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甫以左拾遗参与朝会之始日及其相关问题——《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探析
1
作者 戴伟华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1期1-12,50,共13页
杜甫《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不仅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而且对其生平研究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二诗,能了解杜甫以左拾遗身份始列朝会的经历及其表现。杜甫任左拾遗地点有两处,一在凤翔,一在长安,而参与朝会则是在至... 杜甫《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不仅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而且对其生平研究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二诗,能了解杜甫以左拾遗身份始列朝会的经历及其表现。杜甫任左拾遗地点有两处,一在凤翔,一在长安,而参与朝会则是在至德二载冬至日的长安。杜甫与张镐关联度极高,张镐救杜甫,可以在张镐“赍符告谕”中找到因果关系。有学者认为第一首是伪作,这是没有认识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其意义。二诗互补,去年至日与今年至日形成对比,庄谐并存,富有戏剧性,别具风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左拾遗 供奉班 《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
下载PDF
文本细读、文献考辨与“文心”前置:朝鲜杜诗学研究的基本维度——以左江《杜诗与朝鲜时代汉文学》为中心
2
作者 王成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3期69-77,86,共10页
杜诗学作为朝鲜古代诗学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单一的文本分析很难挖掘出杜诗在朝鲜文坛接受、传播与变化的丰富状貌,只有多维度阐释才能达成整体性的学术关照。左江《杜诗与朝鲜时代汉文学》以文本细读作为研究基础,重视文献考辨。该书秉... 杜诗学作为朝鲜古代诗学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单一的文本分析很难挖掘出杜诗在朝鲜文坛接受、传播与变化的丰富状貌,只有多维度阐释才能达成整体性的学术关照。左江《杜诗与朝鲜时代汉文学》以文本细读作为研究基础,重视文献考辨。该书秉承旧文献新用、新文献智用的研究原则,将义理阐释与文献考辨相结合,体现出“文心”前置的鲜明特点,进一步丰富了东亚汉文化圈的杜诗学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与朝鲜时代汉文学》 朝鲜杜诗学 文本 文献 “文心”
下载PDF
民国时代大学杜诗课——作为讲义的高步瀛《杜诗》
3
作者 潘务正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1期36-50,共15页
20世纪30年代高步瀛于北平师范大学开设杜诗课,编纂《杜诗》讲义。其书前列杜甫年谱,且对所选每首诗考证年代,并按时代顺序编排,将诗人的经历与诗歌的创作紧密结合,发挥“知人论世”的功能。在情感价值上,选取杜诗中控诉战争的诗篇,展... 20世纪30年代高步瀛于北平师范大学开设杜诗课,编纂《杜诗》讲义。其书前列杜甫年谱,且对所选每首诗考证年代,并按时代顺序编排,将诗人的经历与诗歌的创作紧密结合,发挥“知人论世”的功能。在情感价值上,选取杜诗中控诉战争的诗篇,展现战争给百姓及诗人带来的灾难,以此激发学生的反战情绪。授课者与诗人有着相近的人格情操,故对诗作情感体会深切。在艺术成就上,高氏继承桐城派的为文路径,以为杜诗“至情至性”的“生气”是转折、顿挫、腾挪、掉转等文法为之的结果,其“沉郁顿挫”的诗风,是“断”法所造就。这与其时盛行的以白话文为主的诗风相对立,彰显出在大学课堂进行传统诗学教育的良苦用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步瀛 《杜诗》 讲义 杜诗课
下载PDF
“杖藜”事象的形成与书写——宋代杜诗接受的一个侧面
4
作者 胡嗣男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7-55,共9页
“杖藜”成为诗歌用语,始于唐代,杜甫是其主要的使用者。经过杜甫诗歌的反复书写,“杖藜”具有了诗歌事象的功能,杜诗也为“杖藜”事象提供了基本的情境内涵。“杖藜”事象的凝定,则要经历宋人接受杜诗的过程才能完成,宋人诗歌中的“杖... “杖藜”成为诗歌用语,始于唐代,杜甫是其主要的使用者。经过杜甫诗歌的反复书写,“杖藜”具有了诗歌事象的功能,杜诗也为“杖藜”事象提供了基本的情境内涵。“杖藜”事象的凝定,则要经历宋人接受杜诗的过程才能完成,宋人诗歌中的“杖藜”事象承自杜诗,但又通过持续的书写沉淀下新的诗歌意蕴,构建出更具宋诗风貌的诗意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杖藜 事象研究 杜诗接受 宋诗
下载PDF
论杜诗的用典艺术 被引量:5
5
作者 韩成武 贺严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3期58-64,共7页
江西诗派以及后世一些学者诗人把杜诗曲解为学问诗 ,是迫于政治压力而为诗歌寻找的一种出路。杜诗的灵魂是干预社会现实 ,其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抒写现实感受。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杜甫在用典艺术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主要是 :1.使用... 江西诗派以及后世一些学者诗人把杜诗曲解为学问诗 ,是迫于政治压力而为诗歌寻找的一种出路。杜诗的灵魂是干预社会现实 ,其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抒写现实感受。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杜甫在用典艺术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主要是 :1.使用熟典 ,以豁人耳目 ;2 .活用典故 ,以方便抒情 ;3.不露痕迹 ,以增加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用典 杜诗艺术
