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ation of inter-salt overpressure fractures and their significances to shale oil and gas: A case study of the third member of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Dongpu sag, Bohai Bay Basin 被引量:1
1
作者 LIU Weibin ZHOU Xingui +1 位作者 XU Xingyou ZHANG Shiq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3期560-571,共12页
Taking the inter-salt organic-rich shales in the third member of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Es3)of Dongpu sag in Bohai Bay Basin as an example,the origin of overpressure,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formation and evo... Taking the inter-salt organic-rich shales in the third member of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Es3)of Dongpu sag in Bohai Bay Basin as an example,the origin of overpressure,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formation and evolution mechanism,formation stages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n shale oil and gas of overpressure fractures in the inter-salt shale reservoir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thin section identificat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observation,analysis of fluid inclusions,logging data analysis,and formation pressure invers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overpressure is universal in the salt-lake basin of Dongpu sag,and under-compaction caused by the sealing of salt-gypsum layer,pressurization due to hydrocarbon generation,transformation and dehydration of clay minerals,and fault sealing are the 4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overpressure.The overpressure fractures are small in scale,with an average length of 356.2μm and an average underground opening of 11.6μm.But they are densely developed,with an average surface density of 0.76 cm/cm2.Moreover,they are often accompanied by oil and gas charging,and thus high in effectiveness.Overpressure fractures were mainly formed during two periods of large-scale oil and gas charging,approximately 25-30 Ma ago and 0-5 Ma ago.Inter-salt overpressure fractures play dual roles as the storage space and migration paths of shale oil and gas.They contribute 22.3%to the porosity of shale reservoir and 51.4%to the permeability.They can connect fracture systems of multiple scales,great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hale reservoir.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and gas,inter-salt overpressure fractures can affect the extension and morphology of hydraulic fractures,giving rise to complex and highly permeable volumetric fracture networks,improving hydraulic fracturing effect and enhancing shale oil and gas produ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reservoir inter-salt overpressure overpressure fracture fractures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Bohai Bay Basin dongpu sag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下载PDF
