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ossible Effect of Climate Warming on Northern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 and Crop Yield in China 被引量:18
1
作者 YANG Xiao-guang LIU Zhi-juan CHEN Fu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11年第4期585-594,共10页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emperature since the 1980s in China has become a consensu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how climate change affects agriculture or even cropping systems has attracted more...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emperature since the 1980s in China has become a consensu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how climate change affects agriculture or even cropping system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Chinese government and scientists. In this study,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the national northern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s, the northern limits of winter wheat and double rice, and the stable-yield northern limits of rainfed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in China from 1981 to 2007 were analyzed. Also, the possible change of crop yield caused by planting limits displacement during the periods 1950s-1981 and 1981-2007 was compared and discussed. The recognized calculation methods of agricultural climatic indices were employed. According to the indices of climatic regionalization for cropping systems, the national northern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s, winter wheat and double rice, and the stable-yield northern limits of rainfed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during two periods, including the 1950s-1980 and 1981-2007, were drawn with ArcGIS software. Compared with the situation during the 1950s- 1980, the northern limits of double cropping system during 1981-2007 showed significant spatial displacement in Shaanxi, Shanxi, Hebei, and Liaoning provinces and Beijing municipality, China. The northern limits of triple cropping system showed the maximum spatial displacement in Hunan, Hubei, Anhui,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China. Without considering variety change and social economic factors, the per unit area grain yield of main planting patterns would increase about 54-106% if single cropping system was replaced by double cropping system, which turned out to be 27- 58% if double cropping system was replaced by triple cropping system. In Liaoning, Hebei, Shanxi, Shaanxi, Gansu, and Qinghai provinces, Inner Mongolia and Ningxia autonomous regions, China, the northern limits of winter wheat during 1981-2007 moved northward and expanded westward in different degrees, compared with those during the 1950s-1980. Taking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northern limits of winter wheat moved northward, and the per unit area grain yield would averagely increase about 25% in the change region if the spring wheat was replaced by winter wheat. In Zhejiang, Anhui,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China, the planting northern limits of double rice moved northward, and the per unit area