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lculation of the extreme ultraviolet radiation of the earth's plasmasphere 被引量:4
1
作者 FOK Mei-Chi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1期200-205,共6页
The dynamic global core plasma model(DGCPM) is used in this paper to calculate the He+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s plasmasphere and to investigate the configurations and 30.4 nm radiation properties of the... The dynamic global core plasma model(DGCPM) is used in this paper to calculate the He+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s plasmasphere and to investigate the configurations and 30.4 nm radiation properties of the plasmasphere.Validation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nd IMAGE mission observations show:That the equatorial structure of the plasmapause is mainly located near 5.5 RE and the typical scale of plasmasphere shrinking or expansion within 10 min is approximately 0.1 RE;that the plasmaspheric shoulders are formed and rotate noon-ward from the dawn sector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strong southward turning of the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IMF);that the plasmaspheric plumes will rotate dawn-ward from the night sector and become narrow for the southward turning of the IMF.The simulated images from the lunar orbit show that the plasmasphere locating within the geocentric distance of 5.5 RE corresponds to field of view(FOV) of 10.7°×10.7° for the moon-based EUV imager,and that the 30.4 nm radiation intensity of the plasmasphere is 0.1-11.4 R.The plasmaspheric shoulders and plumes locating toward the moon-side are for the first time simulated with typical scale level of 0.1 RE from the side view of the moon.These simulated results provid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lunar-based EUV camera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s plasmasphere dynamic global CORE plasma model EXTREME ULTRAVIOLET radiation lunar-based imaging
原文传递
The Akp-Btk value method and the resultsfor the retrieval of the parameters of the Earth's free core nut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雷湘鄂 贾民育 李辉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0年第3期342-350,358,共10页
The rotation of the Earth's liquid core creates the Nearly Diurnal Free Wobble (NDFW). It is one of the problems of researching the Earth's liquid core for us to retrieve the parameters of the Earth's Free... The rotation of the Earth's liquid core creates the Nearly Diurnal Free Wobble (NDFW). It is one of the problems of researching the Earth's liquid core for us to retrieve the parameters of the Earth's Free Core Nutation (FCN),from the Earth's liquid core resonance of gravity tide waves on the diurnal frequency band. Since 1987, some scientists