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地区“共同体”与“新冷战”——以“中日韩”和“美日韩”分析为中心
1
作者 田香兰(译) 董顺擘(译) 《东北亚学刊》 2024年第5期89-101,148,共14页
在当前中美战略博弈加剧形势下,东亚地区正处于历史性的分界点,中日韩和美日韩两组三角分别构成地区形势的两个趋势——“共同体”和“新冷战”。中日韩关系决定着“东亚共同体”的未来,美日韩关系走向同盟化是传统冷战的产物,站在助推... 在当前中美战略博弈加剧形势下,东亚地区正处于历史性的分界点,中日韩和美日韩两组三角分别构成地区形势的两个趋势——“共同体”和“新冷战”。中日韩关系决定着“东亚共同体”的未来,美日韩关系走向同盟化是传统冷战的产物,站在助推“新冷战”的最前线,正在分裂东亚地区。日韩重属于这两组关系,相当程度上左右着东亚地区未来走向。当前美日韩合作仍呈现走强的态势,美国企图将其发展成为东亚地区同盟体制。中日韩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三国存在很多共同基础,具有引领“东亚共同体”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韩 美日韩 东亚共同体 新冷战 中美战略博弈
下载PDF
从开罗到万隆: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1943-1955) 被引量:2
2
作者 牛军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0,共24页
本文通过叙述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揭示导致东亚国际政治演化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原因。二战结束后,东亚持续不断地爆发大规模热战,大国的外交协调和军事同盟体系等两个在欧洲能阻止战争的重大因素没有在东亚产生同样的效果,主要原因之一是... 本文通过叙述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揭示导致东亚国际政治演化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原因。二战结束后,东亚持续不断地爆发大规模热战,大国的外交协调和军事同盟体系等两个在欧洲能阻止战争的重大因素没有在东亚产生同样的效果,主要原因之一是东亚国家有着与欧洲国家不同的国际与国内政治议程。东亚一大批新兴国家面临彻底结束殖民统治和建设现代国家的历史性任务,这是各国政治集团做出重大决策的决定性动力。大国战时的纵横捭阖和战后冷战爆发等,使东亚新兴国家应对的历史性挑战变得更为复杂。美苏冷战与东亚国家为建国而展开的内外部斗争等两个历史进程共同塑造了东亚国际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秩序 二战 冷战 中国外交
下载PDF
16世纪以来西方冲击下日本的嬗变与东亚国际格局 被引量:2
3
作者 宋成有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6-166,F0003,共12页
16世纪全球航路开通,世界开始联为一体。西学东渐、激活日本,完成统一的丰臣秀吉试图颠覆东亚国际秩序,发动侵朝战争。明朝出兵援朝,丰臣独霸亚洲的帝国梦最终破产。19世纪前期欧美西力东渐,日本再次被激活,吞并琉球、韩国,劫掠中国、... 16世纪全球航路开通,世界开始联为一体。西学东渐、激活日本,完成统一的丰臣秀吉试图颠覆东亚国际秩序,发动侵朝战争。明朝出兵援朝,丰臣独霸亚洲的帝国梦最终破产。19世纪前期欧美西力东渐,日本再次被激活,吞并琉球、韩国,劫掠中国、击败沙俄,武力崛起为地区性强国,东亚国际格局面目全非。昭和初期,军国主义群体癫狂,日本嬗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远东战争策源地。日本发动14年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东亚国际格局剧烈动荡。最终,日本战败投降,帝国梦与共荣圈化为泡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主导非军国主义化改革,日本第三次被激活。冷战与后冷战时期,日本顺势嬗变,对东亚国际格局产生复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力东渐 日本的帝国梦 冷战 东亚国际格局
下载PDF
占领期美国对日本“战争记忆”的形塑过程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少鹏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94-98,共5页
在日本占领期间,占领当局曾极力纠正和引导日本社会的战争记忆,通过组织撰写并在主要报纸上连载《太平洋战争史》和制作广播节目"真相是这样的"来引导日本社会改变对这次战争的整体认识。但在其宣传过程中因为忽略了中国抗战... 在日本占领期间,占领当局曾极力纠正和引导日本社会的战争记忆,通过组织撰写并在主要报纸上连载《太平洋战争史》和制作广播节目"真相是这样的"来引导日本社会改变对这次战争的整体认识。但在其宣传过程中因为忽略了中国抗战的价值,并对日军的残暴进行了突出刻画,成为日本此后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种种偏见的嚆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记忆 历史认识 《太平洋战争史》 《真相是这样的》 “大东亚战争史观”
下载PDF
德国对七七事变的矛盾态度及其原因(1937年7—10月)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皓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7-76,共10页
