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tonic Environments of the Yan-Liao Rift during Earth's Middle Age(1.7~0.75 Ga): Evidence from Mafic Dyke Swarms in Eastern Hebei, North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Chong PENG Peng +1 位作者 WANG Xinping YANG Shuy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S1期45-46,共2页
During the past decade,generations of Precambrian mafic dykes/sill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revealed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Researchers identified more than 20 episodes of Precambrian dyke swarms,
关键词 North China Tectonic environments of the Yan-Liao Rift during earth’s Middle Age Evidence from Mafic Dyke Swarms in Eastern Hebei Ga
下载PDF
Develop hydroenergy resources and protect earth environment
2
作者 Lu Youmei 《Engineering Sciences》 EI 2009年第2期32-34,63,共4页
Energy is a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Mainly depend on the current human society of non-renewable fossil energy sources, such as coal and oil, its increasing demand. Gradually reduce the... Energy is a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Mainly depend on the current human society of non-renewable fossil energy sources, such as coal and oil, its increasing demand. Gradually reduce the reserv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ith the process of human history has moved forward with the depletion of fossil energy will eventually be unable to sustainable use. The total hydropower resources are limited, but it is renewable, clean energy, its energy is infinite. Therefore, the full use of limited water resources and slow down the depletion of fossil energy process, is to improve and protect the earth’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one of the most realistic meas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resources fossil energy hydropower construction protect earth environment
下载PDF
Rare Earth and Environment
3
《China Rare Earth Information》 2001年第3期3-3,共1页
关键词 Rare earth and environment
下载PDF
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国军 吴世洋 《甘肃冶金》 2010年第6期124-125,共2页
通过利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便捷地编绘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建设项目地理位置图、建设项目所在地周边环境敏感点分布图、建设项目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以及厂区平面布置总图。
关键词 谷歌地球(Google earth) 卫星定位 环境影响评价
下载PDF
Is the Near-Earth Current Sheet Prior to Reconnection Unstable to Tearing Mode? 被引量:2
5
作者 魏新华 曹晋滨 +1 位作者 周国成 符慧山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330-333,共4页
The tearing mode instabilit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triggering process of reconnection. The triggering collisionless tearing mode instability has been theoretically and numerically analyzed by many researchers. Howev... The tearing mode instabilit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triggering process of reconnection. The triggering collisionless tearing mode instability has been theoretically and numerically analyzed by many researchers. However, due to the difficulty in obtaining the observational wave number, it is still unknown whether the tearing mode instability can be excited in an actual plasma sheet prior to reconnection onset. Using the data from four Cluster satellites prior to a magnetospheric reconnection event on 13 September 2002, we utilized the wave telescope technique to obtain the wave number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peak of power spectral density. The wavelength is about 18RE and i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theoretic and numerical results. After substituting the wave vector and other necessary parameters of the observed current sheet into the triggering condition of tearing mode instability, we find that the near-Earth current sheet prior to reconnection is unstable to tearing m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 physics environmental and earth science
下载PDF
ULF Waves Associated with Solar Wind Deceleration in the Earth's Foreshock 被引量:2
6
作者 符慧山 曹晋滨 +3 位作者 杨彪 Lucek E Reme H Dandouras I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1期258-261,共4页