in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come to calculate the parameters of FCN by using the observational data of gravity tide waves on the diumal frequency band. They basically followed the Stacking method, which needed five diurnal waves for the resolution. In this paper, authors introduced the Aky-Btk value method with clearly geometrical meaning as a new method, which only requires three very high signal-noise-ratio waves o1, K1 and P1 for the resolution. Authors chose the observational data of the three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 stations respectively located in Cantley of Canada, Wuhan of China and Brussels of Belgium, to compute the parameters of FC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observational results of the parameters of FCN obtained from gravitational tide were in accord with the parameters of FCN gained from VLBI since 19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s liquid core resonance of gravity tide (LCR) parameters of earth's free core nutation triangle of LCR Akp-Btk value method
下载PDF
Influence of the Earth's rotation on measurement of gravitational constant G with the time-of-swing method
3
作者 罗杰 董涛 +2 位作者 邵成刚 谈玉杰 张惠捷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37-141,共5页
I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Newtonian gravitational constant G with the time-of-swing method,the influence of the Earth's rotation has been roughly estimated before,which is far beyond the current experimental preci... I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Newtonian gravitational constant G with the time-of-swing method,the influence of the Earth's rotation has been roughly estimated before,which is far beyond the current experimental precision.Here,we present a more complete theoretical modeling and assessment process.To figure out this effect,we use the relativistic Lagrangian expression to derive the motion equations of the torsion pendulum.With the correlation method and typical parameters,we estimate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Earth's rotation on G measurement is far less than 1 ppm,which may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future high-accuracy experiments of determining the gravitational constant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earth's ROTATION RELATIVISTIC LAGRANGIAN G measurement time-of-swing method
下载PDF
等离子体层嘶声对槽区电子的弹跳共振散射效应 被引量:2
4
作者 曹兴 陆鹏 +2 位作者 朱琪 马新 倪彬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96-1806,共11页
