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掖地区气象因素对痤疮门诊就诊量的影响
1
作者 吴岳 石春蕊 +3 位作者 张剑虹 武奕 董继元 韩磊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65-470,共6页
目的研究甘肃省张掖地区气象因素对痤疮门诊就诊人数的影响,为痤疮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9年张掖地区某三甲医院6305例痤疮门诊患者日就诊数据及同时期气象资料,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和痤疮门诊就诊人数的关... 目的研究甘肃省张掖地区气象因素对痤疮门诊就诊人数的影响,为痤疮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9年张掖地区某三甲医院6305例痤疮门诊患者日就诊数据及同时期气象资料,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和痤疮门诊就诊人数的关系,并按不同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张掖地区气象因素对痤疮门诊就诊人数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存在滞后效应。低温(-10.7℃)的危害发生早,高温(24.9℃)的危害时间久,两者单日滞后最大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031(95%CI:1.001~1.061)、1.076(95%CI:1.037~1.120);低温和高温均在累积滞后21天时效应值最大,RR分别为1.806(95%CI:1.576~2.071)、1.755(95%CI:1.493~2.062);低温和高温对男性及19~<35岁人群影响较大。低湿度(22%)的保护效应(RR<1)在累积滞后21天时效应最强RR=0.564(95%CI:0.449~0.709);低湿度对女性及19~<35岁人群的保护效应最显著。结论低温和高温均增加张掖地区痤疮门诊就诊风险,男性及19~<35岁人群更敏感。低湿度主要保护女性及19~<35岁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素 气温 相对湿度 痤疮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盐城市气温与居民死亡关联分析: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2
作者 晁建磊 孙佳皓 +5 位作者 刘付东 孙伯超 王宇然 周文君 赵有政 黄连成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6期482-488,共7页
目的研究温度对盐城市居民死亡的健康效应。方法分别从当地疾控部门、气象局和环境监测中心收集2015—2019年盐城市居民逐日死亡数据(非意外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气象和空气污染数据。通过建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 目的研究温度对盐城市居民死亡的健康效应。方法分别从当地疾控部门、气象局和环境监测中心收集2015—2019年盐城市居民逐日死亡数据(非意外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气象和空气污染数据。通过建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价气温与居民死亡关联。结果气温与居民非意外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呈“U”型。极端低温与居民非意外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呈现滞后性,相对危险度(RR)在暴露第3天达到最大,分别为1.03(95%CI:1.02~1.04)、1.06(95%CI:1.04~1.09)和1.02(95%CI:1.00~1.04);极端高温与居民非意外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呈现急性效应,RR在暴露当天健康效应最大,分别为1.19(95%CI:1.14~1.24)、1.20(95%CI:1.10~1.30)和1.25(95%CI:1.17~1.33)。极端低温对非意外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累计健康效应RR值均在14天后达到最大;极端高温对非意外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累计健康效应分别在暴露3、7和7天后达到最大。男性死亡风险在极端低温时高于女性,在极端高温时低于女性;≥65岁人群在极端高温时的非意外总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高于<65岁人群。结论非适宜温度会增加盐城市居民的死亡健康风险,且低温滞后效应的持续时间比高温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死亡风险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宜昌市夏季极端降水敏感性疾病和脆弱人群的筛选
3
作者 郭佳 王姣 +4 位作者 李永红 王裕 何江 赵程 姚孝元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24-330,337,共8页
目的分析宜昌市夏季极端降水对急诊数量的影响,筛选敏感性疾病并探究脆弱人群。方法本研究利用宜昌市2014—2019年6—8月气象数据和2家综合医院急诊数据,采用泊松广义线性模型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夏季极端降水(≥100 mm)与不同... 目的分析宜昌市夏季极端降水对急诊数量的影响,筛选敏感性疾病并探究脆弱人群。方法本研究利用宜昌市2014—2019年6—8月气象数据和2家综合医院急诊数据,采用泊松广义线性模型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夏季极端降水(≥100 mm)与不同系统疾病急诊数的关系,筛选极端降水敏感性疾病,并进一步探讨对不同个体特征人群的滞后效应。结果共收集到研究期间宜昌市67492例急诊病例,极端降水对总人群、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日急诊数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滞后天数为14 d,累积相对风险度(the cumulative relative risk,CRR)分别为1.401(95%CI:1.108~2.772)、3.267(95%CI:1.407~7.587)、2.639(95%CI:1.170~5.953)、2.435(95%CI:1.368~4.335)。