下载PDF
杜诗学视角下清初学者“意法论”诗学理论和方法 被引量:4
6
作者 刘重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0-119,共10页
"意法论"的提出者是清初杜诗学者陈之壎,也是清代诗论家普遍认同的观点。"意法论"指诗意与诗法并重,两者互为表里,强调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意法论"是在"以意逆志"的理论背景下、在清初... "意法论"的提出者是清初杜诗学者陈之壎,也是清代诗论家普遍认同的观点。"意法论"指诗意与诗法并重,两者互为表里,强调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意法论"是在"以意逆志"的理论背景下、在清初杜诗阐释的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古代诗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其概念命名、产生本源、文本依据以及作为批评方法的实践,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构建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法论 杜诗学 清代诗学 以意逆志
下载PDF
朱庭珍“杜诗学”综论 被引量:2
7
作者 何世剑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56-61,共6页
晚清云南诗论家朱庭珍"取法于杜",基于自身对杜诗的体验和学杜经验,在"杜诗"阐释论、"学杜"方法论、"杜诗学"批评论三个方面进行了颇有创见的阐释和评论。细读朱庭珍的评杜文本,把握朱庭珍&qu... 晚清云南诗论家朱庭珍"取法于杜",基于自身对杜诗的体验和学杜经验,在"杜诗"阐释论、"学杜"方法论、"杜诗学"批评论三个方面进行了颇有创见的阐释和评论。细读朱庭珍的评杜文本,把握朱庭珍"杜诗学"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深入体会杜甫诗歌的艺术真谛,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朱庭珍独具美学蕴涵的诗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庭珍 筱园诗话 杜诗学
下载PDF
仇兆鳌博学理念下的杜诗批评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淑玲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84-88,共5页
《杜诗详注》在杜诗学界不可动摇的地位,得力于仇兆鳌以博学理念注释杜诗。本文论述了清初追求博学的文化倾向、历代注杜的求博传统对仇注的影响以及仇氏以博学理念注杜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仇兆鳌 杜诗详注 博学理念
下载PDF
7W模式下中国古典诗歌的海外传播分析——以杜甫诗歌传播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燕霞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88-93,共6页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互鉴由来已久,文学典籍作为连接情感、凝聚认同的文化载体,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担当重要角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推动中国与世界文化互相对话、相互理解的重要工具。以传播学理论7W模式为指导,以“诗圣”杜...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互鉴由来已久,文学典籍作为连接情感、凝聚认同的文化载体,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担当重要角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推动中国与世界文化互相对话、相互理解的重要工具。以传播学理论7W模式为指导,以“诗圣”杜甫诗歌海外传播为研究对象,分析各传播要素如何作用和影响杜甫诗歌海外传播。杜甫诗歌海外传播,除遵循一般传播规律,选取适合国外受众需求,引发心灵交流、情感沟通的传播内容,重视诗歌翻译的质量外,还要借力多种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展现真实、全面和立体的中国文化,并在传播受众面和效果方面提质,让世界真正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7W模式 杜甫诗歌 海外传播 新媒体
下载PDF
从《佳人》诗看杜甫对屈赋女神形象的拓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思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11,共11页
杜甫《佳人》诗刻画了一位女性的形象。她在形象、命运、性格和品德上均与屈赋中的湘夫人有契合处。这告诉我们,佳人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神学品格。然而,在佳人和湘夫人间也存在歧异处。佳人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神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妇女... 杜甫《佳人》诗刻画了一位女性的形象。她在形象、命运、性格和品德上均与屈赋中的湘夫人有契合处。这告诉我们,佳人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神学品格。然而,在佳人和湘夫人间也存在歧异处。佳人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神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妇女的神圣品格。湘夫人具有明确的神性,其根本原因在于道教的庞大神系。