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ominant early heading without yield drag in a sister-line BC breeding progeny DEH_229 is controlled by multiple genetic factors with maineffect loci
1
作者 Muhiuddin Faruquee Qiang Zhang +7 位作者 Lubiao Zhang Linyun Xu Wensheng Wang Jiansan Chen Jianlong Xu Zhikang Li Binying Fu Tianqing Zheng 《The Crop Journal》 SCIE CSCD 2021年第2期400-411,共12页
Dominant early heading(DEH)in rice(Oryza sativa L.)is of interest in both breeding and genetics.The genet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DEH have remained largely unclear.We have developed a near-isogenic DEH line without yi... Dominant early heading(DEH)in rice(Oryza sativa L.)is of interest in both breeding and genetics.The genet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DEH have remained largely unclear.We have developed a near-isogenic DEH line without yield drag named DEH_229 by sister-line backcross(BC)breeding with MH63,a restorer,as the genetic background.We conducted a pilot genetic investigation under both short-day(SD)and long-day(LD)conditions.The DEH line harbored only 1.06%variation in the genome sequence relative to MH63.The variants were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genome.Using QTL mapping by sequencing(QTL-seq)on an F_(2)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a cross of MH63×DEH_229,57 loci were detected under the SD condition.Joint mapping employing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with accessions from the 3000 ric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3K-RG),reduced the number of QTL by 43.9%.Using Rice Functional Genomics&Breeding(RFGB)database,the number of SNP cluster regions within the QTL regions reduced by 27.3%.Further comparison of the genome variation between DEH_229 and MH63 in addition to gene annotation information revealed a new DEH allele of DTH3 with multiple variable sites as a possible major factor underlying the early-heading phenotype of DEH_229.An InDel marker,ZMEH_1,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variation between DEH_229 and MH63 within this region.It accounted for 86.0%of heading date variation under both SD and LD conditions in 109 randomly chosen progeny derived from extreme lines of the MH63×DEH_229 population.This study reveals the genetic complexity of DEH in the near-isogenic line and may provide useful material and marker information for plant molecular br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minant early heading Yield drag Sister-line BC breeding Multiple genetic factors Cryptic genetic variation(CGV) rice(oryza sativa l.)
下载PDF
水稻早衰突变体esl2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被引量:16
2
作者 徐芳芳 桑贤春 +5 位作者 任德勇 唐彦强 胡宏伟 杨正林 赵芳明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47-1353,共7页
