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gle Control of a Pneumatically Driven Musculoskeletal Model Based on Coordination of Agonist-Antagonist Muscle
1
作者 Yuki Honda Fumio Miyazaki Atsushi Nishikawa 《Journal of Mechanics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2012年第12期709-719,共11页
关键词 气动肌肉 骨骼模型 角度控制 拮抗 激动剂 气动执行器 关节模型 反馈控制系统
下载PDF
Dynamic skin deformation simulation using musculoskeletal model and soft tissue dynamics 被引量:1
2
作者 Akihiko Murai Q.Youn Hong +1 位作者 Katsu Yamane Jessica K.Hodgins 《Computational Visual Media》 CSCD 2017年第1期49-60,共12页
Deformation of skin and muscle is essential for bringing an animated character to life. This deformation is difficult to animate in a realistic fashion using traditional techniques because of the subtlety of the skin ... Deformation of skin and muscle is essential for bringing an animated character to life. This deformation is difficult to animate in a realistic fashion using traditional techniques because of the subtlety of the skin deformations that must move appropriately for the character design.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n algorithm that generates natural, dynamic, and detailed skin deformation(movement and jiggle) from joint angle data sequences. The algorithm has two steps: identification of parameters for a quasi-static muscle deformation model, and simulation of skin deformation. In the identification step, we identify the model parameters using a musculoskeletal model and a short sequence of skin deformation data captured via a dense marker set. The simulation step first uses the quasi-static muscle deformation model to obtain the quasi-static muscle shape at each frame of the given motion sequence(slow jump). Dynamic skin deformation is then computed by simulating the passive muscle and soft tissue dynamics modeled as a mass–spring–damper system. Having obtained the model parameters, we can simulate dynamic skin deformations for subjects with similar body types from new motion data. We demonstrate our method by creating skin deformations for muscle co-contraction and external impacts from four different behaviors captured as skeletal motion capture data.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ulated skin deformations are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similar to measured actual skin deform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imensional graphics and realism musculoskeletal model quasi-static muscle model dynamic skin deformation
原文传递
Digital Model of Human Lower Extremity Musculoskeletal System Based on CT & MRI 被引量:1
3
作者 尚鹏 王成焘 王立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4年第4期102-107,共6页
A new method to reconstruct a comparatively complete muscle model of the human lower limb from CT and MRI data is presented.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more than fourteen muscles is built and coordinates of origin and i... A new method to reconstruct a comparatively complete muscle model of the human lower limb from CT and MRI data is presented.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more than fourteen muscles is built and coordinates of origin and insertion points are given. Based on this model, straight-line model and centroid-line muscle model are acquired. Muscle force prediction is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model reconstructed, and a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method is put forward for evaluating muscle forces of the human lower extrem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模型 CT MRI 肌肉模型 多目标优化方法 臂力
