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ovel Design of Fuzzy PID Controllers for Dual-Sensor Cardiac Pacemaker Systems 被引量:3
1
作者 Wei Vivien Shi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Biosensor》 2013年第2期29-38,共10页
This work proposes to design a fuzzy proportional-integral derivative (FPID) controller for dual-sensor cardiac pacemaker systems, which can automatically control the heart rate to accurately track a desired preset pr... This work proposes to design a fuzzy proportional-integral derivative (FPID) controller for dual-sensor cardiac pacemaker systems, which can automatically control the heart rate to accurately track a desired preset profile. The combination of fuzzy logic and conventional PID control approaches is adopted for the controller design based on dual-sensors. This controller offers good adaptation of the heart rate to the physiological needs of the patient under different states (rest and walk). Through comparing with the conventional fuzzy control algorithm, FPID provides a more suitable control strategy to determine a pacing rate in order to achieve a closer match between actual heart rate and a desired profile. To assist the heartbeat recovery, the stimuli with adjustable pacing rate is generated by the pacemaker according to the FPID controller, such actual heart rate may track the preset heart rate faithfully. Simulation results confirm that this proposed control design is effective for heartbeat recovery and maintenance. This study will be helpful not only for the analysis and treatment of bradycardias but also fo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medical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ptATION Dual-Sensors Fuzzy PID CONTROLLER HEART rate pacemaker
下载PDF
频率适应型双腔起搏器对男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运动耐量和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闫哲 豆颖 +1 位作者 王明太 孙福成 《中国医药》 2013年第11期1544-1546,共3页
目的观察频率适应型双腔起搏器(DDDR型起搏器)对男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运动耐量和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计170例。根据有无植入DDDR型起搏器分组... 目的观察频率适应型双腔起搏器(DDDR型起搏器)对男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运动耐量和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计170例。根据有无植入DDDR型起搏器分组为对照组(64例)和DDDR组(106例)。采用国际男性性功能判断指数(IIEF-5)量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性功能评分,调查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性功能评分;统计每个月患者性交次数。运动耐量和心功能评价采用6min步行试验和超声心动图,6min步行试验结束时测量患者心率、步行距离,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计算心输出量。结果DDDR组较对照组治疗后IIFE-5总评分、性交满意度、性交次数明显增加[(20±6)分比(16±5)分,(4.6±1.3)分比(2.6±1.6)分,(6.1±2.9)次/月比(3.4±1.7)次/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DR组较对照组治疗后6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心率、心输出量明显改善[(528±106)m比(379±75)m,(127±9)次/min比(51±8)次/min,(4.8±0.7)L/min比(3.9±0.5)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DR型起搏器对于男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运动耐量和性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主要是起搏器植人增加雷耍肺器及组织的供向和件毕活时的运动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房室传导阻滞 频率适应型双腔起搏器 性生活质量 运动耐量 男性
下载PDF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潘文志 宿燕岗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6年第4期430-433,共4页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是起搏器发展史上的重大进展。现对频率适应性起搏器作简要介绍,并对近年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传感器(特别是双感受器传感器)、算式和适应证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传感器 算式
下载PDF
闭环式情绪体动双项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张树林 李鲁光 +5 位作者 刘星 张桂珍 和渝斌 潭琛 于燕秋 左树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15,共2页
