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iver width and depth as key factors of diurnal activity energy expenditure allocation for wintering Spot-billed Ducks in the Xin'an River Basin
1
作者 Chao Yu Xuying Lu +3 位作者 Deli Sun Mengnan Chu Xueyun Li Qun Li 《Avian Research》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16-122,共7页
Rivers are important habitats for wintering waterbirds.However,they are easily influenced by natural and human activities.An important approach for waterbirds to adapt to habitats is adjusting the activity time and en... Rivers are important habitats for wintering waterbirds.However,they are easily influenced by natural and human activities.An important approach for waterbirds to adapt to habitats is adjusting the activity time and energy expenditure allocation of diurnal behavior.The compensatory foraging hypothesis predicts that increased energy expenditure leads to longer foraging time,which in turn increases food intake and helps maintain a constant energy balance.However,it is unclear whether human-disturbed habitats result in increased energy expenditure related to safety or foraging.In this study,the scan sample method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diurnal behavior of the wintering Spot-billed Duck(Anas poecilorhyncha) in two rivers in the Xin’an River Basin from October 2021 to March 2022.The allocation of time and energy expenditure for activity in both normal and disturbed environments was calcul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aging accounted for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time and energy expenditure.Additionally,foraging decreased in the disturbed environment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environment.Resting behavior showed the opposite trend,while other behaviors were similar in both environments.The total diurnal energy expenditure of ducks in the disturbed environment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environment,with decreased foraging and resting time percentage and increased behaviors related to immediate safety(swimming and alert) and comfort.These results oppose the compensatory foraging hypothesis in favor of increased security.The optimal diurnal energy expenditure model included river width and water depth,which ha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an increase in either of these two factors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energy expenditure.This study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nergy allocation strategies underlying the superficial time allocation of wintering waterbirds according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Exploring these changes can help understand the maximum fitness of wintering waterbirds in response to nature and human influ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urnal behavior activities River factors Time and energy expenditure allocation Wintering Spot-billed Duck Xin’an River Basin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Diurnal,Seasonal and Solar Cycle Variations of High-latitude,Mid-latitude and Low-latitude Ionosphere 被引量:1
