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12”汶川地震崩塌滑坡危险性评价——以都汶公路沿线为例 被引量:49
1
作者 庄建琦 崔鹏 +3 位作者 葛永刚 朱颖彦 刘应辉 裴来政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2期3735-3742,共8页
选择地震极重灾区(都汶公路沿线)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数据,采用信息量方法,分析地震崩塌滑坡对影响因子的敏感性,结合GIS技术评价地震崩塌滑坡的危险性。研究表明,都汶公路沿线最利于地震崩塌滑坡的条件为:(1)坡度... 选择地震极重灾区(都汶公路沿线)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数据,采用信息量方法,分析地震崩塌滑坡对影响因子的敏感性,结合GIS技术评价地震崩塌滑坡的危险性。研究表明,都汶公路沿线最利于地震崩塌滑坡的条件为:(1)坡度:大于35°;(2)坡向:E,ES和S坡向;(3)坡面粗糙度:大于1.15;(4)距断层距离:5~20km;(5)土地利用类型: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6)地层岩性:元古代闪长岩、元古代斜长花岗岩、元古界玄武岩、安山岩、石炭系灰岩、泥灰岩和志留系灰绿色千枚岩及石灰岩,尤其是元古界玄武岩和安山岩。利用信息量综合因子叠加技术,对研究区域崩塌滑坡体进行危险性评价,并将其分为极高度危险区、高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轻度危险区以及基本无危险区。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大部分处于中度危险区、高度危险区、极高度危险区,三者面积占总面积的70.34%,其中极高度危险区占到总面积的19.15%,范围较大,在公路修复和重新规划建设中应加强预防这些区域发生崩塌滑坡;基本无危险区范围较小,仅占总面积的11.81%;在分布特征上,极高度危险区和高度危险区主要分布在映秀至草坡河段上,草坡河至汶川段大部分处于轻度危险区及以下。研究结果可为震后公路恢复、重建及灾区重建提供科学指导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5·12”汶川地震 崩塌滑坡 都汶公路 信息量法 危险性评价
下载PDF
汶川地震危害道路交通及其遥感监测评估--以都汶公路为例 被引量:32
2
作者 韩用顺 崔鹏 +3 位作者 朱颖彦 苏凤环 张勇 杨应常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3-283,共11页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规模、群发性次生山地灾害,严重损毁道路及其基础设施,造成交通瘫痪,阻碍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进程。通过对都汶公路汶川段次生山地灾害的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阐述次生山地灾害类型与分布规律,分析都汶公路沿线路...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规模、群发性次生山地灾害,严重损毁道路及其基础设施,造成交通瘫痪,阻碍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进程。通过对都汶公路汶川段次生山地灾害的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阐述次生山地灾害类型与分布规律,分析都汶公路沿线路基、路面、桥梁、隧道的损毁情况,并结合灾害的时空活动特性,提出道路交通系统防灾减灾和恢复重建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引发大量群发性次生山地灾害,研究区内崩塌3863处、滑坡18处,二者总面积达71.985 km2,泥石流沟74条,堰塞湖5座,长度大于1 km的地裂缝6条;2)地震以及次生山地灾害严重损毁道路交通,其中国道213线、国道317线和都汶公路损毁最为严重,共阻断道路875处、断道长度83.622 km、损毁比例81.19%、另有87座桥梁和10座隧道受损,省道303线阻断27处、断道长度2.605 km、损毁比例82.22%,其他乡村道路断道3015处、断道长度为275.815 km、路损毁率58.77%;3)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受地震烈度、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的控制,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延续性;4)利用G IS和遥感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动态监测与灾情评估,从而为应急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次生山地灾害 遥感监测 都汶公路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崩塌滑坡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评价--以都江堰至汶川公路沿线为例 被引量:45
3
作者 庄建琦 崔鹏 +3 位作者 葛永刚 朱颖彦 刘应辉 裴来政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22,共7页
以都江堰至汶川公路沿线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数据,探讨了都汶公路沿线地震崩塌滑坡分布规律,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影响地震崩塌滑坡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地震崩塌滑坡主要分布在坡度为30-65°的... 以都江堰至汶川公路沿线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数据,探讨了都汶公路沿线地震崩塌滑坡分布规律,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影响地震崩塌滑坡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地震崩塌滑坡主要分布在坡度为30-65°的坡体上,其崩塌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82.79%;坡向为东、东南和南坡3个坡向,其崩塌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51.32%;其分布的坡面粗糙度多为Ⅰ~Ⅳ级,其崩塌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84.45%;集中在距主断层距离5~20km范围内,其崩塌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56.15%;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有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尤其是灌木林地,三者的崩塌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89.93%;地层岩性主要为第1、2、3和20类地层岩性组合,其崩塌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41.34%。②根据主成分分析,坡度和坡面粗糙度对地震崩塌滑坡的贡献最大,是影响地震崩塌滑坡的关键因子,其次是距主断层距离和土地利用,坡向和地层岩性对地震崩塌滑坡的贡献程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规律 都汶公路 主成分分析 地震崩塌滑坡
