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铋剂四联疗法联合针刺督脉背段压痛穴位治疗脾胃虚寒型Hp感染性胃溃疡疗效分析
1
作者 王小沙 刘青塬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2期152-156,共5页
目的分析铋剂四联疗法联合针刺督脉背段压痛穴位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脾胃虚寒型Hp感染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 目的分析铋剂四联疗法联合针刺督脉背段压痛穴位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脾胃虚寒型Hp感染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联合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联合组患者采用铋剂四联疗法联合针刺督脉背段压痛穴位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溃疡长径、血清胃泌素(GAS)水平、Hp转阴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 d后,联合组患者胃脘疼痛、食后腹胀、嗳气泛酸、恶心反胃评分以及血清GAS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6.910、6.318、7.140、9.345、8.819,P均<0.001),溃疡长径明显短于对照组(t=18.860,P<0.001);联合组患者Hp转阴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Hp转阴率67.5%(χ^(2)=4.588,P=0.032);联合组患者中显效2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11例(Z=-1.997,P=0.046)。结论铋剂四联疗法联合针刺督脉背段压痛穴位治疗脾胃虚寒型Hp感染性胃溃疡,可明显降低GAS水平,提高Hp转阴率,改善患者脾胃虚寒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督脉背段 压痛穴位 铋剂四联疗法 Hp感染 胃溃疡 脾胃虚寒
下载PDF
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昕 白兴华 +3 位作者 张陪 潘炜炳 许哲 黄雪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4期9-14,共6页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患者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前后压痛变化规律,并观察其疗效。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收集60例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30例、西药组30例。针刺组予针刺督脉背段T 3~T 1...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患者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前后压痛变化规律,并观察其疗效。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收集60例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30例、西药组30例。针刺组予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治疗,隔日1次,西药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口服,每次20 mg,1日两次,治疗疗程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胃食管反流病问卷(RDQ)评分以及其中的胸痛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比较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压痛阈值的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RDQ评分以及其中的胸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针刺组较西药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②西药组治疗后T 4、T 5、T 7、T 8、T 9棘突下的压痛阈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针刺组治疗后T 5~T 12棘突下的压痛阈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或P<0.01),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进行比较,针刺组在T 6~T 9棘突下的穴位压痛阈值高于西药组较明显(P<0.05);③针刺组愈显率为76.67%(23/30),西药组为30.00%(9/30),临床疗效针刺组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较西药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更优,可以明显减轻胸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 督脉 背段 穴位压痛
下载PDF
针刺胃食管反流病人督脉背段压痛变化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3
作者 高璐佼 白兴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7-241,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督脉背段第3-9胸椎棘突下的压痛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取T3(身柱)、T4(非穴位)、T5(神道)、T6(灵台)、T7(至阳)、T8(非穴位)... 目的观察针刺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督脉背段第3-9胸椎棘突下的压痛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取T3(身柱)、T4(非穴位)、T5(神道)、T6(灵台)、T7(至阳)、T8(非穴位)、T9(筋缩),隔日治疗1次,1周3次;西药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次,每日2次,疗程均为8周。2组在治疗前后填写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RDQ)并在T3-T9棘突下进行压痛程度评价和压痛阈值评估。结果针刺组愈显率70%,对比西药组4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后在T3-T9段的压痛程度缓解优于西药组(P〈0.05);在T5-T7段的压痛阈值提高大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督脉背部T3-T9段棘突下治疗GERD的疗效优于西药组,并且针刺后的压痛阈值也比西药组显著升高,因此可以将督脉背段压痛作为评估针刺治疗GERD效果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胃食管反流病 督脉背段 压痛
下载PDF
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有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晨阳 白兴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7-261,共5页
目的研究伴有睡眠障碍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前后压痛变化规律,以期客观评价针刺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针刺组脱落2例,西药组30例,针刺组28例。针刺组针刺患者督... 目的研究伴有睡眠障碍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前后压痛变化规律,以期客观评价针刺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针刺组脱落2例,西药组30例,针刺组28例。针刺组针刺患者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隔日1次,每周3次。西药组患者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每次20mg,每日2次。2组均治疗8周。2组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评分(RD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T_3~T_(12)棘突下行压痛阈值评估。结果 58例患者睡眠障碍有其自身的特点。治疗后,2组RDQ评分、PSQ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针刺组较西药组显著降低(P<0.01)。2组T_4、T_5、T_6、T_7、T_8、T_(11)压痛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0.01)。治疗后针刺组在T_4、T_5、T_6、T_7、T_8、T_(11)处的压痛阈值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0.01)。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伴有的睡眠障碍有其自身特点,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有睡眠障碍的疗效优于西药组,并且针刺后的压痛阈值也比西药组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督脉背段 睡眠障碍 穴位压痛
下载PDF
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1
5
作者 黄雪 白兴华 +3 位作者 刘镇文 高璐佼 张陪 李昕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2期64-67,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西药组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口服,针刺组予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两...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西药组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口服,针刺组予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临床疗效,比较胃食管反流病问卷(RDQ)评分、胃食管反流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GERDHRQL)评分及T_3~T_(12)棘突下压痛阈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1)针刺组、西药组愈显率分别为60.0%、26.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组优于西药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RDQ、GERD-HRQL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针刺组RDQ、GERD-HRQL评分均低于西药组(P<0.05)。(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针刺组治疗后T_3~T_(12)各棘突下压痛阈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西药组T_3~T_(12)各棘突下压痛阈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针刺组T_3~T_(12)各棘突下压痛阈值均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满意,较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针刺 督脉背段 棘突下 压痛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从督脉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6