Present Geothermal Fields of the Dongpu Sag in the Bohai Bay Basin 被引量:9
2
作者 ZUO Yinhui QIU Nansheng +4 位作者 HAO Qingqing ZHANG Yunxian PANG Xiongqi LI Zhongchao GAO Xi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915-930,共16页
The Dongpu sag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Bohai Bay basin, China, and has abundant oil and gas reserves. To date, there has been no systematic documentation of its geothermal fields. This study measured the rock t... The Dongpu sag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Bohai Bay basin, China, and has abundant oil and gas reserves. To date, there has been no systematic documentation of its geothermal fields. This study measured the rock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324 cores from 47 wells, and calculated rock thermal conductivity for different formations. The geothermal gradient and terrestrial heat flow were calculated for 192 wells on basis of 892 formation-testing data from 523 wel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ngpu sag is characterized by a medium-temperature geothermal field between stable and active tectonic areas, with an average geothermal gradient of 32.0°C/km and terrestrial heat flow of 65.6 mW/m2. The geothermal fields in the Dongpu sag is significantly controlled by the Changyuan, Yellow River, and Lanliao basement faults. They developed in the Paleogene and the Dongying movement occurred at the Dongying Formation depositional period. The geothermal fields distribution has a similar characteristic to 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Dongpu sag, namely two subsags, one uplift, one steep slope and one gentle slope. The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t geothermal fields. The work may provide constraints for reconstructing the thermal history and modeling source rock maturation evolution in the Dongpu s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地温场 天然气储量 热流计算 地温梯度 大地热流 地热田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油气资源丰度——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为例
3
作者 杨子杰 陈冬霞 +7 位作者 王翘楚 王福伟 李莎 田梓葉 陈淑敏 张婉蓉 姚东升 王昱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8-440,共13页
