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ing of multiphase flow in 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Effect of wettability and pore structure properties
1
作者 Xiangjie Qin Yuxuan Xia +3 位作者 Juncheng Qiao Jiaheng Chen Jianhui Zeng Jianchao Cai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1127-1139,共13页
Multiphase flow in 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 is involved in numerous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However,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is process is challenging due to the limited modeling scale and the ef... Multiphase flow in 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 is involved in numerous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However,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is process is challenging due to the limited modeling scale and the effects of complex pore structures and wettability.To address this issue,based on the digital rock of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a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performed considering the interphase drag and boundary slip to clarify the microscopic water-oil displacement process.In addition,a dual-porosity pore network model(PNM)is constructed to obtain the water-oil relative permeability of the sample.The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as a recovery process is assessed under different wetting and pore structure properties.Results show that microscopic displacement mechanisms explain the corresponding macroscopic relative permeability.The injected water breaks through the outlet earlier with a large mass flow,while thick oil films exist in rough hydrophobic surfaces and poorly connected pores.The variation of water-oil relative permeability is significant,and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is high in the oil-wet system.The flooding is extensive,and the residual oil is trapped in complex pore networks for hydrophilic pore surfaces;thus,water relative permeability is lower in the water-wet system.While the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s the worst in mixed-wetting systems for poor water connectivity.Microporosity negatively correlates with invading oil volume fraction due to strong capillary resistance,and a large microporosity corresponds to low residual oil saturation.This work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water-oil flow from different modeling perspectives and helps to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plan for enhanced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 Water-oil flow WETTABILITY Pore structures dual porosity pore network model(PNM) Free surface model
下载PDF
Research on Well Testing Interpretation of Low Permeability Deformed Dual Medium Reservoir
2
