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pulmonary Device Closure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with Minimum Diameter More Than 4 mm in Infants
1
作者 Shibin Sun Geoffrey J.Changwe +3 位作者 Zeeshan Farhaj Hongxin Li Yuekun Sun Zhongzheng Kong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SCIE 2022年第4期437-445,共9页
Background:Closure of large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in older children has been accomplished using surgical and percutaneous techniques with remarkable outcomes.However,outcomes amongst infants have been variable ... Background:Closure of large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in older children has been accomplished using surgical and percutaneous techniques with remarkable outcomes.However,outcomes amongst infants have been variable with several drawbacks.Here we describe a novel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a product of mini-thoracotomy and traditional percutaneous technique skills,accomplished exclusively under echocardiography guidance.Methods:Symptomatic infants with a significant left-to-right shunt from PDA measuring more than 4 mm were selected.The symptoms were varying degrees of tachypnea,tachycardia,heart failure,failure to thrive,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or intensive care unit treatment for a longer duration.Through a left parasternal mini-thoracotomy,two parallel purse-string sutures were placed on the pulmonary trunk.After purse-string circle puncture,under exclusively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guidance,a device secured to the safety-suture was implanted on the ascending aorta via pulmonary trunk using a specially designed set.The safety-suture prevented device migration in case of dislocation.The basic demographics,PDA size,device size and type,intrapulmonary manipulation time,operation time,PDA parameters(length,diameter,type of duct),redeployment of the device,residual shunt,and retention of safety-suture were all recorded and analyzed.The follow-up was done with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on the 2^(nd)postoperative day,1,3,6,and 12 months,and yearly thereafter.Results:Fifty-two infants with a mean age of 8 months±2.8 months(Interquartile range=0)underwent Perpulmonary device closure of PDA.Successful PDA occlusion was accomplished event-free in all subjects.The mean PDA,mean device,and mean operation time were 5.6 mm±1.4 mm,7.9 mm±1.7 mm,and 61.2 min±12.9 min,respectively.The immediate acceptable residual shunt was noted among 3 subjects and disappeared at a 1-month follow-up.Eighteen infants had retained safety-suture for added safety.There were no reports of the device or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s.Conclusion:Perpulmonary device closure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approach to PDA with a diameter measuring>4 mm among infants.The safety-suture,in case of dislocation,prevents migration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erpulmonary device closure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INFANT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下载PDF
The Improvement of Coil Closure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2
作者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Lanzhou General Hospital 730050 Du Xuihai Zhang Weize Zhang Mingxu Qing Mian Wang Yanchun Zhang Aijong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8年第4期190-190,共1页
