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严实父子与金元之交的东平文化 被引量:3
1
作者 晏选军 《殷都学刊》 2001年第4期54-58,共5页
金元之际,严实父子治理东平地区近50年,一面招致流亡文 士,复兴金源文化,一面兴学养士,为元朝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散曲等多种文学样式的繁 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改朝换代之际文化恹恹不振的局面,起到了发轫 ... 金元之际,严实父子治理东平地区近50年,一面招致流亡文 士,复兴金源文化,一面兴学养士,为元朝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散曲等多种文学样式的繁 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改朝换代之际文化恹恹不振的局面,起到了发轫 元朝自身文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忠济 严忠范 学风 人才培养 教曲 严实 东平地区 金源文化 元朝
下载PDF
人性的“天”与天理的“人”
2
作者 马建东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47,共5页
董仲舒对"人"的认识始终是建立在对"天"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人"是天之子,是禀受"天理"的,"天"是人性的天;"天"虽然至高无上,但"人"却脱离了物的地位,成为董仲舒... 董仲舒对"人"的认识始终是建立在对"天"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人"是天之子,是禀受"天理"的,"天"是人性的天;"天"虽然至高无上,但"人"却脱离了物的地位,成为董仲舒"天""人"二元统治思想的一端。天道人道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是融通一致的,人人皆需循天道循人道;天道的核心是阴阳,人道的核心是德刑;循道必须止于一中,中即是忠。是董仲舒真正使"人"成为"统治"的基本要素,实现了"人"与物的真正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天子
下载PDF
东山文化与越文化的关系——以越南海防市越溪二号墓的研究为中心 被引量:6
3
作者 韦伟燕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9-135,共7页
东山文化是相当于战国秦汉时期分布于越南北部地区的一支青铜文化,越南海防市越溪二号墓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随葬品种类和数量最丰富的东山文化墓葬。该墓所出土的一组越文化器物,是深入探讨东山文化与越文化关系的关键材料。通过对... 东山文化是相当于战国秦汉时期分布于越南北部地区的一支青铜文化,越南海防市越溪二号墓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随葬品种类和数量最丰富的东山文化墓葬。该墓所出土的一组越文化器物,是深入探讨东山文化与越文化关系的关键材料。通过对比研究,本文认为越溪M2所出土的越文化器物分别来源于吴越文化和百越文化地区.在战国秦汉时期,东山文化与吴越文化没有直接联系,而与百越文化不仅有器物的流通关系,而且还可能存在文化上的接触和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山文化 越文化 越溪二号墓 文化接触 文化交流
下载PDF
襄阳南朝墓董永行孝画像考释
4
作者 李琴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81,共6页
关于湖北襄阳贾家冲南朝墓出土的画像砖“侍饮”图像,有学者认为是亲尝汤药(或侍饮),似与文帝亲尝汤药的孝行故事有关。本文认为此图同洛阳北魏元谧石棺左帮“孝子董”画像较为相似,描绘的是董永行孝故事,其中“少失母,独养父”这一情... 关于湖北襄阳贾家冲南朝墓出土的画像砖“侍饮”图像,有学者认为是亲尝汤药(或侍饮),似与文帝亲尝汤药的孝行故事有关。本文认为此图同洛阳北魏元谧石棺左帮“孝子董”画像较为相似,描绘的是董永行孝故事,其中“少失母,独养父”这一情节新见于南北朝时期,在之前的图像叙述中几乎未见。南朝与北朝在孝子题材情节的选择和图像形式上有较大差别,背后的原因是南朝和北朝学风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董永 孝子图
下载PDF
董仲舒天子思想及其与皇帝制度的关系
5
作者 崔锁江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8年第3期83-89,共7页
中国古代学者常常以天子指称帝王,这其中暗含着儒家制约君权的政治理想。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天子者,则天之子也"的判断,建立了以天子为核心的差异秩序,要求皇帝视天为父、向天行孝道、尊重天意谴告、隆重祭天。然而,"下吏... 中国古代学者常常以天子指称帝王,这其中暗含着儒家制约君权的政治理想。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天子者,则天之子也"的判断,建立了以天子为核心的差异秩序,要求皇帝视天为父、向天行孝道、尊重天意谴告、隆重祭天。然而,"下吏"事件却反映了天子思想与皇帝制度相冲突的一面。董仲舒天子思想合理地设定天道、皇帝、儒者、民众四者的伦理关系,实质性地增强了皇帝的精神权威,最终实现了与皇帝制度的融合。董仲舒天子思想与皇帝制度既相冲突又相融合的二重性是研究儒学与皇权之间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天子 皇帝 冲突 融合