利用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鉴定出一个早衰突变体esl2,苗期正常,孕穗期开始叶尖和叶缘黄化衰老。与野生型相比,孕穗期和抽穗期光合色素含量均显著下降,抽穗期倒一叶的超氧化酶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SP)含量降... 利用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鉴定出一个早衰突变体esl2,苗期正常,孕穗期开始叶尖和叶缘黄化衰老。与野生型相比,孕穗期和抽穗期光合色素含量均显著下降,抽穗期倒一叶的超氧化酶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SP)含量降低,活性氧(ROS)、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或活性增加。超微结构观察表明,esl2衰老部位的细胞多中空且形状不规则,伴随细胞裂解、细胞质溶解等特征;同时,叶绿体结构异常,叶绿体膜溶解、基粒模糊,基质片层疏松,类囊体发育异常。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1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1005株西农1A/esl2的F2隐性定位群体,最终将Esl2定位在第4染色体SSR标记RM17122和swu4-13之间,物理距离约244kb,这为Esl2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l.) 早衰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水稻芽期耐冷性的QTL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杨杰 仲维功 +2 位作者 王军 陈志德 曹卿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50,共5页
本研究以98个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家系(backcross-inbred lines,BILs)组成的群体为材料,进行水稻芽期耐冷性数量性状基因座的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25℃正常条件下水稻发芽7d,芽长5~10cm,5℃低温处理... 本研究以98个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家系(backcross-inbred lines,BILs)组成的群体为材料,进行水稻芽期耐冷性数量性状基因座的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25℃正常条件下水稻发芽7d,芽长5~10cm,5℃低温处理10d,之后升温至25℃,缓苗10d,调查活苗率,并以活苗率作为芽期耐冷性的表型值,分析亲本和98个BILs的芽期耐冷性表现。采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1.13a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4个苗期耐冷性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ative trait locus,QTL),分别位于第3、第7和第12染色体上,命名为qSCT-3-1、qSCT-3~2、qSCT-7和qSCT-12。4个QTL的加性效应分别为11.16、11.14、-8.8和-14.59,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2.11%,12.66%,6.82%和15.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芽期 耐冷 QTl定位
下载PDF
水稻早衰突变体esl6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9
4
作者 杨波 夏敏 +5 位作者 张孝波 王晓雯 朱小燕 何沛龙 何光华 桑贤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76-983,共8页
自然衰老提高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其生长发育的重要生命历程,但在农业生产中,叶片一旦早衰,将极大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探索水稻叶片衰老的分子机制,我们对EMS诱变获得的一个早衰突变体esl6进行了研究。田间种植情况下,四叶期之... 自然衰老提高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其生长发育的重要生命历程,但在农业生产中,叶片一旦早衰,将极大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探索水稻叶片衰老的分子机制,我们对EMS诱变获得的一个早衰突变体esl6进行了研究。田间种植情况下,四叶期之前,esl6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之后心叶发育成完整叶后叶尖黄化,叶基部保持正常绿色,一直持续到开花期;在灌浆期,esl6的所有叶片均不同程度地黄化早衰,且叶片上部的衰老程度明显严重于叶片基部。衰老部位细胞结构异常,主要表现为细胞膜破裂、液泡变大和细胞器不完整等,叶绿体中基质类囊体破裂,含有较多的淀粉粒。与野生型相比,esl6叶尖衰老部位的SOD、CAT和POD活性以及超氧阴离子O2^-、H2O2和羟自由基·OH含量均极显著升高。早衰不仅导致esl6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极显著降低,还引起esl6的植株变矮和叶片变短,倒一和倒二节间极显著变短是导致esl6植株矮化的主要原因。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西大1A/esl6的F2分离群体,最终将调控基因定位在第9染色体203 kb的物理范围内,为下一步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水稻叶片衰老分子机制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早衰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水稻早衰突变体lst的生理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7