Purpose To improve the method of PDA closuremanipulation for occluding larger PDAs with the diameter】5mm Method:For 3 patients after perforating the femoral artery,a guiding wire wasintroduced into the aortic atery a... Purpose To improve the method of PDA closuremanipulation for occluding larger PDAs with the diameter】5mm Method:For 3 patients after perforating the femoral artery,a guiding wire wasintroduced into the aortic atery and past through the PDA.Along the wirea balloon catheter was adopted to explore the real internal eiameter and thedistensibility of the PDA.Using a multi-usable catheter which remade fromthe coronary angiographic catheter and had a relative larger cavity was easyto push the coil.Result:The diameters of 3 patients were 6.0,6.3 and40 minutes.A small shunt existed in only one case and disappeared onemonth late.Conclusion:The improved method is safe and valuable forclmical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COIL closure
下载PDF
Transcatheter closure in 354 pediatric cases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using five different devices
3
作者 张智伟 钱明阳 +1 位作者 王慧深 李渝芬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5期8-10,101-102,共5页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by comparing five different devices.Methods 354 patients (135 males, 219 females) underwent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DA using ...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by comparing five different devices.Methods 354 patients (135 males, 219 females) underwent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DA using the Porstmann Ivalon plug, Rashkind double umbrella, Sideris button device, Coils and Amplatzer occluders.The mean PDA diameter at its narrowest segment was 3.1 ± 1.3 mm. Qp/Qs was 2.2 ± 0.5. Follow-up evaluation was performed with color flow mapping of the main pulmonary artery at 24 h and 6 months after closure.Results Successful occlusion was observed in 92% (23/25) for the Porstmann device, 98.7% (77/78)for the Rashkind device, 100% (43/43) for the Sideris device, 100% (69/69) for the Coil and 100%(139/139) for the Amplatzer device. No residual shunts were needed for the Porstmann, while 1.4% -15% of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Rashkind, Sideris, coils or Amplatzer needed residual shunts during follow-up. There were complications of 24% (6/25) for the Porstmann, 3.8% (3/78) for the Rashkind,1.4% (1/69) for Coils and 1.4% (2/139) for the Amplatzer. No complications were found in patients with the Sideris device.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deris device, coils and the Amplatzer device are more effective and safer than the others for the occlusion of PDA in childr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 TRANSCATHETER closure · DEVICE
原文传递
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手术前后血清脑利钠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变化及临床检测价值研究
4
作者 栗振坤 柳瑞 +1 位作者 杨磊 刘旭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616-619,623,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手术前后血清脑利钠肽(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及临床检测价值。方法:选取PDA患儿124例为观察组,选取年龄相当的体检健康者124名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及观察组患儿...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手术前后血清脑利钠肽(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及临床检测价值。方法:选取PDA患儿124例为观察组,选取年龄相当的体检健康者124名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及观察组患儿手术前后心脏结构指标[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Tei指数及血清BNP、TNF-α和IL-10水平。分析PDA患儿心脏结构指标、Tei指数与血清BNP、TNF-α和IL-10水平的相关性。分析血清BNP、TNF-α和IL-10对PDA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LAD、LVEDD、LVESD、RVEDD、Tei指数及血清BNP、TNF-α和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 d和术后3个月PDA患儿LAD、LVEDD、LVESD、RVEDD、Tei指数及血清BNP、TNF-α和IL-10水平低于术前,且术后3个月低于术后3 d(均P<0.05)。PDA患儿LAD、LVEDD、LVESD、RVEDD及Tei指数与血清BNP、TNF-α和IL-10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血清BNP、TNF-α和IL-10对PDA均有一定诊断价值,三者联合的诊断价值更高(均P<0.05)。结论:PDA患儿心脏结构指标、Tei指数与血清BNP、TNF-α、IL-10水平均升高,术后以上指标得到一定改善,且血清BNP、TNF-α和IL-10三者联合检测对PDA的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经皮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 脑利钠肽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0 儿童