油气资源丰度通常受多个因素控制,其相关参数信息种类繁杂、数据量庞大,应用传统的地质统计学方法定量预测准确度不高。为了快速预测油气资源量丰度并明确其主控因素,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为例,采用基于多层... 油气资源丰度通常受多个因素控制,其相关参数信息种类繁杂、数据量庞大,应用传统的地质统计学方法定量预测准确度不高。为了快速预测油气资源量丰度并明确其主控因素,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为例,采用基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MLP)方法对油气资源丰度进行定量预测,同时采用Boosting集成学习算法优化预测模型,分别对66组样本油气资源丰度数据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训练集数据实测值与预测值相关系数分别达0.789和0.989,验证集数据实测值与预测值相关系数分别达0.618和0.825,测试数据中实测值和预测值相关系数分别达0.689和0.845;有效厚度、平均渗透率、有效孔隙度是影响油气资源丰度最主要的3个地质因素,重要性系数分别为33.93%、20.12%和19.53%,圈闭面积、地面原油密度、生烃中心贡献等参数为次要影响因素。采用Boosting集成学习算法优化之后的多层感知器模型预测准确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能为有利目标优选及勘探开发方案调整提供可靠依据,为凹陷内其他区块油气资源评价提供较好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资源丰度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东濮凹陷多断多凸多洼构造特征及成因
4
作者 余海波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从渤海湾盆地入手研究东濮凹陷的构造特征,利用地震剖面、钻井、测井等资料对东濮凹陷进行分区、分带、全层系构造解析。研究表明:1)东濮凹陷印支期挤压南北分区,燕山期弱挤压、古近纪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期强烈拉张东西分带,古近纪晚期... 从渤海湾盆地入手研究东濮凹陷的构造特征,利用地震剖面、钻井、测井等资料对东濮凹陷进行分区、分带、全层系构造解析。研究表明:1)东濮凹陷印支期挤压南北分区,燕山期弱挤压、古近纪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期强烈拉张东西分带,古近纪晚期开始强走滑-弱拉张错断成块,具有多应力叠合时空演化的构造特征,呈现平面上隆洼相间、垂向上洼中有隆、断裂棋盘式交错的构造格局。2)东濮凹陷宏观上经历了四期构造演化,发育逆冲-拉张-走滑断裂系统,根据构造变形应力期次叠合特征,将中-古生界构造样式分为两类九种,古近系构造样式主要分为背斜、断阶和背形三大类共十四种。3)板块构造活动引起的地幔上拱和深断裂右旋走滑位移是东濮凹陷新生代形成的根本动力学原因;古近系基底横向构造的存在、兰聊断层活动分期分段性差异及控洼断层大量发育,单断大洼向多断多凸多洼转变;古近纪晚期浅层发育大量的四五级断层对洼陷和凸起进行调节改造,走滑构造应力逐步加强,断层在平面上分布形态从侧列变为羽列,导致多断多凸多洼格局发生扭动构造变形,复杂的断块群构造定型,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被调整改造,为东濮凹陷精细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构造应力 构造样式 构造演化 断裂系统
下载PDF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页岩油储层岩石学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彭君 孙宁亮 +2 位作者 鹿坤 徐云龙 陈发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8-141,共14页
泥页岩的岩石学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评价页岩油气储集性能的关键指标。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液氮吸附联合测定及微米CT三维重构等实验分析,对东濮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岩相类型、孔缝类型、孔喉分... 泥页岩的岩石学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评价页岩油气储集性能的关键指标。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液氮吸附联合测定及微米CT三维重构等实验分析,对东濮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岩相类型、孔缝类型、孔喉分布及含油性特征等进行研究。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东濮页岩油储层矿物组分主要为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含有少量长英质矿物,主要的岩相类型包括纹层状灰岩相、纹层状黏土岩相、纹层状灰质细粒混合岩相、纹层状黏土质细粒混合岩相、块状黏土岩相和块状白云岩相;储集空间包括晶间孔、粒内溶蚀孔、黏土矿物晶间孔及有机质孔,微裂缝可分为成岩缝和构造缝,纹层状灰岩相和纹层状灰质细粒混合岩相的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储集空间相对较大。岩相和层理构造是影响储层孔隙发育及优劣的重要因素,纹层状灰质细粒混合岩、纹层状灰岩相及纹层状黏土质细粒混合相孔隙尺寸大,孔喉连通性较好,裂缝较为发育,同时具有好的含油性及可动性,其中以纹层状灰岩相最优,它们是东濮凹陷页岩油重点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细粒沉积岩 岩石学特征 微观储层 东濮凹陷
下载PDF
