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ow Well do Existing Indices Measure the Strength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被引量:54
1
作者 王林 陈文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4期855-870,共16页
Defining the intensit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with a simple index has been a difficult task.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meanings of 18 existing EAWM strength indices and classifies them into four ... Defining the intensit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with a simple index has been a difficult task.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meanings of 18 existing EAWM strength indices and classifies them into four categories: low level wind indices, upper zonal wind shear indices, east-west pressure contrast indices, and East Asian trough indices. The temporal/spatial performance and prediction potential of these indices are then analyzed for the 1957-2001 period. It reveals that on the decadal timescale, most indices except the east-west pressure contrast indices can well capture the continuous weakening of the EAWM around 1986. On the interannual timescale, the low level wind indices and East Asian trough indices have the best predictability based on knowledge of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and Arctic Oscillation, respectively. All the 18 existing indices can well describe the EAWM-related circulation, precipitation, and lower tropospheric air temperature anomalies. However, the variations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large areas of central China cannot be well captured by most indices, which is possibly related to topographic effec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ay provide a possible reference for future studies of the EAW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ndex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terdecadal variation
下载PDF
Predict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ndices by the Coupled Models of ENSEMBLES 被引量:2
2
作者 Se-Hwan YANG LU Riy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6期1279-1292,共14页
The seasonal predictability of various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indices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retrospective forecasts of the five state-of-the-art coupled models from ENSEMBLES for a 46... The seasonal predictability of various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indices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retrospective forecasts of the five state-of-the-art coupled models from ENSEMBLES for a 46-year period of 19612006.It was found that the ENSEMBLES models predict five out of the 21 EAWM indices well,with tempor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ranging from 0.54 to 0.61.These five indices are defined by the averaged lower-tropospheric winds over the low latitudes (south of 30°N).Further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se five indices originates from their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ENSO.A cross-validated prediction,which took the preceding (November) observed Nifo3.4 index as a predictor,gives a prediction skill almost identical to that shown by the model.On the other hand,the models present rather low predictability for the other indices and fo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East Asia.In addition,the models fail to reprodu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ces of different categories,implying that they cannot capture the tropicalextratropical interaction related to EAWM variability.Together,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reliable prediction of the EAWM indices and East Asian air temperature remains a challe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dynamical index PREDICTABILITY ENSO ENSEMBLES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指数对中国冬季气候变化表征能力的对比分析
3
作者 敖康顺 耿新 +1 位作者 张文君 王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89,共22页
