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酸性介质中Pt电极上α-丙氨酸吸附和氧化的EQCM研究
1
作者 林进妹 林珩 +3 位作者 卢江红 薛珲 林爱兰 陈国良 《贵金属》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6,共6页
应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石英晶体微天平 (EQCM)方法研究了 0 1mol/LH2 SO4溶液中α -丙氨酸在Pt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过程。从电极表面质量变化的结果分析 ,可认为0 1mol/LH2 SO4溶液中正向电位扫描时氢区表面质量的增加是由于水分子取代... 应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石英晶体微天平 (EQCM)方法研究了 0 1mol/LH2 SO4溶液中α -丙氨酸在Pt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过程。从电极表面质量变化的结果分析 ,可认为0 1mol/LH2 SO4溶液中正向电位扫描时氢区表面质量的增加是由于水分子取代Had引起的 ,而双电层区的质量增加则是由于H2 O的吸附模式逐渐由氢端吸附转向氧端吸附所致。根据频率变化和电量数据 ,进一步推算出酸性溶液中α -丙氨酸在Pt电极表面只发生弱吸附。H2 O和α -丙氨酸阴离子都可以取代氢吸附在电极表面 ,吸附物种抑制了部分氢的吸附、脱附 ,并影响电极表面质量的改变量 ,而吸附态α -丙氨酸在高电位氧化时会消耗Pt表面的氧 ,本文结果可为认识α -丙氨酸在Pt电极表面过程提供定量的新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电极 电化学 吸附 氧化 α—丙氨破 eqcm 石英晶体微天平
下载PDF
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在导电聚合物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2
作者 李娜 赵文弟 +1 位作者 陈志鸿 刘聪聪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54-56,62,共4页
导电聚合物作为一类具有高导电性和良好电化学性能的聚合物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传感器、电池、柔性电子等领域。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是一种灵敏度可达纳克级别的、能提供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原位质量变化信息的检测技术,具有高灵敏度... 导电聚合物作为一类具有高导电性和良好电化学性能的聚合物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传感器、电池、柔性电子等领域。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是一种灵敏度可达纳克级别的、能提供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原位质量变化信息的检测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优点,已成为研究导电聚合物的有力工具。本文综述了近年来EQCM技术在导电聚合物领域的应用研究,包括聚合物膜的合成机理研究、离子交换和质量传递机制分析以及在能量转换与存储方面的应用。这些研究有望为深入理解导电聚合物的电化学行为和性能调控提供技术支持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 导电聚合物 电化学 应用
下载PDF
用EQCM法研究聚苯胺超级电容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邢季 王雅敏 朱绪飞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2016年第9期70-73,共4页
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是检测电极质量微小变化和表面离子迁移的有效手段。首次采用EQCM与循环伏安(CV)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聚苯胺(PANI)电化学合成过程中,在质子酸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微小质量变化,以及PANI的超级电容... 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是检测电极质量微小变化和表面离子迁移的有效手段。首次采用EQCM与循环伏安(CV)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聚苯胺(PANI)电化学合成过程中,在质子酸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微小质量变化,以及PANI的超级电容性能。结果表明:PANI的聚合速率与PANI质量的平方根成正比,说明PANI电化学合成是一个自催化过程;PANI电极的比电容和功率密度分别高达593F/g和19.6×10-3W/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 对阴离子 动力学 电化学 超级电容
下载PDF
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原理及其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国良 林珩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1期45-51,共7页
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是一种新的、非常有效的电极表面分析方法。其应用概念简单,设备价格低,在电化学电极过程研究中可望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EQCM基本原理、电极构造、自行设计的电解池构造及实验工作线路图, 并综述了E... 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是一种新的、非常有效的电极表面分析方法。其应用概念简单,设备价格低,在电化学电极过程研究中可望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EQCM基本原理、电极构造、自行设计的电解池构造及实验工作线路图, 并综述了EQCM 技术在表面电化学和催化电化学研究中的一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qcm 表面电化学 电催化
下载PDF
Pt和Sb、S吸附原子修饰的Pt电极上1,3-丁二醇吸附和氧化过程
5
作者 林珩 陈声培 +4 位作者 卢江红 林进妹 薛珲 林爱兰 陈国良 《贵金属》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5-20,共6页
应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石英晶体微天平 (EQCM )研究了 1 ,3 -丁二醇 ( 1 ,3 -BDL )在Pt电极和以Sb、S吸附原子修饰的Pt(Pt/Sbad和Pt/Sad)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过程。从电极表面质量变化的结果分析 ,可认为 1 ,3 -丁二醇的氧化与电极表面氧... 应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石英晶体微天平 (EQCM )研究了 1 ,3 -丁二醇 ( 1 ,3 -BDL )在Pt电极和以Sb、S吸附原子修饰的Pt(Pt/Sbad和Pt/Sad)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过程。从电极表面质量变化的结果分析 ,可认为 1 ,3 -丁二醇的氧化与电极表面氧物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Pt电极表面Sb吸附原子能在较低的电位下吸附氧 ,可显著提高 1 ,3 -丁二醇电催化氧化活性。与Pt电极相比较 ,饱和吸附Sb原子的Pt电极 ,1 ,3 -丁二醇氧化的峰电位负移了 0 2 5V ,峰电流增加了近 1倍。相反 ,Pt电极表面S吸附原子的氧化会消耗表面氧物种 ,饱和吸附S原子的Pt电极上 1 ,3 -丁二醇的电氧化受到抑制。本文从表面质量变化提供了吸附原子电催化作用的新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丁二醇 吸附 氧化 铂电极 修饰电极 石英晶体微天平
