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liminary Study on Raw Materials Exploitation at Donggutuo Site,Nihewan Basin,North China
1
作者 PEI Shu-wen HOU Ya-mei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53-66,共14页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material quarrying, utilization, and exploitation strategy with respect to availability, quality and distribution at Donggutuo, a Lower Pleistocene archeological site in the Nihewan Basin of...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material quarrying, utilization, and exploitation strategy with respect to availability, quality and distribution at Donggutuo, a Lower Pleistocene archeological site in the Nihewan Basin of North China. Through identification of the bedrocks in the vicinity,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raw materials available at the Donggutuo site are mainly chert, dolomicrite, siliceous dolomite, siliceous limestone, tectonic breccia, quartzite and intermediate lava. Related documents and a 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area demonstrate that the chert was quarried from dolomite within the Gaoyuzhuang Formation of the Mesoproterozoic Changcheng Group, and the quartzite from the Yousuopu Formation of the Archeozoic Qianxi Group, as well as from Jurassic volcanic lava. Fractures formed by tectonic movements of the Yanshan Stage and the Himalaya Stage made it convenient to quarry these materials. It is observed that fragmentary rock pieces were directly collected and quarried from local fracture belts and that this became the principal strategy of raw material exploitation adopted by the Donggutuo toolmakers. In general, raw materials were not efficiently used, and many of them could have been reduced, retouched and used again. Some suggestions are also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earlyhumans’ tool complex in the Nihewan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w materials donggutuo Lower Pleistocene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东谷坨遗址2016-2019年发掘简报
2
作者 高星 张月书 +3 位作者 李锋 陈福友 王晓敏 仪明洁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21,共16页
泥河湾盆地内埋藏有诸多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是研究古人类扩散、适应和技术演化的重要区域。东谷坨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的东缘,丰富的文化遗物为研究石器技术和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证据。在2016-2019年的发掘中,发掘团队将原来的6A-6E五... 泥河湾盆地内埋藏有诸多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是研究古人类扩散、适应和技术演化的重要区域。东谷坨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的东缘,丰富的文化遗物为研究石器技术和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证据。在2016-2019年的发掘中,发掘团队将原来的6A-6E五个文化层进一步划为八个文化层,共出土编号石制品6800余件、化石4100余件。本文重点对6A2和6C1两个主要文化层的出土标本进行初步报道。石制品原料均以遗址周边分布的燧石为主,质量相对较高的石料被优选。锤击石核与石片、砸击石核均有发现;尝试石核和多面多向剥片的石核是主要类型。石器以刮削器为主,多为单刃。两个文化层的石制品类型与技术存在一定差异,如:6A2层石核转向频率更高、双刃石器比例更高,而6C1层锯齿刃器比例高于6A2层等,但总体上呈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相对简单的剥片与加工模式。可鉴定动物化石种类不多,少量骨骼上有疑似人工砍砸的痕迹。本次发掘出土的材料为解释盆地内早更新世人类的石器技术和行为演化等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同时也为理解早期人类对原料资源的利用方式、流动性组织等提供了重要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东谷坨遗址 旧石器时代早期 石器技术 原料利用
下载PDF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hominids at the Donggutuo site,Nihewan Basin 被引量:8
3
作者 PEI ShuWen LI XiaoLi +2 位作者 LIU DeCheng MA Ning PENG Fe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21期3896-3904,共9页
The Donggutuo site, situated in the east margin of Nihewan bas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leolithic sites in China, characterized by the longest excavation seasons and the most abundant cultural remains recover... The Donggutuo site, situated in the east margin of Nihewan bas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leolithic sites in China, characterized by the longest excavation seasons and the most abundant cultural remains recovered in the region. Based on well-constructed sporopollen, sediment grain size analysis,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iron oxide analysis of the 2000―2001 excavated section, four stag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Nihewan Beds are identified by the authors. The results indicate four major stages of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from 1) warm and humid forest grass to 2) temperate and humid forest grass to 3) temperate and dry forest grass to 4) warm and humid forest, which