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rasted continental rifting via plume-craton interaction: Applications to Central East African Rift 被引量:4
1
作者 Alexander Koptev Evgueni Burov +4 位作者 Eric Calais Sylvie Leroy Taras Gerya Laurent Guillou-Frottier Sierd Cloetingh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21-236,共16页
The East African Rift system (EARS) provides a unique system with the juxtaposition of two contrasting yet simultaneously formed rift branches, the eastern, magma-rich, and the western, magma-poor, on either sides o... The East African Rift system (EARS) provides a unique system with the juxtaposition of two contrasting yet simultaneously formed rift branches, the eastern, magma-rich, and the western, magma-poor, on either sides of the old thick Tanzanian craton embedded in a younger lithosphere. Data on the pre-rifr, syn-rift and post-rift far-field volcanic and tectonic activity show that the EARS form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deep mantle plume and a horizontally and vertically heterogeneous lithosphere under far-field tectonic extension. We bring quantitative insights into this evolution by implementing high-resolution 3D thermo-mechanical numerical deformation models of a lithosphere of realistic rheology. The models focus o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EARS. We explore scenarios of plumelithosphere interaction with plumes of various size and initial position rising beneath a tectonically pre-stretched lithosphere. We test the impact of the inherited rhe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suture zones) along the craton borders, of the rheological structure, of lithosphere plate thickness variations, and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contrasts between the craton and the embedding lithosphere. Our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the ascending plume material is deflected by the cratonic keel and preferentially channeled along one of its sides,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a large rift zone along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craton, with significant magmatic activity and substantial melt amount derived from the mantle plume material. We show that the observed asymmetry of the central EARS, with coeval amagmatic (western) and magmatic (eastern) branche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splitting of warm material rising from a broad plume head whose initial position is slightly shifted to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craton. In that case, neither a mechanical weakness of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craton and the embedding lithosphere nor the presence of second plume are required to produce simulations that match observations. This result reconciles the passive and active rift models and demonstrates the possibility of development of both magmatic and amagmatic rifts in identical geotectonic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ume-lithosphere interaction Continental rifting east african rift System 3D numerical modeling