2
作者 K G RATOVSKY J K SHI +1 位作者 A V OINATS E B ROMANOVA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3-153,共11页
Comparison of regular(diurnal,seasonal and solar cycle)variations of high-latitude,mid-latitude and low-latitude ionospheric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provided on basis of local empirical models of the peak electron de... Comparison of regular(diurnal,seasonal and solar cycle)variations of high-latitude,mid-latitude and low-latitude ionospheric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provided on basis of local empirical models of the peak electron density and the peak height.The local empirical models were derived from the hand-scaled ionogram data recorded by DPS-4 digisondes located at Norilsk(69°N,88°E),Irkutsk(52°N,104°E)and Hainan(19°N,109°E)for a 6-year period from December,2002 to December,2008.The technique used to build the local empirical model is described.The primary focus is diurnal-seasonal behavior under low solar activity and its change with increasing solar activity.Both common and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high-latitude(Norilsk),mid-latitude(Irkutsk)and low-latitude(Hainan)regular variations were revealed using their local empirical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mid-and low-latitude ionosphere Local model diurnal seasonal and solar activity behavior
下载PDF
家族聚集性遗尿儿童临床特征及情绪与行为异常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亚凯 司峰 +6 位作者 王颂扬 贾茹 左佳 李庆斌 范毛川 杨静 文建国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12-117,共6页
目的研究家族聚集性遗尿(family 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FPNE)临床特征及引起患儿情绪与行为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童遗尿门诊就诊的306例原发性遗尿症(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 目的研究家族聚集性遗尿(family 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FPNE)临床特征及引起患儿情绪与行为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童遗尿门诊就诊的306例原发性遗尿症(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PNE)患儿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长处与困难问卷、儿童睡眠调查表(pediatric sleep questionnaire,PSQ)。依据PNE患儿三代家族成员是否受累,分为家族聚集性遗尿组(FPNE组,45例)和散发性遗尿组(sporadic 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SPNE组,261例)。观察FPNE组患儿临床特征及情绪与行为改变情况。结果FPNE组中,严重遗尿症(nocturnal enuresis,NE)、非单症状性NE、大便异常和夜间排尿次数≥2次的发生率分别为68%(31/45)、75%(34/45)、48%(22/45)和29%(13/45),显著高于SPNE组的35%(92/261)、47%(123/261)、24%(63/261)和11%(30/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16岁遗尿患儿人数在FPNE组的占比为44.4%(20/45),显著高于SPNE组的19.6%(51/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PNE组中约46.7%(21/45)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33.3%(15/45)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约20.0%(9/45)为多基因遗传。FPNE组患儿的情绪症状、多动症状和困难总分高于SPN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学习成绩较差、PSQ总分高是FPNE儿童情绪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学习成绩较差、患有大便异常及膀胱功能障碍、PSQ总分高是FPNE儿童多动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FPNE有多种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常见,患儿情绪症状、多动症状发生率高,临床症状多且较严重,发生尿频、尿急的风险较高,且随年龄增长而不易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尿 病理生理学 遗尿 心理学 儿童行为 昼遗尿症 夜间遗尿症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稻水象甲成虫活动行为的日节律 被引量:18