目的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临床应用的主要类型是感知体动 ,但存在局限性。本组使用感知情绪、体动变化的闭环式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可同时感知情绪及体动变化 ,相应增加或减少起搏心率 ,满足机体需求。  方法 :患者 10例 ,全部为窦房结... 目的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临床应用的主要类型是感知体动 ,但存在局限性。本组使用感知情绪、体动变化的闭环式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可同时感知情绪及体动变化 ,相应增加或减少起搏心率 ,满足机体需求。  方法 :患者 10例 ,全部为窦房结功能障碍者 ,置入双腔闭环式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Biotronik INOS2 CL S)。起搏器机制为情绪激动或体动增加时 ,心肌收缩力及心肌阻抗明显增加 ,心室电极能感知局部心肌阻抗的变化 ,反馈增加或减少起搏心率。本组病例术后 8~ 9天、3个月、6个月分别随访做情绪紧张、步行运动及情绪紧张 +步行运动实验。  结果 :起搏器传感器对交感神经兴奋及步行体动反馈均敏感 ,两者相加无超敏感现象。本组较单体动起搏器组起搏心率明显增加。  结论 :闭环式情绪、体动双项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是一种感知情绪、体动变化反应好 ,更接近人体生理的心脏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闭环式 情绪 体动 双项感知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每分通气量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Meta Ⅱ-1204
5
作者 马坚 王方正 +5 位作者 张奎俊 张继革 王玉山 李晶 陈新 孙瑞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6年第4期204-205,共2页
目的:评价每分通气量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生理性功能,简要介绍其工作原理。方法:5例患者埋植MetaⅡ-1204型起搏器,术后程控为非频率适应性和频率适应性起搏方式,进行运动和干扰试验。结果:频率适应性起搏时运动起搏... 目的:评价每分通气量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生理性功能,简要介绍其工作原理。方法:5例患者埋植MetaⅡ-1204型起搏器,术后程控为非频率适应性和频率适应性起搏方式,进行运动和干扰试验。结果:频率适应性起搏时运动起搏频率和心输出量分别较非频率适应性起搏增加57%(110±17比70次/分)和49%(11.2±1.8比7.5±1.4L/min),运动耐量则提高40%(457±55比324±43秒);频率适应启动时间为36秒;摆动上肢加快起搏频率23次/分(93比70次/分)。结论:MetaⅡ-1204型起搏器可改善心动过缓者的运动耐量和心输出量,其起搏频率适应幅度与运动负荷相关性好,但频率适应速度较迟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每分通气量 起搏频率 运动耐量
下载PDF
体动感知与体动+QT间期双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应答频率的比较
6
作者 李学渊 齐国先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3-724,共2页
目的:比较体动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与体动+QT间期双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应答频率。方法:受试者被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应用体动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患者;第二组为应用体动+QT间期双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患者;第三组为对照者。通... 目的:比较体动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与体动+QT间期双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应答频率。方法:受试者被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应用体动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患者;第二组为应用体动+QT间期双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患者;第三组为对照者。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或起搏器的Holter监测获得各人群在静息和睡眠时最低心率,比较其变异程度。结果:第一组与对照组静息及睡眠时心率变异性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第二组与对照组静息及睡眠时心率变异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体动+QT间期双感知传感器的频率适应性功能较体动感知单传感器更接近于窦房结功能,它的生理性更好,但不能完全模拟窦房结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传感器 体动感知 体动+QT间期感知
下载PDF
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及精神负荷测试观察
7
作者 赫崇平 巩书文 +2 位作者 王凤芝 李胜建 朱国斌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 观察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体力活动及精神负荷的反应。方法 对窦房结变时性功能障碍的16例患者,植入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植入后第2天开启闭环刺激频率适应性功能。有15例患者在传感器自动初始化后第6天进行... 目的 观察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体力活动及精神负荷的反应。方法 对窦房结变时性功能障碍的16例患者,植入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植入后第2天开启闭环刺激频率适应性功能。有15例患者在传感器自动初始化后第6天进行算数法,其中3例于术后第9天进行倾斜试验法,以测试精神负荷下的闭环刺激频率适应性功能。术后1个月及半年,患者随访进行日常体力活动观察。结果15例患者在体力和脑力活动时,起搏频率均能按需增加。3例以算数法与倾斜试验法进行精神负荷测试对比者,2种方法起搏频率均可明显加快,倒计数法测试前平均起搏心率64次/min,测试中最高起搏频率平均87.7次/min(82~94次/min),倾斜试验测试前平均起搏心率65次/min,测试中最高起搏频率平均93.7次/min(86~105次/min)。结论闭环刺激双腔频率 适应性起搏器在日常体力活动和精神负荷时,可使起搏频率明显加快,满足生理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闭环刺激 频率适应性 精神负荷测试
下载PDF
儿童置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前后药物负荷左室收缩功能的研究
8