5
作者 孙惠敏 潘刚 +6 位作者 潘晓华 程方民 黄福灯 李保同 张春娇 毛节景 赵晨晨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4-411,共8页
本研究报道了一个来自EMS诱变优良恢复系浙恢7954的新水稻早衰突变体lst(Leaf senescence at tillering stage),其最主要的表型特点是叶片上出现锈色衰老斑,通过荧光共聚焦倒置显微镜观察和透射电子显微镜镜观察表明lst的叶绿素荧光减弱... 本研究报道了一个来自EMS诱变优良恢复系浙恢7954的新水稻早衰突变体lst(Leaf senescence at tillering stage),其最主要的表型特点是叶片上出现锈色衰老斑,通过荧光共聚焦倒置显微镜观察和透射电子显微镜镜观察表明lst的叶绿素荧光减弱,叶绿体结构异常。生理生化分析发现lst突变体剑叶在早衰性状出现时,与野生型相比,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O2-、H2O2、MDA含量升高,保护酶系统SOD和CAT活性降低。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200株日本晴/lst的F2隐性定位群体,最终将LST基因定位在第3染色体SSR标记RM3646和InDel标记IAC120537-1,2之间,共171kb,含两个BAC,30个基因,这为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早衰 基因定位 生理分析
下载PDF
水稻早衰突变体els-R7954的遗传分析和初步定位 被引量:3
6
作者 孙出 童杰鹏 +2 位作者 王艳 童川 沈圣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1-427,共7页
为了深入研究水稻早衰机理,找到有效消除和延缓植株早衰的方法,本研究通过350Gy60Co-γ射线辐照水稻浙恢7954干种子,获得1份特异性水稻早衰突变体。观察该突变体生物学性状,发现苗期生长正常,分蘖末期叶片出现早衰现象,灌浆期整个植株枯... 为了深入研究水稻早衰机理,找到有效消除和延缓植株早衰的方法,本研究通过350Gy60Co-γ射线辐照水稻浙恢7954干种子,获得1份特异性水稻早衰突变体。观察该突变体生物学性状,发现苗期生长正常,分蘖末期叶片出现早衰现象,灌浆期整个植株枯黄,早衰现象非常明显,将其暂名为elsR7954(early leaf senescence)。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发现,els-R7954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第2染色体SSR标记RM530和RM3774之间,距RM530约5.0c M。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丰富叶片早衰的分子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也为研究水稻早衰,最终提高产量和品质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早衰 突变体 基因定位 els
下载PDF
水稻RIL群体芽期耐冷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被引量:25
7
作者 陈玮 李炜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6-120,共5页
水稻芽期冷害是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早稻种植区和东北、西北稻区及云贵高原的一季稻区水稻生产中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研究中利用纸卷法测定1个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对10℃低温的芽期耐冷性,结合1张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进行QTL定位分析。检... 水稻芽期冷害是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早稻种植区和东北、西北稻区及云贵高原的一季稻区水稻生产中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研究中利用纸卷法测定1个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对10℃低温的芽期耐冷性,结合1张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进行QTL定位分析。检测到控制水稻芽期耐冷性的4个QTL,分别位于1、3、7和11号染色体上。其中,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QTLqSCT-11的效应最大,在10℃低温处理13d时,对性状的贡献率达26%~30%,被检测到的LOD值也高达16~19,其加性效应值为正,增效等位基因存在于亲本Lemont中,RM202为与QTLqSCT-11紧密连锁的SSR标记。该主效QTL的增效基因,可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操作对象用于水稻芽期耐冷性的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芽期耐冷性 分子标记 QTl
下载PDF
水稻叶片淀粉积累及早衰突变体esl9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5
8
作者 肖艳华 陈新龙 +7 位作者 杜丹 邢亚迪 张天泉 祝毛迪 刘明明 朱小燕 桑贤春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3-482,共10页