下载PDF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East African Rift System
2
作者 MIN Ge HOU Guit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S1期164-,共1页
The East African Rift System(EARS)is located in East Africa,separating into two main branches,the eastern branch and the western branch.It is considered as an intracontinental ridge system,which meets the Red Sea and
关键词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east african rift System
下载PDF
Interlinkage Betwee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Water Resources Availability and Quality in the East African Rift:Preliminary Analyses and Some Cases:The MaWARi Project(Kenya,Ethiopia,Djibouti,France)
3
作者 Kebede Seifu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36-37,共2页
The East African Rift extending across Djibouti, Ethiopia and Kenya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high level of poverty,increasing population,scarce natural resources(land,water, and environmen... The East African Rift extending across Djibouti, Ethiopia and Kenya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high level of poverty,increasing population,scarce natural resources(land,water, and environment),complex and rich ecosystems, increasing desertification and degrading biodiversity, underdeveloped regional trade and market,water resources mainly stored in groundwater 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frican rift groundwater resources water AVAILABILITY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mpacts SCIENTIFIC regional cooperation
下载PDF
东非大裂谷的地壳和上地幔密度结构
4
作者 钱知之 杨文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卫星重力场数据和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东非大裂谷进行三维密度结构成像,取得了东非大裂谷地壳和上地幔多个深度等效层上的密度扰动图像,为东非大裂谷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证。结果表明,东非大裂谷中段的西支裂谷... 利用卫星重力场数据和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东非大裂谷进行三维密度结构成像,取得了东非大裂谷地壳和上地幔多个深度等效层上的密度扰动图像,为东非大裂谷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证。结果表明,东非大裂谷中段的西支裂谷与东支裂谷的幔源熔体同源,但是西支裂谷发育较不充分、形成较晚。东非大裂谷的动力学模式为熔流体上涌的树形分叉模式,其要点包括:(1)低密度流体在软流圈大面积上涌;(2)流体在岩石圈继续上涌,部分转化为基性岩浆岩,平面面积缩小;(3)进入地壳后上涌熔流体分叉成多支,平面总面积进一步缩小;(4)熔流体上涌到上地壳后仅在裂谷带活动,反映为火山链和玄武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大裂谷 卫星重力场 小波多尺度分析 三维密度结构成像 熔流体运动
下载PDF
Seismic Potential of the Dodoma Area Within the Manyara Dodoma Rift Segment,Tanzania
5
作者 Athanas S.Macheyeki Damien Delvaux +1 位作者 Marc De Batist Abdulkarim Mrum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53-53,共1页
