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6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掺杂P2型Na_(0.67)Ni_(0.33)Mn_(0.67)O_(2)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辉 闫共芹 +1 位作者 蓝春波 张子杨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3,162,共10页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形貌规则、表面光滑的Cu掺杂层状P2型Na_(0.67)Ni_(0.33-x)Cu_(x)Mn_(0.67)O_(2)(x=0、0.05、0.10、0.15、0.20、0.25)。采用SEM、XRD、EDS、XPS对材料进行了形貌、结构和成分表征。将材料用作钠离子电池正...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形貌规则、表面光滑的Cu掺杂层状P2型Na_(0.67)Ni_(0.33-x)Cu_(x)Mn_(0.67)O_(2)(x=0、0.05、0.10、0.15、0.20、0.25)。采用SEM、XRD、EDS、XPS对材料进行了形貌、结构和成分表征。将材料用作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采用循环伏安法、恒流充放电法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获得了最佳掺杂比例。研究发现,掺杂未改变材料的层状结构和形貌,通过Cu掺杂引入了高电化学活性的Cu^(2+)作为取代基,增加材料的表面活性储钠位点,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在2.0~4.3 V的电压范围和0.1 C的倍率下,Cu掺杂比例x=0.15时Na_(0.67)Ni_(0.18)Cu_(0.15)Mn_(0.67)O_(2)的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26.74 mAh/g,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79.10%,与未掺杂材料相比提高了50.92%。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增强可归因于Cu^(2+)插入过渡金属层,由于Cu^(2+)(0.73A)的半径大于Ni^(2+)(0.69A),过渡金属层间距扩大,为Na+扩散提供了通道,进而提高了Na+扩散速率。当充电到高压时可抑制Na+脱/嵌过程中Na^(+)空位的产生,从而稳定材料的晶体结构并抑制材料发生P2-O2相变,提高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溶胶-凝胶法 cu掺杂 Na_(0.67)Ni_(0.33)Mn_(0.67)O_(2) 层状氧化物 循环稳定性
下载PDF
钙钛矿氧化物LaCuO_(3)的电子结构调控及电催化析氧性能
2
作者 侯伟莉 张影 +2 位作者 尚吉花 孙宇峰 梁丹丹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26-5133,共8页
钙钛矿型氧化物因其具有相对较高的OER催化活性,成为了电解水阳极催化剂的热门材料之一。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LaCuO_(3)钙钛矿型氧化物,通过Co、Ni元素掺杂提高电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 钙钛矿型氧化物因其具有相对较高的OER催化活性,成为了电解水阳极催化剂的热门材料之一。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LaCuO_(3)钙钛矿型氧化物,通过Co、Ni元素掺杂提高电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谱(EDS)表征以及稳态极化(LSV)、循环伏安(CV)、电化学阻抗谱(EIS)等电化学测试分析,发现LaCu_(0.8)Ni_(0.2)O_(3)在10 mA/cm^(2)时,过电位最低为285 mV,具有较好的OER催化活性。这是由于Ni元素的离子半径大于Cu元素的离子半径,增加了催化剂的反应活性位点,从而提高了其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基钙钛矿氧化物 元素掺杂 电子调控 电催化 氧析出反应
下载PDF
稀土修饰对Cu/Al_(2)O_(3)催化乙酰丙酸乙酯加氢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商宗玲 张弨 赵凤玉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0-348,共9页
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大宗化学品符合低碳战略的重要研究方向,将纤维素衍生物乙酰丙酸乙酯转化为1,4-戊二醇是最具前景的技术路线之一。非贵金属铜基催化剂在该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活性,Cu/Al_(2)O_(3)在160℃、4 MPa H_(2)条件下催化乙酰丙... 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大宗化学品符合低碳战略的重要研究方向,将纤维素衍生物乙酰丙酸乙酯转化为1,4-戊二醇是最具前景的技术路线之一。非贵金属铜基催化剂在该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活性,Cu/Al_(2)O_(3)在160℃、4 MPa H_(2)条件下催化乙酰丙酸乙酯氢解制1,4-戊二醇收率为50.8%,经稀土改性后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显著提升,其中CuNd0.25/Al_(2)O_(3)催化剂上获得1,4-戊二醇的收率高达92.7%。