下载PDF
电镀铂/金的金电极上As(Ⅲ)电化学行为的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黄素清 黄钊 +2 位作者 谷铁安 谢青季 姚守拙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78-984,共7页
采用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技术研究了Britton-Robinson(B-R,pH=1.8~11.2)缓冲溶液和H2SO4介质中电镀铂/金的金电极上As(Ⅲ)的循环伏安行为。通过实时监测EQCM频率等参数的变化过程并利用预电沉积As(0)放大电极响应信号,考察了两... 采用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技术研究了Britton-Robinson(B-R,pH=1.8~11.2)缓冲溶液和H2SO4介质中电镀铂/金的金电极上As(Ⅲ)的循环伏安行为。通过实时监测EQCM频率等参数的变化过程并利用预电沉积As(0)放大电极响应信号,考察了两电极上As(0)的电沉积、As(Ⅲ)和As(Ⅲ)组分的吸附特性以及As组分电化学行为的pH依赖性。主要结论如下:(1)As(0)在两电极表面均可电沉积,但在镀铂金电极上更明显,且足量电沉积的As(0)的电氧化过程出现外/内层As(0)依次氧化的两个电流峰;(2)As(Ⅲ)在镀铂电极上可强烈吸附,且被氧化成As(Ⅲ)时解吸,而镀金电极上As(Ⅲ)和As(Ⅲ)的吸附能力均很弱;(3)在pH=1.8的B-R缓冲溶液和0.1 mol/L H2SO4介质中,镀铂/金电极上As(Ⅲ)的电催化氧化电流趋于最大。通过As(Ⅲ)在镀铂/金电极上的吸附预富集和随后的电催化氧化溶出,提出了高敏检测As(Ⅲ)的线性扫描伏安法,检测灵敏度提高约4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镀铂金电极 镀金金电极 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 As(Ⅲ)电化学
下载PDF
阳离子型聚二茂铁硅烷多层自组装膜的研究
7
作者 王学杰 王立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43-49,93,共8页
用阳离子型的聚二茂铁硅烷(PFS+Cl-)与阴离子型的聚苯乙烯磺酸钠(PSS-Na+)在石英、金材料表面上制备了PFS+-PSS-多层自组装膜.多层自组装膜的逐层UV-Vis光谱表明,多层膜具有均匀有序的结构.多层自组装膜的电化学研究表明,膜的电化学性... 用阳离子型的聚二茂铁硅烷(PFS+Cl-)与阴离子型的聚苯乙烯磺酸钠(PSS-Na+)在石英、金材料表面上制备了PFS+-PSS-多层自组装膜.多层自组装膜的逐层UV-Vis光谱表明,多层膜具有均匀有序的结构.多层自组装膜的电化学研究表明,膜的电化学性质与膜的层数和膜外表面聚电解质性质有关.当自组装膜层数较少时,膜电极过程表现出表面定域的单层膜性质;当膜层数较多时,膜内电活性物质的扩散成为控制步骤.而且,随着膜层数增加,膜内传质阻力增大,膜内扩散速率减小,膜的CV峰的可逆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二茂铁硅烷(PFS) 电化学 循环伏安法(CV) 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 自组装
下载PDF
Single entity electrochemistry and the electron transfer kinetics of hydrazine oxidation
8
作者 Ruiyang Miao Lidong Shao Richard G.Compton 《Nano Research》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1期4132-4139,共8页
The mechanism and kinetics of the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hydrazine by graphene oxide platelets randomly decorated with palladium nanoparticles are deduced using single particle impact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 The mechanism and kinetics of the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hydrazine by graphene oxide platelets randomly decorated with palladium nanoparticles are deduced using single particle impact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s in buffered aqueous solutions across the pH range 2–11. Both hydrazine, N2H4, and protonated hydrazine N2H5+ are shown to be electroactive following Butler-Volmer kinetics, of which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is strongly pH-dependent. The negligible interconversion between N2H4 and N2H5+ due to the sufficiently short timescale of the impact voltammetry, allows the analysis of the two electron transfer rates from impact signals thus reflect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bulk solution at the pH in question. In this way the rate determining step in the oxidation of each specie is deduced to be a one electron step in which no protons are released and so likely corresponds to the initial formation of a very short-lived radical cation either in solution or adsorbed on the platelet. Overall the work establishes a generic method for the elucidation of the rate determining electron transfer in a multistep process free from any complexity imposed by preceding or following chemical reactions which occur on the timescale of conventional voltamme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 entity electrochemistry hydrazine electro-oxidation electro-catalysis graphene oxide palladium nanoparticl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