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苏绣服饰的艺术特色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正 唐甜甜 杨妍 《服装设计师》 2024年第8期42-49,共8页
清代苏绣服饰以精细雅致的艺术特色闻名,与清代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然而,学术界对其外在特色与内在成因的探讨尚不充分。研究以苏州大学博物馆实物样本和故宫博物馆数字化文物资源为基础,运用实地考察、定量分析、文献研究和数字化技术... 清代苏绣服饰以精细雅致的艺术特色闻名,与清代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然而,学术界对其外在特色与内在成因的探讨尚不充分。研究以苏州大学博物馆实物样本和故宫博物馆数字化文物资源为基础,运用实地考察、定量分析、文献研究和数字化技术提取法,探讨了其艺术特色及成因。研究发现,精工苏绣针法支撑了纹样表现,清代染色技艺增添了色彩魅力。此外,纹样构图不仅反映了清代社会政治和思想变革,还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吉祥寓意。这些发现深化了对清代苏绣服饰艺术的理解,为博物馆清代苏绣服饰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苏绣服饰 艺术特色 成因分析 苏绣针法
下载PDF
从清宫内务府汉文奏销档看织染局种种
2
作者 崔岩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117,共7页
文章基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汉文奏销档中关于织染局的七份档案,通过梳理乾隆和嘉庆年间内织染局设置及所辖人、财、物变更等重要事项,分析了清朝中期织染局的沿革历史、人员构成和分工、所用物料、织造品类和使用去向等种种问... 文章基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汉文奏销档中关于织染局的七份档案,通过梳理乾隆和嘉庆年间内织染局设置及所辖人、财、物变更等重要事项,分析了清朝中期织染局的沿革历史、人员构成和分工、所用物料、织造品类和使用去向等种种问题,阐明了织染局作为清代官营织造机构之一的特殊性质和使命,以及与江南三织造的联系和区别。织染局作为清代唯一一处位于京内的官营织造机构,其用丝主要来自江南三织造的供应,在匠役的来源上也与江南地区有着密切联系。由于地理条件及生产规模所限,织染局所产丝织原料质量、生产规模和产品类别均不能与三织造相比。但是作为随传随办的织造机构,织染局能够灵活应变,满足上用和内用的临时需求,因此在清代官营织造机构中具有特殊地位。而且,自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织染局迁入万寿山演化为耕织图后,不仅通过精简人员和技艺优化来扩大生产品类和提高产品质量,更与皇帝倡导农桑的政策紧密结合,逐渐形成兼具实际生产意义和政策示范性的场所,同时也满足了皇帝对江南田园生活的向往,成为承载官营生产织造和皇帝人文思想的理想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宫廷 内务府 汉文奏销档 织染局 耕织图 工匠 染料 生产品类
下载PDF
清代苏绣服饰刺绣针法及其艺术特色研究
3
作者 李正 李静 张婕 《服装设计师》 2024年第6期52-57,共6页
清代康乾时期,以“精细雅洁”为特色的苏绣针法进一步发展并达到全盛。笔者通过整理、分析清代苏绣服饰图案的针法技艺,对苏州大学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内馆藏的清代服饰上的苏绣针法、绣工、配色等进行分类研究。同时,对针法及其运用范... 清代康乾时期,以“精细雅洁”为特色的苏绣针法进一步发展并达到全盛。笔者通过整理、分析清代苏绣服饰图案的针法技艺,对苏州大学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内馆藏的清代服饰上的苏绣针法、绣工、配色等进行分类研究。同时,对针法及其运用范围、绣工的出现及规律、配色形式不同所呈现的效果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文章对清代苏绣服饰中的齐针、直针、套针、刻鳞针、抢针、接针、松针、扎针等针法进行了细致分析,并从中归纳出苏绣针法技艺“齐、直、光、顺”的绣工特点。本文通过对清代苏绣服饰技艺及其艺术特色研究,旨在继承、发扬苏绣艺术文化,对苏绣技艺中的民族艺术审美与智慧加以传承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苏绣服饰 针法技艺 艺术特色
下载PDF
故宫院藏清代坐垫的工艺研究
4
作者 张云 王旭 任萌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5-133,共9页
