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drug-induced sleep endoscopy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upper airway stimulation therapy
1
作者 Adrian A.Ong Christopher M.Ayers +4 位作者 Eric J.Kezirian B.Tucker Woodson Nico de Vries Shaun A.Nguyen M.Boyd Gillespie 《World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2017年第2期92-96,共5页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level of agreement among experienced operators of candidacy for upper airway stimulation (UAS) based on evaluation of drug-induced sleep endoscopy (DISE).Methods:The trial was designed as a ...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level of agreement among experienced operators of candidacy for upper airway stimulation (UAS) based on evaluation of drug-induced sleep endoscopy (DISE).Methods:The trial was designed as a single-blinded cross-sectional study.Four otolaryngologists with extensive DISE experience were given 63 video clips from the STAR trial video library.These videos were graded using the VOTE classification.Percentage agreement and Cohen's k (for inter-rater reliability) were calculated between pairs of reviewers,assessing palatal complete concentric collapse (CCC) and determining UAS eligibility.Subjects were also grouped based on collapse severity for each reviewer.Results:The reviewers had excellent (approximately 90%) agreement on findings at the level of the soft palate and tongue base.The inter-rater reliability for palatal CCC ranged from mod erate to substantial The agreement on determining the criteria for UAS implantation ranged from poor to moderate.All 4 upper airway structures as classified by the criteria of the VOTE were graded by all the reviewers as contributing to obstruction in a majority of subjects who were performed via application of DISE.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DISE remains a subjective examination,even among those experienced operators,therefore more studies need to be performed for evaluation of improvement in inter-rater reliability after implantation of training vide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ug-induced sleep endoscopy drug-induced SEDATION endoscopy Upper airway STIMULATION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Inter-rater reliability
原文传递
Post-Endoscopy Self-Limited Unspecified Fever: Rare or Common Adverse Event after Endoscopy?—An Observ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被引量:1
2
作者 Boris Tufegdzic Guus Jansen +3 位作者 Lina Hussein Valsala Visno Terrence J. Lee-St. John Massimo Lamperti 《Ope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CAS 2022年第8期192-203,共12页
Background: Although post-endoscopy fever (PEF) without colon perforation or haemorrhage is believed to be rare, 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causes in the adult population have not been fully investigated. The purpose... Background: Although post-endoscopy fever (PEF) without colon perforation or haemorrhage is believed to be rare, 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causes in the adult population have not been fully investigated.