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metallogenic environment of the Dounan manganese deposit,Southeast Yunnan, China: evidence from geochemistry and Mössbauer spectroscopic 被引量:1
1
作者 Jianbing Duan Yazhou Fu +2 位作者 Zhengwei Zhang Xiangxian Ma Jiafei Xiao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9年第1期78-94,共17页
The Dounan manganese deposit is a typical large-scale marine sedimentary manganese deposit of the Middle Triassic in China. The metallogenic environment and change process directly dictate the migration, enrichment, a... The Dounan manganese deposit is a typical large-scale marine sedimentary manganese deposit of the Middle Triassic in China. The metallogenic environment and change process directly dictate the migration, enrichment, and precipitation of Mn. To better understand its metallogenetic environment, a detailed study was undertaken involving field observation, mineralogical and geochemical and M?ssbauer spectroscopic analyse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1)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sedimentary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ochemical indexes indicate that the deposits were formed in an epicontinental marine sedimentary basin environment of normal salinity;(2) there were three ore phases including Mn oxides, Mn carbonates, and mixed Mn ores. The ore minerals found were braunite, manganite, Ca-rhodochrosite, manganocalcite, and kutnahorite. Petrographic and mineralogical inform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metallogenic environment was a weakly alkaline and weakly oxidized to weakly reduced environment, and the mineralization occurred near the redox interface;(3) the V/(V + Ni)ratios, δCe and Fe^(2+)/Fe^(3+) found in profiles of Baigu and Gake ore sections show that the redox conditions of the ore-forming environment were continuously changing; and(4) three Fe species, α-Fe_2O_3, para-Fe^(3+), and para-Fe^(2+),were found in hematite and clay mineral samples using M?ssbauer spectrum analysis. The pres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se Fe species indicate that the deposit was formed in a typic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during the mineralization process. In summary, our study showed that redox was a key factor controlling the mineralization of the Dounan manganese deposit. Our results have led u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ransgression and regression caused fluctuations in sea level, which in turn caused the change of the redox environment. M?ssbauer spectroscopy is an effective tool for studying the redox conditions of the paleoenvironment in which sedimentary manganese deposits were 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nan manganese deposit Metallogenetic environment Mössbauer spectroscopy GEOCHEMISTRY