为揭示三件清代(公元1644—1911年)坐垫的材料性质和染色工艺,了解宫廷坐垫制作技艺,文章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对其不同颜色的纤维和内部填充物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三件垫子的表皮纤维材质是桑蚕丝,宝座垫的内部填充物是棉,方凳垫的... 为揭示三件清代(公元1644—1911年)坐垫的材料性质和染色工艺,了解宫廷坐垫制作技艺,文章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对其不同颜色的纤维和内部填充物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三件垫子的表皮纤维材质是桑蚕丝,宝座垫的内部填充物是棉,方凳垫的内部填充物是灯芯草。染色纤维使用的均为清代常用的植物染料,虽然染料种类不多,但配方多样,有单一植物染色的也有套染染色的。其中,黄色有黄檗染色的也有槐米和黄檗套染的,蓝色是靛蓝染色的,绿色是靛蓝与槐米套染的,红色是黄檗和红花套染的。文章首次对宫廷坐垫的工艺进行了科学分析,研究结果对此类纺织品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家纺品 宫廷坐垫 染料分析 材料鉴别 制作工艺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鉴定古籍纸染料成分及媒染剂
5
作者 张竞帆 曹沅 +2 位作者 王建平 张清文 温建宇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24年第10期79-85,共7页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UPLC-MS/MS)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分析了清代与明代黄色系古籍纸中的染料成分及其媒染剂。使用ZORBAX SB-C_(18)色谱柱和0.1%(体积分数)甲酸-甲醇为流动相,通过UPLC-MS/MS构建不...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UPLC-MS/MS)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分析了清代与明代黄色系古籍纸中的染料成分及其媒染剂。使用ZORBAX SB-C_(18)色谱柱和0.1%(体积分数)甲酸-甲醇为流动相,通过UPLC-MS/MS构建不同植物染料特征成分的二级MS/MS数据库,鉴定出清代和明代黄色系古籍纸的主要染料成分为芦丁和槲皮素,均来源于槐米;此外,ICP-MS分析揭示了清代黄色系古籍纸使用铝盐作为媒染剂,以增强染色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古籍纸的科学认识和修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 古籍纸 染料 清代 明代
下载PDF
源流、内涵与互动——清代边疆民族弓箭制作技艺考
6
作者 任思博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392-399,共8页
弓箭是古代战争中远程武器的杰出代表。在清代边疆民族地区,制造弓、箭的技艺与边疆民族文化相融合,被“因地制宜”与“敬天重土”自然社会双重法则打上深深的烙印。根据自然环境、制作方式与用途差异,可将清代边疆民族弓箭传统制作技... 弓箭是古代战争中远程武器的杰出代表。在清代边疆民族地区,制造弓、箭的技艺与边疆民族文化相融合,被“因地制宜”与“敬天重土”自然社会双重法则打上深深的烙印。根据自然环境、制作方式与用途差异,可将清代边疆民族弓箭传统制作技艺分为东北部游耕区、新疆与内蒙古游牧区、西南山区以对其内涵加以剖析。为维护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清代边疆民族与清朝政府产生了复杂互动,边疆民族为中央军队提供制弓箭原材料,并通过进京采买与清朝政府配给方式得到武器装备驻守边疆。此外,在民族迁徙、政策干预与文化互动影响下,边疆各民族弓箭制作呈现工序精细化、样式多元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边疆民族 弓箭制作技艺 源流 内涵 互动
下载PDF
清代中期宫廷室内装饰中的原则与手法
7
作者 郭蔓菲 石硕 于历战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02,共5页
清代中期是清代宫廷室内装饰重要的发展与定型时期,宫廷室内装饰受传统礼制及帝王需求等方面的影响,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体现出宫廷室内装饰在设计层面上的创新。文章以此时期形成的部分重要装饰成果为案例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清代中期... 清代中期是清代宫廷室内装饰重要的发展与定型时期,宫廷室内装饰受传统礼制及帝王需求等方面的影响,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体现出宫廷室内装饰在设计层面上的创新。文章以此时期形成的部分重要装饰成果为案例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清代中期宫廷室内装饰的原则与手法。总体来说,清代中期宫廷室内装饰设计的原则手法:一是“需求与创新”:即对设计需求的回应,是此时期宫廷室内装饰的“设计动力”;二是“范式与复制”:即对设计规律的总结,可以解读为此时期宫廷室内装饰的“设计生态”;三是“规制与适应”:即对设计形式的调整,可以看作是此时期宫廷室内装饰的“设计法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宫廷 雍正 乾隆 室内装饰 原则与手法
下载PDF
明清文人书画扇面纸张病害成因及表面涂布工艺分析——以四川博物院藏11幅扇面文物为例
8
作者 黄怡凡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95,共13页