作者 Meinan Wang Yue Xie +2 位作者 Rui Zhang Guohao Zhang Jianguo Liu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23年第11期2141-2148,共8页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quadratic gradient term and medium deformation on the seepage equation, a well testing interpretation model for low permeability and deformation dual medium reservoirs was derived and esta...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quadratic gradient term and medium deformation on the seepage equation, a well testing interpretation model for low permeability and deformation dual medium reservoirs was derived and established. The difference method was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pressure and pressure derivative double logarithmic curves were drawn to analyze the seepage law.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fluence of starting pressure gradient and medium deformation on the pressure characteristic curve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The larger the value, the more obvious the upward warping of the pressure and pressure derivative curve;the parameter characterizing the dual medium is the crossflow coefficient. The channeling coefficient determines the time and location of the appearance of the “concave”. The smaller the value, the later the appearance of the “concave”, and the more to the right of the “conca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permeability Oil Reservoirs Deformation Medium dual Media Cross Flow Coefficient Well Testing Interpretation model
下载PDF
基于双孔模型的黏土渗透特性预测
3
作者 牛庚 田宇 +1 位作者 程瑞志 周春元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44-50,共7页
【目的】粗粒土的渗透模型比较成熟,然而黏性土的渗透系数很难精确预测,改进经典KC(KozenyCarman)渗透方程应用于黏性土具有实际意义。【方法】基于文献中不同孔隙比的孔径分布曲线,提出了界定集聚体间孔隙与集聚体内孔隙的方法。在双... 【目的】粗粒土的渗透模型比较成熟,然而黏性土的渗透系数很难精确预测,改进经典KC(KozenyCarman)渗透方程应用于黏性土具有实际意义。【方法】基于文献中不同孔隙比的孔径分布曲线,提出了界定集聚体间孔隙与集聚体内孔隙的方法。在双孔模型框架下,扣除对渗流不起作用的集聚体内部孔隙,计算出有效孔隙比和有效比表面积,最终对经典KC渗透方程进行了修正。【结果】选用文献中3种不同黏性土验证改进方程的准确性,对比试验值、经典KC方程预测值与改进KC方程预测值,改进KC方程预测效果有了很大提升,与试验值比较吻合。【结论】基于双孔模型的改进KC渗透方程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应用于黏性土渗透特性预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系数 黏性土 双孔模型 孔径分布 有效孔隙比 有效比表面积
下载PDF
页岩气藏三孔双渗模型的渗流机理 被引量:47
4
作者 程远方 董丙响 +2 位作者 时贤 李娜 袁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4-47,130,共4页
为了掌握页岩气储层气体复杂流动的规律,从而高效开发页岩气藏,对页岩气渗流机理进行了研究。借鉴适用于非常规煤层气藏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和考虑溶洞情况的三重孔隙介质模型,基于页岩气储层特征和成藏机理,提出了页岩气藏三孔双渗介质模... 为了掌握页岩气储层气体复杂流动的规律,从而高效开发页岩气藏,对页岩气渗流机理进行了研究。借鉴适用于非常规煤层气藏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和考虑溶洞情况的三重孔隙介质模型,基于页岩气储层特征和成藏机理,提出了页岩气藏三孔双渗介质模型;研究了页岩气解析扩散渗流规律,提出考虑储层流体重力和毛细管力影响的渗流微分方程;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页岩气产能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基质渗透率和裂缝导流能力是页岩气开采的主控因素,只有对储层进行大规模压裂改造,形成连通性较强的裂缝网络后才能获得理想的页岩气产量和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开发 生产能力 三孔-双渗数学模型 渗流 裂缝网络 采收率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盐下油藏双重介质三维地质建模 被引量:27
5