On 5th November 2003,the central part of Tanzania (Dodoma),located within the eastern branch of the East African Rift System was struck by an M_s 5.5 earthquake that destroyed a school,a dispensary near its epicenter ... On 5th November 2003,the central part of Tanzania (Dodoma),located within the eastern branch of the East African Rift System was struck by an M_s 5.5 earthquake that destroyed a school,a dispensary near its epicenter and caused a huge crack on the Parliamentary building of Tanzania.This was one of the relatively large earthquakes that affected the area after the M_s 6.1 that occurred north of the Dodoma within the Manyara-Dodoma rift segment in May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zania CRATON east african rift system Tanzania DIVERGENT zone Manyara-Dodoma rift SEGMENT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下载PDF
火山活动下的东非大裂谷地裂缝成因探讨
6
作者 都晓 贾智杰 +6 位作者 蒋富强 卢全中 黄伟亮 庄建琦 任文峰 王飞永 刘阳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2-561,共10页
东非大裂谷肯尼亚段,与软流圈侵入和岩石圈减薄有关的岩浆活动导致了火山活动频发。火山活动造成地裂缝灾害直接威胁着裂谷内的工程设施。本文通过在肯尼亚裂谷的野外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探,归纳了地裂缝的平面分布特征和破裂特征,分析了... 东非大裂谷肯尼亚段,与软流圈侵入和岩石圈减薄有关的岩浆活动导致了火山活动频发。火山活动造成地裂缝灾害直接威胁着裂谷内的工程设施。本文通过在肯尼亚裂谷的野外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探,归纳了地裂缝的平面分布特征和破裂特征,分析了基岩破裂与地裂缝的关系。结果表明地裂缝主要与火山伴生,呈线状展布,地表破坏特征以水平拉张为主。地裂缝与其下的基岩裂隙相连,基岩裂隙的存在决定着浅部土体地裂缝的发育位置和规模。地壳形变数据表明研究区存在以火山为中心的隆起区,基于此本文通过Mogi点源模型计算并分析了一次火山喷发引起的位移和应变特征。结果表明火山喷发引起的广泛不连续变形造成了基岩破裂,肯尼亚裂谷地裂缝的成因机制可归纳为火山喷发-基岩破裂-沉积物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大裂谷 地裂缝 成因机制 火山活动 Mogi模型
下载PDF
东非裂谷系盆地群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55
7
作者 温志新 童晓光 +1 位作者 张光亚 王兆明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2年第4期60-65,8,共6页
东非裂谷系属于形成地质时期比较新的陆内裂谷盆地群,阿尔伯特裂谷位于东非裂谷系西支北段,自2006年至今相继发现了16个油气田,累计发现可采储量11.27×108bbl。通过对阿尔伯特裂谷盆地的解剖,指出东非裂谷系为中生代与新生代两期... 东非裂谷系属于形成地质时期比较新的陆内裂谷盆地群,阿尔伯特裂谷位于东非裂谷系西支北段,自2006年至今相继发现了16个油气田,累计发现可采储量11.27×108bbl。通过对阿尔伯特裂谷盆地的解剖,指出东非裂谷系为中生代与新生代两期叠合裂谷盆地,其中、新生代为主裂谷期,全部为陆相河流、湖泊沉积充填。湖盆周缘发育沉积速度快、相带变化快的冲积扇—扇(辫状河)三角洲—浊积砂体沉积体系组合。钻探结果证实具备很好的含油气条件好,发育新近系中新统湖相优质烃源岩,储层物性好,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河道沉积为主,已发现油气全部富集于断块和断鼻圈闭之中,地震显示具备浊积砂体成藏可能。通过类比分析,东非裂谷系西支阿尔伯特裂谷至少具有(40~50)×108bbl的资源潜力,向南的系列裂谷也同样勘探潜力巨大,而东支虽然火山岩比较发育,但同样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裂谷系 阿尔伯特裂谷 叠合裂谷盆地 含油气条件 资源潜力
下载PDF
东非裂谷系东支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燕 田作基 +3 位作者 温志新 王兆明 宋成鹏 吴义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9-85,93,共8页
东非裂谷系东支是新生代形成的陆内裂谷盆地群,南洛基查盆地位于东支裂谷系肯尼亚地区北部,自2012年以来已相继发现8个油田,累计发现2C储量766 MMbbl。通过对南洛基查盆地地震、钻井等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厘清了其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规律... 东非裂谷系东支是新生代形成的陆内裂谷盆地群,南洛基查盆地位于东支裂谷系肯尼亚地区北部,自2012年以来已相继发现8个油田,累计发现2C储量766 MMbbl。通过对南洛基查盆地地震、钻井等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厘清了其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规律。作为小型箕状断陷湖盆,盆地具有西断东超构造特征,西侧陡坡带以形成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主,东侧缓坡带以断块构造圈闭为主。盆地沉积充填为河流—(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呈现出初始裂陷期—扩张期—萎缩期旋回特征。盆地发育渐新统—下中新统和中—下中新统2套成藏组合。根据对南洛基查盆地已发现油气田的解剖,认为成熟烃源岩、有效储集层及成藏要素间的合理配置是东支裂谷系油气规模成藏的主控因素。结合重力、地震、沉积厚度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凯里奥山谷盆地、图尔卡纳盆地西北陆上和凯里奥盆地同样具有良好勘探潜力,值得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 半地堑 成藏主控因素 勘探潜力 南洛基查盆地 东非裂谷系东支