4
作者 杨茂发 杨大星 +2 位作者 徐进 刘健锋 武承旭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52-959,共8页
为了摸清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成虫在稻田中的Et活动行为节律,采用室外单头隔离饲养的方法,将成虫行为分为移动、取食、离水静息、触水静息和其他5个行为类型,每30min观察记录1次,从2012年4月30日至5月4日连续观... 为了摸清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成虫在稻田中的Et活动行为节律,采用室外单头隔离饲养的方法,将成虫行为分为移动、取食、离水静息、触水静息和其他5个行为类型,每30min观察记录1次,从2012年4月30日至5月4日连续观察5d,共获得7200个行为数据。结果显示:稻水象甲越冬成虫行为的日时间分配以离水静息行为最多(47.83%),移动行为最少(5.64%),各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离水静息行为最高峰值在23:30(72.67%),最低值在7:30(14.67%);触水静息行为最大峰值在7:30(75.33%),19:00还有一个小高峰(37.33%);取食行为在15:00达到最高峰(26.67%),在21:00达到第2个高峰值(18.00%);移动行为在22:00—9:00较少(0~4.00%),从9:30开始持续增加,在17:00达到最高峰(20.00%);其他行为在1.33~18.67%之间波动。离水静息、移动、取食和其他行为白天和黑夜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但触水静息行为白天和黑夜无显著不同(P=0.834);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4个时间段之间各行为也有显著差异(P〈0.001)。在空间上,离水静息行为在叶片上最高,移动行为以水中最高,取食行为仅发生在叶片上,离水静息、移动和取食在水稻不同部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水中发生触水静息、移动和其他共3种行为,以触水静息行为的日波动最大,3种行为在各时刻之间有极显著差异(触水静息和移动:P〈0.001;其他:P=0.002);叶片上发生离水静息、移动和取食3种行为,以离水静息和取食行为的日波动较大且在各时刻间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1);茎秆和瓶壁或封口纱布处主要发生离水静息和移动行为,所占比例均不高,但在瓶壁或封口纱布处的移动行为各时刻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8)。水中和叶片上是行为发生的主要空间,在水中行为的最高峰值(81.33%)与叶片的最低值(12.00%)出现时间相间,为7:30,一天中各时刻水巾和叶片上的行为呈交错性变化。结果提示,稻水象甲成虫活动行为受到时空变化的影响,且时间变化对其行为的影响较空间变化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水象甲 成虫 行为 日节律 水稻
下载PDF
圈养獐春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被引量:7
5
作者 马飞雁 余晓俊 +3 位作者 陈珉 刘超飞 张志明 叶建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4,共7页
2008年3~7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公园进行獐重引入试点,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圈养条件下24只獐(12雌,12雄)春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休息是春夏季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其次是摄食和运动。... 2008年3~7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公园进行獐重引入试点,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圈养条件下24只獐(12雌,12雄)春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休息是春夏季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其次是摄食和运动。獐的昼间行为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以晨昏活动为主,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06:00~08:00和16:00~18:00。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 Aanalysis)和Mann-Whitney U检验表明,在时间分配上,春、夏季休息、站立、排遗、梳理和运动行为差异极显著;雌雄间休息、站立、反刍、梳理和警戒行为差异极显著。雌性春、夏季站立、排遗、梳理、运动和社会行为差异极显著,摄食差异显著;雄性春、夏季休息、摄食、梳理、警戒和社会行为差异极显著,站立、反刍、排遗和运动行为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重引入獐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与野生种群相似,动物福利得到较好满足,对下一步在上海地区的种群复壮和迁地野放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间行为 时间分配 活动节律
下载PDF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初探 被引量:4