利用1951—2022年ERA5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全国站点气温和降水资料,将33个常用的东亚冬季风(EAWM)指数划分为海陆差异类、高压特征类、大槽特征类、低层风场类、中高层风场类和综合类6类,按类别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线性变化... 利用1951—2022年ERA5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全国站点气温和降水资料,将33个常用的东亚冬季风(EAWM)指数划分为海陆差异类、高压特征类、大槽特征类、低层风场类、中高层风场类和综合类6类,按类别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线性变化趋势和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就各指数对中国冬季气温、降水时空变化的表征能力以及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北极涛动(AO)等气候系统主要内部变率的关系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显示:(1)在趋势变化方面,中国冬季气候暖湿化特征明显,但仅大槽特征类和综合类指数反映出季风的减弱趋势,其余类型指数则多呈现微弱的增强趋势,表明EAWM各子成员对当前全球变暖的响应存在差异;(2)在年际、年代际变化方面,EAWM指数主要表现为准4 a、准8 a和准16 a的周期振荡,基本都能刻画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EAWM的年代际减弱,对于21世纪第1个10年中期EAWM的年代际增强,考虑了南北气压差的海陆差异类指数以及高压特征类、大槽特征类和中高层风场类指数能较好表征;(3)在反映中国冬季气温变率的能力方面,除低层风场类指数外,各类指数表现良好,尤其是高压特征类指数的表征能力最佳,而在降水变率方面,高压特征类指数的代表性较差,低层风场类指数的指示意义最好;(4)在与气候系统主要内部变率的关系方面,大多数指数能较好反映ENSO与EAWM之间的关系,其中低层风场类指数的表征能力最好。而在反映AO与EAWM的关系上,则是高压特征类和大槽特征类指数的表现更佳。总体而言,除趋势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外,各类EAWM指数能够一致地反映中国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但不同类别指数所表征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因此,在分析EAWM相关科学问题时应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指数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ENSO 北极涛动
下载PDF
An Index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pplied to the Description of China's Mainland Winter Temperature Changes
4
作者 朱艳峰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8年第4期522-529,共8页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Version 1.0) and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China from January 1951 to February 2007, a new index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circulation (I EAWM) was defined based on the compar...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Version 1.0) and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China from January 1951 to February 2007, a new index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circulation (I EAWM) was defined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previous different winter monsoon indices and circulatio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inter climate over China. Its relationships with winter temperature over China and large-scale circul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IEAWM can successfully describe the variation of China's mainland winter temperature and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system. This index reflects the integrated effect of the circulations over high and low latitudes and the therm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tinent and the ocean. While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most monsoon indices only describe the single monsoon member. The IEAWM is a good indicator of the intensity of the EAWM. Positive values of/EAWM correspond to the strong EAWM, the stronger Siberian high and East Asian trough than normal ,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meridional shear of 500-hPa zonal wind between high and low latitudes over East Asia, and therefore, the southward cold advection becomes stronger and leads to the decrease in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China; and vice versa. The IEAWM inter decadal change is obviously positive before the mid-1980s, but negative since the mid-1980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fact of the winter warming in China after 19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ex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China's mainland winter temperature changes
原文传递
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其年际年代际异常 被引量:25
5
