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Giant Granuloma of the Vocal Process after Double-Lumen Bronchial Catheter Insertion: A Rare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1
作者 Xiaoqin Zeng Xiaoyu Xi +3 位作者 Shun Guo Ya Zhao Bo Li Rui Xia 《Case Reports in Clinical Medicine》 2023年第12期464-476,共13页
Background: Double-lumen endotracheal (DLT) is commonly used for one-lung ventilation and lung separation during thoracic surgery. There are case reports of medically induced laryngeal granulomas, mainly in patients a... Background: Double-lumen endotracheal (DLT) is commonly used for one-lung ventilation and lung separation during thoracic surgery. There are case reports of medically induced laryngeal granulomas, mainly in patients after single-lumen endotracheal (SLT) tube intubation and tracheotomy, and giant granulomas of the vocal cords due to double-lumen bronchial tube insertion have rarely been reported. Case presentation: A 49-year-old female patient underwent single-port thoracoscopy after DLT intubation as well as a wedge resection of the lower lobe of the left lung, which caused giant vocal process granulomas (VPGs) postoperatively. Based on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general condition, current medical history, past medical history, and visual laryngoscopic observation of the vocal folds tissue, which ruled out preoperative vocal fold granuloma format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double-lumen bronchial catheter intubation may have been the primary cause of her vocal fold granuloma formation. Conclusions: Giant granuloma of the vocal folds after DLT insertion is a rar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therefore, if DLT intubation is to be performed, the anesthesiologist should choose an appropriate intubation plan and deal with it promptly to avoid the risk factors to ensure that the patient’s perioperative period is safe and smooth. In addition, i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re encountered, they should be followed up and observed on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al Process Granulomas double-lumen endotracheal Single-Lumen endotracheal Case Report
下载PDF
A New Type of Double-Lumen Catheter to Replace Current One in RCA 被引量:1
2
作者 Yingfeng Xue Zhenguo Y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6年第9期620-627,共8页
Objective: To replace the peripheral venous puncture for blood sampling with taking blood samples extracorporally from arterial line before predilution during RCA-CRRT performed. Methods: A new type of double-lumen fe... Objective: To replace the peripheral venous puncture for blood sampling with taking blood samples extracorporally from arterial line before predilution during RCA-CRRT performed. Methods: A new type of double-lumen femoral catheter was used instead of the current tubes. The new type of double-lumen tube had a greater distance from the inner venous ports to the inner arterial ports than current tubes. The minimum distance from the venous port to the arterial port was greatly lengthened. Replacement solution contained citrate, zero Ca<sup>2+</sup>, zero bicarbonate, low Na<sup>+</sup>. Blood samples were synchronously collected from the arterial line before the infusion of citrate replacement fluid and from the peripheral vein. The iCa concentration data of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to observ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Ca concentration levels in the arterial line and in peripheral vein;the anticoagulant effect of RCA and possibl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such as bleeding, clottings and hypocalcaemia. Results: 28 times of RCA-CRRT were performed on17 AKI and CRF patients with active bleeding or at the high risk of bleeding;336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Statistics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ce of iCa concentration between arterial line group and the peripheral vein group was not significant (P = 0.9), there is a high degree of similarity between the iCa concentration of