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Right-sided Accessory Pathways During Atrial Fibrillation
1
作者 曹克将 单其俊 +4 位作者 杨志健 李闻奇 黄元铸 顾翔 何胜虎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CAS 1998年第2期102-104,共3页
关键词 atrial fibrillation atrioventricular pathway manifest catheter ablation radiofrequency current
下载PDF
The Experience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Treatment of Multiple Accessory Pathways
2
作者 施广飞 吉文庆 +4 位作者 徐伟 余洪松 黄申申 曹巧兰 马东晖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01年第1期30-34,共5页
Objective To analyse retrospectively the experience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multiple accessory pathways (APS). Methods 150 patients with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related to APS have... Objective To analyse retrospectively the experience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multiple accessory pathways (APS). Methods 150 patients with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related to APS have undergon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since 1994; the data was analysed. Results 8 patients with multiple APS were cured, 4 patients could be diagnosed to have multiple APS during electrophysiologic study (EPS) before ablation, and in the remaining 4 patients the multiple APS could only be diagnosed after successful ablation of one AP. Conclusion right - sided multiple APS are sometimes very difficult to treat by ablation, because there are no standard reference electrograms for bracketing the earliest site. Mapping area should be broader rather than limited by preestablished id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le accessory pathways atrioventricular accessory pathway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下载PDF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guided by magnetic navigation system: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procedure 被引量:7
3
作者 ZHANG Yu-xiao LU Cai-yi +3 位作者 XUE Qiao LI Ke YAN Wei ZHOU Sheng-hua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6-20,共5页
Background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prospectively comp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diof... Background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prospectively comp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AVNRT guided by a magnetic navigation system with the conventional procedure. Methods Patients with AVNRT diagnosed by electrophysiological tests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In the conventional technique group (CMT), a common 4-mm-tip quadrapolar temperature-controlled ablation catheter was used. In the magnetic navigation system guidance group (MNS), a magnetic 4-mm-tip quadrapolar temperature-controlled ablation catheter was used.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collect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blation procedure time, patient fluoroscopy time, operator fluoroscopy time, energy delivery numbers, maximal energy per deployment, success rate, complication rate and operative cost. Results Forty patients were enrolled and randomized into CMT and MNS groups. The age, gender, tachycardia history and bas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able (P 〉0.05). All procedures were conducted successfully without complications. No tachycardia