6
作者 刘伟 杨维康 +5 位作者 黄怡 徐文轩 林杰 夏参军 徐峰 David Blank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7-614,共8页
于2007年和2010年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研究了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蒙古野驴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共采集行为数据460 h,观察蒙古野驴2 760头次,将蒙古野驴昼间行为分为采食、移动、警戒、休息和"其他"5类... 于2007年和2010年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研究了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蒙古野驴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共采集行为数据460 h,观察蒙古野驴2 760头次,将蒙古野驴昼间行为分为采食、移动、警戒、休息和"其他"5类。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季节各种行为时间分配,结果表明:季节因素对蒙古野驴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影响(χ2=79.06,df=12,P<0.01)。采用ANOVA分析同季节不同行为间差异,结果表明,春季:移动、警戒、"其他"两两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两两间差异显著(P<0.05);夏季:仅移动与"其他"间无显著差异(P>0.05);秋冬季:仅警戒与"其他"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蒙古野驴昼间活动节律研究结果表明,蒙古野驴采食时间比例在春季各时段均较高(>45%),仅中午(14:00~15:00)有1个低谷(27.62%),夏秋季则为晨昏采食模式,冬季采食峰值(87.85%)在中午时段(13:00~14:00)。休息和采食高峰在各季节交叉出现,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各季节移动主要发生在晨昏时段。蒙古野驴以特定的行为时间分配模式和活动节律适应环境条件季节性变化,如气候条件、食物资源、人为干扰、生理期、昼间长度、捕食风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野驴 季节 昼间行为 时间分配 活动节律
下载PDF
藏原羚产仔期社群结构与昼间行为规律 被引量:10
7
作者 鲁庆彬 王小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3-199,共7页
在1996年、1999年和2003年夏季,对四川省西北部石渠县的藏原羚社群结构和昼间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藏原羚的社群规模主要表现为集成2~8头的小群体(占77 9%),很少集成9头以上的大群。藏原羚的社群类型可分为3类,即雄性群(43 3%)、雌性群... 在1996年、1999年和2003年夏季,对四川省西北部石渠县的藏原羚社群结构和昼间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藏原羚的社群规模主要表现为集成2~8头的小群体(占77 9%),很少集成9头以上的大群。藏原羚的社群类型可分为3类,即雄性群(43 3%)、雌性群(33 3%)和母子群(23 3%)。藏原羚的雌雄性比为100∶174,雌幼数量比是100∶44,成幼数量比是100∶16。在藏原羚的各种行为中,用于取食的时间最多(37%),其次为移动行为(25%)、站立凝视行为(19%)和卧息行为(18%)。藏原羚产仔期的昼间行为规律以上午(08:00~10:00)和下午(14:00~17:00)活动为主,中午(11:00~14:00)主要是休息,有两个取食和移动高峰、一个卧息高峰。取食与移动呈显著的正相关,反映了藏原羚边走边吃的特性;取食和移动与卧息之间则表现极显著的负相关。站立凝视行为没有明显的高峰期,整个观察时间内,藏原羚表现出高度的警惕性。他们通常在山的中上坡取食和移动,在中下坡卧息,且雌雄性间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原羚 产仔期 社群结构 昼问行为 性比 警惕性
下载PDF
复叶槭挥发性物质的日释放节律及对光肩星天牛引起的行为反应(英文)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建光 金幼菊 +2 位作者 骆有庆 许志春 陈华君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3年第2期177-182,共6页
采用动态顶空采集吸附、热脱附及GC_MS分析的方法 ,对活体复叶槭 (AcernegundoL .)释放的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及日释放节律进行了研究。鉴定出复叶槭挥发性物质中的 32种化合物成份 ,包括醛类、醇类、酮类、酯类、脂肪酸类、萜烯类等。日... 采用动态顶空采集吸附、热脱附及GC_MS分析的方法 ,对活体复叶槭 (AcernegundoL .)释放的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及日释放节律进行了研究。鉴定出复叶槭挥发性物质中的 32种化合物成份 ,包括醛类、醇类、酮类、酯类、脂肪酸类、萜烯类等。日释放节律研究表明 ,在 7月份主要挥发性物质释放高峰集中于 14时左右 ,而 8月份则提前到 10时左右。虽然在 7月份和 8月份采样时保持条件一致 ,但所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在种类及相对含量上有明显的不同 ,这很可能与复叶槭不同时期的生长状况及叶片的衰老有关。在田间采用诱捕器研究了光肩星天牛对上述挥发性物质的行为反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与其它挥发物相比 ,顺_3_己烯_1_醇在田间对光肩星天牛具有更强的引诱活性 ;由 1_丁醇 ,1_戊醇和 2_戊醇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具有最强的引诱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叶槭 光肩星天牛 挥发性物质 日释放节律 行为反应
