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RA40中北半球高纬地区冬季气候变化和冰-气相互作用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喜迎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03-214,共12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资料(ERA40)分析了最近几十年冬季北半球高纬地区的气候变化和冰-气相互作用特征。在全球增暖背景下,冬季北半球高纬地区增温幅度更大,但温度变化明显具有区域性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格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资料(ERA40)分析了最近几十年冬季北半球高纬地区的气候变化和冰-气相互作用特征。在全球增暖背景下,冬季北半球高纬地区增温幅度更大,但温度变化明显具有区域性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格陵兰海、巴伦支海及欧亚大陆大部分区域和北美大陆部分区域在增暖,而拉布拉多海、格陵兰和白令海峡区域却变冷。与此对应,中央北极区及气候冰岛低压中心海平面气压在降低,而再往南区域海平面气压在升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格陵兰海和巴伦支海给大气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增多,这说明由于气温增加,使得海冰密集度减小,海冰对海气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交换的隔离层作用减小,通量交换大大增加。而在挪威海非海冰区,由于气温增加,海气温差减小,海洋给大气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减少。在拉布拉多海,由于气温降低,海气温差增大,使得海洋给大气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增加,有利于拉布拉多海海冰的增多。海平面气压、海冰密集度及表面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之和对大气表面温度 EOF 展开第一模时间系数的线性回归结果均与各自的EOF 展开第一模空间分布特征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40 高纬气候变化 冰-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Winter climate change and sea ice-atmosphere interaction at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in ERA40 dataset
2
作者 刘喜迎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2006年第1期37-47,共11页
Based on the reanalysis dataset ERA40 of European Center of Medium Range Weather Forcast (ECMWF), winter climate chang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a ice-atmosphere interaction at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for recent sev... Based on the reanalysis dataset ERA40 of European Center of Medium Range Weather Forcast (ECMWF), winter climate chang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a ice-atmosphere interaction at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for recent several tens of years are analyzed. Superposed upo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the amplitude of temperature increase in winter at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is bigger and it exhibits different fea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From the end of 1970 s, the Greenland Sea, the Barents Sea and most part of Euro-Asian continent and North American continent are getting warmer, whereas the Labrador Sea, the Greenland and the area around the Bering Strait are getting colder. Meanwhile, the sea level pressure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northern polar region and the place where the climatic Icelandic low exist decreases, but in places farther southward it increases. Since the 1970 s, the sensible heat flux and latent heat flux sent to the atmosphere from the Greenland Sea and the Barents Sea has increased, this is mainly due to the reduction of sea ice concentration and the weakening of insulator and shield effect of the solid ice accordingly caused by the increase of air temperature. In sea ice free area of the Norwegian Sea, the sensible heat flux and latent heat flux sent to the atmosphere has reduced due to de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ir and the sea surface caused by increase of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the Labrador Sea, due to decrease of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nd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ir and the sea surface accordingly, the sea gives more sensible heat flux and latent heat flux to the air. This will lead to the growth of sea ice extent there. The features of linear regression of sea level pressure, sea ice concentration and sum of sensible heat flux and latent heat flux toward time series of the leading mode of EOF expansion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re close to those of their own EOF expansion for the leading mode, respectively. This shows that these variables share similar features of variation with time linear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40 climate change sea ice-atmosphere interaction.
下载PDF
青藏高原ERA40和NCEP大气非绝热加热的不确定性 被引量:6
3
作者 李锐 李文卓 +3 位作者 傅云飞 王雨 刘国胜 郭静超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0-431,共12页
深入理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非绝热加热三维结构,有助于揭示高原热动力效应和机械强迫效应在亚洲夏季风系统中的作用机理.然而现有的高原非绝热加热率资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本文详细比较了NCEP和ERA40再分析资料"残差诊断法"计... 深入理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非绝热加热三维结构,有助于揭示高原热动力效应和机械强迫效应在亚洲夏季风系统中的作用机理.然而现有的高原非绝热加热率资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本文详细比较了NCEP和ERA40再分析资料"残差诊断法"计算的大气非绝热加热数据,分析两种资料所反映的高原上大气非绝热加热的时空分布特点,重点比较了二者在高原南麓的差异,并结合TRMM PR降水和潜热资料分析了差异的可能原因.研究发现两种资料之间的差异在夏季最大:ERA40在高原南麓高海拔地区所诊断的非绝热加热显著大于NCEP.ERA40大气强加热区域从高原南部山脚向北延伸、越过海拔4000位势米直至高原主体的南部;而相应NCEP大气强加热区主要位于高原南麓低海拔地区,不超过海拔4000位势米界限.上述差异不仅限于贴地层(地表感热的直接影响区域),而在400~500 h Pa大气层也很显著.同时发现,ERA40所估计的夏季高原南麓降水显著大于NCEP和TRMM PR的观测,这种差异在时间、空间上都与非绝热加热的差异相吻合.这说明降水所释放的潜热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大气加热场和大气环流的经向垂直剖面发现,ERA40在南麓高海拔地区所诊断的大气非绝热加热可向上延伸至对流层高层~300 h Pa,而相应NCEP大气非绝热加热主要集中在较低大气层,相应ERA40诊断的大气垂直上升速度明显强于NCEP,200 h Pa的水平辐散也较强.高原南麓深对流降水及其潜热的不确定性是充分理解高原-大气相互作用的主要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非绝热加热 era40和NCEP再分析资料 残差法 降水 潜热