下载PDF
One-dimensional chain of quantum molecule motors as a mathematical physics model for muscle fibers
4
作者 司铁岩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119-137,共19页
A quantum chain model of multiple molecule motors is proposed as a mathematical physics theory for the microscopic modeling of classical force-velocity relation and tension transients in muscle fibers. The proposed mo... A quantum chain model of multiple molecule motors is proposed as a mathematical physics theory for the microscopic modeling of classical force-velocity relation and tension transients in muscle fibers. The proposed model was a quantum many-particle Hamiltonian to predict the force-velocity relation for the slow release of muscle fibers, which has not yet been empirically defined and was much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e hyperbolic relationships. Using the same Hamiltonian model, a mathematical force-velocity relationship wa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tension observed when the muscle was stimulated with an alternative electric current.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input electric frequency and the muscle oscillation frequency could be explained physically by the Doppler effect in this quantum chain model. Further more, quantum physics phenomena were applied to explore the tension time course of cardiac muscle and insect flight muscle. Most of the experimental tension transient curves were found to correspond to the theoretical output of quantum two- and three-level models. Mathematical modeling electric stimulus as photons exciting a quantum three-level particle reproduced most of the tension transient curves of water bug Lethocerus maxim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cs model of muscles fibers cooperative molecule motors force-velocity relationship quantum chain model
下载PDF
Analysis of Human Joint Forces in Standing Posture 被引量:1
5
作者 马超 张明 +2 位作者 张春林 李志香 杨建鑫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09年第4期437-442,共6页
Using the software Anybody Modeling System, a human static-standing musculoskeletal model based on inverse dynamics is presented, which are defined as segments, muscles and joints as dements. Simulation is based on da... Using the software Anybody Modeling System, a human static-standing musculoskeletal model based on inverse dynamics is presented, which are defined as segments, muscles and joints as dements. Simulation is based on data obtained from experiments using motion capture system VICADN and force plate AMTI. In the model AnyBody Modeling System is introduced to help solve the redundancy problem and obtain results of muscle activities, muscle forces and joint forces. From the model, hip and knee joint forces could be analyzed under normal standing posture. Also, activities of the musculus rectus femoris and several other muscles of the lower limbs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results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stresses at joints