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克隆绵羊——多莉(DOLLY)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周沼萍 张承梅 +1 位作者 张海艇 袁彦平 《生物工程进展》 CSCD 2000年第3期53-54,共2页
多莉 ,第一例大型克隆哺乳动物 ,由一只称为FinnDorset的 6岁母羊乳腺体细胞的基础生命物质经细胞核转移等操作而产生。成果公布后 ,持怀疑观点的学者提出 ,提供体细胞的母羊是否本身处在妊娠状态 ?推测多莉是由胚胎细胞产生 ,并非体细... 多莉 ,第一例大型克隆哺乳动物 ,由一只称为FinnDorset的 6岁母羊乳腺体细胞的基础生命物质经细胞核转移等操作而产生。成果公布后 ,持怀疑观点的学者提出 ,提供体细胞的母羊是否本身处在妊娠状态 ?推测多莉是由胚胎细胞产生 ,并非体细胞本身克隆所致。由于 6岁的母羊死于 1995年 ,只能用其冷冻保存的乳腺组织在Hannah研究中心进行细胞群体的分析。首先 ,用微卫星扩增技术 ,以三套引物进行测定 ;其次 ,进行DNA指纹分析来断定供体体细胞起源 ,以确定多莉的真实性。最后证实多莉来自成年母羊乳腺的体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莉 dna微卫星分析 dna指纹技术 克隆绵羊
下载PDF
50份无花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DNA指纹图谱构建 被引量:2
2
作者 卢立媛 阮树安 +4 位作者 杨伟聪 刘晗琪 刘振盼 张永华 孙阳 《中国果树》 2024年第1期45-51,共7页
为探究国内外无花果遗传多样性并对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利用15对SSR分子标记引物对50份无花果种质资源从DNA水平上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DNA指纹图谱。结果表明,15对SSR引物在50份无花果种质资源中共扩增出67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范... 为探究国内外无花果遗传多样性并对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利用15对SSR分子标记引物对50份无花果种质资源从DNA水平上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DNA指纹图谱。结果表明,15对SSR引物在50份无花果种质资源中共扩增出67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范围为2~8个,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平均值分别为0.5947和0.5703,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平均值为1.0452,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变化范围为0.2411~0.7353,平均为0.5101,表明无花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50份无花果种质资源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68,平均为0.39,与其他种质资源遗传距离最大的为哈代。基于SSR分子标记结果,利用UPGMA方法对50份无花果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根据遗传距离可将50份无花果种质资源分为四大类,第Ⅰ类为哈代,第Ⅱ类为斯特拉,第Ⅲ类为梦幻甜蜜,其余无花果种质资源划归为第Ⅳ类。构建了26份无花果种质资源的SSR指纹图谱,可用于品种鉴定,以期为无花果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花果 SSR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dna指纹图谱
下载PDF
基于核心KASP标记的江苏粳稻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
3
作者 朱小品 徐婷婷 +7 位作者 孟珊 杨雪 杨欣 朱银 狄佳春 郭春滨 王宁 颜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69-1585,共17页
为了建立江苏粳稻品种DNA指纹图谱数据库,本研究利用水稻10K液相芯片对314份来源广泛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SNP基因分型,筛选出一系列高多态性的SNP位点并开发出122个KASP标记。利用122个KASP标记对38份江苏粳稻品种进行检测,以多态性信息... 为了建立江苏粳稻品种DNA指纹图谱数据库,本研究利用水稻10K液相芯片对314份来源广泛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SNP基因分型,筛选出一系列高多态性的SNP位点并开发出122个KASP标记。利用122个KASP标记对38份江苏粳稻品种进行检测,以多态性信息量(PIC)>0.3,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0.2,检出率>0.9为筛选标准,筛选出56个具有高效鉴别效率的核心KASP标记。遗传距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56个核心KASP标记的江苏粳稻品种的遗传距离与基于122个高多态性KASP标记的的江苏粳稻品种的遗传距离相关系数为89.1%,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56个核心标记可以有效代替122个高多态性标记进行品种鉴定。进一步利用56个核心KASP标记对102份江苏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构建了102份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和分子身份证二维码,本研究结果为江苏地区粳稻品种鉴定、选育和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KASP标记 dna指纹图谱 品种鉴定 遗传多样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SCoT分子标记分析白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DNA指纹图谱构建
4
作者 李晴 石雨荷 +3 位作者 朱珏 李晓玲 侯超文 童巧珍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2-151,共10页