grain yield would increase in different degrees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t resource. The stable- yield northern limits of rainfed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moved southeastward in most regions,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decrease of local precipitation in recent years. During the past 50 yr, climate warming made the national northern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s move northward in different degrees, the northern limits of winter wheat and double rice both moved northward, and the cropping system change would cause the increase of per unit area grain yield in the change region. However, the stable-yield northern limits of rainfed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moved southeastward due to the decrease of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warming the northern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 the planting northern limits of winter wheat the planting northern limits of double rice crop yield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西省双季早稻小满寒及高温逼熟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2
作者 章起明 易艳红 +2 位作者 杨林 汪建军 郭水连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67-73,共7页
利用1993—2022年江西省11个地市79个国家气象站历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西省双季早稻小满寒和高温逼熟等气象灾害的发生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近30年来分别有80.0%和93.3%的年份发生了不同程度、不同范... 利用1993—2022年江西省11个地市79个国家气象站历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西省双季早稻小满寒和高温逼熟等气象灾害的发生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近30年来分别有80.0%和93.3%的年份发生了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小满寒及高温逼熟灾害;从时间变化上来看,遭受小满寒侵袭的站数随着时间变化呈减少的趋势,其中发生轻度及以上灾害站数的年际变化倾向率为-0.369站/a(P<0.05),发生重度灾害站数的为-0.102站/a(P<0.05);发生高温逼熟的站数呈递增的趋势,其中发生轻度及以上灾害站数的年际变化倾向率为0.783站/a(P<0.05),发生重度灾害站数的为0.503站/a(P<0.05),高温逼熟灾害范围在1993—2012年间扩张明显;江西省小满寒高发期为5月中旬至下旬前期,高频中心主要位于赣西北和赣东北地区;高温逼熟高发时段为7月初至中旬,高频中心主要位于浙赣铁路沿线一带、吉泰盆地、赣南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双季早稻 小满寒 高温逼熟 灾害特征
下载PDF
开放式增温对华南双季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杨陶陶 邹积祥 +4 位作者 伍龙梅 包晓哲 江瑜 张楠 张彬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6-77,共12页
【目的】华南双季稻区是我国优质籼稻的主产区之一,研究气候变暖对华南双季稻稻米品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稻田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对早稻(合丰丝苗,2020年;粤禾丝苗,2021年)和晚稻(粤禾丝苗,2020和2021年)进行全生育期昼夜... 【目的】华南双季稻区是我国优质籼稻的主产区之一,研究气候变暖对华南双季稻稻米品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稻田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对早稻(合丰丝苗,2020年;粤禾丝苗,2021年)和晚稻(粤禾丝苗,2020和2021年)进行全生育期昼夜不间断增温处理,分析增温对早、晚稻加工、外观、营养和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与不增温处理相比,增温(早稻,1.5~1.8℃;晚稻1.9~2.0℃)对早、晚稻糙米率均无显著影响。增温条件下,早稻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显著降低,而晚稻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无显著变化。增温对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影响在早、晚稻之间呈相反趋势;增温显著提高早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而降低晚稻垩白粒率。增温条件下,早、晚稻直链淀粉含量均显著降低,而蛋白质含量呈升高趋势。此外,增温提高早、晚稻稻米峰值黏度和米饭黏性,降低其消减值及晚稻糊化温度和米饭硬度。相关分析表明,增温条件下,早、晚稻糊化特性和米饭质构的改变主要与直链淀粉含量的降低有关。【结论】增温导致早稻加工和外观品质变差,而有利于改善其营养和食味品质。增温条件下,晚稻外观、营养和食味品质均有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双季稻 稻米品质