男性、女性、(18~59)岁和≥60岁年龄组的CRR分别为1.403(95%CI:1.087~1.811)、1.400(95%CI:1.046~1.873)、1.329(95%CI:1.040~1.698)、1.587(95%CI:1.075~2.343)。结论极端降水可显著增加总人群的急诊风险,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为敏感性疾病,男性、女性普遍易感,18岁以上成人为脆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敏感性疾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巢湖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4
作者 柳坤鹏 朱启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CAS 2024年第3期177-182,共6页
目的研究巢湖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为SFTS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巢湖市2013—2022年每日SFTS发病资料,通过中国科学院资... 目的研究巢湖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为SFTS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巢湖市2013—2022年每日SFTS发病资料,通过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收集同期气象资料。以周平均气温中位数(17.4℃)、周平均气压中位数(1012.8 hPa)、周日照时数中位数(33.4 h)和周降水量最小值(0 mm)作为参考值,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SFTS周病例数和周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2013—2022年巢湖市共报告SFTS病例231例,年发病率为0.63/10万~5.78/10万,年均发病率2.93/10万,年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Z=3.04,P<0.01)。男性和女性报告病例数分别为113例和118例,年均发病率分别为2.90/10万和2.97/10万;各年龄组中≥60岁人群的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均最高(175例,10.54/10万)。SFTS周发病风险对周平均气温、周平均气压、周日照时数的响应曲线近似倒“V”型,对周降水量的响应曲线近似半“U”型。周平均气温为22.4℃时,SFTS发病累积相对危险度(cumulative relative risk,CRR)最大[CRR=9.210,95%CI:(0.832,118.353)];周平均气温在17.5~21.8℃时,SFTS发病风险升高(P<0.05)。周平均气压为1015.5 hPa时,SFTS发病的CRR最大[CRR=1.877,95%CI:(0.649,5.435)],周平均气压在998.7~1012.7 hPa和1022.1~1031.5 hPa时SFTS发病风险降低(P<0.05)。周日照时数为31.0 h时,SFTS发病的CRR最大[CRR=1.024,95%CI:(0.882,1.188)],在周日照时数>39.3 h时,SFTS发病风险降低(P<0.05);周降雨量越大,SFTS发病风险越大(P<0.05)。结论SFTS发病和气象因素呈现非线性关系,适宜的温度、丰沛的降雨量会增加SFTS的发生风险,较高的气压和日照时数可以降低SFTS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气象因素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巢湖市
下载PDF
基于心血管疾病死亡效应的亚热带地区最佳热浪定义研究
5
作者 钟雪 郑金明 +1 位作者 何斐 詹志颖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8期634-640,666,共8页
目的本研究探索亚热带地区的热浪定义,系统评估热浪对福建省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及其亚型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2015年福建省9个市66854例心血管疾病死亡数,联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 目的本研究探索亚热带地区的热浪定义,系统评估热浪对福建省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及其亚型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2015年福建省9个市66854例心血管疾病死亡数,联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和类泊松回归模型评估热浪对各个市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然后用多元Meta分析计算综合效应。按CVD亚型、性别、年龄、婚姻和教育水平进行分层分析。结果热浪定义为连续≥4天日平均温度≥P 95拟合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模型最佳。热浪效应是急剧的,热浪发生当天对CVD死亡的相对危险度为1.06(95%CI:1.01~1.12)、滞后1天为1.04(95%CI:1.00~1.07)、累计滞后0-1天相对危险度为1.10(95%CI:1.05~1.16)。热浪增加缺血性心脏病、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累计滞后0-1天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13(95%CI:1.04~1.23)、1.24(95%CI:1.08~1.43)和1.09(95%CI:1.02~1.16)。此外,≥65岁人群更容易受到热浪效应的影响。结论本研究认为在福建省热浪最佳定义为连续≥4天且日平均温度≥P 95,在该定义下热浪会增加CVD、缺血性心脏病、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此外,≥65岁人群是热浪对心血管疾病死亡效应的脆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 死亡风险 心血管疾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脆弱人群