1936年,德国和日本签订反共协定,两个法西斯国家形成军事同盟。侵华日军制造七七事变后,德国由于在中国有巨大利益,所以面临如何应对这一事件的问题。出于与日本共同争霸全球的战略需要和维护在华利益的考虑,德国对七七事变采取矛盾的态... 1936年,德国和日本签订反共协定,两个法西斯国家形成军事同盟。侵华日军制造七七事变后,德国由于在中国有巨大利益,所以面临如何应对这一事件的问题。出于与日本共同争霸全球的战略需要和维护在华利益的考虑,德国对七七事变采取矛盾的态度:它虽然清楚事变是日本制造的,却不能谴责日本,声称"中立",并要求英美法等不予干涉,主张所谓东亚民族"自决";它虽然反对日本将反共协定运用于中国,却又利用日本的侵略配合其在欧洲的行动;它虽然反对日本发动对华全面战争,但最终出于全球战略配合的需要而对日让步。随着认识到日本不可能征服中国,德国转到调停中日战争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七事变 德日反共协定 东亚民族“自决” 抗日战争 陶德曼
下载PDF
日本学术界的甲午战争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郭海燕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70-82,共13页
甲午战争结束后不久,日本学界就开始了对这场战争的研究,迄今已逾百年,研究成果丰硕。在研究体裁上,主要分为三部分:史料编辑、研究专著、研究论文。研究主题主要有:(1)探讨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定位甲午战争的性质,包括天皇制与战争的关... 甲午战争结束后不久,日本学界就开始了对这场战争的研究,迄今已逾百年,研究成果丰硕。在研究体裁上,主要分为三部分:史料编辑、研究专著、研究论文。研究主题主要有:(1)探讨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定位甲午战争的性质,包括天皇制与战争的关系;(2)分析"开战外交"的经过,阐明日本政府有无开战意图;(3)日本社会与甲午战争,包括从士兵、军夫、媒体、通讯等方面展现甲午战争;(4)战史研究,包括战争军事与战略;(5)对日本外交的分析与评价,包括日本的东亚政策;(6)甲午战争与国际关系;(7)甲午战争研究与历史教育等。其中"开战外交"这一主题,研究积累最多、内容最丰富。从研究领域来看,外交史、政治史和军事史方面始终是传统的研究重点。社会史领域方面始于1990年代中期,至今日趋成熟且是热点。主要的学术观点有:战前的"二元外交论",战后的甲午战争"必然说"、"偶发说",突出强调甲午战争开战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不足之处在于,以"旅顺屠杀"、"东学党农民军"为主题的研究有待于开拓和深化,介绍外国研究成果方面尚需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学界 甲午战争研究 回顾与评述 焦点与领域 东亚近代史研究学会
下载PDF
明朝首辅赵志皋与万历明日和议 被引量:1
7
作者 范敬如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16-122,共7页
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之战,史称"壬辰战争"。朝鲜向明朝求救后,明朝军队远征援助朝鲜。明朝援军败于碧蹄馆之战后,开始明日和议。以往有关问题的学术研究,普遍认为时任兵部尚书的石星是和议的主谋,... 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之战,史称"壬辰战争"。朝鲜向明朝求救后,明朝军队远征援助朝鲜。明朝援军败于碧蹄馆之战后,开始明日和议。以往有关问题的学术研究,普遍认为时任兵部尚书的石星是和议的主谋,然而从整个和议事件的经过来看,首辅赵志皋在和议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册封事件中的关键人物,却在以往研究中被忽视。因此从史料中考察赵志皋推动和议的过程,探索其推动明日和议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志皋 壬辰战争 明日和议 内政与外交
下载PDF
清朝世界秩序的近代转型——以魏源海防思想的形成与传播为线索
8
作者 杨际开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72,共20页
清朝世界秩序如何走向近代转型?费正清学派与汉学京都学派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此,我们通过对魏源海防思想的分析,试图获得一个理解此一问题的新视角。具体而言:通过对魏源"师夷"思想形成过程的分析,揭示魏源关于清朝世... 清朝世界秩序如何走向近代转型?费正清学派与汉学京都学派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此,我们通过对魏源海防思想的分析,试图获得一个理解此一问题的新视角。具体而言:通过对魏源"师夷"思想形成过程的分析,揭示魏源关于清朝世界秩序近代转型的思考轨跡;通过对魏源"海防"思想的分析,提示他在面临西方挑战时展现的"战术"思想。对魏源"海防"思想形成过程的分析,为我们今天解决东亚国际政治所遇到的难题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思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源 《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 晚清 东亚 中华世界秩序
下载PDF
新范式、新问题与新因素——“9·11”事件以来东亚地区大国关系的演变与中国的对策
9
作者 庞中英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2年第3期76-80,共5页