下载PDF
东非裂谷东支South Lokichar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规律 被引量:5
9
作者 贾屾 何登发 +1 位作者 韩文明 胡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30-643,共14页
东非裂谷东支由多个盆地组成,South Lokichar是唯一有油气发现的盆地,目前对于该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规律仍认识不清,严重制约着东非裂谷东支下一步勘探。本文综合利用钻井、地震、岩芯、薄片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South Lokichar... 东非裂谷东支由多个盆地组成,South Lokichar是唯一有油气发现的盆地,目前对于该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规律仍认识不清,严重制约着东非裂谷东支下一步勘探。本文综合利用钻井、地震、岩芯、薄片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South Lokichar盆地的构造和地层发育特征、关键成藏条件和影响因素以及成藏规律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South Lokichar盆地自晚渐新世开始拉张,经历了裂陷I期、裂陷II期及坳陷期三个演化阶段,以裂陷I期沉积序列为主;(2) South Lokichar盆地成藏条件优越,下中新统Lokhone Shale组半深湖-深湖相泥岩为主力烃源岩,生烃指标好,古气候及沉积环境共同控制优质烃源岩的发育;中中新统Lower Auwerwer组为主要目的层系,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三角洲相以及湖泊相;扇三角洲前缘及三角洲前缘砂体储集物性最优,浊积砂岩次之,扇三角洲平原砂砾岩体储集物性差;泥质含量是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中中新统Middle Auwerwer组泥岩及下中新统Lokhone Shale组泥岩为两套区域盖层;断鼻及断块圈闭为主要的圈闭类型,晚中新世是圈闭形成的关键时期;(3) South Lokichar盆地油气富集平面上呈现"西富东贫"的特点;纵向上油气主要聚集于中中新统Lower Auwerwer组,下中新统Lokhone Shale组次之;Lower Auwerwer组为下生上储的成藏模式,Lokhone Shale组为自生自储式成藏;保存条件是成藏的主控因素;(4) South Lokichar盆地东北部未钻断块圈闭及凹陷带内岩性圈闭具备较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裂谷 South Lokichar盆地 构造演化 沉积充填 成藏规律
下载PDF
印度大陆板块北漂的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梁光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1-220,共10页
印度大陆板块是一个活化的克拉通板块,其向北漂移并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得到了广泛研究,但其北漂的动力机制则很少被关注。传统上认为是海底扩张造成了印度大陆板块的北漂,但最新的地球物理观测结果却与此相悖。基于地磁场异常特征、古... 印度大陆板块是一个活化的克拉通板块,其向北漂移并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得到了广泛研究,但其北漂的动力机制则很少被关注。传统上认为是海底扩张造成了印度大陆板块的北漂,但最新的地球物理观测结果却与此相悖。基于地磁场异常特征、古地磁测量和地震勘探剖面等诸多证据的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印度大陆板块厚度大约40km,其北漂的动力机制与印度板块南侧深部的岩浆上涌密切相关,大陆板块的漂移是自发驱动的。通过新建立的大陆漂移模型可以合理解释印度大陆板块漂移的动力来源,并合理地解释了印度大陆板块北漂中伴随左旋的深层次动力机制。最后探讨了印度大陆板块在80~40 Ma期间异常高速漂移的根源和东非大裂谷的成因。本研究为大陆漂移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大陆板块 大陆漂移 动力机制 东非裂谷 海底扩张
下载PDF
东非大裂谷考察记实 被引量:2
11
作者 隋建立 刘嘉麒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9-101,F0002,共4页
东非大裂谷是地球上最大的大陆裂谷系统,裂谷、火山、高原(东非高原)以及古人类演化等每一个领域都是最引人瞩目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关于东非大裂谷阿法尔地区(埃塞俄比亚北部)的研究,为板块构造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系... 东非大裂谷是地球上最大的大陆裂谷系统,裂谷、火山、高原(东非高原)以及古人类演化等每一个领域都是最引人瞩目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关于东非大裂谷阿法尔地区(埃塞俄比亚北部)的研究,为板块构造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系列至关重要的古人类化石和遗迹的发现,确立了东非大裂谷在古人类学方面的地位。非洲政治、经济的缓慢发展,阻碍了该地区科学的充分发展,为中国科研走出国门提供了极好的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大裂谷 东非高原 火山