arterial line blood and the peripheral venous blood. None of the patients developed citrate toxicity or metabolic alkalosis. None induced bleeding, or bleeding aggravated. No obvious clotting occurred. Systemic calcium concentration was achieved in the ideal range. Conclus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data of iCa concentration from arterial line can be used to replace that from peripheral vein when the new type of double-lumen femoral catheter is placed in femoral vein. RCA-CRRT therapy is safe and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A-CRRT Ionized Calcium Arterial Line Peripheral Vein New Type of double-lumen Femoral catheter
下载PDF
Formation of granulation tissue on bilateral vocal cords after doublelumen endotracheal intubation:A case report
3
作者 Xiao-Juan Xiong Li Wang Ting Li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34期12690-12695,共6页
BACKGROUND Most case reports on laryngeal granuloma formation have described patients after tracheotomy and single-lumen endotracheal intubation.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vocal cord granuloma formation after doubl... BACKGROUND Most case reports on laryngeal granuloma formation have described patients after tracheotomy and single-lumen endotracheal intubation.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vocal cord granuloma formation after double-lumen endotracheal(DLT)intubation.CASE SUMMARY We report granulation tissue formation on the bilateral vocal cords after DLT intubation in a 45-year-old,153-cm-tall female patient.Previous imaging reports showed no formation of vocal cord granuloma before DLT intubation.Therefore,we inferred that DLT intubation may have been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postoperative granulation tissue formation on her bilateral vocal cords,based on the patient’s history of DLT intubation,persistent hoarseness after thoracic surgery,and fibrolaryngoscopic and pathological reports during 12 mo follow-up.CONCLUSION Thirty-two Fr DLT tubes should be utilized for thoracic surgery on female patients who are shorter than 153 cm in he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LT double-lumen endotracheal GRANULATION Vocal cords Case report
下载PDF
特制双导管结构在使用换管器更换气管导管中的应用价值
4
作者 陈昌林 文雯 +2 位作者 胡琼方 李佳鑫 陈利蓉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974-976,993,共4页
目的:探讨特制双导管结构在使用换管器更换气管导管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围麻醉期需要更换气管导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换管器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导管换管;试验组采用特制双导管... 目的:探讨特制双导管结构在使用换管器更换气管导管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围麻醉期需要更换气管导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换管器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导管换管;试验组采用特制双导管换管。比较两组患者换管指标[一次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换管器折痕发生率、术后24 h咽痛(VAS评分)、声嘶发生情况]、换管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换管一次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插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换管器折痕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试验组患者咽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声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换管过程的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低氧血症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特制双导管结构能提高换管器换管一次性成功率,减少换管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导管 双导管 换管器 换管
下载PDF
三种不同方法用于气管导管套囊压力评估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比较
5
作者 桂超迪 姚庆欢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4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 探讨触摸法、最低漏气法和被动回流法用于气管导管套囊压评估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次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行择期全麻气管插管手术的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MP组、MOV组和PR组,各为50例。MP组采用触摸... 目的 探讨触摸法、最低漏气法和被动回流法用于气管导管套囊压评估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次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行择期全麻气管插管手术的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MP组、MOV组和PR组,各为50例。MP组采用触摸法,MOV组采用最低漏气法,PR组采用注射器被动回流法,比较三组套囊压力实测值以及套囊压力分级情况。结果 MP组、MOV组和PR组患者的套囊压力实测值分别为(58.95±17.55)cmH_(2)O、(25.67±8.49)cmH_(2)O和(29.68±7.35)cmH_(2)O,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00,P<0.05),MP组患者的套囊压力实测值明显高于MOV组和P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分别=19.56、17.20,P均<0.05),MOV组和PR组患者之间套囊压力实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35,P>0.05)。MP组、MOV组和PR组压力准确率(处于常压分级)分别为6.00%、64.00%和44.00%。MOV组压力准确率高于MP组和P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61.60、8.65,P均<0.05)。结论 最低漏气法用于气管插管患者套囊压力的评估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导管 套囊压力 触摸法 最低漏气法 被动回流法