通过对催化剂性能以及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氢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和CO红外吸附(CO-DRIFT)等表征结果的分析发现,稀土元素的存在不仅改变了Cu活性中心的还原性质、分散度和电子结构,还改变了催化剂表面酸、碱性位点的分布。稀土元素的修饰既促进了催化剂表面反应物的吸附与活化,又抑制了目标产物1,4-戊二醇的脱水副反应,从而提高了活性和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_(2)O_(3)催化剂 稀土修饰 1 4-戊二醇 乙酰丙酸乙酯 氢解
下载PDF
Influence of Cu doping in Magnesium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for Bandgap Engineering
4
作者 SYED Masood Raza S NASEEM Shah +1 位作者 ADEEL Tahir YASMEEN Bibi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485-489,共5页
Cu doped Mg(OH)_(2)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with varying concentrations from 0 to 10%by a chemical synthesis technique of coprecipitation.X-rays diffraction (XRD) of the samples confirms that all the samples ac... Cu doped Mg(OH)_(2)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with varying concentrations from 0 to 10%by a chemical synthesis technique of coprecipitation.X-rays diffraction (XRD) of the samples confirms that all the samples acquire the hexagonal crystal structure.XRD results indicated the solubility limit of dopant in the host material and the secondary phase of CuO was observed beyond 3%Cu doping in Mg(OH)_(2).The reduction in the size of nanoparticles was observed from 166 to 103 nm for Mg(OH)_(2) and 10% Cu doped Mg(OH)_(2)samples,respectively.The shift in absorption spectra exhibited the systematical enhancement in optical bandgap from 5.25 to 6.085 eV.A good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bandgap energy and crystallite size of the nanocrystals which confirmed the size induced effect in the nanoparticles.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sample morphology was observed from irregular spherical particles to sepals like shapes with increasing the Cu concentration in the host material.The energy dispersive X-Ray (EDX) analysis confirmed the purity of mass percentage composition of the elements present in the s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doped Mg(OH)_(2) NANOPARTICLES phase purity optical band gap MORPHOLOGIES
下载PDF
Mg、Si含量对Al-Cu-Mg-Ag-Si合金析出相的影响
5
作者 胡奇 郭一鸣 +3 位作者 章立钢 刘立斌 杨佳琳 高畅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46,共4页
研究了Mg、Si元素含量对Al-Cu-Mg-Ag-Si合金实际析出相种类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Cu-Mg-Ag-Si合金中高Mg含Si合金析出了大量S相和粗大的第二相;低Mg低Si合金中析出了常见的θ相和Ω相;低Mg含Si合金中出现了6系铝合金中常见的σ相... 研究了Mg、Si元素含量对Al-Cu-Mg-Ag-Si合金实际析出相种类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Cu-Mg-Ag-Si合金中高Mg含Si合金析出了大量S相和粗大的第二相;低Mg低Si合金中析出了常见的θ相和Ω相;低Mg含Si合金中出现了6系铝合金中常见的σ相和β″相等多种析出相,且具有非常细小弥散的θ相,为合金提供了良好的强化效果。Si和Mg的存在均极大地改变了合金的析出序列,无法通过增加Mg含量抵消Si的作用。Si的加入显著抑制了Ω相的析出,而大幅增加Mg含量则会促进S相的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AL-cu-MG-AG 析出相 硅元素 镁元素