通过对四川博物院藏11幅明清文人书画扇面文物进行形貌观察和检测分析,探索明清扇面书画文物的病害成因及加工工艺。通过观察发现,扇面主要由填料层、疏水层和基地纸张层三部分组成,明代早期金面扇面工艺较复杂,后逐步简化,与文献记载相... 通过对四川博物院藏11幅明清文人书画扇面文物进行形貌观察和检测分析,探索明清扇面书画文物的病害成因及加工工艺。通过观察发现,扇面主要由填料层、疏水层和基地纸张层三部分组成,明代早期金面扇面工艺较复杂,后逐步简化,与文献记载相符,反映了明清扇面等级及工艺演变过程:泥金扇面→其他加工涂布扇面(洒金、瓷青等)→矾扇(仅涂布疏水层)→粉连纸扇面。扇面文物病害主要为扇叶折痕断裂和填料层病害,病害程度受扇面厚度、涂布材料及工艺影响。扇面涂层具有较好的疏水性,因此润墨性较差,金面扇面普遍较素面扇面润墨性较差,写印色料不易附着;通过XRF和SEM-EDS分析,扇面填料材料为化学性质稳定的硅酸盐类化合物,不易受环境温湿度影响,可有效提高扇面防虫防霉能力,但受黏合剂影响较大——黏合剂老化失胶会导致填料层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落、龟裂、空鼓、粉化、起翘等病害;金面扇面的“金”成分主要为金银合金,不同金银配比及泥金、洒金、贴金三种不同的加工形式,会让其产生不同的金属色彩和光泽,因此修复过程中很难通过传统颜料调配的方法减少色差。扇面工艺特性及病害不同于普通纸质书画,因此使用传统书画保护修复技艺难以达到预期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扇面书画 病害 材料 加工工艺 保护修复技术
下载PDF
清代蝴蝶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9
作者 张圣婷 《西部皮革》 2024年第13期99-101,共3页
清代蝴蝶纹样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元素。文章基于清代蝴蝶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分析了清代蝴蝶纹样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并结合具体设计实践,探索了清代蝴蝶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可用的设计手法和制作工艺,旨在为传统... 清代蝴蝶纹样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元素。文章基于清代蝴蝶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分析了清代蝴蝶纹样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并结合具体设计实践,探索了清代蝴蝶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可用的设计手法和制作工艺,旨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提高现代服饰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蝴蝶纹样 现代服装设计 表现手法 工艺表达
下载PDF
蜀锦的红花染色工艺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崔岩 刘元风 郑嵘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3-27,共5页
通过对中国四大名锦之一蜀锦的色彩研究,分析其使用红花染色工艺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优势。依据文献材料和染色实践,探究红花染色工艺的步骤,还原古代蜀锦染制红色丝线的工艺技法,并从濯锦于江的历史角度证明了蜀锦中红花染色工艺的应用传... 通过对中国四大名锦之一蜀锦的色彩研究,分析其使用红花染色工艺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优势。依据文献材料和染色实践,探究红花染色工艺的步骤,还原古代蜀锦染制红色丝线的工艺技法,并从濯锦于江的历史角度证明了蜀锦中红花染色工艺的应用传统,为研究蜀锦传统色彩与工艺提供染色理论与实践支撑。研究认为,蜀锦艺人在唐代就已经能熟练利用红花色素的性质,从红花中先分离出黄色素,再以提取的红色素进行染色。以红花染料染制丝线织造而成的红色调织锦,是蜀锦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锦 真红 红花 染色工艺 唐代
下载PDF
凤尾裙的设计要素与制作技艺 被引量:4
11
作者 梁惠娥 刘丹丹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2-58,共7页
