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及合并过程研究Ⅰ:以单多普勒雷达资料为主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29
1
作者 王俊 龚佃利 +2 位作者 刁秀广 盛日锋 陈西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67-1077,共11页
利用济南CINRAD/SA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卫星、自动站和其他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一次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的发生、发展,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合并形成新弓状回波后又演变成逗点回波的过程。结果表明:(1)强对流过程发生在东北低涡横槽转竖... 利用济南CINRAD/SA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卫星、自动站和其他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一次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的发生、发展,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合并形成新弓状回波后又演变成逗点回波的过程。结果表明:(1)强对流过程发生在东北低涡横槽转竖过程,大气环境具有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和中等强度的低层垂直风切变。FY-2C卫星的红外云图显示,产生弓状回波的云团是在邻近云团的出流边界影响下发展、加强的,而地面自动站资料清楚地显示出弓状回波影响区域温、压、湿等在20min内发生的剧烈变化。(2)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分析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弓状回波过程,系统演变经历了典型弓状回波演变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高大对流回波、弓形和矛状阶段及逗点回波阶段。(3)强对流风暴出现在弓状回波前沿约75km的暖区中,具有普通超级单体的一些特征,移动缓慢。(4)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合并阶段,弓状回波已处于逗点云系的后期。超级单体逐渐靠近弓状回波的颈部,在短时减弱后又快速发展并填补了弓状回波减弱部分。在弓状回波后侧强入流作用下,超级单体发展成弓状回波,并很快演变成逗点云系,其旋转头部发展很强并产生灾害性大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状回波 强对流风暴 下击暴流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07.7”鄂东南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肖艳姣 李中华 +1 位作者 张端禹 龙利民 《暴雨灾害》 2008年第3期213-218,共6页
利用武汉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27日发生在武汉及其周边部分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特别是引起武汉、洪湖的冰雹和地面大风灾害的2个强风暴(A、B)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天气背景是,副热带高... 利用武汉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27日发生在武汉及其周边部分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特别是引起武汉、洪湖的冰雹和地面大风灾害的2个强风暴(A、B)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天气背景是,副热带高压西侧强烈的西南气流诱发了中小尺度扰动,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大的垂直不稳定,低层较干和中高层更干的水汽条件。(2)产生灾害性天气的对流系统最初是一条近乎南北向的断续型对流带,强风暴A和B在其成熟阶段都有低层弱回波和中高层悬垂回波结构,最大回波强度均大于60 dBz;风暴A在其崩溃阶段,近地面径向速度迅速增大,随其北移,造成武汉市黄陂区大风灾害;风暴B在平均径向速度图上存在明显的中层气流辐合(MARC),是即将出现地面强辐散风的标识。(3)强回波中心高度迅速降低是地面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标识,VIL密度比VIL本身更能反映风暴的强度,特别是当因雷达扫描策略的影响导致探测不到风暴顶或风暴底时。(4)在用冰雹探测算法(HDA)探测冰雹时,要注意修改可调参数,特别是0℃和-20℃环境温度的高度,这样才能大大降低冰雹误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冰雹 下击暴流 多普勒天气雷达
下载PDF
一次强雷暴阵风锋和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雷达特征 被引量:57
3
作者 吴芳芳 王慧 +1 位作者 韦莹莹 王群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5-64,I0004-I0007,共14页
利用江苏盐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自动气象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7年7月25日苏北兴化等地的一次雷雨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灾是由两种不同类型的雷暴大风产生的。一种是阵风锋,产生于风暴前沿,影响时地面产生7~9级大风。... 利用江苏盐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自动气象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7年7月25日苏北兴化等地的一次雷雨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灾是由两种不同类型的雷暴大风产生的。一种是阵风锋,产生于风暴前沿,影响时地面产生7~9级大风。另一种是下击暴流,产生于多单体风暴中,其反射率因子核初始高度高于-20℃等温线高度,有中层径向辐合和反射率因子核下降的特征。影响时风暴内部下沉气流在地面强烈辐散,产生10级以上的大风。阵风锋上空有新生单体合并进原风暴,风暴发展加强;当下击暴流产生、风暴减弱后,阵风锋上又有新生单体补充进原风暴,导致下击暴流连续产生,阵风锋持续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多单体风暴 阵风锋 下击暴流
下载PDF
2011年8月18日福州地区下击暴流分析
4
作者 陈齐川 《福建气象》 2012年第2期1-5,共5页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福州地区2011年8月18日的两次下击暴流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产生于副高控制下,水汽条件不好,但环境风切变强,不稳定能量大。在具有大量不稳定能量的背景下,高层的明显降温...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福州地区2011年8月18日的两次下击暴流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产生于副高控制下,水汽条件不好,但环境风切变强,不稳定能量大。在具有大量不稳定能量的背景下,高层的明显降温和强烈辐散,触发了此次强对流过程,造成两次下击暴流。第一次下击暴流由多单体风暴的不断合并加强造成的,第二次下击暴流由单单体风暴造成的。两次下击暴流都有反射率强中心逐步下降,速度场上在近地面产生辐散风场、中层径向辐合等特征。两次下击暴流产生的辐散气流与风暴分离后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击暴流 强对流风暴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