致密油运聚动力研究——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Wg4井沙三中致密油为例
6
作者 徐二社 黄娟 +6 位作者 鹿坤 蒋宏 周勇水 钱门辉 陶国亮 刘鹏 李志明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4,共8页
以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的文、卫、濮结合部Wg4井沙三中亚段致密油为例,开展流体包裹体古温压分析,结合盆地模拟技术,动态展现其致密油的运聚动力——烃源岩生烃增压作用。沙三中亚段致密储层于东营期构造抬升时,烃类发生幕式充注,烃... 以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的文、卫、濮结合部Wg4井沙三中亚段致密油为例,开展流体包裹体古温压分析,结合盆地模拟技术,动态展现其致密油的运聚动力——烃源岩生烃增压作用。沙三中亚段致密储层于东营期构造抬升时,烃类发生幕式充注,烃包裹体Ⅰ,Ⅱ先后被捕获。致密油充注时期为古近纪末期(约19.5~17.5 Ma);基于烃包裹体捕获压力、深度可知致密油充注为超压充注,超压系数分别为1.54,1.26。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谱图及参数对比追溯的下伏烃源岩,在古近纪末期达到成熟阶段,保留有大量生烃所形成的高压。烃类超压充注与邻近下伏烃源岩生烃增压史具有良好的匹配性,有力地证实了致密油的运聚动力主要为烃源岩生烃增压作用,这对于致密油层段优选具有积极的意义,需聚焦优质烃源岩的发育规模、生烃史以及近源型油气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运聚动力 生烃增压 流体包裹体 盆地模拟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挥发性致密油藏孔隙结构及高温高压三相相渗实验
7
作者 罗波波 刘峰刚 +3 位作者 王瑞飞 尹帅 张泽 董浩然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3期69-75,81,共8页
东濮凹陷文南地区古近系沙三中段油藏属于典型的深层、高温、高压挥发性油藏,存在注水见效差的问题。通过应用恒速压汞、高温高压相渗测试及Stone1模型对东濮凹陷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不同渗透率样品在高温、高压及不同驱... 东濮凹陷文南地区古近系沙三中段油藏属于典型的深层、高温、高压挥发性油藏,存在注水见效差的问题。通过应用恒速压汞、高温高压相渗测试及Stone1模型对东濮凹陷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不同渗透率样品在高温、高压及不同驱替流体(原始油样/贫气原油/富气原油)条件下的可动流体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样品喉道半径分布在0.745~5.042μm;孔隙半径分布在16.970~171.035μm;孔喉半径比分布在40~278,最大连通喉道半径分布在1.041~12.672。不同样品喉道呈“多峰”分布且喉道半径普遍低于10μm。不同样品孔隙半径分布一致,存在135μm和165μm两个峰值。样品孔喉半径比也具有“双峰”特征,两个峰值分别为60和130。孔喉半径比越大,样品的渗透率越低。当喉道半径值大于1μm时,喉道对渗透率有明显的贡献。基于Stone1模型构建了致密储层三相渗透率曲线,油、气、水各自的相对渗透率都随着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加;油的相对渗透率是油、气、水三相饱和度的函数。最终,计算并绘制了样品在140℃及不同测试压力条件下的相渗三角图。结果显示,每一种原油存在一个最佳驱替压力时,可动流体空间最大。此外,当原油中含气量较少时,可动流体空间会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当原油中含气量较多时,压力对低渗油藏的可动流体空间的影响不明显。当驱替流体为富气原油时,可动流体空间最大。这是由于,气体的加入占据了原来是束缚水或束缚油的一部分空间,气体的可流动性更强,因此其可动流体空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挥发性油藏 孔隙结构 相渗三角图 可动流体
下载PDF
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油气输导特征及精细勘探方向
8
作者 李令喜 刘爱永 +1 位作者 胡志成 郭国强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6-99,共4页
以地震、钻井和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等为基础,对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油气输导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油气优势输导通道特征,量化表征了研究区内油气输导能力,研究了濮卫地区盖层分隔槽与供烃中心位置的相对偏移对油气优势输导通道及油气富集... 以地震、钻井和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等为基础,对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油气输导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油气优势输导通道特征,量化表征了研究区内油气输导能力,研究了濮卫地区盖层分隔槽与供烃中心位置的相对偏移对油气优势输导通道及油气富集的影响。通过计算油气输导量,对断层的油气输导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表明,濮卫地区东翼断层的油气输导能力大于西翼和南翼,濮卫洼陷带北翼古云集地区南部、东南翼濮65-濮75断块区为下步精细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输导 断面 断层 精细勘探 东濮凹陷