下载PDF
开放式主动增温对双季优质籼稻籽粒淀粉积累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陈丽明 杨陶陶 +7 位作者 熊若愚 谭雪明 黄山 曾勇军 潘晓华 石庆华 张俊 曾研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6-177,共12页
【目的】明确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双季籼稻品质形成的淀粉积累特征。【方法】早稻以湘早籼45号(常规籼稻)和柒两优2012(杂交籼稻),晚稻以九香粘(常规籼稻)和泰优398(杂交籼稻)为试验材料,利用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设置全生育期增温(早稻增... 【目的】明确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双季籼稻品质形成的淀粉积累特征。【方法】早稻以湘早籼45号(常规籼稻)和柒两优2012(杂交籼稻),晚稻以九香粘(常规籼稻)和泰优398(杂交籼稻)为试验材料,利用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设置全生育期增温(早稻增温1.4~1.5℃,晚稻增温2.0~2.3℃)和不增温2个处理,探明全生育期增温对双季籼稻籽粒淀粉合成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开放式增温条件下,稻米中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变化,直链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占总淀粉比例降低,其中,柒两优2012和九香粘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4.2%和3.4%。与不增温处理相比,增温提高了灌浆前期(抽穗后7~14 d)籽粒中总淀粉和直链淀粉积累量,但对晚稻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量的影响持续时间要大于早稻,主要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不同程度升高有关。增温条件下,早稻灌浆结实期籽粒中二磷酸腺苷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GPase)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晚稻呈逐渐升高趋势;增温降低了早稻抽穗后14 d和晚稻抽穗后7 d籽粒中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但显著增加晚稻抽穗后期(抽穗后21、28 d)籽粒中GBSS活性;同时显著提高了柒两优2012和九香粘抽穗后7和14 d籽粒中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晚稻籽粒中淀粉分支酶(SBE)活性有升高趋势。总体上,增温对晚稻籽粒中ADGPase、GBSS活性的影响显著大于早稻。【结论】开放式主动增温显著提升双季籼稻灌浆前期(抽穗后7~14d)籽粒中ADGPase、GBSS和SSS的活性,进而提高双季籼稻灌浆前期籽粒总淀粉及其组分的合成和积累。增温对淀粉合成关键酶的影响因季别和品种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开放式增温 双季籼稻 淀粉合成
下载PDF
气候变暖下南昌县双季早稻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尚明 张崇华 +3 位作者 蔡哲 张金恩 杨爱萍 汪建军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35-139,共5页
利用1954—2021年南昌县气象局历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江西省双季稻气象灾害指标》,对南昌县春季低温、小满寒和高温逼熟等气象灾害的发生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稳定通过10、12℃初日80%保证率的日期分别在3月下旬和4月上... 利用1954—2021年南昌县气象局历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江西省双季稻气象灾害指标》,对南昌县春季低温、小满寒和高温逼熟等气象灾害的发生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稳定通过10、12℃初日80%保证率的日期分别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前期,春播期≤12℃轻度、中度、重度灾害发生年份的频率分别为77.9%、47.1%、16.2%;春季低温灾害发生的年次数略呈下降趋势;小满寒轻度、中度、重度发生年份的频率分别为14.7%、7.4%和2.9%,早稻发生小满寒的天数和次数均有减少的趋势;高温逼熟发生的年频率为57.4%,发生轻度、中度和重度高温逼熟的占比分别为20.6%、22.1%和14.7%,2000年后的高温逼熟天数显著增多,灾害风险有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南昌县 双季早稻 农业气象灾害
下载PDF
Dy^(3+)掺杂Y_(2)MgTiO_(6)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质研究
6
作者 蒋小康 张王曦月 +1 位作者 高峰 周恒为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09-1815,共7页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一系列Dy^(3+)掺杂的Y_(2)MgTiO_(6)(YMT∶Dy^(3+))荧光粉,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仪对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及发光性质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YMT∶Dy^(3+)荧光粉为双钙钛矿结...