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ngle-Doppler Radar Analysis of a Mesocyclone in the Taiwan Strait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坤 周仲岛 +1 位作者 潘玉洁 葛文忠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9年第2期140-155,共16页
In this study, the kinematic and precipitation structures of a mesocyclone associated with a hook echo were analyzed using single Doppler radar data. The mesocyclone was embedded in a mesoscale convective rainband nea... In this study, the kinematic and precipitation structures of a mesocyclone associated with a hook echo were analyzed using single Doppler radar data. The mesocyclone was embedded in a mesoscale convective rainband near northern Taiwan coastline on 10 September 2004. The synoptic environment was characterized by a moderate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CAPE) and a moderate ambient vertical shear from surface to 5 km. In addition, a pronounced low-level mesoscale shear/convergence zone,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two tropical depressions, was also identified in the northwest coast of Taiwan, providing a favorable dynamic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socyclone. Analyzing single Doppler dipole signature shows that this mesocyclone formed initially at low levels, then deepened and strengthened rapidly into mature stage with the vertical depth exceeding 8 km. The diameter of the mesocyclone decreased with the height at the time of vortexgenesis, and then evolved into columnar structure accompanied with the broader diameter in middle layer. The mesocyclone lasted for about 2 h. The Ground-Based Velocity Track Display (GBVTD) method was applied to retrieve the ax- isymmetric circulation of the mesocyclone. The GBVTD-derived primary circulation showed the radius of maximum wind (RMW) of the mesocyclone was about 5-6 km and varied from inward tilting to outward tilting with time. The axisymmetric radial wind field was initially characterized by a low-level inflow inside the RMW and outflow outside the RMW, respectively. The strongest reflectivity was associated with a stronger updraft near the RMW, and a weak downdraft was loca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mesocyclone. Subsequently the downdraft and reflectivity near the mesocyclone center strengthened obviously, accompanied with the low-level outflow, strong updraft as well as high reflectivity extending outside the RMW. The relative tangential wind initially exhibited a wavenumber 1 asymmetric structure with the maximum wind region at the left portion of the meso cyclone and shifted counterclockwise with height. The axisymmetric tangential wind strengthened and reached its maximum intensity with a value about 20 m s^-1 at z=1 km. After that the axisymmetric tangential wind decreased rapidly, meanwhile the wave-1 asymmetric structure redeveloped with the maximum wind at the left-front of motion. In summary, the evolu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mesocyclone is similar to that observed within a non-supercell mesocyclone. It is worth to mention that the axisymmetric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socyclone at its mature stage are very similar to those observed in a mature typhoon. However,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e., the size is much smaller, the lifetime is much shorter, and the downdraft in the center is produced by precipitation instead of compensating subsid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ppler radar hook echo mesocyclone gbvtd