下载PDF
东濮凹陷现今地温场及地热资源潜力
9
作者 涂诗棋 左银辉 +1 位作者 周勇水 张超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0-106,共7页
地热资源潜力评价需要精确的现今地温场进行约束。为了更好地明确东濮凹陷地热资源潜力,文中以已有地温场研究成果为基础,利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计算得到深度0~3000 m和0~5000 m的地温,获取了这2个深度段的地温梯度分布,并指出了东濮... 地热资源潜力评价需要精确的现今地温场进行约束。为了更好地明确东濮凹陷地热资源潜力,文中以已有地温场研究成果为基础,利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计算得到深度0~3000 m和0~5000 m的地温,获取了这2个深度段的地温梯度分布,并指出了东濮凹陷地热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深度0~3000 m地温梯度为16.8~55.7℃/km,平均值为33.2°C/km;深度0~5000 m地温梯度为16.0~54.8℃/km,平均值为32.3°C/km。同时,研究区具有隆起带地温梯度较高、凹陷区地温梯度相对较低的特征。东濮凹陷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其中:深度3000 m处赋存了以中—低温型为主的地热资源;深度3000~5000 m主要赋存了中—高温型地热资源。文中还指出了3类地热勘探有利区:深度3000 m处,位于中央隆起带的徐集断凸为Ⅰ类勘探有利区,桥口断凸和文留断凸评价为Ⅱ类勘探有利区;深度5000 m处,地层温度普遍偏高,中央隆起带南部、西部斜坡带中部以及西部次凹区西南部为Ⅰ类勘探有利区,中央隆起带中部桥口断凸评价为Ⅲ类勘探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潜力 地温梯度 现今地温场 地热勘探有利区 东濮凹陷
下载PDF
构造-沉积耦合格架下深层砂体展布及储层特征——以东濮凹陷古近系沙三段中亚段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羽君 靳亚勤 郭金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12-1922,共11页
东濮凹陷为渤海湾一陆相断陷湖盆,受构造活动频发和古气候波动频繁影响,从单一洼陷到多隆多洼的盆地演化,构造-沉积耦合控制下砂体呈规律性变化;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受“层控”“相控”影响,不同体系域内储层特征差异明显。通对东濮凹陷... 东濮凹陷为渤海湾一陆相断陷湖盆,受构造活动频发和古气候波动频繁影响,从单一洼陷到多隆多洼的盆地演化,构造-沉积耦合控制下砂体呈规律性变化;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受“层控”“相控”影响,不同体系域内储层特征差异明显。通对东濮凹陷深层沙三段中亚段砂体展布和储层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构造变革期沉积体系演化及分布特点,采取微观、宏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寻找有利储层分布。结果表明,东濮凹陷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期为多断断陷期;断陷充填准层序组和准层序初期物源砂体、断层下降盘浊积砂体较发育,充填(浓缩)末期,滩坝砂体和三角洲前缘薄层砂体发育;总砂地比,断陷期(水退准层序组或者准层序的初期)较高。沙三中亚段砂岩成分成熟度较高,分选较好;以次生粒间溶蚀孔隙、呈不规则多边形的残留原生孔隙及混合孔隙为主;原始孔隙度值越高,残余原生孔隙的贡献越大;储层以特低孔低渗为主,压实和胶结是致密的重要成岩作用;孔渗关系较好说明以孔隙型储层为主,孔喉结构是决定储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斜坡带三角洲前缘和洼陷带浊积砂发育区是有利储层区。同沉积断裂活动控制下的砂体变化对预测深层优质储层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隆多洼 沉积演化 控沉积断裂 砂体展布 储层特征 东濮凹陷
下载PDF
东濮凹陷濮城构造形成演化及油气前景
11
作者 邹宇轩 陈书平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21-29,共9页
濮城构造油气地质条件优越,但其自身的构造特征及演化仍缺乏精细研究,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部署。通过综合利用地震和钻孔数据解析了濮城构造的变形特征及演化过程,并探讨了该构造的油气前景。研究表明,濮城构造存在北北东向、北东东-... 濮城构造油气地质条件优越,但其自身的构造特征及演化仍缺乏精细研究,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部署。通过综合利用地震和钻孔数据解析了濮城构造的变形特征及演化过程,并探讨了该构造的油气前景。研究表明,濮城构造存在北北东向、北东东-近东西向、近南北向三组断层,发育伸展构造、走滑构造和盐构造三类构造样式,具有南北分段的总体特征。濮城构造的形成演化可划为古近纪裂陷和新近纪-第四纪拗陷两大阶段,前者又可细分为初陷、深陷、萎缩和消亡4个时期。北北东向断层形成于初陷期-深陷期,北东东-近东西向断层、近南北向断层和濮城背斜形成于萎缩期,其中濮城背斜是伸展背景下因盐层的存在导致其上下层系变形不协调而形成的强制褶皱。区内与成藏期油源断裂相沟通的断块型圈闭、背斜型圈闭和裂缝型圈闭都是潜在的有利勘探区,其中濮城背斜转折端及附近原本较致密岩层可能形成裂缝发育区,是值得注意的油气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褶皱 构造样式 构造演化 濮城构造 东濮凹陷