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PEF and identify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EF and its outcomes. Material and Methods: Over a three-month period, 1054 non-hospitalised patients who had an endoscopic procedure at Cleveland Clinic Abu Dhabi received a post-procedure phone call within the first 24 hours. After identifying patients with fever and obtaining verbal consent,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using a standardised telephone interview. Results: Thirty-four patients with PEF were identified.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measured was 39.8 degrees Celsius. O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 as a single procedure, was the most commonly performed (41.2%). Logistic regression revealed that no significant group differences across procedure types existed in terms of adjusted odds of fever. However,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age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fever—higher age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odds of fever (b = -0.033, p = 0.024). Conclusion: PEF is an unpleasant side effect and it is associated with patient discomfort, dissatisfaction and fear during post-endoscopy recovery. Although our findings do not fully explain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underlying post-endoscopy fever, this study data should increase awareness about PEF as a common side effect related to endosco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 endoscopy Fever drug-induced Fever Bacteria Translocation
下载PDF
多导睡眠图辅助药物诱导睡眠内镜正压呼吸机压力滴定的操作要点
3
作者 刘丹 万南生 +4 位作者 王杰 句仁华 谢巍 田羽 冯靖 《天津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324-326,共3页
识别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上气道阻塞和狭窄情况对于决定后续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药物诱导睡眠内镜(DISE)是可提供OSA患者麻醉后“睡眠”状态时上呼吸道解剖学结构的三维可视化评估技术,通过内镜安全而快速地观察上呼吸道阻塞及... 识别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上气道阻塞和狭窄情况对于决定后续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药物诱导睡眠内镜(DISE)是可提供OSA患者麻醉后“睡眠”状态时上呼吸道解剖学结构的三维可视化评估技术,通过内镜安全而快速地观察上呼吸道阻塞及塌陷的动态情况,为制定手术方案、进行气道正压(PAP)干预治疗等提供重要参考。在多导睡眠图(PSG)辅助下,DISE对优化OSA个体化治疗方案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介绍了多导睡眠图辅助药物诱导睡眠内镜正压呼吸机压力滴定的操作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正压呼吸 多道睡眠描记术 药物诱导睡眠内镜
下载PDF
药物性食管炎内镜特征及食管溃疡相关鉴别诊断研究现状
4
作者 孔冰慧 杨丽 白龙洲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5期569-575,共7页
药物性食管炎(DIE)是药物引发的食管黏膜损伤,患者通常以剧烈的胸骨后疼痛为首发症状而就诊,需与心脏类疾病相鉴别,且其他症状与反流性食管炎相似,临床确诊率并不高。但DIE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食管狭窄、穿孔甚至纵隔脓肿和食管胸膜... 药物性食管炎(DIE)是药物引发的食管黏膜损伤,患者通常以剧烈的胸骨后疼痛为首发症状而就诊,需与心脏类疾病相鉴别,且其他症状与反流性食管炎相似,临床确诊率并不高。但DIE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食管狭窄、穿孔甚至纵隔脓肿和食管胸膜瘘,若处理不及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此外,引发食管炎的疾病(食管克罗恩病、食管白塞病、反流性食管炎、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感染性食管炎、食管癌等)可能对DIE的诊断造成干扰,因此有必要加强临床医师对食管疾病的认识,以提高DIE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食管炎 内镜 食管溃疡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诱导睡眠对呼吸和气道梗阻的影响
5