下载PDF
氮掺杂生物炭负载CuS活化过硫酸盐去除橙黄G
6
作者 陈思良 孙雯 洪耀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83-2494,共12页
以小麦秸秆和尿素为原料,通过热解-共沉淀法制备氮掺杂生物炭负载CuS的复合材料(CuS@NBC),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率分析仪(BET)等手段对CuS@NBC的理化性质进行分... 以小麦秸秆和尿素为原料,通过热解-共沉淀法制备氮掺杂生物炭负载CuS的复合材料(CuS@NBC),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率分析仪(BET)等手段对CuS@NBC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将其用于活化过二硫酸盐(PDS)以降解水中的偶氮染料橙黄G(OG),探究PDS浓度、CuS@NBC浓度和初始pH值等反应条件对OG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CuS@NBC的循环利用性能.结果表明,在OG浓度为50mg/L,CuS@NBC浓度为0.2g/L,PDS浓度为4mmol/L时,OG的去除率和矿化率分别为99.16%和36.79%;在初始pH值为5~9范围内OG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CuS@NBC在循环使用5次后,OG的去除率仍有75.92%.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光谱测试结果表明CuS@NBC/PDS体系中主要活性氧为O_(2)·^(-)和^(1)O_(2).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结果表明,CuS@NBC表面的Cu^(+)、C=O、-COOH和石墨氮是活化PDS的主要活性位点.离子共存实验表明,Cl^(-)对OG的去除具有促进作用,NO_(3)^(-)对OG的去除几乎没有影响,而HCO_(3)^(-)和HA对OG的去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结合实验结果提出CuS@NBC/PDS体系可能的活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氮掺杂 cuS 橙黄G 过二硫酸盐
下载PDF
滇西保山地块金厂河Fe-Cu-Pb-Zn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黑柱石成因及地质意义
7
作者 陆波德 刘学龙 +8 位作者 周云满 赵成峰 王基元 李方兰 李庆锐 王海 李守奎 曹振梁 周杰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4-1182,共19页
黑柱石是一种矽卡岩型铅锌及铁矿床中少见的矿物,与铅锌矿体、磁铁矿体关系密切。为查明黑柱石成矿过程中与铅锌铁铜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本文对金厂河Fe-Cu-Pb-Zn多金属矿床中的黑柱石产状、矿物共生组合、化学成分、分带性等开展了... 黑柱石是一种矽卡岩型铅锌及铁矿床中少见的矿物,与铅锌矿体、磁铁矿体关系密切。为查明黑柱石成矿过程中与铅锌铁铜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本文对金厂河Fe-Cu-Pb-Zn多金属矿床中的黑柱石产状、矿物共生组合、化学成分、分带性等开展了研究。根据电子探针数据计算可得,金厂河矿区黑柱石的化学式为:Ca_(0.95-1.08)(Fe_(0.87-1.97)Mn_(0.08-0.36)Mg_(0.01-0.06))^(2+)_((1.89-2.03))(Fe_(0.82-1.04)Al_(0.01-0.03))^(3+)_((0.88-1.15))[Si_(1.94-2.08)O_(7)]O(OH)。结合矿物组合类型、产状、分带特征等,推测矿床内矽卡岩由内带逐渐向外带交代的趋势。金厂河矿区主要有3种矿物共生组合:黑柱石+磁铁矿组合,黑柱石+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组合,黑柱石+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组合,分别对应三个不同的蚀变阶段:晚期矽卡岩阶段(代表组合Ⅰ),以石榴子石的分解为主,形成大量的黑柱石;退蚀变阶段(代表组合Ⅱ),以阳起石、黄铜矿、黄铁矿发育为主;石英-硫化物阶段(代表组合Ⅲ),以发育大量的方铅矿、闪锌矿为主,同时这一阶段内黑柱石分解,形成阳起石、方解石、磁铁矿等。此外,黑柱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石榴子石的类似,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石榴子石的稀土元素特征。研究认为:黑柱石是早期石榴子石退化分解的产物,矿床自内向外逐渐交代,形成了铅锌铜矿体中以锰质黑柱石为主,而磁铁矿体、铜矿体中以含锰黑柱石为主的分带特性。锰质黑柱石有利于铅锌矿的形成,而对于磁铁矿有贫化的影响,同时也可为矿区揭露中酸性岩体和深部找矿提供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探针 LA-ICP-MS原位微区 黑柱石 Fe-cu-Pb-Zn多金属矿 金厂河
下载PDF
近红外区LSPR吸收的自掺杂CuS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8