作者 李虹 李渝芬 +1 位作者 钱明阳 吴桂萍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1999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 了解儿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置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前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6 例3~12 岁CAVB患儿,采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技术测定起搏器置入术前及术后3~6 月的左室短轴缩短率(FS)... 目的 了解儿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置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前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6 例3~12 岁CAVB患儿,采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技术测定起搏器置入术前及术后3~6 月的左室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室壁增厚率(LVPWT)、应变率(MVCFC) 、每搏指数(SI) 及心排指数(CI),并与8 例正常同龄儿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前FS及EF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稍增大,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均> 0-05;LVPWT、MVCFC及SI于静息状态及低药物浓度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药物浓度增加而无明显增大,P> 0-05;CI于静息状态及低药物浓度时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但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出现明显差异,P< 0-05。术后LVPWT、MVCFC、SI、CI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大,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CAVB 患儿,静息状态下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但药物负荷状态下出现储备功能不足,置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后左室收缩储备功能可达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房室传导阻滞 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 左室收缩功能
下载PDF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梁文华 刘启明 +4 位作者 周炜 石纠纠 彭建回 李解贵 彭寒林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3期100-103,共4页
目的分析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行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植入的58例老年SSS患者,按照患者意愿分为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DDDR)组和单右室... 目的分析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行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植入的58例老年SSS患者,按照患者意愿分为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DDDR)组和单右室心尖部起搏器(VVI)组,每组各29例。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前及末次随访时心脏超声指标、心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水平较起搏器植入前均显著升高,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反流量(MR)水平较起搏器植入前均显著下降,DDDR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QRS波宽度、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均较起搏器植入前显著下降,DDDR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生理功能、角色限制、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均较起搏器植入前显著改善,DDDR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前、末次随访时机体疼痛、角色情绪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可有效改善老年SSS患者心功能和活动能力,但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疼痛、负面情绪,在明确治疗适应证的同时,应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最大限度地改善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植入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应用双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实现双室收缩再同步超应答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10
作者 赵璐露 蒲里津 +3 位作者 赵玲 王钰 华宝桐 郭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1-503,共3页
本文报道了1例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通过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运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功能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术后6个月随访,QRS波时限由术前170 ms变窄为术后118 m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由术前78 mm缩小... 本文报道了1例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通过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运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功能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术后6个月随访,QRS波时限由术前170 ms变窄为术后118 m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由术前78 mm缩小为术后49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术前32%升高为术后48%,心胸比由术前0.64减小为术后0.55,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由术前Ⅲ级降低为术后Ⅰ级,左房室瓣反流面积(MRA)由术前14.0 cm^2减少为术后1.8 cm^2,左心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由术前150 ms减少为术后77 ms,主、肺动脉射血时间差(IVMD)由术前47 ms改善为术后33 ms,达到超应答标准。同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双腔起搏器通过RAAV实现双室收缩再同步的认识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疗法 双腔起搏器 生理性起搏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