作者 晏红明 周文 +1 位作者 杨辉 蔡云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7-376,共10页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多种可以表征东亚冬季风活动的气象要素指数的相关性特征,选取地面温度、海平面海陆气压差和500hPa高度3个要素,综合定义了一个东亚冬季风指数。结果表明,该指数表征的东亚冬季风有明显...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多种可以表征东亚冬季风活动的气象要素指数的相关性特征,选取地面温度、海平面海陆气压差和500hPa高度3个要素,综合定义了一个东亚冬季风指数。结果表明,该指数表征的东亚冬季风有明显的QTO和QFO周期振荡特征,这一特征与冬季风年代际背景有关,强冬季风年代背景下的振荡比弱冬季风年代背景下的振荡显著,同时该指数能很好地表征东亚冬季风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强弱冬季风年的大气环流的结构及其相应的低纬度对流活动、海洋和高低层大气热力状况的分析表明,强弱冬季风活动不仅表现在中高纬度高低层大气环流变化的差异,在局地Hadley环流和赤道附近Walker环流、低纬度对流活动、海洋和大气的热力状况的变化方面也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指数 大气环流 年际变化 年代际特征
下载PDF
一个新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强弱变化之大气环流场差异 被引量:70
6
作者 王会军 姜大膀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27,共9页
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 ,并以此为依据从 1 94 8~ 1 999年中挑选出两组强弱冬季风年份 ,通过合成分析对大气环流场和海表温度场在强弱东亚冬季风年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不单纯受局地气... 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 ,并以此为依据从 1 94 8~ 1 999年中挑选出两组强弱冬季风年份 ,通过合成分析对大气环流场和海表温度场在强弱东亚冬季风年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不单纯受局地气候系统影响 ,而与北半球半球尺度上的大气环流异常紧密相连。相对于弱的情形 ,强东亚冬季风年份中国大陆中东部及其东部大部分海域在整个对流层盛行偏北风距平、乌拉尔阻高显著加强、欧洲大陆西部维持一个深厚的气旋性异常环流系统、西风带环流偏弱、2 0 0hPa层南亚高压偏弱 ;中国大陆、北极地区、蒙古国大部分地区、欧洲大陆西北部表面温度降低 ;我国大陆与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差加大 ;东亚大槽加强。研究还揭示 ,强东亚冬季风年份对应于北大西洋涛动弱指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指数 环流场差异 东亚冬季风 灾害性天气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 被引量:66
7
作者 崔晓鹏 孙照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321-325,共5页
根据东亚地区 500 h Pa 高度场 E O F分析结果,并参照历史平均东亚大槽的位置,定义了一个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 H50 )。讨论了 H50 与东亚大气环流和我国气温的关系,并分析了 H50 在 1951~1992 年的变化。
关键词 强度指数 EOF分析 大气环流 季风 东亚
下载PDF
1873~1996年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主要特征 被引量:44
8
作者 施能 杨永胜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208-214,共7页
用1873~1996/1997年资料,延长计算了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指数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的主要特征。指出该指数与我国的冬、夏季天气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关系密切。还指出,该指数与印度季风强度正相关,并且能解... 用1873~1996/1997年资料,延长计算了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指数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的主要特征。指出该指数与我国的冬、夏季天气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关系密切。还指出,该指数与印度季风强度正相关,并且能解释季风的准两年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强度指数 风强 东亚地区
下载PDF
辽宁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及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 被引量:10
9
作者 房一禾 张运福 +4 位作者 邵鹏程 周放 赵连伟 姜鹏 于杨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年第1期57-63,共7页
采用1961—2012年辽宁省53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分析近51 a辽宁冬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在归纳并计算前人定义的6种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基础上,对比辽宁冬季气温与6种东亚冬季风指数... 采用1961—2012年辽宁省53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分析近51 a辽宁冬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在归纳并计算前人定义的6种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基础上,对比辽宁冬季气温与6种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1年辽宁东部冬季气温均方差大于西部,全省绝大部分地区为显著的正趋势;辽宁冬季气温EOF第一模态表现为全省一致异常偏高或偏低的特征;时间系数显著上升,在1977年发生突变;并存在4.5、2.0 a和3.0 a的周期变化;朱艳峰定义的东亚冬季风指数是各指数中与辽宁冬季气温变化关系最密切的指数,无论从突变时间、周期特征、相关系数还是反位相对应关系上,其均与辽宁冬季气温关系最密切,且850 hPa经向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也能说明二者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指数 EOF 最大熵谱分析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指数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表征 被引量:64
10
作者 高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2-279,共8页
