穿支分布情况,术前使用Doppler超声精准定位远端穿支选择远端合适的穿支设计皮瓣,供区直接闭合,观察切取皮瓣的血供后,将皮瓣与创面无张力缝合。结果22例患者腓动脉远端穿支皮瓣存活状态良好,其中3例患者皮瓣局部出现静脉危象,后期转归。经半年随访,19例患者患肢皮瓣不臃肿,3例患者患肢皮瓣略臃肿,均未见瘢痕形成,行走无差异。采用美国AOFAS标准评价患足功能的优良率为90.90%。结论腓动脉最远端穿支近踝关节水平通过CTA及术前Doppler超声定位,其修复足踝部小面积缺损安全性较为可靠且具有距离优势、供区直接闭合、术后皮瓣色差小、美容效果佳、无臃肿、步态自然等优点,适宜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腓动脉穿支皮瓣 小面积缺损 临床应用 显微外科
下载PDF
腓动脉双穿支蒂V-Y推进皮瓣修复儿童跟腱区小面积软组织缺损
9
作者 宋健 周献伟 刘玉峰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3年第4期498-500,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腓动脉双穿支蒂V-Y推进皮瓣修复儿童跟腱区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1年6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采用腓动脉双穿支蒂V-Y推进皮瓣修复儿童跟腱区小面积软组织缺损15例,均伴... 目的 探讨应用腓动脉双穿支蒂V-Y推进皮瓣修复儿童跟腱区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1年6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采用腓动脉双穿支蒂V-Y推进皮瓣修复儿童跟腱区小面积软组织缺损15例,均伴有跟腱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2.5 cm×3.0 cm~4.0 cm×5.0 cm,皮瓣切取面积:3.0 cm×6.0 cm~4.5 cm×10.0 cm。术后随访观察创面愈合及皮瓣成活情况。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弹性好,局部无隆起,质地与周围组织接近,按踝关节功能AOFAS评价标准评分93~97分,平均95.1分。结论 腓动脉双穿支蒂V-Y推进皮瓣修复儿童跟腱区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皮瓣血供可靠,创伤较小,术后皮瓣外形及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双穿支皮瓣 推进皮瓣 跟腱区 儿童
下载PDF
尺桡动脉穿支皮瓣与腹部带蒂皮瓣在手和腕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与比较研究
10
作者 陈国天 夏晓丹 +3 位作者 成章 邝艺臻 张国平 唐阳敏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第8期6-9,共4页
目的:比较尺桡动脉穿支皮瓣与腹部带蒂皮瓣在重建手、腕周围软组织缺损的效果及应用。方法:回顾我院2016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符合该项研究标准的25例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和腕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随访我院2020年6月-2021年12月收... 目的:比较尺桡动脉穿支皮瓣与腹部带蒂皮瓣在重建手、腕周围软组织缺损的效果及应用。方法:回顾我院2016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符合该项研究标准的25例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和腕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随访我院2020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的符合该项研究标准的20例采用尺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和腕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对2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然后对2组患者皮瓣的存活、供区并发症、美观、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肢功能影响程度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皮瓣的再存活率、供区并发症、住院时间的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美观、住院费用、患肢功能影响程度的比较上,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桡动脉穿支皮瓣因不需2次手术断蒂,费用更低,在匹配度、美观、患肢功能影响程度上效果更佳。结论:尺桡动脉穿支皮瓣与腹部带蒂皮瓣均是重建手、腕周围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法。尺桡动脉穿支皮瓣不需2次手术断蒂,患者早期不需卧床,住院时间较短及费用相对较低,可早期行患肢功能锻炼,患者相对容易接受及满意度较高;腹部带蒂皮瓣不存在皮瓣供区血管解剖分离等技术性难题需要解决,值得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桡动脉穿支皮瓣 腹部带蒂皮瓣 软组织缺损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外踝后穿支皮瓣 被引量:44
11
作者 张世民 徐达传 +3 位作者 张发惠 袁锋 李海丰 俞光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5-348,356,共5页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腱,表面为深筋膜覆盖,间隙内充满疏松脂肪组织。在外踝后间隙内走行的腓动脉终末支及其延续的跟外侧动脉,共发出2~3条皮肤穿支血管,口径0.1~0.8mm。一般0.5mm以上的穿支血管总能找到1条。外踝后间隙内的穿支血管与上方的腓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间,遵循“压力平衡规律”,穿支血管的“口径和间距”互补代偿,以保证该区域血供的稳定。临床上设计切取以外踝后穿支血管为蒂的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旋转轴点在外踝尖上1~2cm,面积10~14cm×4~6cm,修复3例足踝创面,皮瓣完全成活。结论:外踝后穿支皮瓣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旋转轴点下移,更适合修复足踝远侧的创面,且减少对小腿供区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外踝后穿支 穿支皮瓣 远端蒂皮瓣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9
12