对江南大学服饰文化传习馆、洛阳民俗博物馆、河南省中原工学院的馆藏47条清末民国时期的凤尾裙进行了细致考察,并结合史料对其起源、形制、面料、色彩、缝制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凤尾裙按其缎带的形态,可分为绣条式、连缀... 对江南大学服饰文化传习馆、洛阳民俗博物馆、河南省中原工学院的馆藏47条清末民国时期的凤尾裙进行了细致考察,并结合史料对其起源、形制、面料、色彩、缝制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凤尾裙按其缎带的形态,可分为绣条式、连缀式、合并式三种类型;在面料方面,凤尾裙穿戴展露在外的面料基本采用真丝织物,不常展露的部分基本为棉麻面料;在色彩搭配的规律上,凤尾裙面料总体上呈现赤、青、玄、白四种主色调,其规律可以概括为"五彩彰施,必有主色,一色为主,他色辅之"。凤尾裙的制作工艺复杂,其主要的三个制作阶段分别为:准备阶段、缝制阶段、整合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分为设计款式、制作厥子、裁剪绣片形状、裁剪面料,缝制阶段主要包括滚边、镶边、刺绣、上里,整合阶段主要包括连片、上腰、缀铃铛、熨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尾裙 清代裙饰 设计元素 制作技艺 服饰文化
下载PDF
明清时期河南省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分布 被引量:12
12
作者 马雪芹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6-41,共6页
明清时期河南省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和芝麻两种 ,花生明中期传入中国 ,清代在河南广泛种植。芝麻汉代从西域传入 ,明清时期在河南广为分布。这两者今日在河南省的经济作物种植中仍占重要地位。染料作物中蓝草和红花均为传统作物 ,种植历... 明清时期河南省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和芝麻两种 ,花生明中期传入中国 ,清代在河南广泛种植。芝麻汉代从西域传入 ,明清时期在河南广为分布。这两者今日在河南省的经济作物种植中仍占重要地位。染料作物中蓝草和红花均为传统作物 ,种植历史悠久 ,分布广泛。从明至清 ,种植之风方兴未艾。两者在清末均由于受到外来染料的冲击而中落 ,此后再也未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嗜食作物中的罂粟 ,清咸丰年间开始在河南省广泛栽种 ,后因国人的抗议 ,在民国年间禁种。烟草和茶叶的种植不惟明清时期就有一定的规模 ,且一直持续发展 ,为今日河南省以许昌为中心的烤烟基地和以信阳为中心的茶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河南省 油料作物 染料作物 嗜食作物
下载PDF
清代青藏高原农业技术的地域类型与空间特征 被引量:10
13
作者 萧正洪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8-45,共8页
 清代青藏高原的农业技术存在着不同的地域类型,而作物种植的垂直差异使技术类型的空间分布更具复杂多样性。该地区的作物结构及其分布,典型地反映出高寒农业的特点。单一的种植制度、粗放的耕作方式、落后的水利技术和低效率的工具组...  清代青藏高原的农业技术存在着不同的地域类型,而作物种植的垂直差异使技术类型的空间分布更具复杂多样性。该地区的作物结构及其分布,典型地反映出高寒农业的特点。单一的种植制度、粗放的耕作方式、落后的水利技术和低效率的工具组合,亦体现了清代青藏高原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条件对农业技术选择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青藏高原 农业技术 人文环境 适应性
下载PDF
明清时期烟草在我国的引种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4
作者 邵伏文 薛宝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8期5094-5096,共3页
在查阅大量古代文献的基础上,考证了烟草传入我国的时期和路径,并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诠释了明清时期烟草广泛种植的原因。最后,整理、总结了明清时期的烟草栽培技术。
关键词 烟草 栽培技术 明清时期 传入路径
下载PDF
高精度船舶旋转变压器400 Hz中频电源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正振 成世龙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83-87,共5页
为解决中频电源普遍存在的调试流程烦琐、输出稳定性差、波形失真大等关键技术问题,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以STC89C51RC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了一款高精度船舶旋转变压器400Hz中频电源.该系统具有电路简单、成本低廉、体积小... 为解决中频电源普遍存在的调试流程烦琐、输出稳定性差、波形失真大等关键技术问题,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以STC89C51RC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了一款高精度船舶旋转变压器400Hz中频电源.该系统具有电路简单、成本低廉、体积小巧、调试维修便捷、波形及频率稳定、控制精度高等特点.测试结果表明,电源频率和电压稳定,波形失真度小,在军事装备、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变压器 中频电源 单片机 自动增益控制
下载PDF