下载PDF
Self-assembly and growth of manganese phthalocyanine on an Au(111) surface
2
作者 姜宇航 刘立巍 +2 位作者 杨锴 肖文德 高鸿钧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9期312-316,共5页
Self-assembly and growth of manganese phthalocyanine (MnPc) molecules on an Au(111) surface i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low-temperature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At the initial stage, MnPc molecules preferent... Self-assembly and growth of manganese phthalocyanine (MnPc) molecules on an Au(111) surface i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low-temperature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At the initial stage, MnPc molecules preferentially occupy the step edges and elbow sites on the Au(111) surface, then they are separately adsorbed on the face-centered cubic and hexagonal closely packed regions due to a long-range repulsive molecule-molecule interaction. After the formation of a closely packed monolayer, molecular islands with second and third layers are obser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ASSEMBLY manganese phthalocyanine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下载PDF
斗南锰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及斗南坝心地区明苏断裂(“S”形断裂)研究新认识与探讨
3
作者 袁雄 杨朋 +2 位作者 蒋型义 李学志 吴继兵 《中国锰业》 2024年第1期19-24,共6页
斗南锰矿带是滇东南地区重要的锰矿成矿带,其在地理位置上与明苏断裂(“S”形断裂)基本重合,成矿带上分布有岩子脚、斗南、大箐、老乌、龙潭等一批大、中型锰矿床;前人对“S”形断裂的专题研究较少,仅仅是从锰矿成矿机制方面进行分析、... 斗南锰矿带是滇东南地区重要的锰矿成矿带,其在地理位置上与明苏断裂(“S”形断裂)基本重合,成矿带上分布有岩子脚、斗南、大箐、老乌、龙潭等一批大、中型锰矿床;前人对“S”形断裂的专题研究较少,仅仅是从锰矿成矿机制方面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对平远斗南锰矿地区进行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及对坝心地段做地质、物探调查工作,结合对该断裂带相关资料的研究分析,认为“S”形断裂可能在不同区域位置不是实质性的同生断裂,主体表现是推覆断裂的形迹,局部有可能存在推覆断裂与同生断裂在地表重合。同时结合工作中的一些新认识,对锰矿深部成矿地质条件进行梳理总结和探讨,希望对本地区锰矿研究和找矿突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斗南锰矿 “S”形断裂 地质调查 物探 同生断裂
下载PDF
滇东南地区斗南沉积型锰矿床矿物相变化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24
4
作者 唐云凤 伊海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51-461,共11页
斗南锰矿是滇东南地区大型的沉积型锰矿床,对其沉积成因的研究可反映滇东南地区沉积型锰矿床的成矿模式。笔者对采自斗南锰矿床的条带状锰矿石样品,进行了系统的锰矿石物相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通过对锰矿石中锰矿类型与氧化还原界面关... 斗南锰矿是滇东南地区大型的沉积型锰矿床,对其沉积成因的研究可反映滇东南地区沉积型锰矿床的成矿模式。笔者对采自斗南锰矿床的条带状锰矿石样品,进行了系统的锰矿石物相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通过对锰矿石中锰矿类型与氧化还原界面关系的探讨,提出了由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氧化还原界面波动所控制的沉积型锰矿的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型锰矿床 斗南锰矿 氧化还原界面 锰矿物相分析
下载PDF
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中的孔道结构矿物及其环境属性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瑞 秦善 +3 位作者 鲁安怀 郑喜珅 王丽娟 赵东军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33,共6页