利用EMS诱变籼型三系保持系西农1B,获得了一个新的水稻叶片淀粉过度积累而导致的早衰突变体esl9(early senescence leaf 9)。该突变体苗期叶片呈淡绿色,分蘖期开始除心叶外的叶片从叶尖开始黄化衰老,逐渐延伸至叶中上部,基部保持绿色,... 利用EMS诱变籼型三系保持系西农1B,获得了一个新的水稻叶片淀粉过度积累而导致的早衰突变体esl9(early senescence leaf 9)。该突变体苗期叶片呈淡绿色,分蘖期开始除心叶外的叶片从叶尖开始黄化衰老,逐渐延伸至叶中上部,基部保持绿色,该性状一直持续到成熟。与野生型相比,esl9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下降,O_2^-、·OH和H_2O_2等活性氧含量上升,保护酶系统中SOD和CAT活性降低。组织化学分析表明,esl9叶片中积累了大量的淀粉颗粒,淀粉含量显著上升;qRT-PCR结果显示,淀粉合成途径相关基因上调,磷酸丙糖(TP)分配途径基因下调,推测基因突变可能改变了TP的分配途径,导致叶片过度积累淀粉,破坏叶绿体结构,光合系统受阻,活性氧增多,引起叶片黄化衰老。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一对显性核基因调控,ESL9位于第11染色体标记S11-110与S11-87之间,物理距离为304.9 kb,这为进一步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早衰 淀粉积累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水稻早衰突变体esl-H5的表型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1
9
作者 郑崇珂 周冠华 +3 位作者 牛淑琳 和亚男 孙伟 谢先芝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89-1400,共12页
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粳稻淮稻5号的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稳定遗传的叶片黄化早衰突变体esl-H5(early senescence leaf H5)。该突变体幼苗期表型正常,播种后50 d开始出现下部叶片黄化早衰表型。与野生型相比,esl-H5突变体抽穗期延迟... 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粳稻淮稻5号的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稳定遗传的叶片黄化早衰突变体esl-H5(early senescence leaf H5)。该突变体幼苗期表型正常,播种后50 d开始出现下部叶片黄化早衰表型。与野生型相比,esl-H5突变体抽穗期延迟,株高、穗长、穗粒数、有效分蘖数、千粒重等均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显著减少。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受一对隐性基因调控。分子标记定位结果显示,该突变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通过MutMap分析发现编码胼胝质合成酶基因Os01g0533000的最后一个外显子内有一个碱基G变成了A,这导致翻译提前终止。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 ESL-H5与拟南芥AtGSL7 (Glucan Synthase-Like 7)同源性最高。糖含量测定表明esl-H5突变体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增高,推测ESL-H5功能缺失后影响了光合产物的转运,导致叶片中糖含量显著增高,进而引起叶片衰老。qRT-PCR结果显示, esl-H5突变体中抗病相关基因PR1a、PR1b、PR2、PR4、PR5和PR10表达量均高于野生型,这与突变体的白叶枯病抗性明显提高一致。上述研究结果为研究糖信号调控水稻衰老和抗病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早衰 基因定位 胼胝质合成酶
下载PDF
减磷对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武 杨晓娟 +4 位作者 唐湘如 黎国喜 彭国巍 李翠甜 康靓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06-610,共5页
为了筛选出适宜华南水稻减量化栽培的品种,明确其在减磷栽培条件下产量构成特点。本试验以常规优质稻"粤晶丝苗2号"、"桂香占"和杂交稻"华优8305"及超级杂交稻"天优998"为材料,研究了常规施磷... 为了筛选出适宜华南水稻减量化栽培的品种,明确其在减磷栽培条件下产量构成特点。本试验以常规优质稻"粤晶丝苗2号"、"桂香占"和杂交稻"华优8305"及超级杂交稻"天优998"为材料,研究了常规施磷肥(P2,过磷酸钙450.0kg·hm-2)、减量施磷肥(P1,过磷酸钙315.0kg·hm-2)和不施磷肥(P0,过磷酸钙0kg·hm-2)3个处理下水稻生育后期群体LAI、剑叶SPAD值、叶片老化指数、产量及其构成。结果表明:3个磷肥水平中,P0处理下"华优8305"因总粒数显著最高的优势而获得超高产;P1处理下"天优998"因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的优势而高产;P0、P1、P2对"桂香占"产量无显著影响,而P2处理下"粤晶丝苗2号"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表现出协同提高的优势而获得高产。可见,华南早晚兼用型常规稻"桂香占"和杂交稻"华优8305"适宜实施磷肥减量化栽培。此外,对不同磷处理下各水稻品种LAI、SPAD值及叶片老化指数的研究表明,水稻高产归功于齐穗后绝对值适宜的群体LAI、剑叶高且持久的SPAD值及较大的叶片老化指数等所塑造的后期功能型强"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早晚兼用型品种 减氮 减磷 水稻产量 叶面积指数 叶绿素 叶片老化指数
下载PDF
