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apid, Non-invasive Method for Anatomical Observations of Tadpole Vertebrae in Vivo
1
作者 Guocheng SHU Shan XIONG +3 位作者 Wenyan ZHANG Jianping JIANG Cheng LI Feng XIE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99-109,共11页
The tadpole is a critical stage in the amphibian life cycl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aquatic to the terrestrial stage. However, there is a large gap in tadpole research, which represe... The tadpole is a critical stage in the amphibian life cycl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aquatic to the terrestrial stage. However, there is a large gap in tadpole research, which represents a vital component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the life history traits of amphibians, especially their developmental biology. Some aspects of this gap are due to limited research approaches. To date, 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micro-CT)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conduct osteology research in adult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whether this tool can be applied in tadpole studies. Thus, we compared the results of two methods (the bone-cartilage double-staining technique and micro-CT) to study vertebrae in tadpole specimens. The results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in determining the number of vertebrae, and micro-CT represents a rapid, non-invasive, reliable method of studying tadpole vertebrae. When scanning tadpoles, voltage is the most critical of the scanning parameters (voltage, current and scan time), and moderate scanning parameters are recommended. In addition, micro-CT performed better using specimens stored in 70% ethanol than those preserved in 10% formalin. Finally, we suggest that micro-CT should be more widely applied i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to increase specimen ut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T bone-cartilage double-stain TADPOLE VERTEBRAE
下载PDF
整体显示大鼠骨骼和软骨的复合染色法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荧 张栩胤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讨显示不同时期大鼠(胎鼠、仔鼠、近成年鼠)骨骼和软骨的复合染色方法。方法将大鼠整体标本去除皮肤、皮下脂肪组织及内脏,固定于95%酒精;丙酮脱脂;0.1%茜素红S和0.15%-0.3%阿利新蓝染骨骼和软骨;0.5%。2%氢氧化... 目的探讨显示不同时期大鼠(胎鼠、仔鼠、近成年鼠)骨骼和软骨的复合染色方法。方法将大鼠整体标本去除皮肤、皮下脂肪组织及内脏,固定于95%酒精;丙酮脱脂;0.1%茜素红S和0.15%-0.3%阿利新蓝染骨骼和软骨;0.5%。2%氢氧化钾溶液分色和透明。结果含钙骨骼呈玫瑰红色,软骨呈蓝色,其他组织均为无色透明状。结论去除皮肤、皮下脂肪组织及内脏的整体大鼠标本采用茜素红S和阿利新蓝复合染色法,可使骨和软骨获得最佳染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 软骨 茜素红S 阿利新蓝 复合染色 大鼠
下载PDF
白斑狗鱼(Esox lucius Linnaeus)的骨骼结构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启超 张晓华 鲍传和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04-710,共7页
