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庭作业式院外康复训练对脊柱结核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兰英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10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手术患者出院后康复训练对于保持手术疗效的意义。方法自2007-10以来,对在本院进行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患者给予出院后以家庭作业式方法进行康复训练督导,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正确用药、合理饮...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手术患者出院后康复训练对于保持手术疗效的意义。方法自2007-10以来,对在本院进行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患者给予出院后以家庭作业式方法进行康复训练督导,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正确用药、合理饮食、情绪调控及并发症预防指导等。结果治疗组手术后1 a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评分(ADL)与手术后2周的评分有明显差异,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结论以院外肢体运动训练为主的综合治疗、护理是影响脊柱结核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肢体运动 康复训练
下载PDF
抗精神病药物导致迟发性运动障碍用异丙嗪治疗的尝试
2
作者 范武峰 张清洁 孟文峰 《中国药师》 CAS 2003年第2期97-98,共2页
目的 :对因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迟发性运动障碍寻找可行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大剂量盐酸异丙嗪逐渐加量的治疗方法。结果 :观察 2 0例患者的治疗结果 ,治愈 15例 ,显效 2例 ,好转 3例。结论 :第一代H1受体阻滞药异丙嗪在治疗因抗精神... 目的 :对因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迟发性运动障碍寻找可行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大剂量盐酸异丙嗪逐渐加量的治疗方法。结果 :观察 2 0例患者的治疗结果 ,治愈 15例 ,显效 2例 ,好转 3例。结论 :第一代H1受体阻滞药异丙嗪在治疗因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迟发性运动障碍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精神药物 运动障碍 迟发性 异丙嗪
下载PDF
针灸疗法在小儿脑瘫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2
3
作者 郑晓枫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年第17期155-157,共3页
小儿脑瘫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在儿童早期出现的永久性运动障碍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给患儿、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现如今,随着医疗技术及抢救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儿脑瘫的成活率亦随之增加,因而,为临床康复工作带来... 小儿脑瘫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在儿童早期出现的永久性运动障碍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给患儿、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现如今,随着医疗技术及抢救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儿脑瘫的成活率亦随之增加,因而,为临床康复工作带来许多新的挑战。目前,康复训练的项目有很多,如PT、OT、ST、按摩、理疗等,选择恰当的康复治疗项目,为患儿制定适合其自身运动能力的康复训练方案尤为关键。在小儿脑瘫的康复中,采用中医针灸的方法治疗能够得到良好的效果,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患儿局部微循环的功能活动,还能够加快细胞功能的代谢,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其健康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儿科 脑瘫 运动障碍
下载PDF
肌内效贴在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七二 高晓平 +2 位作者 宋娟 李键 王冬 《安徽医药》 CAS 2019年第5期1047-1050,共4页
肌内效贴近年来已成为治疗脑卒中的新技术之一。本研究基于国内外肌内效贴在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综合评述了其在偏瘫病人上肢、下肢、其他等方面的应用取得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总结其在脑卒中康复中临床应用中特点... 肌内效贴近年来已成为治疗脑卒中的新技术之一。本研究基于国内外肌内效贴在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综合评述了其在偏瘫病人上肢、下肢、其他等方面的应用取得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总结其在脑卒中康复中临床应用中特点,并对肌内效贴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贴 脑卒中 康复 运动障碍
下载PDF
脑干病变引起眼球运动障碍、眼球震颤的临床分析
5
作者 和姬苓 耿虹 +1 位作者 王小利 杜利清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的 :探讨眼球运动障碍、眼球震颤对脑干病变定位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39例经 CT、MRI证实为脑干病变的患者行眼球运动障碍、眼球震颤分析。结果 :眼球垂直注视麻痹、会聚麻痹对中脑病变有定位意义 ;核间性眼肌麻痹对中脑、脑桥病变... 目的 :探讨眼球运动障碍、眼球震颤对脑干病变定位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39例经 CT、MRI证实为脑干病变的患者行眼球运动障碍、眼球震颤分析。结果 :眼球垂直注视麻痹、会聚麻痹对中脑病变有定位意义 ;核间性眼肌麻痹对中脑、脑桥病变有定位意义 ;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对脑桥病变有定位意义 ;延髓病变无眼球运动障碍 ;眼球震颤可发生在脑干各种部位病变。结论 :眼球运动障碍对脑干病变定位有临床意义 ;眼球震颤尤其是垂直性、旋转性、摆动性震颤对诊断脑干病变有一定临床意义 ;MRI对脑干病变定位、定性有价值 ,CT对脑干病变诊断有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病变 眼球运动障碍 眼球震颤
