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visioning the Profile of Chinese Cul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Value Theory
1
作者 Pang Jingjun Xiang Jiwei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7年第5期118-127,共10页
For a few decades China has undergone an enduring, drastic and complicated transformation. The structure and form of Chinese culture has been profoundly shaped and re-shaped during this process. With careful analysis ... For a few decades China has undergone an enduring, drastic and complicated transformation. The structure and form of Chinese culture has been profoundly shaped and re-shaped during this process. With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and the actualiti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sketch of Chinese culture that highlights three significant traits; an elegant temperament featuring both classicality and novelty, an intrinsic value focusing on nature and freedom, and an encompassing structure marked by harmonious diversity. A new Chinese culture has already revealed her profile against the sunglow at the dawn of the new era. Beautiful and promising as it is, Chinese people believe that she deserves being heartily applauded, warmly welcomed, and boldly embra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file of chinese culture social value theory classicality and novelty freedom and nature harmonious diversity
下载PDF
Understanding and Conceptualising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2
作者 Rong MA Siyao LIU(Translator)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4年第1期20-73,共54页
It i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a consensus about the logical link between the"Chinese nation"and its 56 ethnic groups to comprehend and conceptualise the country's history.This idea draws upon Fei Xiaotong... It i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a consensus about the logical link between the"Chinese nation"and its 56 ethnic groups to comprehend and conceptualise the country's history.This idea draws upon Fei Xiaotong's concept of the"unity in diversity"of the Chinese people as a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 and general framework.The natur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 has matured the Chinese country,with the Han people evolving as a coherent core via economic complementarity and demographic exchanges with neighbouring nomadic groups.How the"unity in diversity pattern"changed throughout the twenty-five dynasty histories demonstrates how a purposefully united national entity emerged in the modern age,defying pressure from the West."You are in me,and I am in you"(你中有我,我中有你)is a national feature of China that represents a common destiny and conn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nation unity in diversity pattern cohesive core
原文传递
Chinese Dream and American Dream: A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3
作者 Qiao Zhaohong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6年第11期677-681,共5页
Chinese dream and American dream reach the same end by different means. So Chinese dream and American dream are similar, they are expressed in different ways, and different expressions originate from different culture... Chinese dream and American dream reach the same end by different means. So Chinese dream and American dream are similar, they are expressed in different ways, and different expressions originat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ivilizations. So how to facilitate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I have three points: first, recognize the diversit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second, striking a conne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ird, a reflexive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Dream American Dream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diversity of civilization reflexive approach
下载PDF
从乡土中国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迈向一种文化转型视角的差异性共在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旭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52,共14页
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与改变,可以基于一种内外关系的结构性改变而做一种细致的考察。这种改变有着其自身的内力和外部压力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内力的作用来自于作为原点参照的乡土中国长期模式的存在,在其背后有着一种文化理解意义上的... 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与改变,可以基于一种内外关系的结构性改变而做一种细致的考察。这种改变有着其自身的内力和外部压力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内力的作用来自于作为原点参照的乡土中国长期模式的存在,在其背后有着一种文化理解意义上的根基于土地束缚的存在,但这种束缚却并非一种所谓超稳定结构的存在,而是有着其自身自我适应性的结构性调整,通过迫不得已离开土地的选择而实现生计依赖上的自我转变和适应。这里会真实面对一种乡土中国其自身所固有的封闭与开放的循环,并通过多元一体的动态模式实现其自身多样性和一体性之间的平衡。由现代性冲击所带来的中国转变,要求在现代民族国家之上从一种创造性转化的意义中去构建追求一体性存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便要求一种基于文化转型的策略性应对,这同时也将是文化、艺术以及遗产之类的存在向度重新回归于大众社会实际生活中的一种自我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中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 文化转型 创造性转化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用”“贯通”的揭示 被引量:2
5
作者 潘莉 卞程秀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12-19,共8页