【目的】采用SCoT分子标记技术对17份白术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DNA指纹图谱构建,为白术种质的鉴定、保存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从92条SCoT引物中筛选得到13条核心引物用于白术分子标记,利用Popgene1.32软件... 【目的】采用SCoT分子标记技术对17份白术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DNA指纹图谱构建,为白术种质的鉴定、保存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从92条SCoT引物中筛选得到13条核心引物用于白术分子标记,利用Popgene1.32软件和NTSYS-pc 2.10e软件进行白术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核心引物SCoT-9、SCoT-12和SCoT-41组合构建白术DNA分子指纹图谱。【结果】13条SCoT核心引物扩增17份白术样品共得到192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65条,平均百分率85.94%;遗传相似系数(GS)和遗传距离(GD)分别介于0.5781-0.8750和0.1335-0.5480,白术种质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8594,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180,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e)为0.2563,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968,聚类分析得到白术栽培品一类,而大围山野生品被单独聚为一类;所构建的17份白术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可以将样品区分并准确鉴定。【结论】白术种质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不同产地白术栽培品之间遗传差异低,表明地理位置并不是判断白术亲缘关系远近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SCoT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分析 dna指纹图谱
下载PDF
Microsatellite DNA polymorphisms and the relation with body weight in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秀利 单雪 +2 位作者 仇雪梅 孟祥盈 常亚青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331-336,共6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sm and body weight of captive bred Chinese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was investigated in two local populations in Dalian. Among ten loci discovered, nine sh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sm and body weight of captive bred Chinese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was investigated in two local populations in Dalian. Among ten loci discovered, nine show changes except for AJ07 loci. Seven loci were found highly polymorphic in both populations. For each locus in two populations, the average number of alleles is 6.428 6 and 6.285 7, the average observed heterozygosity at 0.225 7 and 0.245 9, the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at 0.776 8 and 0.748 8, the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 at 0.709 2 and 0.674 6, respectively. Further analysis show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A. japonicus body weight and occurrence markers AJ02 and AJ04. The findings of the relation may be helpful for molecular breeding, as well as the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of sea cucumb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satellite dna POLYMORPHISM correlation analysis body weight Apostichopusjaponicus
下载PDF
基于SRAP标记的三十三份白及种质资源聚类分析及DNA指纹图谱的构建
6
作者 桂腾琴 武忠亮 +1 位作者 李春艳 韦燕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103,共7页
以白及(BletillastriataRchb.f.)为试材,基于UPGMA法通过13对SRAP引物组合对6个野生居群的33份白及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DNA指纹图谱,以期为白及品种鉴定和资源收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3对SRA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82条条带(其... 以白及(BletillastriataRchb.f.)为试材,基于UPGMA法通过13对SRAP引物组合对6个野生居群的33份白及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DNA指纹图谱,以期为白及品种鉴定和资源收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3对SRA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82条条带(其中有152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83.52%,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4846和0.3243。6个野生居群根据UPGMA聚类,可分为2个支系。我国华南地区广东茂名、广西百色和华中地区湖南张家界3个白及居群聚为一支;西南地区贵州安龙、云南蒙自和四川峨眉山另外3个白及居群聚为另一支。Manteltest检测表明,物种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6246;P<0.001)。4对SRAP核心引物组合构建了33份白及品种的DNA指纹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AP标记 聚类分析 dna指纹图谱 白及 种质资源