recurred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of (9.3±2.6) months. In the MNS group, the patient and operator fluoroscopy times ((11.5±4.3) min, (4.2±1.5) min), energy delivery numbers (3.2_+0.9), and maximal energy per deployment (16.9±3.4) W) were shorter or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MT group ((14.3±6.2) min, (13.6±3.5) min, 6.3±2.1, (23.7±1.3) W, respectively) (P 〈0.05). But the operative cost for the MNS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MT group (P 〈0.01 ). Conclusion Magnetic navigation system guided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AVNRT has the advantages of shorter fluoroscopy time and lower energy delivery numbers and maximal energy per deployment compared to the present conventional ablation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ic navigation system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原文传递
磁导航系统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卢才义 高磊 +7 位作者 颜伟 薛桥 张玉霄 周圣华 刘鹏 翟金月 李丽君 陈瑞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9年第6期498-502,共5页
目的评价磁导航系统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的指导作用。方法将经过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常规技术和4mm温控导管消融,B组采用磁导航系统和温控磁大头导管消融。两组各入选10... 目的评价磁导航系统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的指导作用。方法将经过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常规技术和4mm温控导管消融,B组采用磁导航系统和温控磁大头导管消融。两组各入选10例患者,其年龄、性别、心动过速病史和基础心血管疾病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如下参数:消融操作时间、患者透视时间、术者透视时间、放电次数、消融能量、成功率、并发症、手术费用。结果两组患者全部一次消融成功,无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相同,随访(7.1±1.4)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磁导航消融组的操作时间、患者和术者透视时间、放电次数和实际消融能量均明显低于常规消融组,但手术费用高于常规消融组。结论采用磁导航系统指导房室结慢径路导管射频消融能明显缩短消融操作时间及患者和术者的透视时间,减少放电次数,降低实际消融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导航系统 导管射频消融 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
下载PDF
不同射频消融方法对房室传导阻滞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李萍 蔡辉 +2 位作者 张启高 陈锐华 江时森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615-619,共5页
目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一种常见的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技术已成为治疗AVNRT的首选方法。文中探讨经射频消融治疗普通型与顽固型AVNRT引起术中暂时性房室传导阻滞(AVB)16例(20.8%)及永久性AVB 2例(2.6%)的原因。... 目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一种常见的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技术已成为治疗AVNRT的首选方法。文中探讨经射频消融治疗普通型与顽固型AVNRT引起术中暂时性房室传导阻滞(AVB)16例(20.8%)及永久性AVB 2例(2.6%)的原因。方法:对77例AVNRT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术中采用时间、能量、功率递增法,消融部位常规取下位法,若无效,则将大头导管逐渐向上移动,选择在中位或上位消融,比较不同解剖消融部位、腔内消融靶点图心房/心室(A/V)波比值、H值与AVB的关系。结果:①普通组,随着解剖消融部位的抬高、腔内消融靶点图A/V波比值或H值的增大,其发生AVB的危险性亦随之增大(P<0.05);若A/V比值、H值同时增大,则危险性最大(P<0.01)。②顽固组,其解剖消融部位及A/V比值、H值与AVB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中采用时间、能量、功率递增法,易使短暂性AVB逆转。普通组在中、下位消融,选择靶点图为小A波大V波,A波呈多峰状,A/V比≤0.45±0.37,无H波或H≤0.003±0.01mV,可大大减少AVB的发生;对顽固型AVNRT尤伴有冠状静脉窦口畸形、扩大的患者,即使在下位消融,仍存在AVB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双径路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术
下载PDF
顽固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术 被引量:6
6