下载PDF
光肩星天牛成虫4种活动行为日节律 被引量:11
9
作者 吕飞 海小霞 +3 位作者 王志刚 阎爱华 毕拥国 刘炳响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0-95,共6页
采用室内雌雄配对隔离饲养的方法,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取食、交尾、移动、静息4种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各活动行为的高峰期不同。取食行为发生在21:30(49%)、交尾行为在12:00(34%)、移动行为在10:30(... 采用室内雌雄配对隔离饲养的方法,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取食、交尾、移动、静息4种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各活动行为的高峰期不同。取食行为发生在21:30(49%)、交尾行为在12:00(34%)、移动行为在10:30(36.5%)、静息行为在8:00—9:00(36%~41%)。2活动行为在发生时段上存在显著差异。取食和静息行为黑夜高于白天,交尾、移动行为白天高于黑夜。凌晨、上午、中午、下午、黄昏、晚上6个时间段,交尾、移动和静息行为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取食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性别对各行为日节律有一定影响,雌雄虫发生各行为的高峰期存在差异。白天和黑夜,雌雄虫各行为事件的发生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6个时间段,雌雄虫中午的取食行为、上午和中午的移动行为呈显著性差异、凌晨移动行为呈极显著性差异,其它时间段无显著性差异。综上可见,光肩星天牛成虫活动行为有明显的时间节律;性别对其活动行为节律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 成虫 性别差异 昆虫行为 日节律
下载PDF
莲藕食根金花虫成虫活动行为的日节律 被引量:8
10
作者 朱捷 马力 +4 位作者 陈琪 夏西聚 陈旭阳 张云宣 黄国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27-1237,共11页
【目的】通过莲藕食根金花虫Donacia provostii Fairmaire成虫日活动行为节律的系统研究,以期为构建该虫的高效防控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室外单头隔离和雌雄配对饲养,将莲藕食根金花虫成虫的行为划分为离水静息、触水静... 【目的】通过莲藕食根金花虫Donacia provostii Fairmaire成虫日活动行为节律的系统研究,以期为构建该虫的高效防控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室外单头隔离和雌雄配对饲养,将莲藕食根金花虫成虫的行为划分为离水静息、触水静息、取食、移动、交配和产卵6个类型,每30 min观察记录一次其活动行为,连续5 d,统计分析其活动行为的日节律。【结果】在时间上,莲藕食根金花虫成虫各行为在各时间点间和时间段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在空间上,成虫各行为在不同位置发生的比例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且荇菜叶上和水面的各行为在不同时间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结论】莲藕食根金花虫成虫活动行为存在时空上的差异,空间对其行为的影响较时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藕食根金花虫 成虫 活动行为 日节律 荇菜
下载PDF
圈养林麝夏季昼夜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戚文华 汪小方 +4 位作者 杨承忠 蒋雪梅 李旭鑫 张修月 岳碧松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22,共4页
2011年、2012年的5~7月每月定期8天,每天00:00~24:00采用行为取样法在米亚罗养麝场观察记录54只林麝(15只成体雌麝,9只成体雄麝,10只亚成体雌麝,5只亚成体雄麝,15只幼麝)的行为。夏季共记录林麝83种行为,分成5种行为类型,即摄食、运... 2011年、2012年的5~7月每月定期8天,每天00:00~24:00采用行为取样法在米亚罗养麝场观察记录54只林麝(15只成体雌麝,9只成体雄麝,10只亚成体雌麝,5只亚成体雄麝,15只幼麝)的行为。夏季共记录林麝83种行为,分成5种行为类型,即摄食、运动、休息、反刍及其他行为。夏季林麝具有明显的昼夜活动节律性,晨昏出现2个活动高峰期,分别为5:30~8:00和18:00~21:00,白昼活动率低于夜间。根据夏季林麝各行为累计时间和频率比较,表明圈养林麝的休息行为较高,尤其是幼体(65.38%±5.39%vs16.41h/d±1.29h/d),其次是摄食和运动行为。成体雌麝摄食行为比率高于成体雄麝、亚成体和幼体,这与夏季成体雌麝哺乳所需的能量较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行为 昼夜节律 时间分配 频率
下载PDF
人工饲养条件下蜡皮蜥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力军 于丰军 +2 位作者 洪美玲 吴山 陈旭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3,共5页