作者 潘炜炳 白兴华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28期25-28,共4页
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来利用督脉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文献,较为全面地梳理其中的经验,从胃食管反流病与督脉的压痛规律、治疗效果、作用机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认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督脉存在具有分布规律的压痛反应,以T5~T7节段更为... 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来利用督脉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文献,较为全面地梳理其中的经验,从胃食管反流病与督脉的压痛规律、治疗效果、作用机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认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督脉存在具有分布规律的压痛反应,以T5~T7节段更为显著,为中医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提供了理论依据;督脉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从根本上解决反流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且治疗效果和愈显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西医认为脊柱(督脉背段)与内脏存在“内脏-躯体反射”,中医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经穴-脏腑相关”,都是督脉可以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依据和可能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督脉背段 针灸 诊治
下载PDF
针刺督脉背段治疗伴有睡眠障碍的胃食管反流病:病例系列研究
7
作者 白兴华 周娟 唐秋双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SCD 2020年第3期229-232,共4页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the dorsal section of the governor vessel in the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combined with sleep disorder.Methods:A total o...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the dorsal section of the governor vessel in the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combined with sleep disorder.Methods:A total of 30 patients with GERD combined with sleep disorder were included.Acupuncture was applied to the dorsal section of the governor vessel,inferior to the spinous process from T3 to T12,once every two days,3 times a week,totally for 8 weeks.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scores of the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RDQ)and 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were evaluated.After treatment,the clinical effect was evaluated in the patients.Results:The mean score of RDQ was 21.57±5.91 before treatment and was 3.75±4.92 after treatment,indicating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After treatment,the score of every dimension of PSQI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indicating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Of 30 patients,23 cases were effectiv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6.7%.Conclusion:Acupuncture at the inferior of the spinous process from T3 to T12,on the dorsal section of the governor vessel,achieves the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on GERD combined with sleep disorder and this therapy deserves to be promoted in clin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 Sleep disorder ACUPUNCTURE dorsal section of the governor vessel Slight reflux
原文传递
针刺督脉背段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8
作者 高丹霞 白兴华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患者咳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来评价针刺督脉背段治疗GERC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GER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针刺督脉背部胸(T)3—T12段棘突下(含经穴及非经穴),每... 目的:通过观察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患者咳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来评价针刺督脉背段治疗GERC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GER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针刺督脉背部胸(T)3—T12段棘突下(含经穴及非经穴),每周二、四、六治疗,疗程8周。西药组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每日2次,疗程8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RDQ)、咳嗽症状积分表、莱塞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LCQ)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RDQ、咳嗽症状积分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LCQ三大区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针刺组RDQ、咳嗽症状积分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C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组治疗均有效,但针刺督脉背部T3—T12段棘突下对改善GERC患者反流症状、咳嗽症状及生活质量水平的临床疗效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针刺疗法 督脉背段 反流症状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针刺督脉背段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有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晨阳 白兴华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16-521,共6页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背段胸椎(T)3-T 12治疗伴有睡眠障碍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8例和西药组30例。针刺组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隔日1次,每周3次;西药组口服奥美拉唑肠...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背段胸椎(T)3-T 12治疗伴有睡眠障碍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8例和西药组30例。针刺组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隔日1次,每周3次;西药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次,2次/d;两组均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评分(RDQ)、GERD症状程度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并评价疗效。结果:两组RDQ、GERD症状程度、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针刺组治疗前后RDQ、GERD症状程度、PSQI评分差值较西药组显著降低(P<0.01)。针刺组3种评分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P<0.01)。结论: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可治疗伴有睡眠障碍的GERD,且疗效优于西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胃食管反流病 睡眠障碍 督脉背段穴位 临床试验
原文传递
走罐结合刮痧治疗背部肌筋膜炎 被引量:2
10
作者 蒋乔燕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5年第21期18-19,共2页
目的:探讨走罐结合刮痧治疗背部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36例背部肌筋膜炎患者均采用膀胱经走罐、督脉刮痧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痊愈16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0%。结论:走罐结合刮痧治疗背部肌筋膜炎疗效显... 目的:探讨走罐结合刮痧治疗背部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36例背部肌筋膜炎患者均采用膀胱经走罐、督脉刮痧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痊愈16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0%。结论:走罐结合刮痧治疗背部肌筋膜炎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部肌筋膜炎 走罐 刮痧 膀胱经 督脉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