“9·11”事件以来,世界政治发生了重大的范式转变,标志着“冷战后”时代的结束。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中、美、俄、日之间的关系给东亚地区注入了新的世界政治因素,东亚局势进而显得更为复杂。中国需要积极应对世界与地区政治新变局... “9·11”事件以来,世界政治发生了重大的范式转变,标志着“冷战后”时代的结束。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中、美、俄、日之间的关系给东亚地区注入了新的世界政治因素,东亚局势进而显得更为复杂。中国需要积极应对世界与地区政治新变局的挑战,妥善处理与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1”事件 “冷战后”的终结 东亚大国关系 美国全球战略 中国对外战略
下载PDF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东亚国际体系变迁的影响
10
作者 罗锋 《昭通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60-65,共6页
战争往往是导致国际体系变迁的重大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东亚国际体系的本体要素、权力结构、制度构成、观念结构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导致东亚国际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战后东亚国际体系的转变对东亚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而... 战争往往是导致国际体系变迁的重大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东亚国际体系的本体要素、权力结构、制度构成、观念结构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导致东亚国际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战后东亚国际体系的转变对东亚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为二战重大历史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 东亚国际体系 本体要素 结构要素 冷战体系
下载PDF
“大东亚战争”时期日本殖民主义政策面面观——《艺文》第1卷第6号读解
11
作者 刘春英 《日本学论坛》 2008年第1期35-40,共6页
1941年末,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大东亚战争",翌年3月始,又举办一系列"满洲"建国十周年的"庆典"活动,此间出版的《艺文》杂志第1卷第6号,鲜明地反映了该特殊时期"满洲"日本殖民主义政策的面面观及... 1941年末,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大东亚战争",翌年3月始,又举办一系列"满洲"建国十周年的"庆典"活动,此间出版的《艺文》杂志第1卷第6号,鲜明地反映了该特殊时期"满洲"日本殖民主义政策的面面观及殖民地民众的思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东亚战争” 《艺文》 “大东亚共荣圈”
下载PDF
中韩日三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忆及其空间 被引量:1
12
作者 金志勋 廉松心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前,东亚各国因为过去的记忆产生矛盾,尤其是围绕日本对亚洲的侵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忆出现分歧甚至对立。对于曾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韩国而言,1945年8月15日具有"光复节"的意义。中国在9月3日隆重举行中国人民... 目前,东亚各国因为过去的记忆产生矛盾,尤其是围绕日本对亚洲的侵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忆出现分歧甚至对立。对于曾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韩国而言,1945年8月15日具有"光复节"的意义。中国在9月3日隆重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仪式。而日本则把1945年8月15日视为终战日。靖国神社的"游就馆"陈列着日军的战争遗物和遗书,并按时间顺序摆设了描绘战况的墙板,将战亡军人的灵魂作为神灵供奉,美化其侵略战争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东亚 记忆 纪念馆 光复节 终战日 胜利纪念日
下载PDF
抗战语境下中韩文人的相互交流与身份认同 被引量:1
13
作者 牛林杰 李冬梅 《韩国研究论丛》 2019年第1期79-90,共12页