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一系列Dy^(3+)掺杂的Y_(2)MgTiO_(6)(YMT∶Dy^(3+))荧光粉,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仪对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及发光性质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YMT∶Dy^(3+)荧光粉为双钙钛矿结构,Dy^(3+)掺杂不改变样品的晶体结构。在近紫外光(352 nm)的激发下,样品的发射光谱显示出典型的Dy^(3+)特征发射峰,分别是485 nm处的蓝光、578 nm处的黄光,以及650~700 nm的红光。当Dy^(3+)摩尔浓度x=0.03时,荧光粉出现浓度猝灭效应,其浓度猝灭机制为电偶极子-电偶极子相互作用(d-d)。YMT∶Dy^(3+)荧光粉的CIE色坐标明显受到Dy^(3+)的浓度影响,其中YMT∶0.02Dy^(3+)荧光粉的CIE色坐标为(0.406,0.407),位于暖白光区,可作为一种暖白光荧光粉应用于近紫外激发白光发光二极管(w-L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Dy^(3+)掺杂 Y_(2)MgTiO_(6) 双钙钛矿结构 暖白光 白光发光二极管
下载PDF
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对双季稻CH_4与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朱波 易丽霞 +4 位作者 胡跃高 曾昭海 唐海明 肖小平 杨光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1-245,共5页
为了研究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该文利用静态箱-盆栽装置观测了尿素、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半量尿素与半量黑麦草鲜草混施和对照4个处理稻田CH4和N2O排放。结果表明: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半量尿素与半量黑麦草鲜... 为了研究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该文利用静态箱-盆栽装置观测了尿素、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半量尿素与半量黑麦草鲜草混施和对照4个处理稻田CH4和N2O排放。结果表明: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半量尿素与半量黑麦草鲜草混施的CH4排放通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71%和210%,比尿素增加了152%和66%;尿素的CH4排放比对照高87%,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的CH4排放在3个时期(早稻移栽前,早稻生长期和晚稻生长期)分布均匀,约60%的CH4排放于早稻移栽前和早稻生长期。尿素的N2O排放分别为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半量尿素与半量黑麦草鲜草混施和对照的18倍、6.6倍和25倍。CH4和N2O的全球增温潜势(GWP)依次为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半量尿素与半量黑麦草鲜草混施>尿素>对照,差异均显著(P<0.05)。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虽然增加了稻田CH4排放,但减少了N2O排放,抑制了尿素对N2O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甲烷 尿素 黑麦草 N2O 全球增温潜势(GWP) 双季稻
下载PDF
海南水稻生育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斌 陈小敏 +3 位作者 钟曼茜 邹海平 钱昆 刘少军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5-420,共6页
基于海南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的水稻生育期资料和1961~2014年历史气象数据,分析了海南不同地区水稻生育期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候变暖对海南水稻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4 a海南水稻生长季内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早稻气候倾向率为0.2... 基于海南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的水稻生育期资料和1961~2014年历史气象数据,分析了海南不同地区水稻生育期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候变暖对海南水稻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4 a海南水稻生长季内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早稻气候倾向率为0.21~0.3℃/10 a,以苗期最为明显,晚稻为0.18~0.24℃/10 a,以成熟期最为明显。不同地区水稻生育期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早于西部地区,早稻播种时间最大相差55 d,早稻收获和晚稻播种最大间隔42 d,降水和高温可能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随着气候变暖,海南大部分地区早稻生育期提前,晚稻生育期延迟,苗期和成熟期持续时间缩短,与该阶段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但全生育期持续时间变异较大,部分站点略有延长。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海南早稻播期可适当提前,晚稻播期可适当延迟,并选用耐高温和抗干旱品种,以减轻高温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双季稻 平均气温 生育期 海南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对双季稻田综合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廖萍 眭锋 +4 位作者 汤军 曾勇军 吴自明 石庆华 黄山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21-1830,共10页