2003年5月~2004年5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观察法对人工饲养条件下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昼间不同天气下蜡皮蜥行为时间分配中,休息行为占有绝对的比例,其次为运动... 2003年5月~2004年5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观察法对人工饲养条件下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昼间不同天气下蜡皮蜥行为时间分配中,休息行为占有绝对的比例,其次为运动、晒太阳、警戒、摄食和其他行为.晴天其休息、运动和晒太阳行为分别占94.73%±0.01%、3.24%±0.01%和1.56%±0.01%,而阴天休息、运动和晒太阳分别占97.03%±0.02%、1.31%±0.01%、0.89%±0.01%.晴天和阴天蜡皮蜥的运动、警戒、休息和晒太阳等行为在时间分配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雄、雌和亚成体的行为时间分配上,只有雌雄之间的警戒行为存在差异性(P<0.05).在活动节律方面,晴天和阴天蜡皮蜥只有在行为发生的起始和持续时间上有差异,晴天其晒太阳的高峰期在10:00~11:00,运动高峰期在11:00~14:00,休息低谷期在10:00~13:00,而阴天晒太阳的高峰期出现在11:00~12:00、运动高峰期11:00~15:00,其休息未表现出明显的低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晒太阳 行为 休息 运动 高峰期 活动节律 初步研究 人工饲养条件 阴天 成体
下载PDF
圈养普氏野马夏季高温期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吉晟男 杨亮亮 +5 位作者 葛兴芳 王伯君 张文博 曹杰 张颜豹 胡德夫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76-683,共8页
2011至2012年的7~8月,在新疆野马繁育中心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相结合,研究了圈养普氏野马不同组间夏季昼间的主要行为。结果表明,圈养普氏野马在不同高温应激条件下的主要行为存在一定差异,符合动物正常的生物学特性,经双... 2011至2012年的7~8月,在新疆野马繁育中心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相结合,研究了圈养普氏野马不同组间夏季昼间的主要行为。结果表明,圈养普氏野马在不同高温应激条件下的主要行为存在一定差异,符合动物正常的生物学特性,经双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检验,得出不同组间在采食行为时间分配上,带驹雌马显著高于其他组群(F3,68=131.144,P=0.000),而幼驹显著低于其他组群(F3,68=131.144,P=0.000);在饮水行为时间分配上,带驹雌马低于其他组群,且与雌马的差异达显著水平(F3,68=1.825,P=0.049);在站醒行为时间分配上,带驹雌马显著低于其他组群(F3,68=41.438,P=0.000;P=0.010),而幼驹显著高于其他组群(F3,68=41.438,P=0.000);在休息行为时间分配上,幼驹高于其他组群,且与雄马(F3,68=7.068,P=0.040)、带驹雌马(F3,68=7.068,P=0.006)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在运动行为时间分配上,雄马显著高于(F3,68=24.781,P=0.021;P=0.000)而带驹雌马显著低于(F3,68=24.781,P=0.000;P=0.003)其他组群;在修饰行为时间分配上,雌马显著高于其他组群(F2,51=14.967,P=0.017;P=0.001);在其他行为时间分配上,幼驹显著高于(F3,68=217.107,P=0.000)而雌马则显著低于(F3,68=217.107,P=0.000)其他组群。总体上,圈养普氏野马在高温季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行为应答,建议针对新疆夏季高温期,对野马分组分圈进行管护,防止出现由高温造成的意外伤害。同时,行为观测的研究方法可作为监测普氏野马夏季高温期生存状况的有效工具,为人工管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氏野马 圈养 夏季高温期 昼间主要行为 时间分配
下载PDF
半散放条件下梅花鹿初夏昼间活动节律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振生 吴建平 滕丽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3-56,共4页
初夏.对半散放条件下梅花鹿的各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花鹿的取食和卧息行为有较高的一致性。取食行为构成梅花鹿初夏的主要活动。占昼间活动时间的67.47%。梅花鹿在昼间表现为3个取食高峰。雌雄梅花鹿在初夏的行为差异不... 初夏.对半散放条件下梅花鹿的各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花鹿的取食和卧息行为有较高的一致性。取食行为构成梅花鹿初夏的主要活动。占昼间活动时间的67.47%。梅花鹿在昼间表现为3个取食高峰。雌雄梅花鹿在初夏的行为差异不显著。在不同天气情况下雌雄梅花鹿的行为差异也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半散放 行为 日活动节律
下载PDF
桑天牛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成虫的日活动节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吕飞 海小霞 +3 位作者 王志刚 阎爱华 毕拥国 刘炳响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9-246,共8页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是桑天牛等林木蛀干害虫重要的天敌昆虫,明确其雌、雄成虫的日活动行为节律,可为人工饲养和生物防治应用等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人工气候箱(温度22℃、RH 60%±10%)单头隔离饲养花绒寄甲...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是桑天牛等林木蛀干害虫重要的天敌昆虫,明确其雌、雄成虫的日活动行为节律,可为人工饲养和生物防治应用等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人工气候箱(温度22℃、RH 60%±10%)单头隔离饲养花绒寄甲成虫,对其移动、取食、饮水、木块处静息、木块外静息5种活动行为的日节律进行观察。各种活动行为的日时间分配:以木块处静息最多(63.39%),饮水行为最少(1.45%),各行为活动的日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差异。