等离子体波动与带电粒子的共振相互作用一直是磁层物理学的研究热点.作为一种常见的宽频、右旋极化等离子体波动,等离子体层嘶声在地球磁层电子的损失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嘶声波对电子的回旋共振散射被认为是辐射带槽区形成的主... 等离子体波动与带电粒子的共振相互作用一直是磁层物理学的研究热点.作为一种常见的宽频、右旋极化等离子体波动,等离子体层嘶声在地球磁层电子的损失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嘶声波对电子的回旋共振散射被认为是辐射带槽区形成的主要机制,而人们对嘶声波与电子的弹跳共振机制的理解却相对匮乏.本文旨在细致研究嘶声波与槽区电子的弹跳共振相互作用,明确其对槽区电子动态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嘶声波与电子的弹跳共振可以造成槽区电子在高投掷角(80°~90°)处明显的投掷角扩散.相比于低能(<~100 keV)电子,嘶声波引起的高能(>~100 keV)电子的弹跳共振效应明显更强.槽区电子的弹跳共振投掷角扩散系数对于L-shell、地磁活动条件和共振阶数都有着很强的依赖性.随着L-shell的增大和地磁活动的增强,嘶声波对电子的弹跳共振散射效应显著增强.对于低能电子,共振阶数对总散射系数的贡献随阶数的升高而增大;而对于低L-shell处的高能电子,共振阶数对总散射系数的贡献随阶数的升高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嘶声波与槽区电子的弹跳共振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将高投掷角电子散射到较低的投掷角上,进而在回旋共振机制的协助下将它们散射到损失锥中.因此,未来在地球槽区电子动力学建模过程中有必要考虑等离子体层嘶声对电子的弹跳共振散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槽区 等离子体层嘶声 波粒相互作用 弹跳共振
下载PDF
等离子体层嘶声散射辐射带电子的损失时间尺度建模研究
5
作者 王敬之 马新 +1 位作者 项正 倪彬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999-4008,共10页
等离子体层嘶声(Plasmaspheric hiss)是地球辐射带中的一种常见哨声模波动,主要存在于等离子体层中.嘶声波可以通过回旋共振散射辐射带电子,在辐射带槽区的形成过程和反转能谱的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辐射带动态建模中需要考... 等离子体层嘶声(Plasmaspheric hiss)是地球辐射带中的一种常见哨声模波动,主要存在于等离子体层中.嘶声波可以通过回旋共振散射辐射带电子,在辐射带槽区的形成过程和反转能谱的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辐射带动态建模中需要考虑嘶声波的作用,常用的方法是在辐射带电子扩散方程中加入嘶声波导致的损失项,用损失时间尺度(loss timescale)代表电子损失的快慢.本文基于等离子体层嘶声对辐射带电子的投掷角散射系数模型计算了嘶声波导致辐射带电子损失的时间尺度.建立了包含L(范围为3~6)、冷等离子体参数α*(范围为3~30)以及电子能量(范围为1 keV~10 MeV)的电子损失时间尺度参数化模型.基于该模型,可以快速计算电子在嘶声波散射效应下的损失时间尺度.通过与卫星实际观测的电子损失时间尺度对比,验证了本文建立的嘶声波损失时间尺度模型的合理性,可为实现辐射带的快速建模提供有利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粒相互作用 辐射带电子 等离子体嘶声 损失时间尺度 拟合模型
下载PDF
暴时等离子体层顶密度不规则结构对SAR弧的调制
6
作者 向溢民 袁志刚 +2 位作者 薛祖祥 余雄东 黄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13-4428,共16页
SAR弧的磁层源区对应环电流与等离子体层顶重叠区域,而等离子体层顶常常观测到密度不规则结构.之前还没有暴时等离子体层顶密度不规则结构对SAR弧调制的观测报道.本文报道了地基成像和磁层、电离层卫星对2013年10月9日磁暴恢复相期间发... SAR弧的磁层源区对应环电流与等离子体层顶重叠区域,而等离子体层顶常常观测到密度不规则结构.之前还没有暴时等离子体层顶密度不规则结构对SAR弧调制的观测报道.本文报道了地基成像和磁层、电离层卫星对2013年10月9日磁暴恢复相期间发生的SAR弧的联合观测事件.在SAR弧的磁层源区,Van Allen Probe B卫星观测到了密度不规则结构,其中存在EMIC波、环电流离子分布和非线性电场结构.联合观测表明:该区域中的环电流离子分布通过库伦碰撞产生的热流通量足以驱动SAR弧,热流通量受到密度不规则结构的调制,形成空间上的小尺度分布,环电流离子中几keV的质子和几十keV的氧离子对这个过程起主导作用;此外,位于等离子体层顶密度不规则结构的低密度区的非线性结构电场引起的低能电子沉降可能是造成这次SAR弧非常明亮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弧 密度不规则结构 库伦碰撞 非线性电场结构 等离子体层电子 环电流离子
下载PDF
地球等离子体层研究进展
7
作者 吕景天 张效信 +1 位作者 何飞 黄聪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3年第4期417-433,共17页
地球等离子体层作为内磁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天气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球等离子体层是由上行电离层粒子被地球磁力线捕获而形成的圆环状冷的等离子体区域.等离子体层的外边界称为等离子体层顶,在该区域的... 地球等离子体层作为内磁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天气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球等离子体层是由上行电离层粒子被地球磁力线捕获而形成的圆环状冷的等离子体区域.等离子体层的外边界称为等离子体层顶,在该区域的等离子体层密度在0.5个地球半径内下降了1~2个数量级.地球等离子体层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是空间环境扰动状态的指示器,其结构形态和动力学过程受地磁场和电场控制,而地磁场短期变化源于太阳活动引起的日地扰动.