is suitable for hominid occupation. The changes correspond to the stages of lake transgression and regression. The environment after the lake died out away has been cold and dry boschveld. The hominid activities at the site took place in the Early Pleistocene (1.10 Ma),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early three environmental stages. Therefore,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early hominids adapted to the relatively low lake level episodes through activities involving sporadic stone tool making, procuring of raw materials for tools, concentrating stone artifacts, and hunting and butchering. I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inid occup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s well as the adaptive behaviors of early humans at the Donggutuo 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居住环境 原始人类 网站 旧石器时代 早期人类 文化遗迹 粒度分析
原文传递
泥河湾盆地东谷坨遗址6A2层的形成过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月书 李锋 +2 位作者 陈福友 仪明洁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74,共14页
东谷坨遗址是泥河湾盆地内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其文化层以河湖相堆积为主,大量的文化遗物在埋藏过程中会受到流水等自然作用的影响,明确遗址的形成过程、了解遗物在埋藏过程中被改造的程度是我们开展其他各项研究的基础。2016-202... 东谷坨遗址是泥河湾盆地内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其文化层以河湖相堆积为主,大量的文化遗物在埋藏过程中会受到流水等自然作用的影响,明确遗址的形成过程、了解遗物在埋藏过程中被改造的程度是我们开展其他各项研究的基础。2016-202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东谷坨遗址T1区域开展了新的发掘,通过此次发掘,我们将原6A文化层划分为2个亚层。其中6A2为粗砂砾石堆积,显示水动力较强的沉积环境,但该层出土的多数石制品表面新鲜,并未显示出受高能水流的改造或被长距离搬运的特征。鉴于此,我们以探讨搬运改造石制品所形成破损特点为目的设计并实施了模拟搬运试验,开展了遗址内沉积物、石制品特征等多指标分析探讨遗址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6A2层的多数石制品并非由高能水流搬运而来,而是粗砂砾石堆积在遗址形成后,古人类活动于其上所遗留,此层石制品显示了原地埋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更新世 泥河湾盆地 东谷坨遗址 模拟搬运实验 遗址形成过程
下载PDF
泥河湾层中新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 被引量:25
5
作者 卫奇 孟浩 成胜泉 《人类学学报》 1985年第3期223-232,291,共11页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泥河湾层中寻找早更新世时期的人类遗迹,已成为中、外许多科学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近几年来,在泥河湾村附近,大量古文化遗物从属于下更新统的泥河湾层中发现了。新的发现为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又增添了...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泥河湾层中寻找早更新世时期的人类遗迹,已成为中、外许多科学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近几年来,在泥河湾村附近,大量古文化遗物从属于下更新统的泥河湾层中发现了。新的发现为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谷坨旧石器地点 泥河湾层 早更新世
下载PDF
东谷坨旧石器初步观察 被引量:48
6
作者 卫奇 《人类学学报》 1985年第4期289-300,401-402,共14页
东谷坨的旧石器,小型而加工精细,如果单从石制品来看,简直使人不敢相信它是直立人的作品。但是,遗物确实发现在时代为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层里,这意味着中国古文化很早就已经有了高度发展。
关键词 旧石器 早更新世 泥河湾层 东谷坨
下载PDF
“东谷坨石核”类型的命名与初步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侯亚梅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79-292,共14页
本文以新的观察角度和定位方式,介绍了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东谷坨遗址石器工业研究中"东谷坨石核"类型的发现、初步研究和命名。文中略述了"东谷坨石核"和华北旧石器晚期楔形石核的密切关联,评价了"东谷坨石核&... 本文以新的观察角度和定位方式,介绍了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东谷坨遗址石器工业研究中"东谷坨石核"类型的发现、初步研究和命名。文中略述了"东谷坨石核"和华北旧石器晚期楔形石核的密切关联,评价了"东谷坨石核"类型在华北旧石器早期文化研究中的意义,提出了对今后研究的启示,认为"东谷坨石核"有可能成为研究华北小石器文化发展脉络及探索细石器文化传统渊源的新的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更新世 "东谷坨石核" 小石器 细石器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东谷坨剖面磁性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32
8
作者 王红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1-1091,共11页
泥河湾盆地东谷坨剖面的环境磁学研究表明泥河湾盆地湖相地层的物源具有多重性,既有来自周边山地的风化碎屑,又有来自西北和北方沙漠地区的粉尘物质,导致了其古环境和气候记录的复杂性。湖相地层除记录了松山反极性时晚期和布容正极性... 泥河湾盆地东谷坨剖面的环境磁学研究表明泥河湾盆地湖相地层的物源具有多重性,既有来自周边山地的风化碎屑,又有来自西北和北方沙漠地区的粉尘物质,导致了其古环境和气候记录的复杂性。湖相地层除记录了松山反极性时晚期和布容正极性时这两个大的极性时段以外,还记录了哈拉米洛极性亚时和另外3个短期极性漂移事件。磁组构参数表明东谷坨剖面的地层是在正常的重力分异条件下沉积的,且自沉积结束以来没有受到明显的后期扰动。磁化率最大轴的方位角显示东谷坨剖面处乃至泥河湾盆地东部的古水流方向主要(或大多数时候)为北北西-南南东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磁学 磁组构 河湖相地层 东谷坨剖面 泥河湾盆地
下载PDF
东谷坨遗址石制品再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卫奇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4-269,共16页
东谷坨下更新统旧石器遗址发现的1676件石制品,包括各种类型的石核、石片和加工的石器,还有断块,其中石片数量占绝对优势,剥片技术基本上为硬锤锤击,选择台面的打击点和充分利用台面具有成熟的逻辑思维结构。石制品岩性主要为燧石,保存... 东谷坨下更新统旧石器遗址发现的1676件石制品,包括各种类型的石核、石片和加工的石器,还有断块,其中石片数量占绝对优势,剥片技术基本上为硬锤锤击,选择台面的打击点和充分利用台面具有成熟的逻辑思维结构。石制品岩性主要为燧石,保存相当新鲜。石制品以小型和宽薄型为主。石器中有加工精致的尖状器和各种样式的边刃器。东谷坨石制品与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的本质上没有差异,它们应该属于中国旧石器早期的同一"文化"或"工业"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制品 下更新统 东谷坨遗址 桑干河盆地
下载PDF