作者 邢观洁 周春丽 +1 位作者 姬爱民 杨会静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0,共5页
通过有机胺辅助低温溶剂热软模板法合成了具备丰富铜离子空位的自掺杂CuS超薄纳米片,铜离子空位缺陷赋予材料优异的近红外区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性能。在模拟太阳光下,自掺杂CuS催化剂60 min可以将20 mg/L的罗丹明B完全降解,其动力... 通过有机胺辅助低温溶剂热软模板法合成了具备丰富铜离子空位的自掺杂CuS超薄纳米片,铜离子空位缺陷赋予材料优异的近红外区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性能。在模拟太阳光下,自掺杂CuS催化剂60 min可以将20 mg/L的罗丹明B完全降解,其动力学研究显示该反应是一级动力学反应。自掺杂CuS经过5次循环后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仍可达91%。活性物质捕获试验证明空穴h^(+)是反应中最主要的活性物质,O_(2)^(-)·和OH·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硫化铜 自掺杂 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
下载PDF
微量Sm元素对TiC_(p)/Al-Cu-Mg-Mn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刘强 易格 +4 位作者 冯佳文 郗洪雷 严鹏 肖文龙 马朝利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6-123,共8页
以0.27%(体积分数)TiC颗粒增强的TiC_(p)/Al-5Cu-1.9Mg-0.9Mn复合材料为基体,研究不同Sm元素含量对复合材料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Sm元素的加入明显细化了枝晶组织,促进了固溶处理过程中第二相的溶解,使得时效态组织中T-A... 以0.27%(体积分数)TiC颗粒增强的TiC_(p)/Al-5Cu-1.9Mg-0.9Mn复合材料为基体,研究不同Sm元素含量对复合材料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Sm元素的加入明显细化了枝晶组织,促进了固溶处理过程中第二相的溶解,使得时效态组织中T-Al_(2)0Cu_(2)Mn_(3)和S′-Al_(2)CuMg析出相的数量密度增加,当Sm元素含量较高时(0.3%,质量分数,下同),组织中将出现块状难溶稀土化合物。随着Sm的加入,复合材料室温和250℃下的屈服强度逐渐增加,但会引起塑性降低,当Sm元素添加量为0.3%时,室温屈服强度从246 MPa提高到310 MPa,250℃屈服强度从191 MPa提高到220 MPa。分析认为,强度提高源于Sm引起的组织细化和析出相数量密度增加,而塑性下降是由于粗大块状难溶稀土化合物割裂了基体,导致裂纹源容易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复合材料 AL-cu 稀土元素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W-Cu复合材料的应用现状及掺杂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娄文鹏 李秀青 +4 位作者 魏世忠 王琪 梁菁琨 陈良栋 徐流杰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共11页
W-Cu复合材料因具有高的硬度、耐磨性、抗烧蚀性能、导电性和导热性以及低热膨胀系数等综合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工业领域。本文介绍了W-Cu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电触头、微电子、军事、功能梯度材料方面的应用现状,着重总结... W-Cu复合材料因具有高的硬度、耐磨性、抗烧蚀性能、导电性和导热性以及低热膨胀系数等综合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工业领域。本文介绍了W-Cu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电触头、微电子、军事、功能梯度材料方面的应用现状,着重总结和分析了目前W-Cu复合材料掺杂改性的分类及原理,以及掺杂改性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最后提出了W-Cu复合材料未来发展的潜在问题和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u复合材料 掺杂改性 钨铜互溶性 应用现状 性能
下载PDF
基于LIBS-GD联用技术定量检测黄河水中Cu元素
11
作者 常佳伟 王亚锐 +4 位作者 马鑫荣 韩伟伟 张国鼎 陆泉芳 孙对兄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4-521,共8页