下载PDF
东濮凹陷断裂系统及变换构造 被引量:78
12
作者 陈书平 漆家福 +5 位作者 王德仁 程秀申 赵衍彬 徐振强 解晨 孙海龙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3-49,共7页
分析了东濮凹陷的断裂系统及其活动性,研究了断裂系统内部断层间及断裂系统之间的位移传递方式及相应的变换构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断层间位移的传递方式有传递式、接力式、消长式和消减式4种类型,分别形成了传递断层和楔状断阶、走向... 分析了东濮凹陷的断裂系统及其活动性,研究了断裂系统内部断层间及断裂系统之间的位移传递方式及相应的变换构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断层间位移的传递方式有传递式、接力式、消长式和消减式4种类型,分别形成了传递断层和楔状断阶、走向斜坡和地垒凸起、中央斜向背斜、消减斜坡和断鼻等变换构造。东濮凹陷不同时期形成的变换构造,在近东西方向上相互联接形成变换构造带。这些变换构造带在平面上将东濮凹陷分隔成具有不同构造、沉积特征的区段;在垂向上,不同时期形成的变换构造发生叠加、改造和迁移,从而对沉积起控制作用,有利于隐蔽油气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裂陷盆地 断裂系统 构造类型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注水开发油藏高含水期大孔道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以胡状集油田胡12断块油藏为例 被引量:47
13
作者 钟大康 朱筱敏 +3 位作者 吴胜和 靳松 贾达吉 赵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7-211,245,共6页
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胡12断块沙三段中亚段(Es3^中)油藏为扇三角洲沉积,其中4至8油层组由于长期注水形成了许多大孔道。综合分析研究区具有明显大孔道的井段所处的沉积微相、砂层厚度和储集层物性,结果表明,宏观上,大孔道主要分布... 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胡12断块沙三段中亚段(Es3^中)油藏为扇三角洲沉积,其中4至8油层组由于长期注水形成了许多大孔道。综合分析研究区具有明显大孔道的井段所处的沉积微相、砂层厚度和储集层物性,结果表明,宏观上,大孔道主要分布于厚度大干3m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中;微观上,孔隙度大干20%、渗透率大干100mD的水下分流河道正韵律砂岩中、下部及河口坝反韵律砂岩顶部的中一粗粒砂岩易于形成大孔道。岩石成分成熟度高、成岩演化程度低、长期大规模注水是形成大孔道的主要原因。大孔道形成后,储集层孔隙度增大3%~5%,渗透率增大5~20倍,主要表现为孔喉半径增大;自然电位基线偏移,微电极幅度差和声波时差增大,电阻率降低;相对吸水量明显高于邻层,注水量增大的同时,产液量也增加,但油量下降,注入压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道 特征 控制因素 东濮凹陷
下载PDF
兰聊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对东濮凹陷构造样式的影响 被引量:34
14
作者 漆家福 王德仁 +4 位作者 陈书平 赵衍斌 程秀申 解宸 徐政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1-459,共9页
东濮凹陷的古近系充填在由兰聊断层控制的一个复式半地堑断陷中。兰聊断层总体上为铲式断层面形态,但是沿东濮凹陷轴向断层面形态和拆离深度有明显变化。北段为浅层相对缓倾的铲式正断层,拆离面深度约9~12km;中段为浅层相对陡倾的... 东濮凹陷的古近系充填在由兰聊断层控制的一个复式半地堑断陷中。兰聊断层总体上为铲式断层面形态,但是沿东濮凹陷轴向断层面形态和拆离深度有明显变化。北段为浅层相对缓倾的铲式正断层,拆离面深度约9~12km;中段为浅层相对陡倾的铲式正断层,拆离深度约为14~16km;南段为坡坪式正断层,浅层的拆离深度约8km,深层拆离深度约11~13km。不同区段的兰聊断层在古近纪不同时期的运动学特征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中段的伸展量相对较大。由于兰聊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沿东濮凹陷轴向发生变化,导致凹陷的构造样式、沉积作用、石油地质条件有明显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几何学 运动学 兰聊断层 东濮凹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来自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32
15
