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vironmental record from the mud area on the inner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since the mid-Holocene 被引量:3
1
作者 LIU Shengfa SHI Xuefa +2 位作者 LIU Yanguang WU Yonghua YANG G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43-52,共10页
Paleoclimate record was revealed in Core MZ01 covering the mid-Holocene in age,located in the mud area of the inner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The ancient environment featured low-energy shallow sea shel... Paleoclimate record was revealed in Core MZ01 covering the mid-Holocene in age,located in the mud area of the inner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The ancient environment featured low-energy shallow sea shelf deposition formed mainly by coastal curr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mporal variation in geochemistry corresponds with the climate changes inferred from historical record. Relatively low MgO/Al 2 O 3,CaO/K 2 O and high Al 2 O 3 /Na 2 O,K 2 O/Na 2 O,MnO/CaO values reflected a warm and humid climate in general,and vice versa. Therefore,these chemical indices could be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variation of palaeoclimate in eastern China. The authors reconstructed the history of mid-Holocene climatic variation of the inner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From 8 300 a BP to 4 200 a BP,the climate was moderately warm and humid. From 4 200 a BP to 2 000 a BP,the climate turned cool and dry,and the regional climate frequently fluctuated in alternation of cool-dry periods(3 700 a BP,2 850 a BP and 2 400 a BP) and warm-wet periods(3 250 a BP and 2 650 a BP) . After 2 000 a BP,the climate of the study area gradually turned warm again,while the Little Ice Age,a cold event centered at around 250 a BP was indicated by those geochemical indices as mentioned abo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OCENE east China Sea mud area major element PALAEOCLIMATE east asia monsoon
下载PDF
OCA Issue in East Asia under the Pressure of Chinese RMB Appreciation
2
作者 Yufei Shan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06年第2期65-68,共4页
As the rumor that RMB will appreciate in the near future, most Asian currencies had appreciated according to this matter since the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RMB will strengthen the exports of those Asian counties, thus ... As the rumor that RMB will appreciate in the near future, most Asian currencies had appreciated according to this matter since the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RMB will strengthen the exports of those Asian counties, thus appreciate the currencies of those countries. An OCA matter here comes again to the Asian countries. As we all know, Euro has been formally used among European areas since 1999, and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optimum currency system was adop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Asia, as another area that has most development potentiality in the world, should it adopt the monetary integration process as well? In this paper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to form an OCA are analyzed; European experience are conjured with the own feature of East Asia areas; possibilities of forming the OCA in East Asia are concluded as well as the resistances; besides the potential process of forming an OCA is sugg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 Optimum Currency area monetary integration
下载PDF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 changes inferred from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grain-size component records during the last 2300 years in mud area southwest off Cheju Island,ECS 被引量:28
3
作者 Yoshiki Sait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6期604-614,共11页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grain-size component (ESGSC) extracted from grain-size data of a sediment core B2, which were retrieved from mud area southwest off Cheju Island (MACI), East China Sea (ECS), can be used to i...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grain-size component (ESGSC) extracted from grain-size data of a sediment core B2, which were retrieved from mud area southwest off Cheju Island (MACI), East China Sea (ECS), can be used to indicate the variations of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 (EAWM), with high (low) content/mean-size of ESGCS denote to strong (weak) EAWM. Combined with AMS14C datings core B2 provides a continuous high-resolution record of EAWM changes over the past 2300 years, with an average resolution of 13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riations of EAWM are con-sistent with temperature changes inferred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eastern China over the past 2300 years, from which four climate stages may be identified. In stages before 1900 aBP (50 AD) and 1450―780 aBP (50―1170 AD) the EAWM were comparatively weak, corresponding to warm climate periods in eastern China, respectively. And in stages of 1900―1450 aBP (50―500 AD) and 780―219 aBP (1170―1731 AD) the EAWM were strongly developed, which correspond well to climate changes of two cold periods in eastern China. It is also shown from this study that the stage at 780―219 aBP (1170―1731 AD) was the coldest climate period during the last 2300 years and could be, therefore, related to the Little Ice Age (LIA). Climatic fluctuations appeared obviously in all the four stages, and two climate events of abrupt changes from warm to cold occurred at around 1900 aBP (50 AD) and 780 aBP (1170 AD), of which the latter is probably related to globe-scale change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t tha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China Sea mud area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GRAIN-SIZE component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 Little Ice Age Late Holocene.