为探究在南方双季稻区施用生物炭对稻田综合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规稻中嘉早17(早稻)和杂交稻五优308(晚稻)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生物炭(CK)和施生物炭(20t·hm-2)2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2年监测... 为探究在南方双季稻区施用生物炭对稻田综合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规稻中嘉早17(早稻)和杂交稻五优308(晚稻)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生物炭(CK)和施生物炭(20t·hm-2)2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2年监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并分析施用生物炭对双季稻田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量、综合温室效应(GWP)、双季水稻累积总产量和单位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了早晚稻甲烷累积排放通量,但对氧化亚氮累积排放通量无显著影响。试验进行2年后,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2周期稻田的甲烷累积排放总量(26.9%)。在100年时间尺度上,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2周期稻田综合温室效应(26.9%)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30.3%);施用生物炭显著增加双季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且在试验第2年显著提高了早晚稻的产量。综上,施用生物炭可以协同实现水稻丰产和稻田固碳减排。本研究为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丰产和稻田土壤固碳减排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双季稻系统 综合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下载PDF
双季稻田种植不同冬季作物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唐海明 肖小平 +4 位作者 帅细强 汤文光 林叶春 汤海涛 杨光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81-1489,共9页
研究双季稻收获后填闲种植不同冬季作物在其生长季节内CH4和N2O的排放特征,对合理利用冬闲稻田,发展冬季作物生产及合理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冬季免耕直播黑麦草、紫云英、油菜以及翻耕移栽油菜和冬... 研究双季稻收获后填闲种植不同冬季作物在其生长季节内CH4和N2O的排放特征,对合理利用冬闲稻田,发展冬季作物生产及合理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冬季免耕直播黑麦草、紫云英、油菜以及翻耕移栽油菜和冬闲的双季稻田中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冬季作物生长期,CH4、N2O平均排放通量和总排放量均表现为翻耕移栽油菜>免耕直播黑麦草>免耕直播油菜>免耕直播紫云英>冬闲。不同冬季作物稻田CH4和N2O总排放量与对照(冬闲)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翻耕移栽油菜的双季稻田中CH4和N2O排放量最高,分别达2.989 g/m2和0.719 g/m2。翻耕移栽油菜稻田的CH4和N2 O温室效应总和也最大,为2893.92 kg CO2/hm2;免耕直播黑麦草和免耕直播油菜处理次之,而免耕直播紫云英处理最低。种植不同冬季作物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CH4和N2O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田 冬季作物 CH4 N2O 排放 温室效应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 Ⅰ.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和粮食产量可能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300
11
作者 杨晓光 刘志娟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9-336,共8页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明显升高已成为共识,这一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尤其是对种植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分为2...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明显升高已成为共识,这一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尤其是对种植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分为2个时间段,分析和比较后一时段气候变暖对全国种植制度北界、冬小麦种植北界、双季稻种植北界、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的可能影响,以及由于种植北界的空间位移对作物产量可能的影响。【方法】依据全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指标、冬小麦和双季稻种植北界指标以及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的降水量指标,采用公认的农业气候指标计算方法,使用ArcGIS分别绘出1950s—1980年、1981—2007年2个时段全国种植制度北界图,以及冬小麦种植北界图、双季稻种植北界图、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的种植北界图。