针对目前定量检测液体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方法存在的缺陷,引入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辉光放电联用(LIBS-GD)技术,并用于黄河水中铜(Cu)元素的检测。通过对不同质量浓度Cu标准溶液的测定,采用内标法建立了Cu的标准曲线,并得出Cu的检出限为0.0... 针对目前定量检测液体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方法存在的缺陷,引入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辉光放电联用(LIBS-GD)技术,并用于黄河水中铜(Cu)元素的检测。通过对不同质量浓度Cu标准溶液的测定,采用内标法建立了Cu的标准曲线,并得出Cu的检出限为0.045 mg/L。实验测量了不同采样点黄河水中Cu的质量浓度,并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AAS)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一致性良好。LIBS-GD联用技术在Cu元素检测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为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的检测提供了更简便高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学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辉光放电联用技术 内标法 铜元素
下载PDF
Ni元素对Zn-22Al药芯钎料用于Cu/Al钎焊接头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王徐炳 黄魏青 +4 位作者 王思鸿 卜永周 查心婧 刘薇 沈杭燕 《中国计量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487-495,共9页
目的:研究Ni元素对Zn-Al药芯焊丝熔化特性、铺展性能的影响。方法:在钎剂中添加一定比例的Ni粉,在钎焊过程中形成Cu/Al接头的Ni合金化,分析不同含量Ni元素添加对Zn-22Al钎料以及Cu/Al异种合金钎焊接头的性能及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Ni... 目的:研究Ni元素对Zn-Al药芯焊丝熔化特性、铺展性能的影响。方法:在钎剂中添加一定比例的Ni粉,在钎焊过程中形成Cu/Al接头的Ni合金化,分析不同含量Ni元素添加对Zn-22Al钎料以及Cu/Al异种合金钎焊接头的性能及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Ni粉添加可使Zn-22Al钎料在Al板上的铺展性能得到提升,当添加量质量分数为5%时钎料铺展性能提升26.75%;当添加量质量分数为7%时,用于Cu/Al钎焊的接头抗拉强度相较于未添加Ni粉焊接接头强度提升61.79%。结论:Ni粉添加可有效改善Zn-22Al焊缝的显微组织,体现为主晶相的细化,富Zn边界相的减少,促进主晶团之间形成层片状共析组织,以及减小了Cu侧生成的铜铝金属间化合物脆性相的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AL钎料 Ni原位掺混 铜铝异种接头 力学性能 显微组织
下载PDF
小江河滩表土磁化率与Cu、Cd相关性差异及原因
13
作者 罗淘源 苏怀 龙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2,共6页
磁化率与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是利用磁化率评估区域重金属污染的前提。文章通过测定东川小江河谷30个河滩表土样品的磁化率与Cu、Cd元素发现,小江河滩表土磁化率(低频)平均值为218.46×10-8m3/kg,频率磁化率百分数为0.87%;Cu、C... 磁化率与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是利用磁化率评估区域重金属污染的前提。文章通过测定东川小江河谷30个河滩表土样品的磁化率与Cu、Cd元素发现,小江河滩表土磁化率(低频)平均值为218.46×10-8m3/kg,频率磁化率百分数为0.87%;Cu、Cd平均含量分别为130.86 mg/kg和0.18 mg/kg。磁化率与Cu、Cd元素含量均在P<0.01级别上呈正相关,但磁化率与Cu的相关性(R=0.624)明显高于Cd(R=0.495)。X射线衍射鉴定和电子显微观察显示河滩表土的主要载磁物质(对表土磁化率值起主要贡献的物质)为粒径10~200μm的多畴磁铁矿。载磁物质的Cu、Cd元素测定结果显示,载磁物质Cu平均含量为420.95 mg/kg,高出所在表土样品平均值3倍以上,而Cd的平均含量为0.16 mg/kg,低于其所在表土样品的平均值。研究结果表明,载磁物质与Cu元素存在着同源(伴生)排放关系,而与Cd元素存在此类关系的概率较低,这可能是小江河滩表土磁化率与Cu相关性高于Cd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 载磁物质 磁学监测 cu、Cd元素
下载PDF
0.2%Er对Al-6.5%Cu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孟恒 贺永东 +2 位作者 孙小涵 赵亿坤 杜玉峰 《轻金属》 2024年第7期49-54,共6页
稀土微合金化是提升铝合金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研究稀土元素Er对合金的具体作用,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透射电镜(TEM)和硬度等测试手段,研究了0.2%Er对Al-6.5%Cu合金性能的优化及... 稀土微合金化是提升铝合金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研究稀土元素Er对合金的具体作用,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透射电镜(TEM)和硬度等测试手段,研究了0.2%Er对Al-6.5%Cu合金性能的优化及其机理。结果显示,Er元素的引入降低了原有的晶粒择优取向现象,合金中织构的强度明显降低,有助于提高合金的塑性和韧性。同时Er元素促使晶粒细化,晶粒尺寸由60.10μm降低至23.8μm。在TEM测试中观察到棱柱状的Al 3Er粒子对位错具有阻碍作用,也观察到合金基体中出现均匀分布的细小弥散相,它可以促进时效过程中强化相的析出。添加Er元素后,不同状态的合金硬度也都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元素 AL-cu合金 大变形量 固溶时效