原文传递
东亚沙源地与下游影响区沙尘天气频数变化对比分析
4
作者 杭月荷 姜学恭 +2 位作者 云静波 衣娜娜 刘珂 《气象科技》 2023年第4期499-509,共11页
基于1999—2019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东亚主要沙尘源地(蒙古国、中国新疆和内蒙古)及中国沙源地下游地区的沙尘天气频数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国是沙尘天气发生最严重的地区,且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均... 基于1999—2019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东亚主要沙尘源地(蒙古国、中国新疆和内蒙古)及中国沙源地下游地区的沙尘天气频数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国是沙尘天气发生最严重的地区,且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均远高于其他区域。中国整体沙尘天气数量显著减少,新疆快速增多,内蒙古和下游地区明显减少。新疆浮尘发生频次最高,近21 a线性倾向呈明显上升趋势;内蒙古扬沙频次最高,强沙尘暴最少,4类天气均呈逐年减少趋势;我国下游地区多发浮尘和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发生次数很少,全部沙尘天气呈减少趋势。1999—2004年为我国沙尘天气高发期,2005—2019年明显减少,其中2010—2014年减少速度最快。沙尘源地对我国沙尘天气总数的贡献持续增大,从2000年初的39%增长到2015年之后的71%。作为沙尘源地,蒙古国对沙尘天气产生的作用有所增强,而内蒙古则在减弱;国内沙尘源地导致的能够影响并扩展至中国下游地区和下游国家的强沙尘天气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沙尘源地 沙尘天气 频数变化
下载PDF
EFFECTS OF VARIATION OF WINTER SEA-ICE AREA IN KARA AND BARENTS SEAS ON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 被引量:17
5
作者 武炳义 黄荣辉 高登义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99年第2期141-153,共13页
By analyzing the observation data and performing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tests,it is shown that the Kara and the Barents Sea area is a key region to influence climate variation ove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The variat... By analyzing the observation data and performing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tests,it is shown that the Kara and the Barents Sea area is a key region to influence climate variation ove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The variation of winter sea-ice area in the key region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at of the EU teleconnection pattern at 500 hPa and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EAWM) intensity.When a heavy sea-ice prevails in the key region,the EU teleconnection pattern at 500 hPa is excited easily(there are positive 500 hPa height anomalies over around Japan and West Europe),and winter Siberia high is weakened,meanwhile,sea level pressure(SLP)has positive anomalies over the Northern Pacific.Therefore,EAWM will be weakened,winter temperature over East Asia is above normal and the frequency of cold-air activity in February in China will be decreased.When the light sea-ice occurs in the key region,the results will be oppo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Kara and the Barents Seas sea ice area EU teleconnection pattern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EAWM)
原文传递
Records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from the mud area on the inn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since the mid-Holocene 被引量:27
6
作者 LIU ShengFa SHI XueFa +8 位作者 LIU YanGuang QIAO ShuQing YANG Gang FANG XiSheng WU YongHua LI ChaoXin LI XiaoYan ZHU AiMei GAO JingJ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21期2306-2314,共9页