are much stronger than theoretical reasoning because of the functions of relevant soft tissues such as muscles, tendons and so on. Results show that joint forces from the simulations are in good conformation with previous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And this complicated model would be of use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human body fun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int reaction force inverse dynamics muscle-skeletal model AnyBody modeling System
下载PDF
Using the traditional model to evaluate the active force of the human lateral rectus muscle
6
作者 GAO ZhiPeng CHEN WeiYi +3 位作者 JING Lin FENG PengFei WU XiaoGang GUO HongMei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4年第5期983-987,共5页
The information on the force of extraocular muscles(EOMs)is beneficial for strabismus diagnosis and surgical planning,and a direct and simple method is important for surgeons to obtain these forces.Based on the tradit... The information on the force of extraocular muscles(EOMs)is beneficial for strabismus diagnosis and surgical planning,and a direct and simple method is important for surgeons to obtain these forces.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model,a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was proposed to achieve this aim,and then the active force of the lateral rectus(LR)muscle was successfully simulated when the eye rotated every angle from 0°to 30°in the horizontal plane from the nasal to the temporal side.In order to verify these simulations,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experimental data.The comparison shows tha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diverged much more than the experimental data in the range of 0°–10°.The errors were corrected to mak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closer to the experimental data.Finally,a general empirical equation was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active force of the LR muscle by fitting these data,which repres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mulation forces and the contractive amounts of the LR mus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力 肌肉 传统 人类 评估 模型 实验数据 模拟化
原文传递
基于肌肉协同和肌肉力相对关系的人体行走下肢肌肉力计算方法
7
作者 张岭 黄岩 王启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5-596,共12页
针对现有计算肌肉力的方法中缺乏对运动过程中肌肉协同机制和肌肉力相对关系考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行走过程中肌肉力相对关系与肌肉协同的肌肉力计算方法。该方法在二次优化的基础上,将人体行走过程中一段时间的肌肉力以及不同肌肉收... 针对现有计算肌肉力的方法中缺乏对运动过程中肌肉协同机制和肌肉力相对关系考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行走过程中肌肉力相对关系与肌肉协同的肌肉力计算方法。该方法在二次优化的基础上,将人体行走过程中一段时间的肌肉力以及不同肌肉收缩力之间的关系纳入逆动力学计算中。在所建立的肌肉骨骼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该方法得到行走过程中下肢主要肌肉的肌肉力,计算结果可以有效地反映人体运动规律以及行走过程中的肌肉协同机制。该计算方法可为人体运动形成机制、运动康复与训练以及仿人机器控制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肌肉骨骼模型 逆动力学计算 肌肉协同 肌肉力相对关系
下载PDF
基于神经-肌骨-外骨骼耦合仿真框架的平地和上坡行走动力学分析
8
作者 靳葳 刘佳奇 +1 位作者 张琦炜 方虹斌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7-831,共15页