明清时期匠籍制度的变革对景德镇制瓷技术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其江 张茂林 +1 位作者 吴军明 吴隽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12年第5期26-28,共3页
匠籍制度是封建社会对历代官府工匠的管理制度。匠籍制度的差异对行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影响亦存在差异。本文主要从明清时期匠籍制度变革的角度,探讨其对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发展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 匠籍制度 明清时期 景德镇 制瓷工艺 技术发展
下载PDF
简论清代的畜牧技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程新晓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4-108,共5页
清代畜牧技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成就。清代在饲养管理方面更加注重精心饲养,饲养管理上的规定也增加了很多;在畜种改良技术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阉割技术进步很大,阉割技术以母猪的"小挑花法"为代表;清代... 清代畜牧技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成就。清代在饲养管理方面更加注重精心饲养,饲养管理上的规定也增加了很多;在畜种改良技术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阉割技术进步很大,阉割技术以母猪的"小挑花法"为代表;清代在相畜术方面主要是继承前人的经验;在兽医技术方面,不仅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而且在兽医理论上也有了新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饲养管理 畜种改良 相畜术 兽医技术
下载PDF
中土难长西方苗——略论晚清西方近代化农业科技在中国引进和推广成效不足的原因 被引量:2
18
作者 魏露苓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5-10,共6页
西方近代化农业科技自晚清起通过翻译等途径逐步被介绍到中国。新政开始后,在中国掀起新的重农之风。在有条件的地方办起了新式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将西方近代化农业科技送到农民手中。成果是可以肯定的,但这并不足以改变当时中国农... 西方近代化农业科技自晚清起通过翻译等途径逐步被介绍到中国。新政开始后,在中国掀起新的重农之风。在有条件的地方办起了新式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将西方近代化农业科技送到农民手中。成果是可以肯定的,但这并不足以改变当时中国农业的面貌。西方近代化农业科技在中国推广效果欠佳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人口、观念、基础设施等传播推广条件方面的原因和理论、实践、翻译水平、农业的区域性等学科本身的原因。尽管有不足之处,但是,先驱者在近代化农业的引进与传播中的贡献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农业科技 推广 成效不足 原因
下载PDF
明清之际混水技法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殿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1-96,共6页
混水技法是明清青花瓷绘制技法中最重要的技法,混水技法的发展演变规律也是陶瓷史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总结出混水技法发展规律,对青花瓷的断代会有更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明清 混水 规律
下载PDF
清朝宫廷制作黄铜技术与流传 被引量:2
20
作者 赖惠敏 苏德征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43-53,共11页
本文依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研究清朝宫廷技术与流传。认为黄铜是清廷制作器物的主要材料。乾隆时宫廷造像规模盛大,北京成为供应蒙古地区铜佛像、供器的中心。过去有学者指出清朝将北京建立为藏传佛教信仰中心,而黄铜器物的制造与... 本文依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研究清朝宫廷技术与流传。认为黄铜是清廷制作器物的主要材料。乾隆时宫廷造像规模盛大,北京成为供应蒙古地区铜佛像、供器的中心。过去有学者指出清朝将北京建立为藏传佛教信仰中心,而黄铜器物的制造与传播也反映了这样的趋势。由于宫廷聘用工匠众多,使铸黄铜技术流传于民间,甚至传播到西藏、喀尔喀蒙古等边疆地区,影响是很深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宫廷 内务府造办处 黄铜技术 藏传佛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