Characteristics of ULF waves associated with the solar wind deceleration in the Earth's foreshock on 6-7 April 2003 is studied using the wave telescope technique. In the satellite frame, the ULF waves are the left-ha... Characteristics of ULF waves associated with the solar wind deceleration in the Earth's foreshock on 6-7 April 2003 is studied using the wave telescope technique. In the satellite frame, the ULF waves are the left-handed polarized and quasi anti-parallel propagating mode, with a power peak at about 18.63mHz. The wave vector in the GSE coordinates is estimated to be k = (-4.29, 2.28, 1.21)×10^-4 km^-1, In the solar wind frame, the frequency of waves becomes - 9.39 mHz after the Doppler shift correction. The propagation direction of the waves is thus reversed and correspondingly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waves becomes right-handed. The above-mention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LF waves in the solar wind frame indicate that the ULF waves associated with the solar wind deceleration are the Alfven-whistler waves, which have been frequently reported in both the observations and computer si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 physics environmental and earth science Astrophysics and astroparticles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sequence types of moderate and strong earthquake in Chinese mainland 被引量:5
7
作者 蒋海昆 李永莉 +4 位作者 曲延军 华爱军 郑建常 代磊 侯海峰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6年第4期417-427,共11页
Based on 294 earthquake sequences with magnitude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5.0 occurred in Chinese mainland since 1970,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sequence types have been studied. In southwestern China, it t... Based on 294 earthquake sequences with magnitude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5.0 occurred in Chinese mainland since 1970,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sequence types have been studied. In southwestern China, it takes mainshock-aftershock sequence type (MAT) as the major in Chuan-Dian rhombic block and concerned Xianshuihe-Anninghe-Xiaojiang seismic belt, as well as in Jinshajiang-Honghe seismic belt. Multiple mainshock type (MMT) mainly distributes in western Yunnan, and Longlin and Lancang areas in Tengchong-Baoshan block in west of Nujiang-Lancangjiang fault zone. A few isolated earthquake type (IET) mainly occurred in northwestern Sichuan and there is no IET occurred in Yunnan reg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it takes mainshock-aftershock sequence type (MAT) as the major in west segment of South Tianshan in Xinjiang region. Some MMT also occurred in this area in the intersection of Kalpin block and the Puchang fault zone. It takes IET as the major in middle Tianshan in Xinjiang. Along the Qilianshan seismic belt, most of sequences are MAT. In Qinghai region, it takes MAT as the major, but the regional feature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quence types is not very clear. In North China, it takes MAT as the major in Yinshan-Yanshan-Bohai seismic belt, north edge of North China, and in Hebei plain seismic belt, as well as in sub-plate of lower river area of Yangtze River. In intersection of north segment of Shanxi seismic belt and the NW-trending Yinshan-Yanshan-Bohai seismic belt, there are several moderate or strong MMT with magnitude from 5.0 to 6.0 occurred. In south of North China around the latitude line of 35°N, it takes IET as the majo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quence types is relevant to the patterns of tectonic movements. MAT is mostly produced by the ruptures of locked units or asperities or the neonatal separating segments inside the fault zones. MMT is generally relevant to the conjugate structures or intersection of many tectonic settings. Further extension of simple fault often produces IE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quence types is also correlative to the regional and deep environment of crustal medium to some extent. MAT mainly distributes in high velocity area in upper crust or in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high velocity area and low velocity area, MMT mostly occurred in the low velocity area in upper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quence types isolated earthquake malnshock-aftershock sequence multi-ple malnshock type patterns of tectonic movement medium environment in depth of the earth
下载PDF
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 被引量:40
8
作者 蔡运龙 李双成 方修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63-1374,共12页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前沿是在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共同驱动下形成的。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关注和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对自然地理学提出了一系列需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生物...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前沿是在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共同驱动下形成的。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关注和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对自然地理学提出了一系列需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生物多样性计划以及地球系统科学联盟中的许多领域包含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前沿,我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科技支撑计划等也提出了一系列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前沿。若干自然地理学的新方法和技术已被应用于数据采集、模型模拟、实验室分析、自然地理过程研究、环境变化研究、全球自然地理学研究。本文概括了所有这些前沿领域和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 全球环境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 自然资源 自然灾害