评估人体穿戴外骨骼后的运动性能是指导外骨骼硬件迭代和控制策略优化的重要依据.与传统的基于实验的评估相比,基于人-外骨骼耦合系统动力学仿真的评估避免了平台搭建和实地测试、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的巨大人力和时间成本.此外,如将人体... 评估人体穿戴外骨骼后的运动性能是指导外骨骼硬件迭代和控制策略优化的重要依据.与传统的基于实验的评估相比,基于人-外骨骼耦合系统动力学仿真的评估避免了平台搭建和实地测试、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的巨大人力和时间成本.此外,如将人体神经肌骨动力学纳入人-外骨骼耦合系统,动力学仿真还能够生成肌肉激活、肌肉力和关节力矩等实验中难以测量的生理学和生物力学信息,从而可以从肌肉发力的层面评估不同环境下穿戴外骨骼对人体运动的影响.本研究以人体肌骨-髋关节外骨骼耦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考虑人体神经肌骨动力学、足地接触和人-外骨骼交互作用的完整神经-肌骨-外骨骼耦合正向动力学仿真框架,对系统在平地和上坡(5.71°,10%)两种场景以0.8 m/s步速行走的动力学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给定模型中的神经肌肉反射参数,综合考虑系统运动状态、肌肉收缩动力学、肌骨运动学、肌肉代谢、不同环境下的地反力和人机交互力等因素,并采用协方差矩阵自适应进化策略进行分阶段多目标优化,可以在不需要实验数据输入的条件下,高效完成全系统的动力学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所提仿真框架不仅能够生成包括肌肉激活、肌肉力、关节力矩和关节角度在内的完整生理学和生物力学信号,还能够反映和解释不同肌肉的激活模式随步行环境的适应性变化.此外还在与仿真情况一致的步行条件下进行了人体穿戴外骨骼行走测试,并进一步将肌肉激活数据与测得的肌电信号对比.结果表明,仿真与实验的肌肉激活结果保持了较高的相关性,并呈现出相对于地形坡度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在上坡行走时,腘绳肌、臀大肌、髂腰肌和比目鱼肌的肌肉激活程度的RMS值均显著高于平地行走的情况,而股直肌与胫骨前肌的肌肉激活程度的RMS值则有所下降.上述结果表明,提出的动力学仿真框架可以在无实验数据输入的条件下有效且准确地捕捉在不同地形中行走时肌肉激活模式的定性差异.本研究为人体肌骨-外骨骼耦合系统在多场景下的行走仿真与性能评估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外骨骼设计与控制策略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和仿真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力外骨骼 动力学建模 人机动力学 肌肉骨骼模型 肌肉激活
下载PDF
优秀女子橄榄球运动员肩扑搂下肢运动模型及其肌力对撞击力量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宋校能 徐辉 吴贻刚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6-87,共12页
目的建立肩扑搂下肢运动模型,分析其肌群运动特征,为技术学习和专项力量训练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提高技术水平和防守能力。方法采用力量测试仪、测力台、肌电、Vicon等系统测试18名女子橄榄球运动员肩扑搂生物力学指标,运用OpenSim Stat... 目的建立肩扑搂下肢运动模型,分析其肌群运动特征,为技术学习和专项力量训练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提高技术水平和防守能力。方法采用力量测试仪、测力台、肌电、Vicon等系统测试18名女子橄榄球运动员肩扑搂生物力学指标,运用OpenSim Static Optimization(OSO)软件建立下肢运动模型。结果①肩扑搂撞击平均力量为体质量的0.86~1.25倍;②同一体位肩扑搂下肢肌群肌力左右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③不同体位下肢同侧同名肌群平均肌力:正架肩扑搂右侧股四头肌高位与低位、左侧股四头肌高位与中位、左右侧腓肠肌高位与中低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④肩扑搂下肢肌群肌力与肩扑搂撞击力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①肩扑搂蹬伸以髋关节臀大肌、优势侧膝关节股四头肌和非优势侧踝关节腓肠肌为主左右侧平衡发力。②在肩扑搂技术中下肢优势侧踝关节是运动链中的薄弱环节,优势侧踝关节腓肠肌收缩力量平均为体质量的0.26~1.45倍,最大为体质量的1.20~3.08倍,是下肢运动肌肉链中的薄弱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球 肩扑搂 撞击力量 运动模型 肌群肌力
下载PDF
基于骨肌模型的肌肉力计算方法及其面临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希安 叶铭 王成焘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75-479,共5页
肌肉力计算已经成为骨肌损伤防护、关节假体设计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基于骨肌系统模型的肌肉力计算方法有:静态优化、动态优化以及基于力-肌电关系的肌肉力计算。本文分析了肌肉力计算方法和骨肌系统建模的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若... 肌肉力计算已经成为骨肌损伤防护、关节假体设计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基于骨肌系统模型的肌肉力计算方法有:静态优化、动态优化以及基于力-肌电关系的肌肉力计算。本文分析了肌肉力计算方法和骨肌系统建模的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若干问题。个性化建模、计算方法的改进和计算结果的实验验证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肌模型 肌肉力 优化 肌电
下载PDF
膝关节肌肉力分布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翰君 刘卉 +1 位作者 张新 于冰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7-63,69,共8页
本研究建立了膝关节肌肉力分布模型。通过调整肌肉最大应力使模拟肌肉合力矩与文献关节合力矩误差最小化的数学优化方法标定肌肉参数,从而解决肌肉参数个体差异大的问题,同时,使用敏感度分析得到肌肉最优长度对肌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 本研究建立了膝关节肌肉力分布模型。通过调整肌肉最大应力使模拟肌肉合力矩与文献关节合力矩误差最小化的数学优化方法标定肌肉参数,从而解决肌肉参数个体差异大的问题,同时,使用敏感度分析得到肌肉最优长度对肌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计算出肌肉合力矩与文献数据高度相关,股四头肌和股后肌群预测结果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92;使用优化方法获得的股四头肌与股后肌群的最大应力分别为52.4N/cm2和53.8N/cm2;敏感度分析的结果表明肌肉最优长度对肌力模拟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文献平均肌肉长度数据不适用于个体化肌肉力分布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力 肌肉骨骼模型 敏感度分析 个性化建模 膝关节