下载PDF
都(江堰)汶(川)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活动趋势 被引量:27
4
作者 刘希林 王全才 +2 位作者 孔纪名 何思明 苏鹏程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41-46,共6页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是合理制定泥石流防治方案和进行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必要前提。板子沟、桃关沟、登基沟和彻底关沟是岷江两岸的大型泥石流沟,严重威胁着沟口公路桥梁的安全。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登基沟、桃关沟和板子沟均为具有高度...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是合理制定泥石流防治方案和进行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必要前提。板子沟、桃关沟、登基沟和彻底关沟是岷江两岸的大型泥石流沟,严重威胁着沟口公路桥梁的安全。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登基沟、桃关沟和板子沟均为具有高度危险的泥石流沟,危险度分别为0.74、0.69和0.68,高度危险的泥石流沟可造成重大灾难和严重危害。彻底关沟泥石流危险度为0.50,属中度危险。板子沟、桃关沟和彻底关沟均为低频率泥石流或高含沙洪水,平均20~50年发生一次;登基沟泥石流(包括高含沙洪水)发生频率稍高,平均5~10年发生一次。研究表明,如果板子沟和桃关沟内人工采石的强度能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明显迹象表明上述4条沟的泥石流活动会有增强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危险性评价 防治工程 工程设计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估——以都江堰—汶川公路为例 被引量:13
5
作者 韩用顺 李龙伟 +3 位作者 朱颖彦 孔亚平 李志强 黄鹏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2年第1期6-11,共6页
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是震区道路交通防灾减灾和重建规划的重要基础性技术工作之一。选取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28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评价因子遴选和权重确定,进行各... 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是震区道路交通防灾减灾和重建规划的重要基础性技术工作之一。选取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28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评价因子遴选和权重确定,进行各条泥石流沟危险度计算,完成震区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泥石流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1)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28条泥石流沟大部分处于高度危险以上、占总数的78.57%,极高危险区占总数的25%;2)饵沟、牛圈沟、磨子沟危险性最大,其次是高店子沟、马埝坪沟和一碗水沟;3)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多因素评价方法,能较好地确定评价因子及其权重、并计算出泥石流危险度,具有一定实用性。研究结果可为灾区防灾减灾管理、灾后恢复重建和道路交通选线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危险性评价 灰色关联 都江堰—汶川公路
下载PDF
都汶公路沿线诱发泥石流的降雨特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郭晓军 崔鹏 +1 位作者 马力 孔应德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9-746,共8页
都(江堰)汶(川)公路是通往川西北的重要交通要道,地震造成该路段泥石流危害极为严重。选择都汶公路南段为研究区,收集了2008—2011年间的22次泥石流事件及其对应的降雨过程,分析了雨型、降雨强度、前期降雨等因子对泥石流的影响,并利用... 都(江堰)汶(川)公路是通往川西北的重要交通要道,地震造成该路段泥石流危害极为严重。选择都汶公路南段为研究区,收集了2008—2011年间的22次泥石流事件及其对应的降雨过程,分析了雨型、降雨强度、前期降雨等因子对泥石流的影响,并利用I-D模型得出研究区泥石流的降雨阈值,分析时间和流域面积对阈值的影响。各种档次降雨雨型都可能诱发泥石流,降雨强度是泥石流的控制因子,降雨历时越长,需要的激发雨强越小;前期降雨对泥石流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在超过14.8 mm/h时,较小的雨强才有可能诱发泥石流,且有效前期降雨越大,需要的激发雨强越小。地震造成泥石流的诱发临界降雨大幅减小,地震之后诱发泥石流的降雨条件逐年回升,2009年之后泥石流的降雨阈值较2008年大幅上升;流域面积不同,泥石流的频率也有所差异。该研究可为该区泥石流的监测预警与预测预报作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雨型 降雨强度 前期降雨 泥石流 都汶公路
下载PDF
都江堰-汶川公路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特征和形成机理 被引量:17
7