地磁暴期间等离子体层的大规模结构演化影响等离子体层中波的产生和传播,从而影响波-粒子相互作用,导致内磁层中电子和离子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它磁层和电离层过程.对地球等离子体层进行进一步研究,对揭示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中的质量输运和能量转移、空间天气预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等离子体层和地磁活动的关系、等离子体层中的波、顶部电离层及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的变化规律和等离子体层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最后,我们还对等离子体层研究方面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等离子体层 内磁层 地磁活动 太阳风
下载PDF
热等离子体影响嘶声波的色散特性和电子散射效应研究
8
作者 马新 顾旭东 +3 位作者 朱琪 焦鹿怀 王敬之 倪彬彬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3年第5期558-571,共14页
由等离子体层嘶声波引起的电子散射效应是地球内磁层电子损失的重要机制,也是地球内外辐射带间槽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在量化嘶声波对高能电子散射效应的研究过程中,冷等离子体近似下的嘶声波色散关系被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磁层等离子体环... 由等离子体层嘶声波引起的电子散射效应是地球内磁层电子损失的重要机制,也是地球内外辐射带间槽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在量化嘶声波对高能电子散射效应的研究过程中,冷等离子体近似下的嘶声波色散关系被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磁层等离子体环境中,热等离子体成分的存在会修正嘶声波的色散特性,进而也会影响嘶声波对高能电子的散射效应.本文主要介绍了热等离子体影响嘶声波色散特性及其对电子散射效应的相关研究.基于卫星波动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证实了热等离子体效应对嘶声波色散特性的修正作用;通过典型事例分析以及基于准线性理论的数值计算,分析了嘶声波散射高能电子对地磁活动条件和热等离子体参数(电子温度各向异性、热电子温度以及热电子占比)的依赖性.结果表明,冷等离子体假设会高估100 keV以下能量电子以及较大投掷角范围内100 keV以上能量电子的散射系数,而低估较低投掷角范围内100 keV以上能量电子的散射系数.此外,冷等离子体假设下共振区间会扩展到更低能量的电子,而基于观测的色散曲线结果则使100 keV以上电子与嘶声波的共振范围扩展到更小的投掷角区间.随着热等离子体参数的增大,冷等离子体近似与热等离子体环境下的散射系数差异也逐渐增大.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模拟实际等离子体环境中嘶声波对电子的散射过程以及辐射带的动态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层嘶声波 色散关系 辐射带电子 电子散射效应 热等离子体效应
下载PDF
利用COSMIC低轨卫星对GPS信号的顶部TEC观测资料研究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满莲 刘立波 +1 位作者 万卫星 宁百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尝试利用COSMIC低轨卫星对GPS信号的顶部TEC观测资料研究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简称PEC)的变化规律.首先介绍从低轨卫星对GPS的顶部TEC观测资料提取等离子体层垂直电子含量的方法,然后利用该方法提取2008年全年的PEC数据,进而研究了2... 本文尝试利用COSMIC低轨卫星对GPS信号的顶部TEC观测资料研究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简称PEC)的变化规律.首先介绍从低轨卫星对GPS的顶部TEC观测资料提取等离子体层垂直电子含量的方法,然后利用该方法提取2008年全年的PEC数据,进而研究了2008年这一太阳活动低年PEC随地磁纬度(MLAT)、磁地方时(MLT)以及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此外,还利用提取的120°E和300°E经度链上的数据对比研究了PEC的经度变化情形.研究结果表明:(1)PEC主要集中分布在磁赤道±45°之间的一个绕地球的环带状区域中;(2)PEC表现出以下的昼夜变化规律特征:白天时段之值高于夜间,约在12—16MLT之间达到最高峰值,而最小PEC值出现在日出前大约4—5MLT左右的时段;(3)相比其他季节月份而言,PEC在北半球夏季月份(5—8月)具有最小值;(4)PEC存在明显的经度变化,不同经度链上的PEC存在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层 电离层 总电子含量(TEC) 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
下载PDF
电离层垂直TEC映射函数的实验观测与统计特性 被引量:12
10
作者 温晋 万卫星 +3 位作者 丁锋 乐新安 佘承莉 刘立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29,共8页