下载PDF
步枪人-枪肌肉骨骼建模及逆向动力学仿真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洋 王亚平 +2 位作者 徐诚 陈黎卿 张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0-105,共6页
为了给士兵训练和步枪人机交互设计提供参考,需要研究步枪连发射击过程射手的控枪响应特性。通过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获取射手15连发射击过程人枪的运动姿态,基于Any Body人体生物力学建模软件建立了人-枪肌肉骨骼模型。以射击运动学数据... 为了给士兵训练和步枪人机交互设计提供参考,需要研究步枪连发射击过程射手的控枪响应特性。通过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获取射手15连发射击过程人枪的运动姿态,基于Any Body人体生物力学建模软件建立了人-枪肌肉骨骼模型。以射击运动学数据驱动人枪模型,基于逆向动力学原理得到了步枪连发射击过程中射手肌肉和关节受力规律。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人枪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人体在后坐力载荷条件下的生物力学特性,对研究射击过程中人体在连续冲击下的动态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枪 人枪模型 连续冲击 肌肉受力 关节受力
下载PDF
头部前屈运动过程中颈肌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茆军兵 贾晓红 +2 位作者 王人成 蒲放 孙芳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7-581,共5页
目的分析人体头部前屈运动过程中头颈部肌群活动特性,探索人体头颈部肌肉疲劳原因。方法基于AnyBody软件建立人体头颈部肌骨模型,以Vicon运动捕捉系统测量数据为输入,对头部前屈运动过程中的肌力进行仿真,并结合文献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目的分析人体头部前屈运动过程中头颈部肌群活动特性,探索人体头颈部肌肉疲劳原因。方法基于AnyBody软件建立人体头颈部肌骨模型,以Vicon运动捕捉系统测量数据为输入,对头部前屈运动过程中的肌力进行仿真,并结合文献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颈后肌群在头部前屈运动中起主要作用。在头部前屈45%和75%行程位置肌力分配模式不同。肌力对前屈角位移的积分WM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肌肉的疲劳特性,其中颈半棘肌和多裂肌在头部前屈运动过程中WM最大,容易出现疲劳。结论本文建立的头颈部肌骨模型可为分析人体运动状态下肌肉分析提供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肌骨模型 头部前屈 肌力 仿真
下载PDF
基于肌电和优化方法的关节肌力分布模型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翰君 刘卉 +1 位作者 张新 于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81-987,共7页
目的:建立基于肌电信号的关节肌力分布模型来得到运动过程中膝关节的肌肉力。方法:测试9名运动员的急停起跳和变向动作,得到了人体下肢运动学、动力学数据以及膝关节周围7块肌肉的肌电。采用急停起跳动作得到肌肉最佳长度,代入变向动作... 目的:建立基于肌电信号的关节肌力分布模型来得到运动过程中膝关节的肌肉力。方法:测试9名运动员的急停起跳和变向动作,得到了人体下肢运动学、动力学数据以及膝关节周围7块肌肉的肌电。采用急停起跳动作得到肌肉最佳长度,代入变向动作中计算膝关节力矩。结果:在急停起跳动作中模拟的肌肉力矩与逆动力学得到的关节净力矩相似度很高。采用急停起跳得到肌肉最佳长度预测变向动作的肌肉力矩,精度仅轻微下降。结论:本建模方法可以估算活体运动时的肌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驱动模型 肌肉力 骨骼肌肉建模
下载PDF
颈部肌肉作用下颈椎牵引的生物力学特性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杨腾飞 王金武 +4 位作者 胡志刚 赵为民 叶堃 黄文杰 戴尅戎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建立C1~7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其在颈部肌肉作用下颈椎牵引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颈椎牵引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建立正常颈椎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颈椎牵引的方法,利用生物力学分析软件进行建模仿真,在... 目的建立C1~7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其在颈部肌肉作用下颈椎牵引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颈椎牵引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建立正常颈椎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颈椎牵引的方法,利用生物力学分析软件进行建模仿真,在牵引重量一定的情况下,用后伸0°、10°、20°、30°、40°进行牵引,获得关节力和肌肉力,筛选合适的关节力和肌肉力对颈椎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颈椎后伸牵引过程中,在肌肉力的作用下,颈椎椎体、椎间盘、钩椎关节的平均最大等效应力分别增加4.86、1.79、0.69 MPa,颈椎椎体的平均最大相对位移在矢状轴、垂直轴方向上分别增加5.53、0.63 mm。颈椎后伸牵引的生物力学特性与文献中的有限元分析结果相近。结论颈部肌肉对颈椎各椎体、椎间盘以及钩椎关节应力及位移的增加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临床上行颈椎后伸牵引时,应考虑到颈部肌肉的作用,牵引角度不宜过大,推荐0°~20°是颈椎牵引初期相对安全的角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肌肉力 牵引 建模仿真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头盔质量和质心对军机飞行员颈部肌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贾晓红 茆军兵 +2 位作者 王人成 蒲放 孙芳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6-420,共5页