佳人生活在人间,湘夫人生活在神域。在杜诗中《佳人》诗具有其对偶极《幽人》诗。在屈赋中《湘夫人》篇具有其对偶极《湘君》篇。在同一诗人的众多作品中存在着呈现对偶状态分布的作品,这说明其创作经过了诗人的刻意经营。只有在诗人神思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才能创作出呈对偶状态分布的作品来。《湘夫人》的创作路径是由人到神,这决定于轴心时期人们的普遍追求。《佳人》的创作路径是由神到人,这反映了杜甫对屈赋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诗歌 乱世佳人 屈原辞赋 悲剧女神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杜甫草堂诗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敬雅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75-78,共4页
杜甫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他在草堂时期创作的诗歌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重点和研究热点。文章试图对杜甫草堂诗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小结,以期为广大学者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供参阅资料,从而便于建立学术增长点,更系统、准确地把握... 杜甫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他在草堂时期创作的诗歌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重点和研究热点。文章试图对杜甫草堂诗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小结,以期为广大学者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供参阅资料,从而便于建立学术增长点,更系统、准确地把握其人其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草堂诗 研究综述
下载PDF
杜诗几种特殊诗体体制研究及后世接受之述评
12
作者 吴淑玲 韩成武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1期33-42,共10页
杜甫创制了“同谷七歌体”“曲江三章章五句体”“存殁口号体”等特殊诗体。其体制特征如下:“同谷七歌体”,由7首诗组成,每首8句,每句基本为七言,无平仄声调限定,其韵律安排非一韵到底,而是分为前后两节,前节6句押一个韵,后节2句转换韵... 杜甫创制了“同谷七歌体”“曲江三章章五句体”“存殁口号体”等特殊诗体。其体制特征如下:“同谷七歌体”,由7首诗组成,每首8句,每句基本为七言,无平仄声调限定,其韵律安排非一韵到底,而是分为前后两节,前节6句押一个韵,后节2句转换韵部,且采用句句押韵的做法;“曲江三章章五句体”,由3首诗组成,每首5句,每句为七言,无平仄声调限定,在韵律安排上打破了传统诗歌偶数句押韵模式,将韵脚放在1、2、3、5句上,打破了人们对诗韵节奏的固有预期;“存殁口号体”,由2首诗组成,皆为声韵严整的七言绝句,每首诗前2句各举一存者一死者,且言其艺术擅长,后2句对其境遇发表感慨。后世诗论家肯定了这些诗体为杜甫首创。后世诗人多有仿制,情况不一:或对某些诗体体制逐渐认识,最终吻合;或守中有变,对某些成分做出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特殊诗体 体制研究 后世接受
下载PDF
朱次琦与近代岭南诗派——以汪辟疆所论为中心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纹华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76-80,共5页
朱次琦以诗经世之作呈现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然仅在内容上体现杜诗沉郁之境,并未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景物诗与赠答诗则在形式上实现杜诗的顿挫之境,但在内容上则远离杜诗之沉郁。因此,将朱次琦纳入近代岭南诗派之列,体现了汪辟疆的... 朱次琦以诗经世之作呈现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然仅在内容上体现杜诗沉郁之境,并未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景物诗与赠答诗则在形式上实现杜诗的顿挫之境,但在内容上则远离杜诗之沉郁。因此,将朱次琦纳入近代岭南诗派之列,体现了汪辟疆的独到识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次琦 诗歌创作 近代岭南诗派 经世致用 直溯杜诗
下载PDF
王士稹的杜诗学研究及其文化蕴涵
14
作者 孙纪文 姚雪洁 《甘肃高师学报》 2009年第3期1-7,共7页
王士禛的杜诗学研究主要围绕六个层面进行:综论杜诗的诗歌史地位,探究杜诗的艺术性,论断杜诗的渊源,论说杜诗主变的特性,考证杜诗的相关性诗学问题,指摘杜诗之失。这六个层面的研究既有独立的品格,又有互融的性质;既有高明之处,又有浅... 王士禛的杜诗学研究主要围绕六个层面进行:综论杜诗的诗歌史地位,探究杜诗的艺术性,论断杜诗的渊源,论说杜诗主变的特性,考证杜诗的相关性诗学问题,指摘杜诗之失。这六个层面的研究既有独立的品格,又有互融的性质;既有高明之处,又有浅见之失。由此折射出的文化蕴涵是:凸显经典的力量,弘扬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揭示复杂而深刻的心理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士禛 杜诗学 学理研究 文化蕴涵
下载PDF
论宋代“诗圣”说的内涵与成因
15
作者 李新 《保定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52-56,共5页