下载PDF
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老年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宁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6年第6期426-428,共3页
目的:探讨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老年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收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双腔非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治疗,实验组给予双腔频率适应性起... 目的:探讨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老年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收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双腔非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治疗,实验组给予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F、6-MWT和BNP水平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2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等级分布存在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力、精神健康与总体健康评分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老年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显著,并优于双腔非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基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的频率自适应心脏起搏器运动-心率实验数据采集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雯倩 单虹颖 +3 位作者 张千遥 丁彦斌 罗亚琦 郭萍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20年第3期226-230,248,共6页
本研究基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系统和心率采集系统,通过征集98名志愿者,进行269次Bruce-Q运动实验,同步采集志愿者运动时的X(左右)、Y(上下)、Z(前后)三轴向加速度数据和心率值,建立三轴加速度运动—心率数据库;分析实验结果可知,人体各... 本研究基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系统和心率采集系统,通过征集98名志愿者,进行269次Bruce-Q运动实验,同步采集志愿者运动时的X(左右)、Y(上下)、Z(前后)三轴向加速度数据和心率值,建立三轴加速度运动—心率数据库;分析实验结果可知,人体各个轴向运动加速度与心率线性相关,运动后心率恢复具有呈指数下降的规律性;结果表明,在运动时Y(上下)轴、Z(前后)轴比X(左右)轴更能反应人体真实运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自适应 心脏起搏器 三轴加速度传感器 运动-心率体外运动实验 心率下降曲线
下载PDF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汤宝鹏 赵阳 +5 位作者 马依彤 木胡牙提 匡政宇 张燕一 王疆 李晋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7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 观察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植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后生活质量、心脏功能及运动耐量等改变,以探讨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经临床、食管心房调搏、动态心电图和运动试验心电图确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且... 目的 观察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植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后生活质量、心脏功能及运动耐量等改变,以探讨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经临床、食管心房调搏、动态心电图和运动试验心电图确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且合并窦房结变时功能不良的30例老年患者,择期植入永久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DDDR),于起搏器植入术后即刻及12个月后将起搏器分别程控为非频率适应性起搏模式(DDD)和频率适应性起搏模式(DDDR)。两种模式下起搏器各工作12个月,定期随访,采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动态心电图监测24h日常活动时心率变化;症状限制性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观察运动持续时间,最大起搏频率;超声心动图测定最大运动负荷时每搏量、每分心排出量。结果 本组患者DDDR模式下SF-36调查表的总得分118.60±7.12比DDD模式下该表总得分95.27±7.56提高了24%,P〈0.001,生活质量较DDD模式有显著提高;运动持续时间和最大心排出量均较DDD模式明显增加[(386.20±67.72)s vs(274.10±56.88)s,P〈0.001;(9.97±1.03)/min vs(6.30±0.79)/min,P〈0.001]。结论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可明显改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生活质量 运动耐量
原文传递
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卢才义 杨玉兰 +3 位作者 魏璇 黄丛春 罗慧兰 高月琴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1年第3期151-153,共3页
目的 介绍感知体动和精神活动的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初步应用经验。方法 植入第3d开启闭环刺激频率适应功能,患者进行坐卧位、散步、快走、上下楼、思考等活动,第7d动态心电图检查和起搏器程控。3个月后随访,重复上... 目的 介绍感知体动和精神活动的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初步应用经验。方法 植入第3d开启闭环刺激频率适应功能,患者进行坐卧位、散步、快走、上下楼、思考等活动,第7d动态心电图检查和起搏器程控。3个月后随访,重复上述活动和检查,对比分析结果。结果18例患者植入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Biotronik公司的 Inos~2CLS DDDR),心室起搏阈值0.3~0.7(0.4±0.3)V,R波振幅 9.5~21.8 (l4.6 ± 7.5)mV,阻抗 520~870(610±78)Ω;心房起搏阈值0.3~08(0.5±0.3)V,A波振幅7.2~16.4(11.6±5.7)mV,阻抗510~872(697±92)mV。随访50~486(236±107)d,均为频率适应性双腔起搏,体力和脑力活动时起搏频率能按需增加。与植入时相比,频率适应功能增强且更加个体化。结论 Inos~2CLS除适应体动变化外,还能适应精神负荷变化,自动完成初始参数和昼夜频率调整,程控简单,随访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 频率适应性 闭环刺激原理