下载PDF
Morphological and microsatellite DNA diversity of Nigerian indigenous sheep
7
作者 Brilliant O Agaviezor Sunday O Peters +15 位作者 Mufliat A Adefenwa Abdulmojeed Yakubu Olufunmilayo A Adebambo Michael O Ozoje Christian ON Ikeobi Matthew Wheto Oyeyemi O Ajayi Samuel A Amusan Oludotun J Ekundayo Timothy M Sanni Moses Okpeku Gbolabo O Onasanya Marcos De Donato Babatunde M Ilori Kadir Kizilkaya Ikhide G Imumori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1期18-33,共16页
Background: Sheep is important in the socio-economic live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It is estimated that more than half of our once common livestock breeds are now endangered. Since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Nig... Background: Sheep is important in the socio-economic live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It is estimated that more than half of our once common livestock breeds are now endangered. Since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Nigerian sheep is still lacking, we analyzed ten morphological traits on 402 animals and 15 microsatellite DNA markers in 384 animals of the 4 Nigerian sheep breeds to better understand genetic diversity for breeding management and germplasm conservation. Results: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Uda and Balami were significantly (P 〈 0.05) higher than Yankasa, which were both higher than West African Dwarf (WAD) sheep. Stepwise discriminant analysis showed tail length, rump height, chest girth, ear length and chest depth as the most discriminating variables for classification. Mahalanobis distances show the least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Uda and Balami and the largest between WAD and Balami sheep. While 93.3% of WAD sheep were correctly assigned to their source genetic group, 63.9% of Yankasa, 61.2% of Balami and 45.2% of Uda were classified correctly by nearest neighbour discriminant analysis. The overall high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 of all microsatellite markers ranged from 0.751 to 0.927 supporting their use in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was high for all loci (0.783 to 0.93). Mean heterozygote deficiency across all populations (0.17] to 0.534) possibly indicate significant inbreeding (P 〈 0.05). Mean values for FST, FIT and F^s statistics across all loci were 0.088, 0.394 and 0.336 respectively. Yankasa and Balami are the most closely related breeds (DA = 0.184) while WAD and Balami are the farthest apart breeds (DA-- 0.665), which is coincident with distance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assessed by STRUCTURE.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within-breed genetic variation in Nigerian sheep is higher than between-breeds and may be a valuable tool for genetic improvement and conservation. The higher genetic variability in Yankasa suggests the presence of unique ancestral alleles reflecting the presence of certain functional genes which may result in better adaptability in characteristics are potentially useful in planning indigenous sheep. more agro-ecological zones of Nigeria. These genetic mprovement and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in Niger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riminant analysis Genetic distance microsatellite dna Morphological traits Nigerian sheep
下载PDF
利用DNA指纹鉴定玉米杂交种纯度及其真伪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赵久然 郭景伦 +3 位作者 孔艳芳 池书敏 尉德铭 滕海涛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1期9-13,共5页