作者 甘建军 黄润秋 +2 位作者 李前银 叶晓华 高文军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0年第2期146-158,共13页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至汶川公路两旁次生地质灾害尤为严重,先后多次完全中断震中交通生命线,严重地影响了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通过对汶川地震前后都江堰-汶川公路边坡现场调查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该地段边坡的主要次生地...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至汶川公路两旁次生地质灾害尤为严重,先后多次完全中断震中交通生命线,严重地影响了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通过对汶川地震前后都江堰-汶川公路边坡现场调查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该地段边坡的主要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破坏模式、形成机制和时空分布特点。破坏类型主要为碎屑流式、碎裂滑移式崩塌和碎裂-俯冲式、振荡-高速滑移式泥石流等,造成沿线边坡发生大面积浅表生改造破坏。此类灾害具有丛集性、相关性、分段性的明显特点。成因复杂的高陡岩土体是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物质基础;强烈的场地地震效应和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是该地区地质灾害成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质灾害 都汶公路 形成机制 内外动力耦合
下载PDF
汶川地震引起的老虎嘴山体崩塌形成机理与治理方案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赵升 郑明新 王全才 《隧道建设》 2009年第2期243-245,251,共4页
都汶路(都江堰—汶川)作为生命线在5.12大地震中一度被阻断,给人们抗震救灾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结合都汶路老虎嘴路段崩塌体的地质构造、节理裂隙等对它的形成机理以及发生过程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崩塌体的治理措施和治理方案。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都汶路 山体崩塌 形成机理 治理方案
下载PDF
都汶公路沿线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韩用顺 黄鹏 +3 位作者 朱颖彦 孔亚平 胡凯衡 李龙伟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8-335,共8页
汶川地震诱发的次生泥石流灾害,已成为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突出问题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是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基础技术。以都汶公路沿线的31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考察、遥感图像的解译、... 汶川地震诱发的次生泥石流灾害,已成为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突出问题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是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基础技术。以都汶公路沿线的31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考察、遥感图像的解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手段获取研究区泥石流沟的基础数据,通过选取地质、地形、气象、水文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关键因子进行筛选和灰色系统模型进行权重的确定,建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计算得到每条沟的泥石流危险度值。评价结果表明:公路沿线31条泥石流沟处于不同泥石流危险等级:极高危险占23%,高危险占35%,中度危险占13%,轻度危险占29%;其中红椿沟、肖家沟、烧房沟等沟属于泥石流极高危险沟道,高家沟、牛圈沟等属于高度危险沟道,公路选线须采取避让或充分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汶公路 泥石流 危险性评价
下载PDF
震后都汶公路沿线泥石流沟堵江危险性评估 被引量:9
10
作者 庄建琦 葛永刚 陈兴长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5-203,共9页
震后泥石流松散物质显著增多,临界雨量降低,导致泥石流暴发频率增加、规模增大,从而使震后灾区泥石流堵江事件频繁发生,给灾区带来严重的二次灾害。为了评价震后泥石流堵江概率大小,本文在野外考察基础上,获得研究区泥石流沟基础数据,... 震后泥石流松散物质显著增多,临界雨量降低,导致泥石流暴发频率增加、规模增大,从而使震后灾区泥石流堵江事件频繁发生,给灾区带来严重的二次灾害。为了评价震后泥石流堵江概率大小,本文在野外考察基础上,获得研究区泥石流沟基础数据,并根据水文模型计算不同频率下的泥石流规模;在此基础上利用泥石流堵江公式,获取研究区域泥石流堵江危险程度(数值),并结合研究区域已发生的泥石流堵江事件,界定了泥石流堵江公式的临界值,使之能够更加准确用来判定泥石流堵江概率,并对5.12地震极震区都汶公路沿线的7条泥石流在不同频率下的泥石流堵江概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牛眠沟和关山沟在暴发50a及其以上泥石流时,会发生堵江;烧房沟、红椿沟和磨子沟在暴发10a及其以上泥石流时,会发生堵江事件;洱沟和太平沟在暴发5a及其以上泥石流时便可能发生堵江;上述泥石流沟一旦发生堵江,便会给映秀镇和都汶公路带来严重灾难。通过本文获取的堵江临界值可以作为判定泥石流堵江的参考标准,为泥石流防治、预报提供参考,同时可以为灾后重建和预防二次灾害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堵江 临界值 泥石流 危险性评估 都汶公路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诱发都江堰龙池镇干沟泥石流可能性地质分析 被引量:27
11
作者 沈军辉 朱容辰 +2 位作者 刘维国 任洋 章志峰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3-517,共5页
岷江一级支流龙溪河右岸次级支流干沟,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沟口为5·12汶川地震后都江堰龙池镇主要过渡安置房集中居住区。根据流域地质地貌条件,5·12地震诱发崩塌、滑坡山地地质灾害特征及泥石流发育历史等方面,分析预... 岷江一级支流龙溪河右岸次级支流干沟,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沟口为5·12汶川地震后都江堰龙池镇主要过渡安置房集中居住区。根据流域地质地貌条件,5·12地震诱发崩塌、滑坡山地地质灾害特征及泥石流发育历史等方面,分析预测了干沟震后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及其危害性。研究表明,干沟为一多期次泥石流沟,其中两次在沟口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泥石流堆积扇;流域内5·12地震滑坡、崩塌极为发育,固体碎屑物质极为丰富,在持续强暴雨下有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的极大可能,将对沟口过渡安置房集中居住区带来严重危害。据此,提出了停建干沟沟口过渡安置房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都江堰市 干沟泥石流 地质分析 过渡安置房