下载PDF
东非裂谷系西支构造样式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12
作者 陈曦 温志新 +2 位作者 张光亚 王兆明 宋成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7-415,共9页
基于东非裂谷系西支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对比研究,发现该生长型裂谷盆地受基底属性影响,主要发育陡断面地堑型盆地结构,沿边界主控断裂走向发育背离型和接近型两类主要调节构造,沿边界主控断裂倾向主要发育地垒式和地堑式两类调节构造... 基于东非裂谷系西支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对比研究,发现该生长型裂谷盆地受基底属性影响,主要发育陡断面地堑型盆地结构,沿边界主控断裂走向发育背离型和接近型两类主要调节构造,沿边界主控断裂倾向主要发育地垒式和地堑式两类调节构造。构造样式控制了主要成藏条件:陡断面地堑式裂谷能够形成沉积范围广、厚度大的湖相优质烃源岩;裂谷间走向调节构造属于一级调节带,控制长轴辫状河三角洲的展布;裂谷内错断的边界断裂带属于次级走向调节构造,控制中小型扇三角州的发育。倾向调节构造形成的断鼻、断块圈闭,为该类盆地的主要油气藏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裂谷系西支 生长型裂谷盆地 盆地结构 调节构造 成藏条件
下载PDF
2000—2014年东非断裂带湖泊群面积变化时间序列分析
13
作者 王铭 宋开山 马建行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3-91,共9页
针对使用单一遥感数据源对地表湖泊进行面积变化分析时难以建立完整的面积变化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库、难以获取非遥感辅助数据进行有效集成等问题,提出了对地表湖泊年际、年内面积动态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2000—2014年湖泊面积... 针对使用单一遥感数据源对地表湖泊进行面积变化分析时难以建立完整的面积变化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库、难以获取非遥感辅助数据进行有效集成等问题,提出了对地表湖泊年际、年内面积动态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2000—2014年湖泊面积变化及其流域内降雨、蒸散发变化的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库,在相同的时间序列下,分析了湖泊面积年际变化规律及其与降水和蒸散发等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选取了变化较为明显的单个湖泊流域单元,全面分析其年内季节性变化规律及其与降水和蒸散发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在2000—2014年间,湖泊面积明显萎缩,流域内降雨量的年际变化直接导致湖泊发生相应的年际面积波动,流域内地表蒸散发的年际波动从侧面反映了湖泊群年际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湖泊 湖泊面积 变化监测 时间序列 非洲东部断裂带
下载PDF
东非裂谷阿尔伯特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3
14
作者 崔哿 金爱民 +2 位作者 邬长武 丁锋 史丹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3-518,537,共7页
基于地质、地震和钻井资料,对东非阿尔伯特盆地(Lake Albert Basin)的形成演化及构造—沉积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深入分析了盆地石油地质特征,总结其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条件。盆地主要受东非裂谷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两侧以深大断裂为... 基于地质、地震和钻井资料,对东非阿尔伯特盆地(Lake Albert Basin)的形成演化及构造—沉积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深入分析了盆地石油地质特征,总结其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条件。盆地主要受东非裂谷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两侧以深大断裂为界、狭长(半)地堑的构造格局。沉积地层以新近系碎屑岩为主,岩性多为泥岩、砂岩和砾岩。河流—(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发育,主要烃源岩为中新统上部富有机质页岩,中新统—上新统河流相、(扇)三角洲相砂岩为主要储层,与细粒湖相泥岩在纵向上形成良好的生储盖匹配。盆地发育大量断块、断背斜等构造圈闭。盆地成藏模式为"凹陷供烃、侧向与垂向复合运移、下生上储",生储盖匹配良好控制垂向上形成多套成藏组合,优质砂体与垂向断层控制油气有效运移,断层控制的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特征 油气富集条件 成藏模式 阿尔伯特盆地 东非裂谷系西支
下载PDF
东非裂谷系Albert湖盆构造活动对沉积充填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瑞婧 季汉成 +3 位作者 温志新 房超 李超 李林致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3期1-12,共12页