减氮对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品质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莫钊文 李武 +3 位作者 段美洋 潘圣刚 田华 唐湘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3-90,共8页
【目的】分析常规施磷钾条件下减氮对不同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产量、品质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水稻精确减量施肥及氮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大田常规施磷钾条件下,研究了3个不同水平氮肥处理(常规施氮肥(纯氮187.5kg/hm2)、减... 【目的】分析常规施磷钾条件下减氮对不同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产量、品质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水稻精确减量施肥及氮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大田常规施磷钾条件下,研究了3个不同水平氮肥处理(常规施氮肥(纯氮187.5kg/hm2)、减氮28%(纯氮135.0kg/hm2)和不施氮肥(纯氮0kg/hm2))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粤晶丝苗2号"、"桂香占"和"天优998")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施氮相比,减氮条件下"粤晶丝苗2号"和"桂香占"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增加但有效穗数减少,对"天优998"产量构成因子无显著影响。减氮28%处理对水稻的碾磨品质和蒸煮品质无显著影响,提高了"天优998"的外观品质。减氮28%处理有利于提高"粤晶丝苗2号"和"桂香占"灌浆期剑叶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对氮吸收影响不显著,但一定程度上利于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结论】适度减氮有利于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增产、稳产及保持或改善稻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 减氮处理 产量 稻米品质 氮吸收利用
下载PDF
减钾对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形成、品质及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莫钊文 李武 +3 位作者 段美洋 潘圣刚 田华 唐湘如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1-158,共8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低氮磷水平下施钾处理(常规施钾(225.0 kg/hm2)、减钾28%(175.5 kg/hm2)和不施钾(0 kg/hm2))对水稻粤晶丝苗2号、桂香占、华优8305和天优998的产量形成、品质及钾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钾相比,减钾28%...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低氮磷水平下施钾处理(常规施钾(225.0 kg/hm2)、减钾28%(175.5 kg/hm2)和不施钾(0 kg/hm2))对水稻粤晶丝苗2号、桂香占、华优8305和天优998的产量形成、品质及钾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钾相比,减钾28%提高华优8305的结实率及天优998的有效穗和结实率,进而增产;桂香占的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提高,但每穗总粒数下降,因而稳产;粤晶丝苗2号有明显的减穗减粒效应。减钾28%有利改善华优8305的稻米品质;不利改善另外3个水稻品种稻米碾磨品质。适度减钾对水稻剑叶和籽粒生理代谢酶活性无显著负面影响,减钾28%有利提高钾素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 减钾 产量形成 品质 钾吸收利用
下载PDF
超级早、晚稻品种的源库协调性 被引量:15
13
作者 袁小乐 潘晓华 +2 位作者 石庆华 吴建富 漆映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744-1748,共5页
为了探讨超级早、晚稻品种的高产机理,对其源库特性进行了研究。与非超级稻品种(对照)相比,超级早、晚稻品种的总库容量、粒叶比、粒束比均较大,且与产量显著正相关;在整个灌浆结实期的源库增量比略大,但早稻在灌浆中后期(抽穗后10~25d... 为了探讨超级早、晚稻品种的高产机理,对其源库特性进行了研究。与非超级稻品种(对照)相比,超级早、晚稻品种的总库容量、粒叶比、粒束比均较大,且与产量显著正相关;在整个灌浆结实期的源库增量比略大,但早稻在灌浆中后期(抽穗后10~25d)和晚稻在灌浆前期(抽穗后0~10d)均明显大;起始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大,结实率与起始灌浆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产量与平均灌浆速率呈极显著(早稻)或显著(晚稻)正相关;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衰退值较小,而剑叶的气-叶温差除早稻的株两优819和晚稻的淦鑫688外,其他均大。根系活力衰退值与产量显著负相关,剑叶的气叶温差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较大的库容量且源库协调性较好是超级早、晚稻品种超高产的重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早稻 晚稻 产量 源库特性
下载PDF