原文传递
天山北坡“20080826”超级单体的Doppler雷达资料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赵俊荣 晋绿生 郭金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5-50,共6页
利用石河子C波段Doppler雷达资料,对2008年8月26日下午至傍晚发生在天山北坡带中部石河子垦区全区性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这次全区性的强对流天气风暴具有超级单体风暴的特征。这个超级单体南边出现明显的出流边... 利用石河子C波段Doppler雷达资料,对2008年8月26日下午至傍晚发生在天山北坡带中部石河子垦区全区性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这次全区性的强对流天气风暴具有超级单体风暴的特征。这个超级单体南边出现明显的出流边界,并位于弧形回波带的南部。组合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图上呈现出有界弱回波区、回波悬垂和有界弱回波区左侧的回波墙,最大回波强度出现在沿着回波墙的一个竖直的狭长区域,其值达到65 dBZ、位于回波墙中上部。在中低层径向速度图上,弧形回波带的北部出现辐合区,其东南部呈现出一个中尺度气旋,旋转速度达到20 m/s,风暴顶为强烈辐散,正负速度差值达52 m/s,其中3 000~6 000 m之间表现最为典型;与中气旋对应的回波强度和回波顶高以及垂直液态含水量都在暴雨中心附近达到最大。50dBz的回波顶高达9.8 km、宽度约10 km,60 dBz的回波顶高达到8.7 km、宽度约7 km,65 dBz的回波顶高达到8.0 km、宽度约2 km,垂直液态含水量从16∶16的8 kg/m跃增到17∶34的70 kg/m,该超级单体的移动方向在盛行风向的右侧约30°,属于右移风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ppler雷达 超级单体 弧形回波带 中气旋
下载PDF
内蒙古一次强龙卷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3
作者 王学强 李晓坤 +4 位作者 李林惠 苏亮 孙岳飞 张桂莲 姜学恭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4期125-131,共7页
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逐5 min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等,采用NCEP格点资料内插到站点计算龙卷发生地物理量的方法,对2021年6月25日发生在内蒙古太仆寺旗的一次强龙卷过程进行分析研... 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逐5 min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等,采用NCEP格点资料内插到站点计算龙卷发生地物理量的方法,对2021年6月25日发生在内蒙古太仆寺旗的一次强龙卷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龙卷发生在东北冷涡背景下,出现在低层的西南气流中。龙卷发生的环境场特征为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大气层结,地面辐合线及干线为强对流提供了触发条件,低抬升凝结高度、强低层垂直风切变和大的对流有效位能为龙卷提供了有利条件。雷达回波表明,此次龙卷过程主要与3个超级单体风暴相关,这些单体有明显的钩状回波“、V”型缺口、旁瓣回波、回波悬垂的特征,雷达距离龙卷发生地超过100 km,未识别出龙卷涡旋特征,但在速度图上存在明显的气旋式辐合区。由风暴单体参数变化分析得出,龙卷发生前基于单体的垂直累积液态水有明显的跃增,在龙卷维持中回波顶高度、最大反射率因子及其高度都非常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超级单体 钩状回波 垂直风切变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台湾海峡中气旋结构特征的单多普勒雷达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赵坤 周仲岛 +1 位作者 潘玉洁 葛文忠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7-651,共15页
2004年9月10日傍晚,在台湾北部海面大范围中尺度对流雨带中有一钩状回波并伴随中气旋。受台湾东北部和西南部海面两个热带低压系统的环流影响,海峡北部海面有一大尺度的风切辐合带,为中气旋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文中利用台湾地区北部民... 2004年9月10日傍晚,在台湾北部海面大范围中尺度对流雨带中有一钩状回波并伴随中气旋。受台湾东北部和西南部海面两个热带低压系统的环流影响,海峡北部海面有一大尺度的风切辐合带,为中气旋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文中利用台湾地区北部民用航空局中正机场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中气旋特征,结果显示此中气旋由低层形成随后向上发展,最高可达8km以上,内核直径先是低层大中层小,随后中层扩大与低层接近成圆柱状,之后快速减弱,整个过程约2h。进一步用地基雷达风速轨迹显示法(GBVTD)反演中气旋成熟期间的环流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在分析期间,最大风半径维持在5—6km,且随时间在高度分布由向内倾斜转化为无明显倾斜再到向外倾斜。轴对称径向风先在低层最大风速半径以内有外流,以外有内流,在最大风速半径处为上升运动区并伴随强回波,而在气旋中心附近为下沉运动区。随后气旋中心回波和下沉运动均逐渐增强,同时低层外流增强并扩散至最大风速半径外,相应的上升运动和强回波也移至最大风速半径外。切向风先呈现波数1的非对称结构,最大风速区位于气旋移动的左侧,且随高度有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现象,随后显著增强,分布趋于对称,最大轴对称切向风达20m/s位于约1km高度。此后切向风速逐渐减弱,同时波数1非对称结构又有加强的趋势,最大风速区位于移动方向左前侧。中气旋发展过程和结构同其他地区观测的非超级单体微气旋非常相似,其成熟期环流特征同台风结构也非常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其中心下沉运动及低层外流为降水所造成,且尺度和生命期均远小于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钩状回波 中气旋 地基雷达 风速轨迹 显示法