下载PDF
脑梗塞的体感诱发电位与临床的研究
6
作者 韦武合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703-704,共2页
对 10 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双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SLSEP)检测 ,同时记录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情况、头颅CT所示的梗塞灶部位和大小范围 ,对其中的重度异常的 2 0例经治疗后进行复查 ,分析和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72 %的患者... 对 10 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双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SLSEP)检测 ,同时记录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情况、头颅CT所示的梗塞灶部位和大小范围 ,对其中的重度异常的 2 0例经治疗后进行复查 ,分析和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72 %的患者SLSEP异常 ,2 8%正常。其中重度异常 (表现为引不出可辨认之波形 ) 2 0例 ,轻~中度异常 (表现为病侧半球SLSEPP4 0 ~N75波幅较对侧降低 5 0 %以上 ,或P4 0 潜伏期较健侧延长 2 .90ms以上 ,或SLSEP各波峰潜伏期延长超过正常对照值 ) 5 2例。临床查出有感觉障碍者 (40例 )SLSEP异常 3 6例 (异常率 90 % ) ,无感觉障碍者 (60例 )SLSEP异常 3 6例 (异常率 60 % )。 2 0例复查时SLSEP有改善者 12例 ,肢体功能恢复得较好 ;8例无变化 ,恢复较差。认为SLSEP异常可作为评价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客观电生理证据 ,特别是体感通路受损的客观证据。但部分病人肢体功能障碍与SLSEP无明显关联。动态观察SLSEP有助于对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感觉障碍 运动障碍
下载PDF
院外持续康复训练对脊柱结核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
7
作者 王兰英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2010年第9期27-28,共2页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手术患者出院后康复训练对于保持手术疗效的意义。方法自2007年10月以来,对在本院进行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患者给予出院后康复训练指导,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正确用药、合理饮食、情绪调控及并...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手术患者出院后康复训练对于保持手术疗效的意义。方法自2007年10月以来,对在本院进行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患者给予出院后康复训练指导,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正确用药、合理饮食、情绪调控及并发症预防指导等。结果治疗组手术后一年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评分(ADL)与手术后两周的评分有明显差异,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结论以院外肢体运动训练为主的综合治疗、护理是影响脊柱结核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肢体运动 康复训练
下载PDF
奥拉西坦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认知及运动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小进 邵祥忠 +3 位作者 曹建 秦延昆 郜俊峰 谢海洋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580-583,共4页
探析奥拉西坦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认知及运动障碍的影响。将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分别给予奥拉西坦治疗(对照组)和奥拉西坦联合经颅磁刺激共同治疗(观察组),每组50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认知能力和运动功能显... 探析奥拉西坦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认知及运动障碍的影响。将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分别给予奥拉西坦治疗(对照组)和奥拉西坦联合经颅磁刺激共同治疗(观察组),每组50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认知能力和运动功能显著提高,神经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显著增高(80.00%vs 92.00%)显著增高;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奥拉西坦联合经颅磁刺激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认知和运动障碍功能的效果较单纯奥拉西坦治疗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拉西坦 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认知及运动障碍
下载PDF
气管插管后声带运动障碍的原因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9
9
作者 孙安科 张铁峥 +2 位作者 刘文源 唐维维 郭晓红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48-251,共4页