作者 郭星星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9期114-118,共5页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诱导睡眠对患者呼吸和气道梗阻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6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拟行药物诱导睡眠检查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法随机分为Ⅰ组、Ⅱ组,各30例。Ⅰ组使用艾司氯胺酮进行诱导睡眠,Ⅱ组使用咪达唑...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诱导睡眠对患者呼吸和气道梗阻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6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拟行药物诱导睡眠检查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法随机分为Ⅰ组、Ⅱ组,各30例。Ⅰ组使用艾司氯胺酮进行诱导睡眠,Ⅱ组使用咪达唑仑进行诱导睡眠,患者入睡后,在仰卧位下,使用纤维喉镜监测患者气道梗阻情况,记录用药前(T0)、用药后5 min(T1)、用药后10 min(T2)、用药后20 min(T3)、用药后30 min(T4)时的Ramsay镇静评分、呼吸频率(RR)、最低血氧饱和度(SpO2),睡眠呼吸监测指标、气道梗阻情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T1~T4时,两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4时,两组SpO2均低于T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4时,Ⅱ组SpO2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4时,Ⅰ组RR均低于T0时,T1~T4时,Ⅱ组RR均低于T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4时,Ⅱ组RR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min药物诱导睡眠期间,Ⅰ组低通气指数(AHI)、呼吸暂停次数明显低于Ⅱ组,最低SpO_(2)、RR明显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中无狭窄患者占比高于Ⅱ组,且Ⅳ型狭窄患者占比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诱导睡眠对呼吸抑制较轻,气道梗阻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药物诱导睡眠 呼吸抑制 气道梗阻
下载PDF
药物诱导睡眠后气道梗阻的危险因素研究
6
作者 郭星星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3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药物诱导睡眠后气道梗阻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2月~2023年3月100例择期手术患者,入室后,于药物诱导睡眠成功后采用睡眠内镜观察患者气道梗阻情况,根据其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气道梗阻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收集两组一... 目的探讨药物诱导睡眠后气道梗阻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2月~2023年3月100例择期手术患者,入室后,于药物诱导睡眠成功后采用睡眠内镜观察患者气道梗阻情况,根据其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气道梗阻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及术中相关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气道梗阻的因素,绘制ROC曲线并计算AUC。结果气道梗阻发生58例,未发生4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92,95%CI:1.011~1.180)、呼吸暂停次数(OR=7.584,95%CI:1.629~35.312)、低通气次数(OR=1.922,95%CI:1.257~2.940)、咪达唑仑用量(OR=1.284,95%CI:1.019~1.618)为气道梗阻发生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AUC=0.764,95%CI:0.668~0.843);咪达唑仑用量(AUC=0.593,95%CI:0.491~0.691);低通气次数(AUC=0.880,95%CI:0.799~0.936);呼吸暂停次数(AUC=0.890,95%CI:0.811~0.943)。结论患者低通气次数、年龄、呼吸暂停次数以及药物诱导睡眠后咪达唑仑用量是气道梗阻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 诱导睡眠 气道梗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药物诱导睡眠状态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上气道阻塞部位的CT定位 被引量:6
7