Albert湖盆作为东非裂谷系重要的裂谷盆地,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但前期资料匮乏,制约着Albert盆地的研究进展,目前仍存在着构造活动背景下沉积物响应特征不明确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录井、测井及地震地质资料,结合Google Earth对... Albert湖盆作为东非裂谷系重要的裂谷盆地,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但前期资料匮乏,制约着Albert盆地的研究进展,目前仍存在着构造活动背景下沉积物响应特征不明确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录井、测井及地震地质资料,结合Google Earth对该区盆地结构、湖盆断裂体系和沉积体系开展研究,并深入探讨构造对沉积物分配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Albert湖盆发育非对称式地堑结构,盆地两侧以正断层发育为主,西侧陡,东侧缓;主要为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其中三角洲包括三角洲平原及前缘亚相,湖泊包括滨浅湖及深湖亚相。不同裂谷演化时期,构造对沉积物分配控制作用明显。低扩张阶段南侧断层活动强烈,沉积物主要从北侧入湖,主要发育河流及正常三角洲;初始断裂阶段西北侧断层活动强烈,沉积物从东南侧入湖,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及辫状河三角洲;第2断裂阶段断裂活动基本终止,沉积物从东南、东北两方向入湖,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河流相。湖盆内主要发育同向叠置型和相向平行型2类构造调节带,断层组合样式形成的构造低部位,作为沉积物搬运的有利通道,对沉积物的分配起到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裂谷系 Albert湖盆 断裂系统 沉积相 构造调节带
下载PDF
东非裂谷Turkana坳陷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动力学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亮 赵红岩 +4 位作者 邱春光 邹耀遥 郑晨宇 杨超群 沈传波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1-161,共11页
作为威尔逊旋回萌芽阶段的典型陆内裂谷,东非裂谷是研究板块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天然场所。新生代东非裂谷东支Turkana坳陷受前寒武系基底先存构造及中生代裂谷活动的影响,分析其演化及动力学机制,对进一步深入认识大陆裂谷演化过程具... 作为威尔逊旋回萌芽阶段的典型陆内裂谷,东非裂谷是研究板块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天然场所。新生代东非裂谷东支Turkana坳陷受前寒武系基底先存构造及中生代裂谷活动的影响,分析其演化及动力学机制,对进一步深入认识大陆裂谷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低温热年代学、钻井及野外露头资料,结合地震资料解释和断层活动性分析,重新厘定了Turkana坳陷新生代裂谷演化时序,将新生代裂谷演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裂谷演化具有“南早北晚,先宽后窄,向东迁移”的特点。通过探讨裂谷发育的成因模式,认为新生代裂谷演化整体上受控于先存构造和地幔柱的联合作用,地幔活动迁移影响着火山及裂谷活动的迁移,并导致了裂谷发育模式和动力学机制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裂谷 Turkana坳陷 断层活动 裂谷演化 板块构造
下载PDF
东非裂谷系Albert湖凹陷新生代构造沉降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郑晨宇 赵红岩 +5 位作者 邱春光 邹耀遥 王亮 胡滨 贾屾 沈传波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2-172,共11页
新生代形成的东非裂谷是威尔逊旋回萌芽阶段的典型陆内裂谷,长期以来备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Albert湖凹陷位于东非裂谷系的西支最北端,整体呈北西向带状展布的不对称(半)地堑。目前,该区已有较好的工业性油气发现,分析其沉降演化规律... 新生代形成的东非裂谷是威尔逊旋回萌芽阶段的典型陆内裂谷,长期以来备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Albert湖凹陷位于东非裂谷系的西支最北端,整体呈北西向带状展布的不对称(半)地堑。目前,该区已有较好的工业性油气发现,分析其沉降演化规律对进一步揭示该凹陷的构造沉降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钻井资料,结合地震资料解释、沉降史、埋藏史与断层活动性分析,重新划分了构造单元,总结了构造沉降特征,探讨了沉降与断裂的关系、沉降中心迁移的规律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Albert湖凹陷东部的次级构造单元主要受到东部边界断裂的控制,F_(1)、F_(2)断层对东部陡断带、东部断阶带以及三个构造调节带的沉降变化及其形成起主要控制作用;南部次凹在早期沉降速率较大,有利于晚中新世形成巨厚的烃源岩,随着沉降中心向北迁移,北部次凹发育了上中新统和下上新统烃源岩;沉降中心周缘的构造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研究成果为东非裂谷系Albert湖凹陷油气进一步勘探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裂谷 Albert湖凹陷 沉降史 成藏 沉降中心
下载PDF
一体化储层精细分类方法在非均质储层定量表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希濮 杨小丽 +2 位作者 刘钧 房磊 邹婧芸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4-129,共6页
