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rsion of near-field waveform data for earthquake source rupture process(Ⅱ):Inversion of Chi Chi earthquake source,20 September,1999,Taiwan 被引量:1
1
作者 ZHOU Shiyong CHEN Xiaof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3期272-282,共11页
The new inversion algorithm developed based on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nonlinear programming study by us is used to invert the earthquake source process of Chi Chiearthquake M_w7.6, 20 Semptember,1999, Taiwan. A cur... The new inversion algorithm developed based on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nonlinear programming study by us is used to invert the earthquake source process of Chi Chiearthquake M_w7.6, 20 Semptember,1999, Taiwan. A curve fault model is constructed in our inversionto make the fault model close to the real rupturing fault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from thediscrepancy between the constructed fault model and the real rupturing fault. The results show that(1) the rupture process of the Chi Chi earthquake source lasted about 32 seconds and the mainfaulting occurred between 6th to 21st second after the start of the ruptures and the high slip areawere mainly located at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fault. (2) The slip was dominated by thrustfaulting. The average rake angle was 64.5°, which was very consistent with those inverted by USGS,Harvard and CWB (Central Weather Bureau of Taiwan). The amount of the moment inverted in this paperwas 7.76x10^(20) NM, which was a slightly bigger than those inverted by USGS and Harvard. (3) Aclear nucleation step existed in the source faulting process and it lasted about 6 seconds. Themoment release rate accelerated obviously at the end of the nucleation step. The faulting startedfrom the southern segment and mainly occurred at the northern segment after 10 seconds. At the endof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inversion result via comparing with the GPSobservations and discussed its scientific sign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 CHI earthquake SOURCE rupture process waveform inversion near-source data SOURCE mechanism.
原文传递
利用远场记录反演2023年甘肃积石山M6.2地震破裂过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安简 高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5-203,共9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在甘肃临夏积石山发生了M6.2地震,地震发震断层推测为此前尚未充分认知的积石山东缘断裂。本文利用远场地震记录反演分析了2023年积石山M6.2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表明,地震破裂持续时间约8 s,主要破裂长度为20~25...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在甘肃临夏积石山发生了M6.2地震,地震发震断层推测为此前尚未充分认知的积石山东缘断裂。本文利用远场地震记录反演分析了2023年积石山M6.2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表明,地震破裂持续时间约8 s,主要破裂长度为20~25 km,宽度约25 km。在走向为164°的节面Ⅰ上,整个破裂过程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1.46×10^(18)N·m,相当于矩震级MW6.05,最大同震滑动量约为0.25 m,估计矩心深度为9.5 km,破裂主要沿断层走向SSE向扩展;在走向为303°的节面Ⅱ上,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1.38×10^(18)N·m,相当于矩震级MW6.03,最大同震滑动量约为0.19 m,矩心深度为11.1 km。破裂呈现双侧形态,主要沿SE方向,并存在NW向的拓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积石山M6.2地震 震源破裂过程 波形反演 同震滑动