 运用晶体化学理论,通过矿物孔道结构的基本概念,描述软锰矿、拉锰矿、恩苏塔锰矿、锰钡矿、锰钾矿、锰铅矿、水锰矿、斜方水锰矿、钡硬锰矿和钙锰矿等矿物的孔道结构特征。总结出孔道结构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在环境修复和治理中的...  运用晶体化学理论,通过矿物孔道结构的基本概念,描述软锰矿、拉锰矿、恩苏塔锰矿、锰钡矿、锰钾矿、锰铅矿、水锰矿、斜方水锰矿、钡硬锰矿和钙锰矿等矿物的孔道结构特征。总结出孔道结构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在环境修复和治理中的吸附效应、孔道效应、催化效应、氧化还原效应以及纳米效应,并展望孔道结构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在环境属性开发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氧化物 氢氧化物 孔道结构 环境属性
下载PDF
滇东南斗南锰矿重力流沉积及其聚锰环境 被引量:16
6
作者 郑荣才 张锦泉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65-75,共11页
通过对含锰岩系和锰矿体的沉积相研究,认为滇东南中三叠统法郎组斗南锰矿具重力流沉积特征。锰质颗粒的搬运可识别出颗粒流及其衍生的变密度颗粒流和浊流三种方式,由流体性质转化引起主要聚锰环境下斜坡和坡底不同密度流的异地堆积和富... 通过对含锰岩系和锰矿体的沉积相研究,认为滇东南中三叠统法郎组斗南锰矿具重力流沉积特征。锰质颗粒的搬运可识别出颗粒流及其衍生的变密度颗粒流和浊流三种方式,由流体性质转化引起主要聚锰环境下斜坡和坡底不同密度流的异地堆积和富集成矿作用,出现同一矿化层中矿体随重力流流动方向由厚变薄、品位降低,及不同矿石组构的分带性。对应两次热水成锰事件,法郎组含锰层位向北东抬升,下斜坡—坡底相的有利聚锰环境随之同方向迁移,受明苏断裂同沉积活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矿 重力流 沉积 聚锰环境 成矿
下载PDF
混合价十二核锰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磁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安金 陈志达 +4 位作者 卞江 高松 王诗玺 徐光宪 陈久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39-447,共9页
合成了 2个十二核锰的配合物 [Mn12 O12 (3 Cl C6 H4 CO2 ) 16 (H2 O) 3(3 Cl C6 H4 CO2 H) ]·3 Cl C6 H4 CO2 H 1,和 [Mn12 O12 (CH3CO2 ) 4 (3 Br C6 H4 CO2 ) 12 (H2 O) 4 ]·3 Br C6 H4 CO2 H·H2 O 2。用X 射线衍射... 合成了 2个十二核锰的配合物 [Mn12 O12 (3 Cl C6 H4 CO2 ) 16 (H2 O) 3(3 Cl C6 H4 CO2 H) ]·3 Cl C6 H4 CO2 H 1,和 [Mn12 O12 (CH3CO2 ) 4 (3 Br C6 H4 CO2 ) 12 (H2 O) 4 ]·3 Br C6 H4 CO2 H·H2 O 2。用X 射线衍射单晶分析法测定了配合物 1的结构 ,其中心含有一个类立方体结构的 [Mn4 + 4 O4 ]+ 8,这个簇芯被一非共面的 8个Mn+ 3环及 8个 μ3 O所包围。配体是由 16个桥连 μ2 羧基和 3个端基水、1个间氯苯甲酸组成。测定了配合物 1,2的变温直流磁化率 ,表明配合物 1和 2在低温时有较大的基态自旋 ;测定了配合物 1,2的不同频率下的变温交流磁化率 ,以及在 1 4K下外磁场从 - 5T到+5T的磁化强度曲线 ,在磁滞回线上均出现了 2个台阶 ,表明配合物 1和 2存在分子自旋的量子隧穿 ,而且它们的共振磁化隧穿速度不同。简要讨论了配体和溶剂对十二核锰配合物磁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子磁体 十二核锰配合物 磁化率 磁滞回线
下载PDF
锰的硅化物薄膜在Si(111)-7×7表面的固相反应生长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丹 邹志强 +1 位作者 孙静静 赵明海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91-1295,共5页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对沉积在Si(111)-7×7重构表面上的锰薄膜在300-650℃之间的固相反应进行了研究.锰原子最初在Si(111)衬底上形成锰的纳米团簇的有序阵列,经过300℃退火后,锰纳米团簇的尺寸增大并且纳米团簇阵列由...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对沉积在Si(111)-7×7重构表面上的锰薄膜在300-650℃之间的固相反应进行了研究.锰原子最初在Si(111)衬底上形成锰的纳米团簇的有序阵列,经过300℃退火后,锰纳米团簇的尺寸增大并且纳米团簇阵列由有序变为无序;当退火温度达到400℃左右时,锰纳米团簇与硅衬底发生反应生成富锰的三维岛状物和由MnSi构成的平板状岛;500℃退火后生成物全部转变为MnSi平板状岛;650℃退火后生成物则由MnSi平板状岛全部转变为富硅的不规则的大三维岛,同时被破坏的衬底表面重新结晶形成7×7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Si(111)-7×7重构表面 固相反应 锰的硅化物 退火
下载PDF