水稻核不育系6442S-7显性早熟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邓晓建 周开达 +3 位作者 李仁端 李平 黄国寿 淳泽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28-634,共7页
研究了早籼核不育系64425-7与明恢63等16个中迟熟品种杂交F1及其部分组合F2和B1F1的抽穗期遗传,结果表明,6442S-7具有完全显性早熟特性,主要受 2对无连锁关系的显性早熟基因控制。同时,还对IR68,... 研究了早籼核不育系64425-7与明恢63等16个中迟熟品种杂交F1及其部分组合F2和B1F1的抽穗期遗传,结果表明,6442S-7具有完全显性早熟特性,主要受 2对无连锁关系的显性早熟基因控制。同时,还对IR68,献国、9311和BG1639等其他4个迟熟品种与6442S—7杂交F1和F2代,以及三交F1代的抽穗期进行遗传分析,发现IR68、献国、9311和BG1639等4个迟熟品种均含1对等位的不完全显性抑制基因,可部分抑制6442S—7显性早熟基因的表达。认为6442S—7携带的显性早熟基因对水稻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育期 早熟性 显性早熟基因 抑制基因 遗传分析 核不育系
下载PDF
水稻显性早熟材料D64B的发现、遗传分析和 分子标记定位(英文)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瑶君 汪旭东 +3 位作者 吴先军 张红宇 张鹏 赵慧霞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5-500,共6页
D64B是从籼型杂交稻保持系D63B中发现的一个无色早熟突变株。用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以及早稳型水稻品种与之杂交,F1的抽穗期多数与早熟亲本D64B相同或相近,部分偏向早熟亲本。这些结果表明D64B具有显性早熟特性。将D64B在海南陵水短... D64B是从籼型杂交稻保持系D63B中发现的一个无色早熟突变株。用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以及早稳型水稻品种与之杂交,F1的抽穗期多数与早熟亲本D64B相同或相近,部分偏向早熟亲本。这些结果表明D64B具有显性早熟特性。将D64B在海南陵水短日照和温江长日照下分期种植,观察到两地点因生长发育期间温度变化引起的抽穗期的变化的程度是一致的,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长发育期间温度升高,D64B抽穗缩短,可知D64B 不感光,感温性中等。种植D64B与蜀恢527的正反交F2和回交一代BC1,三者的抽穗期均呈双峰分布,并且峰谷处于同一位置,以峰谷值103d为转折点进行分组,早熟与迟熟植株的分离比经χ2检验分别符合3∶1和1∶1,表明D64B的早熟特性主要受一对显性早熟核基因控制。用356对微卫星引物对亲本D64B和蜀恢527进行多态性分析,并用多态性引物扩增蜀恢527/D64B的F2早熟和迟熟近等基因池,找到多态引物RM279,进一步用RM279附近的微卫星引物扩增F2早熟和迟熟近等基因池、迟熟植株,筛到多态性引物RM71。用MAPMAKER/EXP3.0软件分析,将该早熟基因定位于第2染色体的短臂端,位于RM179和RM7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2.6cM和13.3cM, 该基因拟名EF 3(t)。在育种实践中用D64B育成早熟不育系D64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sativa l.) 显性 早熟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下载PDF
减磷对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稻米品质、源库特性及磷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莫钊文 李武 +3 位作者 段美洋 潘圣刚 田华 唐湘如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361-2366,共6页
为了解水稻稻米品质、源库特性及磷素积累对减磷的响应,研究了低氮水平下减磷对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稻米品质、剑叶光合、库特性及磷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磷相比,减磷显著提高‘粤晶丝苗2号’稻米碾磨品质;显著降低‘桂香占’... 为了解水稻稻米品质、源库特性及磷素积累对减磷的响应,研究了低氮水平下减磷对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稻米品质、剑叶光合、库特性及磷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磷相比,减磷显著提高‘粤晶丝苗2号’稻米碾磨品质;显著降低‘桂香占’糙米率,显著提高其直链淀粉含量;对‘华优8305’和‘天优998’稻米品质无显著影响。除‘粤晶丝苗2号’外,减磷对其他品种成熟期干物重无显著影响;对水稻源库协调性和吸磷量无显著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 减磷 稻米品质 源库特性 磷积累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头季干物质积累运转特性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陈鸿飞 林瑞余 +3 位作者 梁义元 郑履端 梁康迳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29-133,共5页