目的研究头盔质量和质心偏移对军机飞行员颈部肌肉活动特性的影响。方法基于AnyBody软件平台建立头颈部肌骨模型,包含C0、C1-7、T1和136组头颈部肌肉。采用集中载荷模拟头盔作用,对不同头盔质量、质心位置和加速度载荷下的7个主要肌群... 目的研究头盔质量和质心偏移对军机飞行员颈部肌肉活动特性的影响。方法基于AnyBody软件平台建立头颈部肌骨模型,包含C0、C1-7、T1和136组头颈部肌肉。采用集中载荷模拟头盔作用,对不同头盔质量、质心位置和加速度载荷下的7个主要肌群的肌力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当头盔质心与头部质心重合时,支配后伸的头半棘肌、肩胛提肌、头夹肌和颈夹肌处于收缩发力状态。当头盔质量增大,这些肌群肌力也随之线性增加,并且加速度载荷对肌力增大程度起放大作用。头盔质心后移,会降低后伸肌群的肌力,增大前屈肌群受力。头盔质心左右偏移引起的附加侧弯力矩则会激活支配侧弯功能的肌群的活动。结论头盔质量和质心位置对颈部肌群活动特性有明显影响,本文建立的头颈部肌骨模型可以计算不同状态下肌力的变化,头盔设计和使用过程可采用该技术进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盔 头颈部 肌骨模型 肌力 模拟 加速度载荷 军机飞行员
下载PDF
车辆驾乘人员不同坐姿时腰腹部骨肌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高振海 高菲 +3 位作者 胡宏宇 何磊 兰巍 程悦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5-41,共7页
针对车辆驾驶员与乘员的不同人体坐姿引发的骨肌生物力学特性,基于人体骨肌力学软件分别建立了描述驾驶员操纵坐姿和副驾驶位置乘员自然坐姿的人体坐姿骨肌力学模型,并通过调整座椅靠背角度参数,分析了车辆驾乘人员腰腹部不同肌肉和骨... 针对车辆驾驶员与乘员的不同人体坐姿引发的骨肌生物力学特性,基于人体骨肌力学软件分别建立了描述驾驶员操纵坐姿和副驾驶位置乘员自然坐姿的人体坐姿骨肌力学模型,并通过调整座椅靠背角度参数,分析了车辆驾乘人员腰腹部不同肌肉和骨骼的受力变化,为车用座椅人性化设计和准确定位测试驾乘人员坐姿的主要工作肌群和主要承力骨骼提供了定量化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人因工程 车用座椅 乘坐舒适性 骨肌力学模型 肌肉激活程度 AnyBody软件
下载PDF
汽车椅面倾角对驾驶员乘坐舒适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高振海 高菲 +1 位作者 沈传亮 程悦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3-49,共7页
考虑到车用座椅椅面倾角变化对驾驶员乘坐舒适性的影响,开展了不同身材驾驶员在不同椅面倾角下的人体骨肌力学特性的仿真分析与实验测试.首先基于人体骨肌力学软件分别建立了第5,50,95百分位中国男性驾驶员在驾驶姿态下的骨肌力学模型;... 考虑到车用座椅椅面倾角变化对驾驶员乘坐舒适性的影响,开展了不同身材驾驶员在不同椅面倾角下的人体骨肌力学特性的仿真分析与实验测试.首先基于人体骨肌力学软件分别建立了第5,50,95百分位中国男性驾驶员在驾驶姿态下的骨肌力学模型;然后通过椅面倾角参数动态调整并结合相关性分析方法,描述了驾驶员下肢腿部不同肌肉的受力情况和激活程度;最后开展了真实驾驶员下肢肌肉肌电测试.结果表明,当座椅椅面倾角增大时,驾驶员的臀大肌、髂腰肌、半腱肌、股直肌、缝匠肌、腓肠肌、胫骨前肌肌肉激活程度较大,10°~16°为椅面倾角的理想变化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座椅 乘坐舒适性 骨肌力学模型 座椅椅面倾角 肌肉激活程度
下载PDF
面向人机仿真的肌肉力预测模型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剑锋 孙守迁 +1 位作者 徐孟 石元伍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1-574,共4页
针对现有人体肌肉力预测模型在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仿真应用中存在的精度低和个性化差等不足,从肌肉模型和优化算法等方面进行了改进研究。以解剖学知识为依据,基于Hill肌肉三元素模型建立了肌肉仿真几何模型;以最小限度总肌力为原则,用... 针对现有人体肌肉力预测模型在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仿真应用中存在的精度低和个性化差等不足,从肌肉模型和优化算法等方面进行了改进研究。以解剖学知识为依据,基于Hill肌肉三元素模型建立了肌肉仿真几何模型;以最小限度总肌力为原则,用最优化方法建立了人体肌肉力静性收缩与动性收缩的预测模型。最后,以人体上肢为例,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模型 肌肉力预测 优化求解 人机仿真
下载PDF
基于逆向动力学的步兵头盔舒适性数值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洋 徐诚 +1 位作者 管小荣 王亚平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1-326,共6页
为了研究头盔对士兵头颈部肌肉活动的影响,建立了"盔—头—颈"肌骨模型。采用肌群激活程度作为头颈部舒适性评价标准,通过肌肉活动度最大/最小模型解决肌肉募集冗余问题,基于逆向动力学分析了头盔质量、质心位置和下颚带束紧... 为了研究头盔对士兵头颈部肌肉活动的影响,建立了"盔—头—颈"肌骨模型。采用肌群激活程度作为头颈部舒适性评价标准,通过肌肉活动度最大/最小模型解决肌肉募集冗余问题,基于逆向动力学分析了头盔质量、质心位置和下颚带束紧力对头颈部肌群活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矢状面内,头盔质量和质心位置共同影响颈部肌群激活;在冠状面内,当头盔质量产生的附加侧弯力矩小于相应的阈值时,颈部肌群激活基本上不随头部质心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提高束紧力有利于增强头盔的跟随稳定性但增加了下颚肌群的激活程度。文中建立的"盔—头—颈"模型可以计算不同状态下肌肉激活程度的变化,头盔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可以采用该技术进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步兵头盔 肌骨模型 肌群激活程度 肌肉激活 逆向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