雌、雄成虫各活动行为的高峰时间:移动行为雌、雄成虫均出现在21:30;取食行为雌成虫在0:00,雄成虫在8:30和19:30;饮水行为雄成虫在6:00—6:30,雌成虫在8:30;木块处静息行为雌成虫在6:30,雄成虫在19:30;木块外静息行为雌成虫在10:00,雄成虫在10:00和13:30—14:30。雌、雄成虫各种活动行为在全天的时间分配:雌、雄成虫的移动、木块外静息及雌成虫的取食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雌、雄成虫饮水和木块处静息及雄成虫取食行为均无显著性差异。雌、雄成虫各种活动行为在白天和夜晚时段的分配:雌雄成虫移动、雄成虫木块外静息行为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雌成虫木块外静息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行为均无显著性差异。在上午、中午、下午和夜晚4个时间段的分配:雌、雄成虫的移动行为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雌成虫取食及木块外静息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行为均无显著性差异;4个时间段雌、雄成虫之间仅夜晚在木块处静息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显示,花绒寄甲成虫活动行为受到明显的时间影响,白天大多数时间处于静息状态,夜晚20:00至次日5:00处于活跃期;各种活动行为日节律在雌、雄成虫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敌昆虫 花绒寄甲 成虫 行为 日节律 雌雄差异
下载PDF
山西平陆越冬大天鹅日间行为模式 被引量:18
16
作者 董超 张国钢 +4 位作者 陆军 李新平 马俏飞 侯韵秋 关丙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0-296,共7页
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和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山西平陆黄河湿地越冬的大天鹅进行了日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天鹅在越冬期的主要行为是静息、运动和取食,分别占全部行为比例的(40.5±1.4)... 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和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山西平陆黄河湿地越冬的大天鹅进行了日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天鹅在越冬期的主要行为是静息、运动和取食,分别占全部行为比例的(40.5±1.4)%、(22.8±0.9)%和(18.2±0.8)%。在日间节律方面,大天鹅的取食行为呈现早晚双高峰,静息行为的高峰则出现在早上和中午。对不同地点的大天鹅的行为时间分配研究表明,大天鹅在两地的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在干扰强度较大的三湾村,运动和争斗行为更多;在干扰较小的关家窝村,静息和警戒行为更多。在行为时间分配与温度变化关系的研究中,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大天鹅的取食、运动和理羽行为与温度成显著正相关,静息和警戒行为与温度呈现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天鹅 越冬行为 时间分配 活动节律 平陆
下载PDF
长江江豚哺乳期母豚昼间行为和时间的分配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束家宽 蒋文华 +2 位作者 郑邦友 韩德民 于道平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27,共8页
2006年7~11月,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自然水域采用随机取样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哺乳期长江江豚母豚昼间行为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母豚用于摄食的时间占61.2%;其次是母幼联系和移动,分别为18.8%和7.6%;用于休息和... 2006年7~11月,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自然水域采用随机取样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哺乳期长江江豚母豚昼间行为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母豚用于摄食的时间占61.2%;其次是母幼联系和移动,分别为18.8%和7.6%;用于休息和社会行为的时间较少,分别为6.1%和5.2%;其它行为的时间极少,仅占1.1%;摄食和母幼联系是其主要的行为。在活动规律方面,其各种行为在强度、出现和持续的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哺乳期不同阶段长江江豚母豚的母幼联系差异极显著(P<0.01),摄食和社会行为存在显著差异(P<0.05),移动、休息和其它行为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此期间在不同活动区域以上各种行为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其对栖息环境具有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江豚 半自然水域 哺乳期 昼间时间分配 行为
下载PDF
不同季节鹅喉羚昼间行为时间分配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夏参军 徐文轩 +2 位作者 乔建芳 杨维康 刘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4-150,共7页