下载PDF
密闭式吸痰管不同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闫俊辉 刘新媚 +3 位作者 陶龙城 杨婉婷 吴琪 胡淑玲 《当代医学》 2013年第14期76-77,共2页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有效、安全的吸痰深度。方法将120例肺部感染、气道分泌物量在中量以上、给予密闭式吸痰患者分成A、B、C三组,各40例。A组为浅部吸痰法,即将密闭式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的长度短1cm;B组为深部吸痰法,即将...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有效、安全的吸痰深度。方法将120例肺部感染、气道分泌物量在中量以上、给予密闭式吸痰患者分成A、B、C三组,各40例。A组为浅部吸痰法,即将密闭式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的长度短1cm;B组为深部吸痰法,即将密闭式吸痰管插入气管,当感觉到有阻力时,再上提1cm;C组为标准吸痰法,即密闭式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口后再延长1cm,观察比较三组吸痰前后吸痰有效性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B、C组吸痰前后有效性指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吸痰前后安全性指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吸痰法可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引发的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闭式吸痰管 气管内吸痰 不同深度 机械通气
下载PDF
逆行钢丝顺行换管器引导困难气管插管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晓庆 刘健慧 郁庆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8期707-709,共3页
目的评估逆行钢丝和顺行换管器引导困难气管插管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前预测属困难气道者34例,其中经Mallampati困难气道评估Ⅲ级者10例,Ⅳ级者24例。其中,28例直接经环甲膜或环甲膜下1、2或2、3气管环间隙穿刺,逆行钢丝和顺行换... 目的评估逆行钢丝和顺行换管器引导困难气管插管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前预测属困难气道者34例,其中经Mallampati困难气道评估Ⅲ级者10例,Ⅳ级者24例。其中,28例直接经环甲膜或环甲膜下1、2或2、3气管环间隙穿刺,逆行钢丝和顺行换管器引导气管插管,其中6例患者经纤支镜插管失败后改用该技术,并获得插管成功。另有18例患者全麻诱导后经口明视喉镜插管失败,改用该技术插管成功。结果本组逆行钢丝和顺行换管器引导气管插管成功率100%,术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逆行钢丝和顺行换管器引导气管插管技术操作快捷简便,损伤较小,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困难气道 导引钢丝 换管器 气管插管
下载PDF
单肺通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晓明 赵砚丽 +1 位作者 李钊 王庆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5期4045-4047,共3页
目前常用的单肺通气技术主要有3种:单腔支气管导管通气,双腔支气管导管通气和支气管阻塞导管通气。每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现就3种单肺通气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肺通气 单腔支气管导管 双腔支气管导管 支气管阻塞导管
下载PDF
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换管原因及方法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霍开秀 李素玲 +4 位作者 陈兰春 钟荣 李展汉 吴敏敏 余雪涛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2期33-34,共2页
目的对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换管的原因及换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1)对ICU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1 062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非计划换管的发生率及原因。(2)将63例非计划换管患者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对换管原因进行比... 目的对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换管的原因及换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1)对ICU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1 062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非计划换管的发生率及原因。(2)将63例非计划换管患者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对换管原因进行比较。(3)将换管方法分为导引式换管组和喉镜插入换管组。结果 (1)非计划换管的发生率为5.83%(63/1 062)。(2)老年患者的换管原因以痰痂阻塞多见占65.1%(28/43),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老年组躁动、咬扁导管或自主拔管占40%(8/20),明显高于老年组的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型号过小、气囊破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导引式换管组SaO2的下降显著低于喉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躁动、口腔出血及血压升高也较低。换管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及心律失常两组差异不大。结论 (1)在气管插管非计划换管原因中,老年患者以痰液结痂堵塞常见,非老年患者以躁动、咬扁导管或自主拔管多见。(2)导引式气管插管更换方法简单易行、危险性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气管插管 导引管 换管方法
下载PDF
