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复持续性+Gz暴露对大鼠肝组织的损伤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文兵 孔亚林 +5 位作者 何晓军 赵刚 朱怀成 胡深 刘垒 张洪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0-244,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正加速度(+Gz)对大鼠肝脏组织的损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2Gz、+6Gz、+10Gz组(n=6)。对照组固定于离心机转臂上,俯卧位,头向轴心,5min;+2Gz组、+6Gz组、+10Gz组固定方法... 目的探讨不同正加速度(+Gz)对大鼠肝脏组织的损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2Gz、+6Gz、+10Gz组(n=6)。对照组固定于离心机转臂上,俯卧位,头向轴心,5min;+2Gz组、+6Gz组、+10Gz组固定方法同对照组,+Gz增长率1G/s,峰值时间3min,间隔30min,重复5次。+Gz暴露结束后30min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肝组织c-jun基因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p-c-Jun、c-Jun、p-JNK及JNK蛋白的表达,并测定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及+2Gz组比较,+6Gz组、+10Gz组血清ALT和AST水平明显升高,且+10Gz组明显高于+6Gz组(P<0.05)。与对照组及+2Gz组比较,+6Gz组、+10Gz组c-Jun mRNA及c-Jun、p-c-Jun、p-JN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且+10Gz组明显高于+6Gz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其他各组JNK蛋白表达无变化(P>0.05)。HE染色显示,+6Gz、+10Gz组肝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细胞间隙不清晰,空泡样改变,且+10Gz组较+6Gz组更为显著。结论重复持续性+Gz可导致肝脏细胞损伤,肝组织中c-Jun/p-c-Jun以及p-JNK表达增强,JNK/c-Jun信号通路可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 基因 JUN 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 创伤和损伤
下载PDF
乙醇代谢酶与乙醇性肝损伤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业钊 李航 《医学综述》 2008年第18期2788-2791,共4页
乙醇在肝内主要由乙醇脱氢酶、细胞色素P450-2E1和乙醛脱氢酶代谢,乙醇代谢酶在乙醇代谢过程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这些乙醇代谢酶具有基因多态性,并且可以通过干扰代谢、介导炎性、免疫反应、生成氧自由基损伤等机制在乙醇的肝损伤中... 乙醇在肝内主要由乙醇脱氢酶、细胞色素P450-2E1和乙醛脱氢酶代谢,乙醇代谢酶在乙醇代谢过程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这些乙醇代谢酶具有基因多态性,并且可以通过干扰代谢、介导炎性、免疫反应、生成氧自由基损伤等机制在乙醇的肝损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的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乙醇对肝损伤的具体作用机制将逐步被揭示,对乙醇性肝损伤的预防和控制也会有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代谢酶 基因多态性 乙醇性肝损伤
下载PDF
TNF-α McAb对急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邱兆磊 王振杰 +2 位作者 郑传明 程兴望 吴华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急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肝损伤中的作用及TNF-α单克隆抗体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休克+乳酸林格氏液复苏组(B组)和休克+TNF-α单克隆...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急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肝损伤中的作用及TNF-α单克隆抗体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休克+乳酸林格氏液复苏组(B组)和休克+TNF-α单克隆抗体复苏组(C组)。B和C组大鼠通过股动脉放血,制作急性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B组用乳酸林格氏液复苏,C组用含TNF-α单克隆抗体(3mg/kg)的乳酸林格氏液复苏,而A组在同等条件下不进行失血。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TNF-α水平和肝组织中MDA、SOD含量,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B、C组大鼠血清ALT、AST、TNF-α水平和肝组织中MDA含量较A组升高,SOD含量降低;C组ALT(343.63±35.61)U/L、AST(748.75±49.76)U/L、TNF-α(99.38±13.16)pg/mL、丙二醛(26.33±1.30)nmol/mgProt较B组ALT、AST、TNF-α、MDA含量降低,C组肝组织中SOD含量(510.14±47.44)U/mgProt较B组升高;在光镜、电镜下观察,C组肝组织损伤较B组减轻。结论 TNF-α可能是急性失血性休克肝损伤的重要因子之一,使用TNF-αMcAb复苏可以减轻失血性休克时大鼠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Α 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 急性失血性休克 大鼠
下载PDF
HG颗粒对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毕红征 赵君玫 黄国钧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16-17,共2页
目的:研究HG颗粒对CCl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用CCl4皮下注射建立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分别予HG颗粒、复方鳖甲软肝片灌胃治疗。对照观察药物对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急性肝损伤小... 目的:研究HG颗粒对CCl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用CCl4皮下注射建立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分别予HG颗粒、复方鳖甲软肝片灌胃治疗。对照观察药物对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活性均明显增高。HG颗粒治疗后有明显降低,综合疗效优于阳性药物对照组。结论:HG颗粒具有保护CCl4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G颗粒 急性肝损伤 肝纤维化