利用GPS信标测量获得的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是沿电波路径的斜向TEC.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通过映射函数将斜向TEC转换为垂直方向的TEC,这在当前主要采用对电子浓度分布模型的数值积分得到模型映射函数来实现.本文在考察... 利用GPS信标测量获得的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是沿电波路径的斜向TEC.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通过映射函数将斜向TEC转换为垂直方向的TEC,这在当前主要采用对电子浓度分布模型的数值积分得到模型映射函数来实现.本文在考察现有不同模型映射函数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种源于实际观测的实验映射函数的概念与估算方法.我们利用IGS的全球GPS观测站的斜向TEC和JPL提供的垂直TEC数据获得了2006年期间的实验映射函数,并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在卫星天顶角较小时,上述实验映射函数和模型映射函数之间相差甚微,均可很好描述垂直TEC与斜TEC之间关系;但卫星天顶角较大时,实验映射函数和常用的模型映射函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本文认为,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现有模型映射函数中没有考虑到等离子体层的贡献.我们认为采用基于实验映射函数的模式,或者通过考虑等离子体层的贡献对现有模型映射函数进行改进,可以有效提高电离层TEC的估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 映射函数 等离子体层 电离层质心高度
下载PDF
遗传算法反演地球等离子体层离子密度分布 被引量:7
11
作者 何飞 张效信 +1 位作者 陈波 FOK Mei-Ching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35,共7页
本文介绍了采用一维遗传算法从地球等离子体层极紫外图像反演地球等离子体层He+密度的原理.首先采用通量管近似和磁偶极近似将三维问题转化为一维问题.通过引入权矩阵,将极紫外光强积分离散为求和函数,再采用一维实数编码遗传算法反演... 本文介绍了采用一维遗传算法从地球等离子体层极紫外图像反演地球等离子体层He+密度的原理.首先采用通量管近似和磁偶极近似将三维问题转化为一维问题.通过引入权矩阵,将极紫外光强积分离散为求和函数,再采用一维实数编码遗传算法反演得到磁赤道面等离子体层He+密度,最后通过磁力线追迹得到三维密度分布.算法采用动态全球核心等离子体模式模拟的密度和光强分布作为初始输入参数,并通过遗传算法得到相应密度分布.反演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层密度相对误差在8%以内,光强相对误差趋于0,算法有效可行.本文研究为中国探月二期工程中月基极紫外图像反演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等离子体层 密度分布 遗传算法 反演
下载PDF
基于非相干散射雷达和GPS观测研究Millstone Hill地区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 被引量:11
12
作者 种小燕 张满莲 +4 位作者 张顺荣 温晋 刘立波 宁百齐 万卫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38-745,共8页
本文尝试结合非相干散射雷达和GPS TEC观测数据提取等离子体层总电子含量(PTEC).我们首先描述所用的技术方法,然后具体利用了Millstone Hill台站的观测数据研究该地区上空等离子体层总电子含量(PTEC)的变化情况.我们采用变化标高的Chap... 本文尝试结合非相干散射雷达和GPS TEC观测数据提取等离子体层总电子含量(PTEC).我们首先描述所用的技术方法,然后具体利用了Millstone Hill台站的观测数据研究该地区上空等离子体层总电子含量(PTEC)的变化情况.我们采用变化标高的Chapman函数对非相干散射雷达测得的电子浓度剖面数据进行拟合,然后通过对剖面积分得到100km到1000km高度范围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GPS提供的TEC数据为高度达20200km的总电子含量,两者之差可近似看成等离子体层的电子含量.本文分别选取太阳活动高年(2000,2002年)和太阳活动低年(2005,2008年)Millstone Hill台站的静日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及其所占GPSTEC的比例具有明显的周日变化.PTEC含量在白天高于夜间,而所占GPS TEC的百分比,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太阳活动高年所选月份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在4~14TECU(1TECU=1016el/m2)范围内变化,夜间所占比例可达60%左右.太阳活动低年所选月份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在3~7TECU范围内变化,所占比例夜间最高可达80%左右.我们所得到的结果与前人基于其它观测手段所得结果在变化趋势上一致,在量级上也大致相当.因此,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所用方法的可靠性.非相干散射雷达能够探测包括F2层峰值以下及以上高度的电子浓度,利用这一设备所观测得到的资料来推算电离层电子含量将比前人基于电离层垂测仪观测资料进行的推算更具真实性,由此得到的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也将更为接近真实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 等离子体层 非相干散射雷达 GPSTEC 电离层
下载PDF
利用计算机断层成像方法由观测图像重建等离子体层全球密度分布——地球遮挡问题 被引量:6
13