下载PDF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气温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
6
作者 董意麟 何芬芬 +6 位作者 吕恒 肖莉萍 施恒远 许娟 朋文佳 于影 贾贤杰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10-114,118,共6页
目的:探讨气温对居民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2020年山东生态队列平邑县子队列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数据及气象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气温对全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并探讨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间的差... 目的:探讨气温对居民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2020年山东生态队列平邑县子队列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数据及气象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气温对全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并探讨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间的差异。结果:2013-2020年共观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50427例,纳入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病人42014例,日均发病数为14例。日均气温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人数呈非线性关系。高温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人数的增加有关,且高温对其发病存在即刻效应和滞后效应,高温在0~10 d滞后的累积相对危险度(RR)为1.433(95%CI:1.079~1.902)。低温和较低温对于全人群在特定累积时段存在一定保护作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作用减弱,低温和较低温在0~10 d滞后的合并RR分别为0.618(95%CI:0.455~0.840)和0.712(95%CI:0.608~0.834)。分层分析结果显示,高温对男性、≥65岁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害较大,高温累积滞后10 d时,男性组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达到最大,RR值为1.678(95%CI:1.193~2.361);年龄≥65岁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在高温当天RR达到最大,RR值为1.523(95%CI:1.203~1.928)。结论:气温与居民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呈非线性关系,高温会增加居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且累积滞后效应影响较大,居民应提高在高温天气下的自我保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气温 时间序列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中国2004—2019年狂犬病时空分布特征与气象因素驱动效应研究
7
作者 秦小昂 赵海霞 邵中军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531-536,共6页
目的了解我国2004—2019年狂犬病的疾病负担现状及其分布特点,深入分析我国国家监测点狂犬病病例的时空分布规律,探究气象因素对狂犬病发病的驱动效应,旨在为防疫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方法收集中国2004—2019年我国狂犬病的时间、... 目的了解我国2004—2019年狂犬病的疾病负担现状及其分布特点,深入分析我国国家监测点狂犬病病例的时空分布规律,探究气象因素对狂犬病发病的驱动效应,旨在为防疫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方法收集中国2004—2019年我国狂犬病的时间、地区及人群等病例数据及同期月度气象数据,描述疾病负担现状及流行特征;使用SaTScan 9.0进行时空季节扫描,探究全国各省份聚集效应。通过拟合Quasi-Poisson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相对温度、月累积降水量、日照时长对狂犬病发病的驱动效应。结果2004—2019年中国报告狂犬病共计26605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病数居全国首位,关于狂犬病疾病负担的年估计百分变化比皆处于下降趋势;季节性高峰集中在6~11月份,对数似然比为516.14;我国狂犬病发病多集中于南部地区,并且有向中部地区扩大蔓延;狂犬病发病在时间尺度上受相对湿度、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长的影响显著,其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4.75%、平均气温为8.725℃、平均降水量为59.25 mm、月累计日照时长56.575 h。月平均温度对狂犬病发病率的相对危险度在滞后3个月时达到高峰,相对风险为4.48,月总计日照总时长与狂犬病发病率相对危险度在滞后2个月时达到高峰,相对风险为1.21。结论全国狂犬病全年均有发病且夏秋季高发。狂犬病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但狂犬病病例依旧存在疾病风险,且发病地区较为集中,有较明确的地域性特点,主要分布于中国中部以及南部等地。气温、日照时长等气象因素对疾病发生具有显著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时空分析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气象因素