经鼻气管内吸痰在开胸术后患者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海燕 刘慧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17期1629-1631,共3页
开胸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加上术后疼痛、镇痛泵的使用、卧床等各种因素,导致患者咳嗽困难,造成痰液粘稠不易咳出,严重影响呼吸功能,易发生肺不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经鼻气管内吸痰是对咳嗽无效患者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 开胸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加上术后疼痛、镇痛泵的使用、卧床等各种因素,导致患者咳嗽困难,造成痰液粘稠不易咳出,严重影响呼吸功能,易发生肺不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经鼻气管内吸痰是对咳嗽无效患者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发生肺部并发症的有效方法。2011年11月~2013年12月,我科对开胸术后清理呼吸道无效的患者行经鼻气管内吸痰,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导管 气管内吸痰 开胸术
下载PDF
气管导管置换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江伟(综述) 杨建平(审校)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41-744,共4页
临床中保留气管导管的患者可能因各种原因需要更换气管导管,但目前尚没有规范的气管导管置换操作流程及操作工具。本文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临床中使用的各种换管方法、设备及其利弊。对于有气管导管置换指征的患者,可首选引导式换管方... 临床中保留气管导管的患者可能因各种原因需要更换气管导管,但目前尚没有规范的气管导管置换操作流程及操作工具。本文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临床中使用的各种换管方法、设备及其利弊。对于有气管导管置换指征的患者,可首选引导式换管方法,并且采用引导管芯。引导式换管方法将朝着提高其成功率的方向发展,引导管芯应当成为麻醉科和ICU的常规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导管 引导管芯 置换
下载PDF
改良逆行气管插管技术在颈椎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谢书奇 张晓庆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9年第6期72-74,共3页
目的评估改良逆行气管插管术在颈椎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拟全麻下行颈椎减压融合术的颈椎骨折患者32例,ASAⅠ~Ⅲ级,其中C2或C2~3骨折19例,C3-4骨折6例,C6-7,骨折7例,伴脊髓损伤不全瘫7例,伴肋骨骨折、颧弓骨折2例。... 目的评估改良逆行气管插管术在颈椎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拟全麻下行颈椎减压融合术的颈椎骨折患者32例,ASAⅠ~Ⅲ级,其中C2或C2~3骨折19例,C3-4骨折6例,C6-7,骨折7例,伴脊髓损伤不全瘫7例,伴肋骨骨折、颧弓骨折2例。患者均采用改良逆行气管插管术完成气管插管。记录麻醉插管各时间段患者的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气管插管所需时间、首次插管成功率、气管插管相关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2例患者均用此气管插管术成功插入气管导管,且首次插管成功率为100%。气管插管所用的平均时间为(162±12)s。患者气管插管时的心率、血压值较诱导前无显著差异(P〉0.05),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5%以上。术后随访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逆行气管插管术操作简单易行,成功率高,不加重患者脊髓损伤,可广泛应用于颈椎骨折手术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骨折 导引钢丝 换管器 气管插管 逆行
下载PDF
咽反射在指导昏迷患者拔管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宪芬 李海朝 贾新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0年第7期38-39,共2页
目的评估咽反射在指导昏迷患者拔除气管导管时的作用。方法根据拔管前是否实施咽反射检查将108位患者分为咽反射检查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带气管导管时间、住ICU时间、肺炎发生率以及再插管或气管切开率。结果试验组带管时间较对照... 目的评估咽反射在指导昏迷患者拔除气管导管时的作用。方法根据拔管前是否实施咽反射检查将108位患者分为咽反射检查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带气管导管时间、住ICU时间、肺炎发生率以及再插管或气管切开率。结果试验组带管时间较对照组短,分别为(5.4±3.0)d和(7.3±3.1)d(P〈0.05),住ICU时间两组分别为(7.2±3.6)d和(9.2±3.7)d(P〈0.05),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5.1%和57.7%(P〈0.05),再插管和气管切开率分别为21.6%和46.5%(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咽反射可作为预测昏迷患者能否拔管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反射 昏迷 气管导管
下载PDF
垫圈式气管内导管固定法在老年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过瑛瑛 黄丽艳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第1期90-91,共2页
机械通气是目前ICU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在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中,老年患者由于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减弱,或由于疾病所致处于意识模糊状态,患者经常出现不配合的情况,容易造成意外拔管。同时,老年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缺牙情况... 机械通气是目前ICU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在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中,老年患者由于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减弱,或由于疾病所致处于意识模糊状态,患者经常出现不配合的情况,容易造成意外拔管。同时,老年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缺牙情况,使用传统胶布固定法,牙垫会随着口腔的活动而回缩入口腔内,不仅起不到防止患者咬管的作用,引起气管内导管位置的偏移,牙垫置入过深还会导致口腔黏膜损伤。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工作中总结出一种垫圈式气管内导管固定方法,将其应用于老年机械通气患者,收到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内导管 固定方法 老年 机械通气 护理
下载PDF
气管插管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5
作者 黄湘晖 郑翠红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8年第5期1134-1137,共4页
就气管导管的固定、细菌生物被膜的防治、气囊管理及病人的心理行为干预进行综述。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气管导管护理 细菌生物被膜 气囊管理 心理行为干预