下载PDF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早期自发闭合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喻梅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14期26-30,35,共6页
胎儿时期,动脉导管开放是维持胎儿循环的关键,足月儿出生后动脉导管会自发闭合。早产儿出生后动脉导管未能自发关闭,会引起体循环缺血和肺循环淤血而产生相关并发症。目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仍存在争议,早期使用药物及手术关闭... 胎儿时期,动脉导管开放是维持胎儿循环的关键,足月儿出生后动脉导管会自发闭合。早产儿出生后动脉导管未能自发关闭,会引起体循环缺血和肺循环淤血而产生相关并发症。目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仍存在争议,早期使用药物及手术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并未改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结局,且会增加不良反应,此外,早产儿的动脉导管有自发关闭的可能。本文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早期自发闭合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自发关闭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经食道超声引导下左腋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中超声应用价值分析
6
作者 左汴京 翟波 宋琼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5期628-631,共4页
目的分析经食道超声引导下左腋下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中超声应用价值。方法本文为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DA患儿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2.62±0.58)岁。均采用经食道超声检查,明确是否能... 目的分析经食道超声引导下左腋下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中超声应用价值。方法本文为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DA患儿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2.62±0.58)岁。均采用经食道超声检查,明确是否能进行左腋下PDA封堵术,统计手术情况、超声引导情况、结果及超声随访。结果42例患儿均未使用X线,完全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下完成经左腋下PDA封堵术;封堵器均塑形良好;患儿均无心血管穿孔等并发症;42例患儿均成功在超声心动图下完成PDA封堵术,封堵器型号XJFD0406-XJFD1618;23例术中释放封堵伞之后,术中经食道超声即刻监测到不同程度的渗漏,最宽1例肺动脉内根部束宽1.9 mm,渗漏流速最快1例流速2.4 m/s;左肺动脉血流未见增快;部分降主动脉流速稍增快,在随访过程中,降主动脉流速均降至正常;术中23例渗漏患儿,在术后第1天经胸超声复查,仍有9例渗漏;本组42例患儿中,4例出现少量心包积液;在术后3个月随访中,8例患儿渗漏先后消失,仍有1例残余渗漏;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儿均无残余渗漏或残余分流。结论在单纯经食道超声引导下左腋下小切口PDA封堵术中,经食道超声能对手术情况、超声引导情况进行准确评估,且该手术切口小、疗效好、恢复快,目前已经成为治疗PDA的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经食道超声 左腋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及其疗效评价 被引量:19
7
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8 位作者 戴汝平 赵世华 凌坚 金敬琳 郑宏 张戈军 曾筝 张岩 谢若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A09期19-21,共3页
目的: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自1998 年5 月~1999 年6 月,采用美国AGA 公司生产的Amplatzer 封堵器共施行47 例( 女37 例,男10 例)PDA 封... 目的: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自1998 年5 月~1999 年6 月,采用美国AGA 公司生产的Amplatzer 封堵器共施行47 例( 女37 例,男10 例)PDA 封堵术。平均年龄15-8 ±13-4 岁(0-9 ~48 岁) ,平均体重37-3 ±21-2 kg(6-5 ~82-0 kg) 。3 例为PDA 结扎术后再通。全部病例均经临床、心电图、X 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PDA。局麻或全麻下穿刺右股静、动脉,先行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以确定PDA的位置、形状及直径。选择大于所测PDA 最窄直径2 ~4 m m 的Amplatzer 封堵器,于透视下经6 F 输送鞘管将其封堵于PDA 处。10分钟后重复主动脉造影,若封堵器形状、位置满意,无或仅有微~少量残余分流时,可释放封堵器。重复右心导管检查后撤出导管,压迫止血。术后24 ~48 小时,1 ~13 个月行超声心动图、X 线胸片检查,观察残余分流情况、有无再通及封堵器位置等。结果: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 属Krichenko A 型45 例,B 型及E 型各1 例。PDA 最窄处直径平均为4-6 ±1-7 m m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疗法 AMPLATZER 疗效评价