下载PDF
单多普勒天气雷达反演中尺度气旋环流场的方法 被引量:8
5
作者 马翠平 张培昌 +1 位作者 匡晓燕 牛淑贞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579-585,共7页
给出具有 Rankine模式中尺度气旋的模拟的多普勒径向速度图 ,利用中尺度气旋近似轴对称性及径向速度几何关系和付氏转换 ,建立 GBVTD方法 ,定量分析模拟的中尺度气旋内部流场结构 ,并利用郑州 714CD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进行验证。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中尺度气旋 gbvtd方法 环流场
下载PDF
一次强对流风暴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晓霞 王有生 +2 位作者 朱拥军 王小勇 奚立宗 《干旱气象》 2007年第2期35-42,共8页
利用兰州皋兰山的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5年5月30日15~19时发生在甘肃中部地区的一次强对流风暴进行了分析。引起此次强对流风暴的中尺度天气系统是飑线,飑线尾部位于甘肃中部的强雷暴区在15时生成,沿东南方向移动,在16时1... 利用兰州皋兰山的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5年5月30日15~19时发生在甘肃中部地区的一次强对流风暴进行了分析。引起此次强对流风暴的中尺度天气系统是飑线,飑线尾部位于甘肃中部的强雷暴区在15时生成,沿东南方向移动,在16时15分至17时03分多单体风暴加强合并为超级单体风暴,并呈现出人字型回波、带状回波特征。此次超级单体南边出现2条明显的出流边界,一条位于钩状回波的西南,一条位于钩状回波的东南。超级单体左前方的低层反射率因子呈现明显的倒“V”字型结构,最大的回波强度出现在有界弱回波区之上,其值>70 dBZ,相应径向速度图呈现出成熟的中气旋特征,期间垂直液态水含量持续偏高,最大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70 kg/m2,回波顶高达17~18 km,该风暴具有强烈超级单体风暴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超级单体 有界弱回波区 中气旋 垂直液态水含量
下载PDF
豫西深秋一次典型超级单体风暴的多普勒雷达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吕作俊 朱伟军 +2 位作者 牛淑贞 陈红霞 效文娟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0年第3期33-40,共8页
利用三门峡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9年10月4日发生在河南渑池县的一次产生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的回波结构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超级单体是在上冷下暖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不稳定层结下产生的;其演变过程经历了生成、发展、成熟、... 利用三门峡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9年10月4日发生在河南渑池县的一次产生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的回波结构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超级单体是在上冷下暖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不稳定层结下产生的;其演变过程经历了生成、发展、成熟、消亡四个阶段;局地生成的弱回波若发展较快,速度场中又有逆风区与之配合,则容易发展成超级单体风暴,应引起高度重视;发展阶段回波强度加速增大,诸如底层钩状回波、有界弱回波区、中气旋等超级单体的典型结构特征开始出现,是发布预警的关键时段,大约可以提前15-30 min;成熟阶段最重要的特征是持续存在的中气旋。超级单体风暴其初始回波出现在4 km左右的中空,具有向上向下迅速发展的特点;最强回波强度大,顶高伸展高;当最强回波底到达地面时意味着冰雹、降水的开始,因而可以通过分析最强回波顶高的演变趋势来确定降雹强弱和时间;VIL可用来判断对流风暴强度,持续高的VIL值可能与超级单体风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风暴 多普勒天气雷达 中气旋 有界弱回波区 VIL
下载PDF
天山北坡一次致灾冰雹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赵俊荣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年第3期14-18,共5页
利用石河子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3日下午发生在石河子垦区南部山脉与平原交界区151团的冰雹等强对流风暴的多普勒雷达回波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强对流风暴具有超级单体风暴的典型特征,强风暴前进方向的右侧出... 利用石河子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3日下午发生在石河子垦区南部山脉与平原交界区151团的冰雹等强对流风暴的多普勒雷达回波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强对流风暴具有超级单体风暴的典型特征,强风暴前进方向的右侧出现钩状回波,西北侧呈现出"V"型缺口;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呈现出弱回波区、回波悬垂和弱回波区左侧的回波墙,最大回波强度超过65 dB z,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超过70 kg/m2;相应的径向速度图上出现中气旋。该超级单体的移动方向在盛行风向的右侧约30,°属于右移风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钩状回波 “V”型缺口 中气旋 多普勒雷达回波
下载PDF