基于月平均NCEP/NCAR再分析资料、CMAP全球降水资料及中国台站降水和冷空气资料,首先概括了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的主要成员,并对基于这些环流系统定义的有代表性的4种东亚冬季风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指数具有比较一致的年际... 基于月平均NCEP/NCAR再分析资料、CMAP全球降水资料及中国台站降水和冷空气资料,首先概括了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的主要成员,并对基于这些环流系统定义的有代表性的4种东亚冬季风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指数具有比较一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相互间都为显著正相关,表明各指数都能较好地反映出其他环流系统成员的异常。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东亚冬季风指数均具有3—4年的年际变化周期和6.5年周期及9—15年的年代际变化周期。此外绝大部分指数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都有线性减弱的趋势。所有季风指数都能够很好地反映“强(弱)冬季风年,低层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弱),阿留申低压偏深(浅),副热带北风气流偏强(弱),东亚副热带地区气温偏低(高),中层东亚大槽偏深(浅)及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强(弱)”的基本特性。但各指数与冬季影响中国的冷空气次数间均无很好的对应关系。另外,绝大多数指数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也有较好的滞后关系,表明冬季风不仅对同期环流系统存在作用,而且还可能影响到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指数 大气环流 西风急流
下载PDF
一种东亚冬季风指数的环流意义及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晴晴 王盘兴 +1 位作者 徐祥德 李丽平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6-442,共7页
论证了东亚冬季风环流指数IG与冬季蒙古高压强度和南北位置存在显著的同时相关,故IG本质上也是蒙古高压指数。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与IG结构相同的环流指数,从中筛选出一批优化的东亚冬季风指数IM。IM保持了IG结构简单、环流意义清晰的优点... 论证了东亚冬季风环流指数IG与冬季蒙古高压强度和南北位置存在显著的同时相关,故IG本质上也是蒙古高压指数。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与IG结构相同的环流指数,从中筛选出一批优化的东亚冬季风指数IM。IM保持了IG结构简单、环流意义清晰的优点,且其格点选择更为合理,与中国同期气温负相关联系更强。因为定义IM的格点与蒙古高压关系密切,故IM也可称为蒙古高压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指数 优化的东亚冬季风指数 蒙古高压指数
下载PDF
东亚冬、夏季风百年强度指数及其气候变化 被引量:131
12
作者 施能 鲁建军 朱乾根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68-177,共10页
定义了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计算了1873~1989年夏季、冬季及其逐月的东亚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冬、夏季风强度指数的长期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00多年来,东亚夏季风明显加强,冬季风变化不大,稍有减弱。突变分析结果表明,1918年前后,... 定义了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计算了1873~1989年夏季、冬季及其逐月的东亚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冬、夏季风强度指数的长期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00多年来,东亚夏季风明显加强,冬季风变化不大,稍有减弱。突变分析结果表明,1918年前后,东亚夏季风突变增强,与北半球夏季地面气温突变增暖是同步发生的。但是,冬季风不太明显的突变发生于1958年。此外,用滑动相关系数分析了东亚冬夏季风与北半球地面气温的关系,指出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有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强度指数 气候变化 东亚地区
下载PDF
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其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对青藏高原冬季降雪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澄海 李燕 王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1-432,共12页
对1961~2010年间北半球大气环流背景异常变化及其东亚冬季风指数(东亚大槽位置指数-CW、西伯利亚高压指数-SH)与青藏高原降雪之间在年代际尺度上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行星波年代际尺度上的异常导致了青藏高原地... 对1961~2010年间北半球大气环流背景异常变化及其东亚冬季风指数(东亚大槽位置指数-CW、西伯利亚高压指数-SH)与青藏高原降雪之间在年代际尺度上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行星波年代际尺度上的异常导致了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雪在年代际尺度上的变化,北半球行星波"冬三(波)"流型的年代际尺度变化是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雪年代际尺度上增加/减少的环流背景;青藏高原冬季降雪与东亚冬季风之间也存在着年代际尺度上的显著相关。相对于1961~1986年间的冬季风减弱,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雪量呈现出增加趋势。结果也指出,青藏高原地区的冬季降雪、CW和SH在1986年前后存在一次显著的突变;突变后北半球冬季三波流型明显增强,青藏高原地区的降雪也相应发生了由多到少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降雪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形势 季风指数
下载PDF
一个适用于描述中国大陆冬季气温变化的东亚冬季风指数 被引量:72
14
作者 朱艳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81-788,共8页
利用1951年1月—2007年2月的NCEPV1格点资料和中国台站观测资料,定义了一个冬季风环流指数(IEAWM),并分析其与中国冬季气温和东亚大气环流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该指数能够很好地反映东亚冬季风系统各成员的变化,兼顾北方和南方的环流状... 利用1951年1月—2007年2月的NCEPV1格点资料和中国台站观测资料,定义了一个冬季风环流指数(IEAWM),并分析其与中国冬季气温和东亚大气环流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该指数能够很好地反映东亚冬季风系统各成员的变化,兼顾北方和南方的环流状况和东西部热力差异的影响,改进了原有冬季风指数大多针对单一的冬季风环流成员及对中国冬季气温变化反映能力的不足,能够很好地反映中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异常变化。分析表明,当该指数为正值时东亚冬季风偏强,对应着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和高空东亚大槽均偏强,东亚地区对流层中层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纬向风经向切变加强,有利于中高纬度冷空气向南侵入,导致中国大陆地区气温偏低,反之亦然。IEAWM的年代际变化表明东亚冬季风在1985年之前偏强,1985年之后明显偏弱,这与1985年之后中国冬季变暖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环流指数 中国 冬季气温变化
下载PDF
2016年宁夏冬季气温异常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璠 王素艳 +3 位作者 郑广芬 朱晓炜 黄莹 汪梦瑶 《干旱气象》 2020年第1期22-31,共10页