作者 陈烨菲 蔡冬梅 +2 位作者 范子菲 李孔绸 倪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2-497,508,共7页
以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盐下石炭系油藏为例,在详细岩心观察基础上,综合取心、测井、地质、地震等多方面资料,分步建立了双重介质储集层的三维地质模型。首先建立研究区构造模型,利用地震相和测井相分析建立沉积相模型,在数据结构分析和... 以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盐下石炭系油藏为例,在详细岩心观察基础上,综合取心、测井、地质、地震等多方面资料,分步建立了双重介质储集层的三维地质模型。首先建立研究区构造模型,利用地震相和测井相分析建立沉积相模型,在数据结构分析和方法优选的基础上,建立相控的储集层基质属性模型;第二步利用地震几何属性分析和岩心裂缝描述结果,模拟建立裂缝分布网络模型;第三步将基质属性和裂缝分布网络模型有机结合,利用基质和裂缝渗流交换原理建立双重介质储集层三维综合地质模型。建模最终给出了裂缝的网络分布模型,裂缝的等效渗透率和双重介质等效渗透率模型,可直接提供给油藏工程研究人员开展数值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介质 三维地质建模 裂缝 等效渗透率 肯基亚克油田
下载PDF
低孔低渗碎屑岩储集层双孔隙饱和度模型 被引量:37
6
作者 李霞 赵文智 +2 位作者 周灿灿 王铜山 李潮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2-91,共10页
低孔低渗储集层岩电关系存在大量的"非阿尔奇"现象,经典的阿尔奇模型在这类储集层的饱和度定量评价中存在一定不适用性。根据低孔低渗储集层孔隙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孔隙结构的双孔隙饱和度模型,即将岩石总的电阻视... 低孔低渗储集层岩电关系存在大量的"非阿尔奇"现象,经典的阿尔奇模型在这类储集层的饱和度定量评价中存在一定不适用性。根据低孔低渗储集层孔隙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孔隙结构的双孔隙饱和度模型,即将岩石总的电阻视为自由水和微孔隙水两部分电阻的并联,综合考虑大孔隙与微孔隙对岩石电性的影响。利用该模型模拟岩样岩电关系,所得计算值同实测结果吻合很好。在中国东部和中部两种不同成因低孔低渗储集层评价中的应用效果表明,与阿尔奇模型相比,双孔模型同时考虑了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和含油性对电性的多重影响,因而利用其计算的含油饱和度更符合油藏的实际规律和岩石物理特征,更接近地层的真实含油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孔低渗储集层 双孔隙饱和度模型 微孔隙 孔隙结构
下载PDF
致密油藏体积压裂建模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文雄 李帅 +3 位作者 刘广峰 赵振峰 张彦军 牛伟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4期492-496,共5页
致密油藏储层渗透率低,地层流体向裂缝渗流受到限制,常规压裂增产幅度不高。而采用体积压裂,"打碎"储集层,形成复杂缝网,可实现裂缝与油藏的接触面积和体积最大。为有效描述致密油藏体积压裂,采用双渗模型模拟SRV区域,然后用... 致密油藏储层渗透率低,地层流体向裂缝渗流受到限制,常规压裂增产幅度不高。而采用体积压裂,"打碎"储集层,形成复杂缝网,可实现裂缝与油藏的接触面积和体积最大。为有效描述致密油藏体积压裂,采用双渗模型模拟SRV区域,然后用对数网格步长加密,分别描述天然裂缝、人工缝网、基质系统。采用Latin Hypercube方法,对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找出了影响产油量和产水量的敏感性因子并进行排序。采用DECE方法,通过多次自动历史拟合反推人工缝网和天然裂缝参数。最后通过Petrel软件建立基质模型,作为双渗模型的基质系统,历史拟合反推得到的裂缝参数作为裂缝系统,建立完整的双渗模型,并进行生产预测,证明了致密油藏体积压裂采用此建模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体积压裂 双渗模型 敏感性分析 历史拟合
下载PDF
降雨强度对优先流特征的影响及其数值模拟 被引量:27
8
作者 吴庆华 朱国胜 +2 位作者 崔皓东 张家发 张发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18-127,共10页
为了研究优先通道发育程度对不同降雨强度下优先流特征的影响,该文选取不同深度的田间原状土样,在不同降雨强度下进行土壤优先流的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并采用双渗透介质模型Hydrus-1D对优先流发育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优先通... 为了研究优先通道发育程度对不同降雨强度下优先流特征的影响,该文选取不同深度的田间原状土样,在不同降雨强度下进行土壤优先流的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并采用双渗透介质模型Hydrus-1D对优先流发育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优先通道越发育,其优先流程度越高。降雨强度对优先流速率及其增加幅度的影响随土壤优先通道发育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优先通道发育的土柱,降雨强度越大时,其土柱下端初始出流时间越短,而优先通道一般发育的土柱,其土柱下端初始出流时间均随降雨强度增加呈先减小而后增加的规律。当降雨强度小于土柱最大导水能力(原状土柱表面出现积水时的导水能力)时,优先流速率随降雨强度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当降雨强度接近或大于其最大优先导水能力时,优先流速率增加缓慢或趋于稳定。土壤优先通道对降雨入渗的导水能力(即优先流速率与降雨强度之比)随降雨强度增加而变小。双渗透介质模型能较理想地模拟优先流发育过程,对土壤基质向大孔隙排水过程的模拟较差,但模型不适用于裂隙发育的土壤。各土柱的优先流程度为93.6%~99.9%。在研究降雨强度对优先流的影响规律时,该研究考虑了优先通道发育程度对此规律的影响,丰富了优先流理论,同时对农业节水、土壤污染迁移、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以及滑坡机理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孔隙结构 优先通道 优先流 降雨强度 双渗透模型