AMS14C dating and analysis of grain size,major elements and clay minerals were applied to Core MZ01 from the mud area on the inn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grain size,clay min... AMS14C dating and analysis of grain size,major elements and clay minerals were applied to Core MZ01 from the mud area on the inn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grain size,clay mineral and major element assemblages,the history of the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 since the mid-Holocene could be reconstructed.These three proxies,mean grain size(>9.71μm),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and ratio of smectite to kaolinite in particular,show similar fluctuation patterns. Furthermore,10 extreme values corresponding to the contemporary cooling events could be recognized since the mid-Holocene;these extreme values are likely to have been caused by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The cooling events correlated well with the results of theδ18O curves of the Dunde ice core and GISP2,which therefore revealed a regional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Four stages of the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 were identified,i.e.8300-6300 a BP,strong and unstable;6300-3800 a BP,strong but stable;3800-1400 a BP,weak and unstable;after 1400 a BP,weak but st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中全新世 Sea 内陆架 中期 中国 亚洲 面积
原文传递
21st Century Strategies for Protected Areas in East Asia ——Briefs of the 3rd Conference on Conservative Land in East Asia
7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 2001年第2期33-35,共3页
关键词 east asia protected area strategy
原文传递
近五年来东亚春季黑炭气溶胶分布输送和辐射效应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2
8
作者 吴涧 符淙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119,共9页
通过对 2 0 0 0~ 2 0 0 4年 2~ 4月东亚地区人为和生物质燃烧排放黑炭气溶胶的模拟 ,分析 5年平均的结果 ,发现 :春季 ,东亚地区印度、中南半岛、中国东部存在三个显著的黑炭气溶胶大值区 ,最大柱含量均在 1mg·m- 2 以上 ,印度... 通过对 2 0 0 0~ 2 0 0 4年 2~ 4月东亚地区人为和生物质燃烧排放黑炭气溶胶的模拟 ,分析 5年平均的结果 ,发现 :春季 ,东亚地区印度、中南半岛、中国东部存在三个显著的黑炭气溶胶大值区 ,最大柱含量均在 1mg·m- 2 以上 ,印度半岛的排放能影响中国南方 2 5°N~ 30°N之间区域 ,而中南半岛的排放能影响中国 2 5°N以南的大陆地区。85 0~ 70 0hPa是中南半岛排放输送进入中国的主要层次。中国华北和东北的排放向东输送影响朝鲜半岛、日本等地 ,但中国春季的输出量小于境外对中国的输入量 ;境外注入对中国西部和江南地区影响显著 ,对中国北方地区影响较小。黑炭气溶胶引起晴空和云天大气顶净向下辐射通量增大 ,地表净向下辐射通量减小 ,辐射通量变化最显著地区在中国四川、湖北一带 ,大气顶辐射通量增大最大为 4W·m- 2 ,地表通量减小最大约 - 5 5W·m-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南半岛 辐射通量 气溶胶 地表通量 中国东部 大气 中国北方地区 春季 分布 模拟研究
下载PDF
中国投资率与投资效率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被引量:32
9
作者 李同宁 《亚太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2-45,共4页
中国的投资率一直较高,现已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几乎是世界平均投资率的两倍。与东亚地区的日、韩等出现过经济起飞的经济体相比,中国投资率的峰值超过了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在其高增长时期曾经达到的峰值,与泰国和马来西亚... 中国的投资率一直较高,现已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几乎是世界平均投资率的两倍。与东亚地区的日、韩等出现过经济起飞的经济体相比,中国投资率的峰值超过了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在其高增长时期曾经达到的峰值,与泰国和马来西亚相近,而高投资率持续的时间则远超这些经济体。中国目前的实际增量资本-产出比已接近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韩国在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表明随着投资率的过度上升,宏观投资效率在降低,金融风险在增加。中国应进一步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抑制投资率的过度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资率 投资效率 比较 东亚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部燕山期高原的发育及对矿产和油气资源评价的启示 被引量:46
10
作者 吴根耀 陈焕疆 +1 位作者 马力 徐克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12,共10页
