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隋唐五代佛教文学研究之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子开 李慧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75-80,共6页
20世纪初莫高窟遗书的发现,开启了以变文为中心的敦煌佛教通俗文学研究热潮,并直接影响到文学界将其他佛教文学现象也纳入研究视野,王国维、郑振铎、胡适、周绍良等皆为代表。80年代以后,受海外启示,国内史学、哲学、宗教学等领域特别... 20世纪初莫高窟遗书的发现,开启了以变文为中心的敦煌佛教通俗文学研究热潮,并直接影响到文学界将其他佛教文学现象也纳入研究视野,王国维、郑振铎、胡适、周绍良等皆为代表。80年代以后,受海外启示,国内史学、哲学、宗教学等领域特别是文学界的隋唐五代佛教文学研究方兴未艾,成就辉煌,在项楚、孙昌武、陈允吉等老一辈学者的引领下,大批中青年学者相继涌现。有关研究的跨学科性非常鲜明,研究角度更趋丰富,研究成果日渐精确,规范性和创新性都不断加强。目前,亟须系统总结和学习上述成果;而以后的研究,当更深挖文学现象的佛教根源,具备大文化视野,且关注佛教界本身的文学现象,从而重写隋唐五代佛教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五代 佛教文学 敦煌学 文学史 大文化视野
下载PDF
从《镜中释灵实集》释录看东亚写本俗字研究——兼论东亚写本学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晓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64,共6页
中国及其周边各国保存的古代以汉字为中心的写本,是汉字文化的瑰宝,也是重新解读东亚文化交流史的钥匙。它们都是建立"东亚写本学"的基础材料,其中敦煌写本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日本所藏《圣武天皇宸翰杂集》中的《镜中释... 中国及其周边各国保存的古代以汉字为中心的写本,是汉字文化的瑰宝,也是重新解读东亚文化交流史的钥匙。它们都是建立"东亚写本学"的基础材料,其中敦煌写本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日本所藏《圣武天皇宸翰杂集》中的《镜中释灵实集》,是我国早已散佚的唐代佛教文学的珍贵文献。日本学者对它所作的注解,著此项研究之先鞭,值得我国学者重视。而其解读中的不备和不确,恰可借助敦煌俗字研究的成果加以补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俗字 东亚写本学 唐代文学 《镜中释灵实集》
下载PDF
唐宋时期敦煌行药法再探 被引量:2
3
作者 僧海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5-17,共3页
行药,汉时谓之"行解",是中医辅助疗法,发展至唐宋虽谓之"行散",但早已超出当初的概念范围,具体方法不再局限于"宽衣、步行、移居凉处",显然还有"食粥""啜白酨浆""饮暖水"&... 行药,汉时谓之"行解",是中医辅助疗法,发展至唐宋虽谓之"行散",但早已超出当初的概念范围,具体方法不再局限于"宽衣、步行、移居凉处",显然还有"食粥""啜白酨浆""饮暖水""服酒""索""灸"等;也大大超出了当初的适用范围,不再局限于纠正"石发",而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它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药方法 敦煌文献 唐宋时期
下载PDF
唐代讲唱文学的民间性及其文化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谢思炜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51,共8页
唐代讲唱文学在继承源自宗教的宣教性的同时,发挥了民间文化认同的重要社会功用,因而成为在上层文人创作和民间自发创作之外的第三种文化产品的源头。唐代的科举制度和教育普及为它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生产条件。它对孝道主题和民间伦理思... 唐代讲唱文学在继承源自宗教的宣教性的同时,发挥了民间文化认同的重要社会功用,因而成为在上层文人创作和民间自发创作之外的第三种文化产品的源头。唐代的科举制度和教育普及为它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生产条件。它对孝道主题和民间伦理思想的表现反映了佛教教义与世俗伦理的融合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民间伦理对上层社会和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积极影响。它的叙事内容和策略则反映了普通民众对生活的认知方式和宗教及其他观念影响于生活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文 讲经文 唐代讲唱文学 文化意义
下载PDF
俄藏敦煌Дх00293号《三藏圣教序》文书考 被引量:3
5
作者 吴超 《阴山学刊》 2015年第3期60-64,共5页
俄藏敦煌Дх00293号《三藏圣教序》文书应当命名为《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敦煌文书中约有6个编号为《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这件文书的撰写时间大约在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七日至十一月二十六日之间。
关键词 唐代 俄藏敦煌文献 《三藏圣教序》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说唱词话”渊源考论——兼及“唐代说唱词话”新概念的提出
6
作者 韩志强 于红 《晋中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89-95,共7页