下载PDF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_w6.1(M_s6.5)地震破裂过程 被引量:65
3
作者 张勇 许力生 +1 位作者 陈运泰 刘瑞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052-3059,共8页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w6.1(Ms6.5)地震是一次规模不大、但灾害严重的走滑型地震事件.受走滑型地震辐射图型的影响,远震地震资料在特定方位上信噪比不高,给此次地震发震断层面的确定造成了一些干扰.本文概述了鲁甸地震发生后2.4小时...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w6.1(Ms6.5)地震是一次规模不大、但灾害严重的走滑型地震事件.受走滑型地震辐射图型的影响,远震地震资料在特定方位上信噪比不高,给此次地震发震断层面的确定造成了一些干扰.本文概述了鲁甸地震发生后2.4小时发布的作为地震应急响应的破裂过程快速反演工作,以及随后对反演结果的修订工作.修订结果中,两个双力偶节面的反演都显示破裂方向朝地表和走向方向扩展.结合现有的烈度分布和余震精确定位结果,根据破裂方向和烈度与余震分布的优势方向的一致性,确定鲁甸地震是发生在走向162°,倾角86°的近乎垂直于地面的以左旋走滑为主的断层面上的一次破裂事件.根据破裂过程反演得到的震源时间函数,大部分地震矩在破裂开始后2-5 s内集中释放.比较集中的地震矩释放过程可能是此次地震面波震级明显高于矩震级,且造成严重地震灾害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波形反演 破裂过程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M_W6.1地震:一次共轭破裂地震 被引量:44
4
作者 张勇 陈运泰 +3 位作者 许力生 魏星 金明培 张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3-162,共10页
烈度与余震分布显示2014年云南鲁甸MW6.1(MS6.5)地震的发震构造较复杂.为深入了解鲁甸地震的发震断层与破裂特征,本文考虑了单一断层破裂和共轭断层破裂的情况,对震中距250km范围内的近震资料(宽频带资料和强震资料)和远震体波资料... 烈度与余震分布显示2014年云南鲁甸MW6.1(MS6.5)地震的发震构造较复杂.为深入了解鲁甸地震的发震断层与破裂特征,本文考虑了单一断层破裂和共轭断层破裂的情况,对震中距250km范围内的近震资料(宽频带资料和强震资料)和远震体波资料进行了反演,得到了鲁甸地震的破裂过程,探讨了滑动分布与余震分布之间的关系.根据反演得到的滑动分布、震源时间函数和波形拟合,认为鲁甸地震是一次在北西向主压应力与北东向主张应力的统一应力场下发生的两条共轭断层先后破裂的一次复杂地震事件.在破裂开始后0-2s,破裂主要发生在ENE—WSW向(近东西向)的断层上,随后NNW—SSE向(近南北向)断层开始破裂,释放了大部分的地震矩.由于近南北向断层南段(即震中以南)的破裂规模较大,且以左旋走滑为主,对近东西向断层的西段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解锁作用,可能是震中以西无明显主震破裂但存在密集余震分布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波形反演 破裂过程 强震资料 宽频带资料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M_w7.9地震破裂过程:快速反演与初步联合反演 被引量:54
5
作者 张勇 许力生 陈运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04-1811,共8页
本文介绍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w7.9(MS8.1)地震发生后的破裂过程快速反演工作,以及后续开展的地震波与少量GPS资料的初步联合反演工作.两项工作得到的反演结果尽管在最大滑动量估计方面存在一些差别,但都一致地显示此次地震是发生在... 本文介绍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w7.9(MS8.1)地震发生后的破裂过程快速反演工作,以及后续开展的地震波与少量GPS资料的初步联合反演工作.两项工作得到的反演结果尽管在最大滑动量估计方面存在一些差别,但都一致地显示此次地震是发生在低倾角俯冲断裂上的一次单侧破裂事件,破裂主要朝东南方向传播;断层滑动主要发生在震中至加德满都一带.在加德满都附近区域,其下方破裂与朝东南传播的地震波的多普勒聚焦效应可能造成较强的震感和较大的破坏.对比历史大地震发现,2015年尼泊尔Mw7.9地震的浅部破裂紧邻1934年Mw8.2地震的地表破裂,余震分布与1833年M7.6地震的宏观震中基本重合,其破裂填补了前两次地震破裂以西100km左右的空区,表明此次地震是1934年Mw8.2地震与1833年M7.6地震向西继续延伸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反演 破裂过程 2015尼泊尔地震
下载PDF
用连续GPS与远震体波联合反演2015年尼泊尔中部M_S8.1地震破裂过程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刚 王琪 +7 位作者 乔学军 杨少敏 游新兆 张锐 赵斌 谭凯 邹蓉 方荣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287-4297,共11页