作者 李萍 蔡辉 +3 位作者 张启高 陈锐华 江时森 刘保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6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9例顽固性AVNRT的心电生理特性及临床特点,探讨治疗顽固性AVNRT安全、有效的消融策略。方法:对AVNRT患者,常规取下位法消融,若无效,可逐渐将大头消融电极上移,选择在希氏(His... 目的:比较分析6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9例顽固性AVNRT的心电生理特性及临床特点,探讨治疗顽固性AVNRT安全、有效的消融策略。方法:对AVNRT患者,常规取下位法消融,若无效,可逐渐将大头消融电极上移,选择在希氏(His)束与冠状静脉窦口(CSO)中点或稍上方,甚至带小H波放电,消融中在X线下严密观察大头电极是否移动,以防误蚀His束;对房室结双径路(AVNDP)合并房室旁路(AVAP)者。我们均先消融AVAP后再消融AVNDP。结果:普通组68例为单一慢-快型AVNRT,顽固组9例AVNRT中,2例分别合并隐匿性左后间隔AVAP和右侧隐匿性AVAP,1例房室结三径路。结论1对顽固性AVNRT的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应特别强调将X线解剖部位与腔内局部心内膜电图结合起来判断,选择安全有效的靶点图应为小心房(A)波大心室(V)波,A波碎裂,且A波宽度≥68ms,A/V比为0.1—0.25,无H波或H波≤(0.02±0.03)mV。若采用下位法、中位法消融无效,可采用在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方法,以避免在上位法消融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术
下载PDF
房室结改良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的特征性心电改变 被引量:30
7
作者 马长生 董建增 +7 位作者 刘旭 王勇 颜红兵 周玉杰 李宪伦 刘兴鹏 杜昕 赵瑞革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3期159-163,共5页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Ⅲ度AVB)前的特征性心电改变。回顾分析自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RFCA治疗AVNRT放电过程有完整心内电图记录者 486例。放电过程中有室房 (VA)阻滞...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Ⅲ度AVB)前的特征性心电改变。回顾分析自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RFCA治疗AVNRT放电过程有完整心内电图记录者 486例。放电过程中有室房 (VA)阻滞、快速交界心律 (≥ 16 0bpm)和 /或房室 (AV)阻滞称为特征性心电改变。Ⅰ组 387例 ,任何一次放电过程中无特征性心电改变 ;Ⅱ组 99例 ,有一次或一次以上放电过程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Ⅱ组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的放电共 316次 ,即刻停止放电组 (Ⅱa组 ) 2 19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后 2s以内停止放电 ;延迟停止放电组 (Ⅱb组 ) 97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 2s后停止放电。结果 :①AVNRT消融总成功率 97.9%(4 76 /4 86 ) ,永久性Ⅲ度AVB 0 .41% (2 /4 86 )。②特征性心电改变中VA阻滞占 72 .5 % (2 2 9/316 )、快交界心律占2 0 .6 % (6 5 /316 )、AV阻滞占 7.0 % (2 2 /316 )。③Ⅲ度AVB(包括一过性和永久性 )发生率为 2 .3% (11/4 86 ) ,其中Ⅰ组为 0 (0 /387)、Ⅱ组为 11.1% (11/99) ,P <0 .0 0 0 1。④Ⅱa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0 .9% (2 /2 19)、Ⅱb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9.3% (11/97) ,P <0 .0 0 1。RFCA改良房室结治疗AVNRT时Ⅲ度AVB均发生在特征性心电改变之后 ,发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 心动过速 房室阻滞 射频消融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方法学研究——判断慢径阻断的新指标 被引量:8
8
作者 江洪 黄从新 +5 位作者 唐其柱 杨波 杨剑雪 漆曙辉 王小红 李庚山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3期184-188,共5页
改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慢径消融的方法学 ,以探讨判断慢径阻断的新指标。 6 0例AVNRT病人接受慢径射频消融术 ,根据X线影像部位和局部电图特点确定消融靶点 ,心房快速刺激 (S1S1)显示慢径前传放电消融 ,以 10s内慢径前传阻... 改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慢径消融的方法学 ,以探讨判断慢径阻断的新指标。 6 0例AVNRT病人接受慢径射频消融术 ,根据X线影像部位和局部电图特点确定消融靶点 ,心房快速刺激 (S1S1)显示慢径前传放电消融 ,以 10s内慢径前传阻滞作为有效消融指标并以此连续放电达 30s。消融后房室结双径传导消失 ,不再诱发AVNRT为手术终点。 6 0例病人均达到消融终点。共消融 36 1个靶点 ,其中放电不足 10s者 2 80个、放电 30s者 81个 ,后者中 6 0个为有效消融靶点。有效阻断慢径者表现为放电 6 .9± 1.8(2 .8~ 10 )s慢径前传阻滞 ,S1刺激经快径前传。所有病人术后 3~ 7天食管电生理复查不再诱发AVNRT。随访 3~ 19个月无AVNRT复发。结论 :显示慢径前传消融可客观判断放电消融的有效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径消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方法学 射频消融治疗
下载PDF
射频消融慢径后心动过速复发与房室结电生理特性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少稳 林治湖 +3 位作者 杨东辉 张树龙 高连君 杨延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8年第1期31-33,共3页