采用传统烧煮法及软骨和硬骨双染色法,对白斑狗鱼骨骼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其骨骼结构有如下特点:(1)白斑狗鱼的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未完全骨化。(2)脑颅骨骼中除背面和腹面的膜骨如副筛骨、鼻骨、额骨、顶骨、犁骨、副蝶骨外,中间为... 采用传统烧煮法及软骨和硬骨双染色法,对白斑狗鱼骨骼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其骨骼结构有如下特点:(1)白斑狗鱼的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未完全骨化。(2)脑颅骨骼中除背面和腹面的膜骨如副筛骨、鼻骨、额骨、顶骨、犁骨、副蝶骨外,中间为未完全骨化的脑箱,有数个骨化中心,分别分布在中筛骨、蝶耳骨、翼耳骨、上枕骨、基枕骨、外枕骨,前耳骨区域,骨化程度不一。(3)咽颅中,包括完全骨化的颌弓和不完全骨化的舌弓及鳃弓,其中,舌弓中续骨呈宽扁三角形,并以其较宽的侧、下边将舌颌骨与后翼骨、翼骨和方骨紧密连接;有5对鳃弓,第5对鳃弓为一对棒状骨,与表面密布细齿的长条状骨片以结缔组织相贴。(4)白斑狗鱼共有62节椎骨,其中尾椎19节,为双凹型椎体。具有背肋和腹肋,前10个躯椎的髓棘呈片状;躯椎无真正的髓弓,所谓椎管只是由致密结缔组织将髓棘基部包裹而成,保护脊髓;每个尾椎的左右髓弓闭合成椎管,左右髓棘愈合为一;椎体无前后关节突,但每个椎体间具有发达的结缔组织粘附。(5)附肢骨骼中背鳍、臀鳍的支鳍骨分别为19、16个;尾鳍介于正型尾与歪型尾之间,最后3枚尾椎渐上翘,最后1枚尾椎具1个尾上骨,5个尾下骨,第2个尾下骨分叉;倒数第2个脉棘宽扁呈扇状。尾鳍由后8个椎骨的髓棘和脉棘参与尾鳍支鳍骨的构成。肩带骨骼有膜骨的匙骨、上匙骨及未完全骨化的乌喙骨和肩胛骨构成,肩带的支鳍骨4个,较宽扁;腰带具有前后支鳍骨,形宽扃。观察结果表明白斑狗鱼的骨骼不仅有着与高等硬骨鱼相似的结构,也有着其自身特有的结构如副筛骨以及不完全骨化的脑颅、最后几枚尾椎上翘形成的半歪型尾、躯椎的椎管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等。这些结果对于研究狗鱼的演化及分类地位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斑狗鱼 骨骼系统 适应性 软骨和硬骨的双染色法
下载PDF
金钱鱼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早期发育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邓平平 施永海 +2 位作者 徐嘉波 蒋飞 袁新程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96-602,共7页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于体视镜下观察金钱鱼1~45日龄仔稚鱼脊柱、腹鳍、臀鳍等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结果显示,1~8日龄金钱鱼仔鱼脊索为无分节的圆锥体,11日龄髓弓和脉弓的出现标志着脊柱发育开始,28日龄出现分节的硬骨环,38日龄脊...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于体视镜下观察金钱鱼1~45日龄仔稚鱼脊柱、腹鳍、臀鳍等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结果显示,1~8日龄金钱鱼仔鱼脊索为无分节的圆锥体,11日龄髓弓和脉弓的出现标志着脊柱发育开始,28日龄出现分节的硬骨环,38日龄脊柱形成22~24节椎骨。所有附肢支鳍骨发育的顺序为胸鳍、腹鳍、尾鳍、臀鳍和背鳍。胸鳍在5日龄时形成胸鳍支鳍骨,38日龄上匙骨和肩带骨化;腹鳍在5日龄时出现腹鳍支鳍骨,33日龄时腹鳍支鳍骨原基硬骨化完成;尾鳍的尾下骨最早出现在11日龄,15日龄脊索末端向上弯曲,41日龄尾鳍骨化完成;臀鳍在13日龄时排泄孔与尾下骨之间出现6根软骨质的支鳍骨,22日龄时臀鳍前4根锐化臀刺,38日龄时臀鳍开始骨化;背鳍在13日龄时形成9枚软骨质的支鳍骨,21日龄背鳍前10~11根鳍条锐化成背棘,33日龄背鳍支鳍骨和鳍条相继开始硬骨骨化。在温度25.5~29.1℃,盐度由25逐渐降至1.7的养殖条件下,15日龄金钱鱼尾索上翘,主动捕食和运动能力增强,由仔鱼期转入稚鱼期;20日龄时开始出现栉鳞,可以逐渐盐度淡化;鱼棘出现后,苗种生产过程中应注意被刺伤。第1背棘为倒棘、臀棘的数量和栉鳞的出现是金钱鱼科在鲈形目分类划分的显著判断标志。金钱鱼仔稚鱼骨骼发育研究结果对其早期发育环境适应、生产操作和分类鉴定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钱鱼 仔稚鱼 脊柱 附肢骨骼 软骨—硬骨双染色方法
下载PDF
胃癌骨髓微转移细胞数量与增殖性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一丁 刘福坤 +1 位作者 祁晓平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297-298,共3页
目的 :检测胃癌患者骨髓微转移 (BMM)细胞数量和增殖性 ,观察根治手术和术后化疗对其影响。 方法 :以 CK- 18作为 BMM细胞标记抗原 ,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作为细胞增殖性标记抗原 ,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法同时定量检测胃癌患者 BMM与增殖... 目的 :检测胃癌患者骨髓微转移 (BMM)细胞数量和增殖性 ,观察根治手术和术后化疗对其影响。 方法 :以 CK- 18作为 BMM细胞标记抗原 ,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作为细胞增殖性标记抗原 ,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法同时定量检测胃癌患者 BMM与增殖性 ,分析根治术后微转移细胞数量和增殖性的变化。 结果 :BMM细胞检出率、BMM细胞数及 BMM增殖率均与术后 TNM分期 (p TNM)相关。手术 +化疗组 BMM细胞数量和 BMM增殖率治疗后明显下降。 结论 :检测胃癌 BMM对确定肿瘤分期、预测复发及指导辅助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骨髓微转移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组化双染法