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研究了鹅喉羚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共观察鹅喉羚有效个体1917只,采集行为数据时间319.5h,将鹅喉羚的昼间行为分为采食、移动、警戒、休息和"其它"5类。结果表明:... 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研究了鹅喉羚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共观察鹅喉羚有效个体1917只,采集行为数据时间319.5h,将鹅喉羚的昼间行为分为采食、移动、警戒、休息和"其它"5类。结果表明:春季雌性5种行为分配时间所占比例分别为67.5%、2.5%、2.7%、25.9%、1.4%,雄性分别为63.5%、3.4%、4.3%、27.5%、1.3%;夏季,雌性:43.7%、7.7%、5.6%、42.1%、1.0%;雄性:51.9%、1.7%、3.1%、41.4%、1.9%;秋季,雌性:66.3%、5.1%、4.3%、23.6%、0.7%;雄性:68.9%、6.0%、4.2%、20.7%、0.3%;冬季,雌性:68.0%、5.0%、7.0%、19.6%、0.4%;雄性:29.6%、20.6%、19.2%、29.3%、1.3%。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方差分析比较同季节不同性别各自行为时间分配、同季节雌雄间行为时间分配、同性别不同季节的行为时间分配。结果表明:四季中雌雄各自5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比较两性间行为时间分配发现,在春夏季,雌雄间各行为时间分配无差异(P>0.05),秋季移动差异显著(P<0.05),而冬季5种行为间均差异显著(P<0.05);季节因素对雌雄行为时间分配的影响显著。鹅喉羚以特定的行为时间分配模式适应季节更替或变化的生理周期,如温度、性别、水分状况、繁殖期、哺乳期等,满足能量及营养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喉羚 季节 昼间 行为时间分配
下载PDF
高原山鹑越冬后期日节律及行为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阙品甲 王楠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31,共5页
2010年3~4月,在四川省稻城县对高原山鹑Perdix hodgsoniae越冬后期的昼间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包括其活动规律、时间分配、日行为节律、群体解散过程、社群行为、交配行为、天敌及反捕行为等,并与近缘种及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其活动时... 2010年3~4月,在四川省稻城县对高原山鹑Perdix hodgsoniae越冬后期的昼间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包括其活动规律、时间分配、日行为节律、群体解散过程、社群行为、交配行为、天敌及反捕行为等,并与近缘种及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其活动时间分配如下:取食占69.31%±2.33%,休整占20.06%±2.26%,防卫占7.10%±0.71%,移动占3.53%±0.47%。每日10:00~14:00、15:00~16:00为高原山鹑取食行为的高峰,清晨、傍晚以及中午14:00~15:00为取食行为的低谷;休整行为的节律与之相反,清晨和傍晚是休整的高峰,中午为小高峰;清晨、傍晚及中午14:00~15:00防卫行为的频率稍高。高原山鹑群体大小为(11.39±0.97)只(1~30,n=41),群体间具有领域行为,相互间有攻击行为。群体自3月末开始逐渐解散。最早观察到的交配行为是在3月22日,多发生在上午和中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山鹑 行为 日节律 时间分配 瞬时扫描
下载PDF
邦亮东黑冠长臂猿日食性与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11
20
作者 马长勇 费汉榄 +2 位作者 黄涛 崔亮伟 范朋飞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日食性变化和活动节律是动物行为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日食性变化与活动节律的研究,可以了解食物、温度和光照时间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以及动物在行为上的应对策略。2009年1-12月,在广西靖西县邦亮东部黑冠长臂猿自治区级自... 日食性变化和活动节律是动物行为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日食性变化与活动节律的研究,可以了解食物、温度和光照时间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以及动物在行为上的应对策略。2009年1-12月,在广西靖西县邦亮东部黑冠长臂猿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2群东黑冠长臂猿觅食行为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东黑冠长臂猿的活动和食性在旱季和雨季都具有明显的节律。鸣叫只发生在12:00之前,但旱季的鸣叫时间偏晚。在日节律上,东黑冠长臂猿在离开过夜树后和进入过夜树前各有一个取食高峰,07:00喜欢取食果实和无花果,16:00也选择更多的果实,但无花果较少,13:00-15:00取食更多的叶和芽。在10:00-12:00,其用于休息和社会活动的时间增加。在雨季,东黑冠长臂猿以果实和无花果为主要食物,并且花大量时间觅食无脊椎动物;但在旱季,其食物以叶和芽为主。与之相适应,东黑冠长臂猿在旱季通过减少移动增加休息来节约能量开支和应对低温,同时它们增加取食的时间以获得等价的能量和营养。雨季时社会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旱季,而且其高峰出现在08:00-10:00,但旱季社会行为主要出现在11:00-14:00。在雨季东黑冠长臂猿没有出现休息高峰,相反在旱季10:00左右出现一个明显的休息高峰。上述行为节律体现了东黑冠长臂猿对环境季节性变化的良好适应,使其能够在寒冷并且退化的喀斯特森林中生存繁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黑冠长臂猿 日食性变化 活动节律 行为适应 喀斯特森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