四川一次超级单体风暴的多普勒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范思睿 陶丽 +1 位作者 张恒 古亚丽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7年第1期73-79,共7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5年7月27日发生在四川资阳的一次伴随冰雹大风的超级单体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该超级单体具有较大的CAPE值,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雹粒的增长,为大暴雨和冰雹提供了不稳定...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5年7月27日发生在四川资阳的一次伴随冰雹大风的超级单体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该超级单体具有较大的CAPE值,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雹粒的增长,为大暴雨和冰雹提供了不稳定能量。(2)此次风暴具有超级单体风暴的典型特征,在雷达反射率因子上,中低层有"钩状回波"、弱回波区、三体散射长钉,中高层有回波悬垂现象,速度图上是气旋式流场,后发展为中气旋,中气旋首先出现在中低层,随后向上向下发展。(3)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VIL)在发生冰雹前会有一个跃增变化,在30分钟内从5kg/m2跃增到75kg/m2,VIL跃增变化提前冰雹发生,对冰雹具有警示作用。(4)三体散射长钉是预示冰雹的一个重要特征,此次风暴的三体散射出现在高度5~10km,只在2个体扫时间内出现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风暴 VIL跃增 三体散射 钩状回波
下载PDF
单多普勒雷达对一次龙卷过程的观测和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颖墨 段长春 潘玉洁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5-412,共8页
本文利用泰州S波段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和探空、地面资料对2013年7月7日发生在江苏高邮的一次龙卷过程进行分析讨论。此次龙卷过程由超级单体风暴引发,环境分析显示高邮地区低层位于急流辐合区,高层位于急流辐散区,有利于对流发展。龙卷... 本文利用泰州S波段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和探空、地面资料对2013年7月7日发生在江苏高邮的一次龙卷过程进行分析讨论。此次龙卷过程由超级单体风暴引发,环境分析显示高邮地区低层位于急流辐合区,高层位于急流辐散区,有利于对流发展。龙卷发生前具有强对流不稳定度和中等风切变。雷达回波资料分析显示超级单体在成熟阶段出现明显的钩状回波,有界回波区以及悬垂回波的特征。旋转速度最强时,有龙卷产生,之后超级单体进入消亡过程。底层强垂直风切变和垂直速度不均匀分布,有利于激发龙卷天气的发生或者促进龙卷天气的维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 龙卷 钩状回波 龙卷涡旋特征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肇庆市一次超级单体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郭媚媚 麦冠华 +1 位作者 胡胜 何华庆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7-101,T0001,共6页
利用广州S波段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4年7月1日夜间发生在广东省肇庆市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引起这次强对流的风暴具有超级单体风暴的特征。这个超级单体南边出现两条明显的出流边界,分别位于钩状回波的西南和东南。相应的... 利用广州S波段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4年7月1日夜间发生在广东省肇庆市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引起这次强对流的风暴具有超级单体风暴的特征。这个超级单体南边出现两条明显的出流边界,分别位于钩状回波的西南和东南。相应的中低层径向速度图呈现一个弱中尺度气旋,旋转速度达12m·s-1。该超级单体的移动方向在盛行风向的右侧约30°,属于右移风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 钩状回波 中尺度气旋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090723”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及强风原因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福侠 裴宇杰 +2 位作者 杨晓亮 李宗涛 俞小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90-1700,共11页
利用石家庄新乐多普勒天气雷达(SA)资料、濮阳多普勒天气雷达(SB)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2009年7月23日邢台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环境条件和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是... 利用石家庄新乐多普勒天气雷达(SA)资料、濮阳多普勒天气雷达(SB)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2009年7月23日邢台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环境条件和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是在中到强的热力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为1701J.kg-1)和中低层强风切变(地面~500hPa,20m.s-1)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孤立的对流单体遇到旧雷暴形成出流边界后迅速发展成为多单体风暴。出流边界前侧垂直风切变加大及其后侧冷池的加强是促进中气旋迅速形成的重要原因。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演变可以归结为普通单体、强降水超级单体及弓形回波3个阶段,属于典型的右移风暴。在超级单体风暴初期有2个强反射率因子中心,具有多单体风暴特征,每个强反射率因子中心都有独立的前侧入流缺口和有界弱回波区。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在初期又具备典型超级单体风暴的特征,低层(约2.5km高度处)有典型的钩状回波、明显的回波悬垂和有界弱回波区。中气旋被强降水区包围,在2.4km高度附近首先观测到中气旋(兰金模型结构),随后中气旋向上向下发展,旋转非常强,最高达到5km,最大旋转速度为27m.s-1,达到强中气旋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超级单体 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中气旋 强风