利用1961—2016年宁夏20个气象站冬季逐月气温资料,英国气象局哈德莱Hadley中心秋季逐月海冰密集度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冬季逐月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2016年宁夏冬季气温异常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 利用1961—2016年宁夏20个气象站冬季逐月气温资料,英国气象局哈德莱Hadley中心秋季逐月海冰密集度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冬季逐月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2016年宁夏冬季气温异常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16年冬季,宁夏气温创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2016年500 hPa欧亚中高纬地区纬向环流明显,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异常偏弱,中国大陆上空位势高度场异常偏强,极涡偏向大西洋欧洲区和北美大陆;东亚冬季风指数为-1. 29 m·s^(-1),为1961年以来第5低值;西伯利亚高压强度距平为-1. 5 h Pa,为2000年以来第2低值。秋季格陵兰海冰密集度偏低,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弱;500 h Pa位势高度场上北极、欧亚大陆和阿留申地区呈现"-+-"的波列形态,使得北极与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的位势高度差增强,中高纬西风气流偏强,纬向活动加强;海平面气压场上西伯利亚高压偏弱,不利于北极冷空气向低纬地区侵袭,使得2016年冬季宁夏气温异常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环流 冬亚冬季风指数 西伯利亚高压 北极海冰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的统计预测模型初探
16
作者 刘实 隋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200-203,213,共5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NOAA延长重构的海表温度场的月平均资料,对东亚冬季风强度前期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因子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4-6月日本附近太平洋区域的海平面气压和8-10月咸海附近的经向风与冬季风强度有较为一致或...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NOAA延长重构的海表温度场的月平均资料,对东亚冬季风强度前期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因子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4-6月日本附近太平洋区域的海平面气压和8-10月咸海附近的经向风与冬季风强度有较为一致或相反的气候变化特征。综合以往确定的预测物理因子,建立了冬季风强度指数的统计预测模型。历史拟合和试报检验显示,该模型预测准确率较高,可用于东亚冬季风强度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强度指数 统计预测 模型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对比分析及其与中国冬季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欢欢 张永莉 +1 位作者 杨康权 张子旗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1年第4期91-99,共9页
利用1979~2018年ECMWF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站点数据,对比分析10个东亚冬季风指数的气候倾向率、周期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运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分析东亚冬季风系统各成员要素的内在关联性,讨论各指数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结果表... 利用1979~2018年ECMWF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站点数据,对比分析10个东亚冬季风指数的气候倾向率、周期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运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分析东亚冬季风系统各成员要素的内在关联性,讨论各指数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近40a东亚冬季风强度呈缓慢的减弱趋势,存在准3a、准5a的周期变化,1983年、1985年和1995年为东亚冬季风活动异常强烈的年份;东亚冬季风同类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好于不同类指数,季风系统各成员要素联系紧密、协同变化关系明显;东亚冬季风指数与中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的相关性优于西部高原地区,各指数与西北地区冬季气温均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指数 时间序列 对比分析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CWRF对东亚冬季风气候特征的模拟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冰笛 李清泉 +4 位作者 沈新勇 董李丽 汪方 王涛 梁信忠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9-330,共12页
利用1979-2016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Interim大气再分析资料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ERSSTv4海表面温度资料驱动区域气候模式CWRF,对东亚冬季风气候特征进行模拟和评估。结果表明:CWRF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东亚冬季风环流的... 利用1979-2016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Interim大气再分析资料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ERSSTv4海表面温度资料驱动区域气候模式CWRF,对东亚冬季风气候特征进行模拟和评估。结果表明:CWRF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东亚冬季风环流的平均特征,包括低层大陆冷高压的位置、中心强度以及高低层风场的变化特征,对北风出现区域和频率的模拟也与再分析资料的结果相符。该模式模拟的中国地区的气温、降水分布与观测基本一致,水汽输送也与再分析资料吻合,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为华南降水所需的水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的模拟结果表明,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东亚大陆与邻近海域的热力差异。分析结果均表明,区域气候模式CWRF具备模拟东亚冬季风主要特征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冬季风 数值模拟 CWRF 冬季风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