作者首次提出苏皖地块是特提斯演化阶段一个独立的构造单元。基于火成岩及变质岩和古地磁的研究成果认为苏鲁洋在晚侏罗—早白垩世最终闭合 ,苏皖地块与华北克拉通碰撞而出现高原 ,因而中国东部燕山期高原性质上应属碰撞高原。文中还讨... 作者首次提出苏皖地块是特提斯演化阶段一个独立的构造单元。基于火成岩及变质岩和古地磁的研究成果认为苏鲁洋在晚侏罗—早白垩世最终闭合 ,苏皖地块与华北克拉通碰撞而出现高原 ,因而中国东部燕山期高原性质上应属碰撞高原。文中还讨论了高原边缘的冲断 -推覆带和其内部的复杂结构 (包括沿主碰撞 -剪切带发育的相对高峻地带和相对开阔的山间磨拉石盆地 ) ,认为该高原是规模宏伟的东亚燕山造山系中变形变质相对弱的部分。高原自早白垩世末起坍塌 ,晚白垩世是东亚燕山造山系的全面坍塌期 ,第三纪时燕山期高原已不复存在。强烈的岩浆活动不仅使苏皖地区 ,也使胶东、小秦岭、赣东北等地的燕山期成矿具明显的区域专属性。晚中生代—新生代的构造事件造成苏皖—黄海地区岩石圈强度低、地热梯度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燕山期高原 发育 矿产 油气资源 评价
下载PDF
末次冰期-间冰期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对全球变化的重要贡献 被引量:12
11
作者 冯兆东 陈发虎 +1 位作者 张虎才 马玉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1-177,共7页
地球环境 -气候系统的长周期变化是随日 -地相对位置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的。但是仍有 15 %~ 2 0 %的长周期变化没有得到解释。至于中短周期变化的机制 ,目前的解释仍然是众说纷纭。与北美冰盖动力相关的北大西洋洋面温度一直被认为是... 地球环境 -气候系统的长周期变化是随日 -地相对位置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的。但是仍有 15 %~ 2 0 %的长周期变化没有得到解释。至于中短周期变化的机制 ,目前的解释仍然是众说纷纭。与北美冰盖动力相关的北大西洋洋面温度一直被认为是这些中短周期变化的调控仪。然而 ,赤道太平洋的长周期厄尔尼诺波动被表明是更为有效的调控仪。由于海洋研究的优势地位 ,陆地的相关研究近 2 0~ 30 a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 ,陆地下垫面控制的反射率的变化可能更有效地改变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 ,从而导致全球性的变化。中亚的干旱、半干旱区范围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大气粉尘的贡献很可能在中短周期的全球变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该区的南界和北界的变幅可达 30 0~ 5 0 0 km。更为重要的是 ,作为地球上最有效的向大气输送粉尘的源区 ,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可能很大程度地调控着大气中的 CO2 含量 ,因此全球的温度也受到了调控。这个思路的逻辑是 :干旱、半干旱区向大气输送含铁粉尘 ,此粉尘沉积于海洋 ;这些含铁粉尘控制着浅海的铁化肥供给。铁化肥的供给又控制着浅水中的固氮过程。固氮过程又控制着浅海的植物生产量。植物生产量通过储存碳和沉积碳 (碳酸钙 )来控制大气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全球变化 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末次冰期
下载PDF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郁葱 吴冬梅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9-52,共4页
20 0 1年 1 1月在第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 ( 1 0 + 1 )会议上 ,中国与东盟达成一致 ,确立了在 1 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这对双方关系的长远发展和东亚地区的繁荣稳定具有深远意义。它是中国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又一件... 20 0 1年 1 1月在第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 ( 1 0 + 1 )会议上 ,中国与东盟达成一致 ,确立了在 1 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这对双方关系的长远发展和东亚地区的繁荣稳定具有深远意义。它是中国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又一件对外经贸方面的重大事件。本文就这一东亚区域合作的新模式产生的国际背景 ,以及实现目标所面临的困难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 东盟 自由贸易区 东亚地区 关税
下载PDF
我国东亚飞蝗发生的气候背景及长期预测 被引量:8
13
作者 吴瑞芬 霍治国 卢志光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78,共8页
我国东亚飞蝗的发生发展与大气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对1952-1999年我国东亚飞蝗的发生面积与大气环流的74项特征指标值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上一年9月到当年4月大西洋副高面积、强度、脊线位置、北界,上一年9月、10月西藏高原指数... 我国东亚飞蝗的发生发展与大气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对1952-1999年我国东亚飞蝗的发生面积与大气环流的74项特征指标值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上一年9月到当年4月大西洋副高面积、强度、脊线位置、北界,上一年9月、10月西藏高原指数,当年1月、2月、5月亚洲区极涡面积,北半球1月极涡面积,亚洲3月纬向环流指数以及亚洲5月经向环流指数与我国蝗虫发生面积相关明显。其中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对我国东亚飞蝗发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秋冬季节蝗卵的孵化和越冬期间的地面温度,从而影响蝗卵基数和孵化为成虫的数量,进而影响着我国东亚飞蝗发生、发展和危害情况的变化。