下载PDF
关于中国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发展方向的思考 被引量:40
9
作者 刘燕华 葛全胜 张雪芹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6期889-895,共7页
人类如何合理地管理"地球生命支撑系统",以满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是全球环境变化(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GEC)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 tionalHumanDimensionsProgrammeonGlobalE... 人类如何合理地管理"地球生命支撑系统",以满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是全球环境变化(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GEC)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 tionalHumanDimensionsProgrammeon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IHDP)侧重于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HumanDimensionsof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HDGEC)研究方面。在对国际HDGEC研究发展大势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概述了中国HDGEC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HDGEC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我国HDGEC研究的未来发展走势。展望未来,我国HDGEC研究应立足国情,着眼全球,把握趋势与时机,在重大研究问题、能力建设等方面有所发展、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环境变化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 地球系统科学联盟
下载PDF
环境地质灾害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亚宁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1-48,共8页
针对环境地质灾害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灾害成因机理及防治为其研究内容的特点,提出环境地质灾害研究本身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应用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进而对环境地质灾害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调查研究、灾害制图,以数学方法... 针对环境地质灾害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灾害成因机理及防治为其研究内容的特点,提出环境地质灾害研究本身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应用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进而对环境地质灾害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调查研究、灾害制图,以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和模型方法等为主的定量方法,评价区划方法,以及采用监测手段、着重成因机理研究及预报模型等形式的预测方法和环境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地质灾害 人-地环境系统 研究特点 环境地质
下载PDF
地球系统工程与区域环境问题调控的原则 被引量:3
11
作者 孟伟 GRAMBOW Martin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1-385,共5页
论述了地球系统科学和工程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和方法,及其在解决全球性环境危机中的作用;阐述了提高共识、言行一致、保护全球公共资源、实现可持续性目标等地球系统工程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区域性与地球系统环境问题间的关系,提出... 论述了地球系统科学和工程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和方法,及其在解决全球性环境危机中的作用;阐述了提高共识、言行一致、保护全球公共资源、实现可持续性目标等地球系统工程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区域性与地球系统环境问题间的关系,提出区域环境问题调控的4条基本原则:系统性调控、区际公平、多方合作、综合手段和共同约束.指出应注重应用地球系统科学与工程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区域环境与生态问题;应深入探讨地球系统及区域环境与生态压力在中国现阶段的特征,统筹全局与长远调控区域环境问题;应开展长期连续观测和信息共享,创新调控全球与区域环境与生态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工程 区域环境问题 调控原则 整体性和系统性
下载PDF
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35
12
作者 陈泮勤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6期974-979,共6页
简要回顾了地球系统科学从20世纪80年代作为人类迎接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而提出的集成研究方法、到逐步成长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历程,系统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所关注的科学问题。地球系统科学是一门连... 简要回顾了地球系统科学从20世纪80年代作为人类迎接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而提出的集成研究方法、到逐步成长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历程,系统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所关注的科学问题。地球系统科学是一门连接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和对地观测技术以及其它相关科学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由于它所针对的特定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切身利益,因此,它也是一门有极强生命力的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科学 环境问题 观测技术
下载PDF
论数字黄土高原建设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杨勤科 李锐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35,38,共4页
提出了“数字黄土高原”的概念 ,对其建设的必要性 ,发展的基础、目标、战略及其发展阶段 ,总体结构 (包括数据组成、数据库结构、投影方式、数据层的组织 ) ,和几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包括数据标准与元数据体系、数据协调与集成方式、空... 提出了“数字黄土高原”的概念 ,对其建设的必要性 ,发展的基础、目标、战略及其发展阶段 ,总体结构 (包括数据组成、数据库结构、投影方式、数据层的组织 ) ,和几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包括数据标准与元数据体系、数据协调与集成方式、空间尺度的转换等 ,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球 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黄土高原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全球变化及其相关科学概念的发展与比较 被引量:15