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并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勘定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也必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对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并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勘定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也必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对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认识之“体”、传承发展之“用”和新时代具体实践上的“贯通”进行了明确揭示。在理论认识之“体”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明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周涵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延,确证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农耕属性,辨明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凝练了中华文明的特质。在传承发展之“用”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根脉地位,指明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阐明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在新时代实践的“贯通”上,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华文脉”“两个结合”“历史传统”“中华文明”四个核心范畴和命题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明体达用 体用贯通 第二个结合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品格: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被引量:1
6
作者 朱继东 李建鑫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6,共11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在理论上实现了守正创新,又在实践中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谋篇布局,彰显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承袭于中国哲学视域下的“体用不二”观,吸纳了近代“体用”之辩与“中西”...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在理论上实现了守正创新,又在实践中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谋篇布局,彰显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承袭于中国哲学视域下的“体用不二”观,吸纳了近代“体用”之辩与“中西”之争所蕴含的“体用一源”的精神实质及实践内核。“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在理论上实现了对中国哲学“体用不二”观的守正创新,在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中发挥了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实践效能,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本质属性,彰显了解答“体用关系”理论难题、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大时代意义。深刻体悟这一鲜明品格,是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肩负起实现新的文化使命的责任担当的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体用不二 意识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关系:面向现代国家的人类学知识生产议题——以博厄斯学派国族研究为中心的讨论
7
作者 何明 张方亮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91,共12页
人类学的学术研究自20世纪初期开始从初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向,围绕国家建设和国族建设进行知识生产,其中的重要议题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关系。通过梳理、分析和反思最早有组织地转向现代社会的人类学家群体——博厄斯学... 人类学的学术研究自20世纪初期开始从初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向,围绕国家建设和国族建设进行知识生产,其中的重要议题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关系。通过梳理、分析和反思最早有组织地转向现代社会的人类学家群体——博厄斯学派关于多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关系议题研究,运用人类学学科范式调查研究多民族国家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及其统一性整合,抽绎出影响整合差异性以形成统一性过程的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文明的关系等关键性因素,能够为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建构中国民族学自主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提供比较和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多样性 文化统一性 博厄斯学派 知识生产
下载PDF
中俄高校体育文化交流现状与对策研究
8
作者 张明德 孙贺 高延军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89-91,共3页
在“一带一路”政策引领下,中俄体育文化交流对两国合作有着深远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归纳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俄高校体育文化交流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俄高校在疫情影响下体育... 在“一带一路”政策引领下,中俄体育文化交流对两国合作有着深远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归纳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俄高校体育文化交流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俄高校在疫情影响下体育文化交流的机会骤减,阻碍了两国高校大学生相互间的学习与提升。疫情结束后,多种交流方式迅速兴起,频次激增,双方学校间的合作也日益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俄高校 体育文化交流 文化多样性
下载PDF
和合共生: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文化逻辑
9
作者 贺祖斌 卞志国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0,共10页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生发于中华文化哲学沃土,根植于以“和合共生”为文化主旋律的本土教育范式。“和合共生”蕴藏三重文化逻辑,即以“中道圆融”为人与自我共生之基,以“和而不同”为人与人共生之本,以“自然无为”为人与自然共生之道。...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生发于中华文化哲学沃土,根植于以“和合共生”为文化主旋律的本土教育范式。“和合共生”蕴藏三重文化逻辑,即以“中道圆融”为人与自我共生之基,以“和而不同”为人与人共生之本,以“自然无为”为人与自然共生之道。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持续发展,应遵循以“和合共生”为价值本源的文化逻辑,以“中道圆融”泽润生命关怀教育底色,以“和而不同”丰盈社会生活教育内涵,以“自然无为”引领自然生态教育方向,立体式构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文化生态,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望未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与研究应扎根中华文化哲学沃土,立足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和现代性,遵循“和合共生”文化逻辑,为世界教育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中华优秀文化 和合共生 文化逻辑 和而不同
下载PDF
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家文化的共享及其对大一统中国发展的贡献
10
作者 王文光 李书豪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33-41,共9页