作者 张发惠 谢其扬 +4 位作者 郑和平 林松庆 宋一平 田万成 黄汉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01-504,共4页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6~66岁,平均35.2岁。足跟及足底部皮肤缺损18例,足背部缺损10例,中前足缺损8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缺损范围:3.5cm×2.5cm~17.0cm×11.0cm,切取皮瓣4cm×3cm~18cm×12cm。结果远端蒂动脉穿支2~5支,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及外踝后动脉穿支,外径0.6±0.2mm和0.8±0.2mm,距外踝尖上1.0±1.3cm和2.8±1.0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0.9±0.3、1.0±0.2和0.8±0.4mm,距外踝尖上5.3±2.1、6.8±2.8和7.0±4.0cm。动脉穿支发出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支和深筋膜支,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和深、浅筋膜血管网。临床应用36例皮瓣全部成活,仅3例术后皮瓣边缘少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经8~16个月随访,供区外形良好,患肢能正常行走,皮瓣感觉逐步恢复。结论以外踝后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在外踝尖上3.0cm。以跟外侧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营养血管 动脉穿支 远端蒂皮瓣
下载PDF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2
13
作者 李匡文 唐举玉 +3 位作者 刘昌雄 谢松林 刘鸣江 陶克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2-385,共4页
目的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5例新鲜中国成人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观测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蒂长与外径、走行与类别。结果 15例标本共出现68个穿支,每侧4.5个穿支,小腿外侧近端穿支呈多源性;腓动脉在腓... 目的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5例新鲜中国成人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观测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蒂长与外径、走行与类别。结果 15例标本共出现68个穿支,每侧4.5个穿支,小腿外侧近端穿支呈多源性;腓动脉在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穿支数所占比例最大,这一区间穿支蒂最长,为(5.23±0.75)cm;腓骨头下5~20 cm范围内穿支外径较粗,小腿外侧近段穿支以比目鱼肌肌穿支为主,中远段以长屈肌肌穿支和肌间隙支为主。结论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腓动脉穿支较为恒定,穿支蒂较长,外径较粗,适合设计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腓动脉 小腿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7
14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宋一平 张春 田万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mm,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肌间隔动脉穿支 远端蒂复合瓣 浅深静脉交通支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腓动脉穿支皮瓣血管的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高慧 胡建群 +2 位作者 章宏伟 蔡晓峰 栗翠英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4-487,542,共5页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对腓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研究,为皮瓣的设计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5例健康志愿者44侧腓动脉穿支血管的数目、起始内径、走形、穿深筋膜位置...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对腓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研究,为皮瓣的设计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5例健康志愿者44侧腓动脉穿支血管的数目、起始内径、走形、穿深筋膜位置、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检测,并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侧腓动脉共44支,检出穿动脉总数161支,每侧2~6支不等,平均3.6支。穿支穿深筋膜位置大多(81.3%)在腓骨小头最凸点下方9~23cm。将腓骨小头最突出点与外踝最突出点的距离等分为3段,深筋膜穿出点位于上段者共36支,占总数22.3%,中段者共104支,占总数64.6%,下段者共21支,占总数13.1%。穿支动脉起始处内径平均为0.95±0.23mm,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平均为0.17±0.08m/s。最粗大穿支动脉血流峰值流速(PSV)左右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稍高于女性(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观地显示腓动脉穿支的走行分布、评价血管质量,并能在体表准确定位,可以为皮瓣的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穿支皮瓣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下载PDF
腓动脉双穿支皮瓣设计的解剖学分析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16
作者 牛国庆 黄东 +3 位作者 吴伟炽 黄国英 欧阳海洋 邓高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解剖分析小腿部腓动脉穿支的穿出规律及各穿支血管之间的联系,为临床设计腓动脉双穿支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新鲜小腿标本8例行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对腓动脉各穿支血管解剖结构主要是血管的形态、走形、分布进行研究分析,筛选... 目的解剖分析小腿部腓动脉穿支的穿出规律及各穿支血管之间的联系,为临床设计腓动脉双穿支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新鲜小腿标本8例行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对腓动脉各穿支血管解剖结构主要是血管的形态、走形、分布进行研究分析,筛选适合做双穿支皮瓣的血管蒂。临床上应用7例,均为吻合双血管蒂皮瓣,并逐渐扩大皮瓣切取面积,皮瓣大小:5cm×9cm^8cm×15cm。结果腓动脉直径≥5mm的穿支血管4~5支,其中以第2支穿支外径最粗,外径为(0.94±0.11)mm、血管蒂较长,蒂长为(6.61±1.32)cm、皮瓣血供面积较大适合作为首选穿支蒂再联合其他穿支设计双穿支皮瓣。7例双皮支腓动脉穿支皮瓣均成活,随访3~12个月,穿支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恢复较佳。结论设计以第2穿支联合其他穿支的腓动脉双穿支皮瓣,皮瓣轴心线位于穿支点后侧,临床上可切取血供佳、面积较大的腓动脉穿支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穿支皮瓣 解剖学 移植