下载PDF
“工”型胶布固定新生儿气管导管的护理安全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月迎 李春亮 +1 位作者 文洁 劳晓玲 《华夏医学》 CAS 2016年第6期67-69,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管导管固定的有效方法,减少呼吸支持患儿气管导管并发症。方法:随机抽取100例患儿采用"工"型胶布固定气管导管的患儿为观察组;另100例患儿采用"Y"型胶布固定气管导管的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管导管固定的有效方法,减少呼吸支持患儿气管导管并发症。方法:随机抽取100例患儿采用"工"型胶布固定气管导管的患儿为观察组;另100例患儿采用"Y"型胶布固定气管导管的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脱管率、气管损伤率及肺气肿、气漏率。结果:观察组肺气肿率、气漏率、脱管率、气管损伤率、VA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工"型胶布固定气管导管方法 ,能有效预防气管导管呼吸支持患儿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布固定 气管导管 护理 新生儿
下载PDF
改良型左双腔支气管导管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葛建岭 朋立超 蒋克泉 《中国医疗设备》 2013年第9期20-21,19,共3页
目的降低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难度和降低术中导管移位率。方法通过对左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结构的改良,使其更适合临床应用。结果使用改良型左双腔支气管导管,在插管定位及术中导管移位率明显优于左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 目的降低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难度和降低术中导管移位率。方法通过对左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结构的改良,使其更适合临床应用。结果使用改良型左双腔支气管导管,在插管定位及术中导管移位率明显优于左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结论改良型左双腔支气管导管在肺隔离术中应用安全、定位简单且术中导管移位率低,适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型左双腔支气管导管 左双腔支气管导管 插管定位 术中导管移位率 肺隔离导管
下载PDF
皮肤保护膜在气管导管固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廖敏 《现代医药卫生》 2013年第15期2271-2272,共2页
目的探讨3M Cavilon无痛皮肤保护膜在气管导管固定中对皮肤的保护效果。方法 2012年1—6月从重症监护病房中选取60例需行机械通气的婴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无痛皮肤保护膜涂抹于皮肤后用丝绸胶布固定;对照... 目的探讨3M Cavilon无痛皮肤保护膜在气管导管固定中对皮肤的保护效果。方法 2012年1—6月从重症监护病房中选取60例需行机械通气的婴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无痛皮肤保护膜涂抹于皮肤后用丝绸胶布固定;对照组直接用丝绸胶布固定于皮肤上。结果皮肤保护膜在气管导管固定中对皮肤的保护效果明显。结论 3 M无痛皮肤保护膜涂抹后,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将皮肤与胶布隔离,从而起到减少皮肤机械性受损、保护皮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保护 气管 导管 留置 皮肤 损伤 皮肤保护膜 气管导管固定
下载PDF
ICU病房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董小余 盛苗苗 方少样 《中国医院统计》 2017年第3期170-172,共3页
目的评估ICU患者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方法以480例符合条件的ICU患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地观察导管留置情况、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80例留置导管的ICU患者中,121例出现导管相关性医... 目的评估ICU患者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方法以480例符合条件的ICU患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地观察导管留置情况、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80例留置导管的ICU患者中,121例出现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5.2%。最常见的感染是导尿管相关性医院感染(51.7%)。193例气管插管患者发生44例次感染,例次感染率为22.8%;410例导尿患者发生79例次感染,例次感染率为19.2%;37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30例次感染,例次感染率为8.1%。气管插管的千导管日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为10.4%。留置不同数量导管患者相比,例次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χ~2=33.540,P<0.001)。结论 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的几率较高,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导尿管相关性医院感染,且使用导管数量越多,其感染发生率越高。严格控制导管留置指征、加强导管尤其是导尿管及气管插管的护理是减少ICU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 气管插管 导尿管 中心静脉导管
下载PDF
全身麻醉患者气管导管前端细菌学分析
20
作者 殷茂静 房亮 +3 位作者 赵红梅 黄建成 赵荣 刘江伟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13期1646-1648,共3页
目的了解经口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患者气管导管前端细菌污染情况。方法收集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插管留置时间分为4组,每组23例,其中Ⅰ组插管留置时间≤60 min;Ⅱ组60 min<插管留置时间≤120 min;Ⅲ组120 mi... 目的了解经口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患者气管导管前端细菌污染情况。方法收集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插管留置时间分为4组,每组23例,其中Ⅰ组插管留置时间≤60 min;Ⅱ组60 min<插管留置时间≤120 min;Ⅲ组120 min<插管留置时间≤180 min;Ⅳ组插管留置时间>180 min。术后收集气管导管前端标本并进行细菌培养,统计菌落数,比较4组患者导管前端的菌落数。结果 92例患者导管前端均培养出病原菌,例数最多为表皮葡萄球菌,其次是黄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Ⅲ组及Ⅳ组的菌落数均高于Ⅰ组及Ⅱ组(均P<0.05)。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均为手术时间长于2 h的患者。结论行全身麻醉后的患者其气管插管前端均有一定的菌落数,插管留置时间长于2 h的患者菌落数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气管导管 前端 插管留置时间 细菌学 菌落数 肺部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