作者 胡吉波 胡红杰 +2 位作者 侯铁宁 高航翔 何健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8-173,共6页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经药物诱导方法,在睡眠状态下行上气道多层螺旋CT的可行性,研究多层螺旋CT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上气道阻塞部位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多导睡眠图监测(PSG)确诊的阻塞性睡...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经药物诱导方法,在睡眠状态下行上气道多层螺旋CT的可行性,研究多层螺旋CT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上气道阻塞部位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多导睡眠图监测(PSG)确诊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114例,先行清醒状态下吸气末上气道CT扫描;后对其中109例患者经静脉缓慢注射咪唑安定,待患者在睡眠状态下呼吸暂停时,行上气道相应部位CT扫描;比较并测量两种状态下上气道狭窄水平的截面积及气道最小直径,并运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直观显示上气道形态。结果:①本组109例OSAS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成功率100%。②睡眠状态下,呼吸暂停时62例患者软腭后气道完全闭塞,其中26例伴有舌后气道闭塞,27例伴有舌后气道睡眠后较睡眠前狭窄,9例睡眠前后舌后气道无明显改变;40例患者软腭后气道较睡眠前狭窄,其中20例伴有舌后气道睡眠后较睡眠前狭窄,10例伴有舌后气道睡眠后完全闭塞,10例睡眠前后舌后气道无明显改变;7例患者睡眠前后CT扫描软腭后气道及舌后气道无明显改变。③软腭后气道平均最小截面积清醒相(72.60±45.15)mm2,睡眠相(8.26±18.16)mm2(P<0.01);舌后气道平均最小截面积清醒相(133.21±120.36)mm2,睡眠相(16.73±30.21)mm2(P<0.01)。软腭后气道平均最小直径清醒相(6.91±2.23)mm,睡眠相(1.18±2.14)mm(P<0.01);舌后气道平均最小直径清醒相(8.68±4.32)mm,睡眠相(1.68±2.22)mm(P<0.01)。结论:①运用药物诱导方法的睡眠状态下,对OSAS患者进行CT检查是安全可靠的。②多层螺旋CT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可真实再现OSAS患者睡眠状态下呼吸暂停发生时上气道的形态,对临床准确定位上气道狭窄或阻塞的部位和范围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诊断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阻塞性 气道梗阻 药物诱导睡眠 咪唑安定
下载PDF
药物诱导睡眠喉镜检查与Müller检查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白雪 朱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18期1997-2001,共5页
目的比较药物诱导睡眠喉镜(DISE)检查与Müller实验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哪种方法能更加精准的定位,哪种方法能更加准确的描述上气道塌陷情况。通过睡眠喉镜检查观察患者鼾声来源,解决鼾症患者的问题。方法回顾性选取9... 目的比较药物诱导睡眠喉镜(DISE)检查与Müller实验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哪种方法能更加精准的定位,哪种方法能更加准确的描述上气道塌陷情况。通过睡眠喉镜检查观察患者鼾声来源,解决鼾症患者的问题。方法回顾性选取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PSG检查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入院后均行DISE检查和Müller试验,检查结果分两部分记录,堵塞位置和堵塞程度,对比两种方法在各种狭窄中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并且记录鼾声来源。结果两种方法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软腭平面前后径狭窄有62.7%一致性,左右径狭窄有75.0%一致性,环形狭窄有81.8%一致性,口咽平面左右径狭窄78.5%一致性。舌根前后径狭窄有26.7%一致性,会厌平面左右径狭窄有25%一致性,在前后径狭窄有31.5%一致性,而喉部环形狭窄的一致性仅有19.2%。3例患者在DISE检查中出现声带扑动。鼾声来源于软腭平面占74.5%,来源于咽侧壁占30.6%,来源于舌根/会厌平面占28.6%,来源于声门占3.1%。结论 DISE具有安全性、操作简单、可靠性高的优势,比Müller试验更能客观地反映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上气道阻塞的程度及形式,并且能直观的观察到鼾声来源,对于鼾症患者解决鼾声治疗提供有力的临床依据。Müller试验在评估软腭、口咽平面也可以提供充分的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药物诱导睡眠喉镜检查 Müller检查 鼾声
下载PDF
诱导睡眠下电子喉镜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贾代杰 闫保星 +1 位作者 郭淼 吴玉花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7年第9期1560-1562,共3页
目的探讨诱导睡眠状态下电子喉镜(DISE)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47例OSAHS患者,在盐酸右美托咪啶诱导睡眠后用电子喉镜对其上呼吸道进行动态观察,根据VOTE分类系统确定阻塞... 目的探讨诱导睡眠状态下电子喉镜(DISE)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47例OSAHS患者,在盐酸右美托咪啶诱导睡眠后用电子喉镜对其上呼吸道进行动态观察,根据VOTE分类系统确定阻塞的部位、程度和方式,并和自然睡眠状态下PSG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 47例OSAHS患者均有腭后阻塞,口咽侧壁阻塞占62%(29/47),舌根阻塞占72%(34/47),会厌阻塞占11%(5/47)。单部位阻塞占6%(3/47),两部位阻塞(腭后+口咽侧壁,腭后+舌根)分别占19%(9/47)、32%(15/47),三部位阻塞(腭后+舌根+口咽侧壁)占32%(15/47)。口咽侧壁阻塞患者BMI、AI、ODI和TST较无口咽侧壁阻塞患者高(P<0.05),平均SaO_2和最低SaO_2较无口咽侧壁阻塞患者低(P<0.05)。结论 DISE可以清楚地观察到OSAHS患者发生阻塞的部位、程度和方式及咽腔的动态变化,可为OSAHS外科手术提供直观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睡眠电子喉镜检查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多导睡眠监测