下载PDF
偏滤器部件中W/Cu模块传热的数值模拟分析
15
作者 张小强 鲁碧为 +2 位作者 刘家琴 孙飞 吴玉程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3-140,共8页
利用理论公式和CFX仿真分别对偏滤器部件中平板型W/Cu模块进行稳态热分析,获得了不同热流密度下W/Cu模块的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变化。理论计算得到的对流传热系数约为52304W·(m^(2)·K)^(‒1),而用CFX仿真分析得到的为35168~52186W... 利用理论公式和CFX仿真分别对偏滤器部件中平板型W/Cu模块进行稳态热分析,获得了不同热流密度下W/Cu模块的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变化。理论计算得到的对流传热系数约为52304W·(m^(2)·K)^(‒1),而用CFX仿真分析得到的为35168~52186W·(m^(2)·K)^(‒1)。此外,两种稳态热分析方式得到的W/Cu模块的温度场数值相近;在20MW·m^(‒2)热流密度下,W/Cu模块的温度场、应力场分析结果均超出了对应材料的许用范围,严重影响了偏滤器部件的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滤器 W/cu模块 稳态热分析 对流传热系数 有限元仿真
下载PDF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pyrite and stibnite:implications for the genesis of antimony mineralization in the Yangla Cu skarn deposit,Northwestern Yunnan,China
16
作者 Ping Pan Xinfu Wang +2 位作者 Bo Li Guo Tang Zuopeng Xiang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535-554,共20页
The Yangla Cu skarn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Jinshajiang Suture Zone,southwest China,with a total reserve of 150 Mt Cu@1.03%.The newly discovered antimony orebodies at the depth of Yangla are stri... The Yangla Cu skarn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Jinshajiang Suture Zone,southwest China,with a total reserve of 150 Mt Cu@1.03%.The newly discovered antimony orebodies at the depth of Yangla are strictly controlled by the stratum,structure,and lithology,which are lenticular and vein-like within the marble fracture zone,which can provide a window into multistage miner-alization and ore genesis at Yangla.Mineral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Cu–Pb–Zn(skarn)pyrite,galena,and sphalerite,Cu(porphyry)chalcopyrite and pyrite,and Sb(hydrothermal)stibnite and pyrite.The mineral assem-blages were stibnite+pyrite+calcite+quartz±minor scheelite in antimony ores.This study presents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of the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pyrite and stibnite from the Yangla antimony ores.Analysis of pyrite with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EPMA)showed enrichment in Co,Ni,Sb,As,and Mo,and deficit in its S and Fe contents when compared to the stoichiometric con-centrations of S and Fe in pyrite.The Sb-related pyrite may belong to sedimentary-reworked genesis and may be modi-fied by hydrothermalfluids,thereby presenting a certain dif-ference(i.e.,crystal morphology,texture,and chemical com-position)compared to the skarn and porphyry Cu-related pyrite in the Yangla Cu skarn deposit.Analysis of stibnite with EPMA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showed enrichment in As,Pb,Sn,Pb,Cu,and Zn,and presented much higher Sb contents and slightly lower S con-tents when compared to the stoichiometric concentrations of Sb and S in stibnite.