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的民族国情就是多民族。多民族的民族国情影响和制约着多民族中国国家发展的基本走向,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多民族中国发展过程中国家的大一统是主流。少数民族政权为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某些日本和美... 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的民族国情就是多民族。多民族的民族国情影响和制约着多民族中国国家发展的基本走向,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多民族中国发展过程中国家的大一统是主流。少数民族政权为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某些日本和美国学者故意忽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对多民族中国大一统的向心力与认同感,夸大少数民族政权的独立性,罔顾各少数民族政权对大一统追求的事实,罔顾少数民族政权政治家对儒家文化的共享和使用儒家文化进行政权建设的事实,是对统一多民族中国国家性质的否定。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国大一统历史演进中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贡献研究,以澄清这部分日本和美国学者的错误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政权 儒家文化 大一统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显性断裂与隐性承袭:从代际共育看家庭伦理的现代化
11
作者 纪莺莺 阮文雅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97,共37页
本文以“农二代”城市新移民家庭的代际共育为经验研究对象,讨论农业家庭进城后中间一代在同居共育过程中重建家庭平衡的实践过程。一方面,面对强大的现代化压力,中间一代有意识地依据培养现代个体的观念与技术来抚育子代,他们对自己儿... 本文以“农二代”城市新移民家庭的代际共育为经验研究对象,讨论农业家庭进城后中间一代在同居共育过程中重建家庭平衡的实践过程。一方面,面对强大的现代化压力,中间一代有意识地依据培养现代个体的观念与技术来抚育子代,他们对自己儿时被抚育经历的反思强化了“为人父母”时抚育理念的现代化,造成祖代与中间一代观念上的显性断裂。另一方面,在共居育儿的生活实践中,中间一代又隐性承袭了亲子一体的传统意识,既会无意识地调用亲子一体的伦理资源来平衡家庭关系,也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文化自觉”,体认到育儿的现代实践依赖传统一体的支持。“一体”与“个体”的交织塑造着家内行动者尤其是女性的感情世界。这一过程既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伦理深沉而恒常的支持力量,又蕴含着其在当下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亲子一体 现代个体 密集母职 文化自觉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宋辽关系史研究述评
12
作者 宋卿 王晓明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4-112,共9页
宋辽关系在10至12世纪初东北亚政治格局中占据主流地位,是宋史与辽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21世纪以来,宋辽关系史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主要集中在宋辽和战、交聘制度、经济与文化交往交流以及政治关系格局等方面。综合来看,学者们在对相... 宋辽关系在10至12世纪初东北亚政治格局中占据主流地位,是宋史与辽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21世纪以来,宋辽关系史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主要集中在宋辽和战、交聘制度、经济与文化交往交流以及政治关系格局等方面。综合来看,学者们在对相关史料进一步发掘和利用的基础上,对宋辽双方的战略调整、边界交涉、使臣群体等问题予以关注,推动研究走向细致具体;将宋辽关系置于多民族政权并立的背景下进行探讨,拓宽了宋辽关系史研究的视角。但值得注意的是,重复性研究还是不同程度存在,具体研究又多聚焦于北宋一方,对辽朝交聘制度的运行机制、辽朝对北宋的边防策略等问题有所忽视,尚有待深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以来 宋辽关系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下载PDF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英译策略
13
作者 刘刚凤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7期156-160,共5页
少数民族文化英译的研究对于推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具有特殊的学术和现实意义,但目前学界对此的相关讨论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怎么译”等技术层面上。少数民族文化英译需要跨越更多的语言和文化障碍,从跨文化传播视域下进行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英译的研究对于推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具有特殊的学术和现实意义,但目前学界对此的相关讨论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怎么译”等技术层面上。少数民族文化英译需要跨越更多的语言和文化障碍,从跨文化传播视域下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该文从提升少数民族文化跨文化传播效果出发,运用受众中心理论、文化翻译理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理论对少数民族文化英译问题进行了跨学科的探讨,指出应拓展少数民族文化英译范围,构建少数民族文化英译平台,搭建英译团队,根据具体翻译实践的目的采用以深度翻译为主的多种翻译策略,以此提升少数民族文化英译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 翻译 跨文化传播 受众中心 文化翻译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下载PDF
SPECIAL ISSUE: GLOBALIZATIO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Logic and trends i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culture 被引量:1
14
作者 Yang Shengpi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年第4期185-194,共10页
Withi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there exist two distinct approaches, each with its built-in logic: the logic of a globalized culture promoted by one country and that of a globalized culture defined by many countries on... Withi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there exist two distinct approaches, each with its built-in logic: the logic of a globalized culture promoted by one country and that of a globalized culture defined by many countries on the basis of consultations and exchanges on an equal footing. As a result of the present unequal worl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order, the former has become the keynote of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Establishing a flee and equal globalized culture requires the guidance of socialist ideology to change the unjust glob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order. Globalized culture is neither homogeneous nor heterogeneous; it is a diversified unified whole or a unity within d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globalization globalized culture dualistic logic unity within diversity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探究
15
作者 郭朝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8期106-109,共4页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杠杆。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使命,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当...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杠杆。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使命,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当自觉肩负起复兴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该文总结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以及存在的痛点难点,最后提出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 高质量 民族大团结 中国式现代化教育