下载PDF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程真莉 李谧 +6 位作者 吕铁伟 向平 白永虹 计晓娟 刘云黎 蒲晓芳 易岂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486-1492,共7页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1月PDA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严重血小板减少发生的高危因素、诊治...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1月PDA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严重血小板减少发生的高危因素、诊治措施及预后。结果共收集介入封堵PDA患儿848例,其中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11例,发生率为1.29%。11例患儿年龄(1.4±0.5)岁,包括男性3例,女性8例。降主动脉造影测PDA直径为(7.9±3.0)mm,选择封堵器前伞直径8~18(11.6±2.5)mm,术后1 d复查心脏超声发现7例患儿有不同程度残余分流。患儿术前血小板为(261.0±74.9)×10~9/L,术后血小板最低下降至(23.4±9.3)×10~9/L。8例发生于术后第1~3天,2例发生于术后第4天,1例发生于术后第6天;8例出现皮肤出血点,3例合并鼻衄,1例合并溶血,6例合并中度贫血(Hb:71~86 g/L),所有病例无重要脏器出血。8例术后1~3 d出现发热,1例合并穿刺处巨大血肿。除1例21-三体综合征患儿合并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出现顽固性血小板减少和溶血,内科治疗3周无效转外科手术后血小板恢复外,其余经止血、输注血小板、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内科治疗后,9例于术后2周内血小板恢复正常,1例于术后第8周恢复正常。结论 PDA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可能与PDA直径较大、封堵器直径较大、残余分流、术后感染、穿刺处血肿有关,经正规内科保守治疗,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封堵术 血小板减少 小儿
下载PDF
经导管Amplatzer堵塞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评价 被引量:16
9
作者 周爱卿 高伟 +3 位作者 余志庆 王荣发 李奋 朱铭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95-197,共3页
为研究评价新的自膨性Amplatzer堵塞器关闭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于1998年8月至1999年2月应用Amplatzer堵塞器关闭PDA32例,年龄0.8~11岁(平均3.9岁),体重7~39kg(平均15.8kg),PDA最狭处直径2.3~6.43mm(平均3.5mm)。应用6F长鞘经股... 为研究评价新的自膨性Amplatzer堵塞器关闭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于1998年8月至1999年2月应用Amplatzer堵塞器关闭PDA32例,年龄0.8~11岁(平均3.9岁),体重7~39kg(平均15.8kg),PDA最狭处直径2.3~6.43mm(平均3.5mm)。应用6F长鞘经股静脉插至降主动脉递送堵塞器,术后10~15分钟作主动脉造影评价即刻疗效。关闭术后24小时、1月、3月、6月行彩色多普勒随访。结果:32例全部成功,术后无分流30例;少量分流2例,其中1例24小时彩色多普勒随访分流消失,另1例术后1月分流消失。平均手术时间42.5分钟,平均透视时间6.1分。无任何并发症。本文结果表明,应用Amplatzer堵塞器可成功关闭中大型PDA,该法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有关方法学尚需更多病例总结及远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AMPLATZER 堵塞器 介入疗法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Amplatzer法封堵治疗的临床应用──12例初步报告 被引量:8
10
作者 黄连军 蒋世良 +6 位作者 赵世华 徐仲英 郑宏 张戈军 金敬琳 张庆桥 戴汝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5-197,共3页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的初步疗效。方法:对 12例(女 9例,男 3例)PDA合并 SPH患者实施封堵治疗。其中10例采用 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的初步疗效。方法:对 12例(女 9例,男 3例)PDA合并 SPH患者实施封堵治疗。其中10例采用 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2例采用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结果:全组12例PDA封堵器均放置成功。11例PDA封堵后30分至1小时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均明显降低。1例封堵术后即刻肺动脉压无变化。术后36小时彩色多普勒估测肺动脉压明显下降,封堵术后30分降主动脉造影,无残余分流9例,微量残余分流2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全组术后24~48小时彩色多普勒检查,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均完全消失。无重要并发症发生。随访1~24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症状改善,11例心脏缩小,无1例发生再通。 结论:采用 Amplatzer法封堵治疗 PDA合并 SPH,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AMPLATZER法 肺动脉高压 治疗 临床应用 病例报告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试验性关闭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11
作者 代政学 张玉顺 +4 位作者 贾国良 王树祥 李寰 吴栋梁 王小燕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1期1924-1926,共3页
目的  Amplatzer封堵器试验性关闭动脉导管未闭(PDA) ,评价其在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SPH)患者封堵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 7(男 4,女 3)例 PDA合并 SPH患者实施 PDA封堵器堵塞 PDA试验 ,观察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有无降... 目的  Amplatzer封堵器试验性关闭动脉导管未闭(PDA) ,评价其在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SPH)患者封堵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 7(男 4,女 3)例 PDA合并 SPH患者实施 PDA封堵器堵塞 PDA试验 ,观察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有无降低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以此分析肺血管病变是否可逆 .结果  7例重度肺动脉高压者 ,肺动脉收缩压11.3~ 18.7(12 .8± 4.9) k Pa,平均压为 6 .9~ 12 .3(9.1±2 .5 ) k Pa,其中 2例血氧饱和度小于 90 % ,6例试封堵术后30 min~ 1h肺动脉收缩压降至 6 .0~ 13.1(7.6± 3.1) k Pa,肺动脉平均压降至 2 .7~ 8.3(4 .4± 2 .8) k Pa,行永久性封堵治疗 . 1例肺动脉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 ,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 ,不宜进行封堵治疗 .结论 对于 PDA伴严重肺动脉高压者 ,Amplatzer封堵器关闭 PDA试验是鉴别肺动脉高压是否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在 Am -platzer法封堵器治疗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SPH)的病例选择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AMPLATZER封堵器 肺动脉高压