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位于板块边界带的喜马拉雅地区大震频繁,但对其活动性的认识仍十分有限.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中东部地区时隔80年再次发生8级地震,为研究板缘地震提供了一次难得机遇.本文用西藏和尼泊尔的GPS连续观测数据和全球... 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位于板块边界带的喜马拉雅地区大震频繁,但对其活动性的认识仍十分有限.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中东部地区时隔80年再次发生8级地震,为研究板缘地震提供了一次难得机遇.本文用西藏和尼泊尔的GPS连续观测数据和全球分布的远震地震波记录联合反演此次特大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发生在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接触边界面——喜马拉雅主滑脱断层上.北倾11°、近东西(295°)走向的断层面破裂约100km长(博卡拉到加德满都),130km宽(从加德满都深入我国西藏吉隆县),破裂以逆冲滑动为主,平均幅度达到2.4m,释放的地震矩高达9.4×1020 N·m.反演结果还显示,震源体主要破裂分布深度范围为5~25km,应无地表破裂,属于一次盲地震.基于GPS资料推测的地壳现今运动速率及1833年地震的震源位置,我们推测地震在此次地震破裂区域复发的周期可能为150~200a,而极震区以南的深部滑脱断层仍保持闭锁,未来仍有导致灾害性大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MS8.1地震 破裂模型 时空分布 GPS与远震体波联合反演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于田Mw6.9地震破裂过程初步反演:兼论震源机制对地震破裂过程反演的影响 被引量:25
7
作者 张勇 许力生 +1 位作者 陈运泰 汪荣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9-164,共6页
通过反演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W6.9地震的远震波形记录,比较和分析了各种断层面倾角的破裂过程模型,于震后2.2小时确定并发布了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并讨论了震源机制不确定性对破裂过程反演的影响.根据所确定的破裂模型可知,2014... 通过反演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W6.9地震的远震波形记录,比较和分析了各种断层面倾角的破裂过程模型,于震后2.2小时确定并发布了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并讨论了震源机制不确定性对破裂过程反演的影响.根据所确定的破裂模型可知,2014年于田MW6.9地震的滑动量分布比较集中,具有朝西南延伸的优势破裂方向的特征.这一特征与该地震的余震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形反演 破裂过程 2014年2月12日于田Mw6 9地震
下载PDF
利用地震波形反演研究震源破裂时空过程 被引量:6
8
作者 何玉梅 郑天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81-289,共9页
本文对近10多年来利用地震波形反演推断震源破裂时空过程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简单介绍.论述了理论地震图的计算、反演确定震源参数、以及解释反演结果三方面的发展,并对反演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表明,在本文所提到的地震中,... 本文对近10多年来利用地震波形反演推断震源破裂时空过程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简单介绍.论述了理论地震图的计算、反演确定震源参数、以及解释反演结果三方面的发展,并对反演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表明,在本文所提到的地震中,多数大地震的震中附近只有相对小的滑动,而在多数中等地震的震中或其附近有较大的滑动.本文认为,在进一步提高反演解答的稳定性和可信程度的基础上,在大地构造背景下研究震源的性质,对一批不同震级、发生在不同构造区的地震进行系统研究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破裂 时空过程 波形反演 地震波形 断层
下载PDF
2008年10月6日当雄Ms6.6级地震破裂过程 被引量:4
9
作者 高星 段宗奇 +1 位作者 王卫民 郭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083-2090,共8页
2008年10月6日16时30分(北京时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发生M_s6.6级地震.震中位于亚东谷露近南北向裂谷带北段,是该活动构造带近年来发生的一次较大地震.我们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和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所(IRIS)提供的宽频带... 2008年10月6日16时30分(北京时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发生M_s6.6级地震.震中位于亚东谷露近南北向裂谷带北段,是该活动构造带近年来发生的一次较大地震.我们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和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所(IRIS)提供的宽频带地震记录资料,基于点源和有限断层模型,通过波形拟合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过程.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走向为183.3°,倾角为49.5°,滑动角约为-115°,最大滑动量达130 cm,地震震源的深度为9.6 km,地震的标量地震矩为2.85×10^(18)N·m,破裂持续时间约10 s.根据地震破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推测该地震主要发生在亚东—谷露南北向裂谷活动构造带内的一个高角度西倾断层上,是一个以拉张为主且有一定的右旋分量的破裂事件,这与青藏高原现今GPS测量所揭示的该地区地壳运动特征基本一致,暗示了青藏高原南部从西向东地表运动从北北东向到南东东向的运动学转变所导致的地壳在近东西方向上的拉张变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当雄地震 同震破裂 波形反演 模拟退火