为揭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复发的机制,对45例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慢-快型AVNRT患者在消融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逾三个月行电生理检查。结果10例复发(复发组)。复发组术前心房早搏刺激时的最大心房-His... 为揭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复发的机制,对45例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慢-快型AVNRT患者在消融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逾三个月行电生理检查。结果10例复发(复发组)。复发组术前心房早搏刺激时的最大心房-His束间期(A2H2max)较非复发组明显延长(413±60msvs311±110ms,P<0.01);两组术后即刻A2H2max较术前均明显缩短(P均<0.01);术后三个月复发组的A2H2max较术后即刻明显延长(356±93msvs298±96ms,P<0.05),非复发组则有进一步缩短趋势,两组术后三个月的A2H2max比较有显著性差异(356±93msvs222±73ms,P<0.005);非复发组术后三个月A2H2max较术前明显缩短(222±73msvs311±110ms,P<0.01),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及有效不应期较术前明显延长(405±91msvs366±84ms,332±75msvs269±63ms,P<0.01及<0.0001),复发组消融术前后比较差异则无显著性。结果提示部分AVNRT复发可能与其房室结本身电生理特性有关,基础状态下A2H2max长的患者心动过速更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AVNRT 房室结 电生理 射频消融
下载PDF
房室结改良术终点与复发率的关系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杜日映 王毅 谭琛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7年第2期67-68,共2页
为探讨房室结改良术成功后不同电生理终点对复发率的影响,观察了80例房室结改良术患者复发情况。其中双径现象消失(A组)51例;仍有双径现象,但无心房回波(B组)21例;有双径现象,且有1个心房回波(C组)8例。消融成功... 为探讨房室结改良术成功后不同电生理终点对复发率的影响,观察了80例房室结改良术患者复发情况。其中双径现象消失(A组)51例;仍有双径现象,但无心房回波(B组)21例;有双径现象,且有1个心房回波(C组)8例。消融成功后观察30min,急性复发4例(5.8%);术后随访14.7±5.6(6~39)个月慢性复发3例(3.8%),共复发7例(8.8%)。7例中,A组与B组各2例、C组3例,复发率分别为3.9%、9.5%、37.5%。其中A组与C组比较复发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其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此结果表明,选用三种终点中的任何一种,术后大多数患者都未复发。而为了降低复发率,除了消融成功后至少应观察30min以消除急性复发外,在技术成熟的单位,可力争以双径现象消失为改良术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房室结改良术 复发 射频消融
下载PDF
His束记录部位非常靠近冠状窦口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治疗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良华 刘同宝 +3 位作者 崔连群 朱兴雷 杨国钧 邵建华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年第3期189-190,共2页
探讨His束记录部位非常靠近冠状窦口时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的射频消融方法及有效性。对7例His束记录部位非常靠近冠状窦口的AVNRT的患者进行射频消融 ,男 5例、女 2例 ,年龄 6 5 .3± 3.5 (6 0~ 75 )岁。常规放置电极... 探讨His束记录部位非常靠近冠状窦口时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的射频消融方法及有效性。对7例His束记录部位非常靠近冠状窦口的AVNRT的患者进行射频消融 ,男 5例、女 2例 ,年龄 6 5 .3± 3.5 (6 0~ 75 )岁。常规放置电极导管至高位右房、His束和冠状窦 ,发现 4例记录到最大His束电位的部位与冠状窦口位于同一水平线 ,3例在其下方 2~ 4mm。采用左前斜位 (LAO) 4 5°和右前斜位 30°,尤其是LAO 4 5°在最大His束电位记录部位下方 ,细标靶点 ,当A波碎裂 ,或记录到慢径电位 ,而无His束电位时试放电消融。 6例成功 ,其中 4例在LAO相当于 6点处消融成功 ,2例在 6点半左右处成功 ,1例应用了Swartz鞘。平均手术时间 1.5± 0 .3h。随访 1~ 2年 ,6例成功患者未见复发。结论 :对His束最大记录部位非常靠近冠状窦口的患者 ,主要在LAO 4 5°冠状窦口下方细标靶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束 冠状窦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射频能量时间递增法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锐华 张启高 +5 位作者 江时森 李俭春 罗杰 徐军 宫剑滨 李萍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9年第S1期35-37,共3页
目的:评估射频能量时间递增法治疗40 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标测到理想的慢径路靶点后,从小功率(10~15 W)、短时间(5~10 s)放电开始,如出现交界区早搏或交界区心律,逐渐增加放电功率... 目的:评估射频能量时间递增法治疗40 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标测到理想的慢径路靶点后,从小功率(10~15 W)、短时间(5~10 s)放电开始,如出现交界区早搏或交界区心律,逐渐增加放电功率(20~25 W)和持续时间(30~60 s),并密切观察房室传导阻滞的迹象和先兆。 结果:临床治愈率97.5% ,无一例产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射频能量时间递增法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术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出现Ⅲ度房室阻滞的预后与对策 被引量:5
13
作者 杜日映 王毅 +3 位作者 孟宪章 郑强荪 范作文 薛玉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6期385-385,共1页