下载PDF
都江堰—汶川公路边坡地震破坏模式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甘建军 黄润秋 +2 位作者 范崇荣 李前银 叶晓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65,共7页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至汶川公路两侧地质灾害尤为发育,先后多次完全中断震中生命线的交通,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通过汶川地震前后都江堰-汶川公路边坡现场调查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该地段边坡的主要地...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至汶川公路两侧地质灾害尤为发育,先后多次完全中断震中生命线的交通,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通过汶川地震前后都江堰-汶川公路边坡现场调查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该地段边坡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破坏模式、易发性分区和防治建议。研究表明破坏类型主要为碎屑流式、碎裂滑移崩塌,剪断-溃滑型、拉裂-溃滑型、顺层溃滑型滑坡和沟谷型泥石流。都汶公路两侧的边坡灾害以崩塌为主,滑坡、泥石流次之。地震使区内泥石流暴发的频率和规模增大,特大型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映秀-北川断裂带的地震烈度较高区域。防治此类地质灾害,应以治理为主,预防和避让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地质灾害 都汶公路 破坏模式 汶川地震
下载PDF
汶川地震前后都江堰山区滑坡滑动距离影响因素变化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孟华君 姜元俊 +3 位作者 张树轩 张向营 李焕彬 赵伟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04-913,共10页
滑坡滑动距离作为滑坡防灾减灾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不仅受滑坡体积和落差的影响,还与滑坡运动的地质环境作用相关。本文在对都江堰地区51个地震滑坡、16个降雨滑坡详细调查编目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斜坡原始坡度、滑坡前后... 滑坡滑动距离作为滑坡防灾减灾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不仅受滑坡体积和落差的影响,还与滑坡运动的地质环境作用相关。本文在对都江堰地区51个地震滑坡、16个降雨滑坡详细调查编目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斜坡原始坡度、滑坡前后缘高差、滑坡平面形态、体积、滑体平均厚度及坡面摩擦系数等6个因素与滑坡水平滑动距离的相关性,借此厘清了汶川Ms8.0级大地震前后不同因素对不同类型滑坡运动的贡献大小,进而构建了不同成因类型滑坡的滑动距离预测关系式,可为龙门山区的滑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影响都江堰地区地震滑坡运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有滑坡体积(lg V)、斜坡原始坡度(α)、滑坡平面形态(R)和滑坡前后缘高差(ΔH);而控制降雨滑坡运动距离的主要因素为滑坡前后缘高差(ΔH)、滑坡体积(lg V)、斜坡坡度(α)和斜坡表面摩擦系数(μ);汶川地震后,影响该地区降雨滑坡滑动能力的因素发生了变异,各因素与滑坡滑动距离的相关性较弱,显示出其贡献率在急剧减弱,仅滑坡体积(lg V)与滑动距离的相关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江堰白沙河 汶川地震 地震滑坡 降雨滑坡 滑动距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前后都江堰植被盖度变化的遥感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倪忠云 何政伟 +3 位作者 赵银兵 高慧 蔡柯柯 王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48,共4页
选取都江堰市2007年9月18日和2008年7月18日两个时相的TM数据,在辐射校正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校正,主要是将图像的DN值转换为表观反射率,再使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图像进行密度分割、分类等处理,提取植被盖度信息... 选取都江堰市2007年9月18日和2008年7月18日两个时相的TM数据,在辐射校正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校正,主要是将图像的DN值转换为表观反射率,再使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图像进行密度分割、分类等处理,提取植被盖度信息。根据区内植被发育特点,将之分为无植被覆盖、低植被覆盖、中植被覆盖和高植被覆盖4级,通过震前和震后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地震活动的强弱直接导致了区内植被盖度不同程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校正 表观反射率 植被盖度 汶川地震 都江堰
下载PDF
G213线都汶路豆芽坪坡面泥石流及其防治方案 被引量:3
15
作者 柳金峰 游勇 +1 位作者 陈晓清 陈兴长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1-618,共8页