下载PDF
考虑基质瓦斯渗流的煤层流固耦合模型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胜 张浩浩 +3 位作者 范超军 毕慧杰 杨振华 陶梅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4-119,共6页
为更准确反映抽采过程中的煤层瓦斯(甲烷)运移过程,将煤岩视为孔隙-裂隙双重结构、双渗透率非均匀弹性介质,考虑基质瓦斯渗流作用,结合地下水、瓦斯吸附/解吸特性、煤岩变形和渗透率演化等因素的耦合作用,建立考虑基质瓦斯渗流的煤层... 为更准确反映抽采过程中的煤层瓦斯(甲烷)运移过程,将煤岩视为孔隙-裂隙双重结构、双渗透率非均匀弹性介质,考虑基质瓦斯渗流作用,结合地下水、瓦斯吸附/解吸特性、煤岩变形和渗透率演化等因素的耦合作用,建立考虑基质瓦斯渗流的煤层流固耦合模型;数值模拟地面瓦斯抽采过程,分析煤层瓦斯运移规律和基质渗流作用对瓦斯抽采的影响。研究表明:基质瓦斯和裂隙瓦斯的压力均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两者差值先增大后减小;在模拟工况下,单位时间内基质瓦斯渗流量仅占流入裂隙瓦斯量的0.5%。基质渗流对瓦斯抽采的产能及储层压力有影响;考虑基质瓦斯渗流的双孔隙双渗透率模型预测的产气速率和储层压力下降幅度均小于双孔隙单渗透率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采 流固耦合模型 基质瓦斯渗流 双渗透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新井定向射孔转向压裂裂缝起裂与延伸机理研究 被引量:40
10
作者 张广清 陈勉 赵艳波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6-119,共4页
为了提高特低渗油藏新井的压裂效果,提出了采用定向射孔技术进行转向压裂从而形成双S型水力裂缝的新方法。基于有限元三维应力分析,研究了定向射孔下水力裂缝的起裂机理。考虑任意裂缝形态、地应力和缝内液体压力分布的影响,建立了任意... 为了提高特低渗油藏新井的压裂效果,提出了采用定向射孔技术进行转向压裂从而形成双S型水力裂缝的新方法。基于有限元三维应力分析,研究了定向射孔下水力裂缝的起裂机理。考虑任意裂缝形态、地应力和缝内液体压力分布的影响,建立了任意形状裂缝应力强度因子的确定模型;同时考虑I型和II型断裂,建立了复合裂缝延伸准则。提出了定向射孔水力压裂裂缝的延伸轨迹计算模型和步骤,编制了裂缝延伸的模拟软件。采用地面微震进行了3口井的现场验证,地面微震检测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利用定向射孔压裂技术在单个层内可以形成双S型水力裂缝,可作为提高特低渗透油田产量的一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水力压裂 定向射孔 转向压裂 双S型裂缝 计算模型
下载PDF
煤储层压裂液滤失计算模型 被引量:6
11
作者 韩金轩 杨兆中 +3 位作者 王会来 李小刚 路艳军 贾元钊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441-446,共6页
为揭示煤储层天然裂缝开启后的动态滤失过程,将裂缝的动态渗透率和煤储层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的特性结合,建立煤储层压裂液的滤失模型,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裂缝渗透率的动态变化导致天然裂缝中的滤失量几十倍的增加,而由于弹性储容比的影... 为揭示煤储层天然裂缝开启后的动态滤失过程,将裂缝的动态渗透率和煤储层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的特性结合,建立煤储层压裂液的滤失模型,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裂缝渗透率的动态变化导致天然裂缝中的滤失量几十倍的增加,而由于弹性储容比的影响,天然裂缝向基质中的窜流量反而减少。通过对比不同模型下的滤失量,可以得出动态滤失量是PKN和CGD模型下滤失量的4.5倍左右。为验证滤失模型的准确性,利用压裂酸化动态滤失仪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的数值拟合曲线与实验曲线有较一致的变化趋势,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煤储层天然裂缝中随时间变化的滤失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压裂液滤失模型 双重介质 动态渗透率
下载PDF
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裂隙优先流双域渗透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策 张展羽 +3 位作者 陈晓安 陈于 朱成立 翟亚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14-326,348,共14页