下载PDF
基于InSAR和远场地震波联合反演2008年M_W6.3大柴旦地震震源破裂过程 被引量:3
10
作者 温少妍 单新建 +4 位作者 张国宏 张迎峰 屈春燕 赵德政 李彦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01-2309,共9页
利用InSAR同震形变升、降轨数据和远场地震波数据,基于均方根最小与标量地震矩最小双重约束下的模拟退火方法,联合反演2008年11月10日大柴旦M_W6.3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结果表明,2008年大柴旦地震震源破裂过程整体表现为沿倾向方向从深部... 利用InSAR同震形变升、降轨数据和远场地震波数据,基于均方根最小与标量地震矩最小双重约束下的模拟退火方法,联合反演2008年11月10日大柴旦M_W6.3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结果表明,2008年大柴旦地震震源破裂过程整体表现为沿倾向方向从深部破裂起始点处向上往地表传播,且破裂未到达地表;在前7s内,滑动沿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传播,7s后主要沿东南方向传播,破裂过程时间持续约为11s,同震滑动分布主要集中在地下10~20km范围内,最大滑动量达-0.71m;反演结果揭示本次地震为西南倾高角度兼具微量走滑分量的逆冲破裂事件,反演矩张量为3.96×1018 N·m,矩震级约M_W6.37.通过大柴旦地震发震断层和破裂机制综合分析,初步判断发震断层为西南倾向的大柴旦—宗务隆山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柴旦地震 InSAR形变场 远场地震波 震源破裂过程 联合反演
下载PDF
智利M_W8.3地震与M_W8.8地震的震源过程及其引起的库仑应力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鑫 郝金来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680-2692,共13页
2015年9月17日6时54分32秒(北京时间)智利中部伊拉佩尔附近(震中31.57°S,71.67°W)发生了一次M_w8.3大地震,在此次地震震中以南约500 km处的马乌莱地区曾于2010年2月27日14时34分11秒发生过一次M_w8.8强震(震中36.12°S,72... 2015年9月17日6时54分32秒(北京时间)智利中部伊拉佩尔附近(震中31.57°S,71.67°W)发生了一次M_w8.3大地震,在此次地震震中以南约500 km处的马乌莱地区曾于2010年2月27日14时34分11秒发生过一次M_w8.8强震(震中36.12°S,72.90°W),两次地震余震分布区之间有约75 km的地震空区.本文利用远场体波与面波波形,基于有限断层模型,反演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结果显示这两次地震均为逆冲型大地震,2015年伊拉佩尔M_w8.3地震的平均滑动角度为107°,平均滑动量为2.43 m,平均破裂速度为1.82 km·s^(-1),标量地震矩为3.28×10^(21)Nm,95%的标量地震矩在104 s内得到了释放.最大滑动量约8 m,位于沿走向75 km,深度8 km处.2010年马乌莱M_w8.8地震的平均滑动角度为109°,平均滑动量为4.95 m,平均破裂速度1.90 km·s^(-1),标量地震矩为1.86×10^(22)Nm,95%的标量地震矩在121 s内得到了释放.最大滑动量约12.5 m,位于沿走向100 km,深度21 km处.2015年伊拉佩尔M_w8.3地震浅部更大的滑动量应该是其引起了较大海啸的一个原因.基于破裂滑动分布,我们计算了这两次地震引起的周边俯冲带上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均显著增加了周边俯冲带上的库仑应力,2010年马乌莱地震使得2015.年伊拉佩尔地震震源区附近的库仑应力增加了(0.01~0.15)×10~5Pa,从应力积累的角度看,2010年马乌莱地震有利于2015年伊拉佩尔地震的发生,对后者的发生起到了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伊拉佩尔地震 智利马乌莱地震 有限断层模型 波形反演 震源破裂过程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下载PDF
近震源地震波波形资料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周仕勇 Kojiro Irikura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4-131,共8页
