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COSMIC掩星探测分析120°E经线附近电离层E层闪烁指数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黄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80-488,共9页
利用气象、电离层和气候卫.星联合观测系统COSMIC掩星2007-2013年探测资料,分析了120°E经线附近电离层E层区域(70~140km)闪烁指数的季节、地方时和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强电离层闪烁主要集中在磁纬度±30°内,夏季达到最大,... 利用气象、电离层和气候卫.星联合观测系统COSMIC掩星2007-2013年探测资料,分析了120°E经线附近电离层E层区域(70~140km)闪烁指数的季节、地方时和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强电离层闪烁主要集中在磁纬度±30°内,夏季达到最大,冬季其次,春季最小.闪烁峰值大小与太阳辐射有关,但北半球夏冬季闪烁峰值大于南半球观测结果,秋半球闪烁峰值大于春半球观测结果.地磁高纬地区较强闪烁现象出现在地方时傍晚之后,午夜前后达到最大值.地磁中纬和低纬区域日出后即出现较为明显的闪烁现象,一直持续至夜间甚至凌晨,分别约在中午和傍晚前达到最大值.磁赤道区闪烁现象通常始于地方时日出后,最大值发生在傍晚1800LT左右.电离层E区的闪烁峰值大都集中110km高度,但高纬地区的峰值高度略有降低.此外,太阳和地磁活动的增强一定程度上会抑制E层闪烁现象.相关研究结果有利于分析E层不规则结构及物理形成机制,同时为电离层区域闪烁模型的建立提供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MIC 电离层 闪烁指数 峰值高度 偶发e
下载PDF
电离层E/F层闪烁对GPS TEC变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尹萍 李清宇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12-18,共7页
电离层闪烁是一种能够降低导航性能的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极区和低纬度地区电离层的不同高度层中,包括E层和F层。为研究电离层E/F层闪烁对地面站估算的GPS总电子含量(TEC)变化率指数(ROTI)的不同影响,借助COSMIC观测系统以及高速率GPS... 电离层闪烁是一种能够降低导航性能的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极区和低纬度地区电离层的不同高度层中,包括E层和F层。为研究电离层E/F层闪烁对地面站估算的GPS总电子含量(TEC)变化率指数(ROTI)的不同影响,借助COSMIC观测系统以及高速率GPS双频大地测量数据展开详细分析,同时也探讨GISM模型对其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电离层E层发生强闪烁(S4> 0.6),GPS ROTI未发生较大变化(ROTI≈0.02 TECU/min);而F层发生强闪烁时,ROTI则出现明显变化(ROTI≥2 TECU/min);GISM模型能够预测香港区域电离层夜间发生的强闪烁(预测值S4≥0.6),但对于白天发生的闪烁模型预测S4结果均为0,此外,GISM模型预测结果中对电离层E/F层闪烁并无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e/F层闪烁 COSMIC ROTI GISM模型
下载PDF
基于掩星观测的全球低纬地区电离层不均匀体形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於晓 王妍 +2 位作者 甄卫民 刘钝 蔡红涛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7-698,共12页
基于气象、电离层和气候星座观测系统(Constellation Observing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 and Climate,COSMIC)掩星闪烁指数观测数据,将遮掩点的位置作为电离层不均匀体出现的位置,对比分析了电离层E区不均匀体和F区不均匀体... 基于气象、电离层和气候星座观测系统(Constellation Observing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 and Climate,COSMIC)掩星闪烁指数观测数据,将遮掩点的位置作为电离层不均匀体出现的位置,对比分析了电离层E区不均匀体和F区不均匀体随时间、空间、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的变化.发现E区闪烁主要出现于夏季半球的中纬地区;而F区闪烁主要出现于春秋季的磁赤道和低纬地区,受到地磁场的强烈控制.除季节因素外,太阳活动对E区闪烁的影响并不是基本的,而赤道异常和赤道附近的F区闪烁受到太阳活动的显著控制:相比太阳活动低年,高年的F区闪烁强度更大,且扩展至更高的纬度.地磁扰动时,中低纬地区电离层E区闪烁的全球分布与地磁平静时相似,但是闪烁的强度总体上略有增加,尤其是凌晨时段(00:00—06:00LT);中低纬地区电离层F区闪烁的全球分布也与地磁平静时相似,但是闪烁强度明显增加,且扩展至更高的纬度,尤其是00:00—06:00LT及18:00—24:00LT的太平洋扇区.两者对比表明,电离层F区闪烁对地磁活动更为敏感.将COSMIC掩星与天基原位观测的闪烁出现率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掩星手段不仅可以反映全球尺度的电离层不均匀体变化特征,包括它随季节/经度、地方时、太阳活动和地磁纬度的变化,而且可以反映电离层不均匀体随高度的变化,这是以往的观测手段难以拥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闪烁 电离层不均匀体 偶发e 扩展F GNSS掩星
下载PDF
基于2007-2013年COSMIC掩星数据的电离层振幅闪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吴迪 王瑞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55-662,共8页
利用2007-2013年的COSMIC掩星数据,分析了E区与F区电离层闪烁的变化特征.发现用闪烁出现频次、闪烁发生率以及闪烁强度来表征的电离层闪烁出现规律比较相似.E区电离层闪烁在夏季半球的中纬地区最强,其次是春秋季的低纬地区和冬季半球.... 利用2007-2013年的COSMIC掩星数据,分析了E区与F区电离层闪烁的变化特征.发现用闪烁出现频次、闪烁发生率以及闪烁强度来表征的电离层闪烁出现规律比较相似.E区电离层闪烁在夏季半球的中纬地区最强,其次是春秋季的低纬地区和冬季半球.就经度分布来说,春秋季E区电离层闪烁呈四波结构.对F区电离层闪烁来说:南美-大西洋扇区在12月至点最为显著;非洲和太平洋扇区在6月至点最为显著;大西洋扇区在春秋分季最为显著.极区也出现中等强度的闪烁,尤其在南半球的90°E^180°E扇区较为显著.高纬E区电离层闪烁强度随太阳活动的增强而增强,而低纬和南半球的中纬E区闪烁随太阳活动的增强而减弱.高纬和低纬F区闪烁随太阳活动的增强而增强,而中纬F区电离层闪烁对太阳活动无显著依赖关系.对于赤道区来说,北半球60°W^60°E经度区闪烁强度随太阳活动的变化最为显著,其次是南半球60°E^210°E附近;而对于高纬地区来说,F区闪烁强度随太阳活动的变化最为显著的区域在南半球60°E^210°E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掩星 电离层闪烁 电离层不规则体 赤道F区不规则体 偶发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