下载PDF
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杨晓东 王建红 +5 位作者 吴东方 梅劲 刘杨武 杨锦 张根福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9-632,共4页
目的为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小腿前外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 目的为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小腿前外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对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结果该区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7.0±3.0)支,外径(0.7±0.2)mm,蒂长(3.3±1.7)cm,穿支的供血面积(33.0±8.0)cm2。腓浅动脉起始外径(1.2±0.3)mm,干长(5.6±1.8)cm,与中、下1/3处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吻合构成一条几乎不减少口径的血管链。结论腓浅动脉与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相吻合构成的血管链供养小腿前外侧区皮肤,由此设计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浅动脉 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数字解剖 显微外科
下载PDF
以腓动脉穿支降支为蒂胫、腓骨下段骨膜瓣转位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3
18
作者 张旗 陈振光 +2 位作者 余国荣 彭建强 王树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8-109,共2页
在25侧灌注红色乳胶及墨汁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以腓动脉穿支的阵支为蒂的胚、腓骨远段骨膜瓣。顺行转位时,旋转轴点位于外踝尖上方5.6cm,骨膜瓣可达外踝尖上11cm;逆行转位时,旋转轴点位于外踝尖前下方1.5cm,... 在25侧灌注红色乳胶及墨汁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以腓动脉穿支的阵支为蒂的胚、腓骨远段骨膜瓣。顺行转位时,旋转轴点位于外踝尖上方5.6cm,骨膜瓣可达外踝尖上11cm;逆行转位时,旋转轴点位于外踝尖前下方1.5cm,其血供来源于跟外动脉及跗外侧动脉的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穿支 降支 骨膜 解剖学
下载PDF
腓血管蒂腓骨嵌合组织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0
19
作者 谢志平 庄跃宏 +4 位作者 郑和平 章一新 梁成 郝攀登 张发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9-263,共5页
目的:为腓血管蒂腓骨嵌合组织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以腓骨头和外踝为标志,将小腿分为上、中、下3区段解剖观测:①腓动脉起源、走行与分支;②腓动脉各区段肌(隔)穿支、骨膜支数目与分布。另1侧新鲜标本... 目的:为腓血管蒂腓骨嵌合组织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以腓骨头和外踝为标志,将小腿分为上、中、下3区段解剖观测:①腓动脉起源、走行与分支;②腓动脉各区段肌(隔)穿支、骨膜支数目与分布。另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腓动脉源于胫后动脉,移行为跟外侧动脉,中下段贴腓骨后面走行,沿途分支至邻近骨、肌肉和小腿外侧皮肤。其中:①腓骨骨膜支:(2-8)支、外径0.5-1.1 mm,分布腓骨中下1/3段骨膜:②胫骨骨膜支:(1-3)支、外径0.6-0.8 mm,营养胫骨中、下1/3段后面骨膜;③肌(隔)穿支:(4-8)支、外径1.0-1.6 mm,支配小腿外侧中下段皮肤,并与胫前、胫后动脉皮支吻合。结论以腓动脉为蒂可设计腓骨嵌合组织瓣,依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嵌合组织瓣修复骨合并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腓骨 嵌合组织瓣 穿支皮瓣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和踝周创面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立宏 陶世斌 +3 位作者 董忠根 魏建伟 罗兆彪 戴宇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5,共7页
目的:总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跖骨中点连线以远前足创面的临床经验,比较该皮瓣修复跖骨中点连线以远及以近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20年4月间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42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 目的:总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跖骨中点连线以远前足创面的临床经验,比较该皮瓣修复跖骨中点连线以远及以近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20年4月间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42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资料。以跖骨中点连线为界,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分为前足组(皮瓣最远端位于该连线以远的皮瓣)和踝周组(皮瓣最远端位于该连线以近的皮瓣)。结果:前足组皮瓣部分坏死率(14.5%,10/69)高于踝周组(7.0%,25/3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足组和踝周组单独应用该皮瓣或联合简单二期处理覆盖创面的成功率分别为98.6%(68/69)和97.8%(348/3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跖骨中点连线以远的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该皮瓣修复跖骨中点连线以近创面的成活可靠性优于修复跖骨中点连线以远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腓肠神经 穿支皮瓣 腓动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