下载PDF
养殖军曹鱼稚鱼骨骼畸形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毛非凡 陈刚 +4 位作者 马骞 周启苓 施钢 黄建盛 邝杰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3-140,共8页
本研究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对常规养殖条件下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稚鱼全骨骼进行染色,观察并分析其骨骼畸形发生部位及相应的畸形类型。结果显示,在同一批次繁育的180个军曹鱼稚鱼(25日龄)骨骼标本中,有72个标本存在畸... 本研究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对常规养殖条件下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稚鱼全骨骼进行染色,观察并分析其骨骼畸形发生部位及相应的畸形类型。结果显示,在同一批次繁育的180个军曹鱼稚鱼(25日龄)骨骼标本中,有72个标本存在畸形情况,畸形率为40.00%。骨骼畸形类型共计22种,畸形率由高到低主要表现为米克尔氏软骨畸形、尾上骨缺失、脉棘分叉、基舌骨异位和尾上骨愈合等;所有骨骼畸形均未表现出显著可见的外部形态变化。但正常个体与骨骼畸形个体的全长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本研究表明,骨骼畸形对军曹鱼生长产生了影响。本研究为探索鱼类骨骼畸形的发生过程和原因、减少畸形率和优化苗种培育养殖条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曹鱼 稚鱼 软骨—硬骨双染色 骨骼畸形
下载PDF
大鼠下颌持续前导后髁突软骨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 被引量:2
7
作者 秦波 润丹 徐卫华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570-572,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下颌持续功能前导后髁突软骨各部位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表达。方法:40只35 d龄雄性SD大鼠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24 h戴自制功能性矫治器引导下颌前伸,对照组不做处理;于实验后第3、7、14及28天时处死大鼠... 目的:探讨大鼠下颌持续功能前导后髁突软骨各部位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表达。方法:40只35 d龄雄性SD大鼠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24 h戴自制功能性矫治器引导下颌前伸,对照组不做处理;于实验后第3、7、14及28天时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髁突软骨前、中、后各部位骨组织中BMP-2的表达。结果:随着观测时间点后移,对照组中髁突软骨前、中、后部的BMP-2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实验组BMP-2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同组大鼠髁突软骨后部BMP-2表达阳性细胞数高于中部和前部(P<0.05);从第7天起,实验组BMP-2表达阳性细胞数高于同时间点同部位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BMP-2可能参与了下颌骨髁状突骨改建过程;但对不同部位软骨的改建可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软骨 下颌前导 骨形态发生蛋白-2 免疫组化 大鼠 Sprague Dawley
下载PDF
不同浓度富血小板血浆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林春博 姚军 +4 位作者 农桔安 方徳鹏 吴立蔚 杨渊 余雪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2147-2152,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富血小板血浆(PRP)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及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在水凝胶三维环境内,并按培养液的不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采用DMEM培养液培养,加入不含血小板的血浆;5%PRP组...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富血小板血浆(PRP)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及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在水凝胶三维环境内,并按培养液的不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采用DMEM培养液培养,加入不含血小板的血浆;5%PRP组采用含5%PRP的DMEM培养液培养;10%PRP组采用含10%PRP的DMEM培养液培养;20%PRP组采用含20%PRP的DMEM培养液培养。