以G213线都(江堰)汶(川)公路豆芽坪坡面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考察,查明了泥石流的灾害史及灾情;通过航片解译及现场勘查,对"5·12"汶川地震造成的松散物源进行了估算;在分析泥石流防治现状与危害性的基础上,提出了... 以G213线都(江堰)汶(川)公路豆芽坪坡面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考察,查明了泥石流的灾害史及灾情;通过航片解译及现场勘查,对"5·12"汶川地震造成的松散物源进行了估算;在分析泥石流防治现状与危害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泥石流防治的思路及土工工程设计方案。豆芽坪流域存在大量松散固体物质,通过估算,松散物源总储量184.8×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26.5×104m3。今后在强降雨作用下仍会暴发泥石流,对其进行工程治理是非常必要的。泥石流的治理思路为"固床稳坡,截水归流,导流保通",工程治理措施可概括为"稳+固+导+截水+排",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土木工程方案进行了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泥石流 都汶路 G213 工程防治
下载PDF
汶川强震区群发性泥石流特征研究——以四川省都江堰龙池“8·13”群发泥石流为例 被引量:16
16
作者 马煜 余斌 +1 位作者 李彩侠 曾晋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8-223,共6页
汶川地震导致大量崩塌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强降雨过后,汶川强震区的群发性泥石流出现了高发区。在2008-2010年的三个雨季里,强震区暴发了多处群发性泥石流灾害,龙池所在的龙溪河流域"8·13&qu... 汶川地震导致大量崩塌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强降雨过后,汶川强震区的群发性泥石流出现了高发区。在2008-2010年的三个雨季里,强震区暴发了多处群发性泥石流灾害,龙池所在的龙溪河流域"8·13"群发泥石流灾害就是其中之一。首先对龙池龙溪河流域2010年8月13日暴发的45条泥石流沟进行简单的灾害阐述,其次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阐述了群发泥石流的特征:①成因多样,主因为地震和降雨综合的作用;②规模不一,以中小型为主,流体性质多集中为过渡性—粘性;③隐蔽性强,泥石流活动多集中在极小流域,主要为沟谷型泥石流;④泥石流活动集中在断裂带附近;⑤危害方式以冲蚀、淤埋和堵塞河道为主,且具有灾害链作用和叠加-放大作用。最后针对震区群发泥石流的活动特征,提出增强减灾措施的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发泥石流 活动特征 汶川地震 四川都江堰 “8·13”龙池
下载PDF
四川汶川、都江堰地区五龙沟砾岩的地质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苟宗海 吴山 赵兵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34,共6页
四川汶川县水磨镇及都江堰市青城后山五龙沟、泰安寺一带的侏罗系,为一套厚度巨大的砾、砂岩沉积,并组成NE—SW 向的向斜构造。在1997年~1999 年1∶5×104《三江幅》区调期间,测制了该区多条侏罗纪地层剖面,并命名为一个非正式岩... 四川汶川县水磨镇及都江堰市青城后山五龙沟、泰安寺一带的侏罗系,为一套厚度巨大的砾、砂岩沉积,并组成NE—SW 向的向斜构造。在1997年~1999 年1∶5×104《三江幅》区调期间,测制了该区多条侏罗纪地层剖面,并命名为一个非正式岩石地层单元-五龙沟砾岩,划分为一组、二组、三组。本文概述了它的岩石组合面貌、地层划分对比、年代地层归属,并讨论了五龙沟砾岩冲积扇相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县 五龙沟 砾岩 冲积扇相 地质特征
下载PDF
都江堰市多龄期建筑楼梯间震害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林迟 孙爱伏 +1 位作者 侯爽 欧进萍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76-780,共5页
根据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建筑震害调查结果,对城市多龄期建筑楼梯间的典型震害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楼梯间震害的破坏等级划分标准,并按标准对都江堰市楼梯间的典型震害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该市楼梯间的震害情况,同时从设计... 根据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建筑震害调查结果,对城市多龄期建筑楼梯间的典型震害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楼梯间震害的破坏等级划分标准,并按标准对都江堰市楼梯间的典型震害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该市楼梯间的震害情况,同时从设计规范、施工水平和施工缝留置3个方面对汶川地震中楼梯间震害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都江堰市多层砌体结构建筑楼梯间震害较其他结构类型破坏严重,毁坏比例达7.6%;不同龄期建筑中,2000年后建成并按新抗震规范设计的建筑,楼梯间震害较轻;由施工缝引起的楼梯间震害较为普遍,但正常施工的楼梯间震害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龄期建筑 楼梯间震害 汶川地震 都江堰市 施工缝
下载PDF
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多龄期建筑震害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林迟 侯爽 欧进萍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48-753,共6页
依据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2000余栋建筑的震害调研结果,综合考虑结构类型、设计规范体系和性能退化等影响结构抗震能力的因素,对该市多龄期建筑的震害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在统计都江堰市建筑构成情况的前提下,对不同结构类型、不同用途和... 依据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2000余栋建筑的震害调研结果,综合考虑结构类型、设计规范体系和性能退化等影响结构抗震能力的因素,对该市多龄期建筑的震害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在统计都江堰市建筑构成情况的前提下,对不同结构类型、不同用途和不同建成年代建筑的震害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引入平均震害指数着重研究结构形式及龄期对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后多层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显著提高;由于非结构构件抗震性能影响,2000年后框架结构震害大于多层砌体和底框结构.研究可为评估城市不同龄期建筑的抗震能力以及了解城市整体的抗震设防水平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龄期建筑 震害特征 汶川地震 都江堰 抗震能力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Secondary Mountain Hazards along a Section of the Dujiangyan Wenchuan Highway 被引量:4