从5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0个在玉米上具有较好多态性的RAPD随机引物,并进一步筛选确定了适合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及其双亲的特异引物,建立了相应的DNA指纹图谱。杂交种的DNA指纹图谱表现为父、母本双亲带型的互补,均... 从5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0个在玉米上具有较好多态性的RAPD随机引物,并进一步筛选确定了适合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及其双亲的特异引物,建立了相应的DNA指纹图谱。杂交种的DNA指纹图谱表现为父、母本双亲带型的互补,均未出现互补带型之外的新带型。应用RAPD技术获得DNA指纹图谱的方法可以简便、快捷、经济、准确地鉴别玉米杂交种子纯度及真伪。目前已进行了上百份的检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dna指纹图谱 纯度鉴定 RAPD 鉴定
下载PDF
浙江省水稻品种DNA指纹数据库的初步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20
9
作者 程本义 吴伟 +3 位作者 夏俊辉 刘鑫 庄杰云 杨仕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55-560,共6页
利用前期研究建立的一套水稻品种DNA指纹检测技术体系,对2002—2006年浙江省主要的98个水稻品种、以及2007—2008年155个浙江省区试水稻品种(181个次,含26个续试品种)进行了DNA指纹检测,构建了279个次水稻品种×12个微卫星标记的DN... 利用前期研究建立的一套水稻品种DNA指纹检测技术体系,对2002—2006年浙江省主要的98个水稻品种、以及2007—2008年155个浙江省区试水稻品种(181个次,含26个续试品种)进行了DNA指纹检测,构建了279个次水稻品种×12个微卫星标记的DNA指纹图谱数据库。系统分析了指纹库中各标记的多态性和品种的相似性。基于构建的指纹数据库,对所有品种的特异性及区试续试品种年度间的一致性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5组11个品种组内品种间特异性不明显,1个续试品种年度间鉴定结果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微卫星标记 dna指纹库 特异性
下载PDF
长江水系草鱼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 被引量:66
10
作者 廖小林 俞小牧 +1 位作者 谭德清 童金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3-119,共7页
利用已发表的鲤微卫星引物在草鱼中进行PCR扩增 ,结果有 5对引物 (6个座位 )能成功扩增并且有较高多态性 ,等位基因数在 3— 7个之间。这些异种扩增的草鱼微卫星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测序证明草鱼中的微卫星核心重复序列部分与鲤中的原... 利用已发表的鲤微卫星引物在草鱼中进行PCR扩增 ,结果有 5对引物 (6个座位 )能成功扩增并且有较高多态性 ,等位基因数在 3— 7个之间。这些异种扩增的草鱼微卫星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测序证明草鱼中的微卫星核心重复序列部分与鲤中的原始核心序列相似 ,也有一些变化。随后用这 6个多态微卫星座位研究了来自长江水系的四个草鱼群体的遗传结构 ,结果显示每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在 3 8与 4 8之间 ,平均观测杂合度 (Ho)在0 4 0 0 0与 0 5 74 1之间 ,平均期望杂合度 (HE)在 0 4 773与 0 6 4 89之间 ,有多个座位在不同的群体中偏离哈代 -温伯格平衡。遗传距离分析表明四川群体与洞庭湖群体遗传距离最远 ,而嘉鱼群体与鄱阳湖群体遗传距离较近。分子变异分析 (AMOVA)表明 ,群体内遗传变异与群体间遗传变异分别占总遗传变异的 95 6 0 %与 4 4 0 % ,固定系数 (FST)为 0 0 4 4 ,这表明长江水系草鱼目前的群体分化很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杂合度 群体遗传 微卫星座位 遗传多样性 引物 鱼群 等位基因 扩增 体内
下载PDF
地方鸡种微卫星DNA指纹图谱建立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高玉时 李慧芳 +3 位作者 陈国宏 屠云洁 王克华 陈宽维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13-318,共6页
利用20个微卫星标记对我国19个地方鸡种保种群进行了遗传检测,构建了各个品种的微卫星DNA指纹图谱,通过计算各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平均基因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及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并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分析了所研究鸡种... 利用20个微卫星标记对我国19个地方鸡种保种群进行了遗传检测,构建了各个品种的微卫星DNA指纹图谱,通过计算各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平均基因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及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并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分析了所研究鸡种的遗传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个微卫星标记在19个地方鸡种保种群共检测到184个等位基因,平均为9.2个,基因频率分布在0.013~0.838之间.19个地方鸡种平均杂合度在0.5824~0.743 2之间.其中藏鸡最高,白耳鸡最低.20个微卫星座位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在0.523 8~0.702 3之间,均大于0.5,表现为高度多态性;19个鸡种聚为6类.各鸡种的遗传距离及聚类结果与所保存的地方鸡种的地理分布、现实状况是相吻合的,从而表明用该方法分析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鸡种 微卫星 dna指纹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罗非鱼微卫星DNA指纹图谱的构建 被引量:7
12
作者 宋红梅 白俊杰 +2 位作者 叶星 全英春 李胜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7-363,共7页