作者 黄娅 徐荣栏 +1 位作者 李亮 金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683-2688,共6页
本文是利用计算机断层成像(CT)方法中的滤波反投影法(FBP)和代数迭代法(ART),根据等离子体层的仿真模型,重建其全球密度分布.在重建过程中,地球遮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可以使用,但ART比FBP重建的效果好.ART重建... 本文是利用计算机断层成像(CT)方法中的滤波反投影法(FBP)和代数迭代法(ART),根据等离子体层的仿真模型,重建其全球密度分布.在重建过程中,地球遮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可以使用,但ART比FBP重建的效果好.ART重建图像的相关系数可达0.98,而FBP重建图像的相关系数仅为0.86.FBP重建的偏差是由地球遮挡引起,向阳面靠近地球区域的密度会减小.从定量分析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地球遮挡所引起的偏差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密度 CT 地球遮挡 FBP ART 相关系数
下载PDF
顶部电离层和等离子体层电子密度分布--基于GRACE星载GPS信标测量的CT反演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裔文 徐继生 +3 位作者 徐良 尹凡 马淑英 H.Lühr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885-2891,共7页
本文利用两颗跟飞的GRACE卫星载GPS信标测量数据和基于差分相对TEC的层析算法,实现了全球范围的顶部电离层和等离子体层(450~5000 km)层析成像.反演结果表明,利用低轨道卫星载GPS信标测量数据可以有效地重建顶部电离层和等离子体层... 本文利用两颗跟飞的GRACE卫星载GPS信标测量数据和基于差分相对TEC的层析算法,实现了全球范围的顶部电离层和等离子体层(450~5000 km)层析成像.反演结果表明,利用低轨道卫星载GPS信标测量数据可以有效地重建顶部电离层和等离子体层的全球二维分布图像.对不同地磁活动条件下的天基层析反演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层电子密度随纬度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低纬赤道带,从顶部电离层向上延伸直到等离子体层,以及等离子体层中局地的电离增强云团,经常出现近似垂直于磁力线的电子密度柱状增强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等离子体层 层析 全球定位系统 GRACE卫星 电子密度增强结构
下载PDF
月基极紫外相机光机结构设计 被引量:30
15
作者 王智 李朝辉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427-2433,共7页
为了对地球等离子体层产生的30.4nm辐射进行全方位的长期监视和观测,研制了月基极紫外相机。相机主体采用多层膜单反射镜光学系统以及30.4nm球面光子探测器的结构形式,跟踪机构采用俯仰-方位模式,由步进电机驱动实现对地球的捕获。针对... 为了对地球等离子体层产生的30.4nm辐射进行全方位的长期监视和观测,研制了月基极紫外相机。相机主体采用多层膜单反射镜光学系统以及30.4nm球面光子探测器的结构形式,跟踪机构采用俯仰-方位模式,由步进电机驱动实现对地球的捕获。针对卫星发射、地月变轨、月表着陆过程中的振动冲击以及月表残酷的温度环境,月基极紫外相机的光机结构设计考虑了环境(力学、温度)适应性,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光机结构在整机质量<15kg条件下,一阶谐振频率为49.3Hz;运动机构在-50~+80℃运转自如;在50℃均匀温降载荷作用下反射镜面形精度RMS值为13.44nm(<14nm),满足相机的技术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紫外相机 光机结构 等离子体层
下载PDF
月基地球等离子体层极紫外成像仪的光学设计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波 何飞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057-2062,共6页
依据地球等离子体层在30.4nm的辐射特性,首次以月球为观测点进行地球等离子体层极紫外波段成像观测方法研究。确定了在月球表面使用的极紫外成像仪的技术参数,给出了视场角为15°、角分辨率为0.1°、入瞳面积>70cm2的极紫外... 依据地球等离子体层在30.4nm的辐射特性,首次以月球为观测点进行地球等离子体层极紫外波段成像观测方法研究。确定了在月球表面使用的极紫外成像仪的技术参数,给出了视场角为15°、角分辨率为0.1°、入瞳面积>70cm2的极紫外成像仪的结构形式,采用单球面多层膜反射镜与球面微通道板光子计数成像探测器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了极紫外成像仪。对设计的极紫外多层膜光学系统成像仪进行光线追迹,弥散斑半径分别为0.210mm(0°视场)、0.204mm(3°视场)、0.204mm(5°视场)、0.207mm(7.5°视场),对应的角分辨率为0.08°,弥散斑在不同视场角度基本均匀,其结果满足设计要求。该仪器可在月球表面工作,获得视场范围为15.0RE,覆盖地球等离子体层主要区域,空间分辨率为0.10RE,可以很好地观测到地球等离子体层主要细节,为从外部进行地球等离子体层观测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成像观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等离子体层 极紫外成像仪 月基观测 光学设计
下载PDF