原文传递
区域气候模式PRECIS对中国气候的长期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芳栋 许吟隆 李涛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3期327-332,共6页
利用欧洲中心ERA40再分析资料驱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对中国地区进行了50km水平分辨率、40a(1961-2000年)时间长度的连续积分,并对模拟的温度和降水与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模式对中国地区温度和降水的年、季空间分布... 利用欧洲中心ERA40再分析资料驱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对中国地区进行了50km水平分辨率、40a(1961-2000年)时间长度的连续积分,并对模拟的温度和降水与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模式对中国地区温度和降水的年、季空间分布型态均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对温度和降水的年际变化也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尤其对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暖冬以及1998年的夏季极端降水都有较好的体现。但模式不足在于区域内普遍存在模拟的气温略高于实况的系统性暖偏差,幅度一般在1-3℃;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年降水量比观测值明显偏多,长江以南地区和四川盆地的降水中心范围都明显偏大,位置偏南。总体来看,无论是空间分布还是年际变化,模式对温度的模拟能力明显优于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PRECIS era40
下载PDF
两套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在黑河流域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崔文瑞 高艳红 彭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74-1281,共8页
利用黑河流域少量观测台站的实测降水和土壤湿度资料,对比分析了欧洲中心ERA40及美国NCEP R—1两套常用的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在黑河流域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和季节循环特征,结果表明:两套资料在黑河流域均能表现出"南湿北干"... 利用黑河流域少量观测台站的实测降水和土壤湿度资料,对比分析了欧洲中心ERA40及美国NCEP R—1两套常用的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在黑河流域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和季节循环特征,结果表明:两套资料在黑河流域均能表现出"南湿北干"的分布格局,湿度高值中心位于祁连山区东南部。以此为中心,土壤湿度从上游山区向中下游递减。ERA40土壤湿度在祁连山区年际变化明显,与降水的响应关系要好于NCEP资料,在中下游站点,NCEP 10 cm层土壤湿度对降水的响应好于ERA40。祁连站ERA40土壤湿度在6~8月接近观测值,在额济纳站两套资料对于土壤湿度的描述都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NCEP R-1及era40再分析资料 土壤湿度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初始和侧边界条件的敏感性分析
6
作者 吴迪 裴源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12-119,共8页
不同初始和侧边界条件的选取对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有着直接影响。本文分别采用NNRP1和ERA40两套应用广泛的全球再分析资料作为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的初始场和侧边值,采用20km水平分辨率和An thes-Kuo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海河流域199... 不同初始和侧边界条件的选取对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有着直接影响。本文分别采用NNRP1和ERA40两套应用广泛的全球再分析资料作为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的初始场和侧边值,采用20km水平分辨率和An thes-Kuo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海河流域1998年夏季(6—8月)降雨和温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两套资料驱动下模式都能够模拟出海河流域降雨和温度的大尺度空间分布特征。从降雨中心、高(低)温中心位置和分布范围上,使用ERA40资料要好于NNRP1资料;从不同时间(日、月、季)尺度站点降雨和温度模拟与观测值上,ERA40资料也好于NNRP1资料,但两套资料驱动下对降水极值过程模拟效果均不理想。就本次模拟而言,ERA40再分析资料的可信度更高,更适合海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REGCM3 初始和侧边界条件 NNRP1再分析资料 era40再分析资料 海河流域
下载PDF
1957~2002年南海—北印度洋海浪场波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郑崇伟 李训强 潘静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17-323,共7页
利用ERA-40海表10 m风场驱动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Ⅲ,得到南海—北印度洋1957年9月至2002年8月的海浪场,并分析其波候(风候)特征.研究发现如下主要特征:(1)该海域的波高波向、风速风向受季风影响显著;(2)北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的... 利用ERA-40海表10 m风场驱动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Ⅲ,得到南海—北印度洋1957年9月至2002年8月的海浪场,并分析其波候(风候)特征.研究发现如下主要特征:(1)该海域的波高波向、风速风向受季风影响显著;(2)北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的海表风速呈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趋势,大约0.01~0.02 m/(s·a),南海线性递增的区域则较少,有效波高呈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低纬度中东印度洋(约0.003~0.006 m/a)、索马里附近海域(大约0.002~0.005 m/a)、南海大部分海域(约0.002~0.004 m/a),线性递减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海域(约-0.002 m/a);(3)Nino3指数与南海—北印度洋的海表风场、浪场存在密切的关系;(4)南海—北印度洋的海表风速与有效波高存在5.2a左右的共同周期,南海的海表风速、有效波高还存在2.0a左右的共同周期,北印度洋的海表风速、有效波高还存在26.0a的长周期震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WAVEWATCH-Ⅲ模式 ERA-40风场 波候 线性趋势 Nino3指数 周期
下载PDF
利用卫星测高观测资料反演海浪周期的几种方法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褚永海 罗丹丹 +1 位作者 傅露 倪清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8-71,共4页
利用JASON1测高数据进行海浪周期反演计算,在比较几种反演方法的基础上,利用ERA-40模型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核与分析,通过数值结果表明,CS算法精度最低,CSG2算法最优,CSG1算法、Hwang算法及ZT算法相当,其原因在于CS算法主要从理论出发,而... 利用JASON1测高数据进行海浪周期反演计算,在比较几种反演方法的基础上,利用ERA-40模型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核与分析,通过数值结果表明,CS算法精度最低,CSG2算法最优,CSG1算法、Hwang算法及ZT算法相当,其原因在于CS算法主要从理论出发,而后四种算法的提出联合使用了实测浮标数据,与实际情况更加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测高 海浪周期 有效波高 ERA-40 JASON1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