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初论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学堂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56,共10页
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领域,关注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学者很少。近年来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至少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东西方人群就有了来往。西方的勒瓦娄哇技术东传和中国北方东谷坨石器技术的西传,拉开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序幕。... 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领域,关注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学者很少。近年来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至少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东西方人群就有了来往。西方的勒瓦娄哇技术东传和中国北方东谷坨石器技术的西传,拉开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序幕。新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群的迁徙和交流应该更为频繁,而这方面的研究还基本上处于空白局面,目前只有一些不确定的线索。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在整个东西文化交流研究中具有特殊位置,它为我们深入理解早期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更为生动的实例和更为深邃的历史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器时代 东西文化交流 勒瓦娄哇技术 东谷坨石核
下载PDF
水洞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风向标?——兼论华北小石器文化和“石器之路”的假说 被引量:13
11
作者 侯亚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50-761,共12页
水洞沟文化从发现之初便以其所具有的西方旧石器中、晚期特点而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并被后来的很多学者引证为东西方交流的有利证据。但是对于在这一文化现象里所发生的交流模式的探讨依然含糊,或者它不言而喻是一种“西来”的模式。随... 水洞沟文化从发现之初便以其所具有的西方旧石器中、晚期特点而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并被后来的很多学者引证为东西方交流的有利证据。但是对于在这一文化现象里所发生的交流模式的探讨依然含糊,或者它不言而喻是一种“西来”的模式。随着对该文化中存在的“勒瓦娄哇石核”技术的揭示,这一观点似乎只会被加强。然而新的研究证据使人们有可能质疑过去的观点,而重新审视水洞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文章通过水洞沟文化中“东谷坨石核”的再现,对水洞沟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位置提出新的看法,进而探讨华北小石器文化的主导性与传播性,并指出确立旧石器时代早期“华北中心说”和“华北小石器文化自源性”概念的必要性,提出历史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丝绸之路”的前身应为史前时期即已存在的“石器之路”的假说,认为水洞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风向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文化 东西方交流 “东谷坨石核” 华北小石器文化的自源性 主导性与传播性“石器之路”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东谷坨遗址剖面易溶盐沉积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潇丽 裴树文 +2 位作者 马宁 刘德成 彭菲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7-314,共8页
东谷坨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部边缘,是该地区发掘次数和出土遗物最多的早更新世古人类活动遗址之一。对遗址湖滨相沉积物易溶盐类的测试和分析表明,此剖面代表的泥河湾古湖易溶盐为Na+-CO32--SO42--HCO3-型,属于淡水湖—半咸水湖,处于... 东谷坨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部边缘,是该地区发掘次数和出土遗物最多的早更新世古人类活动遗址之一。对遗址湖滨相沉积物易溶盐类的测试和分析表明,此剖面代表的泥河湾古湖易溶盐为Na+-CO32--SO42--HCO3-型,属于淡水湖—半咸水湖,处于半干旱区湖泊演化早期的碳酸盐湖泊阶段。K+、Na+、Ca2+、Mg2+、HCO3-和Cl-等6类离子含量的变化曲线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且它们与含盐量的变化大体一致。CaCO3含量及含盐量的变化与沉积物中细颗粒含量变化具有一致性,细颗粒含量较高时期对应CaCO3含量和含盐量相对较高时期。根据含盐量和各主要离子比值并结合CaCO3含量变化,将湖泊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时期对应于湖泊演化的前3个阶段。该项研究对探讨东谷坨遗址利用者的生存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溶盐 古环境 东谷坨遗址 人类活动 泥河湾盆地
下载PDF
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与记录方法讨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月书 李锋 +2 位作者 王晓敏 陈福友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1-193,共13页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理念的转变,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发掘和记录方法也发生着变化。20世纪30年代周口店遗址发掘方法的改革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史上的重大转折,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记录方法的基础。90年代,中美联合...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理念的转变,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发掘和记录方法也发生着变化。20世纪30年代周口店遗址发掘方法的改革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史上的重大转折,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记录方法的基础。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在泥河湾地区的开展使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发掘和记录方法与国际接轨,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进入21世纪,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使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发掘的记录方法更加多样化、提取的遗存信息更加科学化、综合化。本文以周口店遗址和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历史为主线,简要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记录方法的变革;以东谷坨遗址的新发掘为例,介绍该遗址发掘和记录的一般规则和具体方法,呼吁建立具有科学性和包容性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操作规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考古 周口店遗址 泥河湾盆地 东谷坨遗址 考古发掘 记录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