【结果】(1)与1950s—1980年相比,1981—2007年一年二熟制种植北界,空间位移变化最大的区域在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北京和辽宁省。一年三熟制种植北界,空间位移变化最大的区域为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在不考虑品种变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前提下,这些区域由一年一熟变成一年二熟,主体种植模式的粮食单产平均可增加54%—106%,由一年二熟变成一年三熟,主体种植模式的粮食单产平均可增加27%—58%。(2)与1950s—1980年相比,1981—2007年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宁夏、甘肃省和青海省冬小麦的种植北界不同程度北移西扩。以河北省为例,冬小麦种植北界的北移,可使界限变化区域由春小麦改种冬小麦,单产平均增加约25%。(3)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双季稻的种植北界向北移动,单从热量资源的角度出发,可使其粮食单产不同程度增加。(4)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的种植北界大部分区域向东南方向移动,这是由于近年来该区降水量减少造成的。【结论】在过去的50年中,由于气候变暖造成了全国种植制度界限不同程度北移、冬小麦和双季稻种植北界北移,熟制的变化可能使种植制度界限变化区域的粮食单产增加。然而降水量的减少造成了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北界向东南方向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种植制度北界 冬小麦种植北界 双季稻种植北界 作物产量
下载PDF
汽油发动机双回路冷却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玉梁 陈利国 +3 位作者 白杨 王振 刘捷 赵金旋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71-680,共10页
汽油发动机双回路冷却系统由于其快速暖机以及减磨的优点,已逐渐被业界认可,但国内对其工程设计及应用尚属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应完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为了满足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中国第六阶段)的要求以某1.5 T直列四缸汽油发动机... 汽油发动机双回路冷却系统由于其快速暖机以及减磨的优点,已逐渐被业界认可,但国内对其工程设计及应用尚属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应完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为了满足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中国第六阶段)的要求以某1.5 T直列四缸汽油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对机体、缸盖双回路冷却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按经典公式计算的基础上,通过燃气侧对机体、缸盖散热量的计算,初步确定了机体、缸盖双回路冷却介质的流量分配比例。其次,通过一维流动传热和基于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计算流体动力学)的三维联合仿真,确定了最终冷却回路的流量分配。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维瞬态流动传热模型仿真对比了单回路和双回路冷却系统在暖机阶段的性能。结果表明:双回路冷却系统中机体的温度比单回路高10℃,缸盖的温度比单回路低9.6℃,双回路冷却可以显著加快发动机的暖机过程,使发动机在冷启动期间的磨损减小。最后,进行了流量分配验证试验和暖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暖机过程中,与单回路冷却系统相比,双回路冷却系统可以使机体温度上升更快,活塞与缸套摩擦减小;在此阶段,怠速工况下油耗降低20.2%,HC(碳氢化合物)排放量降低7.58%,常用工况点(2000 r·min^-1,200 kPa)下油耗降低8.5%,HC排放量降低10.03%。研究结果可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系统 双回路 热管理 暖机 仿真
下载PDF
全球变暖影响下农作物气候适宜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3
作者 赵峰 千怀遂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简介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气候适宜性影响的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 ,对动态模拟和控制试验所得结论给予评述 ,并针对目前气候影响评价与预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研究重点。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农作物气候适宜性 动态模拟 气候影响评价
下载PDF
基于小概率法的混凝土浇筑仓温度双控指标拟定及预警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耀英 瞿立新 +3 位作者 周宜红 宫经伟 周绍武 李金河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9-52,共4页
为了控制混凝土浇筑仓最高温度,提出了温度双控指标,即选取混凝土浇筑仓达到最高温度前的典型龄期,拟定该龄期下容许温度和容许温度变化率。假设该龄期下的实测温度和实测温度变化率为随机变量,且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小概率法,结合西南某... 为了控制混凝土浇筑仓最高温度,提出了温度双控指标,即选取混凝土浇筑仓达到最高温度前的典型龄期,拟定该龄期下容许温度和容许温度变化率。假设该龄期下的实测温度和实测温度变化率为随机变量,且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小概率法,结合西南某建设中的混凝土特高拱坝高温季节浇筑仓实测温度,拟定了混凝土浇筑仓温度双控指标。实践表明,温度双控指标可以取到动态预警作用,可以使工程单位对最高温度的控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双控指标 小概率法 浇筑仓 预警