下载PDF
药物诱导睡眠内镜下成人鼾声来源特点及分类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云鹏 许辉杰 +4 位作者 彭好 贾瑞芳 于晖 高瞻 黄魏宁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8-382,共5页
目的 分析药物诱导睡眠内镜下不同严重程度的睡眠呼吸障碍患者鼾声来源的特点及分类。方法 选择74例(19~55岁,平均 37.9±8.70 岁)AHI<50的单纯打鼾(simple snoring,SS)和不同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 目的 分析药物诱导睡眠内镜下不同严重程度的睡眠呼吸障碍患者鼾声来源的特点及分类。方法 选择74例(19~55岁,平均 37.9±8.70 岁)AHI<50的单纯打鼾(simple snoring,SS)和不同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SS及轻度OSAHS组(39例)和中、重度OSAHS组(35例);各组分别用右美托咪定复合异丙酚进行诱导睡眠后,通过纤维鼻咽喉镜观察两组对象仰卧位打鼾时咽部组织振动及塌陷的情况,并进行分类比较。结果 74例患者中,鼾声来源及振动形式不同,分为软腭振动为主型(I型,前后型),咽侧壁振动为主型(II型,左右型),软腭+咽侧壁共同振动型(III型,向心型)三种类型;软腭振动为主型在SS及轻度OSAHS组和中、重度OSAHS组中的例数分别为24例(61.54%)和10例(28.57%);咽侧壁振动为主型在两组中的例数分别为9例(23.08%)和16例(45.71%);软腭+咽侧壁共同振动型在两组中的例数分别为6例(15.38%)和9例(25.71%),两组间鼾声来源类型及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6)。结论 不同程度睡眠呼吸障碍的患者睡眠中鼾声来源部位及咽部组织振动形式不同;咽侧壁振动为鼾声的主要来源(Ⅱ型及Ⅲ型),且随打鼾者阻塞程度加重而占比增加;以鼾声主要来源为依据的分类法可为该类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鼾声来源 药物诱导睡眠内镜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下载PDF
DISE定位下保留扁桃体窝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梅 白雪 王钰彧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15期1650-1654,共5页
目的通过药物诱导睡眠喉镜(DISE)检查准确定位后,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基础上行保留扁桃体窝及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咽侧索的手术,探讨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 目的通过药物诱导睡眠喉镜(DISE)检查准确定位后,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基础上行保留扁桃体窝及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咽侧索的手术,探讨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经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轻、中度患者49例,均进行DISE检查,其中25例患者提示口咽平面左右径狭窄且无咽侧索肥厚(组1),24例患者口咽平面环形狭窄且伴有咽侧索肥厚(组2)。组1中行传统UPPP手术14例(组1-1),行保留扁桃体窝的UPPP手术11例(组1-2);组2中行传统UPPP手术12例(组2-1),行保留扁桃体窝的UPPP及低温等离子消融部分肥厚咽侧索手术12例(组2-2)。术后1年患者门诊随访,复查上气道手术部位恢复情况,并行一夜多导睡眠检测,收集术后的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g scale,ESS)评分,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值(LSaO_2)。结果根据《2009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关于OSAHS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疗效评估标准,组1治愈5例,其中组1-2:3例,组1-1:2例;显效和有效共12例,其中组1-2:7例,组1-1:5例;无效8例,其中组1-2:1例,组1-1:7例,总有效率为68%。组2治愈3例,其中组2-2:2例,组2-1:1例;显效和有效共13例,其中组2-2:8例,组2-1:5例;无效8例,其中组2-2:2例,组2-1:6例,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患者间年龄、BMI、LSaO_2、术前AH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HI组1-2和组2-2低于组1-1和组2-1(P<0.05)。结论 UPPP手术基础上保留扁桃体窝手术远期疗效较好,对手术治疗OSAHS的远期疗效有重要意义;对于咽侧索肥厚患者使用低温等离子消融部分咽侧索对咽腔的扩大起到极大作用;术前使用DISE定位检查对手术方式的选择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低温等离子消融 药物诱导睡眠喉镜 扁桃体窝
下载PDF
4种状态下OSAHS患者上气道软组织狭窄程度的镜下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梅 《北京医学》 CAS 2018年第7期679-682,F0003,共5页