为了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出现的Ⅲ度房室阻滞 (AVB)转为永久性Ⅲ度AVB的预测指标与合理对策 ,回顾性地分析了 10年来遇到的 16例患者。术中终止放电后很快恢复了房室传导而术后次日再次发生Ⅲ度AVB 8例 (A组 ) ,终止放电后直至出院 (住... 为了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出现的Ⅲ度房室阻滞 (AVB)转为永久性Ⅲ度AVB的预测指标与合理对策 ,回顾性地分析了 10年来遇到的 16例患者。术中终止放电后很快恢复了房室传导而术后次日再次发生Ⅲ度AVB 8例 (A组 ) ,终止放电后直至出院 (住院 30~ 80d)始终未恢复房室传导 8例 (B组 )。并对两组的以下指标进行比较 :①性别 ;②年龄 ;③术中发生Ⅲ度AVB的次数 ;④放电中出现连续非 1∶1结性搏动数 ;⑤终止放电后Ⅲ度AVB的持续时间 ;⑥次日再出现Ⅲ度AVB的持续时间 ;⑦是否使用激素。结果表明放电中连续的非 1∶1结性搏动数及Ⅲ度AVB持续的时间是可靠的预测指标 ,一旦出现必须在 3跳内停止放电 ,观察期为一个月 ,否则应安置永久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度房室阻滞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结性搏动
下载PDF
A波延迟电位在慢径消融靶点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莹 周聊生 +2 位作者 娄兹谟 阎素华 陈明友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3期147-150,共4页
为了探讨A波延迟电位在慢径消融靶点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对传统下位法和A波延迟电位引导下的慢径消融两组病例的靶点的电生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 :延迟电位引导下的慢径消融在提高成功率、减少试放电方面明显优于下位法。有效靶点的突... 为了探讨A波延迟电位在慢径消融靶点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对传统下位法和A波延迟电位引导下的慢径消融两组病例的靶点的电生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 :延迟电位引导下的慢径消融在提高成功率、减少试放电方面明显优于下位法。有效靶点的突出特征是A波宽度 >6 8ms、A波终末具延迟电位 ,A/V比例不能作为预测靶点的指标。A波延迟电位有四种形态 ,分别为单弓状延迟电位、双弓状延迟电位、穗状电位及A波终末的高频电位 ,其中以前两种最为常见。当程序刺激遇快径不应期而经慢径传导时 ,靶点正传的A波更加延迟 ,逆传A波更加领先是成功靶点的特征。结论 :在慢径消融的靶点定位中应用A波延迟电位和程序刺激可提高成功率、减少盲目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 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A波延迟电位
下载PDF
对房室结双径路不同电生理传导现象的本质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锐华 江时森 +5 位作者 张启高 李萍 刘保军 徐军 宫剑滨 李俭春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0年第2期80-82,共3页
目的 :为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不同电生理传导现象的本质。 方法 :根据房室结双径路的不同电生理传导现象 ,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分为曲线平滑型 (A组 )和曲线中断型 (B组 ) ,并在射频消融慢径路前后对各项电生理参数进行比较分析 ,以观... 目的 :为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不同电生理传导现象的本质。 方法 :根据房室结双径路的不同电生理传导现象 ,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分为曲线平滑型 (A组 )和曲线中断型 (B组 ) ,并在射频消融慢径路前后对各项电生理参数进行比较分析 ,以观察房室结功能曲线的变化。 结果 :A组消融慢径后 ,房室结有效不应期从 (2 6 8± 36 ) ms增至 (336± 32 ) ms(P<0 .0 1) ,心房起搏时最长 AH从 (2 6 6± 2 4) m s减至 (196± 6 6 ) ms(P<0 .0 1) ;B组消融后 ,房室结有效不应期从 (2 79± 42 ) m s增至 (34 6± 48) m s(P<0 .0 1) ,心房起搏时最长 AH从 (2 91± 32 ) m s减至 (192±5 4) ms(P<0 .0 1)。 结论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平滑曲线的实质也是由快径和慢径两种成分组成 ,消融慢径后 ,可使曲线的“尾部”消失 ,这对射频消融慢径终点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双径路 射频消融术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中位法射频消蚀慢径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延宗 张树龙 +4 位作者 高连君 林治湖 杨东辉 朱浩 郑晓群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6年第2期55-57,共3页
导管射频消蚀术(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3例,采用"中位法"选择性阻断慢径路,该技术的关键是:①在X线右前斜位30度下,将消蚀电极置于冠状窦口和希氏束连线的中点附近;②消蚀电极双极记录到小A大V波;③放电... 导管射频消蚀术(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3例,采用"中位法"选择性阻断慢径路,该技术的关键是:①在X线右前斜位30度下,将消蚀电极置于冠状窦口和希氏束连线的中点附近;②消蚀电极双极记录到小A大V波;③放电时有交界性心律(包括快交界律、慢交界律、交界性早搏);④以间断放电和时间递增的方法控制消蚀过程;⑤消蚀终点为放电总累积时间达60~90秒,重复电生理检查证实慢径阻断或心动过速不能诱发。经1~3个部位的消蚀彻底阻断慢道36例,遗留慢径传导7例(有心房回波2例)。除1例术后第二天发生一过性Ⅲ°AVB,二周恢复正常外,余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24个月(平均14±6),停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无心动过速发作。消蚀成功率100%。认为“中位法”是消蚀房室结慢径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安全、简便和有效的方法,部分病例保留慢传导并不增加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双径路 心动过速 导管射频消蚀术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儿童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体会 被引量:2
17
作者 石继军 王慧深 +2 位作者 曾少颖 李虹 李渝芬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2年第6期396-398,共3页