下载PDF
Rashkind双面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远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庆桥 蒋世良 +7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郑宏 凌坚 徐仲英 张戈军 谢若兰 戴汝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31-333,共3页
目的 评价Rashkind双面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4年7月至1998年12月,对49例PDA患者施行了Rashkind双面伞封堵术。经股静脉途径置入Rashkind双面伞,封堵后10~30min行主动脉造影。术后24h、1、3、6、12个月及以后每... 目的 评价Rashkind双面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4年7月至1998年12月,对49例PDA患者施行了Rashkind双面伞封堵术。经股静脉途径置入Rashkind双面伞,封堵后10~30min行主动脉造影。术后24h、1、3、6、12个月及以后每隔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和X线胸片检查。结果 47例患者治疗成功,2例进行了外科手术。封堵后10~30min,微量、少量、中量、大量残余分流率分别为12.8%(6/47)、27.7%(13/47)、25.5%(12/47)和14.8%(7/47),完全封堵率19.2%(9/47)。近期(≤3个月)随访36例患者,3个月残余分流率为44.4%(16/36)。中期(3~36个月)随访30例患者,36个月残余分流率为13.3%(4/30)。远期(>36个月)随访2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0±12个月(38~96个月),4例患者仍存在残余分流,其中术后46、48个月有残余分流的2例患者经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后达到完全封堵。结论 Rashkind双面伞治疗PDA远期残余分流不能自然消失,需行2次封堵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shkind双面伞 动脉导管未闭 远期疗效 经导管封堵术 残余分流 主动脉造影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主动脉缩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7
13
作者 舒茂琴 宋治远 +4 位作者 刘建平 何国祥 冉擘力 李永华 庄国强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00-301,304,共3页
目的 探讨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新方法。方法 在全麻下完成操作,经12F输送鞘管将一主动脉带膜支架送至COA处,经双球囊扩张定位并置入。结合文献报道,对COA的类型、诊断、治疗及COA合并PDA的介入治疗进... 目的 探讨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新方法。方法 在全麻下完成操作,经12F输送鞘管将一主动脉带膜支架送至COA处,经双球囊扩张定位并置入。结合文献报道,对COA的类型、诊断、治疗及COA合并PDA的介入治疗进行讨论。结果 (1)经双球囊扩张及主动脉带膜支架置入后COA被解除,跨主动脉缩窄处收缩期压力阶差术前为90-96mmHg(1mm Hg=0.133kPa),术后基本消失。(2)术前四肢血压分别为:右上肢165/110mmHg、左上肢160/110mmHg、右下肢未满意测出、左下肢55/35mmHg;术后第3天四肢血压分别为:右上肢100/75mmHg、左上肢105/80mmHg、右下肢110/70mmHg、左下肢115/75mmHg。(3)随访3个月,惠儿血压正常,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先天性COA并PDA患者可用双球囊可扩张性主动脉带膜支架治疗,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动脉导管未闭 经导管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应用不同封堵装置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鹏飞 高伟 +6 位作者 赵鹏军 余志庆 李奋 黄美蓉 傅立军 郭颖 刘廷亮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11-1014,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不同封堵装置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间确诊为PDA并接受介入治疗的患儿共443例,男218例,女225例,平均年龄7.8岁(0.6-13岁),平均体重17.5... 目的:评价应用不同封堵装置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间确诊为PDA并接受介入治疗的患儿共443例,男218例,女225例,平均年龄7.8岁(0.6-13岁),平均体重17.5 kg(5.3-48 kg),合并其他畸形者均排除。根据PDA大小分别选择弹簧圈、PDA封堵器和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器治疗。根据PDA的形态和大小分别采用经股动脉逆行或经股静脉顺行释放。结果:431例(97.3%)成功封堵。4例因释放前存在主动脉缩窄,3例存在左肺动脉狭窄而放弃,5例大PDA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封堵试验阳性而放弃。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平均压32.5 mmHg(23-67 mmHg),Qp/Qs:1.62(1.4-3.2)。其中45例采用弹簧圈封堵,53例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Ⅱ(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12例为膜部VSD封堵器,其余均采用ADO进行封堵。25例(5.8%)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18例1月随访时消失,3月随访时全部消失。6例(1.3%)术后出现主动脉轻度狭窄,压差〈10 mmHg,无需处理,随访无进展。2例(0.46%)术后出现血小板降低,对症治疗2周后出院,随访无异常发现。1例出现术后溶血。1例随访出现三尖瓣中度返流。结论:对不同类型和大小的PDA可应用不同装置进行封堵,术中操作仔细,避免损失三尖瓣,部分大PDA封堵后可存在残余分流、主动脉狭窄和血小板变化,随访时需密切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封堵 并发症