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株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移栽大田后,超高产栽培模式头季稻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均比常... 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株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移栽大田后,超高产栽培模式头季稻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均比常规栽培模式的高,在生长中、后期尤其显著,分别高10.77%和63.29%;超高产栽培模式的群体干物质累积总量在头季稻整个生育期比常规栽培模式高24.83%-38.17%,茎鞘物质运转率、茎鞘物质转换率分别比常规栽培模式高10.60%和13.88%,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比常规栽培模式多21.43%,穗粒数多1.88%,产量比常规栽培模式高24.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早稻-再生稻 头季稻 超高产栽培模式 常规栽培模式 干物质积累 叶面积指数 绿素含量
下载PDF
水稻H14早熟性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秀兰 姜曰水 +1 位作者 王平荣 邓晓建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2-336,共5页
品种生育期是水稻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对水稻生育期基因进行定位具有重要意义.水稻籼粳中间型材料H14具有显性早熟特性,它与多个不同类型的中、迟熟品种杂交,F1抽穗期均与早熟亲本H14相近或更早.H14与明恢63和蜀恢881等杂交F2和B1F1... 品种生育期是水稻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对水稻生育期基因进行定位具有重要意义.水稻籼粳中间型材料H14具有显性早熟特性,它与多个不同类型的中、迟熟品种杂交,F1抽穗期均与早熟亲本H14相近或更早.H14与明恢63和蜀恢881等杂交F2和B1F1抽穗期呈双峰分布,从峰谷处进行分组,早熟植株与迟熟植株分离比经χ2测验分别符合3:1和1:1,表明该早熟特性主要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以H14/明恢63F2作定位群体,采用微卫星标记将H14所携带的显性早熟基因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位于微卫星标记RM314和RM276的一侧,与RM314的遗传距离为8.2cM.认为该基因是一个新的水稻显性早熟基因,暂命名为Ef-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早熟性 显性早熟基因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培矮64S的抽穗期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俊锋 江玲 +5 位作者 王国刚 刘世家 陈亮明 王春明 罗林广 万建民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65,共9页
利用抽穗期感光性近等基因系EG0~EG7、ER~LR及T6 5~T6 5m对培矮 6 4S抽穗期基因型进行分析表明 ,培矮 6 4S在E1、E2 、E3 位点分别带有E1、e2 、E3 基因 ,在Se 1位点带无感光功能的Se 1e 基因 ,在Ef位点带有显性早熟基因Ef 1。进一... 利用抽穗期感光性近等基因系EG0~EG7、ER~LR及T6 5~T6 5m对培矮 6 4S抽穗期基因型进行分析表明 ,培矮 6 4S在E1、E2 、E3 位点分别带有E1、e2 、E3 基因 ,在Se 1位点带无感光功能的Se 1e 基因 ,在Ef位点带有显性早熟基因Ef 1。进一步用抽穗期QTL近等基因系NIL(Hd1)和NIL(Hd4 )进行的研究证实 ,培矮 6 4S带有显性感光基因E1和无感光功能的Se 1e 基因。同时 ,用QTL近等基因系日本晴和NIL(Hd2 )~NIL(Hd6 )研究表明培矮 6 4S带有能抑制E1基因表达的隐性感光抑制基因i Se 1。文中对培矮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fiva l.) 近等基因系 抽穗期 感光基因 显性早熟基因
下载PDF
苏南地区晚熟粳稻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20
20
作者 金伟栋 张旺 洪德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478-1484,共7页
用7个BT型晚粳不育系和7个粳稻恢复系按NCⅡ交配设计配成49个杂交组合,研究10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亲本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各性状的优势有正有负,其中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为明显,竞争优势和超高亲优势平均值分别为22.6%和8.6%;产... 用7个BT型晚粳不育系和7个粳稻恢复系按NCⅡ交配设计配成49个杂交组合,研究10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亲本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各性状的优势有正有负,其中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为明显,竞争优势和超高亲优势平均值分别为22.6%和8.6%;产量性状的超高亲优势最大,平均值为9.5%,变幅为-38.0%~43.9%,竞争优势平均值变幅为-54.8%~10.3%。在产量性状上配合力较优的不育系有852-77A、后36A和9522A,恢复系有161-10、3402、HP121,优良组合有9522A/161-10、9522A/C166、852-77A/34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地区 晚熟粳稻 杂种优势 亲本配合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