下载PDF
利肝舒冲剂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研究
5
作者 伍玉南 谢朝良 +2 位作者 刘鹏 赵自明 孙克伟 《中医药导报》 2006年第8期10-12,共3页
目的:观察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自由基的动态变化以及利肝舒冲剂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自由基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卡介苗活菌(BCG)联合脂多糖(LPS)建立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观察小鼠血清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变化、肝... 目的:观察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自由基的动态变化以及利肝舒冲剂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自由基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卡介苗活菌(BCG)联合脂多糖(LPS)建立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观察小鼠血清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变化、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利肝舒冲剂对MDA、GSH-PX的影响。结果:(1)模型组GSH-PX活性随时间推移呈逐渐上升趋势,MDA含量在肝脏受损后先快速升高尔后迅速恢复正常。(2)利肝舒组与模型组比较:小鼠肝损伤明显减轻,自由基损伤改善明显,MDA显著下降,GSH-PX活性显著升高。结论:免疫性肝损伤小鼠存在严重的自由基损伤;利肝舒冲剂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有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肝舒冲剂 肝损伤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丙二醛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LP1001缓解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迟菲菲 田丰伟 +4 位作者 王刚 刘小鸣 张秋香 张灏 陈卫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7,共4页
植物乳杆菌LP1001是一株从泡菜中分离得到的具有良好抗氧化功能的乳酸菌,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其对急性和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干预作用。将40只小鼠分成空白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5组,比较两种肝损伤模型中各组小鼠的肝指数,测定血清... 植物乳杆菌LP1001是一株从泡菜中分离得到的具有良好抗氧化功能的乳酸菌,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其对急性和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干预作用。将40只小鼠分成空白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5组,比较两种肝损伤模型中各组小鼠的肝指数,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和肝匀浆中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甘油三酯(TG)的浓度,并观察肝脏的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LP1001可在不同程度上抑制酒精引起的ALT、AST、TG和MDA浓度的升高以及GSH的降低,其中高剂量组的作用尤其显著,可使各指标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并且LP1001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缓解更为明显,与病理学观察结果相互印证。综上,植物乳杆菌LP1001对小鼠的急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均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酒精性肝损伤 小鼠 氧化应激
下载PDF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7
7
作者 傅青春 吴银霞 《医学与哲学(B)》 2013年第10期14-16,共3页
药物性肝损伤(DILI)可分为直接肝毒性和特异质性肝损伤(IDILI)。IDILI发生率较低,个体发病存在易感因素,在动物模型中很难复制。同时,IDILI缺乏可靠的临床诊断标准,使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受到限制。近年来关于IDILI的发病机制,主要在遗传... 药物性肝损伤(DILI)可分为直接肝毒性和特异质性肝损伤(IDILI)。IDILI发生率较低,个体发病存在易感因素,在动物模型中很难复制。同时,IDILI缺乏可靠的临床诊断标准,使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受到限制。近年来关于IDILI的发病机制,主要在遗传易感性、代谢途径、宿主免疫、线粒体毒性和胆道损伤等方面取得进展,各种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相互关系的阐明,或将揭示IDILI的真正致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发病机制 肝毒性 特异质性肝损伤
下载PDF
福建省近十年药物性肝损伤不良反应特征分析
8