下载PDF
小儿先天性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大为 赵乃琤 +3 位作者 王凤鸣 龚小平 秦玉明 胡宝珍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28-730,共3页
目的 评价应用Amplatzer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安全性。方法 超声心动图确诊的动脉导管未闭 (PDA)、房间隔缺损 (ASD)及膜部室间隔缺损 (膜部VSD)患者 4 9例 ,在透视或 /和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指引下置入Amplat... 目的 评价应用Amplatzer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安全性。方法 超声心动图确诊的动脉导管未闭 (PDA)、房间隔缺损 (ASD)及膜部室间隔缺损 (膜部VSD)患者 4 9例 ,在透视或 /和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指引下置入Amplatzer封堵器 ,术后 2 4小时 ,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分别TTE、ECG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6例ASD球囊测量缺损伸展径为 13~ 2 8(平均 19 3± 4 9)mm ,选择封堵器直径 13~ 30 (平均 2 0 6± 5 1)mm ;2 5例PDA造影测量PDA最窄处直径为 2~ 7 7(平均 3 9± 1 5 )mm ,选择封堵器直径 4~ 12 (平均 6 6± 1 9)mm ;8例膜部VSD造影测量VSD直径 3 4~ 8(平均 4 7± 2 3)mm ,选择封堵器直径 6~ 10 (平均 7 8±1 7)mm。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TE显示 10例存在残余分流 ,3个月TTE示所有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 ,心室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肺动脉压下降。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 ,适合于儿童继发孔型A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AMPLATZER封堵器 VSD 造影 ASD 左向右分流型 先天性心脏病 直径 内径 操作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7
16
作者 代政学 李毓杰 +6 位作者 王垒 张玉顺 王海昌 贾国良 李寰 刘建平 王小燕 《心脏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545-548,共4页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 (SPH) ,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全组 15例 ,年龄 2 5± 2 2 (5~ 54)岁。PDA最窄处直径为 11± 4(8~ 18) mm。 PDA 8例采用 AmplatzerPDA封堵...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 (SPH) ,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全组 15例 ,年龄 2 5± 2 2 (5~ 54)岁。PDA最窄处直径为 11± 4(8~ 18) mm。 PDA 8例采用 AmplatzerPDA封堵器治疗 ,7例采用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封堵后 3 0 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 ,术后 1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 PDA再通。结果 :14例 (93 ) %封堵后 3 0 min至 1h肺动脉收缩压由 90~ 150 (10 6± 2 7) mm Hg降至 45~ 110 (65± 2 1) mm Hg,肺动脉平均压由 60~ 10 5(82± 2 1) mm Hg降至 2 6~ 65(50± 19) mm Hg。 1例封堵后 3 0 min至 1h肺动脉收缩压无下降 ,反而有轻度上升 ,考虑为阻力性重度肺动脉高压 ,撤出封堵器。 6例主动脉压力有不同程度增高。术后 3 0 min降主动脉造影示 ,5例存在微至少量残余分流 ,10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在术后 2 4h2例仍存在微至少量残余分流 ,其中 1例并发溶血 ,48h后行外科 PDA缝合术。其余病例术后 1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PDA并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重度肺动脉高压 介入治疗 AMPLATZER封堵器 并发症 疗效评价
下载PDF
应用Duct-Occlud和Nit-Occlud装置堵塞动脉导管未闭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爱卿 高伟 +2 位作者 余志庆 李奋 王荣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26-328,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Duct-Occlud和Nit-Occlud装置堵塞动脉导管未闭(PDA)的适应证、方法学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应用Duct-Occlud和Nit-Occlud弹簧圈为68例PDA(最小直径小于4mm)患儿作了堵塞术。PDA平均最小直径为1.63±0.62mm(0.5~3.8mm... 目的 探讨应用Duct-Occlud和Nit-Occlud装置堵塞动脉导管未闭(PDA)的适应证、方法学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应用Duct-Occlud和Nit-Occlud弹簧圈为68例PDA(最小直径小于4mm)患儿作了堵塞术。PDA平均最小直径为1.63±0.62mm(0.5~3.8mm)。应用标准型Duct-Occlud 37例,直径为1.1±0.2mm(0.5~1.5mm),Qp/Qs1.2±1.5;28例应用加强型或改良加强型,有4例植入2枚弹簧圈,它径为1.9±0.6mm(1.8~3.6mm),Qp/Qs1.7±0.8;而应用Nit-Occlud装置3例,直径为3.2±0.5mm(2.8~3.8mm),Qp/Qs2.4±0.4,结果 68例PDA堵塞术均获成功。68例PDA中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在出院、堵塞术后3个月达100%,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出院时无分流达94.1%,堵塞术后3个月达98.5%,6个月达98.5%,1年达100%。手术平均透视时间为22min(7~32min)。住院时间为5d。在平均3.5年(1个月~4.6年)随访中,未出现溶血、PDA再通、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结论 中期随访表明,应用Duct-Occlud,通过常规和改良的操作方法,可安全有效地治愈小至中等大小的未闭动脉导管。对于堵塞较大的PDA尚需更多病例来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ct-Occlud Nit-Occlud 动脉导管未闭 适应证 介入疗法 弹簧圈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及疗效评价 被引量:5