下载PDF
日均气温对兰州市支气管炎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杨仁庆 董继元 +1 位作者 王雁茹 刘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0-350,共11页
为研究兰州市日均气温对支气管炎门诊人数的影响,收集兰州市2013—2019年三所综合性医院支气管炎患者门诊就诊资料及气象、空气污染物等数据,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和支气管炎门诊就诊风险的关系,并按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分析... 为研究兰州市日均气温对支气管炎门诊人数的影响,收集兰州市2013—2019年三所综合性医院支气管炎患者门诊就诊资料及气象、空气污染物等数据,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和支气管炎门诊就诊风险的关系,并按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兰州市日均气温对支气管炎门诊就诊量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存在滞后效应。低温(-5.0℃)和高温(25.4℃)的危害效应均为暴露当天最大,随着滞后天数增加危害逐渐减弱,低温持续滞后1~13 d,高温持续滞后19 d。冷效应的危害作用大于热效应,但热效应有更长的滞后时间。气温第5百分位数(-5.0℃)和第95百分位数(25.4℃)分别在累积滞后14 d和21 d时效应值最大,分别为2.832和1.070。低温和高温暴露下男性就诊风险大于女性,最大累积相对危险度(RR)值分别为3.089、1.085。低温和高温下0~14岁儿童的门诊就诊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年龄人群,在-5.0℃时,累积滞后14 d时有最大值,RR值为3.191,在25.4℃时,累积滞后21 d时有最大值,RR值为1.089。低温和高温均增加兰州市居民支气管炎门诊就诊风险,低温的危害效应大于高温效应,14岁以下儿童对低温反应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均气温 支气管炎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气候要素对我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感染暴发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翟梦滢 汤巧雨 +5 位作者 李永红 吕祎然 王裕 施小明 冉陆 王姣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54-161,共8页
目的探索气候要素对我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感染暴发(简称“人诺如病毒暴发”)的影响,为制定精细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国2012—2018年人诺如病毒暴发的日病例报告信息及日气象资料。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 目的探索气候要素对我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感染暴发(简称“人诺如病毒暴发”)的影响,为制定精细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国2012—2018年人诺如病毒暴发的日病例报告信息及日气象资料。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识别人诺如病毒暴发与主要气候要素的关联。结果2012—2018年,中国共报告人诺如病毒暴发964次,感染人数50548例,暴发具有显著冬春高发的季节特征。DLNM分析结果显示:温度、湿度与人诺如病毒暴发呈负相关关系,日均气温为-10℃时人诺如病毒暴发的健康风险最大(RR=2.18,95%CI:1.34~3.56);日均相对湿度为37%时,人诺如病毒暴发的相对危险度最高(RR=1.16,95%CI:1.01~1.34)。降水与人诺如病毒暴发呈正相关关系,日累积降水量达到100 mm时,RR值最高(RR=5.10,95%CI:1.70~15.36)。分层分析提示,暖季时高日均气温、低相对湿度与冷季时低日均气温条件下会增加人诺如病毒暴发的7 d累积滞后风险。结论暖季高温、高湿,冷季低温的气候条件利于诺如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应综合考虑气候要素对人诺如病毒暴发的健康影响,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控方案,以降低由于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所造成的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如病毒 气候要素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镇江市日均气温对居民死亡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宇 施泉清 +4 位作者 张春霞 尹馨怡 张馨月 柳艳 张徐军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6期433-438,464,共7页
