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inal Manipulation and Dynamic Neuromuscular Stabilization Care for a 4-Year-Old Patient with Agenesis of the Corpus Callosum 被引量:1
1
作者 Michael Oppelt Virginia Barber +1 位作者 Susan Larkin Brennan Roberts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16年第12期498-508,共12页
The purpose of this case study is to describe the chiropractic care of a 4-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agenesis of the corpus callosum. Methods: Chiropractic care plan consisted of weekly appointments with the inclusio... The purpose of this case study is to describe the chiropractic care of a 4-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agenesis of the corpus callosum. Methods: Chiropractic care plan consisted of weekly appointments with the inclusion of at-home exercises coupled with academic intervention of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ies and assistive gait devices. Functional changes were monitored via objective clinic findings, independent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parental observation. Results: Agitated flexion contracted non-weight bearing child with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and developmentally shunted growth responds to co-managed chiropractic care. Focus on aiding structural balance helped improve the weight bearing movement and mobility, physical calmness and contentment, emotional and verbal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gastointestinal function. Discussion: This therapeutic approach decreased aberrant posture and enhanced quality of life. Conclusion: Chiropractic care in combination with academic intervention improved this child’s postural abnormalities, attitude,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warranting consideration in subsequent care inves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enesis of Corpus Callosum (AgCC) CHIROPRACTIC dynamic neuromuscular stabilization (dns)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rogram (IEP)
下载PDF
DNS核心稳定训练结合局部针刺运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曾丽蓉 周璐 +3 位作者 刘兆平 胡金鲁 曾雅琪 陈菁 《中医康复》 2024年第3期16-20,共5页
目的:探讨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Dynamic Neuromuscular Stabilization,DNS)下的核心稳定训练结合局部针刺运动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2年9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90... 目的:探讨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Dynamic Neuromuscular Stabilization,DNS)下的核心稳定训练结合局部针刺运动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2年9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DNS核心稳定训练结合局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8周后,对比并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步态时空参数中步长、步速、步频参数;步态时相参数中双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患侧单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步行周期参数;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Posture assessment of stoke scale,PASS)量表、Tinnetti(Performance-Oriented Assessment of Mobility)量表及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E)量表评分数据。结果:治疗后,两组步长、步速、步频参数、双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患侧单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Tinnetti评分、PASS评分及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步行周期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步长、步速、步频参数、双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患侧单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PASS评分、Tinnetti评分及FMALE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步行周期则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NS核心稳定训练结合局部针刺运动可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核心稳定及姿势控制能力,改善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dns) 核心稳定训练 针刺运动疗法 步行能力 姿势控制
下载PDF
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对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张芷棋 周汶龙 +1 位作者 孔翎宇 张秋霞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4年第4期257-260,共4页
神经系统疾病是危害人类生命的常见疾病,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该类疾病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是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下降引起的,可表现为平衡能力下降、步态异常和肌肉功能下降,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因此,及时开展康复训练... 神经系统疾病是危害人类生命的常见疾病,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该类疾病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是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下降引起的,可表现为平衡能力下降、步态异常和肌肉功能下降,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因此,及时开展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DNS)是一种专注于核心稳定性的康复技术,不少研究探究了这种技术对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疗效。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系统总结了DNS对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研究表明,DNS对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如腹肌活动、步态和平衡有着积极影响;DNS是一种潜在的替代康复策略,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 神经系统疾病 运动功能 康复
下载PDF
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在老年人姿势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马可 张芷棋 +2 位作者 郑艳 张秋霞 孔翎宇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4年第2期97-101,共5页
正确的姿势控制是个体顺利完成日常各项运动的基础,是身体运动、感觉、认知功能系统相互作用的表现。衰老会导致人体生理机能减退以及罹患慢性疾病患病概率增加,这些都会使老年人出现姿势控制障碍。本文就动态神经肌肉稳定(Dynamic Neur... 正确的姿势控制是个体顺利完成日常各项运动的基础,是身体运动、感觉、认知功能系统相互作用的表现。衰老会导致人体生理机能减退以及罹患慢性疾病患病概率增加,这些都会使老年人出现姿势控制障碍。本文就动态神经肌肉稳定(Dynamic Neuromuscular Stabilization,DNS)技术的基础理论以及本技术对老年人姿势控制影响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为治疗人员改善老年人姿势控制能力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DNS技术是一种针对性强化人体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的干预方法。相较于传统疗法,DNS技术强调了神经系统与肌肉骨骼系统的同时训练,非常适合用于提升老年群体的姿势控制能力,但是目前该技术在我国推广度较低,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 dns 姿势控制
下载PDF
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5
作者 彭静 王小伟 +2 位作者 孙冬梅 马素慧 窦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29-633,共5页
本文从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理论机制和应用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弥补传统训练中只针对一些大肌群,而忽略躯干肌群尤其是深层小肌群训练的这一缺陷。
关键词 核心力量 核心稳定性 脑卒中 膈肌 腹内压 脊柱稳定系统 综述
下载PDF
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对帕金森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丽敏 毕鸿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514-517,共4页