下载PDF
有机肥和缓控肥替代部分化肥降低双季稻田综合净温室效应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桂花 周吉祥 +1 位作者 张建峰 杨俊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17-1024,共8页
【目的】秸秆还田是我国水稻生产中的常规土壤培肥措施,在此背景下,进一步研究有机肥和包膜尿素替代部分普通尿素,以及施用硅肥和微量元素对土壤固碳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机理,为实现稻田"固碳减排"提供依据。【方法】... 【目的】秸秆还田是我国水稻生产中的常规土壤培肥措施,在此背景下,进一步研究有机肥和包膜尿素替代部分普通尿素,以及施用硅肥和微量元素对土壤固碳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机理,为实现稻田"固碳减排"提供依据。【方法】江西高安县的双季稻田间定位试验始于2013年。在秸秆全部还田、早稻施N165kg/hm^2和晚稻施N 195 kg/hm^2条件下,设置4个氮素处理:100%普通尿素氮(CK);用20%有机肥氮替代普通尿素氮(N1);在N1基础上增加Si、Zn和S肥(N2);在N2基础上用30%的包膜尿素氮替代普通尿素氮(N3)。于收获期测定作物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2016年测定了早稻和晚稻生育期温室气体(CO2、N2O和CH4)排放量。【结果】与早稻季相比,晚稻季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高,其中晚稻季CH4排放量是早稻季的4倍(P<0.05),生态系统呼吸增加了7.5%~9.3%(P>0.05)。同一季节4个处理间生态系统呼吸没有显著差异;N2O排放量以CK最高,其中早稻季CK处理比N1、N2和N3处理分别增加31.7%、27.2%和43.7%,晚稻季分别增加20.0%、31.5%和40.6%(P<0.05);与CK处理相比,有机肥替代处理显著增加了CH4的排放量,其中早稻季N1、N2和N3处理分别增加了13.1%、13.9%和21.4%,晚稻季分别增加了19.4%、12.7%和13.7%(P<0.05)。利用地上部生物量估计当季/年尺度土壤固碳效应,晚稻季有机肥处理(N1、N2和N3)与CK相比增加显著(P<0.05);2016年早稻产量比晚稻提高30%,所以早稻季综合净温室效应是负值(碳汇),而晚稻季是正值(碳源),全年总计为碳源,这表明稻田产生温室效应。与CK处理相比,有机肥和包膜尿素配施处理(N3)显著降低了全年综合净温室效应。【结论】连续4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秸秆还田基础上,用有机肥部分替代普通尿素可显著增加CH4排放,但又显著降低N2O排放且增加土壤固碳效应。综合考虑,有机肥投入会显著降低双季稻田综合净温室效应。使用包膜尿素替代部分普通尿素可有效降低施用有机肥产生的CH4排放,且通过提高产量进一步降低双季稻生产系统的综合净温室效应。而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对综合净温室效应没有显著正效应。由于晚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早稻,因此,通过优化施肥技术提高早稻产量是降低双季稻年度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温室气体 净温室效应 有机肥 缓控肥
下载PDF
一清双解胶囊和片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温病热在肺卫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Ⅱ期临床试验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蕾 张瑞明 +4 位作者 赵艳玲 冯国湘 潘定举 黄西园 李廷谦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39-147,共9页
目的:观察一清双解胶囊和片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温病热在肺卫证)的疗效,并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试验,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温病热在肺卫证)患者360例,按1∶1∶1比例随机分为一清双解胶囊组(治... 目的:观察一清双解胶囊和片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温病热在肺卫证)的疗效,并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试验,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温病热在肺卫证)患者360例,按1∶1∶1比例随机分为一清双解胶囊组(治疗组A)120例,一清双解片剂组(治疗组B)120例及柴黄片组(对照组)120例。治疗组分别给予一清双解胶囊或片剂,每次3粒(片),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柴黄片,每次3片,每日3次。疗程均为5d。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并进行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结果:纳入患者360例,剔除3例,脱落18例,最终进入意向性(intention-to-treat,ITT)分析343例,符合方案集(per-protocol population set,PPS)分析339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疗效:ITT显示,治疗组A总显效率84.96%,总有效率为96.46%;治疗组B分别为85.48%,97.45%;对照组分别为72.58%,99.12%。PPS显示,治疗组A总显效率87.27%,总有效率97.27%;治疗组B分别为86.20%,97.41%;对照组分别为72.58%,99.12%。试验组(胶囊、片剂)疾病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ITT与PPS结果一致。中医证候疗效:ITT显示,治疗组A愈显率84.07%,总有效率96.46%;治疗组B分别为88.89%,97.44%;对照组分别为72.58%,99.12%。PPS显示,治疗组A愈显率85.46%,总有效率97.27%;治疗组B分别为89.65%,97.41%;对照组分别为72.58%,99.12%。试验组(胶囊、片剂)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ITT与PPS结果一致。观察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一清双解胶囊和片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热在肺卫证疗效确切,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制剂 随机对照试验 双盲法 上呼吸道感染 风温病