20世纪上半期,一大批韩国文人为了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寻求民族独立,纷纷流亡到中国。他们与中国知识分子密切交流,共同探索解救民族于危难的方法和途径,由此形成了一个中韩知识分子相互交流的历史高峰期。在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共同... 20世纪上半期,一大批韩国文人为了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寻求民族独立,纷纷流亡到中国。他们与中国知识分子密切交流,共同探索解救民族于危难的方法和途径,由此形成了一个中韩知识分子相互交流的历史高峰期。在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共同语境下,中韩文人通过交流获得了相似乃至相同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促进了他们之间密切的人际交流,同时,密切的交流又进一步深化了他们的共同身份认同。这一时期中韩文人的交流,既体现了两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又反映了两国近现代文人全新的相互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抗战 中韩作家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
14
作者 罗庶长 《桂海论丛》 1995年第4期6-10,共5页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罗庶长1939年,正值抗日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党领导中国革命时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罗庶长1939年,正值抗日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党领导中国革命时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east PEARL RIVER JADE Precipice PEARL RIVER South China anti-japanese Column
下载PDF
略论广西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15
作者 曹裕文 《桂海论丛》 1995年第4期15-20,共6页
略论广西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曹裕文50年前,中国人民与日本军国主义之间经历了一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大搏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广西各族人民在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过程中,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一... 略论广西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曹裕文50年前,中国人民与日本军国主义之间经历了一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大搏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广西各族人民在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过程中,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一、"一切为了救亡",是广西各族人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east PEARL RIVER JADE Precipice PEARL RIVER South China anti-japanese Column
下载PDF
松散等级体系下的合法性崛起——春秋时期“尊王”争霸策略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周方银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4,156,共31页
作者对春秋时期诸侯以"尊王"方式进行的争霸行为进行了分析,认为"尊王"是一种在松散等级体系下较为有效的争霸策略。它是一种合法化的崛起方式,可以减小来自体系的阻力,通过"尊王"可以对周王室以及体系... 作者对春秋时期诸侯以"尊王"方式进行的争霸行为进行了分析,认为"尊王"是一种在松散等级体系下较为有效的争霸策略。它是一种合法化的崛起方式,可以减小来自体系的阻力,通过"尊王"可以对周王室以及体系内其他诸侯进行安抚,并有助于孤立和威慑体系内的竞争性大国。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是一个体系等级性逐渐松散化的过程,到战国时代体系逐渐进入较为典型的无政府状态。春秋时期,诸侯"尊王"行为随着体系的演变而变化。争霸诸侯"尊王"的最高点出现在体系由严格等级体系转向松散等级体系的前期阶段。此后,争霸诸侯"尊王"的水平会逐渐下降,直至完全流于形式。此外,在诸侯尊王的过程中,存在王室与霸主之间对体系内与合法性相联系的权威的争夺。这一分析有助于丰富大国崛起和大国争霸的研究,深化对不同国际体系形态下行为体行为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级体系 尊王攘夷 春秋战国 争霸策略 东亚秩序
原文传递
《纪效新书》与朝鲜王朝军制改革 被引量:9
17
作者 孙卫国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6-129,共14页
"壬辰倭乱"期间,朝鲜王朝几乎全军覆没。明军入朝参战,经戚继光训练的南兵将士军纪严明、作战英勇,给朝鲜君臣留下深刻印象。为了迅速重建军队,朝鲜君臣购得戚继光《纪效新书》,成立训练都监,礼聘南兵将领,"练将"&q... "壬辰倭乱"期间,朝鲜王朝几乎全军覆没。明军入朝参战,经戚继光训练的南兵将士军纪严明、作战英勇,给朝鲜君臣留下深刻印象。为了迅速重建军队,朝鲜君臣购得戚继光《纪效新书》,成立训练都监,礼聘南兵将领,"练将""练兵""修械",训练精兵。为了更好地理解、运用戚继光的练兵法,朝鲜官方以《纪效新书》为蓝本,编辑《兵法指南》《兵学通》《武艺图谱通志》等多种通俗易懂的兵书,训练都监则成为朝鲜王朝后期三百年最重要的军队建制,开启了朝鲜军队职业化的道路。《纪效新书》的传播及其对朝鲜后期军制的影响,说明东亚汉籍的交流,不只是局限在思想文化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政治、军事、社会各个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辰战争 《纪效新书》 训练都监 东亚汉籍