目的比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在不同状态下上气道软组织狭窄部位、形态及程度。方法随机抽取48例经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y,PSG)确诊的中重度OSAHS患者,分别行... 目的比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在不同状态下上气道软组织狭窄部位、形态及程度。方法随机抽取48例经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y,PSG)确诊的中重度OSAHS患者,分别行清醒坐位、清醒平卧位、清醒侧卧位及药物诱导睡眠平卧位4种状态下上气道软组织塌陷部位、形态及程度的自身比较,并根据VOTE(velum,oropharynx,tonguebase,epiglottis)评分方法对腭咽平面、口咽侧壁平面、舌根平面及会厌平面狭窄度进行评分。结果清醒坐位、清醒平卧位、清醒侧卧位及药物诱导睡眠平卧位4种状态下,腭咽平面、口咽侧壁平面、舌根平面及会厌平面4个平面阻塞部位及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醒坐位各个平面阻塞最轻,睡眠平卧位最重,尤其舌根及会厌平面差异较大,口咽侧壁平面变化较小。睡眠平卧位,清醒平卧位的VOTE总评分值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呈正相关(P<0.05)。结论药物诱导睡眠喉镜(drug-induced sleep endoscopy,DISE)对OSAHS患者上气道软组织狭窄部位及程度的判断对于OSASH患者腭咽平面尤其舌咽平面的软组织阻塞定位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Muller试验 药物诱导睡眠喉镜 VOTE评分
下载PDF
佩戴口器时气道结构变化预测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咽腔塌陷性的改善
13
作者 李彦如 施云瀚 +5 位作者 曹莉莉 亢丹 费南希 曲晓霞 杨庆文 韩德民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3年第8期510-514,共5页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佩戴下颌前移型口腔矫治器(简称口器)时咽腔形态结构变化与咽腔不同平面塌陷度改善的关系。探索佩戴口器能改善咽腔塌陷的患者特征。方法31例OSAHS患者分别于平静呼吸和佩戴口器时,MR...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佩戴下颌前移型口腔矫治器(简称口器)时咽腔形态结构变化与咽腔不同平面塌陷度改善的关系。探索佩戴口器能改善咽腔塌陷的患者特征。方法31例OSAHS患者分别于平静呼吸和佩戴口器时,MRI获取上气道结构测量指标,药物诱导电子喉镜评估软腭后、口咽、舌根及会厌平面咽腔塌陷度。分析佩戴口器的气道结构变化与咽腔塌陷性改善间的关联性。对比咽腔塌陷改善者与未改善者的差异。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37.0±10.9)岁,AHI为(50.5±21.4)次/h。12例(38.7%)患者佩戴口器时软腭后/口咽区域塌陷显著改善,病情相对减轻,最低血氧更高(P=0.005);其佩戴口器时的腭后气道最小截面积、悬雍垂截面积和腭后气道体积增量优于改善不明显者(P=0.017,P=0.003,P=0.008)。22例存在舌后区塌陷者,11例(50%)改善者佩戴口器时舌后最小截面积的增大更加明显(P=0.008)。在会厌平面塌陷者,9例改善明显者悬雍垂和舌后最小截面积左右径增大更明显(P=0.004,P=0.018)。结论OSAHS患者清醒时佩戴口器的咽腔结构扩大量与睡眠时对应气道平面的塌陷性改善程度关联。有助于评估佩戴口器对各平面咽腔塌陷的改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诱导睡眠内镜 下颌前移装置 上气道
下载PDF
睡眠剥夺和药物诱导睡眠脑电图诊断癫痫的临床应用价值探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娟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1693-1694,共2页
目的:睡眠剥夺与药物诱导睡眠脑电图在诊断癫痫中的运用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癫痫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分为睡眠剥夺组与药物诱导组,每组36例。睡眠剥夺组予以睡眠剥夺... 目的:睡眠剥夺与药物诱导睡眠脑电图在诊断癫痫中的运用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癫痫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分为睡眠剥夺组与药物诱导组,每组36例。睡眠剥夺组予以睡眠剥夺诱导睡眠,药物诱导组给予药物诱导睡眠,并对2组患者清醒期与睡眠期脑电图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睡眠剥夺组患者清醒期睁眼抑制率、枕区α波优势率、脑电图快波检测率与药物诱导组比较区别不明显(均P>0.05);2组患者睡眠期的完整睡眠时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睡眠期癫痫样放电率方面,睡眠剥夺组为72.22%,高于药物诱导组的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睡眠剥夺诱导在诊断癫痫时,可提升睡眠脑电图阳性率,而药物诱导有操作简便的特点,在临床诊断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药物诱导 癫痫 脑电图 临床价值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模拟打鼾和药物诱导睡眠内镜下上气道阻塞平面形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振恭 曾进 +3 位作者 熊俊 李丽娟 王丽 刘云亮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0年第11期651-655,共5页