下载PDF
双连栋节能日光温室的设计建造及其温光性能观测 被引量:7
17
作者 宋明军 郭晓东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9-82,84,共5页
通过对温室墙体材料、方位角、采光屋面角、后屋面角、保温覆盖材料、温室辅助加热等进行分析计算,设计并建造了一种双连栋日光温室,经过对温室温光性能观测,其保温能力最高达18℃,透光率最高84%,正常年份辅助加温时间60~70 d,其保温... 通过对温室墙体材料、方位角、采光屋面角、后屋面角、保温覆盖材料、温室辅助加热等进行分析计算,设计并建造了一种双连栋日光温室,经过对温室温光性能观测,其保温能力最高达18℃,透光率最高84%,正常年份辅助加温时间60~70 d,其保温能力好,节能效率高,土地使用率较高,是一种适合在北方发展的符合国情的温室形式,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连栋日光温室 设计建造 温光性能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西风暴发的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增茂 盛立芳 +4 位作者 张庆荣 林锡贵 蔡亲炳 石志雄 张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S2期79-88,共10页
根据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的资料,分析热带西太平洋西风爆发(WWB)的天气型特征。提出引发和维持WWB过程的低层流场基本有三:1.北半球南下冷源与SE信风结合型;2.北半球南下冷气流与SPCZ上的热带气旋结合型;3.南北取向由双气旋构成的... 根据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的资料,分析热带西太平洋西风爆发(WWB)的天气型特征。提出引发和维持WWB过程的低层流场基本有三:1.北半球南下冷源与SE信风结合型;2.北半球南下冷气流与SPCZ上的热带气旋结合型;3.南北取向由双气旋构成的偶极子型流场。指出该偶极子相对稳定在更日线附近,并解释了这一事实存在的原因。还讨论了WWB的多时间尺度性,以及WWB过程中气象要素场变化特征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西风爆发 天气特征分析 气旋对偶极子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江西双季早稻适播期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爱萍 王保生 +1 位作者 刘文英 郭瑞鸽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3年第3期50-56,共7页
利用江西省82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2年双季水稻物候观测资料,针对气候变暖对江西省稳定通过10℃初日、20℃终日以及双季水稻生育期热量条件的影响,依据双季水稻熟性搭配种植对热量条... 利用江西省82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2年双季水稻物候观测资料,针对气候变暖对江西省稳定通过10℃初日、20℃终日以及双季水稻生育期热量条件的影响,依据双季水稻熟性搭配种植对热量条件的需求,采用倒推法计算不同年代以及13个30 a滑动平均序列的双季早稻适播期,分析双季早稻适播期起止日期与持续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初日总体呈提前趋势,尤其是2001年以后,大幅度提前;不同年代间20℃终日的变化幅度较10℃初日的小;适播期起始日期大部分站点呈"推迟—推迟—大幅提前"的趋势,终止日期大部分站点呈"推迟—提前—大幅推迟"的趋势,持续日数一般呈"增加—减少—大幅增加"变化趋势。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江西省适宜采用"中熟+中熟"搭配方式种植双季水稻的地区逐步北扩,尤其是2001年以后,可采取"中熟+中熟"搭配方式的地区明显扩大。1981—2010年江西省除修水县、铜鼓县、资溪县等局部地区外,大部地区可采取"中熟+中熟"搭配方式。1991—2020年,除了修水、婺源等赣北局部地区种植仍有一定风险外,其余地区的热量条件均满足"中熟+中熟"搭配方式的双季水稻种植,或采取对热量条件要求更高的熟性搭配方式种植,如南昌县、樟树市等地可调整为"中熟+迟熟"或"迟熟+中熟"搭配方式,而泰和县、南康县、龙南县等地可因地制宜采取"迟熟+迟熟"搭配方式种植双季水稻,以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提高双季水稻产量与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双季早稻 适播期 积温
下载PDF
AZ31镁合金盒形件变压边力温热拉延工艺 被引量:3
20
作者 苌群峰 李大永 +1 位作者 彭颖红 曾小勤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16-18,共3页
通过温热交叉轧制工艺制备了板形以及成形性能良好的AZ31镁合金薄板;开发了可加热的变压边力双动液压机,并详述其工作原理;采用不同的压边力方案,对盒形件进行温热拉延实验,分析了变压边力对AZ31镁合金板材温热拉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温热交叉轧制工艺制备了板形以及成形性能良好的AZ31镁合金薄板;开发了可加热的变压边力双动液压机,并详述其工作原理;采用不同的压边力方案,对盒形件进行温热拉延实验,分析了变压边力对AZ31镁合金板材温热拉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压边力变化方案是压边力随凸模行程先增后减的模式;采用变压边力技术可以将AZ31镁合金盒形件的拉深深度提高1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31镁合金盒形件 温热拉延 交叉轧制 双动液压机 变压边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