18
作者 覃丽君 欧阳静萍 +1 位作者 张有为 宋金萍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8-230,共3页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资料与方法 经体检、胸部X线片、心电图及经胸超声确诊为PDA患儿 8例 ,均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堵闭。结果 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属KrichenkoA型 5例 ,C型 3例。PDA最窄处直径...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资料与方法 经体检、胸部X线片、心电图及经胸超声确诊为PDA患儿 8例 ,均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堵闭。结果 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属KrichenkoA型 5例 ,C型 3例。PDA最窄处直径平均为 3 .63± 1.3 9( 2~ 6.5 )mm ,肺循环血流量 /体循环血流量平均为 2 .5 ( 1.5~5 .3 ) ,肺动脉高压 5例。 8例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均 1次堵闭成功。造影示 7例无残余分流 ,1例极少量残余分流。平均手术时间为 47± 5 .5 ( 3 8~ 5 5 )min ,平均X线透视时间为 6.4± 1.4( 5~ 9)min。术后 2 4h经超声检查均无残余分流 ,平均 2 5 .3± 13个月随访均无残余分流、无再通及无封堵器移位。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堵闭小儿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小儿 动脉导管未闭 疗效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1251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洋 张刚成 +4 位作者 尚小珂 肖书娜 卢蓉 余莹 陈谦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年第12期796-800,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经导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共收治125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位年龄7岁(3个月~62岁),中位体重18(4.8~89.0)kg。结果 1251例PDA...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经导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共收治125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位年龄7岁(3个月~62岁),中位体重18(4.8~89.0)kg。结果 1251例PDA介入封堵患者中,成功封堵1238例,技术成功率99.0%。失败13例中有5例患者PDA过于粗大,无对应型号封堵器;4例患者PDA细小,建立轨道失败;1例患者因术中出现心力衰竭放弃封堵;3例患者试封堵失败。共83例(6.6%)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溶血1例,残余分流5例,假性动脉瘤2例,股动静脉瘘5例,穿刺部位血肿4例,术中迷走反射1例,导丝打折1例,血小板减少1例,端孔导管头端脱落入左侧腘动脉1例,发热32例,头痛17例,胸痛11例,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2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PDA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相对安全且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经导管 封堵 并发症
下载PDF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症肺炎急诊介入封堵治疗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希勇 肖云彬 +2 位作者 陈智 王祥 王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分析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患儿急诊介入封堵手术资料,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10月—2012年5月收治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患儿12例,因反复发生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均急诊行介入封堵治疗,术后继续给予抗感染和强心等治疗,术后... 目的分析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患儿急诊介入封堵手术资料,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10月—2012年5月收治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患儿12例,因反复发生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均急诊行介入封堵治疗,术后继续给予抗感染和强心等治疗,术后24 h查血常规、尿常规,并于术后24 h和1、3、6个月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胸部X线正位片、心电图检查。结果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短期随访未出现介入治疗主要并发症。结论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急诊介入封堵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好,合理的手术时机和围术期管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重症肺炎 急诊介入封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