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13~1933年西藏上层的政治抉择 被引量:2
1
作者 罗绍明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35,共11页
清末民初,在列强入侵和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出现分裂主义思想和运动的倾向。西藏地方谋求"独立"的倾向是在英国殖民势力的利诱与挑唆下产生的。十三世达赖喇嘛(1913年元月返抵拉萨重掌政教大权,1933... 清末民初,在列强入侵和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出现分裂主义思想和运动的倾向。西藏地方谋求"独立"的倾向是在英国殖民势力的利诱与挑唆下产生的。十三世达赖喇嘛(1913年元月返抵拉萨重掌政教大权,1933年12月圆寂)民初"亲英"的政治选择与时局及他所处环境的影响密切关联,但这种与中央疏离的政治取向显然助长了英国欲将西藏纳入殖民体系的气焰,却违背了中华民族寻求统一的强烈意愿。其执政晚期的政治转向对于承继和延续自元以来中央政府与西藏之间所保持的统属关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1913~1933年) 西藏上层 十三世达赖喇嘛 政治抉择
下载PDF
1913—1933年间玉树三次归属纷争与边疆意义
2
作者 勉卫忠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20-28,共9页
1913-1933年间,英帝国主义策动西藏地方亲英势力发动了对青海玉树周边地区的多次武装进犯,从而引起了近代历史上三次玉树归属纷争。三次归属之争的过程和结果,粉碎了英帝国主义和西藏地方亲英势力分裂中国的阴谋,对稳定西部边陲和保障... 1913-1933年间,英帝国主义策动西藏地方亲英势力发动了对青海玉树周边地区的多次武装进犯,从而引起了近代历史上三次玉树归属纷争。三次归属之争的过程和结果,粉碎了英帝国主义和西藏地方亲英势力分裂中国的阴谋,对稳定西部边陲和保障西藏安定方面作出了贡献,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13-1933 玉树归属纷争 边疆意义
下载PDF
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杨永芳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淑红 姚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0-164,共5页
通过对档案材料以及研究文献的解读和分析,对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杨永芳(1908—1963)的生平和科学贡献做初步研究。他在点集拓扑等数学前沿领域做出了重要的科学研究结果。他将西方先进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教育制度引进地处内陆的大西北,以... 通过对档案材料以及研究文献的解读和分析,对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杨永芳(1908—1963)的生平和科学贡献做初步研究。他在点集拓扑等数学前沿领域做出了重要的科学研究结果。他将西方先进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教育制度引进地处内陆的大西北,以西北联大与其后继学校西北大学为平台,培养了新一代数学人才,开创了陕西乃至西北数学和数学教育的新纪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永芳(1908--1963) 点集拓扑 王戍堂(1933一) 《数学学习》
下载PDF
Testing Lorentz violation with binary pulsars:constraints on standard model extension
4
作者 Yi Xie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4,共4页
Under the standard model extension (SME) framework, Lorentz invariance is tested in five binary pulsars: PSR J0737-3039, PSR B 1534+12, PSR J1756-2251, PSR B1913+16 and PSR B2127+11C. By analyzing the advance of... Under the standard model extension (SME) framework, Lorentz invariance is tested in five binary pulsars: PSR J0737-3039, PSR B 1534+12, PSR J1756-2251, PSR B1913+16 and PSR B2127+11C. By analyzing the advance of periastron, we obtain the constraints on a dimensionless combination of SME parameters that is sen- sitive to timing observations. The results imply no evidence for the break of Lorentz invariance at the 10-l level, one order of magnitude larger than the previous estima- 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ation -- relativity -- pulsars: individual (PSR 0737-3039 PSRB1534+12 PSR J1756-2251 PSR B1913+16 PSR B2127+ 11C)
下载PDF
Preliminary limits of a logarithmic correction to the Newtonian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in binary pulsars
5
作者 Chang Lu Zi-Wei Li +4 位作者 Sheng-Feng Yuan Zhen Wan Song-He Qin Kai Zhu Yi Xie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1301-1306,共6页
We obtain preliminary limits on a logarithmic correction to the Newtonian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by using five binary pulsars: PSR J0737-3039, PSR B 1534+12, PSR J 1756-2251, PSR B 1913+ 16 and PSR B2127+ 11C. Th... We obtain preliminary limits on a logarithmic correction to the Newtonian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by using five binary pulsars: PSR J0737-3039, PSR B 1534+12, PSR J 1756-2251, PSR B 1913+ 16 and PSR B2127+ 11C. This kind of correction may originate from fundamental frameworks, like string theories, effective models of grav- ity due to quantum effects and the non-local gravity scheme. We estimate the upper limit of the Tohline-Kuhn-Kruglyak parameter A and the lower limit of the Fabris- Campos parameter α, which parameterize the correction and are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by αλ = -1. By analyzing the advances of periastron of these binary pulsars, we find that the preliminary upper limit of a is 0.19 ± 0.14 kpc^-1 and the prelimi- nary lower limit of ), is -5.2 4± 3.8 kpc. They are compatible with the bounds based on dynamics of spiral galaxies but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given by solar system dynamic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logarithmic correction might be more ob- servable in current timings of binary pulsars than in motions of the solar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ation -- relativity -- pulsars individual (PSR 0737-3039 PSRB 1534+12 PSR J1756-2251 PSR B1913+16 PSR B2127+11C)
下载PDF
“生态环境”用语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 被引量:22
6
作者 侯甬坚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6-123,共8页
本文随着地理学家黄秉维院士的回顾,对1980-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改过程中,将草案中的“生态平衡”改为“生态环境”一词、并写入宪法的过程,再现出来予以分析讨论,认为“生态环境”概念提出的背景是全球和中国谋求环境保护事业发... 本文随着地理学家黄秉维院士的回顾,对1980-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改过程中,将草案中的“生态平衡”改为“生态环境”一词、并写入宪法的过程,再现出来予以分析讨论,认为“生态环境”概念提出的背景是全球和中国谋求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侧重的是人民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生态质量,具有积极的社会昭示作用和教育意义,不宜仅从学理上认为“生态环境”的提法有错,因为真实的世界往往比学者头脑中的理论思维更精彩。学术界于2005年5月展开的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概念的研讨,贡献了许多真知灼见,然而,从“生态环境”一词在人大常委会产生过程的基本事实判断,它属于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府用语(法定名词),而非严格的科技名词,主要使用于国家行政管理层面,而学术研究中则主要是尊重学者自己的理解和创作。至于如何健全政府用语、消除政府不当用语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是学术界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1982年 五届全国人大 宪法修改 黄秉维(1913--2000)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