MTT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实验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分化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细胞增殖呈递增趋势,而含富血小板的3组从培养的第3天开始快速增殖,第6天进入增殖平台期。于第3天到第7天,3组含PRP组细胞数多于空白对照组,其中10%PRP组细胞数最多(均P<0.05)。3组含PRP组均能观察到典型的软骨细胞形态,软骨细胞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成熟的软骨细胞分布于软骨陷窝内,3组PRP组的软骨样细胞数量均多于空白对照组(均P<0.001),20%PRP组的软骨样细胞数量多于5%PRP组(P<0.001),10%PRP组软骨细胞数量多于5%PRP组和20%PRP组(均P<0.001),空白对照组呈阴性表达,含PRP的3组Ⅱ型胶原均呈阳性表达,3组PRP组阳性面积占比均大于空白对照组(均P<0.001),10%PRP组阳性面积占比大于5%及20%PRP组(P<0.001)。结论:PRP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有促进作用,并能诱导向软骨细胞分化,浓度为10%PRP组作用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软骨分化 HE染色 Ⅱ型胶原
下载PDF
大泷六线鱼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观察 被引量:8
9
作者 于超勇 官曙光 +5 位作者 于道德 赵文溪 宋静静 盖珊珊 张伟 刘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7-55,共9页
为揭示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规律,以确定骨骼发育时序与骨化时间关键节点,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方法对大泷六线鱼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骨骼发... 为揭示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规律,以确定骨骼发育时序与骨化时间关键节点,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方法对大泷六线鱼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骨骼发育始于胚胎时期,初孵仔鱼已具备脊索、髓弓、脉弓等骨骼元件;髓棘、脉棘在19日龄时全部形成,脊柱椎体于28日龄时开始由头端向尾端骨化,至50日龄时脊柱椎体全部完成骨骼元件骨化;大泷六线鱼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时序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其中胸鳍、尾鳍的发育明显早于其他附肢骨骼;胸鳍的乌喙骨-肩胛软骨形成于孵化前,20日龄时胸鳍支鳍软骨全部形成,胸鳍条出现,27日龄时匙骨最先开始骨化;尾鳍发育以6日龄时仔鱼尾下骨的发育为起点,20日龄时尾鳍发育成型,5枚尾下骨发生融合,分为上、下两叶,尾鳍条中间微凹,35日龄时尾骨复合物开始骨化;背鳍和臀鳍分别出现在14和15日龄,第二背鳍较第一背鳍首先出现,臀鳍支鳍骨由中间向头尾两端出现,40日龄时,背鳍、臀鳍开始由前向后骨化;腹鳍于16日龄时开始发育,并于31日龄时开始骨化;至60日龄时,大泷六线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基本完成硬骨化。研究表明,大泷六线鱼骨骼发育过程历时较长,其脊柱及附肢骨骼早期发育与其巡游运动模式向机动运动模式的转变、摄食能力的增强密切相关,尾下骨的高度联合现象进一步证明了大泷六线鱼处于较高的进化分类地位,本研究结果可为大泷六线鱼早期骨骼功能发育研究及其系统进化分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泷六线鱼 仔稚鱼 脊柱 附肢骨骼 早期发育 软骨-硬骨双染色方法
下载PDF
大泷六线鱼仔稚鱼头部骨骼发育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伟 刘莹 +4 位作者 官曙光 于超勇 赵文溪 宋爱环 李绍彬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98-905,共8页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方法,对大泷六线鱼仔稚鱼头部骨骼的发育过程进行详细观察与分析。结果显示:大泷六线鱼初孵仔鱼头部已存在迈克尔氏软骨、腭方骨、舌棒骨和第一基舌软骨等骨骼元件;当仔鱼4 DPH时,第二基鳃软骨出现在第一基鳃软骨后...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方法,对大泷六线鱼仔稚鱼头部骨骼的发育过程进行详细观察与分析。结果显示:大泷六线鱼初孵仔鱼头部已存在迈克尔氏软骨、腭方骨、舌棒骨和第一基舌软骨等骨骼元件;当仔鱼4 DPH时,第二基鳃软骨出现在第一基鳃软骨后端,缘带向后延伸,且软骨桥出现,将头盖骨分为前卤和后卤;9 DPH时,3对鳃下骨,第五对角腮骨可见;13 DPH时,迈克尔氏软骨背中部突,4对鳃上骨、鼻骨、中筛板和侧筛板相继出现;16—21 DPH时,基舌骨出现在第一基鳃软骨前方;23 DPH时,齿骨开始骨化;26 DPH时,前颌骨和上颌骨开始骨化;至35 DPH时,前颌骨和上颌骨完成骨化;50 DPH时,副蝶骨、前鳃盖骨、缘带、后翼骨、鼻骨和续骨完成骨化;60 DPH时,大泷六线鱼头部骨骼,除舌棒骨外,基本骨化完成。研究摸清了大泷六线鱼仔稚鱼头部骨骼不同骨元件的发育时序,阐释了头部骨骼的发育规律及其特殊性,为大泷六线鱼早期骨骼功能发育研究及头部骨骼畸形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泷六线鱼 头部骨骼 发育特征 软骨-硬骨双染色方法 骨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