采用微卫星DNA指纹图谱技术对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进行品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103对罗非鱼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82对多态性高、带型清晰稳定的引物,用这82对引物检测3种罗非鱼的遗传结构,共检测到605个等... 采用微卫星DNA指纹图谱技术对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进行品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103对罗非鱼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82对多态性高、带型清晰稳定的引物,用这82对引物检测3种罗非鱼的遗传结构,共检测到605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7.37个,数据经Popgen32计算和EXCEL工具作图,构建3种罗非鱼的DNA指纹数据库,并绘制了DNA指纹图谱模式图。结果显示,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179 6、0.530 1和0.312 2,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203 2、0.678 6和0.291 3,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075 4、0.608 3和0.152 8,由此可见,尼罗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奥利亚罗非鱼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低。同时筛选得到16对具特异性条带的核心引物组合可将3种罗非鱼完全区分,每个位点可在其中一种罗非鱼中扩增出独有的条带,从而将这种罗非鱼与其它两种区分开来,将16对特异引物的图谱数据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码指纹,可以方便地应用于罗非鱼及其杂交种的鉴定研究。为解决罗非鱼品种混杂遗传渐渗问题和保护罗非鱼种质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指纹图谱 微卫星 种质鉴定
下载PDF
湖鲟微卫星DNA引物应用于中华鲟亲子关系分析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朱滨 常剑波 +3 位作者 谭细畅 虞功亮 吴志强 肖从学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47-553,共7页
利用湖鲟(Acipenser fulvescens)的4对微卫星引物对中华鲟随机个体样本进行PCR扩增,分析电泳结果发现,4对引物均可在中华鲟个体中得到稳定的同源序列,其中2对引物所探测到的等位基因数目较多,在个体间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利用它们产生的... 利用湖鲟(Acipenser fulvescens)的4对微卫星引物对中华鲟随机个体样本进行PCR扩增,分析电泳结果发现,4对引物均可在中华鲟个体中得到稳定的同源序列,其中2对引物所探测到的等位基因数目较多,在个体间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利用它们产生的DNA指纹图谱,能够对1999年度获得的中华鲟亲鱼样本进行有效的个体区分。并且这两对湖鲟的微卫星引物在对1999年度已知亲本的同一家系中的中华鲟随机个体的分析中,表现为按照孟德尔方式进行共显性遗传。证明这2对微卫星引物可以用于鉴别中华鲟人工放流个体和自然繁殖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微卫星dna 亲子鉴定
下载PDF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渤海3个野生地理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刘萍 孟宪红 +3 位作者 何玉英 孔杰 李健 王清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2-257,共6页
运用微卫星DNA技术 ,以中国对虾渤海湾群体 (BH)、辽东湾群体 (LD)和海州湾群体(HZ)的 3个野生群共计 60个个体为实验材料 ,进行了 7个基因位点的遗传参数分析。同时对7对微卫星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 (PIC)进行了评估 ,EN0 0 2 1位点提... 运用微卫星DNA技术 ,以中国对虾渤海湾群体 (BH)、辽东湾群体 (LD)和海州湾群体(HZ)的 3个野生群共计 60个个体为实验材料 ,进行了 7个基因位点的遗传参数分析。同时对7对微卫星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 (PIC)进行了评估 ,EN0 0 2 1位点提供的信息含量低于 0 5 ,其他 6对微卫星引物的PIC值均在 0 5以上 ,适于应用于中国对虾的群体分析。结果表明 ,这7个微卫星位点在中国对虾 3个地理群 60个样品的分析中共获得了 5 6个等位基因 ,对 3个野生群体的 7个基因位点共计 2 1个群体位点进行了杂合度观测值 (Ho)和杂合度期望值 (He)计算 ;在Hardy Weinberg平衡条件下 ,进行了P检验 ,发现BH和HZ各有 1个群体位点发生平衡偏离 ,而LD有 1个群体位点发生平衡偏离 ,还有 2个群体位点已发生显著平衡偏离。但除此之外 ,对 3个地理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值进行的计算结果表明 ,BH和LD之间遗传分化较弱 ,HZ与另 2个地理群间则产生了中等程度的分化。从变异贡献率来看 ,有 92 83%的遗传变异来自个体之间 ,只有 7 1 7%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之间。经过UPGMA聚类 ,发现BH群体和LD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 ,而HZ群体与前两者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地理群体 微卫星dna 多态性分析
下载PDF
大熊猫基因组微卫星DNA的分离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曹玫 杨玉华 +5 位作者 王喜忠 王亚军 张义正 宋云芳 费立松 何光昕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77-280,共4页
以 pBS+为克隆载体 ,构建圈养大熊猫基因组DNA的小插入文库 .分别用生物素标记的 (CAC) 5和γ - 32 P -dATP标记的 (CA) 15寡核苷酸为探针 ,对重组质粒进行斑点杂交 ,获得 15个阳性克隆 ,并测定了插入片段的DNA序列 .其中有一部分序列... 以 pBS+为克隆载体 ,构建圈养大熊猫基因组DNA的小插入文库 .分别用生物素标记的 (CAC) 5和γ - 32 P -dATP标记的 (CA) 15寡核苷酸为探针 ,对重组质粒进行斑点杂交 ,获得 15个阳性克隆 ,并测定了插入片段的DNA序列 .其中有一部分序列已被分析 ,本文对剩余的 8个DNA序列进行分析 ,发现它们大小不一 ,从 2 5 9bp~ 881bp ,有 6个序列含有不同重复单位的一、二、四核苷酸的完整串联重复 .斑点杂交和Southern杂交证明 ,这些序列均来自大熊猫基因组 .上述结果为利用PCR技术研究大熊猫遗传多样性和了解大熊猫基因组结构积累资料 .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基因组小插入文库 微卫生dna dna序列分析 分离