锰硅化物在Si(111)-7×7表面的制备及其STM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丹 邹志强 孙静静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9-102,共4页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室温至610℃的条件下锰在Si(111)-7×7表面的反应生长情况,制备出了锰纳米团簇和几种锰硅化物。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低于260℃时,生成了占据在衬底7×7结构亚单胞上大小统一的锰纳米团簇;温度高...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室温至610℃的条件下锰在Si(111)-7×7表面的反应生长情况,制备出了锰纳米团簇和几种锰硅化物。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低于260℃时,生成了占据在衬底7×7结构亚单胞上大小统一的锰纳米团簇;温度高于500℃时,生成的锰硅化物可分为三类:纳米线、平板状的岛和三维不规则的岛。除此以外,390℃至610℃锰硅化物岛的成核密度符合传统成核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Si(111)-7×7重构表面 纳米团簇 锰硅化物 传统成核理论
下载PDF
离子掺杂型二氧化锰催化性能的综合实验
10
作者 衣晓凤 吕弋 +1 位作者 宋红杰 张立春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17,共4页
设计了探究离子掺杂对隧道状二氧化锰催化发光性能影响的综合化学实验。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铈离子和镧离子稀土离子掺杂的二氧化锰纳米材料,用XRD、SEM等对合成的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利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在二氧化锰表面产生催化发光... 设计了探究离子掺杂对隧道状二氧化锰催化发光性能影响的综合化学实验。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铈离子和镧离子稀土离子掺杂的二氧化锰纳米材料,用XRD、SEM等对合成的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利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在二氧化锰表面产生催化发光的性质考察了不同离子掺杂的二氧化锰的催化发光性能。结果表明,掺杂铈离子或镧离子均可增强二氧化锰的催化发光效率,其中掺杂铈离子的材料催化发光效率更强,对气体的选择性也更好。通过参与材料制备、材料表征和材料应用整个科研基本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可以建立学生的科研思维,增强其探索未知的科学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掺杂 隧道状二氧化锰 催化发光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下载PDF
斗南锰矿井巷掘进与支护实践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良 《云南冶金》 2014年第3期5-8,共4页
巷道是矿山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而掘进和支护是巷道施工必不可缺的两个步骤,做好矿山巷道掘进和支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云南文山斗南锰矿矿区地质概况及开拓方法,全面回顾了近几年斗南锰矿井巷掘进与支护技术的发展,阐述了矿... 巷道是矿山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而掘进和支护是巷道施工必不可缺的两个步骤,做好矿山巷道掘进和支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云南文山斗南锰矿矿区地质概况及开拓方法,全面回顾了近几年斗南锰矿井巷掘进与支护技术的发展,阐述了矿山的平巷掘进、人行溜矿井掘进及喷锚支护技术。针对斗南锰矿平巷掘进过程中十分破碎的松软岩体,采用"超前支护、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综合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对矿山掘进和支护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斗南锰矿 井巷掘进 喷锚支护 超前支护
下载PDF
北衙金矿锰矿物类型与负载金属离子规律性
12
作者 梁冬云 邱显扬 +2 位作者 蒋英 李波 李美荣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444-2456,共13页
由胶体转化成因的氧化锰矿物具有独特晶体化学特性,是天然矿物体系中最复杂的一类矿物。通过XRD、微区XRD、SEM和EDS分析,实现对北衙金矿氧化带矿石中各种氧化锰矿物成分和结构测试。结果表明:在该矿石中存在不同结构的6种氧化锰矿物,... 由胶体转化成因的氧化锰矿物具有独特晶体化学特性,是天然矿物体系中最复杂的一类矿物。通过XRD、微区XRD、SEM和EDS分析,实现对北衙金矿氧化带矿石中各种氧化锰矿物成分和结构测试。结果表明:在该矿石中存在不同结构的6种氧化锰矿物,包括层状结构的水钠锰矿和钙硬锰矿、一维隧道结构的软锰矿、二维隧道结构的锰铅矿和隐钾锰矿、三维隧道结构的钙锰矿。金属离子进入氧化锰晶格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铅趋向于进入具二维和三维大隧道结构的锰铅矿和钙锰矿中,铜和锌的离子半径较小,进入各种氧化锰矿物,在各氧化锰矿物中含量波动较大;隐钾锰矿和水钠锰矿是矿石中银的主要富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带金矿 锰矿物类型 晶体化学 隧道结构 负载有价金属