20
作者 HAN Yong-shun DONG Shao-kun +3 位作者 CHEN Zheng-chao HU Kai-heng SU Feng-huan HUANG Pe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1期51-65,共15页
Conducting a hazard assessment for secondary mountain hazards is the technical basis for reconstructing destroyed highways and for disaster prevention.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e... Conducting a hazard assessment for secondary mountain hazards is the technical basis for reconstructing destroyed highways and for disaster prevention.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measures as an important assessment factor.In this study,based on six substantial field investigations conducted between July 2008 and July 2012,a 2 km wide zone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Dujiangyan Wenchuan(Du Wen) Highway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Microgeomorphic units and small watershed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extracted with GIS software and used as basic assessment units.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s,remote sensing surveys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a structural engineering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technique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1) A total of 491 collapses,12 landslides,32 slope debris flows and 17 gully debris flows were scatted across the study area.The total overall areal density of all mountain hazards was 25.7%.The distribution of secondary hazards was influenced mainly by seismic intensity,active fault zones,lithology,slope and altitude.More than 70% of secondary hazards occurred in zones with a seismic intensity of XI,a distance to the fault zone of between 0 and 25 km,a slope between 25° and 50°,and an altitude of between 1,000 m and 1,800 m.2) Different structural engineering measures play different roles and effects in controlling different types and scales of secondary mountain hazards.3) With a secondary mountain hazard area of 128.1 km2and an areal density of 34.9%,medium,high and very high hazard zones accounted for 74% of the study area and were located on the high,steep slopes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highway.The low hazard zone was located mainly in the valley floor,on gentle slope platforms and at locations 1.5 km away from the highway the hazard area was 45 km2and the areal density was 3.3%.4) The methodology for hazard assessment of secondary mountain hazards,which is based on five factors,solves such key technical problems as the selection of assessment units,multi-source data fusion,and the weight calculation for each assessment index.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and more effective method for assessing secondary mountain hazards along highways,and the proposed models fit well with validation data and field observations.The findings were applied to reconstruc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in the case of the Du Wen Highway and proved to be fea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ARY hazards LANDSLIDE DEBRIS flow Hazard ASSESSMENT dujiangyan-wenchuan HIGHWA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