下载PDF
不同鳊鲂鱼类群体微卫星DNA指纹图谱的构建和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24
16
作者 张倩倩 陈杰 +1 位作者 蒋霞云 邹曙明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22,共8页
为对不同鳊鲂鱼类进行群体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60对微卫星标记中筛选出18对多态性高的引物,构建了6个鳊鲂鱼类群体的微卫星DNA指纹图谱。结果显示,东江三角鲂、钱塘江三角鲂、厚颌鲂、广东鲂、团头鲂和长春鳊6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 为对不同鳊鲂鱼类进行群体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60对微卫星标记中筛选出18对多态性高的引物,构建了6个鳊鲂鱼类群体的微卫星DNA指纹图谱。结果显示,东江三角鲂、钱塘江三角鲂、厚颌鲂、广东鲂、团头鲂和长春鳊6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 a)分别为5.17、6.11、3.50、6.56、5.22、5.22,平均期望杂合度(H e)分别为0.634 2、0.720 4、0.546 2、0.681 2、0.675 2、0.559 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75 6、0.666 9、0.472 0、0.630 6、0.606 4、0.517 0,表明钱塘江三角鲂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厚颌鲂的遗传多样性最低;聚类分析表明,钱塘江三角鲂和团头鲂首先聚为一支,遗传距离较近,为0.560 6;厚颌鲂与长春鳊的遗传距离最远,为1.759 2。引物Mam03和EST37产生的特异条带可将鲂属和鳊属鱼类区分,鉴定出鳊属鱼类长春鳊;引物TTF3、EST37、TTF2/TTF10、EST66依次组合可区分出鲂属东江三角鲂、厚颌鲂和广东鲂这3个群体。研究结果为我国鳊鲂鱼类种质资源保存、种群鉴定和良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鳊属 鲂属 微卫星标记 dna指纹图谱 遗传结构
下载PDF
水稻新品种测试的标准品种DNA指纹图谱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7
17
作者 唐浩 余汉勇 +1 位作者 张新明 魏兴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0-106,112,共8页
以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测试指南中选定的49个水稻标准品种为材料,采用农业行业标准(NY/1433-2077)中推荐的24对水稻SSR引物进行DNA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4对SSR引物在19个籼稻和30个粳稻品种... 以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测试指南中选定的49个水稻标准品种为材料,采用农业行业标准(NY/1433-2077)中推荐的24对水稻SSR引物进行DNA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4对SSR引物在19个籼稻和30个粳稻品种中分别检测到141和156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引物可以检测到5.88(籼稻)和6.50(粳稻)个等位变异;籼、粳稻类群中24对SSR引物的平均Shannon'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5141(1.0460-1.9959)和1.4389(0.4677-2.4503);经聚类分析后,籼、粳稻群体内品种间的相似系数分别介于0.45-0.81和0.36-0.76,取相似系数0.72为阈值,可将19个籼稻和30个粳稻品种分别分为16类和28类。由此可见,本研究的49个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丰富。结合形态性状和基因型聚类分析结果,可将现有的49个水稻DUS测试标准品种减少到46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品种测试 标准品种 dna指纹 多样性分析
下载PDF
微卫星DNA遗传分析在原生动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文静 余育和 沈韫芬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5-190,共6页
关键词 原生动物 微卫星dna 遗传分析
下载PDF
白僵菌不同菌株DNA扩增图谱与其来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林华峰 黄勃 +1 位作者 李增智 胡萃 《菌物系统》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3-78,共6页
采用RAPD技术对28个不同来源的球孢白僵菌菌株的DNA指纹图谱进行了测定。菌株间显示了DNA图谱的多态性,但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其多态性与菌株的原寄主和原采集地之间未表现出相关性。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RAPD dna指纹图谱 系统聚类分析
下载PDF
微卫星标记在坛紫菜丝状体品系DNA指纹构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必谦 曾庆国 +1 位作者 骆其君 周湘池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3-326,共4页
用从条斑紫菜EST数据库中筛选合成的微卫星引物对8个坛紫菜丝状体品系进行微卫星DNA指纹扩增。5个微卫星引物共扩增出32条带,其中3对引物所扩增出的5个条带(AU192094-127、AU187410-335、AU187410-190、AU194267-203和AU194267-328)被... 用从条斑紫菜EST数据库中筛选合成的微卫星引物对8个坛紫菜丝状体品系进行微卫星DNA指纹扩增。5个微卫星引物共扩增出32条带,其中3对引物所扩增出的5个条带(AU192094-127、AU187410-335、AU187410-190、AU194267-203和AU194267-328)被用来构建8个坛紫菜丝状体品系的DNA指纹。在这个图谱中,每个丝状体品系都有独一的指纹模式,彼此很容易被区分开。所获得的DNA指纹图谱,可用来进行孟德尔分离研究,及为坛紫菜纯系鉴定提供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指纹 微卫星标记 坛紫菜 丝状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