目的 讨论射频消融术 (RFCA)治疗儿童房室经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体会。方法  1992年 3月至 2 0 0 1年 12月 ,应用射频消融术 (RFCA)治疗儿童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共 5 2例 ,男 3 0例 ,女 2 2例 ,平均年龄 (8 4± 3 2 )岁 (3 5~15... 目的 讨论射频消融术 (RFCA)治疗儿童房室经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体会。方法  1992年 3月至 2 0 0 1年 12月 ,应用射频消融术 (RFCA)治疗儿童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共 5 2例 ,男 3 0例 ,女 2 2例 ,平均年龄 (8 4± 3 2 )岁 (3 5~15岁 )。全部病例均行食道心房调搏术及心内电生理检查 ,选择消融慢径路。结果 食道心房调搏术S2 R跳跃延长(63 1± 10 3 )ms(5 0~ 110ms) ,心内电生理检查AH跳跃延长 (5 2 4± 15 8)ms(3 0~ 10 5ms)。总消融成功率 97 6% ,输出功率 (18 2± 3 2 )W ,放电次数 (12 1± 4 2 )次 ,手术时间(1 5± 0 5 )h ,X线曝光时间 (18 5± 5 4)min。结论 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是安全、有效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儿童 射频消融术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RFCA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消融靶点定位的量化指标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聊生 李莹 +3 位作者 杨光 娄兹谟 闫素华 孙洁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5-216,共2页
目的 :通过对有效靶点和无效靶点的多参数分析以研究慢径消融靶点的综合判定方法。方法 :对 80例房室结双径路慢径消融成功患者的 63 4个靶点分为有效靶点组 (n =184)和无效靶点组 (n =45 0 ) ,分别测定冠状静脉窦口A波起始至希氏束H波... 目的 :通过对有效靶点和无效靶点的多参数分析以研究慢径消融靶点的综合判定方法。方法 :对 80例房室结双径路慢径消融成功患者的 63 4个靶点分为有效靶点组 (n =184)和无效靶点组 (n =45 0 ) ,分别测定冠状静脉窦口A波起始至希氏束H波的间期 (Acso H) ,希氏束远端A波起始至靶点A波起始的间期 (AHIS At)以及冠状静脉窦口A波起始至靶点A波起始的间期 (Acso At)。测定靶点A波和V波振幅以及A/V值。将以上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有效靶点组与无效靶点组比较 ,除Acso At两组比较无差异之外 ,其他各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本文结果提示Koch三角大小的激动传导时间无明显差异 ,有效靶点位置A波振幅 <2mV ,V波振幅>10mV ,A/V值 <0 2 ,Acso At≥ 0ms是重要的参考量化指标 ,均提示靶点位于冠状静脉窦口附近三尖瓣环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径消融靶定 定位 量化指标
下载PDF
房室结双径路慢径消融时连续AV非1∶1比例与短暂房室传导阻滞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晓锋 杜日映 +2 位作者 史俊忠 张学军 卢敏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5期396-399,共4页
目的分析房室结双径路导管射频消融时出现连续AV非1∶1比例与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的相关性及放电导致AVB的特点,为消融时预防AVB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回顾113例房室结双径路的导管消融电生理资料,分析放电时AV的比例、波幅比值及患者... 目的分析房室结双径路导管射频消融时出现连续AV非1∶1比例与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的相关性及放电导致AVB的特点,为消融时预防AVB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回顾113例房室结双径路的导管消融电生理资料,分析放电时AV的比例、波幅比值及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与出现AVB的相关性。结果放电时出现连续AV非1∶1比例时,短暂AVB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AV非1∶1比例者(36.84%vs 0.52%,P<0.05)。靶点腔内心电图呈小A大V,A波较宽、碎裂,不带有H波,在此基础上放电是否出现AVB与AV波幅比值无关(P>0.05)。女性AVB的发生率高于男性(34.78%vs 6.82%,P<0.05)。随访中未见AVB发生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发。结论放电时出现连续AV非1∶1比例可能发生AVB,须立即停止放电;女性患者更易出现AV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射频消融疑难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附三例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丁燕生 任自文 +2 位作者 吴林 陈健 周菁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7年第4期194-195,共2页
回顾分析22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结果,3例消融未成功,占1.3%。其中1例消融房室结造成Ⅲ度房室阻滞后仍有心动过速发作,提示房室结双径路下部共同通道的存在。消融不成功的原因可能为慢径不是一组纤维,且在解... 回顾分析22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结果,3例消融未成功,占1.3%。其中1例消融房室结造成Ⅲ度房室阻滞后仍有心动过速发作,提示房室结双径路下部共同通道的存在。消融不成功的原因可能为慢径不是一组纤维,且在解剖上快、慢径极为邻近,易同时受损。提示在遇到消融极为困难的病例,应酌情放弃消融,考虑更恰当的治疗方式,以避免因刻意追求消融成功而导致永久性房室阻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AVNRT 射频消融 病例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