下载PDF
董其昌诸子及董氏第宅 被引量:3
6
作者 颜晓军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8-123,共16页
由于明清易代的历史变革,在以往的研究中,董其昌四个儿子的姓名和生平都被忽视了。特别是次子董祖常的名字被混淆,幼子董祖京则被忽略。该文征引各种史料,对董其昌诸子生平及董氏家族第宅方位作详细考证,并进一步探讨诸项与董其昌生活... 由于明清易代的历史变革,在以往的研究中,董其昌四个儿子的姓名和生平都被忽视了。特别是次子董祖常的名字被混淆,幼子董祖京则被忽略。该文征引各种史料,对董其昌诸子生平及董氏家族第宅方位作详细考证,并进一步探讨诸项与董其昌生活和艺术的关系。该研究也从侧面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士族社会的变迁与人物命运的沉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氏族谱 董其昌诸子 董氏第宅
原文传递
云南石寨山文化与越南东山文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谢崇安 《考古学集刊》 2018年第1期149-188,共40页
云南石寨山文化和近邻的越南北部东山文化是时代相近和文化关系紧密的东亚南部区域民族的上古青铜文化遗存。通过对两者文化因素的比较,可知它们都是以铜鼓、羊角钮钟和钺为主要礼器组合,且都有相似的铜兵器、农具、日用器等,也有相似... 云南石寨山文化和近邻的越南北部东山文化是时代相近和文化关系紧密的东亚南部区域民族的上古青铜文化遗存。通过对两者文化因素的比较,可知它们都是以铜鼓、羊角钮钟和钺为主要礼器组合,且都有相似的铜兵器、农具、日用器等,也有相似的火葬、船棺葬等葬俗,多表现出复合性和多样性的族群文化特征。两者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各自独有的陶器群组合以及典型铜器,分别代表不同的族群集团和地域色彩。通过对青铜器造型与纹饰的比较可知,在春秋晚期至西汉中晚期,石寨山文化对东山文化一直都具有持续的影响,这意味滇、越自西向东的河流沿线,很久以前就是滇、越各民族进行频繁交流与融合的渠道。从文化源流来说,东亚南部以铜鼓和羊角钮钟为核心组合的上古族群的青铜文化,起源于云南石寨山文化,而越南北部东山文化是吸收了云南石寨山文化的成分再创造的青铜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石寨山文化 越南 东山文化 春秋晚期至西汉中晚期
原文传递
“羽人竞渡纹”源流考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强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0-112,共13页
“羽人”一词在传世文献中最早见于《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的记载,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注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进一步阐释为:“羽人,飞仙也”。此“羽人”指的是身长羽... “羽人”一词在传世文献中最早见于《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的记载,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注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进一步阐释为:“羽人,飞仙也”。此“羽人”指的是身长羽毛或披羽毛外衣能飞翔的人,寓意多与“得道升天”、“羽化登仙”的道家思想联系在一起,“其思想则可能根源于战国中晚期楚地渐兴的长生久视之道、神仙不死之术”[1],在汉代画像石、壁画、铜镜上常见与日月云气、祥禽瑞兽、西王母或东王公等神仙题材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人竞渡纹” 越人 岭南 东山文化
原文传递
越南东山铜鼓类型、年代与渊源述略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昆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8,共8页
越南考古界定义的东山铜鼓泛指全越南发现的黑格尔Ⅰ型铜鼓,甚至还包括先黑格尔Ⅰ型铜鼓,将东山铜鼓分成A、B、C.D、E5型22式,并将在越南发现的8件万家坝型铜鼓定义为D型。选取在越南考古发掘出土的少数几面东山铜鼓中的越溪鼓和古螺Ⅰ... 越南考古界定义的东山铜鼓泛指全越南发现的黑格尔Ⅰ型铜鼓,甚至还包括先黑格尔Ⅰ型铜鼓,将东山铜鼓分成A、B、C.D、E5型22式,并将在越南发现的8件万家坝型铜鼓定义为D型。选取在越南考古发掘出土的少数几面东山铜鼓中的越溪鼓和古螺Ⅰ号鼓作为标准器,指出越南考古学者将越溪鼓定为A型Ⅳ式和玉缕鼓定为A型Ⅰ式在分类上是早晚颠倒。据考证,在越南出土的东山铜鼓年代最早的一件不是玉缕鼓而是越溪鼓,年代可早到公元前3世纪末。而玉缕鼓、古螺鼓、黄下鼓、沱江鼓这几面A型Ⅰ式鼓的年代是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后1世纪。东山铜鼓来源于中国万家坝型铜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 东山铜鼓 铜鼓类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