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礼”与“理”的叛逆——兼论崔莺莺与杜丽娘的抗争形象 |
罗建新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3
|
|
2
|
说《牡丹亭》中的“情” |
刘方政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3
|
反叛高歌三人奏——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形象分析 |
黄清玲
|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6 |
3
|
|
4
|
整合理论与《牡丹亭·惊梦》的隐喻分析 |
林天送
王嵘
|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
2012 |
2
|
|
5
|
《牡丹亭》:生态审美理想的浪漫高歌 |
武建雄
|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1
|
|
6
|
论杜丽娘形象的独特性与价值 |
陈湘庸
|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4 |
1
|
|
7
|
通俗小说的标出性悖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符号学分析 |
王委艳
|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
2015 |
1
|
|
8
|
物化命运下的悲剧——杜十娘形象的女性主义分析 |
邓桃莉
|
《镇江高专学报》
|
2005 |
2
|
|
9
|
“礼”与“理”的叛逆——兼论崔莺莺与杜丽娘的抗争形象 |
罗建新
|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10
|
从精神分析角度比较《牡丹亭·惊梦》与《源氏物语·葵姬》的女性人物心理 |
欧婧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1
|
杜丽娘的爱情观 |
叶树发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1 |
0 |
|
12
|
杜十娘与卡门之比较 |
孙霄
|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
2005 |
0 |
|
13
|
杜丽娘的情梦与明清女性情爱教育 |
谢拥军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14
|
试论公孙大娘剑器舞的道具、套路及其在舞蹈史上的地位 |
孙丽萍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2
|
|
15
|
杜丽娘与奥菲利娅比较研究 |
邹勇华
|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2009 |
1
|
|
16
|
至“情”的化身——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
洪艳
|
《景德镇高专学报》
|
2005 |
11
|
|
17
|
社会与性格的二重奏——杜十娘爱情悲剧原因之我见 |
崔路
|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7 |
2
|
|
18
|
吴亡后“西施从范蠡作五湖之游”考辨——兼评《辞源》、《辞海》等关于西施之注 |
胡昭著
|
《韶关学院学报》
|
2006 |
1
|
|
19
|
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比较 |
杨芳芳
|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1 |
1
|
|
20
|
浅析杜丽娘性格中矛盾的合理性 |
董宁
|
《晋中学院学报》
|
200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