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tibnite trace elements showed correlations for the elemental pairs Cu–Pb,As–Sb,and Sn–Pb,and the coupled substitution equations Sb^(3+)↔Cu^(+)+Pb^(2+),Sb^(3+)↔As^(3+),and Sn^(2+)↔Pb^(2+)may be the major factors governed the incorporating Cu,Pb,As and Sn within the stibnite.Moreover,this study preliminary shows that the antimony mineralization may belong to a car-bonate replacement hydrothermal genesis at Yang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ce elements PYRITE STIBNITE Substitution mechanisms Antimony mineralization Yangla cu skarn deposit
下载PDF
Cu,N codoped carbon nanosheets encapsulating ultrasmall Cu nanoparticles for enhancing selective 1,2-propanediol oxidation
17
作者 Yonghai Feng Min Yu +2 位作者 Minjia Meng Lei Liu Dewei Rao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7-35,共9页
In the selective oxidation of biomass-based 1,2-propanediol(PDO)with oxygen as the terminal oxidant,it is challenging to improve the lactic acid(LA)selectivity for non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NPs)due to their limited... In the selective oxidation of biomass-based 1,2-propanediol(PDO)with oxygen as the terminal oxidant,it is challenging to improve the lactic acid(LA)selectivity for non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NPs)due to their limited oxygen reduction rate and easy C-C cleavage.Given the high economic feasibility of nonnoble metals,i.e.,Cu,in this work,copper and nitrogen codoped porous carbon nanosheets encapsulating ultrafine Cu nanoparticles(Cu@Cu-N-C)were developed to realize highly selective of PDO oxidation to LA.The carbon-encapsulated ultrasmall Cu^(0)NPs in Cu@Cu-N-C have high PDO dehydrogenation activity while N-coordinated Cu(Cu-N)sit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high oxygen reduction efficacy.Therefore,the performance of catalytic PDO conversion to LA is optimized by a proposed pathway of PDO→hydroxylacetone→lactaldehyde→LA.Specifically,the enhanced LA selectivity is 88.5%,and the PDO conversion is up to 75.1%in an O_(2)-pressurized reaction system(1.0 MPa O_(2)),superior to other Cu-based catalysts,while in a milder nonpressurized system(O_(2)flow rate of 100 mL min-1),a remarkable LA selectivity(94.2%)is obtained with 39.8%PDO conversion,2.2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supported Au nanoparticles(1%Au/C).Moreover,carbon encapsulation offers Cu@Cu-N-C with strong leaching resistance for better recyc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ective oxidation Copper and nitrogen doped carbon 1 2-PROPANEDIOL Ultrasmall cu nanoparticles Lactic acid