用近震源波形资料拟合反演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 ,所包含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将对反演结果的精度及可靠性产生影响 .文中的数值实验分析了所假定的反演断层模型参数的某些不确定性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程度 ,并对观测波形的截取长度对反演精度的... 用近震源波形资料拟合反演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 ,所包含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将对反演结果的精度及可靠性产生影响 .文中的数值实验分析了所假定的反演断层模型参数的某些不确定性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程度 ,并对观测波形的截取长度对反演精度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 :(1)近震源地震波形资料能较好地分辨断层浅部的破裂过程 .然而对断层深部的位错分布的约束和反演能力较差 .联合使用近、远场地震波资料进行反演 ,能反演出一个更为完全的整个断层破裂过程的图像 .(2 )用近震源地震波资料反演时 ,反演结果对所假定的反演断层的走向和倾角非常敏感 .断层走向偏离真实值 2°或倾角偏离真实值 5°都会导致一个虚假的反演结果 .(3)反演中所使用的介质速度结构模型的不确定性 ,也会对反演结果产生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观测 震源破裂 反演 近震源地震波
下载PDF
由远场数据快速反推伊拉克-伊朗Mw7.3地震事件过程
13
作者 刘剑雄 高妍妍 +1 位作者 李秀华 尹得余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73-76,共4页
2017年Mw7.3伊拉克-伊朗交界附近发生了Mw7.3级地震,此次地震事件造成至少530人死亡,超过7200人受伤。地震发生后,快速给出地震事件的发生过程,能为快速救灾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为此,搜集了此次地震事件的远场数据,利用反演方法,采... 2017年Mw7.3伊拉克-伊朗交界附近发生了Mw7.3级地震,此次地震事件造成至少530人死亡,超过7200人受伤。地震发生后,快速给出地震事件的发生过程,能为快速救灾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为此,搜集了此次地震事件的远场数据,利用反演方法,采用矩形断层模型反推了此次地震事件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地震事件过程较简单,表现为逆冲型,在初始破裂位置产生了最大的滑动5.2 m。整个地震事件持续20 s左右,主要的能量释放为前10 s,释放了总能量的75%。整个破裂范围825 km^(2),应力降6.1 MPa。研究结果为事件后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远场记录 破裂过程 波形反演
下载PDF
基于相对质心震中的地震破裂方向性测定方法研究:以2008年云南盈江M_S6.0地震为例 被引量:15
14
作者 秦刘冰 陈伟文 +2 位作者 倪四道 韩立波 罗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259-3269,共11页
地震破裂方向性参数包含了断层几何形态、破裂长度等信息,对于地震灾害评估、孕震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基于点源近似的震源矩中心张量机制解(CMT)或断层面解(fault plane solution)只能给出两个节面,无法确定破裂断层面.本文提出... 地震破裂方向性参数包含了断层几何形态、破裂长度等信息,对于地震灾害评估、孕震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基于点源近似的震源矩中心张量机制解(CMT)或断层面解(fault plane solution)只能给出两个节面,无法确定破裂断层面.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质心与起始震中的差异确定发震断层的方法,该方法利用P波到时来测定主震与参考地震间相对起始震中,同时利用波形反演震源机制过程中的主震时移与参考地震时移之差测定相对质心震中,在假定单侧破裂的情形下,根据时移之差随方位角的变化推断破裂断层面.本文使用该方法研究了2008年云南盈江MS6.0走滑型地震,发现其破裂方向与其他方法结果一致.由于该方法基于相对起始震中和质心震中,可有效削弱速度结构模型不准确以及地震绝对位置误差带来的影响,应可适用于其他类似类型6级左右地震的破裂方向性研究,但仍需进一步工作对其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方向性 相对定位 波形反演 质心震中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2016年日本熊本地震破裂时空过程联合反演 被引量:3
15
作者 蒋生淼 易磊 +1 位作者 张旭 温扬茂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23,共11页
为了深入认识2016年4月15日日本熊本地震破裂的复杂性,利用远场体波资料和同震InSAR资料联合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破裂时空过程.联合反演结果表明:熊本地震的震源破裂持续时间约为25 s,整个破裂过程释放的总标量矩为6.03×10^(19) N... 为了深入认识2016年4月15日日本熊本地震破裂的复杂性,利用远场体波资料和同震InSAR资料联合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破裂时空过程.联合反演结果表明:熊本地震的震源破裂持续时间约为25 s,整个破裂过程释放的总标量矩为6.03×10^(19) N·m,对应于矩震级M_W7.1;同震滑动主要集中分布于浅部,破裂以右旋走滑为主,但在沿倾向0—5 km范围内,破裂呈较强的正断特征;此次地震破裂的最大同震滑动量约为4.9 m,且最大同震位错区位于背离断层走向上、距离起始破裂点约5—10 km的区域;破裂前期(0—7 s),在倾向上向浅表发生破裂,在走向上向东北和西南两侧扩展;大约7 s后,破裂背离断层走向主要向东北方向扩展.根据有限断层联合反演结果推测,此次熊本地震破裂可能出露至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6年熊本地震 远场体波 同震InSAR资料 地震破裂过程 联合反演
下载PDF