作者 张全超 蔡陈超 +2 位作者 刘江龙 沈煜楠 阳丽梅 《海峡药学》 2022年第12期155-160,共6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近十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例特点,为DILI的发病特点、诊疗、以及指南修订提供参考。方法从福建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检索2011年1月~2020年12月的7777例DILI患者的数据,采用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性别... 目的分析福建省近十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例特点,为DILI的发病特点、诊疗、以及指南修订提供参考。方法从福建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检索2011年1月~2020年12月的7777例DILI患者的数据,采用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可疑药物等进行分组,分析DILI的病例特点。结果在7777例DILI病例中,男4467例(57.4%),女3310例(42.6%)。患者平均年龄(51.1±18.9)岁,以50~60岁最多。DILI上报例数与占比逐年上升;地区分布上,以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的患者上报比例最多。可疑药物以抗肿瘤药最多(占21.5%),其次分别为抗结核药(16.9%)、抗菌药物(15.0%)、调血脂药(11.5%)、抗精神分裂药(4.4%),与其他省份上报情况相比,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和中药明显偏少,抗肿瘤药物和抗心血管药物中的调血脂药物明显偏高。结论福建省DILI病例男性多于女性,抗肿瘤药所致的DILI发生率最高,发病年龄以50~60岁居多,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可疑药物 临床特征 合理用药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结核病患者治疗结局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孙勤 孙雯雯 +2 位作者 沙巍 桂徐蔚 肖和平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725-730,共6页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ATDIL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对结核病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对参加全程督导治疗策略(DOTS)的121例抗结核治疗后发生ATDILI的患者和817例未发生ATDILI的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应用二分类Logisti...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ATDIL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对结核病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对参加全程督导治疗策略(DOTS)的121例抗结核治疗后发生ATDILI的患者和817例未发生ATDILI的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出ATDILI的危险因素,两组治疗成功率和耐药转变率比较采用7。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痰抗酸杆菌涂片和培养阴转率,以及肺部空洞闭合率。结果ATDILI总的发病率为12.9%(121/938)。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为AT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HBsAg和HBeAg均阳性的HBV携带者(OR=4.29,95%CI:2.15~8.58,P〈0.01)、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OR=3.34,95%CI:1.46~7.63,P—0.004)、血浆白蛋白≤25g/L(OR=3.14,95%CI:1.50~6.58,P=0.002)和嗜酒(OR=1.79,95%CI:1.14~2.82,P=0.012)。ATDILI组治疗失败率显著高于非ATDILI组[19.1%(24/121)比8.0%(65/817),OR=2.86,95%CI:1.71~4.78,P〈0.01],ATDILI组耐药转变率与非ATDIL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5/121)比1.7%(14/817),P〉0.051。ATDILI组痰涂片或培养阴转率[85.4%(41/48)比94.0%(298/317),χ2=38.912,P〈0.011和空洞闭合率E84.6%(22/26)比93.0%(198/213),χ2=20.709,P〈0.01]均显著低于非ATDILI组。结论ATDILI在接受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对患者治疗结局存在不利影响;HBsAg和HBeAg均阳性、白蛋白低下、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嗜酒可增加发生ATDILI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 肝损伤 危险因素 治疗结局 历史性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自噬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莉 施东婧 +2 位作者 李国东 杨超 杜洪印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606-610,共5页
目的评价自噬在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5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原位肝移植组(OLT组)、西罗莫司预处理组(SRL组)、3-甲基腺嘌呤预处理组(3-MA组),假手术组为8只,其他3组各... 目的评价自噬在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5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原位肝移植组(OLT组)、西罗莫司预处理组(SRL组)、3-甲基腺嘌呤预处理组(3-MA组),假手术组为8只,其他3组各8对(16只)进行原位肝移植。再灌注后6h检测各组受鼠肾功能,肾组织氧化应激相关蛋白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mRNA和cytCmRNA,以及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肾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TUNEL染色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OLT组受鼠肾功能明显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空泡和管型,刷状缘缺失,肾脏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与OLT组比较,SRL组大鼠肾损伤减轻,肾功能改善,氧化应激水平降低,细胞凋亡显著减少,而自噬相关蛋白LC31I和beclin-1的表达明显上调,电镜下可见自噬小体形成增加;与SRL组比较,3~MA组肾损伤程度增加,细胞凋亡增多,自噬水平受到明显抑制。结论自噬可通过减轻肾脏氧化应激及抑制细胞凋亡等途径缓解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肝移植 肾损伤 自噬
原文传递