目的探索镇江市日均气温与居民每日死亡数的关联。方法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拟合镇江市2015—2021年逐日死亡数据、气象数据和大气污染物数据,分析日均气温对人群日死亡数影响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镇江市日均温度与死亡呈现近似... 目的探索镇江市日均气温与居民每日死亡数的关联。方法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拟合镇江市2015—2021年逐日死亡数据、气象数据和大气污染物数据,分析日均气温对人群日死亡数影响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镇江市日均温度与死亡呈现近似“U”形曲线。热效应为急性短期效应,气温对非意外总死亡、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热效应均在当天表现出最大热效应,RR值分别为1.19(95%CI:1.13~1.25)、1.46(95%CI:1.32~1.61)、1.59(95%CI:1.27~2.00)。冷效应呈现滞后特点,气温对非意外总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冷效应持续到第11天,最大RR值分别为1.08(95%CI:1.05~1.10)、1.07(95%CI:1.02~1.11)。非意外总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累积冷效应分别在滞后30天和20天达到最大值,而气温对不同死因别死亡人数的累积热效应则都在滞后3天达到最大值。结论镇江市气温过高或过低均会增加居民死亡风险,存在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死亡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山东省平邑县日均气温对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芬芬 董意麟 +5 位作者 吕恒 肖莉萍 施恒远 许娟 朋文佳 贾贤杰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646-651,共6页
目的:探讨山东省平邑县日均气温对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2019年该地区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运用泊松线性回归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控制季节性、长期趋势和其他气象指标等混杂因素后研究... 目的:探讨山东省平邑县日均气温对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2019年该地区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运用泊松线性回归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控制季节性、长期趋势和其他气象指标等混杂因素后研究日均气温对每日心脑血管疾病总死亡的滞后与累积影响,同时依据死因和基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住址)进行分层,以确定易感亚群。结果:平邑县日均气温与心脑血管总死亡的暴露-响应曲线为倒“J”形,极端气温使心脑血管总死亡风险升高。极端低温具有明显延迟效应,从滞后第2天延续至第10天,效应最强出现在第5天(RR=1.089,95%CI:1.041~1.140),而极端高温主要是短期即时效应,在当天最强(RR=1.236,95%CI:1.154~1.324)后下降持续至滞后第4天。极端低温的累积影响在滞后0~21 d最强(RR=2.565,95%CI:1.300~5.061),极端高温的累积效应在滞后0~7 d达到最大(RR=1.775,95%CI:1.409~2.237),冷效应累积影响强于热效应。在亚组中,心血管病与女性对冷热更敏感,<65岁年龄组与城市居民参照各自组别对极端低温更敏感,而≥65岁与农村人群对极端高温更敏感。结论:极端低温与极端高温均是心脑血管死亡的危险因素,且前者的累积影响更强,持续时间更久。患有心血管病、女性要尤为注意极端温度的影响,65岁以下人群和城市居民需尽量避免寒冷的危害,65岁及以上和农村人群要警惕炎热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均气温 心脑血管疾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蒙自市非意外死亡风险的气象影响因素及预警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雪萌 杨建斌 李建云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84-192,217,共10页
目的探讨气象要素对蒙自市非意外死亡人数的影响,建立干湿效应的健康风险预警模型。方法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气象要素与非意外死亡人数的关联性和滞后性,评估冷热和干湿效应的交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随机森林算法(RF)... 目的探讨气象要素对蒙自市非意外死亡人数的影响,建立干湿效应的健康风险预警模型。方法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气象要素与非意外死亡人数的关联性和滞后性,评估冷热和干湿效应的交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随机森林算法(RF)与拓展的Shepard插值法和构造的非线性函数回归法的健康预警模型,检验干湿效应的健康风险等级的预警效果。结果通过气象要素、空气污染物、非意外死亡人数之间的Spearman秩相关分析,将平均气温、昼夜温差、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地面气压、平均风速及O_(3)7个因素纳入DLNM模型。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与非意外死亡人数的暴露反应曲线呈“U”型,最小死亡风险分别位于18.0℃和76%。平均气温舒适区间为(11.0~22.5)℃,相对湿度舒适区间为58%~79%。通过随机森林定量分析,相对湿度、昼夜温差、平均气温和地面气压四类气象要素作为最优因子纳入预警模型。冷热和干湿效应的交互作用中,干冷效应没有出现,湿冷和干热效应比较显著。统计干湿效应健康风险等级的预警结果,拓展的Shepard插值法和构造的非线性函数法两种模型的独立样本预警准确率均大于50%,最高的准确率达到77.8%。结论蒙自市非意外死亡人数受高温、低温、较大昼夜温差、低湿、高湿的影响较大,湿冷和干热交互效应也有显著影响。干湿效应的健康风险分级比较合理。构造的非线性函数法对低风险的预警准确率较高,拓展的Shepard插值法对中高风险的预警更为有效,两种方法各有优点,可以结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要素 死亡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拓展Shepard插值法 构造非线性函数法
下载PDF
榆林市布鲁氏菌病与气象因素季节性波动关联和风险评估
13
作者 赵晨锡 安翠红 +1 位作者 刘昆 邵中军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3年第1期48-53,共6页