利用近场强震记录反演2016年日本熊本县地震震源破裂过程 被引量:3
16
作者 郑傲 王铭锋 章文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13-1724,共12页
2016年4月15日16时25分(UTC),日本熊本县发生M_w7.1强烈地震,给当地人员、建筑及经济造成严重灾难和巨大损失.日本地震观测网F-net给出的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的震源位置为130.7630°E,32.7545°N,深度12.45 km,节面Ⅰ:走向N1... 2016年4月15日16时25分(UTC),日本熊本县发生M_w7.1强烈地震,给当地人员、建筑及经济造成严重灾难和巨大损失.日本地震观测网F-net给出的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的震源位置为130.7630°E,32.7545°N,深度12.45 km,节面Ⅰ:走向N131°E、倾角53°、滑动角-7°;节面Ⅱ:走向N226°E、倾角84°、滑动角-142°.与此同时,余震的震中分布及其震源机制结果显示主震的震源机制在破裂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了变化,单一的震源机制不足以充分解释观测数据.本文依据GNSS和InSAR地表形变反演结果为约束,并结合活动构造资料为参考,构建了震源机制变化的有限断层模型,采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利用日本强震观测台网K-NET和KiK-net的近场加速度观测记录,通过多时间窗线性波形反演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研究结果显示,这是一次沿Futagawa-Hinagu断层带发生的右旋走滑破裂事件,发震断层分为南北两段,其中北段走向N235°E、倾角60°,南段走向N205°E、倾角72°,断层深度范围和余震深度分布基本一致,断层面上滑动主要集中于断层北段,最大滑动量约7.9 m,整个断层的破裂过程持续约18 s,释放地震矩5.47×10^(19)N·m(M_w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本地震 震源破裂过程 近场强震记录 波形反演 有限断层模型
下载PDF
利用区域地震记录反演2022年泸定M_(s)6.8地震破裂过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安简 李国辉 高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41,共9页
2022年9月5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一次M_(s)6.8地震.基于区域地震波形数据,对主震震源破裂过程进行反演,结果表明:这次地震发震断层为鲜水河断裂,总体表现为左旋走滑.破裂主要沿断层走向向SSE方向传播,并由起始破裂点向浅... 2022年9月5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一次M_(s)6.8地震.基于区域地震波形数据,对主震震源破裂过程进行反演,结果表明:这次地震发震断层为鲜水河断裂,总体表现为左旋走滑.破裂主要沿断层走向向SSE方向传播,并由起始破裂点向浅部扩展,整个过程持续约13 s,释放标量地震矩为1.2×10^(19)N·m,相当于Mw6.6.破裂长度约18 km,宽度约14 km,最大同震滑动量为2.7 m,估计的矩心深度为6.2 km.与远震波形数据反演结果相比,此次地震主要破裂区位于震中SSE一侧,在震中NNW一侧没有发现较为明显的破裂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泸定M_(s)6.8地震 震源破裂过程 波形反演 同震滑动
下载PDF
The May 23 and 24, 1994 Taiwan earth quakes: comparison of source process between the two events
18
作者 何玉梅 郑天愉 艾印双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9年第3期267-276,共10页
Inversion for the seismic fault rupture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tudy the nature of the earthquake source. Inthis paper, we have selected two Taiwan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closely in time and located in the ... Inversion for the seismic fault rupture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tudy the nature of the earthquake source. Inthis paper, we have selected two Taiwan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closely in time and located in the same region,invers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lip amplitudes, rakes, risetimes and the rupture times on the fault planes by usingGDSN broad-band and long-period records and the adaptive hybrid global search algorithm, and compared the twoevents. The slip rate of every subfault calculated provid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tectonic stress andfault