下载PDF
台风“艾云尼”(2018)外围两次近距离龙卷的环境条件和雷达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彩玲 吴乃庚 +2 位作者 王硕甫 蔡康龙 李兆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6-457,共12页
2018年6月8日在距台风“艾云尼”中心80km、160km的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两地罕见地先后出现了龙卷天气。利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组网、广州S波段双偏振雷达、风廓线雷达和区域加密自动站等观测资料对两次近距离台风龙... 2018年6月8日在距台风“艾云尼”中心80km、160km的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两地罕见地先后出现了龙卷天气。利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组网、广州S波段双偏振雷达、风廓线雷达和区域加密自动站等观测资料对两次近距离台风龙卷过程的环境条件和雷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环境条件分析表明,两次龙卷发生地位于低层西南急流和东南急流辐合区,所处环境为弱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环境中,0~1km垂直风切变值超过15×10-3s-1。中小尺度雷达特征分析表明:(1)两地龙卷由台风外围微型超级单体引起,超级单体在发展强盛阶段有钩状回波、入流缺口、中层回波悬垂等典型特征,最强反射率因子55~60dBz,强度≥50dBz强回波发展高度在4km以下,微型超级单体有水平尺度2~3km的中气旋,由于速度模糊影响,仅在南海龙卷发生前9min广州S波段雷达能自动识别中气旋。(2)与南沙龙卷相联系的中气旋核心高度低,强度进一步加强紧缩导致龙卷发生;而与南海龙卷相联系的中气旋从中层发展,中气旋加强紧缩下降到更低导致龙卷发生。(3)两地弱龙卷发生时广州和南海双偏振雷达没能捕捉到龙卷碎片(TDS)特征,南海X波段雷达能提前30min监测到入流急流,提前27min探测出钩状回波等特征,并通过分析ZDR弧和KDP弧可判断低层强盛的上升气流和强的垂直风切变利于风暴的发展。(4)佛山四部X波段组网雷达反演的1km水平风场可分析出小尺度涡旋结构,对应钩状回波尾端有强的风向切变,这对龙卷发生地点的判断和风暴的流场结构有较好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台风龙卷 X波段双偏振雷达 雷达特征 钩状回波 中气旋
下载PDF
河北省廊坊“6·25”超级单体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清川 刘艳杰 +3 位作者 周涛 东高红 黄浩杰 李娜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2年第3期54-61,共8页
根据常规观测、北京和天津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20年6月25日夜间发生在河北省廊坊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前部高空槽叠加地面冷锋系统是此次超级单体风暴发生的背景条件,高CAPE值、强垂直风切变以及... 根据常规观测、北京和天津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20年6月25日夜间发生在河北省廊坊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前部高空槽叠加地面冷锋系统是此次超级单体风暴发生的背景条件,高CAPE值、强垂直风切变以及适当的0℃层和-20℃层高度等为其发展、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超级单体属于右移强风暴,发展演变过程中回波形状不断变化,中气旋特征持续存在,回波垂直结构呈现回波墙—回波悬垂和有界弱回波区—三体散射和旁瓣回波等典型超级单体雷达回波特征。55 dBZ及以上强回波迅速向高层伸展后迅速下降并配合较低的强回波质心高度,预示地面将出现大冰雹和灾害性大风;VIL最大值达到55 kg/m^(2)可以作为本地发布冰雹预警的指标,发布冰雹预警时间可以提前12 min;将VIL值升到40 kg/m^(2)作为地面灾害大风预警指标,发布雷暴大风预警的提前量为24 min。三维空间图像可以直观地展现出超级单体的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中气旋 超级单体 雷达回波特征
下载PDF
2012年昭通冰雹过程雷达回波特征综合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红 郑翔飚 韩勇怡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83-187,116+321,共7页
利用昭通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2年昭通雷达探测到的4次冰雹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2次冰雹过程属于超级单体风暴,在多普勒雷达回波上都出现了钩状回波和中气旋.另2次冰雹过程属于带状回波冰雹.2次超级单体风暴中气旋... 利用昭通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2年昭通雷达探测到的4次冰雹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2次冰雹过程属于超级单体风暴,在多普勒雷达回波上都出现了钩状回波和中气旋.另2次冰雹过程属于带状回波冰雹.2次超级单体风暴中气旋均早于钩状回波出现,速度场特征早于强度场特征15~20min,有利于判断风暴的形成和进行风暴的短时预警.超级单体回波强度和对流发展高度都高于带状回波,因而超级单体冰雹灾害强度和面积远大于带状回波冰雹.超级单体风暴移动方向在盛行风向的右侧20°~30°,都是右移超级单体风暴.环境风场特征是决定超级单体风暴移动路径的重要因素,对超级单体风暴冰雹的临近预报有指示作用.低层辐合区和逆风区有利于带状回波的发展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风暴 多普勒雷达 钩状回波 中气旋 带状回波 云南 昭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