通过上述对蝗虫发生有明显影响的大气环流特征值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上年9月和当年4月大西洋副高脊线、3月大西洋副高北界、上年9月西藏高原指数、5月亚洲区极涡面积和3月亚洲纬向环流指数与发生面积拟合较好,说明这些大气环流特征值的强弱是决定东亚飞蝗发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东亚飞蝗 发生面积 长期预测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东亚邻近区域对流层顶气压场的时空演变结构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卫国 孙绩华 +7 位作者 吴涧 杨利群 金建德 杨茜 王颢樾 陈新梅 左群杰 樊雯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4-302,共9页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对1948~2004年青藏高原及东亚邻近区域对流层顶气压场的时空演变结构进行了分析。由EOF分解得到的第1模态所占的方差贡献率较大,对应的空间分布场及其时间系数变化均能有效地反映气压场的主要演变特征...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对1948~2004年青藏高原及东亚邻近区域对流层顶气压场的时空演变结构进行了分析。由EOF分解得到的第1模态所占的方差贡献率较大,对应的空间分布场及其时间系数变化均能有效地反映气压场的主要演变特征。各季节不同模态呈现的高纬度、副热带和热带地区的空间场结构形态具有共性与季节性特征,且对流层顶断裂带位置变化也较为清晰。零等值线的季节性摆动,在冬季处于最北端。热带气压场随时间的变化与时间系数的变化相似性最大,不同模态的时间系数变化具有明显周期振荡现象。同时,对各季节第1模态的时间系数变化进行Morlet小波分析,进一步得到了不同季节气压场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结构特征。对流层顶冬半年的时域演变尺度大于夏半年,并具有复杂的多时间尺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顶 青藏高原 东亚邻近区域 气压场 EOF分析 小波分析
下载PDF
利用有限区域模式对1979年1月东亚平均环流和寒潮过程的初步模拟试验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敏锋 刘晓东 焦彦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94-304,共11页
利用不同分辨率的有限区域数值模式,由FGGEIIb分析场提供模式的初始条件和随时间变化的侧边界条件,通过长时间连续积分对东亚地区5625~6375°N、61375~13875°E范围内,1979年1月... 利用不同分辨率的有限区域数值模式,由FGGEIIb分析场提供模式的初始条件和随时间变化的侧边界条件,通过长时间连续积分对东亚地区5625~6375°N、61375~13875°E范围内,1979年1月的平均环流和寒潮过程进行了模拟和试验研究。文中首先考察了在研究时段内长时间积分后,模式的计算性能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由于强加于模式的侧边界条件的作用,可以使得误差增长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误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通过对24小时变高、24小时变温负中心值和逐日温压场的分析,发现模式对中长期天气过程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因而具有区域气候模拟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区域 数值模式 东亚 寒潮天气过程 大气环流
下载PDF
近2ka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记录的高分辨率古气候演化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升发 石学法 +3 位作者 刘焱光 吴永华 乔淑卿 杨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5-93,共9页
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MZ02柱样岩芯进行粒度、常量元素、AMS14C分析,获得了粒度和常量元素随时间变化的高分辨率曲线。结果表明,近2 ka以来研究区沉积环境稳定,以沿岸流控制的浅海沉积为主,沉积物中CaO/K2O,MgO/Al2O3和MnO/... 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MZ02柱样岩芯进行粒度、常量元素、AMS14C分析,获得了粒度和常量元素随时间变化的高分辨率曲线。结果表明,近2 ka以来研究区沉积环境稳定,以沿岸流控制的浅海沉积为主,沉积物中CaO/K2O,MgO/Al2O3和MnO/Na2O比值的变化与我国东部气候变化序列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这些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可以作为古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替代性指标。近2 ka以来CaO/K2O、MgO/Al2O3和MnO/Na2O共同识别出的7次极值揭示了同期的降温事件,分别发生在~1 480 a BP(C1),~1 200 a BP(C2),~1 020 a BP(C3),~780 a BP(C4),~580 a BP(C5),~330 a BP(C6),~120 a BP(C7),且在其他区域不同介质中也能找到相应的降温证据,揭示了气候变化的区域性以至全球性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 泥质区 常量元素 沿岸流 古气候 东亚冬季风
下载PDF
中国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路径研究:从东亚自贸区到亚太自贸区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丽琴 朱美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8-58,共11页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前,中国以建成东亚自贸区为目标,推动了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中国转向支持亚太自贸区建设,积极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由主张建设东亚自贸区转向支持亚太自贸区建设,是出于对同日韩...