针对农田裂隙在灌溉过程中造成灌水效率降低和养分淋失等现象,基于表层入渗、裂隙边壁层流通量、裂隙边壁水平吸渗三者与灌水强度平衡原理,构建了基于水量平衡的优先流双域渗透模型,采用染色示踪试验进行了验证,并基于该模型进行了初始... 针对农田裂隙在灌溉过程中造成灌水效率降低和养分淋失等现象,基于表层入渗、裂隙边壁层流通量、裂隙边壁水平吸渗三者与灌水强度平衡原理,构建了基于水量平衡的优先流双域渗透模型,采用染色示踪试验进行了验证,并基于该模型进行了初始/边界条件旋转设计模拟应用。结果表明,试验优先流模式可显著区分为基质流态(土层深度0~10 cm)和优先流态(土层深度大于10 cm),染色覆盖率在土层深度大于10 cm的区域内呈线性骤降趋势;对比分析实测和模拟流态可知,本文提出的裂隙流双域渗透模型可有效预测土壤上边界入渗特征、基质流入渗深度和染色覆盖率随深度的变化,实测和模拟染色覆盖率极显著相关(P<0.01,R^(2)为0.981),裂隙流发育可分为供水强度控制、表层入渗能力/裂隙边壁层流控制、表层/裂隙边壁入渗能力控制3个阶段。基于该模型采用初始体积含水率(θ_(i)为0.20、0.25、0.30、0.35 cm^(3)/cm^(3))和灌水强度(R_(0)为0.10、0.08、0.06、0.04、0.03、0.02 cm/min)旋转设计,分析了初始及边界条件下优先流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增大灌水强度可使优先流指数增加而降低灌水均匀度,而当初始含水率升高时,优先流强度减弱且基质流深度增加。本文基于水量平衡原理模拟了裂隙流湿润锋推移过程,消除了传统双域渗透模型难以量化裂隙边壁糙率和层流厚度的缺点,丰富了膨缩性土壤裂隙优先流预测理论,可为农田水分管理和水肥渗漏淋失抑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缩裂隙 裂隙优先流 双域渗透模型 数值模拟 水量平衡原理
下载PDF
三重介质缝洞型油藏流动问题初探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灿 李春兰 +1 位作者 黄世军 廉培松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4期63-66,共4页
针对基岩、裂缝、溶洞三重介质油藏,在考虑裂缝和溶洞均与井筒连通的情况下,进行三重介质物理模型描述,提出双渗三重介质概念,建立双渗三重介质油藏数学模型,并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数值反演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提出的三重介质缝洞型... 针对基岩、裂缝、溶洞三重介质油藏,在考虑裂缝和溶洞均与井筒连通的情况下,进行三重介质物理模型描述,提出双渗三重介质概念,建立双渗三重介质油藏数学模型,并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数值反演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提出的三重介质缝洞型油藏数学模型,为更好地应用现有的数值模拟软件模拟缝洞型油藏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介质 流动模式 双渗 三重介质 数学模型
下载PDF
双渗介质非均质油藏数值试井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高永进 卓红 +3 位作者 李亮 何秀玲 李婷婷 王新海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3-375,共3页
低渗透油田在石油开发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试井资料可以为低渗油藏的合理、高效开发提供有效的动态地层参数,但目前关于低渗透油藏的试井解释方法更多的是考虑单一因素的影响。在分析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双渗介质非均... 低渗透油田在石油开发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试井资料可以为低渗油藏的合理、高效开发提供有效的动态地层参数,但目前关于低渗透油藏的试井解释方法更多的是考虑单一因素的影响。在分析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双渗介质非均质油藏渗流的数学模型,在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系数的情况下,通过块中心网格和隐式差分格式对定解问题离散后求出了数值解。用该模型对某油田SN47井进行解释,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井底压力复杂的变化过程,并能较准确地解释双渗介质非均值油藏流动期或恢复期的测试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渗介质 渗流模型 非均质油藏 数值试井分析 压力曲线
下载PDF
低速非达西双渗油藏DST段塞流试井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霍进 贾永禄 蒋维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8-100,共3页
根据低速非达西渗流理论,导出了双渗(达西渗流和低速非达西渗流)两层油藏DST测试(中途测试)非自喷井的有效井径数学模型,采用拉氏变换和格林函数方法,得到拉氏空间的解析解,并绘制了新的样板曲线。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低渗非达西流的启... 根据低速非达西渗流理论,导出了双渗(达西渗流和低速非达西渗流)两层油藏DST测试(中途测试)非自喷井的有效井径数学模型,采用拉氏变换和格林函数方法,得到拉氏空间的解析解,并绘制了新的样板曲线。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低渗非达西流的启动压力梯度、层间储容比、地层系数比的变化对样板曲线变化的影响比较大,样板曲线的晚期段会出现曲线上翘,这是与达西渗流情况最明显的差别。用该试井模型进行实例分析,可解释出双渗油藏的启动压力梯度、各层渗透率及表皮系数等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达西流 双渗油藏 段塞流 DST测试 数学模型 启动压力梯度
下载PDF
基于三重介质模型的体积压裂后页岩气储层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泽沛 彭小龙 王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5-111,共7页