下载PDF
钙锰矿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崔浩杰 冯雄汉 +3 位作者 刘凡 谭文峰 邱国红 陈秀华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84-1093,共10页
钙锰矿是土壤、沉积物及海洋锰结核中常见的以3×3结构为主的一族大隧道构造氧化锰矿物。隧道中存在水分子和阳离子,形貌以片状、针状或纤维状为主。水钠锰矿→布塞尔矿→钙锰矿的转化是钙锰矿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转化在常压... 钙锰矿是土壤、沉积物及海洋锰结核中常见的以3×3结构为主的一族大隧道构造氧化锰矿物。隧道中存在水分子和阳离子,形貌以片状、针状或纤维状为主。水钠锰矿→布塞尔矿→钙锰矿的转化是钙锰矿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转化在常压条件下受体系温度、pH、共存粘土矿物、转化时间以及前驱物布塞尔矿亚结构特点,如层间交换离子类型、浓度、以水合离子形态或与MnO6八面体空穴上方键合的强弱、结晶度、Mn(III)的含量与迁移特点等因素影响。钙锰矿独特的结构使其所具有的离子吸附、氧化与催化特性及分子级的隧道空间等有望作为特异的分子筛、二次电池正极材料、有机反应催化剂等在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锰矿 隧道结构 锰氧八面体 铁锰结核 布塞尔矿 土壤
原文传递
锰的硅化物薄膜在Si(100)-2×1表面生长的STM研究
14
作者 李玮聪 邹志强 +1 位作者 王丹 石高明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91-396,共6页
锰的硅化物在微电子器件、自旋电子学器件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了解锰的硅化物薄膜在硅表面的生长规律是其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步骤之一.本文采用分子束外延方法在Si(100)-2×1表面沉积了约4个原子层的锰薄膜,并利用超高真空扫... 锰的硅化物在微电子器件、自旋电子学器件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了解锰的硅化物薄膜在硅表面的生长规律是其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步骤之一.本文采用分子束外延方法在Si(100)-2×1表面沉积了约4个原子层的锰薄膜,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该薄膜与硅衬底之间在250—750℃范围内的固相反应情况.室温下沉积在硅衬底表面的锰原子与衬底不发生反应,薄膜由无序的锰团簇构成;当退火温度高于290℃时,锰原子与衬底开始发生反应,生成外形不规则的枝晶状锰硅化物和富锰的三维小岛;325℃时,衬底上开始形成平板状的MnSi小岛;525℃时,枝晶状锰硅化物完全消失,出现平板状的MnSi_(1.7)7大岛;高于600℃时,富锰的三维小岛和平板状的MnSi小岛全部消失,仅剩下平板状的MnSi_(1.7)大岛.这些结果说明退火温度决定了薄膜的形态和结构.在大约600℃退火时岛的尺寸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表明岛的生长遵从扩散限制的Ostwald熟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锰的硅化物 固相反应 Ostwald熟化
原文传递
锰及其硅化物在Si(100)表面的反应外延生长
15
作者 孙静静 邹志强 +2 位作者 王丹 赵明海 陈礼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64-568,共5页
采用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扫描隧道显微镜(UHVMBE-STM)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锰及其硅化物在Si(100)-2×1重构表面上的外延生长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生长过程中衬底温度控制在室温到135℃时,生成大小基本一致的锰纳米团簇;当衬底温度... 采用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扫描隧道显微镜(UHVMBE-STM)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锰及其硅化物在Si(100)-2×1重构表面上的外延生长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生长过程中衬底温度控制在室温到135℃时,生成大小基本一致的锰纳米团簇;当衬底温度达到210℃时锰与硅开始发生反应,形成硅化物,并有纳米线结构出现;当衬底温度达到330℃时,纳米线完全被棒状物或不规则的三维岛状硅化物取代。随着沉积时衬底温度升高,生成物的成核密度与生长温度的关系与经典的二维岛成核理论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Si(100)-2×1重构表面 纳米线 棒状物 三维岛状硅化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