原文传递
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学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0-50,共11页
东亚政策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时期,美国对东亚政策几次做出重大调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从杜鲁门政府至约翰逊政府,美国东亚政策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遏制与干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则是这一特... 东亚政策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时期,美国对东亚政策几次做出重大调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从杜鲁门政府至约翰逊政府,美国东亚政策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遏制与干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则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第二个时期为从尼克松政府至卡特政府,基本特点是实行战略收缩。第三个时期是里根政府,美国意欲重返东亚,确保并不断扩大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和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与东亚关系 冷战 遏制政策
原文传递
战后东亚秩序的“帝国”结构原理:从“阵营对抗”到“正常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建平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6-151,8,共26页
"钓鱼岛问题"危机化带来了互指"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话语斗争,但东亚的"秩序论"实证知识前提缺位。帝国主义军事殖民被世界大战终结,战后东亚是"阵营对抗"模式的"新帝国秩序"。美国... "钓鱼岛问题"危机化带来了互指"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话语斗争,但东亚的"秩序论"实证知识前提缺位。帝国主义军事殖民被世界大战终结,战后东亚是"阵营对抗"模式的"新帝国秩序"。美国通过政治、知识对话在日本确立"美国信仰",发展出成熟的制度化同盟。"一边倒"的中苏同盟基于普世价值信仰,但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欠缺把国家失败的历史真相转化为知识思想的改革意识形态生产能力,"苏联信仰"消退后中国就不再忍受"社会帝国主义"压迫;美国乘机通过遏制苏联、控制日本的战略对话把中国纳入了"正常化"秩序。"美帝国"权力扩张带动日本"帝国精神"复活,战后中日关系遗留的战争责任和领土处置问题反复发作,美国则利用来强化日美同盟,构成压迫中国的象征暴力。无知于这种战后国际传播能力竞争的历史,就难以理解东亚秩序的现在和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东亚秩序 帝国 冷战 国际传播钓鱼岛问题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利用伪装本开展抗战宣传工作浅析——以《大东亚战争下的国际情势》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山流水 《博物院》 2022年第3期84-89,共6页
革命文献中的伪装出版物往往以封面等外表形式的伪装,掩盖其真实内容,达到宣传效果,对抗战时期的革命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我党开展地下工作、传播革命思想的手段之一。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所藏《大东亚战争下的国际情势》即是一... 革命文献中的伪装出版物往往以封面等外表形式的伪装,掩盖其真实内容,达到宣传效果,对抗战时期的革命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我党开展地下工作、传播革命思想的手段之一。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所藏《大东亚战争下的国际情势》即是一个汇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的伪装本。结合该书封面、内容、纸质等信息推断此书的成书时间为1944年12月15日至1945年8月15日之间,面向人群应为北平城内的地下党员、进步群众和学生等,该书的出版体现了抗日战争中北平革命战线上没有硝烟的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装本 新民会 大东亚战争 北平 宣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