目的探究榆林市布鲁氏菌病(布病)与气象因素季节性波动模式,评估不同气象条件及滞后期下布病发病风险变化。方法收集2008—2020年榆林市布病发病监测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利用正弦模型揭示二者季节性关联,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 目的探究榆林市布鲁氏菌病(布病)与气象因素季节性波动模式,评估不同气象条件及滞后期下布病发病风险变化。方法收集2008—2020年榆林市布病发病监测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利用正弦模型揭示二者季节性关联,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布病发病的作用。结果5月上旬是布病发病季节性高峰,其与气象因素存在5个月以内滞后期的季节性关联。布病与气温呈倒“U”形关联,即随着气温升高,布病发病风险到达高峰后下降。随着风速增高,发病风险在短期内持续上升,并随滞后时间延长而减弱。结论榆林市布病发病高峰与冬春季的气象条件有关,在温和气温以及较高风速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布病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气象因素 季节性 正弦模型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河北衡水市气温与儿童流感就诊人数的时间序列分析
14
作者 钱辉 韩建广 +3 位作者 康文英 张健 王磊 付桂琴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9期674-679,共6页
目的分析衡水市儿童流感就诊数据与气温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衡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2019年儿童流感就诊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衡水市气温与儿童流感就诊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冬季是儿童流感爆发的最集中时段,... 目的分析衡水市儿童流感就诊数据与气温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衡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2019年儿童流感就诊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衡水市气温与儿童流感就诊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冬季是儿童流感爆发的最集中时段,占全年的57%,其次春季占22%,夏秋季发病人数较少;气温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流感就诊人数的影响存在差异,在-5℃和-2℃时,0~6岁幼儿累积效应均在滞后14 d时累积RR达到最大,分别为9.998(95%CI:3.259,30.674)和5.468(95%CI:1.777,16.821),7~14岁少儿累积效应无统计学意义;32℃时,幼儿和少儿分别在滞后14 d和11 d时累积RR达到最大,分别为5.857(95%CI:1.442,23.785)、14.400(95%CI:1.061,195.422),其中少儿对高温更为敏感。结论低温、高温均能增加儿童流感发病风险,且存在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样病例 儿童 气温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的归因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6
15
作者 谷少华 贺天锋 +3 位作者 陆蓓蓓 徐倩倩 梅秋红 张思恒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59-962,共4页
目的介绍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的归因风险评估方法,并运用该方法评估宁波市气温暴露造成人群死亡的归因风险。方法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通过交叉基函数实现同时描述因变量在自变量维度与滞后维度的分布,使其能够同时评估出暴露因素的... 目的介绍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的归因风险评估方法,并运用该方法评估宁波市气温暴露造成人群死亡的归因风险。方法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通过交叉基函数实现同时描述因变量在自变量维度与滞后维度的分布,使其能够同时评估出暴露因素的滞后效应和非线性效应。收集宁波市2009-2014年人群死亡和气象资料,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气温造成人群死亡的归因死亡人数和人群归因分值。结果宁波市2009-2014年日均气温与总死亡的累积暴露-反应关系曲线近似呈L型,26℃为最适宜温度。归因于气温暴露造成的死亡人数为29037例(95%CI:19181-38074),占总死亡的13.39%(95%CI:9.19%-17.49%)。低温的归因风险大于高温,归因死亡人数分别为27088例和1977例,归因分值分别为12.49%和0.91%。结论无论高温或低温均与人群死亡增加相关,低温的归因风险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因风险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气温 死亡
下载PDF