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药物诱导模拟上气道睡眠状态下上气道阻塞平面特点、阻塞程度及动态形态学变化,并与模拟打鼾和Muller’s检查进行比较,寻找一种更为准确、真实、客观反映上气道形态的诊断方法。方法... 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药物诱导模拟上气道睡眠状态下上气道阻塞平面特点、阻塞程度及动态形态学变化,并与模拟打鼾和Muller’s检查进行比较,寻找一种更为准确、真实、客观反映上气道形态的诊断方法。方法选取经多道睡眠图监测符合OSAHS男性患者10例,分别进行模拟打鼾、Muller’s检查以及药物诱导睡眠内镜(drug-induced sleep endoscopy,DISE)检查,评估患者上气道阻塞平面及形态学特点,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及VOTE评分系统对数据进行比较研究。结果3种状态下上气道阻塞平面及形态改变具有差异性及多样性特点。清醒模拟睡眠状态下OSAHS患者主要表现为双平面狭窄,在诱导睡眠状态下则主要表现为多平面狭窄。在形态学观察中,在清醒模拟睡眠状态下腭咽平面主要表现为前后狭窄,口咽侧壁平面表现为左右狭窄,而在DISE下阻塞平面可表现左右狭窄、前后狭窄或者环形狭窄;同一患者气道阻塞形态随着不同睡眠时相亦可发生动态变化。统计学资料分析显示:①3种检查方法在会厌、舌根平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DISE检查在会厌、舌根平面阻塞程度VOTE评分均高于其他2种检查方法;②3种检查方法阻塞平面引出率在腭咽平面及口咽侧壁平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会厌平面和舌根平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与清醒状态相比,DISE下OSAHS患者上气道狭窄平面形态呈现为左右狭窄、前后狭窄和环形狭窄,或者3种形态互相动态转变,具有与睡眠周期咽腔肌肉活动张力相似的时相性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病例对照研究 药物诱导睡眠内镜 阻塞形态 右美托咪定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阻塞平面多种评估方式间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聂帅 文连姬 +6 位作者 于丹 郭海仙 刘悦 李绍楠 谷婷婷 于任游 刘岩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0年第12期701-704,共4页
目的研究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阻塞平面的多种评估方式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9年10月16日~2020年10月20日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便携式睡眠监测仪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27例拟手术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常规... 目的研究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阻塞平面的多种评估方式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9年10月16日~2020年10月20日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便携式睡眠监测仪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27例拟手术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电子纤维鼻咽喉镜下Müller’s检查(Müller’s maneuver,MM)、Friedman临床分型(Friedman score,Fs)、药物诱导睡眠内镜(drug-induced sleep endoscopy,DISE)来评估上气道阻塞情况,并进行VOTE评分。结果 MM中软腭和舌根平面阻塞率分别为92.59%和40.74%;DISE下软腭、口咽、舌根、会厌平面阻塞率分别为81.48%、88.89%、40.74%、62.96%。在软腭平面,MM、DISE检查结果具有一致性(55.56%),其中25.93%与Fs也具有一致性,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M、DISE检查结果不具有一致性的患者中,MM与Fs、DISE与Fs一致的分别占22.22%,18.52%;三者均不一致的占3.70%。结论 27例患者中,55.56% MM和DISE评估软腭平面阻塞具有一致性,但与Fs无明显一致性。因此,MM与DISE可作为指导评估阻塞平面的方式,Fs则可作为一种辅助方式参与评估。另外,与MM相比,DISE可发现更多平面阻塞,尤其是舌根或会厌平面的阻塞。临床上建议联合使用多种方式进行阻塞平面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Müller’s检查 Friedman临床分型 药物诱导睡眠内镜
下载PDF
101例药源性睡眠障碍文献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东肃 蔡乐 +4 位作者 苏晔 史红 杨梅 康怡 朱莹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18年第3期158-161,共4页
目的:探讨各类药物导致药源性睡眠障碍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7年)、万方数据库(1990–2017年)和维普数据库(VIP)(1989–2017年)有关药物致睡眠障碍的文献资料,采用回顾性... 目的:探讨各类药物导致药源性睡眠障碍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7年)、万方数据库(1990–2017年)和维普数据库(VIP)(1989–2017年)有关药物致睡眠障碍的文献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8篇文献中报道的101例病例报告中患者基本情况、给药途径及发生时间、药品种类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1例药源性睡眠障碍患者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为1.24:1。青中年患者(20~59岁)报告例数较多,共计59例(58.42%)。不良反应发生以抗菌药物为主,共计35例(34.65%)。给药途径以口服给药为主共计66例(65.35%)。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在用药当天发生,共计62例(62.00%)。101例患者预后良好,痊愈、好转101例(100.00%)。结论:药源性睡眠障碍涉及药物种类较多,临床应提高对药源性睡眠障碍的认识,加强对高危人群及高危药物的预警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源性疾病 睡眠障碍 药品不良反应
下载PDF
药物诱导睡眠内镜和上气道CT检查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4