作者 高红灿 郑荣才 +6 位作者 肖应凯 孟凡巍 陈发亮 白工 栾艳春 谭先锋 施玉娥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32,共14页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盐岩最发育的凹陷,其古近系沙河街组主要发育有4套累计超过1 000 m厚的盐岩,其成因颇受争议。通过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盐岩与具纹层状沉积构造的泥页岩相间发育,泥页岩的V/(V+Ni)平均比值为0....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盐岩最发育的凹陷,其古近系沙河街组主要发育有4套累计超过1 000 m厚的盐岩,其成因颇受争议。通过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盐岩与具纹层状沉积构造的泥页岩相间发育,泥页岩的V/(V+Ni)平均比值为0.736(基本分布在0.64-0.81),其中发育有石盐漏斗晶体并夹有砂质碎屑流块状砂岩等特征,表明具纹层状沉积构造的泥页岩形成于半深湖—深湖的强还原环境。盐岩与泥页岩之间没有侵蚀暴露面,泥页岩层面上也没有干裂沉积构造,盐岩厚度大且较纯净,从而推断盐岩和与其相邻的泥页岩的沉积环境一样,都是半深湖—深湖的强还原环境。纵向上,盐岩发育于层序的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盐岩发育期也是东濮凹陷的主要裂陷期和扩张期;横向上,盐岩分布于凹陷中央,与凹陷边缘沉积的砂岩呈彼消此长的关系,泥页岩则主要分布于砂岩和盐岩之间的较广阔地区。即盐岩的沉积中心、凹陷的沉积中心及凹陷的沉降中心三者基本一致,盐岩发育期也是湖盆发育的鼎盛期。沉积学的证据支持东濮凹陷盐岩"深水成盐"的观点。在连续沉积的盐岩段,从老地层到新地层,δ37 Cl值没有出现逐渐减小的特征,而是呈不规律的变化,说明东濮凹陷沙河街组盐岩应是在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一定水深环境中形成的,即"深水成盐"。通过与现代峡谷型湖泊和人工河道水库的对比,说明在盐岩发育期东濮凹陷应具较明显的湖水分层特征——"深水成盐"的基础和基本形式,从理论上也支持东濮凹陷盐岩"深水成盐"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盐岩成因 沉积学 地球化学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 被引量:27
16
作者 高红灿 郑荣才 +2 位作者 陈发亮 韩福民 刘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39-850,共12页
通过对研究区300多口钻井的地层对比和3 000多米岩心的详细观察及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综合运用构造、古生物、岩性、地质年代以及测井和地震反射等6个方面的特征,将东濮凹陷古近系划分为3个超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 通过对研究区300多口钻井的地层对比和3 000多米岩心的详细观察及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综合运用构造、古生物、岩性、地质年代以及测井和地震反射等6个方面的特征,将东濮凹陷古近系划分为3个超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二段—东营组;并将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一段划分为4个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四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三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二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一亚段、沙河街组二段—沙河街组一段。提出同一套连续沉积的盐岩在长期及超长期层序划分中具不可分割性,并结合东濮凹陷及渤海湾盆地层序划分的实例,指出目前普遍存在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与岩石地层划分方案相一致的现象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沙河街组 古近系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盐湖环境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高孔隙带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0
17
作者 王生朗 任来义 +3 位作者 王英 李继东 何锋 王欲晓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49,共3页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黄河以北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于典型的咸水—盐湖环境,发育巨厚的盐岩层,碳酸盐胶结强烈,硫酸盐矿物呈层状或块状分布,黏土矿物中以伊利石含量最高,边溶蚀边交代作用显著。其成岩作用具有明显的盐湖盆地特点,使沙...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黄河以北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于典型的咸水—盐湖环境,发育巨厚的盐岩层,碳酸盐胶结强烈,硫酸盐矿物呈层状或块状分布,黏土矿物中以伊利石含量最高,边溶蚀边交代作用显著。其成岩作用具有明显的盐湖盆地特点,使沙河街组纵向发育次生高孔隙带,约2500m深度的第一次生孔隙发育带一般孔隙度大于20%,2850~3700m的第二次生孔隙发育带孔隙度约为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盐湖环境 成岩作用 高孔隙带