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前,中国以建成东亚自贸区为目标,推动了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中国转向支持亚太自贸区建设,积极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由主张建设东亚自贸区转向支持亚太自贸区建设,是出于对同日韩等东亚经济体合作前景的失望,也是出于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亚太地区经济体作为中国对外贸易伙伴和中国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地的重要性的再认识。中国由主张东亚自贸区建设转向支持亚太自贸区建设是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将更加重视多边经济合作并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部门将成为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优先便利化和自由化的部门;过去二十年中日在东亚的主导权之争将逐渐演化为中美之争,并在相当长时间内持续;中国在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尚缺少可资利用的合作框架,这成为中国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的一项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东亚自贸区 亚太自贸区 经济一体化
下载PDF
东亚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基于OCA指数的一体化水平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蔡宏波 宋小宁 熊爱宗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2-26,共5页
本文利用最优货币区指数模型就1983-2007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在此基础上采用1996年和2007年的截面数据计算并比较东亚地区各主要经济体的双边OCA指数,以期纵向分析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东亚经济一体化水平较... 本文利用最优货币区指数模型就1983-2007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在此基础上采用1996年和2007年的截面数据计算并比较东亚地区各主要经济体的双边OCA指数,以期纵向分析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东亚经济一体化水平较亚洲金融危机前有所提高,货币合作成本降低,同时其内部已经形成以东南亚国家为主体的小型经济区,在区内先行开展货币合作具有较强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货币合作 最优货币区指数(OCA指数) 经济一体化
下载PDF
东亚季风区夏季准定常环流系统气候特征及月内演变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世玉 张耀存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0-27,共8页
利用P—σ混合坐标系5层区域气候模式,研究了东亚季风区夏季准定常环流系统的月平均气候特征及其时间演变,结果发规模式在一定的海陆分布、地形及模式物理过程等的综合作用下可以较好地模拟出东亚季风区夏季准定常环流系统的月平均气... 利用P—σ混合坐标系5层区域气候模式,研究了东亚季风区夏季准定常环流系统的月平均气候特征及其时间演变,结果发规模式在一定的海陆分布、地形及模式物理过程等的综合作用下可以较好地模拟出东亚季风区夏季准定常环流系统的月平均气候特征,各高度上的主要环流系统以及高原地区的经圈环流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准定常环流系统的时间变化主要发生在模式积分的前15天中,在此后的时间积分过程中环流系统的变化比较缓慢,大陆暖中心、低压中心以及季风强度指数等的时间演变和相关系数、均方误差及误差标准差的分析都能说明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区 夏季 准定常环流系统 数值模拟 季风
下载PDF
东亚典型干旱、半干旱区夏季感热通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健 仝纪龙 +2 位作者 肖贻青 吴肖燕 张文煜 《干旱气象》 2018年第2期203-211,共9页
基于1901—2010年ERA-20C地表感热通量和其他气象要素逐月资料,利用Lanczos低通滤波、多元逐步回归、Mann-Kendall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东亚典型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和湿润偏干区4个区域夏季感热通量的变化趋势及年代际... 基于1901—2010年ERA-20C地表感热通量和其他气象要素逐月资料,利用Lanczos低通滤波、多元逐步回归、Mann-Kendall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东亚典型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和湿润偏干区4个区域夏季感热通量的变化趋势及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110 a,东亚干旱、半干旱区4种类型区域的夏季感热通量变化趋势不尽相同,极端干旱区无明显变化趋势,而其他3个区域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且随着地表湿润度的增加上升趋势越大;半干旱区和湿润偏干区夏季感热通量在显著上升趋势上还叠加了明显的年代际特征,均在1960年代发生由偏低向偏高的突变,而干旱区夏季感热通量突变时间在1950年代中期。(2)各气象要素对夏季感热通量变化的贡献在东亚干旱、半干旱区不同区域有显著差异。极端干旱区和干旱区夏季感热通量的变化主要由地表净辐射和降水贡献,而半干旱区和湿润偏干区则主要由地气温差和10 m风速贡献,且突变后期的贡献均高于突变前期。(3)大气环流异常对东亚夏季感热通量变化有重要作用。突变前期,东亚干旱、半干旱区大部高空200 hPa为东风异常,低层850 hPa为东南风异常,配合500 hPa正涡度异常,导致辐合上升气流偏强,有利于维持夏季感热通量偏低;反之突变后期,200 hPa为西风异常,500 hPa为负涡度异常,低层850 hPa为西北风异常,导致辐合上升气流偏弱,有利于维持夏季感热通量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际变化 夏季感热通量 干旱、半干旱区 东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