18
作者 贺腾 神平 +3 位作者 周鹏 李培华 樊可成 李宁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395-398,共4页
目的:探讨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患者药物诱导睡眠内镜( DISE)和上气道CT( UACT)检查结果之间的关联,评价UAC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中重度OSAHS患者分别行UACT及DISE检查。依... 目的:探讨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患者药物诱导睡眠内镜( DISE)和上气道CT( UACT)检查结果之间的关联,评价UAC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中重度OSAHS患者分别行UACT及DISE检查。依据DISE结果将患者分为非完全阻塞组和完全阻塞组(气道塌陷度<75%为非完全阻塞,≥75%为完全阻塞)。对UACT所获图像进行数据处理,测量气道截面积、前后径和左右径,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根据DISE 检查,57例患者(均为男性)中73.7%(42/57)存在腭咽部位完全阻塞,70.2%(40/57)有口咽部完全阻塞,61.4%(35/57)有舌根部完全阻塞,59.7%(34/57)有会厌部完全阻塞。非完全阻塞组和完全阻塞组通过UACT测得的腭咽和口咽部前后径值以及腭咽、口咽和会厌部截面积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测量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CT中腭咽、口咽部的前后径和腭咽、口咽、会厌部的截面积对评估中重度OSAHS患者气道阻塞程度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药物诱导睡眠内镜
下载PDF
悬雍垂低温等离子去黏膜化并翻转缝合悬吊术在中度OSAHS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振恭 熊俊 +2 位作者 李丽娟 王丽 刘云亮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65-569,共5页
目的分析悬雍垂低温等离子去黏膜化翻转缝合悬吊术在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具体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基础上对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中度OSAHS患者进行手术方式改良,采... 目的分析悬雍垂低温等离子去黏膜化翻转缝合悬吊术在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具体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基础上对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中度OSAHS患者进行手术方式改良,采取低温等离子去黏膜化并悬雍垂翻转"8"字缝合悬吊固定手术的3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6例患者为对照组(开展常规H-UPPP手术),16例患者为实验组(低温等离子行悬雍垂去黏膜化,悬雍垂翻转"8"字缝合悬吊固定术),所有患者术前行药物诱导睡眠内镜(DISE)检查评估患者上气道阻塞情况,根据ESS评分、鼾声量表评分对所有患者主观症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并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前后比较,术后ESS评分、鼾声量表评分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手术方式ESS评分、鼾声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咽部异物感、咽部干燥、咽部绷紧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永久性腭咽关闭不全患者;术后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呼吸困难,无围手术期死亡及术后拔管困难。结论结合低温等离子技术的悬雍垂去黏膜化并翻转缝合悬吊术是针对以腭咽平面、口咽侧壁平面为主要责任平面狭窄及左右狭窄为显著特征的中度OSAHS患者治疗有效的改良手术方法,具有术后反应和主观症状较轻、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特点,短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度OSAHS 悬雍垂翻转悬吊术 低温等离子去黏膜化 药物诱导睡眠内镜
下载PDF
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0
20
作者 何爱先 方芳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41-1746,共6页
睡眠障碍是女性围绝经期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表现为入睡困难、睡中易醒、早醒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发生可由激素水平改变,血管舒缩症状,情绪障碍及患者本身的疾病状态等因素引起。笔者结合近年来相... 睡眠障碍是女性围绝经期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表现为入睡困难、睡中易醒、早醒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发生可由激素水平改变,血管舒缩症状,情绪障碍及患者本身的疾病状态等因素引起。笔者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对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诱导因素和治疗现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 睡眠障碍 诱导因素 药物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