下载PDF
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与“中国式”国家治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臧明 顿一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08-115,共8页
“大一统”作为一个术语出现,肇始于《春秋公羊传》对“元年春王正月”的诠释。董仲舒以改正朔为契机,通过“大一统”理论重塑政治的合法性、重组儒学的价值观、重构社会秩序,不仅论证了汉帝国的受天命承正统,还逐渐使儒家的道德律令成... “大一统”作为一个术语出现,肇始于《春秋公羊传》对“元年春王正月”的诠释。董仲舒以改正朔为契机,通过“大一统”理论重塑政治的合法性、重组儒学的价值观、重构社会秩序,不仅论证了汉帝国的受天命承正统,还逐渐使儒家的道德律令成为国家与民众认可的“礼仪标识”,促成了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形成,为后世开创了治国理政的典范。从“夷夏之辨”到“夷夏若一”,公羊经师根据时代之变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损益阐释,而王朝的更迭则使“大一统”成为政治生活的重要一环,并不断拓展到了信仰世界、社会治理、文化认同等领域,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整合。这既保证了中国的持续一统,亦体现了“和而不同”“华夷一统”“多元一体”等治理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大一统 夷夏 多元一体 中国式国家治理
下载PDF
红色文化对内蒙古民族团结思想的影响
17
作者 王爱凤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0,131,共8页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和魂。内蒙古的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各族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极具历史特征、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的文化资源,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信仰宗旨...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和魂。内蒙古的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各族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极具历史特征、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的文化资源,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信仰宗旨,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奋斗的实践样板,也是加强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的文化力量。它所蕴含的坚定执着追求理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坚忍不拔勇往直前、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和依靠群众夺取胜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力量。新时代,进一步挖掘利用内蒙古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效融合,增强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奠定坚实基础,是教育战线的一项迫切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中华民族 团结奋斗 文化力量
下载PDF
生态环境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进中的作用
18
作者 崔璨 崔明昆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3,共11页
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民族以及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中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发展兴盛得益于中国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和从更新世早期开始的... 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民族以及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中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发展兴盛得益于中国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和从更新世早期开始的温暖气候,其发展则与更新世中期的“气候适宜期”密切相关:中国北方的旱作农业和南方稻作农业均起源于距今10 000年前后的全球气候变暖期,鼎盛于“气候适宜期”(如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时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等),形成了“满天星斗”的格局;距今4000年左右的全球降温事件,不仅促进了夏王朝的建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也使得游牧业从种植养殖业中分裂出来;随后的四次寒冷期(西周寒冷期、东汉魏晋南北朝寒冷期、两宋寒冷期及明清寒冷期),大量人口向南向东迁徙,加速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尤其是极端的寒冷期使得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南下并建立新的王朝,这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华民族一体化格局的进程。寒冷期过后的温暖期改善了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使得人口向西转移,这也促进了中华民族东西部的一体化格局;作为自然地理的“走廊”,不仅是众多民族人口迁徙的历史地理通道,也是连接中华民族多元区域之间的纽带,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文化因素,特别是“大一统”思想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延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因素与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生态环境 气候变迁 多元一体格局
下载PDF
再论“管理学人性假设的新思考”——兼论“人性善”和“人性恶”
19
作者 黄金枝 窦琳琳 《上海管理科学》 2024年第5期19-25,共7页
“人”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和精髓,从伏羲《易》是“己”以及“天人合一”,皆可窥见“人”的分量。尽管传统文化在字面上未提“人性假设”,但“人”贯穿于儒、释、道、易。人性假设是管理学的基础,梳理管理学文献,得出大凡涉及研究传统... “人”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和精髓,从伏羲《易》是“己”以及“天人合一”,皆可窥见“人”的分量。尽管传统文化在字面上未提“人性假设”,但“人”贯穿于儒、释、道、易。人性假设是管理学的基础,梳理管理学文献,得出大凡涉及研究传统文化的“人性假设”时,将人性假设研究归于且止于“人性善”和“人性恶”之辩。从本体上讲,若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性假设研究仅止步于此,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人”的误读和错读。本文借由王阳明之见来破解“人性善”和“人性恶”之辩之惑。发掘出儒、释、道、易中的“人性假设”之宏阔,并进一步指出传统文化人性假设与当代管理学人性假设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性善与人性恶 人性假设 “一”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与话语创新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伟 姚秉轩 顾慧卿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5期26-34,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命题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性认知的深化,引发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热潮。在自然生态领域,基于马克思主义行的科学真理性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命题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性认知的深化,引发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热潮。在自然生态领域,基于马克思主义行的科学真理性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时代价值性的对立统一性,厘清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必然性、可能性与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扎根中华大地,推进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天人合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