利用计算机断层成像方法由观测图像重建等离子体层全球密度分布--投影数据不完备问题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娅 徐荣栏 +2 位作者 沈超 李亮 陈志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71-1077,共7页
在用计算机断层成像方法由EUV观测图像重建等离子体层全球密度分布时,地球的遮挡和有限角度都会导致投影数据不完备,从而无法精确重建出等离子体层的密度分布.本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像总变差极小化的代数迭代算法.通过重建等离... 在用计算机断层成像方法由EUV观测图像重建等离子体层全球密度分布时,地球的遮挡和有限角度都会导致投影数据不完备,从而无法精确重建出等离子体层的密度分布.本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像总变差极小化的代数迭代算法.通过重建等离子体层投影数据缺失最为严重的中心子午面,证明该算法能够显著提高重建图像的质量.并且在IMAGE卫星仅能达到90°的有限投影角度下,此算法重建图像的相关系数可达0.760,而代数迭代算法的相关系数仅为0.6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等离子体层密度 投影数据不完备 总变差 代数迭代算法
下载PDF
月基极紫外相机多层膜反射镜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震 高劲松 +4 位作者 陈波 王彤彤 王笑夷 申振峰 陈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286,共4页
月基极紫外相机用于月球表面对地球等离子体层辐射出的30.4nm谱线进行成像观测,多层膜反射镜是月基极紫外相机的重要光学元件。根据月基极紫外相机技术参数,选择了B4C/Mg,B4C/Mg2Si,B4C/Al,B4C/Si,Mo/Si等材料,对其周期厚度、材料比例... 月基极紫外相机用于月球表面对地球等离子体层辐射出的30.4nm谱线进行成像观测,多层膜反射镜是月基极紫外相机的重要光学元件。根据月基极紫外相机技术参数,选择了B4C/Mg,B4C/Mg2Si,B4C/Al,B4C/Si,Mo/Si等材料,对其周期厚度、材料比例、周期数等参数进行优化。计算了以上材料组合在30.4nm的反射率曲线。考虑到月球环境的特殊性和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从中选择出Mo/Si和B4C/Si两种组合,利用磁控溅射进行镀制。Mo/Si和B4C/Si多层膜在30.4nm反射率分别达到15.3%和2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紫外 多层膜反射镜 磁控溅射 反射率 等离子体层
下载PDF
月基观测地球等离子体层极紫外辐射特性 被引量:8
19
作者 何飞 陈波 张效信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564-2573,共10页
研究了地球等离子体层的极紫外辐射特性,结果表明从月球上探测时地球等离子体层顶位于35 081.75 km以内,等离子体层结构的典型尺度量级为637.85 km,He+30.4 nm辐射强度为0.02~11.4 Rayleigh。讨论了月球轨道运动特性和月球表面环境特性... 研究了地球等离子体层的极紫外辐射特性,结果表明从月球上探测时地球等离子体层顶位于35 081.75 km以内,等离子体层结构的典型尺度量级为637.85 km,He+30.4 nm辐射强度为0.02~11.4 Rayleigh。讨论了月球轨道运动特性和月球表面环境特性,结果显示在一个月球公转周期内,总观测时间约为12个地球日,极紫外观测仪器对地指向的纬度最大偏移约为7°,经度最大偏移约为6°。对月面的极紫外辐射分析表明,太阳峰年月面散射的极紫外辐射强度约为2.0 Rayleigh,与地球等离子体层辐射量级相当。根据SELENE数据,描述了极紫外观测仪器所在的5个拟着陆区的地貌特征,证明了月面散射的极紫外辐射不会进入观测仪器,其中虹湾区的地形最为理想。根据Apollo-12和Apollo-15太阳风数据分析了月面质子和电子通量,结果显示在太阳峰年,一年内两者的总流量均为约5×1015cm-2。根据Apollo-12局地观测,在一个月球周期内,月面温度变化为80~390 K。得到的结果为月基极紫外观测仪器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等离子体层 月基观测 极紫外观测仪器 月球环境
下载PDF
嫦娥三号极紫外相机几何定位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严韦 任鑫 +1 位作者 刘建军 封剑青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3-118,共6页
针对嫦娥三号极紫外相机影像由于缺少控制点约束而无法沿用地球遥感影像几何定位方法的现状,研究了极紫外相机的工作原理、涉及的坐标系统及其转换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星上遥测参数和严格坐标转换关系的几何定位方法,进行了影像数据几... 针对嫦娥三号极紫外相机影像由于缺少控制点约束而无法沿用地球遥感影像几何定位方法的现状,研究了极紫外相机的工作原理、涉及的坐标系统及其转换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星上遥测参数和严格坐标转换关系的几何定位方法,进行了影像数据几何定位及定位精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解算影像拍摄时刻极紫外相机光轴在太阳磁层坐标系中的指向,以及着陆器在该坐标系中的位置,精确定位影像中地球质心的位置,校正相机光轴指向在原始影像中对应的位置,确保极紫外相机探测数据的科学应用价值,实现嫦娥三号空间环境探测的科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三号 极紫外相机 等离子体层 坐标转换 几何定位 影像校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