气温对兰州市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滞后效应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金玉 李盛 +5 位作者 董继元 李守禹 李普 贾清 王龄庆 常绪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1-867,共7页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兰州市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日均气温与细菌性痢疾发病...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兰州市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日均气温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关联性。结果:日均气温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呈"J"型,最低发病温度为17℃,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高温效应影响均大于中间效应。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对男、女性人群均表现为急性作用,当天的效应值最高,随后波动下降,高温效应对女性影响更大。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0~3岁组人群的细菌性痢疾发病的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均最大;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对0~3岁、19~64岁人群均表现为急性作用,当天的效应值最高,随后波动下降,而≥65岁者当天发病,之后下降,再缓慢波动上升。相对于最低发病温度17℃,高温(32℃)和中间温度(26℃)均能增加细菌性痢疾发病的风险,以滞后14 d累计效应最大,在男性、女性、0~3岁、4~11岁、12~18岁、19~64岁、≥65岁人群中,中间温度对细菌性痢疾发病RR(95%CI)值分别为2.30(1.53~3.13)、2.45(1.65~3.30)、2.41(1.59~3.28)、2.54(1.40~3.79)、1.82(0.41~3.43)、1.98(1.11~2.93)、1.73(0.68~2.88),高温时RR(95%CI)值分别2.93(1.38~4.69)、3.08(1.48~4.9)、3.26(1.60~5.16)、3.12(1.06~5.56)、1.94(0.73~5.39)、2.31(0.54~4.36)、2.06(0.02~4.51)。结论:高温可显著增加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风险,女性和3岁以下人群是敏感人群。气象因素在兰州市细菌性痢疾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菌性痢疾发病受到多种气象因子共同作用的影响,但首要影响因素是高温。气温对细菌性痢疾发病不是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影响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各个环节(居民生活习惯、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自身体质),间接影响细菌性痢疾在人群中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痢疾 杆菌性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气温对兰州市手足口病发病的滞后效应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金玉 李盛 +7 位作者 董继元 马汉平 李守禹 李普 张薇 张晓宇 苏延军 李守凯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首先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兰州市主要气象因子之间及其与手足口病发病数的相关性,然后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首先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兰州市主要气象因子之间及其与手足口病发病数的相关性,然后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日均气温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联性。结果 2008-2015年兰州市共报告手足口病例25644例,男/女为1.59:1,5岁及以下儿童占78.68%;手足口病日均发病数与气温、降水量、风速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以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影响最为显著(r=0.528);日均气温与手足口病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呈倒"U"型,发病风险在20.3℃以下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高于20.3℃时下降;相对于气温的中位数13℃,高温(25.1℃)能显著增加手足口病发病风险,男性、女性、0(5岁儿童在滞后期为0~14 d的累计风险效应最大,RR(95%CI)值分别为9.51(3.27~18.02)、7.67(2.18~15.04)、9.66(3.75~17.56);高温对6(14岁人群、低温(-5.1℃)对不同性别、年龄别人群在整个滞后期内的累计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温可显著增加兰州市手足口病发病风险,男性和0(5岁人群是敏感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子 手足口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郑州市日均气温对居民非意外死亡影响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永星 闫晓娜 +2 位作者 张杰 杨似玉 张书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2-657,共6页