为解决东非裂谷H油田强非均质储层难以精细分类及难以实现三维定量表征的问题,基于36.5 m岩心和399样次分析化验资料,通过岩心描述、物性分析、薄片分析、扫描电镜以及毛管压力分析等,对储层进行了精细分类。结果表明:综合岩性、物性、... 为解决东非裂谷H油田强非均质储层难以精细分类及难以实现三维定量表征的问题,基于36.5 m岩心和399样次分析化验资料,通过岩心描述、物性分析、薄片分析、扫描电镜以及毛管压力分析等,对储层进行了精细分类。结果表明:综合岩性、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和渗流能力等,将储层精细划分为4类;在储层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岩-电关系,筛选出储层电性参数,即泥质含量和密度,并依据电性参数及界限值完成了单井上的储层分类;利用流动带指数和喉道半径这2个关键参数及界限值,构建了精细储层地质模型。最终实现了储层三维定量表征,为编制开发方案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精细分类 流动带指数 喉道半径 东非裂谷 Albert盆地
下载PDF
肯尼亚北部裂谷盆地类型和演化及其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贾屾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2期19-25,共7页
东非裂谷东支包含多个盆地,面积大,勘探程度低,构造演化复杂。以肯尼亚北部South Lokichar,Kerio及Turkana盆地为例,在区域构造、沉积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基础上,对裂谷盆地类型、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及其对烃源岩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 东非裂谷东支包含多个盆地,面积大,勘探程度低,构造演化复杂。以肯尼亚北部South Lokichar,Kerio及Turkana盆地为例,在区域构造、沉积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基础上,对裂谷盆地类型、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及其对烃源岩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认为:South Lokichar盆地为被动裂谷,Kerio及Turkana盆地为主动裂谷。South Lokichar盆地经历了初始裂陷期、快速裂陷期及裂陷后期3个阶段,为一个完整的旋回;Kerio和Turkana盆地形成演化主要是受火山事件的控制,呈幕式拉张,此地区主要发生2期火山事件,对应着2期沉积旋回。裂谷演化控制烃源岩发育,South Lokichar盆地快速裂陷期发育大面积中深湖沉积环境,形成生烃指标优越的厚层泥岩;裂陷后期沉积地层厚度适宜,烃源岩恰处于成熟阶段,这2个阶段较好的匹配形成了优质烃源岩。Kerio和Turkana盆地2次火山事件形成中深湖沉积环境,但是持续时间短,分布面积较小,同时强烈的火山喷发使得中深湖相沉积中凝灰岩含量很高,烃源岩厚度仅为20~50m。烃源岩厚度薄是Kerio和Turkana盆地暂无发现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裂谷东支 裂谷类型 构造演化 烃源岩
下载PDF
东非裂谷Albertine盆地上中新统-下上新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
20
作者 王珩 赵红岩 +5 位作者 苏鹏 邱春光 宋宇 杨宇航 沈传波 胡守志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1-99,共9页
Albertine盆地是东非裂谷系重要的裂谷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上中新统-下上新统烃源岩是盆地重要的生烃岩系,目前研究相对薄弱。综合利用地质学、岩石热解、元素地球化学等资料,对Albertine盆地上中新统和下上新统的烃源岩进行了评价,并分... Albertine盆地是东非裂谷系重要的裂谷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上中新统-下上新统烃源岩是盆地重要的生烃岩系,目前研究相对薄弱。综合利用地质学、岩石热解、元素地球化学等资料,对Albertine盆地上中新统和下上新统的烃源岩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晚中新世-早上新世时期的古环境特征。研究表明,两套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但有机质丰度和类型存在差异,下上新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更高,属于中等-好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主要是Ⅱ_(1)~Ⅱ_(2)型;上中新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略低,属于差烃源岩,干酪根主要是Ⅱ_(2)~Ⅲ型。沉积环境是造成烃源岩差异的重要原因。晚中新世-早上新世时期,研究区属于还原性较强的淡水湖盆,水体逐渐加深,气候越来越温暖,细菌及微生物繁盛,有机质类型变好,同时,湖泊生产力提高,沉积速率有所加快,有机质能够更有效地保存,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更高。研究结果对于Albertine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评价 元素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Albertine盆地 东非裂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