目的探究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对帕金森患者运动能力、平衡功能以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帕金森病患者46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3)、试验组(n=23)。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康复训练,30 min/次,1 d/次,5 d/w;试验组在对照... 目的探究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对帕金森患者运动能力、平衡功能以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帕金森病患者46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3)、试验组(n=23)。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康复训练,30 min/次,1 d/次,5 d/w;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30 min/次,1 d/次,5 d/w。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 w、治疗后8 w时采用统一帕金森综合评定量表第3部分(UPDRS-Ⅲ)、腰背肌峰力矩(PT)、躯干压力中心前后移动距离(AP-SD)、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UPDRS-Ⅲ、PT、AP-SD、TUG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 w、治疗后8 w两组患者UPDRS-Ⅲ、PT、AP-SD、TUGT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8 w时实验组UPDRS-Ⅲ[(18.76±3.59)分]、PT[(128.09±23.74)N·m]、AP-SD[(60.68±18.63)mm]、TUGT[(22.71±3.43)S]改善较为明显(P<0.05)。结论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能有效地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腰背肌力量、平衡功能以及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 帕金森 平衡 等速肌力 峰力矩
下载PDF
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胸腹联合呼吸控制在功能性便秘治疗中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宽女 胡金娜 +4 位作者 李建华 吴方超 郝彦 张凯 王达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6期12-16,共5页
目的:探索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DNS)胸腹联合呼吸控制在功能性便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本试验采取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年7月-2019年2月笔者科室门诊行康复治疗的功能性便秘患者40例,按照电脑随机化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索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DNS)胸腹联合呼吸控制在功能性便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本试验采取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年7月-2019年2月笔者科室门诊行康复治疗的功能性便秘患者40例,按照电脑随机化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由于试验过程中两组中各有4例患者终止了治疗,故样本脱落后实际参与实验的样本量为每组各1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DNS胸腹联合呼吸训练,每周5次,连续2周。对两组分别进行Knowles-Eccersley-Scott症状评分(KESS)、Glazer法评估盆底表面肌电指标。结果:两组排便功能均有改善,实验组治疗后KES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症状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Glazer指标对比,实验组第3、4阶段的平均肌电值均较对照组改善,盆底肌耐力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S胸腹联合呼吸控制训练有助于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排便功能,进一步完善了功能性便患者的保守治疗方案以及提供了该类患者自我管理有效性的证据,也为DNS呼吸技术用于治疗功能性便秘奠定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 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dns) 胸腹联合呼吸 低频电刺激
下载PDF
本体感觉训练对运动员踝关节扭伤康复效果Meta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陈玉潇 刘姣姣 +3 位作者 伊长松 柴萌光 王青 姜磊 《康复学报》 CSCD 2020年第6期489-496,共8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本体感觉训练对运动员踝关节扭伤发生率、动态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姿势稳定性和关节位置觉的影响。方法:运用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本体感觉训练对运动员踝关节扭伤发生率、动态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姿势稳定性和关节位置觉的影响。方法:运用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纳入国内外有关本体感觉训练改善运动员踝关节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同时追溯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系统评价手册,连续性变量以均数差(MD)及95%可信区间(CI)为效应指标,二分类变量采用风险比(RR)及95%CI为效应指标。通过χ~2检验和I^2检验综合判断是否存在异质性,当P≥0.1且I2≤50%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当P<0.1或I2>50%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共纳入11项RCTs,共1 776例运动员。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本体感觉训练后踝关节扭伤发生率明显降低[RR=0.61,95%CI(0.41,0.90),P=0.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本体感觉训练后其后外侧和后内侧最大伸远距离明显增加[MD=4.44,95%CI(3.66,5.23),P<0.00 001;MD=4.21,95%CI(3.18,5.24),P<0.00 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前侧最大伸远距离的改善效果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运动员患侧踝关节在中、外侧方向的姿势摇摆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运动员踝关节跖屈、背屈、中侧、外侧方向上的位置觉感知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可有效降低运动员踝关节扭伤发生率,改善动态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提升姿势稳定性,增强踝关节位置觉,值得临床应用。但绝对疗效还不确切,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为临床康复提供更加可靠的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扭伤 本体感觉训练 运动员 动态神经肌肉控制能力 姿势稳定性 关节位置觉 META分析
下载PDF
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徐学良 用明金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究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DN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3月连云港市中医院康复科收治的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抽签模式分为DNS组和对照组,各34例。DNS组采用DNS,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比... 目的探究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DN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3月连云港市中医院康复科收治的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抽签模式分为DNS组和对照组,各34例。DNS组采用DNS,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DNS组和对照组的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项(FMA-LE)、改良Barthel指数(MBI)、10米步行测试(10 MWT)和6 min步行距离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NS组的BBS评分(40.58±6.19)分、FMA-LE评分(22.23±4.58)分、MBI评分(56.17±10.79)分、10 MWT(29.05±4.00)s、6 min步行距离(230.47±28.33)m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引入DNS,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 偏瘫 步行功能
下载PDF
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治疗慢性腰痛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宽女 李建华 +3 位作者 吴方超 张凯 胡金娜 李扬政 《华西医学》 CAS 2021年第8期1062-1067,共6页
目的探索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门诊行康复治疗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目的探索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门诊行康复治疗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教育和核心肌肉力量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动态神经肌肉稳定胸腹联合呼吸控制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得分、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腹压稳定值、剑突水平胸廓活动度和腋窝水平胸廓活动度差异。结果60例患者均完成试验,治疗过程中、治疗后和随访时均无复发个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得分的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VAS得分在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2,P=0.042),在随访12周时和治疗8周时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18.814,P<0.001;χ^(2)=1573.419,P<0.001);不同时点组间比较,随访12周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时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总分的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ODI总分在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63,P=0.001),在随访12周时和治疗8周时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4.694,P<0.001;χ^(2)=717.236,P<0.001);不同时点组间比较,治疗8周时和随访12周时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后试验组腹压稳定值的改善程度[(-4.93±8.14)vs.(-1.33±4.78)mm Hg(1 mm Hg=0.133 kPa)]、剑突水平胸廓活动度的改善程度[(1.87±0.62)vs.(1.52±0.70)cm]和腋窝水平胸廓活动度的改善程度[(1.78±0.62)vs.(0.92±0.45)cm]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可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功能障碍,缓解症状,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 呼吸控制训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