目的:了解郑州市日均气温对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2013~2019年郑州市人群死亡个案资料,结合同期气象及大气污染指标,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日均气温与每日非意外死亡... 目的:了解郑州市日均气温对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2013~2019年郑州市人群死亡个案资料,结合同期气象及大气污染指标,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日均气温与每日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郑州市日均气温与每日非意外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系均呈非线性关系。冷效应具有滞后性,非意外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均在第4天开始出现,持续至第12天。热效应表现为急性,非意外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均在当天最大,持续6 d。累积冷效应随滞后时间增加而增加,非意外死亡的累积冷效应在滞后21 d达到最大,RR(95%CI)为1.398(1.115~1.752);累积热效应在滞后11 d达到最大,RR(95%CI)为1.178(1.070~1.297)。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累积冷效应在滞后16 d达到最大,RR(95%CI)为1.301(1.010~1.675);累积热效应在滞后9 d达到最大,RR(95%CI)为1.239(1.097~1.398)。结论:郑州市日均气温影响居民非意外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且存在累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非意外死亡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郑州市
下载PDF
兰州市沙尘颗粒物污染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金玉 李盛 +8 位作者 董继元 王宇红 李普 李守禹 马汉平 苏利民 李守凯 王辉 贾清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4-509,514,共7页
目的探讨兰州市沙尘天气颗粒物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2016年沙尘天气高发期(3~5月)兰州市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逐日资料和同期气象环境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 目的探讨兰州市沙尘天气颗粒物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2016年沙尘天气高发期(3~5月)兰州市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逐日资料和同期气象环境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沙尘天气PM10和PM2.5浓度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并按年龄层建立模型。结果 2015-2016年3~5月,与非沙尘天气比较,沙尘天气日均相对湿度明显下降,PM10、PM2.5日均浓度显著上升(P<0.05);SO_2和NO_2的日均浓度,日均气温,日均风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沙尘天气PM10和PM2.5浓度上升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的增加相关,呈滞后效应,滞后期2周,且PM2.5效应大于PM10效应。沙尘天气PM10累计效应在儿童全体、0~5岁、6~14岁儿童均以滞后0-14d最大,RR(95CI%)值分别是1.0055(1.001~1.0102)、1.0061(1.0012~1.0109)、1.0055(0.9967~1.0143)。PM2.5效应在儿童全体和0~5岁儿童均以滞后0-14d最大,RR(95CI%)值分别是1.0182(1.0037~1.033)、1.0210(1.0059~1.0364),6~14岁儿童滞后当天效应最大,RR(95CI%)值是1.0113(1.0007~1.0221)。结论兰州市沙尘天气颗粒物污染可增加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呈滞后效应,0~5岁儿童是敏感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呼吸系统疾病 儿童 日门诊人次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北京市某区PM_(2.5)与居民冠心病死亡关系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周慧霞 谢俊卿 +3 位作者 信振江 崔宝荣 潘颖 李洁 《首都公共卫生》 2017年第5期216-219,共4页
目的探讨北京市某区细颗粒物(PM_(2.5))污染对居民冠心病死亡造成的影响。方法采用R 3.0.1软件建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控制了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分析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北京市某区PM_(2.5)... 目的探讨北京市某区细颗粒物(PM_(2.5))污染对居民冠心病死亡造成的影响。方法采用R 3.0.1软件建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控制了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分析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北京市某区PM_(2.5)与居民冠心病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单污染物模型中,PM_(2.5)(lag1)对居民冠心病死亡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大气中PM_(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居民冠心病死亡平均增加0.21%(95%CI:0.02%-0.41%)。双污染物模型中,引入SO_2后,PM_(2.5)对居民冠心病死亡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引入NO_2和O_3后,对冠心病死亡的影响均在滞后第1天(lag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市某区PM_(2.5)污染与居民冠心病死亡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M_(2.5)对居民冠心病死亡的影响与其他大气污染物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冠心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