页岩气储层渗透率极低,基本无产能,须进行体积压裂改造形成裂缝网络才能开采。一般采用双重介质模型进行页岩气储层数值模拟,但该模型无法准确模拟远井地带由于压裂开启并相互连通的天然裂缝。为此,针对压裂后的页岩气储层,建立三孔双... 页岩气储层渗透率极低,基本无产能,须进行体积压裂改造形成裂缝网络才能开采。一般采用双重介质模型进行页岩气储层数值模拟,但该模型无法准确模拟远井地带由于压裂开启并相互连通的天然裂缝。为此,针对压裂后的页岩气储层,建立三孔双渗页岩气储层体积压裂模型来描述不同区域渗透率变化与气体吸附解吸过程。新建模型考虑了页岩气的吸附机理,将基质作为气源,将二级次生裂缝与一级次生裂缝视为2个等效的多孔连续体,压裂主裂缝则作为离散裂缝予以描述。对比新建模型与传统的双重介质模型模拟结果后发现,所建三孔双渗页岩气储层体积压裂模型计算的日产气量和累积产气量均高于双重介质模型,结合双重介质模型模拟产量一般低于实际产量的情况,认为采用考虑天然裂缝的三孔双渗页岩气储层体积压裂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水力压裂井的产量变化。各级裂缝渗透率和初始吸附气含量对生产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级次生裂缝渗透率对累积产气量影响较大,在生产中应当采取措施提高二级次生裂缝渗透率;而初始吸附气含量对累积产气量影响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次生裂缝 三孔双渗页岩气储层体积压裂模型 体积压裂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双孔双渗油藏斜井压力动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聂仁仕 贾冉 +3 位作者 蔡明金 李洪 卢聪 杨岚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60-667,共8页
为了解裂缝性油藏斜井的双渗规律及其压力动态的变化特征,建立一个双孔双渗斜井渗流模型.利用Laplace变换、分离变量和点源函数叠加等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获得了Laplace空间下模型的解析解.利用Matlab软件编程绘制一系列受裂缝系统与总... 为了解裂缝性油藏斜井的双渗规律及其压力动态的变化特征,建立一个双孔双渗斜井渗流模型.利用Laplace变换、分离变量和点源函数叠加等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获得了Laplace空间下模型的解析解.利用Matlab软件编程绘制一系列受裂缝系统与总系统渗透率比值等模型参数控制的双孔双渗油藏斜井压力动态特征曲线.利用绘制的压力动态特征曲线,识别斜井纯井筒储集效应、表皮效应、早期径向流、中期线性流、过渡流、基质向裂缝窜流和晚期径向流等7个渗流流动阶段.分析斜井、直井与水平井渗流特征曲线的差异,斜井比直井多了早期径向流和中期线性流阶段,且这两个流动阶段比水平井持续时间短.此外,分析了井斜角和斜井井长等参数对特征曲线的影响.井斜角、井长越大,曲线位置越低,早期径向流和中期线性流阶段越明显;裂缝渗透率比越大,窜流阶段越显著,窜流凹子越深.建立的模型及一系列压力动态特征曲线可以用于研究裂缝性油藏斜井的渗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裂缝性油藏 斜井 双孔双渗 渗流模型 压力动态
下载PDF
一种基于逾渗模型的裂隙岩石渗透系数确定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鲁晓兵 郑委 +1 位作者 刘庆杰 张旭辉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8期43-47,共5页
针对裂隙岩体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重逾渗模型的渗流系数分析方法。通过变参数研究,考察了岩体中渗流和孔压分布的不均匀;根据裂隙长度的不同将岩体分为"孔隙控制"渗流模式和"裂隙控制"渗流模式。这种模型不仅能够同时... 针对裂隙岩体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重逾渗模型的渗流系数分析方法。通过变参数研究,考察了岩体中渗流和孔压分布的不均匀;根据裂隙长度的不同将岩体分为"孔隙控制"渗流模式和"裂隙控制"渗流模式。这种模型不仅能够同时考虑孔隙和裂隙的作用,而且在模拟大规模裂隙网络时更加快捷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多孔介质 双重逾渗 渗流模式 渗流参数
下载PDF
基于三孔两渗产出模型的煤层气井产能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邹明俊 刘帅 张苗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1-303,共3页
三孔两渗煤层气产出模型认为煤层气从微小孔中解吸扩散进入中大孔,在中大孔和裂隙中分别发生渗流,最后流入井筒产出。该模型能更准确的模拟煤层气的产出过程。
关键词 三孔两渗模型 产能预测 COMET3
下载PDF
各向异性双重低渗介质中油水两相非达西渗流 被引量:3
20
作者 邓英尔 刘慈群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3年第2期49-52,102,共4页
建立了各向异性双重低渗介质油藏中两相非达西渗流数学模型 ,用有限差分法求得其解 ,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 :非达西流使水驱前缘推进速度加快 ,使油井见水早 ;注入率越大 ,前缘推进速度越快 ,油井见水越早。注水开发这种油藏时 ,见... 建立了各向异性双重低渗介质油藏中两相非达西渗流数学模型 ,用有限差分法求得其解 ,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 :非达西流使水驱前缘推进速度加快 ,使油井见水早 ;注入率越大 ,前缘推进速度越快 ,油井见水越早。注水开发这种油藏时 ,见水前注入率不能太大 ;见水后可适当增大注入率 (存在一最佳注入率 ) ,以减弱非达西流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双重低渗介质油藏开发 油水两相 非达西渗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