下载PDF
Sc元素对Al-Cu-Li合金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
18
作者 陈玉祥 谢元康 邓运来 《河南科技》 2024年第17期73-79,共7页
【目的】对含Sc元素的Al-Cu-Li合金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疲劳裂纹扩展进行分析,总结Sc元素添加对晶粒组织、析出行为、力学行为及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因素,为设计高综合性能的Al-Cu-Li合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硬度、室温拉伸和疲劳... 【目的】对含Sc元素的Al-Cu-Li合金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疲劳裂纹扩展进行分析,总结Sc元素添加对晶粒组织、析出行为、力学行为及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因素,为设计高综合性能的Al-Cu-Li合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硬度、室温拉伸和疲劳裂纹扩展试验,结合SEM/EDS、EBSD和TEM表征,分析Sc元素对Al-Cu-Li合金的影响。【结果】无Sc合金的晶粒尺寸比含Sc合金的大。无Sc合金的硬度为182±2 HV3,明显高于含Sc合金的171±2 HV3。室温拉伸性能也表明,无Sc合金的强度明显高于含Sc合金,但含Sc合金的断后伸长率更高。循环加载次数相同时,含Sc合金的裂纹长度明显低于不含Sc的合金,无Sc合金的FCP速率高于含Sc合金。【结论】含Sc合金中形成Al3(Sc,Zr)相,提高高温下的稳定性,增加对晶界的钉扎作用,抑制晶粒的长大。AlCuFeMn和AlCuSc(W)相均消耗Cu元素,减少时效过程中T1相的析出,降低合金强度。与不含Sc合金相比,裂纹迂回绕过含Sc合金形成的W相,导致裂纹在传播路径上发生偏转,含Sc合金的位错密度更高,在高应力强度因子下,能够更好地阻挡裂纹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u-LI合金 Sc元素 强度 疲劳裂纹扩展 T1相
下载PDF
Cs_(2)(Ag∶Cu)BiBr_(6)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19
作者 曹士双 王宝宁 李林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2-670,共9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u^(+)掺杂的Cs_(2)AgBiBr_(6)双钙钛矿并基于其制备了太阳能电池。通过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单色光量子效率光谱及光电流-电压曲线等手段对其光电性能进行探究。研究发现,Cu^(+)掺杂...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u^(+)掺杂的Cs_(2)AgBiBr_(6)双钙钛矿并基于其制备了太阳能电池。通过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单色光量子效率光谱及光电流-电压曲线等手段对其光电性能进行探究。研究发现,Cu^(+)掺杂能够显著增强Cs_(2)AgBiBr_(6)粉末样品的光学吸收,但对于薄膜样品几乎没有效果,这是由于Cu相双钙钛矿在溶于二甲基亚砜的过程中会发生分解。实验结果表明,当Cu^(+)掺杂量较低时,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显著提升,这是由于Cu^(+)掺杂对Cs_(2)AgBiBr_(6)薄膜结晶过程的调控作用,微量Cu^(+)掺杂能够显著降低钙钛矿薄膜的缺陷态密度。最终,基于Cu^(+)掺杂的太阳能电池获得了最高1.93%的能量转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2AgBiBr6 cu+掺杂 太阳能电池 钙钛矿
下载PDF
炭载Cu掺杂Mn_(3)O_(4)的氧还原催化活性与锌空气电池性能强化研究
20
作者 张钧凯 诸葛祥群 +1 位作者 刘通 罗鲲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110,共7页
通过沉积-焙烧方法合成了一种在炭黑上Cu掺杂Mn_(3)O_(4)的氧还原反应(ORR)功能催化剂MCO/C。通过优化Mn与Cu的摩尔比合成得到Mn和Cu元素混合价态的MCO/C-51。在ORR过程中,MCO/C-51在Cu_(2)O/C、Mn_(3)O_(4)/C、MCO/C-31和MCO/C-71中表... 通过沉积-焙烧方法合成了一种在炭黑上Cu掺杂Mn_(3)O_(4)的氧还原反应(ORR)功能催化剂MCO/C。通过优化Mn与Cu的摩尔比合成得到Mn和Cu元素混合价态的MCO/C-51。在ORR过程中,MCO/C-51在Cu_(2)O/C、Mn_(3)O_(4)/C、MCO/C-31和MCO/C-71中表现出最佳的ORR催化活性,其Tafel斜率为73.6 mV/dec,电子转移数约为4.2,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锌-空气电池(ZABs)的阴极使用MCO/C-51催化剂,ZABs的循环寿命在5 mA/cm^(2)时超过128 h,其充放电容量也大幅提升,ZABs的比容量和功率密度分别达到691 mAh/(g Zn)和80 mW/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掺杂 Mn_(3)O_(4) 炭黑 氧还原催化剂 锌空气电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