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肝细胞周期G2/M期相关基因Gadd45a和Egr-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劭 张静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66-469,共4页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对大鼠肝组织内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转录和表达的影响,探讨生长阻滞和DNA损伤修复基因(Gadd45a)和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gr-1)参与DNA损伤后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按随机成组对照设计将大鼠平均分为正...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对大鼠肝组织内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转录和表达的影响,探讨生长阻滞和DNA损伤修复基因(Gadd45a)和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gr-1)参与DNA损伤后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按随机成组对照设计将大鼠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组、再灌注30min、1h、2h、3h及24h组,于相应时间点获取大鼠肝组织样本,将利用芯片实验筛选出的关键基因Gadd45a和Egr-1作为目的基因,并采用RNA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基因芯片筛查的结果,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冰冻新鲜肝组织样本Egr-1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样本Gadd45a的表达。结果RNA印迹检测结果显示,RT-PCR产物与待测的目标基因一致;表达谱芯片信号与RT-PCR的检测显示,目的基因的表达变化特征均为再灌注早期(1h)升高4倍以上,其中Egr-1的表达上调9.39倍,Gadd45a的表达上调8.28倍及热休克蛋白70—1a的表达上调10.8倍;再灌注后24h均降至正常水平,芯片初筛结果与RT-PCR的检测结果一致,是准确、可靠的。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再灌注1h组和2h组肝组织细胞核Egr-1的表达均为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增加,细胞核和细胞浆内Gadd45的表达逐渐升高。结论Gadd45a和Egr-1基因均是核因子κB调控通路的关键基因,在大鼠肝脏IRI中参与调控了细胞周期G2/M期的停滞和修复受损的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缺血再灌注 基因 cdc
原文传递
氯乙烯、三硝基甲苯中毒肝病与病毒肝炎鉴别诊断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高钰 王天瑞 +5 位作者 薛延美 吕绍玲 范广青 N.Shams M.M.Sigel J.M.Altekruse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4期193-195,198,共4页
本文对22名病毒肝炎、21名中毒肝病患者及61名健康人进行了血清胆甘氨酸(CG)和白细胞介素-1(IL-1)实验研究。发现病毒肝炎患者血清CG和IL-1平均含量分别为545.9μg/dl和408.8pg/ml;中毒肝病组分别为88.9μg/dl和34.2pg/ml;健康组上述两... 本文对22名病毒肝炎、21名中毒肝病患者及61名健康人进行了血清胆甘氨酸(CG)和白细胞介素-1(IL-1)实验研究。发现病毒肝炎患者血清CG和IL-1平均含量分别为545.9μg/dl和408.8pg/ml;中毒肝病组分别为88.9μg/dl和34.2pg/ml;健康组上述两项指标均低于正常值上限(CG为58μg/dl,IL-l 47pg/ml)。结果表明CG与IL-l结合使用可望为诊断与鉴别VC和TNT中毒肝病与病毒肝炎提供新的指标,具有较大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中毒肝病 病毒性肝炎 诊断
原文传递
急性肾损伤对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预后的影响
13
作者 张毅 胡晓燕 +1 位作者 张秋艳 叶啟发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7年第6期936-938,942,共4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情况及其对其他合并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分析106例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AKI的发生情况,分为3组:N组,未发生AKI;M组,轻、中度AKI组(包括AKI 1、2期);S组,严重AKI组(AKI ...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情况及其对其他合并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分析106例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AKI的发生情况,分为3组:N组,未发生AKI;M组,轻、中度AKI组(包括AKI 1、2期);S组,严重AKI组(AKI 3期);比较3组患者其他严重合并症放发生情况、ICU停留时间及早期死亡率。结果:术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峰值,N组为(652.34±520.90)U/L,显著低于M组(997.12±784.66)U/L及S组(983.71±576.33)U/L(P<0.05);术后患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峰值,N组为(1 221.03±1 001.01)U/L,M组为(1 253.67±782.47)U/L,均显著低于S组(2 272.14±1 620.81)U/L(P<0.05)。106例患者中,AKI的发生率为66.98%(71/106);术后4周内,N组患者(35例)血肌酐值均恢复正常,M组(AKI 1期、AKI 2期)92.91%的患者血肌酐水平恢复正常,而S组仅有63.63%的患者血肌酐水平恢复正常,显著低于前两组(P<0.05)。术后早期血行感染(BSI)的发生率为43.40%(46例),其中N组BSI的发生率为37.14%(13/35),M组为40.82%(20/49),均显著低于S组59.09%(13/22)(P<0.05)。术后早期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40.57%(43例),其中N组为28.57%(10/35),M组为38.78%(19/49),均显著低于S组63.63%(14/22)(P<0.05)。3组患者的ICU停留时间,N组为(123.33±106.25)h,M组为(142.82±115.71)h,均显著低于S组(296.39±173.05)h(P<0.05)。术后早期N组患者仅有1例死亡,死亡率为2.9%,M组患者死亡3例,死亡率为6.12%,均显著低于S组患者(死亡6例,死亡率27.27%)(P<0.05)。结论:患者在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高,严重的急性肾损伤会显著增加患者其他脏器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肝移植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