目的:分析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声带运动障碍的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通过电子喉镜、频闪喉镜检查、CT三维重建、杓状软骨拨动复位术治疗等判定135例全身麻醉术后声带运动障碍患者的原因。从患者插管条件与插管操作者技术水平、患者... 目的:分析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声带运动障碍的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通过电子喉镜、频闪喉镜检查、CT三维重建、杓状软骨拨动复位术治疗等判定135例全身麻醉术后声带运动障碍患者的原因。从患者插管条件与插管操作者技术水平、患者体态状况、年龄、带管时间、手术类别以及麻醉过程管理等方面分析声带运动障碍发生原因的相关因素。结果:135例患者中,128例(94.81%)声带运动障碍原因为杓状软骨脱位,7例(5.19%)为声带麻痹。声带运动障碍与插管困难有关者占76.30%;与麻醉过程起伏有关者达65.19%;在插管顺利的患者中,体态及颈部相对瘦长者占90.62%;不同年龄段所占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带管时间>12h的患者仅占全部声带运动障碍者的9.63%;心胸手术后出现声带运动障碍的发病率近0.50%,占全部声带运动障碍者的59.26%。结论:杓状软骨脱位及声带麻痹是全身麻醉术后声带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重视患者插管条件和麻醉过程管理,提高插管技术水平有可能降低声带运动障碍原因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带运动障碍 气管插管 喉镜检查
原文传递
早期帕金森病进展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萍 罗本燕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48-551,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帕金森病(PD)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1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14例早期(Hohen-Yahr分期<3期)PD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参数,包括发病情况、运动障碍程度、疾病进展速度、... 目的探讨早期帕金森病(PD)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1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14例早期(Hohen-Yahr分期<3期)PD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参数,包括发病情况、运动障碍程度、疾病进展速度、日常生活能力、总体认知功能、抑郁、睡眠、疲劳等。应用K型聚类分析对PD进行亚型分析,根据聚类分析4分组后疾病进展速度UPDRSⅠ~Ⅲ/病程分为快速进展组和非快速进展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参数的差异,UPDRSⅠ~Ⅲ/病程与上述临床特征参数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早期PD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聚类分析4分组后按照UPDRSⅠ~Ⅲ/病程分为快速进展组(26例)和非快速进展组(88例)。组间比较显示,快速进展组较非快速进展组年龄更大,发病年龄更晚,病程更短,运动障碍包括平均UPDRSⅢ强直、运动迟缓、姿势不稳步态障碍(PIGD)积分更高,日常生活能力(UPDRSⅡ积分)受累更重、日常生活能力衰退速度(UPDRSⅡ/病程)更快,HAMD积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疾病进展速度UPDRSⅠ~Ⅲ/病程与发病年龄、病程、平均UPDRSⅢ强直、运动迟缓、PIGD积分、HAMD积分显著相关(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平均UPDRSⅢ强直的比值比(OR)分别为1.109,2.490(P<0.05)。结论 PD快速进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包括运动障碍的亚型(强直、运动迟缓、姿势不稳步态障碍显著)、发病年龄晚、抑郁显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运动障碍 年龄 抑郁
原文传递
脑小血管病患者中脑结构特征与运动功能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阿莉 江南 +7 位作者 韩菲 姚明 周立新 倪俊 张杰文 崔丽英 彭斌 朱以诚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4-210,共7页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是否存在中脑形态的改变,并分析其中脑结构特征与运动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2010—2018年登记的部分脑小血管病患者,所有头颅磁共振成像均使用3.0 T核磁共振成像仪采集,患者的中脑前后径...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是否存在中脑形态的改变,并分析其中脑结构特征与运动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2010—2018年登记的部分脑小血管病患者,所有头颅磁共振成像均使用3.0 T核磁共振成像仪采集,患者的中脑前后径及被盖前后径测量使用图像处理软件RadiAnt DICOM Viewer完成。通过问诊患者及与患者一起生活的家属,评估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运动障碍、吞咽障碍、构音障碍、排尿障碍等临床症状。采用Kinect深度摄像机结合自主开发的软件平台,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定量评估。从所得参数中选取步速、3 m步行时间、自然起坐时间3项参数。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76例脑小血管病患者,年龄30~88(64.16±11.57)岁,男性占65.34%(115例)。脑小血管病患者中脑前后径、被盖前后径均与年龄呈负相关(B=-0.032,P<0.001;B=-0.020,P=0.006)。中脑前后径与运动障碍症状呈负相关(OR=0.006,95%CI 0~0.135,P=0.001),调整年龄、性别后仍然相关(OR=0.014,95%CI 0~0.416,P=0.013);中脑前后径与排尿障碍症状呈负相关(OR=0.046,95%CI 0.002~0.936,P=0.045),调整年龄、性别之后不再相关。被盖前后径与运动障碍症状也呈负相关(OR=0.035,95%CI 0.002~0.684,P=0.027),但调整年龄、性别之后不再相关。相关分析显示步速、3 m步行时间与自然起坐时间3项运动功能评分与年龄、性别均无相关性。中脑前后径与步速呈正相关(r=0.231,P=0.040),与3 m步行时间呈负相关(r=-0.304,P=0.005),与自然起坐时间不相关,而被盖前后径与步速、3 m步行时间、自然起坐时间均无相关性。结论脑小血管病患者存在中脑形态的变化,中脑结构参数与运动功能、排尿功能相关,中脑萎缩可能是脑小血管病患者出现运动障碍症状的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中脑 运动障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