原文传递
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的血液动力学效应
15
作者 马坚 陈新 +6 位作者 王方正 杨浣宜 张奎俊 余培桢 王锦志 张继革 王玉山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7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观察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时患者的运动耐量和血液动力学变化,并与固定频率心室起搏相比较。方法:对19例心动过缓患者植入了体动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术后随机依次程控为固定频率心室起搏和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方式,分别进行踏车运... 目的:观察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时患者的运动耐量和血液动力学变化,并与固定频率心室起搏相比较。方法:对19例心动过缓患者植入了体动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术后随机依次程控为固定频率心室起搏和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方式,分别进行踏车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测量运动前后的每搏量、心排出量,心电图记录心率变化。结果: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时,运动时最快起搏心率达117±23 bpm,其运动时间明显长于固定频率心室起搏时(437±45 s 比323±51s.P<0.01)。尽管两种起搏方式的运动心排出量均明显增加,但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的运动最大心排出量较固定频率心室起搏增加36%(P<0.05)。与运动前相比,固定频率心室起搏的运动每搏量增加51%,而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的每搏量则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可明显改善心动过缓患者的运动耐量和心排出量,其主要机制是增快了运动时的起搏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起搏 运动耐量 血液动力学 患者 运动前 心动过缓 心电图 心排出量 每搏量 起搏方式
原文传递
两种体动感知方式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频率适应特点
16
作者 马坚 王方正 +8 位作者 张奎俊 余培桢 王锦志 田瑞国 朱克平 鲁志民 李晶 孙瑞龙 陈新 《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5年第4期183-185,共3页
通过运动试验和干扰试验,比较两种体动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RAPM)的频率适应特点。结果显示:平板运动时,体动振动感知和体动加速度感知两种RAPM的起搏频率分别增加23和21ppm(P均<0.05);体动加速度感知R... 通过运动试验和干扰试验,比较两种体动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RAPM)的频率适应特点。结果显示:平板运动时,体动振动感知和体动加速度感知两种RAPM的起搏频率分别增加23和21ppm(P均<0.05);体动加速度感知RAPM的起搏频率随运动负荷增加而显著加快(例如踏车运动负荷为25,50和75W时,起搏频率分别为83±7,97±21,113±23ppm,与前一负荷相比P均<0.05),体动振动感知RAPM的起搏频率则因外界干扰误增23~32ppm(P<0.05)。结果表明体动加速度感知RAPM的频率适应程度与运动负荷的相关性以及频率适应特异性均好于体动振动感知RAP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体动感知 频率适应性
原文传递
频率应答起搏器在上海地区的应用情况
17
作者 李骁 毛家亮 +6 位作者 刘志刚 李京波 蒋金发 李莹 乔增勇 宿燕岗 葛均波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频率应答起搏器的使用情况,为国内该领域提供较为客观的临床现状数据。方法选取覆盖上海多数区县的16家医院,对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已植入频率应答起搏器患者的人口学情况、心律失常原因、起搏器类型和开启及开启后...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频率应答起搏器的使用情况,为国内该领域提供较为客观的临床现状数据。方法选取覆盖上海多数区县的16家医院,对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已植入频率应答起搏器患者的人口学情况、心律失常原因、起搏器类型和开启及开启后关闭频率应答功能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另外,问卷调查每家医院2-3名植入医生对频率应答起搏器使用情况等的看法。结果①频率应答起搏器植入比例高达74.86%(主要为DDDR),但频率应答功能开启比例不高(平均36.63%),主观有意识不开启R功能的主要原因;②开启频率应答后患者感到不适的最主要原因是在植入起搏器前已长期适应慢心率,开启后关闭此功能比例较高(平均50.97%);③植入医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选择频率应答起搏器时对患者是否存在变时功能不良或并无太多关注患者年龄。结论频率应答起搏器的植入比例高但开启比例低,今后应对包括默认值设置及随访调整策略等进行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应答起搏器 上海地区 调查
原文传递
频率适应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和生理性起搏效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坚 王方正 +7 位作者 余培桢 张奎俊 王锦志 王玉山 张继革 路黎明 孙瑞龙 陈新 《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5年第2期68-70,共3页
采用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观察植入频率适应式起搏器90例患者的日常活动,并观察运动试验时起搏频率和运动耐量。结果显示:41例起搏器依赖患者的运动持续时间和最大心输出量分别较非频率适应式起搏增加37%(347±63... 采用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观察植入频率适应式起搏器90例患者的日常活动,并观察运动试验时起搏频率和运动耐量。结果显示:41例起搏器依赖患者的运动持续时间和最大心输出量分别较非频率适应式起搏增加37%(347±63sVS247±53s,P<0.001)和52%(10.2±2.1L/minVS6.7±1.6L/min,P<0.05)。提示频率适应式起搏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笔者体会术前应通过活动平板试验,评估患者心脏变时功能,以恰当掌握适应证;术后用动态心电图监测起搏频率及症状,以合理调整频率适应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频率舌应式 起搏频率 运动耐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