14
作者 曲建升 葛全胜 张雪芹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77-1284,共8页
在回顾全球变化科学产生和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全球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全球环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在概念和内涵上存在混淆的情况,就全球变化等概念的内涵、产生的过程及其联系进行了综述、分析和比较。提出全球变化是指对人类... 在回顾全球变化科学产生和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全球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全球环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在概念和内涵上存在混淆的情况,就全球变化等概念的内涵、产生的过程及其联系进行了综述、分析和比较。提出全球变化是指对人类现在和未来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直接或潜在影响、由自然因素或人类因素驱动在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地球环境的变化,或与全球环境有重要关联的区域环境的变化。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范畴包含在全球变化之中,但又各有其关注领域和交叉部分;而地球系统科学是解决全球变化问题的科学理念、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全球环境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 定义 概念
下载PDF
地球系统科学合作伙伴及对我国在该领域发展的建议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泮勤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4年第6期425-428,共4页
简要介绍了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为中心的国际地球系统科学合作伙伴这一科学联合体产生的时代背景,它在推动高层次科学合作、学科交叉和集成研究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正在组织实施的联合研究计划,这对于地球科学、宏观生物学以及其它相关... 简要介绍了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为中心的国际地球系统科学合作伙伴这一科学联合体产生的时代背景,它在推动高层次科学合作、学科交叉和集成研究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正在组织实施的联合研究计划,这对于地球科学、宏观生物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最后,就如何在我国开展该领域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合作伙伴 科学合作 学科交叉 学科发展
下载PDF
发展中的环境地理学 被引量:3
16
作者 唐以剑 《大自然探索》 1992年第3期78-83,共6页
关键词 环境地理学 空间结构 地域分异
下载PDF
金沙江水系鱼体中稀土元素环境背景值研究
17
作者 王晓蓉 华兆哲 +1 位作者 田笠卿 戴乐美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3期414-421,共8页
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了金沙江水系鱼体肌肉中十个稀土元素的含量。根据统计方法提供了金沙江水系鱼体中稀土元素环境背景值。它们分别是:La 0.064mg·kg^(-1),Ce 0.156mg·kg^-1,Pr 0.080mg·kg^(-1),Nd 0.025mg·... 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了金沙江水系鱼体肌肉中十个稀土元素的含量。根据统计方法提供了金沙江水系鱼体中稀土元素环境背景值。它们分别是:La 0.064mg·kg^(-1),Ce 0.156mg·kg^-1,Pr 0.080mg·kg^(-1),Nd 0.025mg·kg^(-1),Eu 0.002mg·kg^(-1),Dy 0.009mg·kg^(-1),Er 0.019mg·kg^(-1),Yb 0.007mg·kg^(-1)和Y 0.015mg·kg^(-1)。结果表明:金沙江水系鱼体肌肉中稀土元素含量与江水中溶解态稀土元素含量有关。同时获得了该水系十个稀土元素的生物富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科 环境背景值 稀土族 金沙江
下载PDF
关于环境地貌学的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穆桂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4期600-606,共7页
探讨了环境地貌学的产生与发展,阐述了环境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指出,环境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频繁、人工造貌作用强烈地区的地貌体及其在人类-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提出环境地貌学应包括自然地貌研究、人... 探讨了环境地貌学的产生与发展,阐述了环境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指出,环境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频繁、人工造貌作用强烈地区的地貌体及其在人类-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提出环境地貌学应包括自然地貌研究、人工地貌研究与自然-人工混合地貌研究三个子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地貌学 人工地貌 自然地貌
下载PDF
航天器空间环境及效应监测数据集成化管理与处理系统 被引量:2
19
作者 向树红 沈自才 +4 位作者 马新 马子良 姜利祥 王世金 王月 《航天器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0-445,共6页
空间环境与效应监测数据集成化管理与快速处理是保证航天器在轨安全的重要依据。文章基于航天器空间环境与效应监测数据管理与处理系统的功能要求,给出了系统的组成、架构和数据处理流程。该系统集成了航天器空间环境与效应监测数据的... 空间环境与效应监测数据集成化管理与快速处理是保证航天器在轨安全的重要依据。文章基于航天器空间环境与效应监测数据管理与处理系统的功能要求,给出了系统的组成、架构和数据处理流程。该系统集成了航天器空间环境与效应监测数据的管理、处理、综合分析、参数标定和可视化显示功能,能够实现电子、质子、总剂量、原子氧、温度、表面电位、污染等环境与效应在轨数据的瞬时参数(通量、剂量率、温度变化率、表面电位变化率、污染沉积率)和累积参数(注量、电离总剂量、温度、表面电位、总污染量)的监显,为航天器的在轨健康实时监测、风险快速预报预警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地球轨道 空间环境 空间环境效应 在轨数据监测 集成化系统
下载PDF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及其介导的生物学损伤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绪超 赵力 +4 位作者 陈懿 李冬雪 胡虹 储刚 吴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80-2189,共10页
近年来,新型环境风险物质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被发现广泛分布于不同来源的环境介质中,如燃烧颗粒物、土壤/沉积物、天然有机质等.因其稳定性、持久性,且可以随着环境介质迁移和转化,EPFRs的生态环境风险可能被忽视.基于此,本文系统... 近年来,新型环境风险物质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被发现广泛分布于不同来源的环境介质中,如燃烧颗粒物、土壤/沉积物、天然有机质等.因其稳定性、持久性,且可以随着环境介质迁移和转化,EPFRs的生态环境风险可能被忽视.基于此,本文系统总结了存在于环境介质中的EPFRs,并归纳其分布特征;阐述了其介导的组织损伤,包括肺损伤、心血管损伤、神经毒性损伤、DNA以及细胞色素等生物大分子损伤;详述了主要由氧化应激、炎症、免疫反应以及代谢异常引起的损伤机理;最后,总结并展望了有关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EPFRs的生态健康风险评价和政策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 地球表层系统 活性氧 环境风险 影响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