下载PDF
东濮凹陷沙三段盐岩成因 被引量:36
18
作者 苏惠 许化政 +5 位作者 张金川 曲丽萍 王萍霞 曾探 李桂霞 乔朝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0-605,共6页
东濮凹陷沙三段(Es3)发育盐岩和膏盐岩,岩心观察见有冲刷面、泥裂、波痕等浅水和暴露标志,地震剖面显示有低位楔、削截面、下超等湖岸线进退现象,说明Es3沉积期古湖泊水体深度变化大。高水位期沉积深灰色、暗色泥岩与少量重力流砂体,低... 东濮凹陷沙三段(Es3)发育盐岩和膏盐岩,岩心观察见有冲刷面、泥裂、波痕等浅水和暴露标志,地震剖面显示有低位楔、削截面、下超等湖岸线进退现象,说明Es3沉积期古湖泊水体深度变化大。高水位期沉积深灰色、暗色泥岩与少量重力流砂体,低水位期沉积盐岩、膏岩,发育低位三角洲与扇三角洲沉积,纵向形成深湖泥岩与蒸发岩、低位砂岩的频繁互层。分析认为,盐岩为浅水成因,盐源为周边隆起的中、下奥陶统。这一认识不同于过去“高山深盆”、“深水成盐”和“海相成因”的观点,将给东濮凹陷沉积古地理、古环境研究带来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浅水成盐 深水成盐 海侵说 陆源说
下载PDF
河南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沉积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3
19
作者 胥菊珍 蒋飞虎 +1 位作者 张孝义 尹哲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62-170,共9页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 ,其古近系的两个沉积旋回发育了四套盐岩 ,分别位于沙河街组第三段的第四亚段 (S43)、第三亚段(S33)、第二亚段 (S23)和沙河街组的第一段 (S1 ) ,主要分布在凹陷北部。每套盐岩又由若干个盐韵...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 ,其古近系的两个沉积旋回发育了四套盐岩 ,分别位于沙河街组第三段的第四亚段 (S43)、第三亚段(S33)、第二亚段 (S23)和沙河街组的第一段 (S1 ) ,主要分布在凹陷北部。每套盐岩又由若干个盐韵律组成 ,每一单韵律由盐岩和泥岩组成。两套等时对比标志层 (深湖沉积 )之间盐岩与砂泥岩存在着相变关系。盐岩是在深盆背景下干旱成因的 ,盐类物质来自地下深处上涌的卤水 ,卤水在凹陷中的分层作用是盐岩形成的主要方式 ,卤水上涌通道是基底大断裂系 ,其动力来源是岩浆活动。盐岩的阻隔作用使其对下部地层的温度、压力的变化均有影响 ,这种影响有利于加快盐岩下地层中的有机质成熟与演化。盐岩又是良好的盖层 ,且在高温、高压下盐岩呈塑性状态。勘探实践看出东濮凹陷的岩性油气藏与盐岩的沉积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搞清盐岩的分布规律对东濮凹陷下步勘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东濮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沉积旋回 盐岩 成因 沉积特征
下载PDF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震积岩的认识及意义 被引量:20
20
作者 高红灿 郑荣才 +4 位作者 陈发亮 朱宝兵 宋萍 刘显英 付晓宁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4-398,共15页
通过对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的大量岩心观察和区域沉积—构造演化的分析,认为原地形成的震积岩普遍发育,以独具特色的软沉积物同生变形构造为主,主要有液化砂岩脉、火焰构造、枕状构造、球—枕构造、假结核、泄水构造、液化卷曲... 通过对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的大量岩心观察和区域沉积—构造演化的分析,认为原地形成的震积岩普遍发育,以独具特色的软沉积物同生变形构造为主,主要有液化砂岩脉、火焰构造、枕状构造、球—枕构造、假结核、泄水构造、液化卷曲变形构造、液化水压破裂构造和粒序断层等,并综合出原地形成的震积岩软沉积物同生变形构造的垂向序列,自下而上依次为液化砂岩脉段、液化角砾岩段、液化卷曲变形段、震塌岩段以及液化均一层段,而球—枕构造和液化砂岩脉的形成主要与厚层泥岩夹砂岩有关,在震积序列的各部位均可出现。在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中识别出液化角砾岩、震褶岩、震塌岩3种类型的震积岩。震积岩的识别,为长期以来人们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砂体沉积的"重力流"与"牵引流"以及相应盐岩成因的"深水成盐"与"浅水成盐"的争论,从岩石学特征方面提供了一些肯定或否定的证据,使这些问题逐渐趋于明朗化。另外,震积岩是潜在的有利储集体,可能为东濮凹陷的勘探开发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震积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