自1967年"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的出土引发学界关注"说唱词话"现象以来,近几年对宋至清阶段"说唱词话"现象的研究,呈现出高潮态势与拓宽趋向,主要集中在元明说唱词话研究、南方唱书(清代说唱词话)研究、... 自1967年"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的出土引发学界关注"说唱词话"现象以来,近几年对宋至清阶段"说唱词话"现象的研究,呈现出高潮态势与拓宽趋向,主要集中在元明说唱词话研究、南方唱书(清代说唱词话)研究、说唱词话与中国戏曲起源的关系研究等方面。从"说唱词话"概念入手,阐明"宋代词文"是元明清"说唱词话"之渊源,"宋代词文"是一种说唱相间的曲艺文本和表演形式的总称,经对敦煌文献的初步梳理与探讨,认为有23种敦煌文献变文卷子属于"宋代词文"。在此过程中,衍生出了对"唐代说唱词话"这一全新概念的研究,这一研究在中国古代说唱词话与唐代文学研究领域,均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学术新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唱词话 宋代词文 敦煌变文 唐代文学
下载PDF
传闻异辞与文献性质、叙述目的关系考论——以“商汤灭夏”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雯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140-143,153,共5页
从叙述学角度切入,分析商汤灭夏史实在《竹书纪年》、《帝王世纪》、《吕氏春秋》、《清华简》、《尚书》中载述的差异,并推断造成差异的原因在于文献的性质和叙述目的不同。同时,运用统计学方法,考察商汤灭夏的肇因、前期准备、战争过... 从叙述学角度切入,分析商汤灭夏史实在《竹书纪年》、《帝王世纪》、《吕氏春秋》、《清华简》、《尚书》中载述的差异,并推断造成差异的原因在于文献的性质和叙述目的不同。同时,运用统计学方法,考察商汤灭夏的肇因、前期准备、战争过程在不同文献载述中所占比例,反观文献的叙述目的及特点,并确定《清华简·尹至》乃是后人追述伊尹功绩的文章。总结出史书类文献偏重叙述事件肇因,重视戒鉴意涵;政书类文献偏重全面概述和论说,缺乏细节;记言类文献以铭记个人功绩为目的,详记人物的优秀事迹,其余则少论及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汤灭夏 文献性质 叙述目的 传闻异辞 《清华简·尹至》
下载PDF
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在武威方言中的体现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晓琴 《甘肃高师学报》 2009年第1期37-39,共3页
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主要有"着(者、咱)"和"里"、"裏"。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在武威方言中体现为三个语气词:"着"、"哩"和"囔"。其中"着"字在日常用语中单个使用... 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主要有"着(者、咱)"和"里"、"裏"。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在武威方言中体现为三个语气词:"着"、"哩"和"囔"。其中"着"字在日常用语中单个使用的用例较少,一般是两个"着"重复使用;"里"、"裏"在武威方言中则分化为两个语气词":哩"和"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变文 武威方言 语气词 "着(者、咱)" "里、裏、哩" "囔"
下载PDF
唐五代民间典籍初探——以敦煌文献为考察对象
9
作者 李树亮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9-82,共4页
唐五代时期的民间通俗典籍绝大多数已经亡佚,今人已无从探究其原貌。敦煌文献不仅存有相当数量的民间典籍,而且这些典籍又为卷子本,保留了宋代以前书籍卷子本的原始面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虽然这些卷子绝大多数为残卷,但其中一些残... 唐五代时期的民间通俗典籍绝大多数已经亡佚,今人已无从探究其原貌。敦煌文献不仅存有相当数量的民间典籍,而且这些典籍又为卷子本,保留了宋代以前书籍卷子本的原始面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虽然这些卷子绝大多数为残卷,但其中一些残卷所存序文,为我们进一步考察史料提供了很好的文献校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献 唐五代民间典籍 民俗文化
下载PDF
论南朝至唐代“人文化成”文学观的流行历史 被引量:4
10
作者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2-84,共13页
“人文化成”之说源于《周易》“文”说,具有原始美学的价值。在齐梁文学风气兴盛、文笔说流行的背景下,被刘勰及萧氏兄弟等人适时引入文学理论范畴,成为齐梁文学的基本原理。唐初诸史沿用齐梁文说,使此说更得以流行,成为初唐文论的常... “人文化成”之说源于《周易》“文”说,具有原始美学的价值。在齐梁文学风气兴盛、文笔说流行的背景下,被刘勰及萧氏兄弟等人适时引入文学理论范畴,成为齐梁文学的基本原理。唐初诸史沿用齐梁文说,使此说更得以流行,成为初唐文论的常调。但在初盛唐复古文学流行之后,其说逐渐淡出。传统评价,将此论仅视为对齐梁文学的批评观点、单纯从文学复古、重视教化的方面来阐述,并没有凸现从齐梁到唐代人文说流行的全部事实真相。“人文化成说”,至少是在使用过程中,具有用其来缘饰上层的文治及其文学创作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化成说 《周易》文说 齐梁文笔说 初盛唐文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