strength. To the former event (Ms=6.0), the maximum slip amplitude 2.4 m and the minimum risetime 1.2 sare both located at the hypocentre. The latter earthquake (Ms=6.6) consisted of two subevents and the second source has 4 s delay. The maximum slip amplitUde 0.9 m located near hypocentre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minimumrisetime l.4 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aximum slip rate 0.7 m.s~-1 is similar to the peak value of other large sliprate areas. We consider that the latter event has more complicated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than the form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rsion the finite fault rupture history hybrid global search algorithm Taiwan earthquake
下载PDF
2021年日本福岛县冲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分析——基于采用经验格林函数方法的波形反演
19
作者 吴双兰 野津厚 長坂陽介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2,共12页
利用中小震作为经验格林函数,选取0.2~2.0 Hz频段的强震数据进行波形反演,获得了2021年福岛县冲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表明:该地震的破裂主要集中在断层面距离震源约25 km的区域内,沿震源向东北延伸约5 km,向西南延伸约20 km;在该区域内... 利用中小震作为经验格林函数,选取0.2~2.0 Hz频段的强震数据进行波形反演,获得了2021年福岛县冲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表明:该地震的破裂主要集中在断层面距离震源约25 km的区域内,沿震源向东北延伸约5 km,向西南延伸约20 km;在该区域内,识别出两个滑动量集中的区域,均分布在距离震源约15 km西南侧,主要滑动量集中区域最大滑动量约3.2 m,深度基本与震源一致;次要滑动量集中区域略比主要滑动量集中区域浅约18 km。该震源模型对应矩震级M_(w)7.3,破裂速度为2.4 km/s。通过选择不同的中小震组合进行波形反演,结果对该震源模型特性无显著影响,揭示了该震源模型的稳健性;基于该震源模型合成反演分析中未使用的强震观测台站强震动,获得的合成波形与观测波形有很好的相关性,充分证明了该震源模型时空特征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福岛县冲地震 破裂过程 经验格林函数 波形反演 强震动
下载PDF
中强地震破裂方向性测定方法及其在发震断层判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何骁慧 张冬丽 张培震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158-2168,共11页
中强地震(M 5.5~7)数量多,复发周期短,空间分布广,有时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因此快速准确地测定中强地震的震源参数是防震减灾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点源近似的矩张量解是常用的震源描述方式,然而,在此理论框架下,断层面与辅助面是等效... 中强地震(M 5.5~7)数量多,复发周期短,空间分布广,有时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因此快速准确地测定中强地震的震源参数是防震减灾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点源近似的矩张量解是常用的震源描述方式,然而,在此理论框架下,断层面与辅助面是等效的、无法区分.引入破裂方向性(Rupture directivity),可以描述地震的破裂过程有限性(包括破裂面、破裂方向、破裂长度、破裂速度等),区分发震断层面.确定地震破裂方向性主要有野外地质调查、大地测量观测及反演、地震学观测及反演等三大类方法;前两种方法更为直观,而地震学方法的数据获取更为迅速、时间分辨率更高.通过余震空间分布、地面震动强度分布、震源时间函数的时频特征、破裂起始点与质心点的相对位置以及地震波形反演等,可以确定地震的破裂面、破裂方向等破裂方向性参数.对于大地震或者浅震,对地表破裂的野外地质调查以及大地测量观测反演提供了对发震断层的直观约束.台站密集地区的精定位余震分布、场地效应已知地区的地面震动强度分布可以用于推测破裂面、破裂方向等.基于不同方位角震源时间函数的持续时间或频谱特征差异的方法,一般适用于有比较密集地震观测台网的地区,能够较好约束地震的双侧破裂特征.基于破裂起始点与质心点的相对位置差异的方法,在稀疏台网下仍有较好的适用性,但是主要适用于单侧破裂的地震.利用地震波形直接反演,对于较大的地震或者三维速度结构较好地区,可以获取更丰富的破裂过程信息.需要综合不同测定方法使之流程化,并在重点研究区建立历史地震及噪声互相关函数等数据库,快速提供三维速度结构路径校正.在此基础上,仍然需要继续发展方法利用地震的早期波形确定破裂面、破裂方向等,为地震预警提供关键信息.结合密集经济型的地震观测、连续GNSS观测等数据,对中强地震的破裂方向性参数提供更好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强地震 发震断层 破裂方向性 地震波形反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