两宋时期,是杜诗学史上第一个研杜高潮期,杜诗被奉为诗学楷模,"诗圣"说确立并得以推广,成为宋代杜诗学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其内涵包括儒家伦理道德与艺术表现两大层面的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 两宋时期,是杜诗学史上第一个研杜高潮期,杜诗被奉为诗学楷模,"诗圣"说确立并得以推广,成为宋代杜诗学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其内涵包括儒家伦理道德与艺术表现两大层面的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诗圣 宋代 杜诗研究 诗歌发展
下载PDF
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维度拓展杜诗研究——略论杜诗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潜在价值
16
作者 张保宁 《鄂州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65-67,共3页
新世纪要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维度丰富和发展杜诗研究 ,就要以现代大文化观的视野重新观照杜甫及其作品 ,深入探寻杜诗对于人类文化发展尚未挖掘出来的潜在价值。
关键词 杜诗研究 大文化观 杜甫 人类文化发展 人格精神 潜在价值 民族精神
下载PDF
杜甫诗歌在越南的接受与传播 被引量:5
17
作者 黎文亩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66-71,共6页
梳理了20世纪以前和20世纪至今两个阶段杜诗引进越南院校课堂的历史,探讨越南高等院校在教材、参考资料、课程以及学位论文中所选讲和研究杜诗的情况,分析越南初中、高中学校在教科书和参考资料中所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秋兴... 梳理了20世纪以前和20世纪至今两个阶段杜诗引进越南院校课堂的历史,探讨越南高等院校在教材、参考资料、课程以及学位论文中所选讲和研究杜诗的情况,分析越南初中、高中学校在教科书和参考资料中所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秋兴其一》的讲授方式,指出杜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杜诗的精神与越南人民生活体验的契合、越南科举制度对诗歌创作的推动,是杜诗在越南影响深远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诗歌 越南院校 传播 研究
下载PDF
“杜诗入史”现象与早期杜诗学话语体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夏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0-160,共11页
两《唐书·杜甫传》、晚唐五代杂史及笔记小说,多将杜甫诗歌作为史料来源,由此形成“杜诗入史”现象。杜诗作为史源,体现三种不同使用倾向:正史关注诗人自叙个人经历之作,其对杜诗的择取行为隐含了史官塑造杜甫形象的基本立场;杂史... 两《唐书·杜甫传》、晚唐五代杂史及笔记小说,多将杜甫诗歌作为史料来源,由此形成“杜诗入史”现象。杜诗作为史源,体现三种不同使用倾向:正史关注诗人自叙个人经历之作,其对杜诗的择取行为隐含了史官塑造杜甫形象的基本立场;杂史偏好杜诗中的宫廷“秘闻”,反映了作者与诗人相通的“微而显”的史学意识;笔记小说多着眼于诗艺,由此展开对杜诗艺术的评论。前二者关注点虽有别,但都注重杜诗的历史性,后者则关注杜诗的艺术性。不同的用诗和论诗指向,形成以杜诗为核心的早期杜诗学话语体系。从史源角度看,早期“杜诗入史”现象以及由此形成的杜诗学话语体系,为重勘诗史关系,特别是省思“诗史互证”学术传统,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入史 杜诗学 话语体系 史源学方法 学术史意义
下载PDF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徂徕先醒杜律考》考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振 《华文文学》 2023年第2期66-72,共7页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馆藏抄本《徂徕先醒杜律考》是日本江户时代大思想家、蘐园学派创始人荻生徂徕以《杜律集解》为底本,注解杜甫律诗的抄录本。因书前有“杜律集解序”以及书末有“杜律集解卷之下终”等字样,被国立国会图书馆误作《杜...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馆藏抄本《徂徕先醒杜律考》是日本江户时代大思想家、蘐园学派创始人荻生徂徕以《杜律集解》为底本,注解杜甫律诗的抄录本。因书前有“杜律集解序”以及书末有“杜律集解卷之下终”等字样,被国立国会图书馆误作《杜律集解》,以致湮没无闻。以往学界论述杜诗在江户诗坛的传播和接受,也较少涉及到蘐园学派对杜诗的论述。此书参考《杜律集解》及其他杜诗注本,考校优劣,并提出不少新的见解,既可使我们了解徂徕早年注诗的风格及思想变化,也能够弥补蘐园学派杜诗接受方面文献上的不足,对日本杜诗研究有补遗之功,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荻生徂徕 《徂徕先醒杜律考》 杜甫 “杜律考” 《杜律集解》
下载PDF
《杜诗详注》对于宋人研杜资料的引用
20
作者 王斯怡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91-94,共4页
两宋时期,杜甫研究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在杜集整理和诗学观念上取得了众多成果。仇兆鳌继承其研究方法,对宋代训释字句、诗史考证、编年研究和诗话等研杜资料进行了全面搜集和谨慎引用,并加入个人观点,拓展了前人研杜成果。不仅可以帮助... 两宋时期,杜甫研究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在杜集整理和诗学观念上取得了众多成果。仇兆鳌继承其研究方法,对宋代训释字句、诗史考证、编年研究和诗话等研杜资料进行了全面搜集和谨慎引用,并加入个人观点,拓展了前人研杜成果。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杜诗内容和艺术成就,而且有利于后代学人明确杜诗创作地点、辨析编年正误,这些都使得《杜诗详注》成为了杜诗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详注 宋代 杜诗 杜诗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